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赤兔

在評書故事中日行千里夜行800是好戰馬的最常見要求,像赤兔馬、黃驃馬等傳奇馬匹都被賦予了這個能力。但在實戰中速度快的馬匹並不一定會被騎兵武將們率先使用,哪怕是現代馬匹競技中最快的純血賽馬也不適用於實戰,騎兵作戰的馬經非常複雜。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騎士

戰馬只有和騎兵有效的結合才構成了戰鬥力,戰馬的第一要求是膽大,而不是單純的速度快,一匹只會載著主人跑路的馬只能貽笑大方。馬是聰明的群居性動物,面對危險的環境,他們的第一反應其實是逃避,射人先射馬的戰場對它們來說是最危險的地方。面對成群結隊使用長短武器的人類,獅群都會望風而逃,更何況是吃素的馬。而戰馬不但要堅持下去不動搖,相反還要載著主人不顧槍林彈雨、強弓硬弩的威脅,直衝敵人用長槍大戟、刺刀柵欄組成的"叢林",在攻擊時不但不能淡定,還要興奮異常,堪稱馬匹中的狂戰士。所以並不是速度越快的戰馬就越能適應戰場,戰馬首先要挑選那些有"戰士之心"的馬匹。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騎兵

其次騎兵衝鋒有速度要求,但不是越快越好。除了個別猛人、鬥將(五代時鬥將非常盛行,隋唐初年的秦叔寶也是著名的鬥將)需要利用馬匹的速度優勢殺敵外,大部分騎兵只要去自己的戰馬可以跟上大部隊集群衝鋒的速度就可以。在歐洲近代還出現了牆式衝鋒戰術,它要求中隊為單位進行集團衝鋒,不同的騎兵中隊按照不同的間隔列陣,需要強行將戰馬速度保持一致。法國騎兵規定作戰時兩列96人橫隊的胸甲騎兵或卡賓槍騎兵中隊,橫向寬度為37、38米,龍騎兵中隊寬36、37米,獵騎兵或驃騎兵中隊寬35、36米。腓特烈大帝還強制規定胸甲騎兵的隊伍必須緊密地像同志,騎兵與騎兵之間膝蓋貼著膝蓋,中隊與中隊的最大間距不超過十步。波蘭翼騎兵在百米距離衝鋒時也要達到"膝蓋碰膝蓋"的要去,以達到最大的衝擊效果。普魯士騎兵的騎兵操典也要求騎兵在100米的距離做衝刺準備,在距離敵人30米時才以最快速度衝鋒。法軍騎兵步法也分為步行、快步、跑步三種,速度依次為每分鐘100、200、300米。俄軍的規定略有不同,步行、快步、跑步速度分別為每分鐘50、120、150沙繩(107、256、320米)。這些要求遠不及賽馬的平均速度,但卻能把騎兵的衝擊力發揮到最大。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騎兵

騎兵衝鋒時可不是白板,而是全副武裝。一套重騎兵鎧甲有數十斤兩重,再加上騎馬的猛人也有關羽這樣的大塊頭(關羽在傳說故事中身高九尺,已經接近2米1),這對戰馬的負重要求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匹如果不能載著主人奔馳,它跑得再快在戰場上也沒有意義。中國、波斯、拜占庭已經中世紀末期的歐洲都出現了人馬俱甲的具裝騎兵,戰馬要穿上具有當胸(保護馬匹暴露而脆弱的正面)和麵甲的具裝,本身就不能發揮最快速度。因此具裝騎兵選擇的都是負重能力最強、最服從命令的戰馬,而不是速度最快的戰馬。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頓和馬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對衝鋒的戰馬來說並不是必備的,這是對騎乘馬的要求,而不是衝鋒戰馬的要求。和狂戰士一樣的戰馬不同,騎乘馬是馬匹中"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的淡定君子。乘用馬的體型要求是長健腿,短腰背,體型接近於正方形,乘坐平穩,脾氣溫和。歐洲騎士一般有多匹馬,他們在遠行時用騎乘馬,衝鋒作戰時才用戰馬。中國古代的匈奴、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的戰士都有多匹馬,用以輪換使用。馬匹相對短缺的西夏人則用一匹戰馬一匹駱駝的組合代步,而宋代的女真騎兵則普遍是兩匹馬。如果實在戰馬短缺,有些武裝甚至會用騾子代步,把能衝鋒的戰馬用到最後。戰馬也不是不能進行上百公里的追擊和奔馳,這種作戰需要提前大量的乾糧(馬匹平均時必須是大量的乾糧,否則馬會把大量時間用在吃草上,影響行軍速度),而且只能是一兩天內進行,無法長時間進行。就算是赤兔馬真有傳說中的能力,關老爺也只能偶爾為之。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戰馬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亞歷山大和愛馬

還有一點就是馬匹的服役的黃金時間有限,一匹馬的最佳服役年齡是4年,勉強可以使用八年。而傳說中的名馬往往超期服役,像亞歷山大的坐騎布塞菲勒斯就陪著這個傳奇君王度過了20年(從它被降服到在印度戰死);關羽的赤兔馬更是從公元189年戰鬥到了220年,活過了整個建安時代。這些傳奇戰馬即使真的能活那麼久,也早就過了黃金年齡,在馬匹中屬於高齡了(16歲以後的馬匹就是高齡了)。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馬瓦里馬

在漫長的戰爭史中騎兵們都有自己的選擇,像波蘭和俄羅斯騎兵都選擇了吃苦 耐勞的波蘭馬和頓河馬當坐騎;不差錢的馬穆魯克騎兵卡提阿瓦馬和馬瓦里馬充當坐騎,這兩種馬匹也是中東馬球和狩獵的首選戰馬,天生適合大場面;歐洲的騎士們也往往選擇負重能力更強的冷血馬當坐騎。在不同的地形環境下,騎兵還會更進一步選擇戰馬。進入熱兵器時代後,軍馬中還增加了負重能力強的挽馬,這些馬在汽車沒有普及以前是炮兵不可或缺的夥伴,很長時間內當好一個炮兵就有照顧好馬匹的基本功。17、18世紀的法國軍方就認為要讓一門炮發揮作用需要20匹馬拉動,此外還需要40匹馬供應炮彈。南北戰爭時期一個標準的6門炮炮兵連就需要154匹挽馬。炮兵的養馬經除了喂好乾糧外,還要經常給馬匹洗澡,在戰場下讓馬匹能迅速趴下。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不見得是好戰馬 軍隊竟有不一樣的馬經

赤兔

騎兵們選擇戰馬就是選擇戰友,並不是體能越強越好,而是越能適應戰場越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