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高度看羅湖:羅湖兒童友好型城 區這樣建設

一米高度看羅湖:羅湖兒童友好型城 區這樣建設一米高度看羅湖:羅湖兒童友好型城 區這樣建設

在你眼中,羅湖是一個怎樣的城區?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很多種。在創業者眼中,羅湖擁有深圳市內最大的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創業列車下一站駛向羅湖;在生活在這裡多年的居民眼中,羅湖一半山水一半城,處處充滿著綠意;在吃貨眼中,羅湖是一個巨大的美食地圖,在這裡味蕾一定能得到滿足……

而在兒童眼中,羅湖是怎樣的呢?一米的高度看羅湖,又會有怎樣的不同呢?5月31日,羅湖“雙週發佈”舉行婦聯專場,羅湖區婦女聯合會主席黃毓瓊作《羅湖傾力打造全國標杆性兒童友好型社區》主題發佈。

羅湖為小朋友們送來這樣一份特殊的禮物:羅湖將在“二線插花地”棚戶改造區,以尊重並賦予兒童權利為基礎,從社區政策、服務與空間環境等方面,為兒童打造國內首個滿足其健康成長及天性需求的全年齡段兒童友好型社區,在中國沒有現成案例可循的情形下,為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提供有益探索。到2020年,羅湖每個街道將建設1—2個兒童友好型社區。

A標準制定

建立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羅湖標準”

“兒童友好就是老人友好,就是家庭友好,就是全員友好。”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是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起的保護兒童權益促進兒童發展的項目。目前全球共有870個城市獲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友好型城市”認證,但中國尚未有城市進入該名單。

2016年,深圳率先提出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羅湖是積極響應的城區之一。2017年羅湖常住人口102.72萬人,其中兒童16.97萬人,如何為人口占比達16.52%的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首先是空間友好,我們怎麼打造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環境;第二是服務友好,怎麼創新開展兒童友好型實踐活動;三是決策友好,深層次推動兒童參與城市的建設,表達他們的意願。”黃毓瓊說。

基於此,羅湖將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作為推動其建成宜居宜業城區的主要抓手。“兒童友好型社區就是指以尊重並賦予兒童權利為基礎,從社區政策、服務與空間環境等方面,為兒童提供滿足其健康成長及天性需求的社區。”黃毓瓊表示,由於國內暫無“兒童友好型城市”,沒有固定模式或現成標準,恰逢羅湖正在進行棚戶區改造,在此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萌芽便在黃毓瓊心裡生長。“棚戶改造區應該重建成什麼樣?我們以兒童友好為切入點在這張白紙上畫畫,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羅湖每個街道都有1—2個兒童友好型社區”。

馬上就辦,羅湖邀請國內專門研究兒童友好的專家和規劃師共同來討論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建設,並通過部門聯動提出一整套建設標準。這個“羅湖標準”包括四方面:全年齡段的室外公共空間、普惠舒適的室內公共空間、安全便捷的步行路徑和自然趣味化的公共服務設施。

B空間友好

打造兒童友好型城市環境

在遍佈“握手樓”的棚戶改造區,建設成全國標杆性兒童友好型社區,將會有哪些改變呢?今後這裡將大變樣:在全年齡段的戶外兒童遊戲空間裡,樓下不遠處就有沙坑,為滿足喜歡用水來拌沙玩的需求,小朋友沙池裡不僅有沙,還有水;兒童遊樂場地的周邊會種植防蚊的植物……這也是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一所所長劉磊理解的“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模樣。“羅湖棚戶改造區的兒童友好型社區實現了從無到有,給孩子提供遊戲空間的同時,也幫助社區營造融合的社會環境。”

據他介紹,在兒童友好型社區,0—17歲的兒童在這都能找到適合玩耍的空間。該項目兒童室外活動場地面積達10000平方米,人均約0.9平方米接近國際標準人均1平方米,場地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習慣和需求被分為三類。

