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為一把傳統的複合弓截面, 中間淺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層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鋪的筋,筋和角以動物膠粘貼在弓胎上,外面再用絲線纏緊,塗上膠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複合弓。這樣的複合弓因為使用了動物角筋材料,所以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角弓

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有“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樣的詩句。

除了有複合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彎。所謂反彎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況下,弓體收縮方向與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後,能夠出現M或者W形狀的曲線。因為這樣的曲線,反彎弓又稱為雙曲弓或者反曲弓。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為一把傳統的複合弓截面, 中間淺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層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鋪的筋,筋和角以動物膠粘貼在弓胎上,外面再用絲線纏緊,塗上膠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複合弓。這樣的複合弓因為使用了動物角筋材料,所以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角弓

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有“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樣的詩句。

除了有複合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彎。所謂反彎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況下,弓體收縮方向與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後,能夠出現M或者W形狀的曲線。因為這樣的曲線,反彎弓又稱為雙曲弓或者反曲弓。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上面就是上弦以後的弓形狀,下面為未上弦時弓的造型。

弓發展到了唐代,基本上成為了所有士兵必備的武器。《唐六典》第十六卷中對弓是這樣描述的:“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梢弓,四曰格弓。”並在後面進一步解釋說:“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梢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根據《唐六典》所言,長弓可能是由桑柘木製成的單體弓,角弓應該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複合雙曲弓,梢弓是短弓,格弓是儀仗所用的,也就是真正上戰場就是長弓和角弓,後來到了唐中晚期,逐漸發展成了長梢弓,於是所有的唐軍很快都換成了長梢弓了。

當時的唐軍中,弓基本上是一人一弓,根據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記載:“唐朝一軍12500人,配弓12500張,弦37500條(一把弓配三根弓弦),箭3750000支(一把弓配300支箭)”。在唐朝,對名將的基本要求就是弓馬嫻熟,而唐朝善射的名將更是數不勝數,做頭把交椅的當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根據歷史記載,太宗可以“箭穿七札,弓貫六鈞”,一箭射穿七層鎧甲,能拉開六鈞(約為122公斤)的弓。在前面的《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王者歸來卻力戰身亡,他手中的長槍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我曾說到尉遲敬德用槊了得,但是裡面說到太宗有一句話:“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除了讚揚尉遲敬德執槊了得,也是稱讚自己神箭無敵。

除了太宗,唐朝還有一位神箭將軍,那就是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為一把傳統的複合弓截面, 中間淺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層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鋪的筋,筋和角以動物膠粘貼在弓胎上,外面再用絲線纏緊,塗上膠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複合弓。這樣的複合弓因為使用了動物角筋材料,所以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角弓

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有“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樣的詩句。

除了有複合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彎。所謂反彎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況下,弓體收縮方向與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後,能夠出現M或者W形狀的曲線。因為這樣的曲線,反彎弓又稱為雙曲弓或者反曲弓。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上面就是上弦以後的弓形狀,下面為未上弦時弓的造型。

弓發展到了唐代,基本上成為了所有士兵必備的武器。《唐六典》第十六卷中對弓是這樣描述的:“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梢弓,四曰格弓。”並在後面進一步解釋說:“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梢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根據《唐六典》所言,長弓可能是由桑柘木製成的單體弓,角弓應該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複合雙曲弓,梢弓是短弓,格弓是儀仗所用的,也就是真正上戰場就是長弓和角弓,後來到了唐中晚期,逐漸發展成了長梢弓,於是所有的唐軍很快都換成了長梢弓了。

當時的唐軍中,弓基本上是一人一弓,根據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記載:“唐朝一軍12500人,配弓12500張,弦37500條(一把弓配三根弓弦),箭3750000支(一把弓配300支箭)”。在唐朝,對名將的基本要求就是弓馬嫻熟,而唐朝善射的名將更是數不勝數,做頭把交椅的當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根據歷史記載,太宗可以“箭穿七札,弓貫六鈞”,一箭射穿七層鎧甲,能拉開六鈞(約為122公斤)的弓。在前面的《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王者歸來卻力戰身亡,他手中的長槍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我曾說到尉遲敬德用槊了得,但是裡面說到太宗有一句話:“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除了讚揚尉遲敬德執槊了得,也是稱讚自己神箭無敵。

除了太宗,唐朝還有一位神箭將軍,那就是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距《舊唐書》記載,突厥九姓部落叛亂,薛仁貴奉高宗旨意前往平叛。臨行之前,高宗為了試試薛仁貴尚能飯否,於是從內庫中取出五套鎧甲套在一起,命令薛仁貴射箭看能否射穿。當時高宗說:“古人善於射箭的人有的說能射穿七層甲冑,愛卿今天先試試能不能射穿五層。(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薛仁貴一箭射穿了五層鎧甲,高宗大驚,賜薛仁貴堅固的甲冑。要知道,古人穿七層甲,比如養由基,那甲可是春秋戰國時的甲,薛仁貴雖然穿了五層,但是這甲可是唐朝的甲,很有可能就是明光鎧,薛仁貴的射穿五層可比古人射穿七層要難多了。

