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毛澤東沒直說,但間接說了一句,十分耐人尋味

曹操 中國近代史 中國歷史 許劭 孔融 上觀新聞 2018-11-30

要論三國的“第一號”人物,恐怕非曹操莫屬。也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圍繞曹操的評論可謂是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無非是三種評價:一是奸雄,再是梟雄,還有就是英雄。說曹操是奸雄的,應該是大多數人;認為曹操是梟雄的,大概也不少;而說他是英雄的,恐怕就沒多少人了。其實,從歷史來看,曹操可謂是英雄本色,梟雄行色,奸雄特色。

先說英雄。曹操在同劉備縱論天下英雄時,曾這樣說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顯然,曹操是以英雄自詡的。不過曹操如此評價自己,也是有來歷的。據《後漢書·許劭傳》記載,曹操未出道時,曾纏著許劭為自己做個評價,許劭瞧不起他,拒絕了,沒想到曹操竟然對他進行威脅。許劭無奈,對他做了“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價,曹操聽說後“大悅而去”,看來他是非常享受這個評價的,並一直是以英雄自居的。不過,從他的行事及功績來看,他完全是當得起這個英雄的稱號。

曹操是參加關東諸侯討伐董卓聯軍的過程中起家的,隨同他起兵的鮑信就對他說:“夫略不出世,能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乎!”這撥亂反正四字,正反映了曹操的英雄本色。他以兗州為根據地,依靠收編的青州兵作為基本部隊,網羅了一大批謀士武將,以掃平群雄、一統天下為己任。他在建安十五年(210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自己早年的理想,不過是“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後因遭遇董卓之亂,興舉義兵,掃平了各路群雄,平定天下,“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因此,正如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所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次說梟雄。梟者,凶猛之謂,多指強橫而有野心之人。“梟雄”一詞,最早就是專為曹操量身定製的。陳琳在替袁紹寫的討伐曹操的檄文中說:“(曹)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曹操身處亂世,遭逢群雄紛爭,能夠脫穎而出,統一北方,靠的正是這種“梟雄”的本領。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政治謀略,另一個是把握戰機。就政治謀略而言,曹操在當時同其他各路群雄相比,並沒有特別的優勢,還先後被張繡、呂布等打得慘敗,同袁紹更是不敢正面交鋒,還主動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袁紹。但他的政治遠見和政治謀略都比他的對手要棋高一著,特別是“奉天子以令諸侯”,這也是最終能夠打敗對手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因素。

就把握戰機而言,在當時的群雄之中,曹操在當時各路諸侯中的的軍事力量並不是最強的,但他善於把握戰機。特別是在同袁紹的征戰中,曹操幾度抓住了戰機,而他的對手卻幾度錯失戰機,曹操的剛毅果斷,同袁紹的優柔寡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北征烏桓時,劉備建議荊州牧劉表趁機虛偷襲許昌,但被劉表拒絕了。等到曹操回到許昌後,劉表才後悔了。不久,劉表病逝,曹操兵不血刃地奪取了荊州。因此,深謀遠慮,行事果敢,正是曹操的梟雄本色。

再說奸雄。在歷史上,曹操似乎更多的是以奸雄的面目出現的。上面說到,《後漢書·許劭傳》中,許劭對曹操的評價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而《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引裴松之注對這一事件的記載,則是“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奸雄的出處便是源自與此,加上小說《三國演義》的渲染,曹操奸雄的形象更是板上釘釘了。民國學者盧弼作《三國志集解》,也深受這種觀點的影響,甚至在註文中也直言其“奸雄欺人之語”。為此,毛澤東在讀《三國志集解》“武帝紀”的批語中就指出:“此篇註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的確,曹操為人行事多有狡猾奸詐之處,但從另一方面看,這可能恰恰是曹操的政治謀略的體現,這一點前人多有論述。從曹操對三個反對他的人的不同處理來看,也可以看出這種“奸雄”面目:禰衡當眾辱罵曹操,曹操雖然非常惱怒,但並沒有殺他,因為一旦殺他就會顯得自己氣量狹小、不能容人;陳宮原是曹操的部下,後輔佐呂布同曹操對抗,被俘後又拒不投降,曹操不得已將他處死,但卻“扶視其家,皆厚於初”;但對孔融就不同了,孔融以名士自居,不僅政治上與曹操的見解不同,還處處同他作對,加上孔融在士大夫中間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對曹操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曹操不但殺死孔融,還將他滿門抄斬。《資治通鑑》註文中談到這一點時就指出:“(曹)操厚陳宮之家而不肯存孔融之嗣,必陳宮之妻子,可保其無能為也。”可謂是一語中的。

因此,曹操是英雄氣概、梟雄本領、奸雄手段。這三副面孔,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曹操。

主編:王多

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毛澤東沒直說,但間接說了一句,十分耐人尋味

欄目主編:王多 文字編輯:王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