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產品經理 破·局 人生第一份工作 KPI 設計 iOS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08-19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公司層面,這種業務架構的優勢是線內效率足夠高,業務響應速度快,靈活度較高;缺點是跨線協作成本極高,各業務線之間訴求不一致,信息孤島效應明顯。

團隊背景

「產品+研發+設計+數據+運營」是敏捷團隊標配;筆者所處的產品團隊3人,產品及研發比例穩定維持在1:6,隨著業務發展,影響效率的明顯變量:

1. 團隊:業務人員數量激增

半年內,業務團隊從30人拓張至150人+,意味著產品需要在業務人員的效能上提供支持。

2. 業務:業務模型尚未調整至最優,需頻繁做嘗試

高頻率的實驗對團隊的整體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投放AB對照實驗,產品每個迭代此類業務需求佔需求總量的70%。

問題發生的場景

團隊內&外日常協作

場景一:插入需求

Boss:今天戰略組給了最新信息,出臺了新政策XXX,我們需要在這個迭代內上線XX,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沒錯,就走插入需求~

我:我手上優先級次高的需求是XXX和XXX,如果是我來推進,大概率會替換掉這兩個需求。但我知道Tony(其他PM)手上的需求這期排的不是很滿(甩鍋+1),不如咱們拉產品組討論下?

Boss:好的,你來拉會,我今天下午4點之後和明天上午10點有時間

我:(拉起產研會議)省略1W字,強行達成共識,確定了插入需求的負責人和置換掉的項目

插入評審會議:開發負責人生無可戀的參會,同步了本迭代項目的推進狀況,和產品明確了項目優先級後,重新分配了開發資源(產品組威信-100)

場景二:內部日常溝通

BI:咱們的這個流量入口,現在是按照什麼判斷條件,什麼流量比例分發流量?總共有幾個實驗組?

我:我上週做了一期,是按XX條件,XX比例分發,總共XX組。不確定實驗組的總量,我印象中上個迭代是呆呆(其他PM)在負責這部分邏輯。

BI:上週是泡泡(其他BI)在負責這個項目,我問過她,她說上週封版後XX(產品老大)走了一個插入需求,加了一個分發邏輯

我:這種不可見的邏輯最頭疼了,我問下老大和呆呆

釘釘拉群:(產品未能達成共識,拉入了負責的開發和BI,最終拼湊出了原需求的全貌)

場景三:跨線協作

我:hey,我們有這樣一個需求blahblah,我們希望的時間點是blahblah

接口人:嗯,這個需求實現需要和我們的開發確認,設計需要和我們的UI確認,有數據預期嗎?最好和BI也說一下。

我:排期目前確認不了嗎?

接口人:最近排期比較滿,我建議先把兩邊的相關人員拉個會吧。

我:(拉起會議)咦,你們的開發負責人呢?

接口人:他今天請假啦,咱們先對接信息吧,明天我幫你你單約下負責人

我:(對接了部分信息,會議結束,由於信息缺失並未達成共識)

-隔天,帶著我線的開發負責人約到了開發負責人

我:您好,想必XXX(接口人)已經給您介紹過背景了

負責人:沒有,你幫我簡單介紹下吧

我:blahblah,您看可以進排期嗎?

負責人:額,這個需要和XXX(另一條線的某研發負責人)確認,確實對他們有依賴,下週咱們找時間開個會吧。

我:(本月第X次燃起離職念頭)

日常協作問題總結

不論項目內外,能看到的共性問題是我們必須先“搞定人”才能獲取我們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將搞定的“所有人”加工過的信息拼湊起來,才能勉強窺得信息的全貌。

理想場景和現實場景總是有所出入: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公司層面,這種業務架構的優勢是線內效率足夠高,業務響應速度快,靈活度較高;缺點是跨線協作成本極高,各業務線之間訴求不一致,信息孤島效應明顯。

團隊背景

「產品+研發+設計+數據+運營」是敏捷團隊標配;筆者所處的產品團隊3人,產品及研發比例穩定維持在1:6,隨著業務發展,影響效率的明顯變量:

1. 團隊:業務人員數量激增

半年內,業務團隊從30人拓張至150人+,意味著產品需要在業務人員的效能上提供支持。

2. 業務:業務模型尚未調整至最優,需頻繁做嘗試

高頻率的實驗對團隊的整體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投放AB對照實驗,產品每個迭代此類業務需求佔需求總量的70%。

問題發生的場景

團隊內&外日常協作

場景一:插入需求

Boss:今天戰略組給了最新信息,出臺了新政策XXX,我們需要在這個迭代內上線XX,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沒錯,就走插入需求~

我:我手上優先級次高的需求是XXX和XXX,如果是我來推進,大概率會替換掉這兩個需求。但我知道Tony(其他PM)手上的需求這期排的不是很滿(甩鍋+1),不如咱們拉產品組討論下?