而對於三箭定天山的傳說,《舊唐書》中寫的更為精彩:“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的事蹟在史書中都被編成歌了,可見他三箭定天山的驍勇真是令後世神往。

弓雖然有著很多的優點,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受到射箭人的臂力限制,不能夠連續反覆拉弓射箭太久,反覆拉幾次,射箭者的手臂很快就會無力發箭。如果能夠用一種什麼結構,使射箭者不需要用自己的胳膊承受弓弦拉開的力量,這樣就可以達到反覆發射的目的,這是因為如此,弩就被製造出來了。

下面我們說說弩

在前面我們提到,在劇中,望樓上的士兵是用的弓,而崔器率領的旅賁軍卻使用的卻是弩,劇中的這個細節是非常考究的,因為在唐朝弓不是管制兵器,可是弩卻是絕對禁止民間私有的,政府對於弩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

在弓的發展史上,中西方差不多是並駕齊驅,但是在弩的發明上,中國就成了一枝獨秀了,中國的弩誕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的戰國中期,因此中國被公認為最先發明弩的國家。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弩在軍中配備還不能達到弓的配比。前面說過,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說道一軍要配備12500支弓,但是配備弩卻只有2500支,幾乎只佔軍隊的20%,可以說是比較少的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為一把傳統的複合弓截面, 中間淺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層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鋪的筋,筋和角以動物膠粘貼在弓胎上,外面再用絲線纏緊,塗上膠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複合弓。這樣的複合弓因為使用了動物角筋材料,所以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角弓

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有“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樣的詩句。

除了有複合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彎。所謂反彎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況下,弓體收縮方向與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後,能夠出現M或者W形狀的曲線。因為這樣的曲線,反彎弓又稱為雙曲弓或者反曲弓。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上面就是上弦以後的弓形狀,下面為未上弦時弓的造型。

弓發展到了唐代,基本上成為了所有士兵必備的武器。《唐六典》第十六卷中對弓是這樣描述的:“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梢弓,四曰格弓。”並在後面進一步解釋說:“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梢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根據《唐六典》所言,長弓可能是由桑柘木製成的單體弓,角弓應該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複合雙曲弓,梢弓是短弓,格弓是儀仗所用的,也就是真正上戰場就是長弓和角弓,後來到了唐中晚期,逐漸發展成了長梢弓,於是所有的唐軍很快都換成了長梢弓了。

當時的唐軍中,弓基本上是一人一弓,根據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記載:“唐朝一軍12500人,配弓12500張,弦37500條(一把弓配三根弓弦),箭3750000支(一把弓配300支箭)”。在唐朝,對名將的基本要求就是弓馬嫻熟,而唐朝善射的名將更是數不勝數,做頭把交椅的當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根據歷史記載,太宗可以“箭穿七札,弓貫六鈞”,一箭射穿七層鎧甲,能拉開六鈞(約為122公斤)的弓。在前面的《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王者歸來卻力戰身亡,他手中的長槍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我曾說到尉遲敬德用槊了得,但是裡面說到太宗有一句話:“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除了讚揚尉遲敬德執槊了得,也是稱讚自己神箭無敵。

除了太宗,唐朝還有一位神箭將軍,那就是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距《舊唐書》記載,突厥九姓部落叛亂,薛仁貴奉高宗旨意前往平叛。臨行之前,高宗為了試試薛仁貴尚能飯否,於是從內庫中取出五套鎧甲套在一起,命令薛仁貴射箭看能否射穿。當時高宗說:“古人善於射箭的人有的說能射穿七層甲冑,愛卿今天先試試能不能射穿五層。(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薛仁貴一箭射穿了五層鎧甲,高宗大驚,賜薛仁貴堅固的甲冑。要知道,古人穿七層甲,比如養由基,那甲可是春秋戰國時的甲,薛仁貴雖然穿了五層,但是這甲可是唐朝的甲,很有可能就是明光鎧,薛仁貴的射穿五層可比古人射穿七層要難多了。

而對於三箭定天山的傳說,《舊唐書》中寫的更為精彩:“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的事蹟在史書中都被編成歌了,可見他三箭定天山的驍勇真是令後世神往。

弓雖然有著很多的優點,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受到射箭人的臂力限制,不能夠連續反覆拉弓射箭太久,反覆拉幾次,射箭者的手臂很快就會無力發箭。如果能夠用一種什麼結構,使射箭者不需要用自己的胳膊承受弓弦拉開的力量,這樣就可以達到反覆發射的目的,這是因為如此,弩就被製造出來了。

下面我們說說弩

在前面我們提到,在劇中,望樓上的士兵是用的弓,而崔器率領的旅賁軍卻使用的卻是弩,劇中的這個細節是非常考究的,因為在唐朝弓不是管制兵器,可是弩卻是絕對禁止民間私有的,政府對於弩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