根據規劃,0—5歲的兒童的活動場地半徑在200米內,根據此年齡段兒童好奇心和群體性的心理特點,將設置打擊樂等智力型活動設施。6—12歲兒童的活動場地半徑最多不超過500米,此年齡段兒童具備一定運動技巧,適合設置小型攀登架等趣味性、互動性較強的活動設施。對13—17歲的青少年來說,服務半徑大約在1000米的空間適合設置籃球場等體育運動場地。

除了室外活動空間外,室內空間包括四點半學校、兒童議事會空間、嬰幼兒室內活動室、兒童綜合活動空間等。其中四點半學校兼具社區兒童圖書室功能,為放學後的學生提供閱讀、學習、活動聚會的共享空間。兒童議事會空間可為兒童提供舉行會議、培訓、開展活動等功能的議事場所,鍛鍊兒童的主人翁意識。“沒有兒童參與就不算兒童友好,設計規劃中我們建議成立社區兒童議事會,兒童對現有設施和制度有進一步需求可以隨時提出。”劉磊說。

安全便捷的步行路徑將室內室外空間串聯起來,項目利用社區內部道路,串聯住宅、中小學、幼兒園、社康醫院等,兒童可通過彩色斑馬線等友好步道安全便捷到達目的地。校園室外自然化活動場地借鑑了美國丹佛“見學地景”等相關經驗,實現寓教於樂。醫療方面規劃建設多樣活潑的色彩、充滿童趣的門診區,為兒童創建樂於接受的社區醫療環境。

羅湖還通過打造兒童友好型天橋、兒童友好型醫院、兒童友好型圖書館和母嬰室營造空間友好環境。羅湖區婦聯聯合區城管局、區教育局,面向兒童開展天橋設計大賽,吸引數十所小學的學生參與,規劃設計單位吸收兒童的設計創意,並融入天橋整體設計方案。據悉,正在建設的田貝、鵬興、深中三座兒童友好型天橋預計2019年9月完工並投入使用。

兒童友好型醫院可分為3.0、2.0、1.0三個等級。羅湖區婦幼保健院已基本達到兒童友好型醫院2.0建設標準,結合醫院改擴建工程,羅湖區婦幼保健院將對標兒童友好型醫院的3.0標準,為兒童提供更加安全、舒適、友好的就診環境;同時,羅湖已啟動獨立的區級兒童友好型圖書館建設計劃,整合U圖書館資源,一批特色鮮明,滿足兒童閱讀、探索需求的街道級和社區級兒童友好型圖書館將在羅湖出現。

此外,為滿足母嬰群體需求,羅湖區各街道、各部門大力推動公共場所母嬰室標準化、高質量建設。到2020年,羅湖將在行政服務大廳、公園、公廁、交通樞紐、旅遊區、商場等各類公共場所新建母嬰室60間以上,並建成一批示範點,為母嬰群體提供更加舒適愉悅的哺乳環境。

C服務友好

為兒童制定專屬成長路徑

2019年3月,“薪火相傳———非遺種子教師計劃”啟動,來自羅湖16所學校的老師、家長義工、社工等成為第一批“種子教師”,接受非遺傳承人的專業訓練。計劃有助於推動羅湖“非遺”項目師資隊伍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有利於‘非遺’傳承紮根校園。

這一項目是羅湖創新開展兒童友好型實踐活動之一,非遺項目包括剪紙、內畫、麥稈畫、皮影戲、紙鳶、中國結、臉譜繪畫、六步大架、古琴漢服9項,目前已有北斗、螺嶺、翠北等18所小學參與。2017年以來,共授課320餘場,教授學生7000餘人次,帶動相關學校成立非遺社團,有效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羅湖校園的傳承保護。

為幫助轄區不同類別兒童健康成長,羅湖還開展了植物探索研學項目、故事媽媽團培養計劃、留守兒童夏令營和困境兒童關愛行動等活動。對於喜歡大自然的兒童,週末參加一場“感童身受”———植物探索研學項目是一次與植物近距離接觸的好機會,該項目旨在推動自然教育普及,幫助兒童在課堂之外提高探索自然的能力,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已在仙桐、梧桐山、景貝、洪湖等11所小學開展植物認知活動200餘次。

