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盛唐牡丹,母儀天下,但又有誰知她心中的苦?

文:木木(讀史專欄作者)

上苑桃花朝日明——觀音婢

在帥哥扎堆的南北朝時期,側帽風流獨孤信佔有一席之地,一方面是他的帥,另一方面,是他生養了四個女兒,其中三位做了皇后。

這三位皇后,有的是嫁了皇帝做了皇后,有的是兒子成器做了皇帝被追封為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李淵的母親,有歷史八卦說,也就是她,為李淵選了妻子竇氏。

竇氏是宇文氏周武帝姐姐襄陽長公主的女兒,自幼被周武帝養在宮中。

周武帝這個皇帝做得一點也不輕鬆,因為北齊高氏一直跟他死磕,他們互相看不順眼,都想滅了對方,統一中原。

為拉攏突厥勢力,宇文氏和高氏爭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最終,阿史那成為周武帝皇后。而六歲的竇氏則因為勸舅舅周武帝善待阿史那,而被眾位歷史留名的重要人物關注。

長孫皇后的伯父長孫熾,一直對竇氏兒時那番驚人見解念念不忘,念念不忘的後果是對竇氏長期的仰慕,從她的兒時,仰慕到了她為人妻,為人母,還在仰慕。

仰慕的後果是,要跟她結親家,這裡面大概是有一點補償心理的:今生我們不能做夫妻,那就讓我們各自的兒女做夫妻吧。

長孫熾的心願是很浪漫很美好的,可惜兩家兒女婚齡不一致。

但這樣的事實並沒有打消長孫熾要跟竇氏做親家的想法。

這個長孫熾,還真不是一般地長情啊!

長孫,是鮮卑皇室家族姓氏,眾所周知,李家是鮮卑族。

所以,長孫皇后出身高貴,是天生的皇族世家女,從她一出生,就面臨著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樣的女子,該嫁給怎樣的丈夫,怎樣的男人才能與她相配?

於是,長孫熾理所當然地,盯上了自己的侄女——弟弟長孫晟的女兒——長孫皇后觀音婢。

一方面,這樣的侄女得嫁個好人家,另一方面,他確定一定以及肯定,長孫家族要與竇氏聯姻,以滿足自己和竇氏做親家的美好心願。

在兄長一再地勸說和鼓動下,長孫晟乾脆來了個倒提親,向李家求婚。

就這樣,李世民的好運氣來了。

出身高貴的長孫小姐觀音婢,在嫁給李世民之前,還是頗受了一些苦的:八歲喪父,隨著喪父的悲痛而來的是,她隨著母親和長孫無忌,被趕出家門,投奔了母親的孃家高家,在舅舅高士廉身邊長大。

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深愛還體現在,若干年後,李世民為報答高士廉對長孫兄妹的恩情,將女兒東陽公主嫁做了高家的兒媳。

我們總愛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長孫皇后在幼年所遭遇的這些,也許正是老天爺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培養她,讓她學會堅韌、學會隱忍、學會寬容、學會冷靜、學會承擔。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盛唐牡丹——母儀天下的一代皇后長孫氏。

十三歲那年,長孫小姐嫁給了李世民。

且不說他們是一對很模範很榜樣的皇帝皇后,在帝后的身份之外,他們也是一對很幸福很美滿的夫妻。

能嫁給李世民這樣的男人做妻子,長孫小姐的內心一定是欣喜而甜蜜的吧。

十三歲的長孫小姐觀音婢,是上苑桃花朝日明,明朗的日光下,桃花灼灼在枝頭,春意盎然。

一開始,她並不是牡丹,她只是一個美麗動人、清姿楚楚的懷春少女,對著如意郎君,不懂得掩飾自己的砰然心動和縷縷情愫,她愛他,在她還遠遠不懂得該怎麼來愛他的時候,就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他。

後來,相依相伴的歲月裡,她終於明白,對於他,只是愛他,是遠遠不夠的。

長孫皇后:盛唐牡丹,母儀天下,但又有誰知她心中的苦?

