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詩。它有敘事散文的特點,又有抒情詩的意趣。這是電影藝術的辨證法,也是《城南舊事》動人之所在。”

04、電影之外,懷鄉文學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篇章 — 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作簡化處理,變成了影片的結尾。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詩。它有敘事散文的特點,又有抒情詩的意趣。這是電影藝術的辨證法,也是《城南舊事》動人之所在。”

04、電影之外,懷鄉文學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篇章 — 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作簡化處理,變成了影片的結尾。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其實在電影之外,《城南舊事》這本書曾經給臺灣地區的文學創作帶來過深遠的影響。

1960年代,懷鄉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創作流派在臺灣文壇中開始崛起,一批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文人利用文學,抒發懷鄉思親的思緒。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詩。它有敘事散文的特點,又有抒情詩的意趣。這是電影藝術的辨證法,也是《城南舊事》動人之所在。”

04、電影之外,懷鄉文學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篇章 — 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作簡化處理,變成了影片的結尾。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其實在電影之外,《城南舊事》這本書曾經給臺灣地區的文學創作帶來過深遠的影響。

1960年代,懷鄉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創作流派在臺灣文壇中開始崛起,一批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文人利用文學,抒發懷鄉思親的思緒。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用自己積澱多年的思鄉情感,嫁接在故鄉記憶之上,在字裡行間完成對北平南城的時空重建。民俗風情、人文景象盡收其中,既有那片土地,也有那片土地上的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詩。它有敘事散文的特點,又有抒情詩的意趣。這是電影藝術的辨證法,也是《城南舊事》動人之所在。”

04、電影之外,懷鄉文學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篇章 — 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作簡化處理,變成了影片的結尾。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其實在電影之外,《城南舊事》這本書曾經給臺灣地區的文學創作帶來過深遠的影響。

1960年代,懷鄉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創作流派在臺灣文壇中開始崛起,一批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文人利用文學,抒發懷鄉思親的思緒。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用自己積澱多年的思鄉情感,嫁接在故鄉記憶之上,在字裡行間完成對北平南城的時空重建。民俗風情、人文景象盡收其中,既有那片土地,也有那片土地上的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詩。它有敘事散文的特點,又有抒情詩的意趣。這是電影藝術的辨證法,也是《城南舊事》動人之所在。”

04、電影之外,懷鄉文學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篇章 — 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作簡化處理,變成了影片的結尾。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其實在電影之外,《城南舊事》這本書曾經給臺灣地區的文學創作帶來過深遠的影響。

1960年代,懷鄉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創作流派在臺灣文壇中開始崛起,一批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文人利用文學,抒發懷鄉思親的思緒。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用自己積澱多年的思鄉情感,嫁接在故鄉記憶之上,在字裡行間完成對北平南城的時空重建。民俗風情、人文景象盡收其中,既有那片土地,也有那片土地上的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關注女性的生存困境,並且力圖在孩童的視角里去找尋女性悲劇的根源,可以說,《城南舊事》就是真正意義上最正宗的懷鄉文學。

有景,有人,有情。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詩。它有敘事散文的特點,又有抒情詩的意趣。這是電影藝術的辨證法,也是《城南舊事》動人之所在。”

04、電影之外,懷鄉文學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篇章 — 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作簡化處理,變成了影片的結尾。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其實在電影之外,《城南舊事》這本書曾經給臺灣地區的文學創作帶來過深遠的影響。

1960年代,懷鄉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創作流派在臺灣文壇中開始崛起,一批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文人利用文學,抒發懷鄉思親的思緒。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用自己積澱多年的思鄉情感,嫁接在故鄉記憶之上,在字裡行間完成對北平南城的時空重建。民俗風情、人文景象盡收其中,既有那片土地,也有那片土地上的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關注女性的生存困境,並且力圖在孩童的視角里去找尋女性悲劇的根源,可以說,《城南舊事》就是真正意義上最正宗的懷鄉文學。

有景,有人,有情。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作家傅光明曾經這樣評價《城南舊事》:“《城南舊事》寫的是人類命運共同的東西,它絕對禁得起時代考驗的。”

百年前的舊時北平長什麼樣,如今極少有人親眼看見過。好在,《城南舊事》為我們留下了那段時光。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詩。它有敘事散文的特點,又有抒情詩的意趣。這是電影藝術的辨證法,也是《城南舊事》動人之所在。”

