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中國高鐵,“千里江陵一日還”不再只是浪漫;北斗衛星,“巡天遙看一千河”不再只是豪邁。高速公路貫通的神州大地,“西出陽關多故人”;互聯網連接的你我,“坐地日行八萬裡”。這就是可愛的中國。

南水北調,永定河畔的首都,也能“共飲長江水”;西電東送,黃浦江邊的上海,也能“環球同此涼熱”。“一橋飛架南北”的港珠澳大橋,使“天塹變通途”;“截斷巫山雲雨”的三峽大壩,讓“高峽出平湖”,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從今天(8月1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共和國超級工程》,與您一起重溫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這些築基礎、惠民生的大國鉅製,感受新中國震憾世界的力量。今天推出第一篇:《三峽工程》。

央廣網宜昌8月1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入汛以來,洞庭湖、鄱陽湖出現流域性大洪水,鄱陽湖水系的五河全線超警戒,位於江西的長江九江段水位持續走高,但並未造成嚴重人員傷亡。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祕書長張新紅介紹:“在兩湖主汛期到來前,三峽工程提前騰出庫容,保持在汛限水位以下運行,在兩湖出湖流量較大時,開始攔蓄洪水,避免了洞庭湖、長江、鄱陽湖洪水的疊加遭遇。”

三峽大壩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不僅可防長江上游的大洪水,也將長江中下游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減輕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汛期的防洪壓力。

時間倒回三峽工程運行之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我小時候看到我的父輩,每年都要到堤防上去義務勞動……”自古以來,長江流域十年一遇的洪水困擾著我國江漢平原這片糧倉。生長於此的黃愛國自幼見到父輩們每年冬天去長江岸邊人工築堤防,但效果甚微。

“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提出建設三峽工程,改善航運的設想。但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戰爭連綿,孫中山先生的設想只能停留於紙面。

1949年,長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荊江大堤險象環生。1950年初,國務院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在武漢成立。

“毛主席對興建三峽工程非常關心。1953年他幾次召見長江委主任林一山,就是聽取關於長江治理和三峽工程的彙報。”鄭守仁,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工程設計總工程師,自1993年受命主持三峽工程的工程設計,在三峽一待就是26年。已是79歲高齡的鄭守仁清楚地知道,從1953年毛澤東主席表達希望在三峽修建水庫的願望到1992年全國人大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數十年間,波折無數。

鄭守仁說:“因為當時有些不同意的,他們實際是把三峽當成一個政治問題,並不是從技術角度考慮怎樣減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所以中央決定重新論證。在三峽工程做任何一個項目都一定要通過科學實驗研究,要有科學依據,不能拿工程來做實驗。”

1994年,醞釀了近百年的三峽工程開工,兒時目睹父輩們築堤防洪的黃愛國大學畢業後投身到三峽工程的開工建設,經歷了那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歲月。“我們當時到右岸都是坐船過去,這個橋還沒有修起來。1994年開工,不可能再靠人海戰術,要靠機械去做。怎樣把這麼多混凝土快速地澆好,當時是一大難題。”黃愛國說。

從1997年,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一期工程勝利完成,到2016年,三峽工程的最後“謎底”——世界最大升船機建成。三峽工程有20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名列“世界之最”:裝機容量第一、混凝土澆築量第一……被人形象稱為“科技博物館”、世界級難題“題庫”。

“90年代,電雖然穩定了,但是到了高峰期還是不夠用,有時候有些地區還要拉閘限電,你看現在家裡的電器都開起來了,很夠用。”洪阿姨生活的廣東是中國用電量最多的省份,夏季的日用電量超過1億千瓦時。今年突破這個用量的日期又比去年提前了3天,不過,洪阿姨根本不擔心會斷電。

在發揮防洪這個首要功能的前提之下,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正日益拓展。位於三峽大壩兩側的電站廠房,擁有世界第一的裝機容量,34臺機主不間斷運轉,以平均每小時2000多萬千瓦時的電量輸送到華東、華中和廣東等地,服務千家萬戶。

很多人問,舉全國之力建造的三峽工程能用多少年?鄭守仁給出的目標是:500年。他說:“怎麼來延長三峽工程的使用壽命?主要是看混凝土的抗凍標號。我們把三峽大壩外部混凝土抗凍標號由規劃上的200號,提高到300號;內部混凝土有的是50號,我們提到100號至150號。”

與三峽工程建設同步進行的移民搬遷,是新中國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移民李文洪,同時也是一名移民村幹部,說起當年事,依然噙著淚水,幾次哽咽:“故事有很多,我不願意去回憶,太多了。為了國家建設,應該有大局意識,你捨不得也要舍。”

持續18年的三峽工程大移民於2010年宣告結束。截止到2018年底,三峽工程搬遷安置移民超過130萬。沒有移民們“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就沒有今天造福億萬國人的三峽工程。

鄭守仁院士、黃愛國等三峽人堅定地守護著三峽工程,百萬移民遙望著三峽工程,他們甘於奉獻、日雕月琢,只為造就一個綜合效益最大化的“超級工程”。

黃愛國表示:“這一輩子為了共和國這一個巨型工程,確確實實非常值!”一位移民說:“有一種自豪感、幸福感,自豪的是我們為國家工程作出了貢獻,幸福的是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