恰到好處的人工智能

穿戴設備 Google 軟件 移動互聯網 可能吧 2017-06-10

技術不應該給用戶帶來使用難度,而是提高效率,並恰到好處地提供幫助。

這是我在使用 Google 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之後的總結。

智能、AI,是今年創投圈的關鍵詞。如果你在京東、淘寶上搜索各種家電,多多少少這些產品都會說自己是「智能」的,到底什麼是智能?把安卓系統塞到硬件裡,這個硬件是不是就是智能了?我認為不是。在我的字典裡,「智能設備」指的是當我說 1 ,它知道我接下來要說 2 ,當我還沒說 3 ,它就能說出 4 的產品;同時,它知道我在 A 場景裡說 1,需要的是 3 ,而在 B 場景裡,我需要的是 2。

恰到好處的人工智能

按照這個定義,很多在宣傳上帶有「智能」二字的產品根本不能稱為智能,而是能而不智

為了智能而智能

記得 2013 年,當我還在極客公園的時候,我們認為汽車車載系統會是下一個智能設備的戰場,於是我們找了一些汽車廠商,合作做車載系統的評測。

我們拿到的第一輛車是當時號稱擁有國內最先進的「智能」車載系統的某品牌汽車,系統基於 Android 1.x ,實際上,當時 Android 已經推出到 4.x 。打開系統後,我看到了 UC 瀏覽器、新浪微博等常用的 app,點開 UC 瀏覽器,艱難地在電阻屏上輸入了網址,然後開始評測這個所謂的「智能」車載系統。

我經常拿這個例子作為反例跟朋友分享什麼是場景化的需求。在開車的時候,你需要用車載系統瀏覽網頁麼?你沒有這功夫。停車的時候呢?手機上的瀏覽器會給你更好的體驗。那麼,車載系統裡的瀏覽器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沒有

新浪微博有存在的價值麼?我認為也沒有。開車時,我們可能需要瞄一眼導航、需要瞄一眼手機蹦出的緊急通知(比如來電、微信的點對點消息),但更多的注意力顯然是在方向盤上,大多數人不可能這個時候還有心思去關心明星們的八卦。如果關心,停下來用手機慢慢刷微博是更好的選擇。

所謂場景化的需求,是在特定場景下提供剛好滿足用戶需求的功能,而不是給用戶大而全和提高用戶操作門檻降低效率的選擇。2013 年我們評測的這個車載系統,顯然是個經典的反例。

另一個我也經常舉的反例是微信公眾號操作空調。有不少廠商,在空調上安裝了 WiFi 芯片,通過繁複的配置後,用戶可以在他們的公眾號裡開關空調、調整溫度。不妨想一下,一般的家庭,空調遙控器都是擺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拿起遙控器 —> 按下開關所花費的時間,肯定要比你在微信對話列表裡搜索這個廠家的公眾號 —> 找到功能項 —> 按下開關所花費的時間要少很多。這樣的「智能」首先一點都不智能,其次,整個操作變得繁瑣、效率低下。

然而,很多廠商依然把「我們能用微信控制」「我們能用 app 控制」作為賣點去宣傳,其實這是為了智能而智能,為了連接微信而連接,為了做 app 而做 app。你會發現,很多廠商的 app 更新頻度極低,如果用戶真的如他們想象的那麼頻繁去使用 app 控制空調,相信他們會很樂意經常更新 app。

很多人購買這些所謂的「智能」電器後,頭幾次使用可能很興奮,用手機折騰一番,但熱度一過,肯定還是用回傳統的遙控器。

方便,是比「偽智能」跟優的選擇

而且,如果按照我對智能的定義,我說 1 時它知道 2,我感覺熱時空調就自動打開,遙控器從實體塑料變成微信公眾號,本質上也是說 1 做 1,說 2 做 2,智能在哪裡?

場景化的智能

智能不是一個新詞,只不過,今年剛好撞到了投資的風口。當然,這得益於科技的進步,我們有了更快的機器和更容易讓機器自我學習的神經網絡。

場景化的智能,就是在我需要什麼的時候,恰到好處地提供什麼。

很多精英分子對今日頭條嗤之以鼻,實際上,它是一個粘度極高的 app,我看到很多人每天在今日頭條上花費超過 1 小時的時間,原因是他們總是能在今日頭條看到他們感興趣的新聞,於是不能自拔一直看下去。我母親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用戶。

另一個精英分子嗤之以鼻的產品,快手,也是如此。用戶每天在快手的停留時間超過 50 分鐘,原因和今日頭條類似。

這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公司的技術人員數量也非常之多,他們通過算法,為用戶推薦適合當前場景閱讀的內容。雖然,有些內容我看著也很不舒服。

另一個例子是 Google 搜索,比如當我在 Google 搜索《神奇女俠》的時候,Google 不僅給出了傳統的搜索結果,還提供了最近的電影放映時間,因為它猜我有可能想去看這部電影:

恰到好處的人工智能

它還在側欄展示了電影的演員,當我點開主角 Gal Gadot 的搜索頁面時,Google 展示了以前也扮演過神奇女俠的演員,因為它認為我可能對這些女演員有興趣:

恰到好處的人工智能

這些,都是場景化的智能,當我閱讀一條狗血新聞時,頭條給我推薦一條更狗血的,當我搜索一個關鍵詞時,Google 認為我可能對相關的其它信息感興趣。Google 不會突然在 Gmail 裡冒出神奇女俠的搜索結果,因為我正在處理工作,顯然沒有心思關心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解放雙手的場景化智能