蘭閨春情——秦王妃

穿越小說裡,每一個穿越到古代的女子,無論參與的是宮鬥,還是宅鬥,都憑著在現代社會所掌握的東西,得以自保以及戰勝對手。

此外,她們還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希望能把現代的一夫一妻制也一起穿越帶到古代,從而可以和男主角一生一世一雙人地永遠幸福下去。

但是,就如同穿越不存在一樣,在古代,尤其是在帝王家,一夫一妻制是不可能的,儘管李世民的姨奶奶獨孤伽羅皇后曾經以鐵的手腕強迫隋文帝執行過一夫一妻制,然而事實上,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

在獨孤皇后死後,隋文帝像變了個人一樣,表現出對美女們極大的熱情,從而有了著名的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

長孫小姐,現在應該叫她李家二少奶奶,很顯然不是從現代穿越過去的,但是,她在激烈的宅鬥和宮鬥中,卻有著頗為超越她所處時代的隱忍與智慧,從而一次次變不利為有利,直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剛進門沒多久,偏愛李世民和長孫氏的婆婆竇氏就去世了,十三歲的長孫氏,在紛繁複雜的貴族大家庭裡,帶著被孃家拋棄的陰影,堅韌、低調、謹慎地生活著,那段幸福但是並不平和的歲月裡,李世民應該是給予了她最大的支持與愛護。

少年夫妻,加上一個喪父,一個喪母,一個被兄長欺凌,一個被兄弟們排擠,李世民和長孫氏的感情,在年少懵懂的愛戀裡,在感同身受的同病相憐裡,在初初萌動的情慾裡,一天天深切起來了。

如果李世民不是那樣的卓絕出眾,膽識過人,渴望建功立業,他們也許會做一對郎情妾意相濡以沫的小夫妻,過另一種更平靜的生活。

但是,時勢造英雄,歷史給了李世民機遇,他天才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就是那樣新婚即別的分離,那樣牽腸掛肚的擔心,那樣徹夜難眠的等待,讓長孫氏從一個爛漫青澀的少女,變成了一個溫婉持重的少婦,並且在今後的很多年裡,這種他在前方出生入死,而她只能在後方苦等消息的相處模式,竟成為了他們這對夫妻最常態的生活。

唐朝初立,十九歲的李世民成為了秦王,十六歲的長孫氏成為了秦王妃,這是她朝著長孫皇后開始轉變的極其重要的一步。

秦王妃為李世民誕下了他的第一個孩子——承乾,後來的東宮太子,李承乾的誕生,為李世民帶來了好運氣,但並沒有絲毫留住李世民孤身犯險、衝鋒陷陣的腳步,反而,他在這個亂世,越戰越勇,一次次寫下潑墨染彩的戰爭神話。

只是,當他在前方冒險,置生死於不顧之時,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作為一代名將、曾經“一箭雙鵰”的長孫晟的女兒,他的王妃,那個對他傾注了無限愛戀與柔情的女子,是用怎麼煎熬與期盼的心情,度過那一個個不眠之夜的。

戰爭終於結束了,但是更一場戰爭卻已經開始了,文武兼備的天才李世民,成立太子兄長李建成的眼中釘,或者另一種說法是,李世民被各種力量推動著,向著皇位繼續邁進。

當時的情況是:李世民有軍功上的優勢,而李建成有人脈上的優勢,為了彌補李世民與李淵及其嬪妃們之間的裂痕,秦王妃長孫氏發揮了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她的竭心盡力和低眉恭順。

另一方面,隋王朝摧枯拉朽,伴隨著唐軍的節節勝利,李世民收穫了戰功的同時,也收穫了很多美女,她們都那麼地美貌,而且大都出身高貴,這裡面就有隋朝公主楊氏。

作為隋朝公主,同時也是李世民的表妹,出身超越了長孫氏的楊氏為李世民生下了第三子李恪,後來,李恪差一點就成了李世民的太子。

楊氏和其他各色美女源源不斷地進門,天縱英才,永遠充滿激情的李世民,與她們之間幾乎都發生了愛情,而且,每一個愛情故事,都那麼地情深繾綣,每一個愛情裡的女主角都那麼地迷人。

秦王妃長孫氏,寬容大度地接納了這些女子,並且對她們為李世民所生育的每一個孩子,都給予母親的關懷和愛護,無論是出身高貴的女子,還是出身低微的女子。

每一位新人進門,她看向新人的目光,是那樣的溫和,那麼她看向李世民的目光,可曾有過一絲絲酸澀和惆悵?

從前的心苦,是遠隔千山萬水,不得相見的苦;

後來的心苦,是明明他就在眼前,卻不得不看著他與別人親密相處的苦;

月落錦屏虛,那些糾纏在她心裡的百轉千回,要怎樣去一點點,化作溫潤和美麗!

長孫皇后:盛唐牡丹,母儀天下,但又有誰知她心中的苦?