在弓的發展史上,中西方差不多是並駕齊驅,但是在弩的發明上,中國就成了一枝獨秀了,中國的弩誕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的戰國中期,因此中國被公認為最先發明弩的國家。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弩在軍中配備還不能達到弓的配比。前面說過,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說道一軍要配備12500支弓,但是配備弩卻只有2500支,幾乎只佔軍隊的20%,可以說是比較少的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根據《唐六典》第十六卷的記載:“一曰擘張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單弩,四曰大木單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遠弩。 ”其中擘(音同薄荷的薄,大拇指的意思)張弩與角弓弩是單兵弩,擘張弩為步兵所用;角弓弩,騎兵所用。“木單、竹竿、伏遠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漸遠”。很可能這幾種弩都屬於大型重弩。禁軍之外,唐朝的邊兵還使用過摧山弩、靜塞弩、絞車弩、兩弓弩、車弩等,摧山、靜塞是單兵弩,其餘三種為重弩。

其中殺傷力最大的是絞車弩,史載能射七百步,換算過來大概一千多米了,不過這種弩就必須要用絞車來上弦了。

單兵弩上弦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直接用手上弦就行了,這樣叫做“臂張”;第二種是用腳踩住一頭,用手拉著上弦,這種叫“蹶張”(也有叫腳張的);第三種,就是用繩子把弩兩端系在腰間,坐在地上以雙腿蹬住弩弓,雙手助力將弓弦掛上弩機,這種就叫“腰張”。

在劇中,聞無忌曾經對張小敬說,他所用的腳張弩有二百來斤的力量,上弦容易傷到背,由此可見,張小敬用的是第二種上弦方式。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為一把傳統的複合弓截面, 中間淺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層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鋪的筋,筋和角以動物膠粘貼在弓胎上,外面再用絲線纏緊,塗上膠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複合弓。這樣的複合弓因為使用了動物角筋材料,所以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角弓

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有“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樣的詩句。

除了有複合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彎。所謂反彎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況下,弓體收縮方向與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後,能夠出現M或者W形狀的曲線。因為這樣的曲線,反彎弓又稱為雙曲弓或者反曲弓。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上面就是上弦以後的弓形狀,下面為未上弦時弓的造型。

弓發展到了唐代,基本上成為了所有士兵必備的武器。《唐六典》第十六卷中對弓是這樣描述的:“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梢弓,四曰格弓。”並在後面進一步解釋說:“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梢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根據《唐六典》所言,長弓可能是由桑柘木製成的單體弓,角弓應該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複合雙曲弓,梢弓是短弓,格弓是儀仗所用的,也就是真正上戰場就是長弓和角弓,後來到了唐中晚期,逐漸發展成了長梢弓,於是所有的唐軍很快都換成了長梢弓了。

當時的唐軍中,弓基本上是一人一弓,根據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記載:“唐朝一軍12500人,配弓12500張,弦37500條(一把弓配三根弓弦),箭3750000支(一把弓配300支箭)”。在唐朝,對名將的基本要求就是弓馬嫻熟,而唐朝善射的名將更是數不勝數,做頭把交椅的當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根據歷史記載,太宗可以“箭穿七札,弓貫六鈞”,一箭射穿七層鎧甲,能拉開六鈞(約為122公斤)的弓。在前面的《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王者歸來卻力戰身亡,他手中的長槍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我曾說到尉遲敬德用槊了得,但是裡面說到太宗有一句話:“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除了讚揚尉遲敬德執槊了得,也是稱讚自己神箭無敵。

除了太宗,唐朝還有一位神箭將軍,那就是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距《舊唐書》記載,突厥九姓部落叛亂,薛仁貴奉高宗旨意前往平叛。臨行之前,高宗為了試試薛仁貴尚能飯否,於是從內庫中取出五套鎧甲套在一起,命令薛仁貴射箭看能否射穿。當時高宗說:“古人善於射箭的人有的說能射穿七層甲冑,愛卿今天先試試能不能射穿五層。(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薛仁貴一箭射穿了五層鎧甲,高宗大驚,賜薛仁貴堅固的甲冑。要知道,古人穿七層甲,比如養由基,那甲可是春秋戰國時的甲,薛仁貴雖然穿了五層,但是這甲可是唐朝的甲,很有可能就是明光鎧,薛仁貴的射穿五層可比古人射穿七層要難多了。

而對於三箭定天山的傳說,《舊唐書》中寫的更為精彩:“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的事蹟在史書中都被編成歌了,可見他三箭定天山的驍勇真是令後世神往。

弓雖然有著很多的優點,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受到射箭人的臂力限制,不能夠連續反覆拉弓射箭太久,反覆拉幾次,射箭者的手臂很快就會無力發箭。如果能夠用一種什麼結構,使射箭者不需要用自己的胳膊承受弓弦拉開的力量,這樣就可以達到反覆發射的目的,這是因為如此,弩就被製造出來了。

下面我們說說弩

在前面我們提到,在劇中,望樓上的士兵是用的弓,而崔器率領的旅賁軍卻使用的卻是弩,劇中的這個細節是非常考究的,因為在唐朝弓不是管制兵器,可是弩卻是絕對禁止民間私有的,政府對於弩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