Boss:好的,你來拉會,我今天下午4點之後和明天上午10點有時間

我:(拉起產研會議)省略1W字,強行達成共識,確定了插入需求的負責人和置換掉的項目

插入評審會議:開發負責人生無可戀的參會,同步了本迭代項目的推進狀況,和產品明確了項目優先級後,重新分配了開發資源(產品組威信-100)

場景二:內部日常溝通

BI:咱們的這個流量入口,現在是按照什麼判斷條件,什麼流量比例分發流量?總共有幾個實驗組?

我:我上週做了一期,是按XX條件,XX比例分發,總共XX組。不確定實驗組的總量,我印象中上個迭代是呆呆(其他PM)在負責這部分邏輯。

BI:上週是泡泡(其他BI)在負責這個項目,我問過她,她說上週封版後XX(產品老大)走了一個插入需求,加了一個分發邏輯

我:這種不可見的邏輯最頭疼了,我問下老大和呆呆

釘釘拉群:(產品未能達成共識,拉入了負責的開發和BI,最終拼湊出了原需求的全貌)

場景三:跨線協作

我:hey,我們有這樣一個需求blahblah,我們希望的時間點是blahblah

接口人:嗯,這個需求實現需要和我們的開發確認,設計需要和我們的UI確認,有數據預期嗎?最好和BI也說一下。

我:排期目前確認不了嗎?

接口人:最近排期比較滿,我建議先把兩邊的相關人員拉個會吧。

我:(拉起會議)咦,你們的開發負責人呢?

接口人:他今天請假啦,咱們先對接信息吧,明天我幫你你單約下負責人

我:(對接了部分信息,會議結束,由於信息缺失並未達成共識)

-隔天,帶著我線的開發負責人約到了開發負責人

我:您好,想必XXX(接口人)已經給您介紹過背景了

負責人:沒有,你幫我簡單介紹下吧

我:blahblah,您看可以進排期嗎?

負責人:額,這個需要和XXX(另一條線的某研發負責人)確認,確實對他們有依賴,下週咱們找時間開個會吧。

我:(本月第X次燃起離職念頭)

日常協作問題總結

不論項目內外,能看到的共性問題是我們必須先“搞定人”才能獲取我們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將搞定的“所有人”加工過的信息拼湊起來,才能勉強窺得信息的全貌。

理想場景和現實場景總是有所出入: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項目管理

項目推進流程: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公司層面,這種業務架構的優勢是線內效率足夠高,業務響應速度快,靈活度較高;缺點是跨線協作成本極高,各業務線之間訴求不一致,信息孤島效應明顯。

團隊背景

「產品+研發+設計+數據+運營」是敏捷團隊標配;筆者所處的產品團隊3人,產品及研發比例穩定維持在1:6,隨著業務發展,影響效率的明顯變量:

1. 團隊:業務人員數量激增

半年內,業務團隊從30人拓張至150人+,意味著產品需要在業務人員的效能上提供支持。

2. 業務:業務模型尚未調整至最優,需頻繁做嘗試

高頻率的實驗對團隊的整體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投放AB對照實驗,產品每個迭代此類業務需求佔需求總量的70%。

問題發生的場景

團隊內&外日常協作

場景一:插入需求

Boss:今天戰略組給了最新信息,出臺了新政策XXX,我們需要在這個迭代內上線XX,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沒錯,就走插入需求~

我:我手上優先級次高的需求是XXX和XXX,如果是我來推進,大概率會替換掉這兩個需求。但我知道Tony(其他PM)手上的需求這期排的不是很滿(甩鍋+1),不如咱們拉產品組討論下?

Boss:好的,你來拉會,我今天下午4點之後和明天上午10點有時間

我:(拉起產研會議)省略1W字,強行達成共識,確定了插入需求的負責人和置換掉的項目

插入評審會議:開發負責人生無可戀的參會,同步了本迭代項目的推進狀況,和產品明確了項目優先級後,重新分配了開發資源(產品組威信-100)

場景二:內部日常溝通

BI:咱們的這個流量入口,現在是按照什麼判斷條件,什麼流量比例分發流量?總共有幾個實驗組?

我:我上週做了一期,是按XX條件,XX比例分發,總共XX組。不確定實驗組的總量,我印象中上個迭代是呆呆(其他PM)在負責這部分邏輯。

BI:上週是泡泡(其他BI)在負責這個項目,我問過她,她說上週封版後XX(產品老大)走了一個插入需求,加了一個分發邏輯

我:這種不可見的邏輯最頭疼了,我問下老大和呆呆

釘釘拉群:(產品未能達成共識,拉入了負責的開發和BI,最終拼湊出了原需求的全貌)

場景三:跨線協作

我:hey,我們有這樣一個需求blahblah,我們希望的時間點是blahblah

接口人:嗯,這個需求實現需要和我們的開發確認,設計需要和我們的UI確認,有數據預期嗎?最好和BI也說一下。

我:排期目前確認不了嗎?

