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泛指一個方言區,基本上是從潮州到汕頭,到揭陽,一直到海陸豐,四個地區通稱潮汕,目前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約一千萬,常住國內其他地區的潮人超一千萬,遷居海外的則有一千多萬,故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說。

以汕頭為頭,汕尾也就是海陸豐為尾,中間加了個揭陽,文化源頭則是北邊的潮州,這是潮汕的基本概念。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潮州廣濟橋

潮州處於現在的韓江中上游,到近現代才擴展到汕頭。當人類從河口走向江口大時代,江口就是潮州,從江口走向海口,就去了汕頭。斷代歷史,語言是衡量民族、種族、文化聚落最好的劃分方式。這點潮汕人的表現最為典型。潮汕話從語言學上來說叫福佬話,和閩南話同源。這套語言體系沿著海岸線一直衍生到了雷州半島,最後到了海南。可以說潮汕是福佬話的承上啟下之地。閩南話說起來歷史就長了,它有可能是宋朝那時由開封話為主的語言體系演變而來的。這跟中土王權的南渡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東南沿海有“三個越”,南越指的是廣東;閔越指的是福建;吳越講的是浙江。在中華民族從江奔向海的過程中,三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南越近兩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先來後到的移民史。秦始皇派任囂、趙佗大軍征討嶺南,一路順江而下,跟當地的土著相融合,形成廣府人。人們跟著皇帝,先是到了吳越,但是土地畢竟有限,高門大戶得以留下,剩下的只好繼續沿海遷徙,在福建形成了所謂的八姓開閩,到閩南一帶後,還是地少人稠,又有一批人從閩南往前延展,到了韓江平原停了下來,這就是潮汕人的先祖。客家人來的更晚一些,以宋朝為主,江海之畔早就被人佔完了,他們只好窩在山裡面,這就是客家人的源頭。廣東的人文版圖大抵如此。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秦始皇兵馬俑

而廣東的潮汕人可以說中華民族最優秀、最聰明的族群之一,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勤勞、聰明、勇敢。他們的勤勞與聰明,讓他們在有限的資源裡面,做出超乎想象的花招。

舉個極端例子,為什麼潮汕出美食?潮汕人吃牛世界聞名,但其實潮汕不怎麼產牛,全是江西、貴州,甚至新疆過來的。但他把牛肉料理精細到世界罕見。

潮汕人做牛肉丸,第一不加添加劑。第二牛肉各個部位也很有講究,關鍵還有一招,把肉內在的香味調出來,典型就是用刀背來錘,把牛肉錘成肉醬,揉成牛肉丸以後,放在湯裡面進行二次加工,這種牛肉丸入口,用牙一咬,“砰”的一聲汁液爆出來,簡直是美味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潮汕人在吃上所花的功夫與智慧,完全出乎你的想象。

除了勤勞聰明外,還有勇敢,潮汕人擅長翻江倒海,堪比東方的猶太人。潮汕俗語講:砍頭的生意有人做,虧本的生意沒人做。這種勇敢嵌在潮汕人的性格里面。潮汕人整體的成功欲非常強烈,表現在商業上,會具備更強的攻擊性,以及改變現狀的衝動。這意味著在慾望的驅使之下,潮汕人更希望用高風險的動作獲得更高的收益。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潮州廣濟樓

關於潮汕人,其實潮州人和汕頭人並不是一回事

潮州人比較儒雅,李嘉誠就是潮州人。潮州多耕讀人家,對於文化信奉、崇拜,並且看重傳承。而汕頭人是一個海洋民族,最為代表的是潮陽。潮陽當時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縣,改革開放初期就有250萬人口。當時中國的一個縣,有30萬人口就算多的了。潮陽250萬人口,人均一分地,就十個人一畝地,根本養不活。

所以潮汕文化是兩種文化的驕子,一個是儒雅的農耕文明:安土重遷、尊師重道、敬畏祖宗,試守土地、耕讀傳家,這是“潮”。

但是“汕”就大不相同了。他們和平的時候當漁夫,混亂的時候就成了快樂的海盜,形成私人武裝,打家劫舍。這種現象在沿海比較普遍,但汕頭表現的更典型。

這就影響到了潮汕人的性格:兩頭拉,一頭是潮州耕讀文化為主,在道德上往上拉,一個是汕頭的海洋文化往下拽,但是經濟往上拉。

說起潮州的儒雅,不得不提韓愈,員江改為韓江,筆架山改稱韓山,都體現出了潮州人對於韓愈的懷念。其一在文學上“文起八代之衰”,其二再加上他官居宰相,門生故吏遍天下。當時的韓愈既是文壇領主,也是朝廷重臣,“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在韓愈晚年的時候,唐德宗信奉佛教,甚至宣稱找到了佛祖的舍利子,皇帝帶頭“迎佛骨”,韓愈有感於“國將不國”,就寫了一篇《諫迎佛骨》,很尖刻地表明“佛不足事”,皇上看罷大怒,把韓愈貶到潮州,途中韓愈寫下一生中最經典的詩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但凡稍有文化素養的國人,讀後無不為之感動