在弓的發展史上,中西方差不多是並駕齊驅,但是在弩的發明上,中國就成了一枝獨秀了,中國的弩誕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的戰國中期,因此中國被公認為最先發明弩的國家。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弩在軍中配備還不能達到弓的配比。前面說過,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說道一軍要配備12500支弓,但是配備弩卻只有2500支,幾乎只佔軍隊的20%,可以說是比較少的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根據《唐六典》第十六卷的記載:“一曰擘張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單弩,四曰大木單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遠弩。 ”其中擘(音同薄荷的薄,大拇指的意思)張弩與角弓弩是單兵弩,擘張弩為步兵所用;角弓弩,騎兵所用。“木單、竹竿、伏遠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漸遠”。很可能這幾種弩都屬於大型重弩。禁軍之外,唐朝的邊兵還使用過摧山弩、靜塞弩、絞車弩、兩弓弩、車弩等,摧山、靜塞是單兵弩,其餘三種為重弩。

其中殺傷力最大的是絞車弩,史載能射七百步,換算過來大概一千多米了,不過這種弩就必須要用絞車來上弦了。

單兵弩上弦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直接用手上弦就行了,這樣叫做“臂張”;第二種是用腳踩住一頭,用手拉著上弦,這種叫“蹶張”(也有叫腳張的);第三種,就是用繩子把弩兩端系在腰間,坐在地上以雙腿蹬住弩弓,雙手助力將弓弦掛上弩機,這種就叫“腰張”。

在劇中,聞無忌曾經對張小敬說,他所用的腳張弩有二百來斤的力量,上弦容易傷到背,由此可見,張小敬用的是第二種上弦方式。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而第三種“腰張”的方式,在電影《英雄》中曾經有體現。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為一把傳統的複合弓截面, 中間淺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層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鋪的筋,筋和角以動物膠粘貼在弓胎上,外面再用絲線纏緊,塗上膠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複合弓。這樣的複合弓因為使用了動物角筋材料,所以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角弓

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有“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樣的詩句。

除了有複合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彎。所謂反彎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況下,弓體收縮方向與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後,能夠出現M或者W形狀的曲線。因為這樣的曲線,反彎弓又稱為雙曲弓或者反曲弓。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上面就是上弦以後的弓形狀,下面為未上弦時弓的造型。

弓發展到了唐代,基本上成為了所有士兵必備的武器。《唐六典》第十六卷中對弓是這樣描述的:“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梢弓,四曰格弓。”並在後面進一步解釋說:“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梢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根據《唐六典》所言,長弓可能是由桑柘木製成的單體弓,角弓應該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複合雙曲弓,梢弓是短弓,格弓是儀仗所用的,也就是真正上戰場就是長弓和角弓,後來到了唐中晚期,逐漸發展成了長梢弓,於是所有的唐軍很快都換成了長梢弓了。

當時的唐軍中,弓基本上是一人一弓,根據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記載:“唐朝一軍12500人,配弓12500張,弦37500條(一把弓配三根弓弦),箭3750000支(一把弓配300支箭)”。在唐朝,對名將的基本要求就是弓馬嫻熟,而唐朝善射的名將更是數不勝數,做頭把交椅的當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根據歷史記載,太宗可以“箭穿七札,弓貫六鈞”,一箭射穿七層鎧甲,能拉開六鈞(約為122公斤)的弓。在前面的《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王者歸來卻力戰身亡,他手中的長槍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我曾說到尉遲敬德用槊了得,但是裡面說到太宗有一句話:“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除了讚揚尉遲敬德執槊了得,也是稱讚自己神箭無敵。

除了太宗,唐朝還有一位神箭將軍,那就是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距《舊唐書》記載,突厥九姓部落叛亂,薛仁貴奉高宗旨意前往平叛。臨行之前,高宗為了試試薛仁貴尚能飯否,於是從內庫中取出五套鎧甲套在一起,命令薛仁貴射箭看能否射穿。當時高宗說:“古人善於射箭的人有的說能射穿七層甲冑,愛卿今天先試試能不能射穿五層。(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薛仁貴一箭射穿了五層鎧甲,高宗大驚,賜薛仁貴堅固的甲冑。要知道,古人穿七層甲,比如養由基,那甲可是春秋戰國時的甲,薛仁貴雖然穿了五層,但是這甲可是唐朝的甲,很有可能就是明光鎧,薛仁貴的射穿五層可比古人射穿七層要難多了。

而對於三箭定天山的傳說,《舊唐書》中寫的更為精彩:“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的事蹟在史書中都被編成歌了,可見他三箭定天山的驍勇真是令後世神往。

弓雖然有著很多的優點,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受到射箭人的臂力限制,不能夠連續反覆拉弓射箭太久,反覆拉幾次,射箭者的手臂很快就會無力發箭。如果能夠用一種什麼結構,使射箭者不需要用自己的胳膊承受弓弦拉開的力量,這樣就可以達到反覆發射的目的,這是因為如此,弩就被製造出來了。