接口人:最近排期比較滿,我建議先把兩邊的相關人員拉個會吧。

我:(拉起會議)咦,你們的開發負責人呢?

接口人:他今天請假啦,咱們先對接信息吧,明天我幫你你單約下負責人

我:(對接了部分信息,會議結束,由於信息缺失並未達成共識)

-隔天,帶著我線的開發負責人約到了開發負責人

我:您好,想必XXX(接口人)已經給您介紹過背景了

負責人:沒有,你幫我簡單介紹下吧

我:blahblah,您看可以進排期嗎?

負責人:額,這個需要和XXX(另一條線的某研發負責人)確認,確實對他們有依賴,下週咱們找時間開個會吧。

我:(本月第X次燃起離職念頭)

日常協作問題總結

不論項目內外,能看到的共性問題是我們必須先“搞定人”才能獲取我們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將搞定的“所有人”加工過的信息拼湊起來,才能勉強窺得信息的全貌。

理想場景和現實場景總是有所出入: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項目管理

項目推進流程: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按周推進需求,會有各種不可抗力導致需要插入需求。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公司層面,這種業務架構的優勢是線內效率足夠高,業務響應速度快,靈活度較高;缺點是跨線協作成本極高,各業務線之間訴求不一致,信息孤島效應明顯。

團隊背景

「產品+研發+設計+數據+運營」是敏捷團隊標配;筆者所處的產品團隊3人,產品及研發比例穩定維持在1:6,隨著業務發展,影響效率的明顯變量:

1. 團隊:業務人員數量激增

半年內,業務團隊從30人拓張至150人+,意味著產品需要在業務人員的效能上提供支持。

2. 業務:業務模型尚未調整至最優,需頻繁做嘗試

高頻率的實驗對團隊的整體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投放AB對照實驗,產品每個迭代此類業務需求佔需求總量的70%。

問題發生的場景

團隊內&外日常協作

場景一:插入需求

Boss:今天戰略組給了最新信息,出臺了新政策XXX,我們需要在這個迭代內上線XX,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沒錯,就走插入需求~

我:我手上優先級次高的需求是XXX和XXX,如果是我來推進,大概率會替換掉這兩個需求。但我知道Tony(其他PM)手上的需求這期排的不是很滿(甩鍋+1),不如咱們拉產品組討論下?

Boss:好的,你來拉會,我今天下午4點之後和明天上午10點有時間

我:(拉起產研會議)省略1W字,強行達成共識,確定了插入需求的負責人和置換掉的項目

插入評審會議:開發負責人生無可戀的參會,同步了本迭代項目的推進狀況,和產品明確了項目優先級後,重新分配了開發資源(產品組威信-100)

場景二:內部日常溝通

BI:咱們的這個流量入口,現在是按照什麼判斷條件,什麼流量比例分發流量?總共有幾個實驗組?

我:我上週做了一期,是按XX條件,XX比例分發,總共XX組。不確定實驗組的總量,我印象中上個迭代是呆呆(其他PM)在負責這部分邏輯。

BI:上週是泡泡(其他BI)在負責這個項目,我問過她,她說上週封版後XX(產品老大)走了一個插入需求,加了一個分發邏輯

我:這種不可見的邏輯最頭疼了,我問下老大和呆呆

釘釘拉群:(產品未能達成共識,拉入了負責的開發和BI,最終拼湊出了原需求的全貌)

場景三:跨線協作

我:hey,我們有這樣一個需求blahblah,我們希望的時間點是blahblah

接口人:嗯,這個需求實現需要和我們的開發確認,設計需要和我們的UI確認,有數據預期嗎?最好和BI也說一下。

我:排期目前確認不了嗎?

接口人:最近排期比較滿,我建議先把兩邊的相關人員拉個會吧。

我:(拉起會議)咦,你們的開發負責人呢?

接口人:他今天請假啦,咱們先對接信息吧,明天我幫你你單約下負責人

我:(對接了部分信息,會議結束,由於信息缺失並未達成共識)

-隔天,帶著我線的開發負責人約到了開發負責人

我:您好,想必XXX(接口人)已經給您介紹過背景了

負責人:沒有,你幫我簡單介紹下吧

我:blahblah,您看可以進排期嗎?

