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上有明珠,鮮為人知的二郎灘古鹽棧道和郎酒舊史


赤水河上有明珠,鮮為人知的二郎灘古鹽棧道和郎酒舊史

本文資料來源瀘州及瀘縣部分舊文史資料,由於年代久遠可能有所遺漏請指正

二郎灘位於赤水河中上游瀘州轄管的古藺縣與貴州仁懷市相鄰的兩岸,原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但卻以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四渡赤水河時留下了輝煌戰績,同時又以“郎酒之鄉”遐邇馳名。

二郎灘地處山區,土特產豐富,是發展山區經濟優勢不可忽視的地方。赤水河像條臥龍,二郎鎮依山傍水,層迭的屋瓦,酷似拱出水面的龍腰鱗甲。相傳當年二郎神趕龍到此,河水猛跌,困住了龍王三太子,二郎也就地落戶。在東西兩岸的峭壁懸崖上,至今還留下二郎廟的遺址。

赤水河兩岸峰巒重疊,耕地稀少,加之土質瘠薄。人民生計困難。

赤水河上有明珠,鮮為人知的二郎灘古鹽棧道和郎酒舊史

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期,這裡已有十來戶人家,聚落在河岸陡坡上,成為川鹽轉運的一個裝卸點。由於常遭河水威脅,清朝雍正年間,鹽棧上遷,發展成上街。同期,有貴陽的“華東家”來此開設“太和鹽號”。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四五年)貴州總督張廣泗,為了便利黔西一帶出產的銅鉛和鉛錠上運北京,報請朝庭撥銀三萬八千四百多兩疏鑿赤水河道,自上游赤水場附近的天鼓巖到下游猿猴場(今赤水市元厚鎮),全長五百四十華里,共六十八個險灘,除了二郎灘上溯至馬桑坪間的蜈蚣巖河段未通航外,其餘均已通航。二郎灘就成了水陸運輸的中轉棧。從合江上運的川鹽,必須在此起岸,靠人力、畜力背馱到馬桑坪,再經水運一百五十里到貴州茅臺。從此,二郎灘就日見興盛起來。

乾隆時期又有貴州的“吳東家”開設“永盛鹽號”以後至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年),已有“成玉”、“成金”、“玉金”、“世昌”等五大鹽號,還有販賣零鹽的十多家。靠河的下街,由於起卸便利,棧房多集中於此,便繁榮起來了。靠船的碼頭和陸運道路,也逐步整修了一番。

赤水河上有明珠,鮮為人知的二郎灘古鹽棧道和郎酒舊史

川鹽原分仁(懷)、綦(江)、涪(陵)、永(寧)四岸運銷貴州,都靠四條河道水陸轉運。二郎灘自赤水河航道疏通後,由此轉運的川鹽,年達三百六十載,約四千萬斤,更增強了它的重要地位。

光緒六年(一八八O年)、丁葆禎督川,改川鹽為官運商銷,仁岸統由“集成大”等四家經營。為使水運暢通,丁葆楨督飭由鹽商籌資再次整修赤水河道,整修了三十多個險灘。

但從二郎灘到馬桑坪仍陸運。附近一帶貧苦農民,多賴背鹽過活,每天發運高達二千多人。背“過山鹽”(又叫短稍鹽)的,天不亮從二郎灘起程,揹負七、八十斤到百多斤、翻山越嶺到達馬桑坪後。當天返回就已天晚。

勞力強的,有時還帶點回腳物,如山貨藥材等。路上吃自帶乾糧(包穀粑、炒包谷花等)極其辛苦。山路險窄,又多屬油礦石路面,稍一不慎,就會摔下懸崖,粉身碎骨。

赤水河上有明珠,鮮為人知的二郎灘古鹽棧道和郎酒舊史

因此,每天只能走三、四十華里,來回長達一月左右。每年摔死跌傷和過渡翻船淹死的,難以計數;有的長途辛勞,或染疾死亡於途中者也常有所聞。腳伕們常常唱著一支民謠:“好個二郎灘,四面都是山,天天背鹽巴,餐餐鹽味淡。”唱出了他們生活的辛酸。

隨著河道暢通。商業繁榮,貨運不斷擴大,船運業務也日益發展。至嘉慶初(一八OO年前後),二郎灘船主胡文祥與貴州土城船戶聯合,組成一支有八隻木船,載重共約一百六十噸的船隊,開始聯運,增強了競爭能力。當時,全河木船也不過四十多隻。

乾隆六年再次鑿整險灘後,從合江至二郎灘。三百三十華里間暢通無阻。船隻陸續增加,到一九四O年抗戰期中,經常往來的船隊已近二十個,共有木船一百二十多隻,總載重量三千六百噸左右。

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內遷,對赤水河道進一步予以修鑿。增進了運輸能力。

一九四三年,以內遷的上海銀行為後臺的江浙資本家開設“大興鹽號”,借國民政府實行統銷機會,曾一度包攬了仁岸鹽業。

迄至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郎灘解放時、尚存“祥聖”、“新號”、“德華隆”等三家鹽號。