04、電影之外,懷鄉文學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篇章 — 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作簡化處理,變成了影片的結尾。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其實在電影之外,《城南舊事》這本書曾經給臺灣地區的文學創作帶來過深遠的影響。

1960年代,懷鄉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創作流派在臺灣文壇中開始崛起,一批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文人利用文學,抒發懷鄉思親的思緒。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用自己積澱多年的思鄉情感,嫁接在故鄉記憶之上,在字裡行間完成對北平南城的時空重建。民俗風情、人文景象盡收其中,既有那片土地,也有那片土地上的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關注女性的生存困境,並且力圖在孩童的視角里去找尋女性悲劇的根源,可以說,《城南舊事》就是真正意義上最正宗的懷鄉文學。

有景,有人,有情。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作家傅光明曾經這樣評價《城南舊事》:“《城南舊事》寫的是人類命運共同的東西,它絕對禁得起時代考驗的。”

百年前的舊時北平長什麼樣,如今極少有人親眼看見過。好在,《城南舊事》為我們留下了那段時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先讀一遍小說《城南舊事》,然後再看一遍電影《城南舊事》,然後,每個人心中都將會有一座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平城。

"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文 / 觀影君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上個世紀50年代,林海音寫完了《城南舊事》

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以及北平的人和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

後來,過了30年,中國老一輩導演伊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偶然間讀到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他很是很喜歡,於是動筆寫了電影《城南舊事》的劇本。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伊明(右二)

劇本寫畢,伊明將其交給了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過目。陳荒煤一看,覺得很不錯,就推薦給了上海電影製片廠。

後來,這個劇本落到了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手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吳貽弓導演

吳貽弓看完劇本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又找來原著小說看,並且就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在原劇本的基礎上作了修改,幾乎改成了另一個版本。不過為了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和信任,編劇一欄寫的仍是伊明導演的名字。

1983年,吳貽弓拍完了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拍出了舊時北平的的風土人情,帶領著觀眾重溫了久違的“京味兒”,一經上映,好評一致。同年還拿下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3項大獎。

1984年,林海音看到了這部電影,她說自己非常喜歡。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海報

在那之後,與北京相關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像《頑主》《甲方乙方》《獨自等待》《有話好好說》《北京樂與路》《老炮兒》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豆瓣8.8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第二部像《城南舊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將老北京還原得如此迷人。如今,只要提起老北京,或是北平,就一定繞不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01、兒童視覺,以小見大

看完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掉那個齊劉海,鍋蓋頭,濃眉大眼、單純可愛的小英子。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英子(沈潔 飾)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都是以兒童的視角去看成人世界,那些上世紀20年代的北平市井圖景和人情世故,都被英子看在眼裡,以一種散文般的筆調再復現出來。

電影以英子的視角作為敘述主視角,並且採用的是較低角度的機位拍攝,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哪怕看起來很幼稚,都可以出現在銀幕上,但凡是英子聽不到、看不見的,在電影中也都不存在。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所見只是表象,更深一層的表達,是英子以不同於成人的道德眼光去區分善惡,以及對於人生、人性更為開闊、通脫的見識。

審美效果隨著視角轉化而改變,童年視角與北平往事相伴。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掩蓋很多生活的苦痛,過濾掉人間的醜惡與黑暗。孩子看不穿生活,也讀不懂無奈,他們的眼裡只有美好與希望。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惠安館”人人避之不及的瘋子,唯獨英子不怕,還想方設法想要親近她,跟她搭個話。這時宋媽會嚇唬她說:“英子,走,回家,你不知道她是瘋子啊?”

瘋子?英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瘋子。

英子和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見後就對她說:“我喜歡你。”秀貞回她,“我也喜歡你”。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英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凡事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她問自己的父親:“賊為什麼要偷東西?”