負責人:額,這個需要和XXX(另一條線的某研發負責人)確認,確實對他們有依賴,下週咱們找時間開個會吧。

我:(本月第X次燃起離職念頭)

日常協作問題總結

不論項目內外,能看到的共性問題是我們必須先“搞定人”才能獲取我們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將搞定的“所有人”加工過的信息拼湊起來,才能勉強窺得信息的全貌。

理想場景和現實場景總是有所出入: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項目管理

項目推進流程: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按周推進需求,會有各種不可抗力導致需要插入需求。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理想的項目推進場景,產品團隊規劃好需求後,協調資源推進需求,按時交付。

(實際推進項目時,資源和任務之間的聯繫更加複雜,為了便於對比,予以簡化)

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導致我們的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一:項目外部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公司層面,這種業務架構的優勢是線內效率足夠高,業務響應速度快,靈活度較高;缺點是跨線協作成本極高,各業務線之間訴求不一致,信息孤島效應明顯。

團隊背景

「產品+研發+設計+數據+運營」是敏捷團隊標配;筆者所處的產品團隊3人,產品及研發比例穩定維持在1:6,隨著業務發展,影響效率的明顯變量:

1. 團隊:業務人員數量激增

半年內,業務團隊從30人拓張至150人+,意味著產品需要在業務人員的效能上提供支持。

2. 業務:業務模型尚未調整至最優,需頻繁做嘗試

高頻率的實驗對團隊的整體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投放AB對照實驗,產品每個迭代此類業務需求佔需求總量的70%。

問題發生的場景

團隊內&外日常協作

場景一:插入需求

Boss:今天戰略組給了最新信息,出臺了新政策XXX,我們需要在這個迭代內上線XX,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沒錯,就走插入需求~

我:我手上優先級次高的需求是XXX和XXX,如果是我來推進,大概率會替換掉這兩個需求。但我知道Tony(其他PM)手上的需求這期排的不是很滿(甩鍋+1),不如咱們拉產品組討論下?

Boss:好的,你來拉會,我今天下午4點之後和明天上午10點有時間

我:(拉起產研會議)省略1W字,強行達成共識,確定了插入需求的負責人和置換掉的項目

插入評審會議:開發負責人生無可戀的參會,同步了本迭代項目的推進狀況,和產品明確了項目優先級後,重新分配了開發資源(產品組威信-100)

場景二:內部日常溝通

BI:咱們的這個流量入口,現在是按照什麼判斷條件,什麼流量比例分發流量?總共有幾個實驗組?

我:我上週做了一期,是按XX條件,XX比例分發,總共XX組。不確定實驗組的總量,我印象中上個迭代是呆呆(其他PM)在負責這部分邏輯。

BI:上週是泡泡(其他BI)在負責這個項目,我問過她,她說上週封版後XX(產品老大)走了一個插入需求,加了一個分發邏輯

我:這種不可見的邏輯最頭疼了,我問下老大和呆呆

釘釘拉群:(產品未能達成共識,拉入了負責的開發和BI,最終拼湊出了原需求的全貌)

場景三:跨線協作

我:hey,我們有這樣一個需求blahblah,我們希望的時間點是blahblah

接口人:嗯,這個需求實現需要和我們的開發確認,設計需要和我們的UI確認,有數據預期嗎?最好和BI也說一下。

我:排期目前確認不了嗎?

接口人:最近排期比較滿,我建議先把兩邊的相關人員拉個會吧。

我:(拉起會議)咦,你們的開發負責人呢?

接口人:他今天請假啦,咱們先對接信息吧,明天我幫你你單約下負責人

我:(對接了部分信息,會議結束,由於信息缺失並未達成共識)

-隔天,帶著我線的開發負責人約到了開發負責人

我:您好,想必XXX(接口人)已經給您介紹過背景了

負責人:沒有,你幫我簡單介紹下吧

我:blahblah,您看可以進排期嗎?

負責人:額,這個需要和XXX(另一條線的某研發負責人)確認,確實對他們有依賴,下週咱們找時間開個會吧。

我:(本月第X次燃起離職念頭)

日常協作問題總結

不論項目內外,能看到的共性問題是我們必須先“搞定人”才能獲取我們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將搞定的“所有人”加工過的信息拼湊起來,才能勉強窺得信息的全貌。

理想場景和現實場景總是有所出入: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項目管理

項目推進流程: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按周推進需求,會有各種不可抗力導致需要插入需求。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理想的項目推進場景,產品團隊規劃好需求後,協調資源推進需求,按時交付。

(實際推進項目時,資源和任務之間的聯繫更加複雜,為了便於對比,予以簡化)

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導致我們的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一:項目外部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高頻的場景是因外力(外部政策如ios平臺、TX、政府 or 內部高層行政命令)等原因導致的需求插入&變更,使得原有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二:項目內部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公司層面,這種業務架構的優勢是線內效率足夠高,業務響應速度快,靈活度較高;缺點是跨線協作成本極高,各業務線之間訴求不一致,信息孤島效應明顯。

團隊背景

「產品+研發+設計+數據+運營」是敏捷團隊標配;筆者所處的產品團隊3人,產品及研發比例穩定維持在1:6,隨著業務發展,影響效率的明顯變量:

1. 團隊:業務人員數量激增

半年內,業務團隊從30人拓張至150人+,意味著產品需要在業務人員的效能上提供支持。

2. 業務:業務模型尚未調整至最優,需頻繁做嘗試

高頻率的實驗對團隊的整體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投放AB對照實驗,產品每個迭代此類業務需求佔需求總量的70%。

問題發生的場景

團隊內&外日常協作

場景一:插入需求

Boss:今天戰略組給了最新信息,出臺了新政策XXX,我們需要在這個迭代內上線XX,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沒錯,就走插入需求~

我:我手上優先級次高的需求是XXX和XXX,如果是我來推進,大概率會替換掉這兩個需求。但我知道Tony(其他PM)手上的需求這期排的不是很滿(甩鍋+1),不如咱們拉產品組討論下?