下面我們說說弩

在前面我們提到,在劇中,望樓上的士兵是用的弓,而崔器率領的旅賁軍卻使用的卻是弩,劇中的這個細節是非常考究的,因為在唐朝弓不是管制兵器,可是弩卻是絕對禁止民間私有的,政府對於弩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

在弓的發展史上,中西方差不多是並駕齊驅,但是在弩的發明上,中國就成了一枝獨秀了,中國的弩誕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的戰國中期,因此中國被公認為最先發明弩的國家。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弩在軍中配備還不能達到弓的配比。前面說過,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說道一軍要配備12500支弓,但是配備弩卻只有2500支,幾乎只佔軍隊的20%,可以說是比較少的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根據《唐六典》第十六卷的記載:“一曰擘張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單弩,四曰大木單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遠弩。 ”其中擘(音同薄荷的薄,大拇指的意思)張弩與角弓弩是單兵弩,擘張弩為步兵所用;角弓弩,騎兵所用。“木單、竹竿、伏遠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漸遠”。很可能這幾種弩都屬於大型重弩。禁軍之外,唐朝的邊兵還使用過摧山弩、靜塞弩、絞車弩、兩弓弩、車弩等,摧山、靜塞是單兵弩,其餘三種為重弩。

其中殺傷力最大的是絞車弩,史載能射七百步,換算過來大概一千多米了,不過這種弩就必須要用絞車來上弦了。

單兵弩上弦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直接用手上弦就行了,這樣叫做“臂張”;第二種是用腳踩住一頭,用手拉著上弦,這種叫“蹶張”(也有叫腳張的);第三種,就是用繩子把弩兩端系在腰間,坐在地上以雙腿蹬住弩弓,雙手助力將弓弦掛上弩機,這種就叫“腰張”。

在劇中,聞無忌曾經對張小敬說,他所用的腳張弩有二百來斤的力量,上弦容易傷到背,由此可見,張小敬用的是第二種上弦方式。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而第三種“腰張”的方式,在電影《英雄》中曾經有體現。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戰場上對於弩的用法,其實《英雄》中也做了很好的展現,其實就是靠一輪齊射,密集的箭雨就能夠把對方先射死個一多半,這屬於遠程密集火力覆蓋。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為一把傳統的複合弓截面, 中間淺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層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鋪的筋,筋和角以動物膠粘貼在弓胎上,外面再用絲線纏緊,塗上膠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複合弓。這樣的複合弓因為使用了動物角筋材料,所以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角弓

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有“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樣的詩句。

除了有複合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彎。所謂反彎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況下,弓體收縮方向與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後,能夠出現M或者W形狀的曲線。因為這樣的曲線,反彎弓又稱為雙曲弓或者反曲弓。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上面就是上弦以後的弓形狀,下面為未上弦時弓的造型。

弓發展到了唐代,基本上成為了所有士兵必備的武器。《唐六典》第十六卷中對弓是這樣描述的:“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梢弓,四曰格弓。”並在後面進一步解釋說:“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梢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根據《唐六典》所言,長弓可能是由桑柘木製成的單體弓,角弓應該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複合雙曲弓,梢弓是短弓,格弓是儀仗所用的,也就是真正上戰場就是長弓和角弓,後來到了唐中晚期,逐漸發展成了長梢弓,於是所有的唐軍很快都換成了長梢弓了。

當時的唐軍中,弓基本上是一人一弓,根據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記載:“唐朝一軍12500人,配弓12500張,弦37500條(一把弓配三根弓弦),箭3750000支(一把弓配300支箭)”。在唐朝,對名將的基本要求就是弓馬嫻熟,而唐朝善射的名將更是數不勝數,做頭把交椅的當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根據歷史記載,太宗可以“箭穿七札,弓貫六鈞”,一箭射穿七層鎧甲,能拉開六鈞(約為122公斤)的弓。在前面的《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王者歸來卻力戰身亡,他手中的長槍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我曾說到尉遲敬德用槊了得,但是裡面說到太宗有一句話:“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除了讚揚尉遲敬德執槊了得,也是稱讚自己神箭無敵。

除了太宗,唐朝還有一位神箭將軍,那就是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距《舊唐書》記載,突厥九姓部落叛亂,薛仁貴奉高宗旨意前往平叛。臨行之前,高宗為了試試薛仁貴尚能飯否,於是從內庫中取出五套鎧甲套在一起,命令薛仁貴射箭看能否射穿。當時高宗說:“古人善於射箭的人有的說能射穿七層甲冑,愛卿今天先試試能不能射穿五層。(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薛仁貴一箭射穿了五層鎧甲,高宗大驚,賜薛仁貴堅固的甲冑。要知道,古人穿七層甲,比如養由基,那甲可是春秋戰國時的甲,薛仁貴雖然穿了五層,但是這甲可是唐朝的甲,很有可能就是明光鎧,薛仁貴的射穿五層可比古人射穿七層要難多了。

而對於三箭定天山的傳說,《舊唐書》中寫的更為精彩:“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的事蹟在史書中都被編成歌了,可見他三箭定天山的驍勇真是令後世神往。

