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

《三國演義》中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給曹操貼上了“奸雄”的標籤,使我們一提到曹操,就聯想起他的“白臉”奸雄模樣,可見評語的巨大威力。對曹操的評語是誰做出的,當時真實的表述是什麼,作為評定組織的“月旦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

一、許劭與“月旦評”

(一)漢末清議之風

兩漢實行察舉制的選拔制度,在地方有鄉舉裡選的傳統。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干政,敗壞世風,士人集團藉助這種鄉里評議的形式,對宦官予以譴責,被稱為“清議”。

汝南名士許劭,與從兄許靖,在家鄉創辦了學術論壇,每月初一,品評人物、事件,故而稱作“月旦評”。“月旦評”是在清議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產生的,本身也是“清議”活動的一部分。許劭的品評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當時有許多名士善於褒貶人物,其中與許劭齊名的還有名士郭泰,史稱“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許劭的評價公正客觀,不溢美,不貶損,而且說得非常準,眾人都十分信服,期盼著能夠拿到好評,從而迅速走紅,飛黃騰達。因此,許氏兄弟的“月旦評”很快聞名遐邇。

"

《三國演義》中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給曹操貼上了“奸雄”的標籤,使我們一提到曹操,就聯想起他的“白臉”奸雄模樣,可見評語的巨大威力。對曹操的評語是誰做出的,當時真實的表述是什麼,作為評定組織的“月旦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

一、許劭與“月旦評”

(一)漢末清議之風

兩漢實行察舉制的選拔制度,在地方有鄉舉裡選的傳統。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干政,敗壞世風,士人集團藉助這種鄉里評議的形式,對宦官予以譴責,被稱為“清議”。

汝南名士許劭,與從兄許靖,在家鄉創辦了學術論壇,每月初一,品評人物、事件,故而稱作“月旦評”。“月旦評”是在清議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產生的,本身也是“清議”活動的一部分。許劭的品評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當時有許多名士善於褒貶人物,其中與許劭齊名的還有名士郭泰,史稱“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許劭的評價公正客觀,不溢美,不貶損,而且說得非常準,眾人都十分信服,期盼著能夠拿到好評,從而迅速走紅,飛黃騰達。因此,許氏兄弟的“月旦評”很快聞名遐邇。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二)汝南名流之地

為什麼一個汝南地區的論壇,能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這麼大影響?這與汝南地區的特殊地位有關。

兩漢經學的發展,造就了一批以研究經學起家的世家大族。汝南、潁川一帶,正是經學大師的聚集地。曹操就曾有“汝穎固多奇士”的評價,事實上,汝穎士人集團後來也成為了曹魏的重要支柱。

此外,當時反對宦官的主要人物陳蕃是汝南人,李膺是潁川人,士人集團中聚集了大量的汝穎名士。他們依託鄉里評議來表達觀點的強烈意願,成為了汝南地區清議興盛的重要催化因素。

"

《三國演義》中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給曹操貼上了“奸雄”的標籤,使我們一提到曹操,就聯想起他的“白臉”奸雄模樣,可見評語的巨大威力。對曹操的評語是誰做出的,當時真實的表述是什麼,作為評定組織的“月旦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

一、許劭與“月旦評”

(一)漢末清議之風

兩漢實行察舉制的選拔制度,在地方有鄉舉裡選的傳統。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干政,敗壞世風,士人集團藉助這種鄉里評議的形式,對宦官予以譴責,被稱為“清議”。

汝南名士許劭,與從兄許靖,在家鄉創辦了學術論壇,每月初一,品評人物、事件,故而稱作“月旦評”。“月旦評”是在清議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產生的,本身也是“清議”活動的一部分。許劭的品評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當時有許多名士善於褒貶人物,其中與許劭齊名的還有名士郭泰,史稱“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許劭的評價公正客觀,不溢美,不貶損,而且說得非常準,眾人都十分信服,期盼著能夠拿到好評,從而迅速走紅,飛黃騰達。因此,許氏兄弟的“月旦評”很快聞名遐邇。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二)汝南名流之地