和你在一起——玄武門之變

作為“名將之女”,長孫氏表現出了太多的溫婉和慈悲,似乎與她的出身並不相符,但是,公元六二六年的六月四日,李世民精心安排的“玄武門之變”,讓世人看到了長孫氏作為將門之後堅強、冷靜、持重的一面。

做李世民的妻子,做一代聖主明君的皇后,僅僅有溫柔寬厚善良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非凡的見識,不懼死亡的膽魄,以及剛強的心性,哪怕她才僅僅二十五歲。

玄武門之變,讓我們看到了李世民和長孫氏之間真正的關係,他們是夫妻,更是知己,是知己以上,夫妻已滿,他們那麼合拍,那麼默契地共同進退,整個玄武門事件的發生,長孫氏始終都緊緊跟隨在丈夫的身邊。

她不怕死嗎?

也許她也害怕死亡,但是比死亡更令她害怕的,是再也見不到自己的丈夫;

李世民把她帶在身邊,那麼危險的境地裡,難道就不怕她會死嗎?

也許李世民也是害怕的,但是他更希望,如果是成功,兩個人一起見證一起分享;如果是失敗,兩個人一起面對一起赴死。

在這一點上,李世民比這世上的絕大多數男人都更懂得結髮妻子,男人們總以為不讓妻子擔心是體貼她,但其實,這種想法很自以為是,被隱瞞的妻子並沒有真正被體貼到,反而,隱瞞很有可能會造成遺憾。

如果真地有什麼事,形影消滅只在一瞬間,留下她一個人的悲傷,卻擺渡不到盡頭。

所以,李世民沒有對長孫氏隱瞞,不僅僅沒有隱瞞玄武門事件,而且,他還將自己的狠辣、無情、殘酷、冷血……全部都暴露在了妻子面前,畢竟這是一場翻轉整個政治格局影響中國歷史的政變,畢竟是血淋淋的骨肉相殘。

這裡就讓人有了疑惑:

通常,男人都希望能讓心愛的女人看到自己最美好、最閃光、最高尚的一面,卻不願意讓她看到他那最陰暗的那一面,只想給她一片歡笑而無任何醜惡的世界,可是李世民卻偏偏讓長孫氏出現在玄武門邊。

這是為什麼?

答案只能是:李世民和長孫氏之間,是真正的愛情,他愛她,所以在她面前展現真性情,所有好的、不好的,都得到展現,因為她能理解能懂得。

他們之間的愛,是真實的、具體的、坦然的、可以觸摸得到的,而他與其他美女之間的愛情,大都帶有偶像崇拜的色彩,仰慕之愛,才會盡力以最完美的一面呈現,並希望一輩子這麼維持下去。

玄武門政變勝利,李世民成為太子,長孫氏成為太子妃,僅僅兩個月後,高祖李淵就宣佈“禪位”,二十八歲的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二十五歲的長孫氏被他冊封為皇后。

無論是作為溫和的秦王妃還是作為端莊的長孫皇后,她都表現出了絕無僅有的大度,她對於後宮妃嬪們的善待,甚至遠遠超出了李世民的預期,這個傳奇的鮮卑女子,是在以她自己最獨特的方式來愛著自己的丈夫:

我愛你,連同你所愛的其他女子,我也愛!

在一代君王的心裡,首位是國家,再是皇權,然後是百姓,最後才是自己,最最後才是她。

我寧願相信,長孫皇后能夠做到如斯寬容大度,不是寧願委屈自己取悅他人,不是身為妻子的溫柔體貼,更不是所謂的屈從於皇后的體面,而恰恰是愛一個男人愛到了極致,所以,她遵從內心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做到了。

所以,她沒有“君意何切切,留妾獨泣泣”的哀婉自傷;也沒有“索坐幽亭梅花伴影,看林煙和初月又作黃昏”的孤清自憐,她對李世民,是深入骨髓的深情和痴情!

長孫皇后:盛唐牡丹,母儀天下,但又有誰知她心中的苦?

