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常兆華:中國民企已今非昔比,哪路神仙都不怵

6月17日-19日,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京召開,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協商建言。18日下午,17位全國政協常委作大會口頭髮言,中國政協網對此作視頻直播。

常兆華常委代表全國工商聯作題為《化無限壓力為無窮動力 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砥礪前行》的發言。

作為一位民企創業者和海歸科技工作者,常兆華在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耕耘了20多年。發言中,他首先講述了一件小產品的研發故事。這個小產品是“心臟藥物支架”。

常兆華介紹道,這是一種狀如彈簧的小物件,直徑不到1毫米但科技含量極高,經過體表上的一個小切口沿血管送達心臟病變區,依靠“彈簧”的膨脹和所攜帶藥物的緩釋來治療冠心病。當年跨國公司絕對壟斷了這個產品的全球供應,與美國每年百萬患者接受此治療相比,因價格昂貴我國每年僅有數千人得以治療。

1998年,常兆華團隊在上海浦東張江創業,開始研製“心臟支架”。經過艱難攻關和反覆試驗、修正、改良,中國科技工作者獨創的“靶向支架”在張江誕生。該支架要在不到頭髮絲厚的金屬網架上挖出600個凹槽並精準填充藥物塗層,融匯了激光微雕、微米空間3D打印和宇航飛船對接等被歐美工程師稱作“技術魔咒”的多項高精尖科技。

這項技術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這也是該雜誌創刊200多年來首次出現中國醫療器械身影。心臟支架大規模國產化使其從僅供少數人享用的“奢侈品”成為普通患者的“消費品”。

“在新一代產品開發方面,我們與作為開山鼻祖和世界市場主要壟斷者的一家美國公司有過近十年的白熱化競爭,最終以這家跨國公司推出而收場,競爭的完勝讓全體中國工程師熱淚盈眶。”通過這個研發故事,常兆華想要探討的是今天中國社會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在極端艱苦的內部條件和極限擠壓的外部條件下,在與老牌跨國集團的頭碰頭競爭中,中國民企能否取得全球一流甚至是首屈一指的科技成果?

他說,“心臟支架”在中國開花結果落地的經歷證明了世界級的科技高峰並不是無法攀登的。事業既是靠一股“百折不撓”的“韌勁”幹出來的,也常常是靠一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熬出來的。西方國家生產的高精尖生產設備可以賣給全世界任何國家的任何企業,唯獨中國企業例外,這種被區別對待的特殊滋味我們已經品嚐了十幾年,今天,應當改變了。對於科技創新,外部條件好了無非快一點,極端惡化了,無非是多幾次嘗試,多花費些精力和時間而已,何況今日中國之民企已今非昔比。在日益複雜化的國際競爭面前,我們對哪路來的神仙都不怵,有的是信心和耐心,有道是:“莫嫌海角天涯遠,但肯搖鞭有到時。”

常兆華表示,廣大民營企業將繼續走艱苦奮鬥、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也希望國家通盤研究重要製造業產業鏈,進一步加強對處於關鍵環節的民營企業的支持,讓高質量發展理念成為社會普遍共識,進而成為包括民企在內所有企業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