為什麼一個汝南地區的論壇,能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這麼大影響?這與汝南地區的特殊地位有關。

兩漢經學的發展,造就了一批以研究經學起家的世家大族。汝南、潁川一帶,正是經學大師的聚集地。曹操就曾有“汝穎固多奇士”的評價,事實上,汝穎士人集團後來也成為了曹魏的重要支柱。

此外,當時反對宦官的主要人物陳蕃是汝南人,李膺是潁川人,士人集團中聚集了大量的汝穎名士。他們依託鄉里評議來表達觀點的強烈意願,成為了汝南地區清議興盛的重要催化因素。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三)許氏清正之望

在汝南的經學世家中,就有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袁紹平時很講究排場,但是在回鄉時,為了避免讓許劭見到“車徒甚盛”的場面,特意在快到家時“謝遣賓客”,輕車簡從進入鄉界。像袁紹這樣的土豪,為何如此懼怕許劭的“月旦評”?

其實,汝南許氏也是三世三公的大族,許慎就是家族中著名的經學大師,是《說文解字》的作者。許劭雖然沒有祖上的顯赫地位,但是其清正高潔的節操,在當時享有極高的名望,與其兄長許虔被人並稱為平輿二龍。

許劭主持的“月旦評”,依託自身名望,對於士人進行褒貶,能夠影響其仕途走向。“月旦評”在士人中的影響力,足以讓袁紹這樣的世家大族有所顧忌、敬畏三分。

"

《三國演義》中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給曹操貼上了“奸雄”的標籤,使我們一提到曹操,就聯想起他的“白臉”奸雄模樣,可見評語的巨大威力。對曹操的評語是誰做出的,當時真實的表述是什麼,作為評定組織的“月旦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

一、許劭與“月旦評”

(一)漢末清議之風

兩漢實行察舉制的選拔制度,在地方有鄉舉裡選的傳統。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干政,敗壞世風,士人集團藉助這種鄉里評議的形式,對宦官予以譴責,被稱為“清議”。

汝南名士許劭,與從兄許靖,在家鄉創辦了學術論壇,每月初一,品評人物、事件,故而稱作“月旦評”。“月旦評”是在清議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產生的,本身也是“清議”活動的一部分。許劭的品評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當時有許多名士善於褒貶人物,其中與許劭齊名的還有名士郭泰,史稱“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許劭的評價公正客觀,不溢美,不貶損,而且說得非常準,眾人都十分信服,期盼著能夠拿到好評,從而迅速走紅,飛黃騰達。因此,許氏兄弟的“月旦評”很快聞名遐邇。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二)汝南名流之地

為什麼一個汝南地區的論壇,能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這麼大影響?這與汝南地區的特殊地位有關。

兩漢經學的發展,造就了一批以研究經學起家的世家大族。汝南、潁川一帶,正是經學大師的聚集地。曹操就曾有“汝穎固多奇士”的評價,事實上,汝穎士人集團後來也成為了曹魏的重要支柱。

此外,當時反對宦官的主要人物陳蕃是汝南人,李膺是潁川人,士人集團中聚集了大量的汝穎名士。他們依託鄉里評議來表達觀點的強烈意願,成為了汝南地區清議興盛的重要催化因素。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三)許氏清正之望

在汝南的經學世家中,就有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袁紹平時很講究排場,但是在回鄉時,為了避免讓許劭見到“車徒甚盛”的場面,特意在快到家時“謝遣賓客”,輕車簡從進入鄉界。像袁紹這樣的土豪,為何如此懼怕許劭的“月旦評”?