弓雖然有著很多的優點,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受到射箭人的臂力限制,不能夠連續反覆拉弓射箭太久,反覆拉幾次,射箭者的手臂很快就會無力發箭。如果能夠用一種什麼結構,使射箭者不需要用自己的胳膊承受弓弦拉開的力量,這樣就可以達到反覆發射的目的,這是因為如此,弩就被製造出來了。

下面我們說說弩

在前面我們提到,在劇中,望樓上的士兵是用的弓,而崔器率領的旅賁軍卻使用的卻是弩,劇中的這個細節是非常考究的,因為在唐朝弓不是管制兵器,可是弩卻是絕對禁止民間私有的,政府對於弩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

在弓的發展史上,中西方差不多是並駕齊驅,但是在弩的發明上,中國就成了一枝獨秀了,中國的弩誕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的戰國中期,因此中國被公認為最先發明弩的國家。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弩在軍中配備還不能達到弓的配比。前面說過,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說道一軍要配備12500支弓,但是配備弩卻只有2500支,幾乎只佔軍隊的20%,可以說是比較少的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根據《唐六典》第十六卷的記載:“一曰擘張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單弩,四曰大木單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遠弩。 ”其中擘(音同薄荷的薄,大拇指的意思)張弩與角弓弩是單兵弩,擘張弩為步兵所用;角弓弩,騎兵所用。“木單、竹竿、伏遠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漸遠”。很可能這幾種弩都屬於大型重弩。禁軍之外,唐朝的邊兵還使用過摧山弩、靜塞弩、絞車弩、兩弓弩、車弩等,摧山、靜塞是單兵弩,其餘三種為重弩。

其中殺傷力最大的是絞車弩,史載能射七百步,換算過來大概一千多米了,不過這種弩就必須要用絞車來上弦了。

單兵弩上弦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直接用手上弦就行了,這樣叫做“臂張”;第二種是用腳踩住一頭,用手拉著上弦,這種叫“蹶張”(也有叫腳張的);第三種,就是用繩子把弩兩端系在腰間,坐在地上以雙腿蹬住弩弓,雙手助力將弓弦掛上弩機,這種就叫“腰張”。

在劇中,聞無忌曾經對張小敬說,他所用的腳張弩有二百來斤的力量,上弦容易傷到背,由此可見,張小敬用的是第二種上弦方式。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而第三種“腰張”的方式,在電影《英雄》中曾經有體現。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戰場上對於弩的用法,其實《英雄》中也做了很好的展現,其實就是靠一輪齊射,密集的箭雨就能夠把對方先射死個一多半,這屬於遠程密集火力覆蓋。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相比弓來說,弩的優點是採用機械結構發射替代人拉弓發射,可以反覆發射而不損耗人力,但是弩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弩的射速是不如弓的。

如果是弓的話,古人云“臨陣三發”,就是指弓箭手在臨敵之時,可能只有發三箭的機會,三箭之後,敵軍騎兵也就基本上衝到跟前了,要準備近身肉搏了,而弩由於還要上弦,耽誤了一定時間,最多不過一兩發吧,也就到頭了。這樣的射速,在戰鬥中將是致命的缺陷,於是,古人也發揮了許多智慧,為了提高射速,想出了一種神器,那就是傳說中的“連弩”。

連弩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用的上連弩的,比如張飛就不需要,人家自帶連弩,無限出殺······(嗯~~~好像串到三國殺去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38篇文章

“之前有一週的時間,我主要對《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人物的原型進行了一些探究。從上週開始,我希望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入手,來談談一些我感興趣的唐代歷史。今天的故事,要從劇中的主角——張小敬說起。”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至筆者發稿時還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劇情中,張小敬被狼衛擒獲,狼衛首領麻格爾對他說了一句話:“長安永遠不救對它沒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沒用,那就是棄子!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這一句話,彷彿打開了張小敬回憶的閘門,往事如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大漠黃沙,刀光劍影,破碎的旗幟,死傷的戰士;丁老三、聞無忌、蕭規這些當年可以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同袍兄弟,還有那個幾乎已經消失的名字——第八團。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這裡,烽燧堡。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舊曆二十三年(這裡應該指的是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團的兄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死守烽燧堡。這時張小敬、丁老三和聞無忌還都是同袍兄弟,當聞無忌要去打狼給大家補充一下的時候,張小敬要跟他一起去,聞無忌跟他說了這樣的話。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可見,張小敬當時在部隊中的職責,是弩手。

當年的張小敬和他們的兄弟們,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敵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襲,李泌不知去向的情況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溫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溫居然把張小敬定位成內奸,讓所有人對張小敬格殺勿論!在這種情況下,望樓士兵的箭終於射向了拼命保護長安的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保護長安的人卻被長安通緝,本來張小敬還是剿滅狼衛保護長安的英雄,一瞬間竟然成為了畏罪潛逃的逃犯,張小敬的命運真是弔詭。而那些本應該射向敵人的箭,卻射向了自己人。在沒有退路的絕望境地下,張小敬的思緒再次回到了那個他很多戰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裡,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發箭迎敵呢。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其實,劇中不光張小敬是用弩的,劇中的弓弩可以說隨處可見,在第一集中,旅賁軍崔器在丙六貨棧圍剿狼衛之時,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過。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在第17集中,當張小敬被右驍衛抓住,想要逃脫的時候卻被門口的兩把弩逼退回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弓弩作為唐朝軍隊的常備兵器,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劇中也反覆出現。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當然就是弓和弩了。