Google Home 是我最近用的場景化做得最好的智能設備之一,我幾乎每天都使用。

我一直認為,用語音問 Siri 天氣是一件很傻的事,因為當我們拿著 iPhone,顯然下拉一下看天氣比用 Siri 更快,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在公眾場合,大聲跟 Siri 說話,似乎……是一件很傻的事。

但在家裡就不一樣,在家裡,我大聲說話不會影響其他人,也不會感到害羞;另一方面,在家裡的時候,我雙手一般在電腦鍵盤上,用語音問天氣顯然要比我把雙手從鍵盤移開來得更方便。

另一個我使用得最多的功能是設定倒計時,工作時累了我喜歡在椅子上小睡一會,以前我會打開手機設置鬧鐘,現在,我只需要閉上眼睛,跟 Google Home 說,設定一個 10 分鐘的鬧鐘,它就會在 10 分鐘後叫醒我。

這些都是小功能,但它們體現出一種場景化的設計。就像前面舉的車載系統的例子,開車時我們真的需要瀏覽器麼?不需要。Google Home 需要有很多功能麼?不需要,它只需要讓用戶在家裡「解放雙手」。

這就是我在文章第一段說的,「技術不應該給用戶帶來使用難度,而是提高效率,並恰到好處地提供幫助」。

恰到好處,比大而全,比為了顯示智能而智能,其實更考驗產品的技術能力

一方面,在開發產品時,需要完全瞭解用戶的場景,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為用戶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技術的積累是能提供「恰到好處」的必要條件。

Google Home 是我唯一用過覺得「不傻」的語音助理,首先是因為它的功能足夠場景化,其次,它對語音交互過程中的上下文理解得非常透徹。比如,我問它「川普是哪年出生的」,接下來再問,「他女兒有多高」,它都能對答如流。

這種技術的積累是讓人望洋興嘆的。

「智能」是不是隻是硬件產品的恰到好處?

前一段時間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說他不看好智能音箱,他認為,所有的智能家居,除非 AI 的成熟程度已經達到了《鋼鐵俠》中的級別,否則,智能可能只是它的宣傳亮點,而不是產品的核心賣點。

他的話是有道理的,舉個例子,在我使用 Google Home 的總時間裡,聽音樂佔了最長的使用時段,雖然我會隨口問一下天氣,問一下簡單的問題,但聽歌、聽播客甚至即將支持的打電話功能,主要使用的是它的音箱,而不是「智能」。

如果「聽」是主要場景,那麼,智能音箱的核心競爭力是否應該是音質,而不是智能?

Google 和蘋果分別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蘋果在今年的 WWDC 把智能音箱 HomePod 作為最後一個產品壓軸介紹,和外界的猜測一樣,在 Amazon 和 Google 分別推出智能音箱後,蘋果緊隨推出。

蘋果和 Google 音箱的側重點顯然不一樣,從官網的介紹頁面也能看出。Google Home 的介紹頁面前幾頁,都是介紹它的功能以及有多麼「智能」,而蘋果則是花大量的章節介紹音質和外觀。這體現了兩家公司對智能音箱的定位不同和技術積累區別。

恰到好處的人工智能

Google 從搜索起家,很早就開始部署 AI ,如果你有使用 Google Assistant app,你會發現它的聰明程度超過 Siri 幾百條街。如果你有使用 Google 相冊,你會發現,Google 對照片的識別能力比 iCloud 強太多,Google 能把我過去 10 多年的照片裡我識別出來,並識別為唯一一個人,但 iCloud 卻識別成好幾個人。

所以,Google 自然要炫耀它家的技術能力,自然要告訴全世界,論 AI,還是 Google 強。但對於一個音箱來說,AI 是重要的功能麼?如果我們不把它定義為音箱呢?

Google 把 Google Home 定義為家庭助理,聽音樂是它的附加屬性,而蘋果,則是在做一個高品質的音箱,AI,只是這個音箱的附加功能。就像 Apple Watch,蘋果花在設計上的宣傳顯然比花在智能上的宣傳要多。

國內的廠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廠商在設計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認為智能音箱首先是一個裝飾品,然後才是語音助理,而有一些,則和 Google 一樣,強調技術實力。

這兩條路線哪個才是更好的?我不知道。如果從市場規模來看,可能蘋果的路線更正確,但如果從投資未來的角度,Google 可能在做更正確的事。當然,也可能都對,也許未來會走向融合,比如,當你追求音箱的重低音時,你發現 Bose 推出了一款內置了 Google Assistant 能力的音箱,這不是更好的選擇麼?

回到國內的產品,對於強調技術的產品,我很喜歡,但也略微擔心。即使沒有牆,Google Home 在中國依然會是一款小眾產品,相比起智能助理,人們對音箱的需求顯然更大。如果一個產品過度強調技術,而忽略「生活方式」,那麼互聯網的主要消費人群 — 女性,是否會買單?我沒有答案,我唯一有答案的是,如果一個產品首先面向的是崇拜技術的極客人群,它會得到很好的傳播,但在後期,它必須是一款平民級的「生活產品」,否則,市場太小。那麼,這個時候,智能和硬件之間,誰才是真的「恰到好處」?

不管怎樣,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會出現很多細分場景的 AI 助理,做菜的、陪伴的、導遊的……想想都會覺得,科技真美好,而這些的實現,離不開技術的積累。

祝福那些有深厚技術積累的公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