其實,汝南許氏也是三世三公的大族,許慎就是家族中著名的經學大師,是《說文解字》的作者。許劭雖然沒有祖上的顯赫地位,但是其清正高潔的節操,在當時享有極高的名望,與其兄長許虔被人並稱為平輿二龍。

許劭主持的“月旦評”,依託自身名望,對於士人進行褒貶,能夠影響其仕途走向。“月旦評”在士人中的影響力,足以讓袁紹這樣的世家大族有所顧忌、敬畏三分。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二、奸雄還是英雄

曹操當時名聲不顯,而且年輕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迫切希望得到許劭的認可,以扭轉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於是多次備厚禮去拜訪。起初許劭不願做出評價,在曹操的再三“努力”下,許劭不得已才做出評語。

許劭不肯評價,是對曹操的看法有所保留。其一,相對於士人書香門第的傳承,曹操門第不高,父親曹嵩被過繼給宦官曹騰做養子,而後躋身仕官之列,曹操也因此被人稱為“贅閹遺醜”,口碑不佳。其二,當時官宦當權,士人與宦官處於對立狀態,在名士雲集的汝南郡,曹操這樣的身份自然是很尷尬的、不受歡迎的。無論如何,許劭還是給了曹操一個滿意的答覆。許劭是怎麼說的?

《後漢書·許劭傳》記載的是:

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異同雜語》的說法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三國演義》援引的是後一個說法,即我們今天常見的這個評語。兩個評語看起來相似,但卻大為不同。先看第二個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典型的欲抑先揚,評價的重心在後面的“奸雄”,這個評價正合乎羅貫中塑造曹操“奸雄”形象的需要,因而被採納。

再看第一個評價“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許劭不愧是經學世家,評語充滿了語言的藝術。當時許劭的選擇是兩難的,既不想違背自己的評價原則,也不想得罪這位權貴子弟。於是,說出了這句玄妙的評語。評語看似工整對仗,實為有虛有實,明貶實褒,前半句是虛,後半句是實,相當於做了兩個有條件的評價,讓曹操自己去理解,曹操心領神會,驚喜交集,大悅而去。從結果上來看,這個評價是曹操所滿意的,否則可能還得回來“拜訪”許劭。

從史料本身的角度講,《異同雜語》的說法是後人所注,非《三國志》原文,也沒有正史依據,其可信度不如《後漢書》的記載。在此基礎上,結合當時的背景,以及事件前後邏輯,可以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價更真實。

"

《三國演義》中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給曹操貼上了“奸雄”的標籤,使我們一提到曹操,就聯想起他的“白臉”奸雄模樣,可見評語的巨大威力。對曹操的評語是誰做出的,當時真實的表述是什麼,作為評定組織的“月旦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

一、許劭與“月旦評”

(一)漢末清議之風

兩漢實行察舉制的選拔制度,在地方有鄉舉裡選的傳統。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干政,敗壞世風,士人集團藉助這種鄉里評議的形式,對宦官予以譴責,被稱為“清議”。

汝南名士許劭,與從兄許靖,在家鄉創辦了學術論壇,每月初一,品評人物、事件,故而稱作“月旦評”。“月旦評”是在清議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產生的,本身也是“清議”活動的一部分。許劭的品評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當時有許多名士善於褒貶人物,其中與許劭齊名的還有名士郭泰,史稱“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許劭的評價公正客觀,不溢美,不貶損,而且說得非常準,眾人都十分信服,期盼著能夠拿到好評,從而迅速走紅,飛黃騰達。因此,許氏兄弟的“月旦評”很快聞名遐邇。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二)汝南名流之地

為什麼一個汝南地區的論壇,能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這麼大影響?這與汝南地區的特殊地位有關。

兩漢經學的發展,造就了一批以研究經學起家的世家大族。汝南、潁川一帶,正是經學大師的聚集地。曹操就曾有“汝穎固多奇士”的評價,事實上,汝穎士人集團後來也成為了曹魏的重要支柱。

此外,當時反對宦官的主要人物陳蕃是汝南人,李膺是潁川人,士人集團中聚集了大量的汝穎名士。他們依託鄉里評議來表達觀點的強烈意願,成為了汝南地區清議興盛的重要催化因素。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三)許氏清正之望

在汝南的經學世家中,就有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袁紹平時很講究排場,但是在回鄉時,為了避免讓許劭見到“車徒甚盛”的場面,特意在快到家時“謝遣賓客”,輕車簡從進入鄉界。像袁紹這樣的土豪,為何如此懼怕許劭的“月旦評”?