她問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由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

她不明白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為什麼說她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於是,她去問媽媽:“媽媽,我是您親生的嗎?”當確定自己是母親親生的後,又問:“那麼您是怎麼生出我的呢?”結果惹得母親和宋媽哈哈大笑。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泯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勞動人民無法自持的生存狀態,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在對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課文朗讀聲大概是最能體現童年記憶的東西了,小英子朗讀課文《我們看海去》的場景在電影中多次出現過,“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朗朗的童聲飽含了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也容易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歲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滄桑感赫然浮現,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往事。

此外,有些發生在英子身邊,但是她難以理解的事,也會出現在電影中。這些事多半不是好事,可電影沒有迴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最典型的就是“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在當時的老北平城裡,遺棄女嬰的現象屢現不絕。

秀貞和思康的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家人瞞著她遺棄在了齊化門兒牆根下;保姆宋媽的女兒,也被自己的丈夫狠心地賣掉;長大後的小桂子,被逼迫著學唱戲,不唱就是一頓毒打。底層人民勞動人民的辛酸、悲慘和苦難一一呈現,可是對於尚小的英子,她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成人世界的沉悶與無聊,正是有了英子的這一層過濾,才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這一獨特的視角對封建禮教、對舊社會進行了文化批評。

可以說,英子就是一步步浸染著北平民俗而成長的,這裡的民俗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成長中的英子,而我們也跟隨著英子獨特的兒童感受,去一步步理解她眼中的“城南舊事”。

孩童看世界,這其間的反差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從童稚走向成熟,從夢幻走向現實,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曾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十二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覺察到人生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英子的爸爸曾對她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在電影的最後,父親去世了。為這一出沉鬱的悲劇留下一個荒涼落寞的結局。

在父親的墳前獻上一束花後,身邊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

秀貞、妞兒、小偷、宋媽,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英子的童年也宣告結束了。那些美好的,愉快的,難解的,無奈的,糟心的經歷,通通存留在了記憶中,變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1948年,北平的上空,轟鳴的飛機在來回盤旋,似乎吹響了告別的號角。英子和母親、弟弟離開北平,去往臺灣。

那一刻,英子悲傷地感覺到,有些東西即將從她的生命中徹底流逝,而自己除了默默懷想以外,無法挽回更多。

02、北平風俗,時代印記

在故事之外,還可將《城南舊事》視作一封寫給上世紀20年代北平的情書。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賣聲迭起的衚衕,斑駁的城牆,玩鬧的孩子,院門口的門墩兒,門漆掉落的大門,青灰的磚牆,它們構成了意蘊悠長的北平一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正如林海音所言:“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城南舊事》作為一部散文式的電影,有了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發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氣質。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帶領著觀眾一點一點深入舊時的北平,尋覓北平獨有的味道:穿過悠長的衚衕,耳邊迴盪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剃頭挑子嗡嗡作響,捏面兒的手藝人專心致志,賣糖葫蘆的高聲吆喝,衚衕口有人在汲水喂駱駝…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在影片有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出現了好幾次。所以,齊化門究竟是個什麼地界?其實,它就是如今的朝陽門。當時的齊化門兒是北平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逢喜慶日子,這裡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孩子們會在齊化門貼著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老人們則喜歡在這裡遛遛鳥、下下棋,侃侃大山,好不熱鬧。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齊化門兒

現在,朝陽門取代了齊化門,雖說還是非常熱鬧,但總感覺少了點鄉土的,市井的味道。而這種感覺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駱駝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這段話是原著《城南舊事》中的經典文字,電影《城南舊事》的開頭便很好地還原了這段文字,無論是從意境還是場景上,都極富年代感。

殘敗的長城,人來人往的盧溝橋,一隊駱駝從橋上緩緩地走過,伴隨著叮噹的駝鈴聲的,背景音樂是《送別》。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駱駝隊在當時的北平,特別在冬季,是最常見的運輸隊。遠在門頭溝的居民,用駱駝把煤拉進北平城裡,走街串巷換舊物,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大人們說,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驅狼,而英子天真地認為,駱駝繫著鈴鐺,是為了給自己的沉悶旅途找點樂子,解解悶兒。

押送犯人:

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宋媽帶著小英子去買菜,途中見到被押送至法場的犯人,他站在囚車之上毫無懼色,有視死如歸的氣概,似乎不像個十惡不赦之人。看熱鬧的老百姓還不停地為他叫好助威,甚至送上一碗酒為他壯行。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略帶魔幻主義色彩的一幕,透著北平濃濃的人文情懷,犯人大無畏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也體現了百姓們古道熱腸的鄉里鄉情,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

