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互聯網經濟下的城市商業空間? | 城市百問'

城市規劃 經濟 金融 歷史 農村 中國城市中心 2019-07-26
"

前言

目前,中國城鎮化已進入高速增長期,我國規模城市總數達到世界首位,城鎮人口數量已佔據總人口數的60%。在取得了這些成績的同時,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愈發突出,宏觀經濟與城市的發展問題聯繫也愈加緊密。城市債務增加,金融風險壓力巨大,城市轉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應當如何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如何做好對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如何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增加就業和進行產業的空間佈局?如何避免更嚴重的危機和風險的發生?這些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尋找出解決的方法和答案。

於此背景之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設立《城市百問》欄目,利用我中心優質學術研究力量,試圖解答城市發展、城市政策、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種種問題,並將就城市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我們的分析方法,供讀者參考。

希望所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在本欄目下留言,提出有關城市的各類問題,以便我們及時解答交流。

編者

總第五十期

本期作者:

李 鐵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的互聯網用戶達到8.29億,其中城鎮網民佔73.3%,農村網民佔26.7%。而與互聯網相關的手機網民用戶8.17億,佔整個網民用戶的98.6%。多達70%以上的城鎮網民,而且絕大部分是手機用戶,他們的日常生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手機網絡購物用戶已經達到5.92億,手機網絡支付用戶達到5.83億,4.06億網上外賣用戶。互聯網對城市的傳統商業模式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城市商業空間佈局的變化。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城市的發展與商業經濟息息相關,可以說商業是城市的靈魂。我們根據城市發展歷史,大致可以把城市商業空間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首先是城市產生於交通要道的階段,任何一條古代商路的節點或驛站,都是城市的雛形。其次是城市的街區經濟時代,無論是開放的城市還是城堡型城市,城市內部還是以商業的街區經濟為主。雖然工業革命在一定時期使得城市的功能服務於工業,但是服務於城市以及區域市場的空間功能還是表現為街區經濟。可以說,街區經濟與城市的結合幾乎貫穿了幾千年的城市發展歷史,到現在仍然是城市空間功能和結構的重要組成。第三個階段是與城市現代化相適應的商業經濟立體化發展時代。街區經濟依然存在,從百貨大樓到購物中心再到商業綜合體時代,城市的商業空間開始從平面的街區經濟向立體化的空間發展,一座大樓可以集中容納商業經濟的各種要素,甚至變成了立體街區,所有與商業經濟有關的消費形式,在商業綜合體都可以集中地展現出來。近一二十年在全國蓬勃興起的商業綜合體加地產模式就是立體商業空間最重要的表現形式。

商業綜合體的立體空間發展模式在東亞和歐洲也比較流行,但是中國卻在十幾年間迅速覆蓋全國,與中國的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有著直接的關係。實際上中國的商業綜合體是與中國城市的房地產大院伴生存在的。而這種房地產大院模式的迅速蔓延,已經成為城市空間居住的主要形態。房地產大院割裂了城市的街區經濟,造成了城市居民生活的嚴重不方便,但同時也激發了房地產商在補充城市商業功能方面的創新,通過商業綜合體,實現城市商業經濟的立體化。既有效解決了土地空間的佔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又通過商業綜合體的開發,使得城市房地產的發展與生活服務業實現了高密度的融合,同時也迅速地彌補了原來房地產大院開發模式導致城市服務功能弱化的不足。

隨著房地產加商業綜合體的城市發展模式迅速覆蓋全國,這種城市商業立體空間的發展速度也在逐漸放緩。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能蓋成商業綜合體的城市空間基本已經做到了全覆蓋;而房地產發展受到政策和市場的約束,也導致伴生的商業綜合體的發展趨於飽和。另外,競相複製立體化的商業綜合體模式,造成了惡性競爭,使得供給出現了嚴重過剩。還有,在有限的空間內,忽視了人口規模的實際需求,導致商業綜合體和房地產同時出現過剩危機。可見,這種發展模式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城市商業空間發生變化,特別是無現金支付引發的商業革命,導致了城市商業形式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快遞、外賣在城市的廣泛普及,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的迅速推廣,都是得益於城市商業空間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原因在於互聯網的經營模式大幅度地降低了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成本。對於經營者來說,沒有了城市中心區高昂的店鋪租賃成本和商業綜合體的租賃成本,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的壓力。特別是生產者和小規模的供應商可以通過互聯網直銷,直接面對最廣大的消費者,中間環節減少的同時,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而且帶給消費者最便宜的價格。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在大尺度的城市規劃空間和傳統發展模式下,城市出行越來越不方便,城市治理過於嚴苛,城市包容性變差;對於街區經濟所謂的整治和商品市場的疏解,拉長了消費者出行的距離,也增加了消費時間。而互聯網經濟正好對城市發展的不足進行了補充,對於消費者來說,足不出戶就可以滿足購物的需求,不僅降低了購物的成本,而且也降低了出行的時間和費用成本,還免去了外出購物的勞累。這種消費模式的變化對城市商業空間的佈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在城市中心區傳統的商業空間,例如一些著名的商場關張的速度在加快,一些大型的購物中心在競爭中也面臨著倒閉。因此影響到傳統城市空間的商業格局必須要適應新的消費形式發生調整。

我們可以說互聯網經濟改變了城市的商業格局,但是城市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個調整的主體不是政府而是市場。市場的變化是應對消費者的新需求而自動選擇的結果。如果消費者足不出戶,是不是等於未來的商業在家裡就可以完成?顯然這不是消費者的最終選擇。因為消費的模式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個體和孤立的行為,而更多的是群體的、家庭的、朋友之間的集體消費行為。而且所謂的商業空間也從傳統的購物轉向多元化的消費模式。例如娛樂、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甚至包括家庭的親子活動等。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消費者的需求,則是和工作的週期聯繫在一起。工作期間選擇更為方便的消費模式,我們可以稱之為短消費時間。而下班和週末的消費則是時間相對長一些的消費時間。城市的商業空間針對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一定會做出相應的調整。針對短消費時間,現有的互聯網購物、快遞和外賣可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對於下班期間的中消費時間,可以通過城市的商業綜合體來提供消費供給。對於週末經濟的長消費時間,則是要在城市重新選擇消費的空間主體。

針對週末經濟的出行消費,在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開始出現郊區化的大型娛樂綜合體,既滿足個人消費,也滿足家庭消費活動,更可以滿足各類不同人群的多元化消費需求。消費從簡單的購物和娛樂分離,到集中於立體空間,再到適應郊區化而出現的以娛樂為主導的大型綜合性消費空間的選擇。我們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商業空間在保留原有的街區經濟、商業綜合體和購物中心的前提下,將會出現消費的郊區化進程。主要原因則是降低購物成本,提供多元化的消費模式,針對週末經濟提供更為豐富的消費內容,滿足所有消費者在較長時段內的各類消費。

互聯網經濟改變了城市的商業空間格局,前提是根據市場的變化,針對城市規劃造成的弱點,適時進行了消費模式的補充。雖然傳統的消費空間仍然存在,但是消費者也會根據自己消費的內容,並伴隨著收入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在不同的消費時間內選擇新的消費空間。這就是城市商業空間格局從街區經濟,過渡到百貨大樓式的立體商業空間,再過渡到商業綜合體,再經由互聯網經濟實現消費入戶模式,最終形成城市消費空間和內容的新形式,多元化的娛樂和購物、旅遊等消費形式的郊區化進程。這不是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而是在一個城市空間內演變和共存的過程。

: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陳嫡、譚向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