Boss:好的,你來拉會,我今天下午4點之後和明天上午10點有時間

我:(拉起產研會議)省略1W字,強行達成共識,確定了插入需求的負責人和置換掉的項目

插入評審會議:開發負責人生無可戀的參會,同步了本迭代項目的推進狀況,和產品明確了項目優先級後,重新分配了開發資源(產品組威信-100)

場景二:內部日常溝通

BI:咱們的這個流量入口,現在是按照什麼判斷條件,什麼流量比例分發流量?總共有幾個實驗組?

我:我上週做了一期,是按XX條件,XX比例分發,總共XX組。不確定實驗組的總量,我印象中上個迭代是呆呆(其他PM)在負責這部分邏輯。

BI:上週是泡泡(其他BI)在負責這個項目,我問過她,她說上週封版後XX(產品老大)走了一個插入需求,加了一個分發邏輯

我:這種不可見的邏輯最頭疼了,我問下老大和呆呆

釘釘拉群:(產品未能達成共識,拉入了負責的開發和BI,最終拼湊出了原需求的全貌)

場景三:跨線協作

我:hey,我們有這樣一個需求blahblah,我們希望的時間點是blahblah

接口人:嗯,這個需求實現需要和我們的開發確認,設計需要和我們的UI確認,有數據預期嗎?最好和BI也說一下。

我:排期目前確認不了嗎?

接口人:最近排期比較滿,我建議先把兩邊的相關人員拉個會吧。

我:(拉起會議)咦,你們的開發負責人呢?

接口人:他今天請假啦,咱們先對接信息吧,明天我幫你你單約下負責人

我:(對接了部分信息,會議結束,由於信息缺失並未達成共識)

-隔天,帶著我線的開發負責人約到了開發負責人

我:您好,想必XXX(接口人)已經給您介紹過背景了

負責人:沒有,你幫我簡單介紹下吧

我:blahblah,您看可以進排期嗎?

負責人:額,這個需要和XXX(另一條線的某研發負責人)確認,確實對他們有依賴,下週咱們找時間開個會吧。

我:(本月第X次燃起離職念頭)

日常協作問題總結

不論項目內外,能看到的共性問題是我們必須先“搞定人”才能獲取我們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將搞定的“所有人”加工過的信息拼湊起來,才能勉強窺得信息的全貌。

理想場景和現實場景總是有所出入: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項目管理

項目推進流程: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按周推進需求,會有各種不可抗力導致需要插入需求。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理想的項目推進場景,產品團隊規劃好需求後,協調資源推進需求,按時交付。

(實際推進項目時,資源和任務之間的聯繫更加複雜,為了便於對比,予以簡化)

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導致我們的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一:項目外部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高頻的場景是因外力(外部政策如ios平臺、TX、政府 or 內部高層行政命令)等原因導致的需求插入&變更,使得原有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二:項目內部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偶發場景是某塊資源的負責人因故(突發生病、離職等)無法按時交付原定的子任務,這時需要重新協調項目資源達成目標。

項目管理問題總結

在真實場景下,需求的變更往往會在資源分配層面構成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現有的手段和工具只能讓我們的項目相對透明,卻沒辦法幫我們管理項目的風險。

團隊現階段使用的信息同步工具: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公司層面,這種業務架構的優勢是線內效率足夠高,業務響應速度快,靈活度較高;缺點是跨線協作成本極高,各業務線之間訴求不一致,信息孤島效應明顯。

團隊背景

「產品+研發+設計+數據+運營」是敏捷團隊標配;筆者所處的產品團隊3人,產品及研發比例穩定維持在1:6,隨著業務發展,影響效率的明顯變量:

1. 團隊:業務人員數量激增

半年內,業務團隊從30人拓張至150人+,意味著產品需要在業務人員的效能上提供支持。

2. 業務:業務模型尚未調整至最優,需頻繁做嘗試

高頻率的實驗對團隊的整體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投放AB對照實驗,產品每個迭代此類業務需求佔需求總量的70%。

問題發生的場景

團隊內&外日常協作

場景一:插入需求

Boss:今天戰略組給了最新信息,出臺了新政策XXX,我們需要在這個迭代內上線XX,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沒錯,就走插入需求~

我:我手上優先級次高的需求是XXX和XXX,如果是我來推進,大概率會替換掉這兩個需求。但我知道Tony(其他PM)手上的需求這期排的不是很滿(甩鍋+1),不如咱們拉產品組討論下?