有限歡喜 無限心酸——長孫皇后

正經八百的歷史書中,長孫皇后似乎從一生下來就那麼地端莊慈祥,雍容華貴,很美、很好,但也很不像真人,混淆在眾多面目模糊的后妃們中間。

對我這種喜歡鑽研歷史的邊邊角角,始終對歷史課本抱有懷疑態度的人來說,要我在不瞭解其心路歷程的情況下,接受這樣一個太假的人物,真有些勉為其難。

所以,只有知道了她的兒時,她的少女時代,她的關心與憂心,她怎麼一步步走到皇后的位置上的,她又是怎麼做皇后的,最重要的是,她對於李世民的感情,只有瞭解了這些,我真地相信了惟有她當得起“大唐盛世牡丹”的稱號。

後宮女子的終極目標就是做皇后,而皇后的終極目標就是做太后,對於長孫皇后來說,她的終極目標不是做太后,而是如何維護皇帝的聲名,如何在維護皇族的同時又能保全長孫家族。

後宮中的女子,大都是渴望與皇帝親密相處的,因為榮寵關係到自己在後宮的排名與位階,還牽連著身後整個家族的騰達。

皇帝可以在輕憐蜜愛的同時冷靜理智,不被愛情所困,他所擁有的她們都那麼美,那麼出色,卻依然沒有誰能成為打破他理智防線的那個例外,只有對長孫皇后,他才會敞開心房,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親歷玄武門之變,親眼看著李世民從一個快意少年成長為“天可汗”,長孫皇后比李世民身邊任何一個女人都更早更快更深刻地意識到,那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丈夫,而是一位皇帝,真真正正的皇帝。

所以,對於長孫皇后,長孫家族的勢落比騰達更為重要,雖然李世民一再說明:是因為長孫無忌的能力、謀略、功勞等而重用他,長孫皇后依然屢次推辭,但是李世民不聽她的,堅持對長孫無忌委以重任。

所以,成為皇后之後,長孫也就不再勸自己的丈夫了,而是乾脆釜底抽薪,把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燒向了自己的兄長——長孫無忌,她力勸長孫無忌辭官。

要說起來,長孫無忌這官辭得有點冤,因為他的官位不是靠長孫皇后得來的,而是靠他自己出生入死以及一次次在關鍵歷史時刻為李世民出謀劃策而該得的。

要不怎麼說李世民令人仰慕呢,他是個文武奇才,為了疼老婆,他甚至親自寫了一篇《威鳳賦》,來表達對大舅子的欣賞和寬慰。

建議後世的青年才俊們好好向李世民學學:並不是只有物質的東西,才能讓人傾心啊!

長孫皇后的賢良是出了名的,她的第二把火就是主動為李世民尋訪絕色佳人。

於是,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美的女子——鄭氏登上了歷史舞臺,李世民很給面子地積極響應,歡天喜地地笑納了妻子的好意。

可是事與願違,鄭氏原來訂過娃娃親,婆家是陸家,這事可就不好辦了,唐代的男女們,豪放是豪放,但是帝王家,名聲還是要的。

通常這個時候跳出來的,不用猜,大家也知道是魏徵了,我納悶的是,魏徵咋就那麼八卦呢,咋就對皇帝的後宮之事那麼上心呢?

魏徵一如歷史書中描寫地那樣,義正詞嚴,很不給面子地教訓李世民,但另一邊,陸家也跳出來了,連連搖頭擺手說:你們弄錯了,沒有那回事!

魏徵就舉了個例子——李淵娶太子舍人之妻的例子。要說這魏徵,還真是個不怕死的,拿誰舉例不好,還偏拿李世民他爹。

好在李世民是明君啦,聽了他的話,把鄭氏還給陸家了。

鄭氏的事情鬧了笑話,但是長孫氏為丈夫納妾的行動並沒有停止,她還那麼年輕,還遠遠沒有到色衰而愛弛的年紀,而且,李世民對她的感情,那麼真,那麼深,更而且,她跟堅持一夫一妻制的獨孤伽羅皇后同是鮮卑女子。

她究竟心裡咋想的,怎麼就能一次次把美女讓自己丈夫懷裡送?

除了對李世民的愛,似乎沒有別的解釋,如果有,那麼就是她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她已經學會了安置自己,即使沒有丈夫的陪伴,也能獲得心靈的安寧,依靠什麼呢?

