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拆彈專家 姜武 匪徒 小宋佳 大海里的針 2017-05-07

“一架衝鋒車,五個警察,加上車上面裝備,值多少錢?”

這是港片《寒戰》裡的臺詞。

片中匪徒開價九千萬,數額不算多,但小小的一輛衝鋒車,牽扯出香港政壇高層的博弈和黑幕。

《拆彈專家》裡的匪徒玩的更大了。姜武飾演的炸彈客“火爆”率領幾十人的僱傭兵團隊,控制了一條海底隧道,幾百名人質,要價高達數十億。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但背後牽扯出的只有一名奸商,場面大了,格局卻小了不少。

《寒戰》上映後,影迷對於劇情的猜測和討論,對續集的期待程度,讓港片彷彿有種起死回生的氣象。相比之下,《拆彈專家》缺少推理解謎的環節,淪為一部無腦的、程式化的合拍片,影片的槽點和亮點同樣突出,整體上只是一部中規中矩之作。

就像很多人所說,這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港片,內地演員的加入沒有碰撞出火花,反而在很多地方顯得尷尬,就像那塊屹立不倒的洗衣粉廣告牌,分分鐘讓人齣戲。

宋佳在片中的臺詞曾提到超級英雄電影,而我們都知道這類電影之所以吸引人,不僅是因為超級英雄多強大,更因為影片中還有與之相匹配的反派對手。

在《拆彈專家》中,姜武飾演的反派“火爆”就很失敗。

火爆和他的手下雖然戴上了“小丑”面具,作案過程卻絲毫沒有“小丑”式犯罪的智商。橫衝直撞下,金庫保安都成了不會掩護的活靶子;精心製作的汽車炸彈,僅僅是作為逃跑路線上的“地雷”。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如果換做智商更高的匪徒,可能會把三個汽車炸彈散佈在城市的不同區域,來吸引警方注意,為作案爭取時間。

後面的隧道劫持人質事件,姜武的幾次破音,也讓人感覺他真的不適合這類角色。雖然他戴了眼鏡,但是沒有那種高智商反社會的氣質,也許他還是更適合《天註定》裡面那種性格直爽、腦經不會轉彎的“糙漢”形象吧。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其次,宋佳在片中也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基於內地市場票房的考慮,港片性價比最高、同時對自身氣質影響最小的策略便是加入大陸女星,如《謎城》中的佟麗婭,《風暴》中的姚晨,而她們無一例外的都徹底成為男主角的陪襯。

宋佳在《拆彈專家》中,除了拖累一下男主角,讓劉德華有一次英雄救美的機會,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她在片中飾演一名離異教師,然而你把她的職業換成醫生、護士、白領,甚至砍掉她的戲份,都不會影響劇情的發展。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這種尷尬的戲份類似於《人民的名義》裡被萬人嫌棄的“鄭勝利”,戲份不少,但對推動劇情沒什麼意義。

《拆彈專家》尷尬的不止演員,還有強行為自己背上的政治包袱。

張繼聰在片中飾演一名導遊,他有句臺詞是:“我們不是購物遊,有很多時間拍照的。”後來滿載內地遊客的大巴車被匪徒劫持,這個導遊又挺身而出,保護內地遊客。

這個角色的存在,顯然是想為蕭條的香港旅遊業做一次正面宣傳。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香港旅遊業近幾年內地遊客銳減,希望內地遊客迴歸也成了不少商戶的心願。不過這種宣傳太硬,在兩地關係不斷惡化的大背景下,甚至有些虛假。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另外,影片故事的大前提,即幕後黑手的犯罪動機也令人無法理解。

“火爆”一行劫匪是受上市公司老闆閆先生(廖啟智 飾)的僱傭,佔據香港三條海底隧道之一的紅隧,從而讓閆先生擁有的另一條隧道股價飆升。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股市永遠是港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就像《竊聽風雲》系列越拍越像“股市風雲”一樣,《拆彈專家》也描繪了資本經濟下的眾生相:紅隧和幾百名人質被匪徒控制,警方想到的不是立馬救人,而是“等到上班時間一到,整個香港都會亂套的”;普通民眾想到的不是隧道和人質的安危,而是立馬搶購西隧的股票。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編劇可能想諷刺金融市場的繁榮是建立在皚皚白骨之上,但為了抬升股價而發動恐怖襲擊,有哪個商人會這麼大膽?

不過除了這些尷尬,《拆彈專家》也有不少亮點。

警方與匪徒在隧道對峙時,演員蔡瀚億飾演的年輕警察被匪徒綁滿炸彈放出,編劇沒有讓劉德華飾演的拆彈專家在最後一秒將炸彈解除,讓觀眾虛驚一場。而是告訴年輕警察炸彈無法拆除,隨後劉德華慌忙逃開,年輕警察大喊“我是警察!我有責任!遠離人群!遠離車群!這樣傷亡才最少”,然後被炸死。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這種反英雄主義的套路,讓觀眾頗感意外,也為結局埋下了伏筆。

另外一個亮點就是警方的強攻。

狹長隧道內迅速移動的俯拍鏡頭,讓侷促空間裡的激烈交火和遍地狼藉得以一覽無餘。姜武率領的僱傭兵一夥人看似人數不少,火力充足,但在警方的強攻下很快原形敗露,邊戰邊退,在隧道的狹小空間內,雙方以汽車為掩護互相射擊,有點拍出戰爭戲的感覺。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影片最後,編劇也沒有讓整個故事“雷聲大、雨點小”,而是真的拍出了宏大的爆炸場面,不再有最後一秒營救,不再有英雄主角光環,結局的不落俗套突破華語片類型套路,為影片加分不少。

總體來說,《拆彈專家》是一部中規中矩之作,它不上不下的水準也暴露出港片這些年的尷尬。

本土市場的式微,進軍內地的水土不服,讓很多香港電影人找不到方向。

於是有的開始向資本妥協,開始迎合市場,市場需要葉問我拍葉問,市場需要青春題材我拍青春題材,在資方的和市場對利益的追逐下不斷的苟合,走向一個同質化嚴重的情形。

還有的在市場競爭中採取鴕鳥戰術,堅持一貫的港片風格,卻在創作上開始枯竭,玩不出什麼新花樣。

香港曾是港影人士的一片天,但從整個亞洲,整個世界來看,香港是狹小的,面臨日韓電影乃至好萊塢的衝擊,港片的格局總會矮人一截,當大陸電影都已經在湄公河、非洲“拯救世界”時,港片還在聚焦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其沒落必然無可避免。

當然,港片的沒落不代表香港再難拍出好電影,也不意味著合拍片一定是垃圾。就像劉天王這些年的作品水準,既有《澳門風雲》這種大爛片,也有《解救吾先生》這樣的佳作,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創作者的誠意吧。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