Boss:好的,你來拉會,我今天下午4點之後和明天上午10點有時間

我:(拉起產研會議)省略1W字,強行達成共識,確定了插入需求的負責人和置換掉的項目

插入評審會議:開發負責人生無可戀的參會,同步了本迭代項目的推進狀況,和產品明確了項目優先級後,重新分配了開發資源(產品組威信-100)

場景二:內部日常溝通

BI:咱們的這個流量入口,現在是按照什麼判斷條件,什麼流量比例分發流量?總共有幾個實驗組?

我:我上週做了一期,是按XX條件,XX比例分發,總共XX組。不確定實驗組的總量,我印象中上個迭代是呆呆(其他PM)在負責這部分邏輯。

BI:上週是泡泡(其他BI)在負責這個項目,我問過她,她說上週封版後XX(產品老大)走了一個插入需求,加了一個分發邏輯

我:這種不可見的邏輯最頭疼了,我問下老大和呆呆

釘釘拉群:(產品未能達成共識,拉入了負責的開發和BI,最終拼湊出了原需求的全貌)

場景三:跨線協作

我:hey,我們有這樣一個需求blahblah,我們希望的時間點是blahblah

接口人:嗯,這個需求實現需要和我們的開發確認,設計需要和我們的UI確認,有數據預期嗎?最好和BI也說一下。

我:排期目前確認不了嗎?

接口人:最近排期比較滿,我建議先把兩邊的相關人員拉個會吧。

我:(拉起會議)咦,你們的開發負責人呢?

接口人:他今天請假啦,咱們先對接信息吧,明天我幫你你單約下負責人

我:(對接了部分信息,會議結束,由於信息缺失並未達成共識)

-隔天,帶著我線的開發負責人約到了開發負責人

我:您好,想必XXX(接口人)已經給您介紹過背景了

負責人:沒有,你幫我簡單介紹下吧

我:blahblah,您看可以進排期嗎?

負責人:額,這個需要和XXX(另一條線的某研發負責人)確認,確實對他們有依賴,下週咱們找時間開個會吧。

我:(本月第X次燃起離職念頭)

日常協作問題總結

不論項目內外,能看到的共性問題是我們必須先“搞定人”才能獲取我們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將搞定的“所有人”加工過的信息拼湊起來,才能勉強窺得信息的全貌。

理想場景和現實場景總是有所出入: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項目管理

項目推進流程: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按周推進需求,會有各種不可抗力導致需要插入需求。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理想的項目推進場景,產品團隊規劃好需求後,協調資源推進需求,按時交付。

(實際推進項目時,資源和任務之間的聯繫更加複雜,為了便於對比,予以簡化)

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導致我們的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一:項目外部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高頻的場景是因外力(外部政策如ios平臺、TX、政府 or 內部高層行政命令)等原因導致的需求插入&變更,使得原有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二:項目內部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偶發場景是某塊資源的負責人因故(突發生病、離職等)無法按時交付原定的子任務,這時需要重新協調項目資源達成目標。

項目管理問題總結

在真實場景下,需求的變更往往會在資源分配層面構成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現有的手段和工具只能讓我們的項目相對透明,卻沒辦法幫我們管理項目的風險。

團隊現階段使用的信息同步工具: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異常流程導致的資源二次分配,成本較高:

二次分配的成本往往比初次分配高,需要全盤權衡正在推進項目的優先級,還要兼顧現有的項目推進情況、資源狀況。

項目風險管理困難:

在做二次決策的場景下,往往要求決策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一個低容錯率的決策。這要求決策者對業務預期、資源分佈、現有實現邏輯有全面瞭解。但作為項目的執行者,由於信息獲取的成本較高,執行時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項目的全貌,這為項目的交付時間和質量埋下隱患。(理想場景下應該有高一個層級的人來做這一類型的決策;但現實場景下,項目風險往往都由執行者承擔)

分析問題

抽象問題

無論是團隊內部的信息同步、項目管理,亦或是對外的跨線合作,基於以上背景,筆者認為導致協作效率低的核心原因集中在三方面:

獲取信息的成本高:我們往往先“搞定人”才能“搞定事”。

整合信息的成本高:我們需要將各個職能“加工”過的信息(每個人管理信息的習慣和水平都有所不同)拼湊起來,才能一窺需求全貌。

信息流失的風險高:想想那些離職的前輩們留下的“祖傳代碼”和“祖傳PRD”,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原因分析

獲取信息成本高的原因:

職業分工垂直,不同職能間有信息鴻溝:同理心彌補不了專業上的信息差,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的專業分工縱深更深。