她的才學,她的豐富的精神世界。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什麼長孫皇后那麼節儉,對物質沒有什麼要求,但凡有精神追求的女子,大都對物質的感覺比較遲鈍。

長孫皇后的學識高到什麼程度?史書記載說,她的學識淵博到“常與太宗對談古今,對他深有啟發”。

她對李世民的幫助不僅僅在於每到關鍵時刻就挺身而出,還在於她一次次保下了魏徵,且方式巧妙,例如歷史上有名的那次:她更換朝服,對李世民正禮跪拜,恭賀他因由魏徵而得成明君。

從長孫皇后為了李世民而對魏徵如此惺惺相惜的事情下,似乎也就可以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魏徵會對李世民納妾之事那麼反感,也許,在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心裡,是有那麼一點點替長孫皇后著急的吧。

即使是就這樣做皇后,長孫皇后也已經做到最好了,更何況,後面還發生了“毒藥事件”。

李世民病重不治,長孫皇后衣不解帶晝夜侍奉,她在自己的衣帶上時刻都繫著毒藥:“若有不諱,義不獨生”——如果你死了,我也一起死!

這顆毒藥,讓我們又看到了多年前,少年夫妻的耳鬢廝磨山盟海誓;看到了玄武門之變時,兩人相伴歷險的情景,一次又一次,他們實踐著同生共死的誓言,如果能有這樣的情義,我們這些凡俗女子,也是願意赴死的吧。

李世民活過來了,但是長孫皇后卻病倒了,病在肺,病在多年來獨自抑鬱,暗自焦慮,夜不能寐,病在太過於心思細膩,時時處處為他為所有人著想,卻惟獨忘了為自己著想。

誰能想到,那個永遠溫和、寬和、平和的女子,揹著人時,卻是這樣的自苦,嫁給李世民二十三年的時間,八千多個日子,她是怎麼數過來的?

是的,李世民很愛她,對她很好,好得不能再好,卻惟獨給不了她最想要的專一專情,於是,那些好,便成了——有限歡喜、無限心酸。

如果她嫁的愛的人不是李世民,那麼,命運,可否就此改寫,但是,對於長孫皇后這樣的女子,即使明明知道後面的結局,也依然會奮不顧身、義無反顧地愛上李世民,依然會為他做那許多委屈了自己的事情。

長孫皇后:盛唐牡丹,母儀天下,但又有誰知她心中的苦?

死亡成全了愛——李世民和長孫

在長孫皇后病重無治之際,李世民親力親為大赦天下並祈求神助,然而就如同長孫皇后自己所說的那樣: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變易。

如果行善可以延壽,我自問一生也從未做過問心有愧的事;如果無效,又何必妄求福報?

貞觀十年六月二十一日,年僅三十六歲的長孫皇后逝於立政殿。她以自己短短的三十六年人生,近乎完美地詮釋——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這個傳奇女子,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那麼地清醒、自如。

臨終前,關注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朝廷重臣房玄齡,至死,她都是在為丈夫,為皇帝著想。

情深不過結髮妻,李世民對於長孫皇后的情深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便情深如此,他依然還是把感情分給了那麼多的女子,眾多妃嬪。

直到他在遺物中發現了長孫皇后親手編纂的《女則》,他對於結髮妻子的思念洶湧而來,無法抑制。

傾心相愛的兩個人之間的思念,往往會從彼此身上最細微的小細節開始,例如衣服、例如手指、例如頭髮、例如對方喜歡吃的菜、例如對方喜歡看的書……

李世民被手中長孫皇后翻閱得已經陳舊的《女則》擊中了心底最深最柔軟的角落,也是到了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失去的,不僅僅是妻子,是皇后,更是自己一半的生命。

那些他與別的女子兩情繾綣的夜晚,燈半昏,月半明時,她一個人度過的那些孤清,瞬間合著思念,在李世民的心裡留駐,驅散了正值盛年的他對於歡愛的激情,從此以後,天下所有的女子,都比不上一個已經逝去的長孫。

她死了,卻比她活著的時候,更讓他牽心。他無心再立皇后,也許在他的心裡,只有長孫是他的妻子。

李世民甚至只願意讓長孫為自己所生的兒子繼承大統,哪怕是最得他歡心的李恪,最終也只能輸給嫡幼子李治;

哪怕李承乾和李泰鬧得那麼不像話,他也一個都捨不得殺;

即使明知李治排行第九,不管哪一方面都很難使眾臣甘心服氣,他也不惜犧牲形象,當眾尋死覓活,只為達到扶立幼子李治的目的。

一代聖主明君,為了長孫皇后,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

就像高山遇到一灣清泉,就像流水依徊著高山,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是一對真正的夫妻,相容一體,他們之間,無論是一見傾心的相許,還有後來漫長歲月裡不負初心的相依,

甚至是生死相隔裡綿長的相思,都令人擊節讚歎,並且欽羨。

長孫皇后:盛唐牡丹,母儀天下,但又有誰知她心中的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