其實,汝南許氏也是三世三公的大族,許慎就是家族中著名的經學大師,是《說文解字》的作者。許劭雖然沒有祖上的顯赫地位,但是其清正高潔的節操,在當時享有極高的名望,與其兄長許虔被人並稱為平輿二龍。

許劭主持的“月旦評”,依託自身名望,對於士人進行褒貶,能夠影響其仕途走向。“月旦評”在士人中的影響力,足以讓袁紹這樣的世家大族有所顧忌、敬畏三分。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二、奸雄還是英雄

曹操當時名聲不顯,而且年輕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迫切希望得到許劭的認可,以扭轉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於是多次備厚禮去拜訪。起初許劭不願做出評價,在曹操的再三“努力”下,許劭不得已才做出評語。

許劭不肯評價,是對曹操的看法有所保留。其一,相對於士人書香門第的傳承,曹操門第不高,父親曹嵩被過繼給宦官曹騰做養子,而後躋身仕官之列,曹操也因此被人稱為“贅閹遺醜”,口碑不佳。其二,當時官宦當權,士人與宦官處於對立狀態,在名士雲集的汝南郡,曹操這樣的身份自然是很尷尬的、不受歡迎的。無論如何,許劭還是給了曹操一個滿意的答覆。許劭是怎麼說的?

《後漢書·許劭傳》記載的是:

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異同雜語》的說法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三國演義》援引的是後一個說法,即我們今天常見的這個評語。兩個評語看起來相似,但卻大為不同。先看第二個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典型的欲抑先揚,評價的重心在後面的“奸雄”,這個評價正合乎羅貫中塑造曹操“奸雄”形象的需要,因而被採納。

再看第一個評價“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許劭不愧是經學世家,評語充滿了語言的藝術。當時許劭的選擇是兩難的,既不想違背自己的評價原則,也不想得罪這位權貴子弟。於是,說出了這句玄妙的評語。評語看似工整對仗,實為有虛有實,明貶實褒,前半句是虛,後半句是實,相當於做了兩個有條件的評價,讓曹操自己去理解,曹操心領神會,驚喜交集,大悅而去。從結果上來看,這個評價是曹操所滿意的,否則可能還得回來“拜訪”許劭。

從史料本身的角度講,《異同雜語》的說法是後人所注,非《三國志》原文,也沒有正史依據,其可信度不如《後漢書》的記載。在此基礎上,結合當時的背景,以及事件前後邏輯,可以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價更真實。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三、從鄉里到朝堂

“月旦評”產生於兩漢察舉制下的鄉里評議,實際上承擔了地方自下而上舉薦人才的職能。到了東漢中後期,鄉里評議,甚至整個察舉制,已經被權貴所操縱,而淪為形式。即使這樣,曹操仍然需要獲得名士許劭的一封“推薦信”,才能名正言順地到朝廷任職,可見“月旦評”的影響深入人心。

許劭對曹操評價這件事觸動了後來的魏文帝曹丕,為什麼要低三下四去看別人的臉色,才得到一個模稜兩可的評價,我們自己不能有一套評價體系嗎?於是,在陳群的建議下,曹丕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將評定人物的職能收歸中央。值得注意的是,九品中正制並沒有完全脫離察舉制,而是對察舉制發展失序的一種改造和補救。

所謂中正,就是專司人物品評的官員,由地方官員推舉德高望重的名士擔任,此舉給原有的鄉里評議正了名,同時也納入了中央的集中統一管理。中正評定人物的標準有家世、道德、才能三個維度,具體權重視不同情況靈活掌握,依據評定結果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作為吏部選派任職的重要參考。

九品中正制建立起了統一的、可量化的評定標準,取代了原有的分散的、依靠個人名望背書的評議形式。隨著察舉制向九品中正制的過渡,“月旦評”也逐漸從鄉里走向朝堂。

"