依賴個人的信息管理能力及溝通能力:人非聖賢,人一定會出錯。在中小型團隊中,產品寫PRD、繪製原型的習慣不同;開發寫代碼的習慣也不同;很多公司的設計師沒有統一的設計規範。依賴個人管理的信息一定會流失,這是可預期的。

流程的設置往往具備滯後性: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的拓張速度是無可比擬的,帶來的問題是上升期的互聯網公司往往無暇顧及管理,即使制訂了流程也遠遠趕不上團隊和業務拓張的速度。(見過部分公司將“0管理”和“扁平管理”劃等號)

整合信息成本高的原因:

儲存信息的節點分散(儲存在個人的知識庫中)。

信息總量邊界不明,當做一個決策時,從初步假設到最終決策,往往隨著接觸到的人,獲取到各式各樣被主觀“加工”過的信息,甚至在同一個問題上不同的人會給出完全相反,或模稜兩可的結論。(筆者本身經驗尚淺有關,理論上隨著經驗增加,對信息有效性的判斷會更加客觀)。

"

據不完全統計,筆者在工作中約60%以上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當團隊中理應提供洞察,為產品指明道路的產品經理們深陷「體力協作」的低效率泥潭時,產品經理在自身價值感變得稀薄的同時,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將趨向平庸。是否有辦法跳出低效循環?如果你也在被類似問題困擾,歡迎進來聊聊。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本問的本質是一篇「求助文」,筆者將為大家介紹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希望在給大家帶來啟發的同時,也可以收集到大家的意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性。

問題發生的背景

筆者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做產品(小學業務)主業務是2019年比較熱的在線教育班課,具有重運營,強KPI導向的特徵。筆者從冷啟動階段加入產品團隊,陪伴產品進入成長期,目前在業務上做大量嘗試,產品迭代頻率高,業務拓張速度快,很多問題亦隨之出現。

業務組織背景

每條業務線都是一個敏捷團隊,有著自己的核心指標及迭代節奏。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公司層面,這種業務架構的優勢是線內效率足夠高,業務響應速度快,靈活度較高;缺點是跨線協作成本極高,各業務線之間訴求不一致,信息孤島效應明顯。

團隊背景

「產品+研發+設計+數據+運營」是敏捷團隊標配;筆者所處的產品團隊3人,產品及研發比例穩定維持在1:6,隨著業務發展,影響效率的明顯變量:

1. 團隊:業務人員數量激增

半年內,業務團隊從30人拓張至150人+,意味著產品需要在業務人員的效能上提供支持。

2. 業務:業務模型尚未調整至最優,需頻繁做嘗試

高頻率的實驗對團隊的整體信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量的投放AB對照實驗,產品每個迭代此類業務需求佔需求總量的70%。

問題發生的場景

團隊內&外日常協作

場景一:插入需求

Boss:今天戰略組給了最新信息,出臺了新政策XXX,我們需要在這個迭代內上線XX,你別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沒錯,就走插入需求~

我:我手上優先級次高的需求是XXX和XXX,如果是我來推進,大概率會替換掉這兩個需求。但我知道Tony(其他PM)手上的需求這期排的不是很滿(甩鍋+1),不如咱們拉產品組討論下?

Boss:好的,你來拉會,我今天下午4點之後和明天上午10點有時間

我:(拉起產研會議)省略1W字,強行達成共識,確定了插入需求的負責人和置換掉的項目

插入評審會議:開發負責人生無可戀的參會,同步了本迭代項目的推進狀況,和產品明確了項目優先級後,重新分配了開發資源(產品組威信-100)

場景二:內部日常溝通

BI:咱們的這個流量入口,現在是按照什麼判斷條件,什麼流量比例分發流量?總共有幾個實驗組?

我:我上週做了一期,是按XX條件,XX比例分發,總共XX組。不確定實驗組的總量,我印象中上個迭代是呆呆(其他PM)在負責這部分邏輯。

BI:上週是泡泡(其他BI)在負責這個項目,我問過她,她說上週封版後XX(產品老大)走了一個插入需求,加了一個分發邏輯

我:這種不可見的邏輯最頭疼了,我問下老大和呆呆

釘釘拉群:(產品未能達成共識,拉入了負責的開發和BI,最終拼湊出了原需求的全貌)

場景三:跨線協作

我:hey,我們有這樣一個需求blahblah,我們希望的時間點是blahblah

接口人:嗯,這個需求實現需要和我們的開發確認,設計需要和我們的UI確認,有數據預期嗎?最好和BI也說一下。

我:排期目前確認不了嗎?

接口人:最近排期比較滿,我建議先把兩邊的相關人員拉個會吧。

我:(拉起會議)咦,你們的開發負責人呢?

接口人:他今天請假啦,咱們先對接信息吧,明天我幫你你單約下負責人

我:(對接了部分信息,會議結束,由於信息缺失並未達成共識)

-隔天,帶著我線的開發負責人約到了開發負責人

我:您好,想必XXX(接口人)已經給您介紹過背景了

負責人:沒有,你幫我簡單介紹下吧

我:blahblah,您看可以進排期嗎?