飲食方面,北平市民早飯多以稀粥為主食,佐以燒餅、油條一類的麵點。在大街上,能看到有各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蘆和八珍梅更是當時兒童最最喜食的零嘴兒。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影片中那個和宋媽換洋火、換頭油的老年婦人,用老舊燈泡交換新燈泡的中年男人,用小板凳換廢棄鍋碗的人,都是當時北平的正當營生,相比於貨幣與物的交換,以物換物反倒更加常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古老的水井和石質水槽,有著東西跨院兒的老院落,木窗和破碎的窗紙,悠長的衚衕和青磚城牆,自然規整,落落大方,在煤油燈搖曳的明滅光影中,應和著彼時人物的命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儘管從北平到北京,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時間卻無法“消滅”空間的印記,北平的那些元素從記憶和文字中躍遷到大銀幕上,帶來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思。

這裡邊兒有個趣事。

電影《城南舊事》開拍前,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真實的北平,導演吳貽弓攥著北京地圖,按圖索驥,穿梭於北京大小衚衕間,可一直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場景。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後來,導演吳貽弓帶著主創團隊來到了上海,他們相中了上海郊區一個剛剛搭建的空曠機場。

在那裡的屋簷上種上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在院子裡插上了假樹樁,在屋內搭了鞦韆,還有指甲草、白礬、毛驢、水車等物,一應俱全,既求真實,也使之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相結合,將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愣是在上海還原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平,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呢。

03、散文電影,清新淡雅

電影《城南舊事》沒有采用常規電影的敘事邏輯,它用的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是散文詩電影的經典範本。

導演吳貽弓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樣,對情境的營造和氛圍的渲染十分重視。落實到影像上,能看到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鏡頭、長鏡頭和緩慢的搖移鏡頭,並配以傷感的歌曲《送和女聲旁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首先反映在對景物的攫取上。導演運筆側縱,極其講究“留白”在電影中的運用,為的是虛與實、靜與動、情與景的對立統一。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殘陽,駝隊,群山延綿,長城蒼茫,如海的蒼山,似血的楓葉,流水淙淙的井窩子,情緒堆疊一層接一層,一幅寧靜空明,意蘊深遠的悲秋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電影的結尾,那個著名的7次楓葉疊化鏡頭化開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楓、衰草孤冢,哀婉的《送別》歌聲響起,代替了難以言表的悲傷,人心潸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還有一處典型的散文表達是秀貞懷念思康的那場戲,從始至終,沒人知道思康長什麼樣,關於他的一切,都在秀貞夢囈似的話語中:“那年就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隻筆。我正在屋裡擦玻璃,說著就進來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秀貞說著說著,鏡頭搖過這樣一組畫面:悄寂的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窗槅上陳舊的玻璃。這是多麼哀怨悽美的散文詩,不張揚,不露聲色,秀貞對思康的眷念都被嵌進這一幕幕中。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送別”是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每個人都離英子而去了。秀貞和妞兒在暴雨之夜離開,荒草叢裡的小偷朋友落網了,宋媽踏上歸程,父親也去世了。愁緒交織在一起,童年漸行漸遠,成了遙遠的回憶。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散文詩。它有敘事散文的特點,又有抒情詩的意趣。這是電影藝術的辨證法,也是《城南舊事》動人之所在。”

04、電影之外,懷鄉文學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共分為五個篇章 — 分別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在電影《城南舊事》中,則完全刪去了《蘭姨娘》這一篇,同時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作簡化處理,變成了影片的結尾。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其實在電影之外,《城南舊事》這本書曾經給臺灣地區的文學創作帶來過深遠的影響。

1960年代,懷鄉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創作流派在臺灣文壇中開始崛起,一批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文人利用文學,抒發懷鄉思親的思緒。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用自己積澱多年的思鄉情感,嫁接在故鄉記憶之上,在字裡行間完成對北平南城的時空重建。民俗風情、人文景象盡收其中,既有那片土地,也有那片土地上的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林海音關注女性的生存困境,並且力圖在孩童的視角里去找尋女性悲劇的根源,可以說,《城南舊事》就是真正意義上最正宗的懷鄉文學。

有景,有人,有情。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作家傅光明曾經這樣評價《城南舊事》:“《城南舊事》寫的是人類命運共同的東西,它絕對禁得起時代考驗的。”

百年前的舊時北平長什麼樣,如今極少有人親眼看見過。好在,《城南舊事》為我們留下了那段時光。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先讀一遍小說《城南舊事》,然後再看一遍電影《城南舊事》,然後,每個人心中都將會有一座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平城。

《城南舊事》:北平在成為北京前,究竟有多迷人?

都說電影是一門時間的藝術,或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證明。

(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