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是全國首家跨境學童和跨境家庭的服務機構,首創“港式社工模式融入深圳社會服務”全新形式。2018年3月,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1200萬港幣支持的新一期“跨境學童創和諧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為期三年,旨在幫助深港兩地跨境學童及家長,推動灣區融合。10多年來,羅湖區共服務跨境學童和家庭10萬多人次,培育了一支愛國愛港的新生代力量,探索出一條為深港跨境學童和家庭打造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的新路子。羅湖還資助了一些社會組織,通過社會組織服務特殊兒童,如專門為腦癱兒童提供非洲鼓培訓,搭建平臺讓兒童登臺表演,該課程也收穫很多家庭的喜愛。

D決策友好

深層次推動兒童參與

兒童參與權是確保實現兒童各項權利的前提。在涉及兒童發展的空間環境建設領域,羅湖區充分尊重兒童的需求,開展棚改區兒童議事會活動、天橋設計大賽及工作坊活動以及建城中村友好公共空間等活動,搭建兒童參與的平臺,傾聽兒童的聲音,讓兒童感受到城市對他們的尊重,並逐步培育兒童的議事能力。

羅湖區深入推行兒童議事會,各街道、社區因地制宜地開展各具特色的兒童議事活動,探索建立兒童訴求表達、權利保障的長效機制和反饋機制,培養兒童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意識。具體而言,街道社區為兒童提供舉行會議、培訓、開展活動等功能的議事場所,並配備相應設備。引導協助兒童成立兒童議事會,招募、評選兒童代表,制定議事會章程,保障兒童從源頭參與涉及兒童的社區事務,充分聽取兒童意見,並給予採納和迴應。

在深圳市水田小學附近,有一座彩虹橋:在這條天橋上,兒童款垂直電梯裡有無障礙扶手和按鈕,按鈕被設計成彩色燈光,電梯裡還印製了天橋設計比賽裡小朋友的彩虹天橋作品;橋上種植了七里香、薄荷葉、驅蚊草等驅蚊防蟲、無毒無刺的植株……

這樣的設計圖景是設計師參考兒童建議形成的。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副總建築師磨藝捷參與了該項目設計工作,她表示,去年羅湖區婦聯組織了轄區兒童開展設計比賽,兒童用圖畫和文字描繪出心中天橋的樣子,設計師從上百份作品中統計出出現頻率較高的,“彩虹橋”的稱號由此而來。

天橋上設置座椅和休息區,走在橋上充分感受陽光和陰影,橋面的凹凸不平感增添探索趣味……這些聽起來“不太靠譜”的建議並沒有被設計師們一票否決。“雖然這些建議的可行性不高。但孩子們對陽光、雨水的情感需求讓我們重新思考,規範是人制定的,建築規範條例是不是可以更人性化?”磨藝捷說。

為此,設計師們和羅湖區婦聯一起梳理了轄區學校密度情況,選取了田貝、鵬興及兩座深中內部天橋,共四座天橋作為嘗試。項目從功能植入、形體結構、細節設計、景觀鋪裝、色彩、照明及標識等方面貫徹兒童友好理念,最終實現細節友好以及功能、趣味一體化的目標,最終形成《羅湖區兒童友好型天橋設計導則》,“我們製作《導則》希望兒童友好概念不僅僅體現在實體項目,從頂層設計上能影響決策者的思考。”

“兒童友好型天橋基本沒有案例可遵循,羅湖讓兒童參與天橋設計在全國來說是個先例,天橋可作為一個標杆,讓參觀者實實在在感受到兒童友好的意義。讓兒童平等參與而非大人關愛,更有助於激發兒童參與城市建設的熱情,培養城市主人翁的責任感。”磨藝捷說,“通過搭建兒童參與城市建設平臺,讓兒童對城市的建設享有更多的自主權、參與權與發言權,是推動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普及兒童友好理念的一次積極有益的創新實踐。”

本版採寫:

家園報記者

張一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