負責人:額,這個需要和XXX(另一條線的某研發負責人)確認,確實對他們有依賴,下週咱們找時間開個會吧。

我:(本月第X次燃起離職念頭)

日常協作問題總結

不論項目內外,能看到的共性問題是我們必須先“搞定人”才能獲取我們決策需要的信息;我們需要將搞定的“所有人”加工過的信息拼湊起來,才能勉強窺得信息的全貌。

理想場景和現實場景總是有所出入: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項目管理

項目推進流程: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按周推進需求,會有各種不可抗力導致需要插入需求。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理想的項目推進場景,產品團隊規劃好需求後,協調資源推進需求,按時交付。

(實際推進項目時,資源和任務之間的聯繫更加複雜,為了便於對比,予以簡化)

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導致我們的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一:項目外部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最高頻的場景是因外力(外部政策如ios平臺、TX、政府 or 內部高層行政命令)等原因導致的需求插入&變更,使得原有項目無法按時交付。

場景二:項目內部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偶發場景是某塊資源的負責人因故(突發生病、離職等)無法按時交付原定的子任務,這時需要重新協調項目資源達成目標。

項目管理問題總結

在真實場景下,需求的變更往往會在資源分配層面構成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現有的手段和工具只能讓我們的項目相對透明,卻沒辦法幫我們管理項目的風險。

團隊現階段使用的信息同步工具: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異常流程導致的資源二次分配,成本較高:

二次分配的成本往往比初次分配高,需要全盤權衡正在推進項目的優先級,還要兼顧現有的項目推進情況、資源狀況。

項目風險管理困難:

在做二次決策的場景下,往往要求決策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一個低容錯率的決策。這要求決策者對業務預期、資源分佈、現有實現邏輯有全面瞭解。但作為項目的執行者,由於信息獲取的成本較高,執行時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項目的全貌,這為項目的交付時間和質量埋下隱患。(理想場景下應該有高一個層級的人來做這一類型的決策;但現實場景下,項目風險往往都由執行者承擔)

分析問題

抽象問題

無論是團隊內部的信息同步、項目管理,亦或是對外的跨線合作,基於以上背景,筆者認為導致協作效率低的核心原因集中在三方面:

獲取信息的成本高:我們往往先“搞定人”才能“搞定事”。

整合信息的成本高:我們需要將各個職能“加工”過的信息(每個人管理信息的習慣和水平都有所不同)拼湊起來,才能一窺需求全貌。

信息流失的風險高:想想那些離職的前輩們留下的“祖傳代碼”和“祖傳PRD”,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原因分析

獲取信息成本高的原因:

職業分工垂直,不同職能間有信息鴻溝:同理心彌補不了專業上的信息差,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的專業分工縱深更深。

依賴個人的信息管理能力及溝通能力:人非聖賢,人一定會出錯。在中小型團隊中,產品寫PRD、繪製原型的習慣不同;開發寫代碼的習慣也不同;很多公司的設計師沒有統一的設計規範。依賴個人管理的信息一定會流失,這是可預期的。

流程的設置往往具備滯後性: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的拓張速度是無可比擬的,帶來的問題是上升期的互聯網公司往往無暇顧及管理,即使制訂了流程也遠遠趕不上團隊和業務拓張的速度。(見過部分公司將“0管理”和“扁平管理”劃等號)

整合信息成本高的原因:

儲存信息的節點分散(儲存在個人的知識庫中)。

信息總量邊界不明,當做一個決策時,從初步假設到最終決策,往往隨著接觸到的人,獲取到各式各樣被主觀“加工”過的信息,甚至在同一個問題上不同的人會給出完全相反,或模稜兩可的結論。(筆者本身經驗尚淺有關,理論上隨著經驗增加,對信息有效性的判斷會更加客觀)。

產品經理60%的時間用於溝通協調,如何破局?

拋磚引玉

基於以上背景,相信你對我在工作的各個場景下碰到的問題已經有所瞭解。“如何降低信息獲取&整合的成本?如何降低信息流失的風險?”截至發文日,仍然沒能找到可落地的解法。

產品經理雖然是理論上的“腦力勞動者”,但“體力協作”卻佔據了我們60%以上的工作時間,我們距離真正的“腦力協作”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大量瑣碎的項目管理,溝通推進將我們的工作時間和價值感一起碎片化。

每日三省吾身:“項目能否按時交付乎?決策質量是否提高乎?懂用戶乎?”

我能勉強回答第一個問題,但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卻日夜煎熬著我,難以安眠。

不論你是和我一樣的小白新人,還是項目經驗豐富的前輩,如果我拋出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你和你的團隊,那麼請和我坐下聊一聊,相信我們有機會解決這個行業問題。

本文由 @ 大北 原創首發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