其實韓愈在潮州只待了半年左右,但他離開以後,潮州人把他的功勞放大了千萬倍。甚至“山河為之變名”,山更名為韓山,水更名為韓江。這不是韓愈的偉大,是在於潮汕平原所在的沿海跟中土文明的差異之大。韓愈的到來彷彿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當地人對於這麼一個文曲星,簡直就是拼命往上靠,這一靠就靠到極致,靠出了故事,靠出了歷史,也靠出了傳說。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韓江韓山”也說明這些蠻荒之民彷彿“孤臣孽子”一般。從中原遷到江南,又輾轉到閩南,最後到嶺南,前後經歷了三五百年的時間,篳路藍縷後終於站穩了腳跟,他們心懷中原,但教化之光卻難以普照。沒想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一下子會到他這個地方來。所以潮州人的文化歸化之心把韓愈越抬越高。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代特別多。比如蘇東坡貶惠州時“一自東坡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王陽明到貴州三年龍場悟道,其實哪有這麼大的作用,名人的到來只是薪火,真正的乾柴烈火,是中土文明和沿海文明的巨大的落差以及落後地區對文化的無限嚮往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潮州韓江水

現在潮汕人不一定認同海陸豐,他們認為是海陸豐不屬於潮汕,但是海陸豐堅定的認為是自己是潮汕人。廣東有一句話叫:“天上有雷公,地下海陸豐”。

解放後,生產和發展又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潮汕這片土地難以負載這麼多人,人多地少的情況非常嚴重。

陶鑄大筆一揮,潮汕移民幾十萬到海南,所以海南話裡面有潮汕話的影子。大眾熟悉的馬化騰,他父親就是潮汕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海南是潮汕文化的一塊飛地。

潮汕人走出來經商,要麼坐紅頭船去東南洋,現在到泰國去潮汕話是可以通用的。另外一批人,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到廣東來做生意,他們小則成為夷商的翻譯,中則成為牙商,大則成為買辦。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上海通江達海的戰略地位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了,經濟中心開始往上海遷移,彼時廣州的十三行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潮州人也在這個行當耕耘了幾代,他們非常積極的跟著夷商到了上海。

當時的上海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一樣,根本就是文化荒地,什麼都沒有,這裡正好就成了潮汕人大展身手的舞臺,因此上海的華人人文金字塔中,第一層塔尖就是廣東人,這批廣東人的構成就像夾心餅乾一樣,外層是廣府人和客家人,中間的核心則是潮汕人;第二層中部是寧波人,最後第三層基礎才是蘇北、安徽人。上海灘的思南公館,大部分別墅的原主人就是廣東人,其中潮汕人又佔了多數。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上海思南公館

但汕頭作為特區卻難說成功,看統計數字,真是觸目驚心,當地人的實際生活,並不像數字顯示的那麼悲苦,但不管怎麼說,最初四個經濟特區裡,汕頭叨陪末座,這是不爭的事實。想當年,改革開放大潮初起,潮汕欣欣向榮,可惜沒有抓住機會。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汕頭 南澳大橋

溫州台州地區跟潮汕情況很相似,但沒有特區,只能靠自己,被迫走上了工業之路,從盜版開始、到模仿、複製再到現在開始創新,最終打下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並且產生了吉利、正泰等企業。

同時,潮汕文化也是極具特色,第一,潮州語言很獨特,第二,潮汕的飲食很獨特。第三是功夫茶。這都是潮汕極具有符號感和圖譜化的文化特徵。

潮汕因為和深圳離得近,很多潮汕人跑到那裡撈世界,深圳反而成了潮州人的總部經濟區、天涯海角的潮州人在這裡大展宏圖,在深圳有300多萬潮人,佔了整個深圳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有數據顯示,深圳早期14000多個三資企業中,有近40%為潮汕人所投資。而在深圳早期的房地產界,潮汕籍企業家也奠定了潮汕商幫在深圳地產圈的“江湖地位”。而對於本土,頂多找個媳婦、衣錦還鄉時回來炫耀一下罷了。

潮汕,從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潮州商人天生就對生意敏感,在大眾還沒醒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把整個中國的保險牌照和金融牌照拿了個七七八八。潮汕人的聰明、勤勞和勇敢的品質,如果是在風清氣順的局面下,可以創造出非同一般的業績。但是如果在亂世的時候,就是屬於“上海灘”出沒的龍蛇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