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為何曾國藩湘軍能剿滅太平軍卻被捻軍狂虐,而淮軍卻相反

揭祕:為何湘軍能剿滅太平軍卻被捻軍狂虐,而淮軍卻相反

【本文由永宣論史獨家原創,禁止轉載】

眾所周知,太平軍自從出廣西以來,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就是湘軍。蓑衣渡之戰就是太平軍的第一次慘敗,而它就是拜江忠源的楚勇(湘軍前身或者說老湘軍)所賜。前期的太平軍氣勢雄壯,幾乎無人可擋。但是在長沙攻堅戰、湘潭之戰,城陵磯之戰等戰役中照樣被湘軍虐敗。更不用說在太平天國中、後期,太平軍已經走下坡路了,湘軍步步進逼,最後端掉了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滅了太平天國。由此可見,湘軍乃是太平軍的死敵,剿滅太平軍湘軍佔了絕大部分的功勞。

揭祕:為何曾國藩湘軍能剿滅太平軍卻被捻軍狂虐,而淮軍卻相反

南方太平軍覆滅後,太平軍將領賴文光在北方打起太平天國旗號,繼續抗清。當然他的軍隊主體是捻軍,捻軍和南方太平軍的差別是很大的。為了剿滅捻軍,清廷先用了統帥蒙古精騎的王爺僧格林沁,但是僧格林沁一敗塗地,喪師身死,於是清廷就搬出了剛剛立下驚天之功的曾國藩及其湘軍。此前清廷也諮詢過有他有關剿滅捻軍之事,曾國藩獻了個十六字方針: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

因此,清廷和曾國藩對接下來的剿捻滿懷信心。1866年,曾國藩正式以欽差大臣身份督師剿捻他抽調2萬湘軍精銳和6萬淮軍主力,共計8萬大軍北上中原,為了再次建立不世奇功,他還要其弟曾國荃復出,領湖北巡撫,曾國荃還在老家招募4000新湘軍,交由淮軍將領郭松林(原為湘軍將領,後撥給李鴻章創建淮軍)統率。曾國荃拔安慶,破天京,名揚天下,世人稱之“曾鐵桶”。這次曾氏兄弟再次攜手對抗捻軍,能否再造輝煌呢?

揭祕:為何曾國藩湘軍能剿滅太平軍卻被捻軍狂虐,而淮軍卻相反

1866年下半年開始,曾國藩和賴文光開打了。但是曾國藩在這廣闊的北方平原上就是找不到賴文光的主力,好不容易找到了,既圍不住又追不上。原來對付南方太平軍的那套完全不管用。正在曾國藩苦惱了半年後,賴文光開始反攻曾國藩了。11月,賴文光主力突襲湖北,曾國藩自感終於拽住賴文光了,迅速前去圍剿。沒想到正中賴文光下懷,他首先在安陸(今鍾祥市)全殲淮軍大將郭松林,並俘虜之。這太打臉了,氣的曾國荃捶胸頓足。接著12月再滅淮軍大將張樹珊(被斬),1867年1月再打殘淮軍大將劉銘傳軍,2月又在蘄水滅湘軍大將彭毓橘(被斬,曾國藩表弟,攻克天京的幾大功臣之一)軍。

短短的兩個多月,湖北戰場成為曾國藩的噩夢。他無顏面對清廷,清廷只好換帥,用他的學生李鴻章替換了他。接過帥印的李鴻章會不會比曾國藩更慘呢?並沒有,反而只用了1年多的時間剿滅掉了捻軍,1867年12月,他滅了賴文光的東路軍,並在揚州剮殺了賴文光。1868年6月,在山東境內剿滅了張宗禹的西路軍。這一年,李鴻章竟然徹底平定了捻軍。

揭祕:為何曾國藩湘軍能剿滅太平軍卻被捻軍狂虐,而淮軍卻相反

說到這裡,一個問題產生了,曾氏兄弟統帥的湘軍剿滅了太平軍,但為何卻被捻軍狂虐呢?而李鴻章的淮軍在太平天國末期尚且難敵太平軍,卻為何在他的率領下可以蕩平捻軍呢?永宣認為,原因有如下一些。

首先是軍隊自身特點決定。湘軍是由南方人組成,這點和南方太平軍差不多,步兵強悍,山地叢林戰無敵,不適應平原運動戰。而淮軍大多是由兩淮流域、中原一帶的人組成,他們擅長騎馬射箭,能適應平原作戰。而捻軍也是出自這些地區,戰場相見,知己知彼。

揭祕:為何曾國藩湘軍能剿滅太平軍卻被捻軍狂虐,而淮軍卻相反

其次從軍種角度來看,湘軍的步兵當然難以抵擋捻軍的騎兵。曾國荃新招的那4000新湘軍完全是送貨上門,不足為怪。

然後當然是戰術戰略層面。很多人估計會反駁說曾國藩指揮的不也大多是淮軍嗎?為何歸納為湘軍之敗?這就涉及到戰術和戰略了。曾國藩雖然指揮的大多是淮軍,然而他的戰略、戰術思維還是湘軍的那一套。擺脫不了如“結硬寨,打呆仗”此類窠臼。在廣闊的平原上,靈活多變的運動、游擊戰才是重點。還有湘軍重蠻勁,對武器重視不夠。而淮軍早就效仿西方軍隊進行改革,裝備了先進的洋槍洋炮。

揭祕:為何曾國藩湘軍能剿滅太平軍卻被捻軍狂虐,而淮軍卻相反

​最後,指揮系統的問題。曾國藩難以熟練駕馭李鴻章的淮軍系統。8萬大軍中淮軍佔有6萬,淮軍也是團練地方軍本性,只服從於淮軍系統的將帥。後面清廷換上李鴻章出掌帥印算是選對人了。

時勢使然,雖然湘軍在晚清時代地位極高,但是淮軍可以說是後來居上,憑藉平定捻軍,李鴻章的淮軍系統已經開始超越湘軍系統了,在晚清末世崛起而不斷主導軍政大局。


參考資料:羅璽綱《太平天國史》,郭豫明《捻軍史》,清編《捻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