下面先來聊聊弓

弓在中國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了,畢竟人類最早是由狩獵轉向農耕的嘛,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箭頭是用石頭做的,距今應該在三萬年左右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很早就學會了使用弓箭對獵物進行相對遠程的攻擊。據研究,中國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複合弓(就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文的《考工記》中,把製作弓的原料稱為六材,即:幹、角、筋、膠、絲、漆,對於弓的製作書中這樣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為一把傳統的複合弓截面, 中間淺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層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鋪的筋,筋和角以動物膠粘貼在弓胎上,外面再用絲線纏緊,塗上膠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複合弓。這樣的複合弓因為使用了動物角筋材料,所以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角弓

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有“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樣的詩句。

除了有複合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彎。所謂反彎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況下,弓體收縮方向與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後,能夠出現M或者W形狀的曲線。因為這樣的曲線,反彎弓又稱為雙曲弓或者反曲弓。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圖中上面就是上弦以後的弓形狀,下面為未上弦時弓的造型。

弓發展到了唐代,基本上成為了所有士兵必備的武器。《唐六典》第十六卷中對弓是這樣描述的:“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梢弓,四曰格弓。”並在後面進一步解釋說:“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梢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根據《唐六典》所言,長弓可能是由桑柘木製成的單體弓,角弓應該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複合雙曲弓,梢弓是短弓,格弓是儀仗所用的,也就是真正上戰場就是長弓和角弓,後來到了唐中晚期,逐漸發展成了長梢弓,於是所有的唐軍很快都換成了長梢弓了。

當時的唐軍中,弓基本上是一人一弓,根據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記載:“唐朝一軍12500人,配弓12500張,弦37500條(一把弓配三根弓弦),箭3750000支(一把弓配300支箭)”。在唐朝,對名將的基本要求就是弓馬嫻熟,而唐朝善射的名將更是數不勝數,做頭把交椅的當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根據歷史記載,太宗可以“箭穿七札,弓貫六鈞”,一箭射穿七層鎧甲,能拉開六鈞(約為122公斤)的弓。在前面的《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王者歸來卻力戰身亡,他手中的長槍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我曾說到尉遲敬德用槊了得,但是裡面說到太宗有一句話:“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除了讚揚尉遲敬德執槊了得,也是稱讚自己神箭無敵。

除了太宗,唐朝還有一位神箭將軍,那就是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距《舊唐書》記載,突厥九姓部落叛亂,薛仁貴奉高宗旨意前往平叛。臨行之前,高宗為了試試薛仁貴尚能飯否,於是從內庫中取出五套鎧甲套在一起,命令薛仁貴射箭看能否射穿。當時高宗說:“古人善於射箭的人有的說能射穿七層甲冑,愛卿今天先試試能不能射穿五層。(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薛仁貴一箭射穿了五層鎧甲,高宗大驚,賜薛仁貴堅固的甲冑。要知道,古人穿七層甲,比如養由基,那甲可是春秋戰國時的甲,薛仁貴雖然穿了五層,但是這甲可是唐朝的甲,很有可能就是明光鎧,薛仁貴的射穿五層可比古人射穿七層要難多了。

而對於三箭定天山的傳說,《舊唐書》中寫的更為精彩:“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薛仁貴的事蹟在史書中都被編成歌了,可見他三箭定天山的驍勇真是令後世神往。

弓雖然有著很多的優點,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受到射箭人的臂力限制,不能夠連續反覆拉弓射箭太久,反覆拉幾次,射箭者的手臂很快就會無力發箭。如果能夠用一種什麼結構,使射箭者不需要用自己的胳膊承受弓弦拉開的力量,這樣就可以達到反覆發射的目的,這是因為如此,弩就被製造出來了。

下面我們說說弩

在前面我們提到,在劇中,望樓上的士兵是用的弓,而崔器率領的旅賁軍卻使用的卻是弩,劇中的這個細節是非常考究的,因為在唐朝弓不是管制兵器,可是弩卻是絕對禁止民間私有的,政府對於弩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

在弓的發展史上,中西方差不多是並駕齊驅,但是在弩的發明上,中國就成了一枝獨秀了,中國的弩誕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的戰國中期,因此中國被公認為最先發明弩的國家。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弩在軍中配備還不能達到弓的配比。前面說過,唐代兵書《太白陰經》中說道一軍要配備12500支弓,但是配備弩卻只有2500支,幾乎只佔軍隊的20%,可以說是比較少的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根據《唐六典》第十六卷的記載:“一曰擘張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單弩,四曰大木單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遠弩。 ”其中擘(音同薄荷的薄,大拇指的意思)張弩與角弓弩是單兵弩,擘張弩為步兵所用;角弓弩,騎兵所用。“木單、竹竿、伏遠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漸遠”。很可能這幾種弩都屬於大型重弩。禁軍之外,唐朝的邊兵還使用過摧山弩、靜塞弩、絞車弩、兩弓弩、車弩等,摧山、靜塞是單兵弩,其餘三種為重弩。