二郎灘周圍數十里內,山高坡陡,土質瘠薄,雨量稀少,雖不乏山泉,卻難供灌溉,唯以種植棉花、高梁、包穀等耐旱作物較為適宜。因此,釀酒業特盛。加以山泉水質特優,氣候相宜,酒味香醇,遠近著稱。

赤水河上有明珠,鮮為人知的二郎灘古鹽棧道和郎酒舊史

一般人家,素以自釀“罐罐酒”待客。清末,陳子云家始釀“小酢酒”,但質量甚低。民國初年也只有兩家燒酒房。當地紳商,多從百里外購茅臺酒或瀘州大麴酒應酬客人。

辛亥革命前後,榮昌商人鄧匯川來此落戶,經營山貨,資金稍增。後於一九一二年開辦房釀酒,逐漸擴展到釀出玫魂酒、佛手酒、桂花酒、茨梨酒、葡萄酒等各色花酒。

色、香、味俱能與瀘州“愛人堂”老牌花酒媲美,銷路甚廣,取名“絮志酒廠”,又稱“老糟房”。繼而又聘請江津酒師,釀成香沙麴酒,暢銷瀘州,馳譽雲南。一九二五年,得自茅臺還鄉老酒師張子興傳授,學的茅臺酒釀造和勾兌工藝,試釀成功。

鄧乃於一九二九年集資創辦仁壽酒房批量生產“回沙郎酒”。隨即,李興遷又開設“新糟房”,並行生產。酒質可與號稱世界名酒的貴州茅臺比較不相上下,銷路日廣。

赤水河上有明珠,鮮為人知的二郎灘古鹽棧道和郎酒舊史

一九三三年,本地商家雷紹清、蘇登成、古良成和胡澤美等合股更創“集義酒廠”(稱新糟房)。適逢貴州茅臺著名的陳義酒房燒燬,雷等以高薪聘來該廠老酒師掌握操作,專取郎泉水釀製,酒質勝於老糟房,較之茅臺酒,又別具一格。在醬香型的酒中,不啻是異軍突起,銷路擴展省外,遠及南洋。

從此,郎酒就與茅臺酒並列,成為赤水河畔一對孿生姊妹了。

抗戰期中,隨著糧油、山貨、無煙煤、木材等運銷重慶一帶的興旺和發展。商品往來頻繁,行棧林立,船運繁忙,這裡更成了一個小小的商業中心。先後又有“芷中”等六家糟房開業除釀造燒酒外,還有兼用“郎酒”餘糟摻釀“回沙酒”也小有聲譽。

解放後,“集義酒廠“因窖存郎酒未報稅被罰,以拍賣存酒抵繳,生產隨之停頓。迄一九五六年全國名酒會議後,次年成立國營古藺謫郎酒廠。開始兩年,年產量僅四十八噸,以後漸有提高,銷地日廣。

自一九六三年“古藺郎酒”被評為省優質酒後,復於一九七九年評為全國優質酒,一九八四年榮獲國家名酒金牌,成為全國十大名酒之。所產古藺大麴和郎泉酒也先後獲得部級和省級優質酒稱譽,暢銷全國,馳名海外。

赤水河上有明珠,鮮為人知的二郎灘古鹽棧道和郎酒舊史

八十年代在中央和省的領導關注下,不斷投資擴建,一九八五年郎酒產量已近五百噸包括麴酒在內近二千噸。經歷了後來的改革浪潮郎酒曾經一度消沉,後來郎酒集團成立,郎酒人也再創新輝煌,那又是另外一段歷史了,此處按下不表。

當年的二郎灘以它處於赤水河主要航道轉運點的特殊地理形勢,因此成為周圍百里內外的商業中心。內銷的鹽、布、百貨和外運的衣村土特產、手工業和礦產等,都在這裡集散或轉運,大大小小的店鋪行號,遍佈在從碼頭到山垇間蜿蜓曲折的街道上,幾乎應有盡有。

規模較大的企業,要算下游十五華里的岔角灘“泉記煤礦”。那是抗戰期中重慶泉記煤礦公司的分廠,所產優質無煙煤,水運直達重慶,從抗戰時期開始直到八十年代初,才以煤源告竭停辦。

二郎灘雖然僻處山隅,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上也有所提高。早在清末,就有李秀才設館教學。五四運動時期,有外來張老師曾倡辦新學。到了三十年代,有了正式的初級小學,以後,逐漸發展成完小。

另有羅竹堂教授的私塾一間。一九四二年,富商雷紹清捐資興辦了私立興本中學,成為全縣唯一的一所初中,到解放為止的十年中,為振興山區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培育了一批青年,其中參加中共地下黨和革命工作的就有一百多人。

民國時期,鴉片煙毒品氾濫,販毒走私盛行,橫行於古藺到綦江的煙幫,也常取道於此。小小集鎮。煙館就達二、三十家,不僅使小有家財者因染毒傾家,勞苦入民,亦多受其害,耗盡了血汗錢。

這些歷史的毒瘤在解放後都肅清完整了,如今的二郎灘因為郎酒而聞名,新時代的今天,回顧曾經的歷史,也算是對二郎灘興盛舊往的一種紀念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