其中殺傷力最大的是絞車弩,史載能射七百步,換算過來大概一千多米了,不過這種弩就必須要用絞車來上弦了。

單兵弩上弦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直接用手上弦就行了,這樣叫做“臂張”;第二種是用腳踩住一頭,用手拉著上弦,這種叫“蹶張”(也有叫腳張的);第三種,就是用繩子把弩兩端系在腰間,坐在地上以雙腿蹬住弩弓,雙手助力將弓弦掛上弩機,這種就叫“腰張”。

在劇中,聞無忌曾經對張小敬說,他所用的腳張弩有二百來斤的力量,上弦容易傷到背,由此可見,張小敬用的是第二種上弦方式。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而第三種“腰張”的方式,在電影《英雄》中曾經有體現。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戰場上對於弩的用法,其實《英雄》中也做了很好的展現,其實就是靠一輪齊射,密集的箭雨就能夠把對方先射死個一多半,這屬於遠程密集火力覆蓋。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相比弓來說,弩的優點是採用機械結構發射替代人拉弓發射,可以反覆發射而不損耗人力,但是弩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弩的射速是不如弓的。

如果是弓的話,古人云“臨陣三發”,就是指弓箭手在臨敵之時,可能只有發三箭的機會,三箭之後,敵軍騎兵也就基本上衝到跟前了,要準備近身肉搏了,而弩由於還要上弦,耽誤了一定時間,最多不過一兩發吧,也就到頭了。這樣的射速,在戰鬥中將是致命的缺陷,於是,古人也發揮了許多智慧,為了提高射速,想出了一種神器,那就是傳說中的“連弩”。

連弩這個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用的上連弩的,比如張飛就不需要,人家自帶連弩,無限出殺······(嗯~~~好像串到三國殺去了)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追憶烽燧堡時他為弩手,唐朝弓弩你瞭解嗎?

拉回來,古代人的連弩和我們現在理解的連弩定義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古時候的連弩其實大多可以稱作併發弩,也就是同時發射很多箭的弩,比如大家熟知的諸葛連弩,據《魏氏春秋》記載諸葛亮曾經制作了一種連弩叫做“元戎”,這種元戎弩應該是傳說中諸葛連弩的原型,這種弩發射的時候“一弩十矢俱發”,威力強大。歷史上真正的諸葛連弩可能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一根一根箭連著發的,而是一次發射十支箭,也就是說不是串行的而是並行的。

雖然增加了併發箭數量,但是這種連弩其實還是以犧牲了射程作為代價的,普通的單發單兵弩大概可以射200步以上,但是用連弩可能據《天工開物》所說也就20步,當然,這單指的是單兵弩而言,如果是絞車上弦的大型弩則另當別論了。

唐朝早期對於弩使用並不很廣泛,因為唐朝前期的戰爭都是以長途奔襲速戰速決作為特點的戰爭,比如李靖滅突厥就是典型的例子,這種突襲戰基本上用弓要強於用弩。但是從七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唐朝逐漸捨棄了這種冒險突進的打法轉而開始在邊境築城,依託城鎮堡壘開展城防戰鬥。這種戰爭風格的轉變卻意外的讓弩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畢竟弩作為守城工具來說還是非常好用的,尤其城防關口上安裝大型絞車弩,在城防時的遠程殺傷能力還是很強的,對於防守可以說是很大的助力。在安史之亂中,李光弼就常常用弩兵防守要塞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後來到了宋朝,弩的應用更加廣泛。出現了史上最牛弩——床弩,一箭能夠射千步,大概換算過來得有1300多米吧。

——————————————————————————————————

弓弩在中國古代戰場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傳奇,供我們敬仰和傳頌。現在的我們早已過了冷兵器的時代了,可是彎弓射大雕的豪邁仍然讓我們神往。張小敬曾經作為一個弩手,在死守孤城的絕境下仍然在保護著大唐,而如今的他,雖然被人誣陷甚至命懸一線,但是他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仍然守住自己心裡的那兩個字——“不退!”我想,即使張小敬從出獄開始就時刻處於被侮辱、被誤解、被誣陷、被傷害的境地,如果讓他重新選,他可能也還是那一句話,而這也是李泌、姚汝能、檀棋心中共同的話——“不退!”我們不退!為了長安,為了所有人的太平,我們絕不後退!

參考資料:

1、《唐六典》卷十六

2、《舊唐書·薛仁貴傳》 中華書局

3、《弓弩雜談》系列 韓國璽 現代兵器2009.7~2009.10

4、《唐代的弩與弩手》 關棨勻 唐宋歷史評論 第四輯

5、《試論弩在唐宋間的軍事地位變遷》 陳樂保 史學月刊 2013年第九期

——————————————————————————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