《三國演義》中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給曹操貼上了“奸雄”的標籤,使我們一提到曹操,就聯想起他的“白臉”奸雄模樣,可見評語的巨大威力。對曹操的評語是誰做出的,當時真實的表述是什麼,作為評定組織的“月旦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

一、許劭與“月旦評”

(一)漢末清議之風

兩漢實行察舉制的選拔制度,在地方有鄉舉裡選的傳統。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干政,敗壞世風,士人集團藉助這種鄉里評議的形式,對宦官予以譴責,被稱為“清議”。

汝南名士許劭,與從兄許靖,在家鄉創辦了學術論壇,每月初一,品評人物、事件,故而稱作“月旦評”。“月旦評”是在清議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產生的,本身也是“清議”活動的一部分。許劭的品評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當時有許多名士善於褒貶人物,其中與許劭齊名的還有名士郭泰,史稱“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許劭的評價公正客觀,不溢美,不貶損,而且說得非常準,眾人都十分信服,期盼著能夠拿到好評,從而迅速走紅,飛黃騰達。因此,許氏兄弟的“月旦評”很快聞名遐邇。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二)汝南名流之地

為什麼一個汝南地區的論壇,能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這麼大影響?這與汝南地區的特殊地位有關。

兩漢經學的發展,造就了一批以研究經學起家的世家大族。汝南、潁川一帶,正是經學大師的聚集地。曹操就曾有“汝穎固多奇士”的評價,事實上,汝穎士人集團後來也成為了曹魏的重要支柱。

此外,當時反對宦官的主要人物陳蕃是汝南人,李膺是潁川人,士人集團中聚集了大量的汝穎名士。他們依託鄉里評議來表達觀點的強烈意願,成為了汝南地區清議興盛的重要催化因素。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三)許氏清正之望

在汝南的經學世家中,就有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袁紹平時很講究排場,但是在回鄉時,為了避免讓許劭見到“車徒甚盛”的場面,特意在快到家時“謝遣賓客”,輕車簡從進入鄉界。像袁紹這樣的土豪,為何如此懼怕許劭的“月旦評”?

其實,汝南許氏也是三世三公的大族,許慎就是家族中著名的經學大師,是《說文解字》的作者。許劭雖然沒有祖上的顯赫地位,但是其清正高潔的節操,在當時享有極高的名望,與其兄長許虔被人並稱為平輿二龍。

許劭主持的“月旦評”,依託自身名望,對於士人進行褒貶,能夠影響其仕途走向。“月旦評”在士人中的影響力,足以讓袁紹這樣的世家大族有所顧忌、敬畏三分。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二、奸雄還是英雄

曹操當時名聲不顯,而且年輕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迫切希望得到許劭的認可,以扭轉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於是多次備厚禮去拜訪。起初許劭不願做出評價,在曹操的再三“努力”下,許劭不得已才做出評語。

許劭不肯評價,是對曹操的看法有所保留。其一,相對於士人書香門第的傳承,曹操門第不高,父親曹嵩被過繼給宦官曹騰做養子,而後躋身仕官之列,曹操也因此被人稱為“贅閹遺醜”,口碑不佳。其二,當時官宦當權,士人與宦官處於對立狀態,在名士雲集的汝南郡,曹操這樣的身份自然是很尷尬的、不受歡迎的。無論如何,許劭還是給了曹操一個滿意的答覆。許劭是怎麼說的?

《後漢書·許劭傳》記載的是:

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異同雜語》的說法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三國演義》援引的是後一個說法,即我們今天常見的這個評語。兩個評語看起來相似,但卻大為不同。先看第二個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典型的欲抑先揚,評價的重心在後面的“奸雄”,這個評價正合乎羅貫中塑造曹操“奸雄”形象的需要,因而被採納。

再看第一個評價“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許劭不愧是經學世家,評語充滿了語言的藝術。當時許劭的選擇是兩難的,既不想違背自己的評價原則,也不想得罪這位權貴子弟。於是,說出了這句玄妙的評語。評語看似工整對仗,實為有虛有實,明貶實褒,前半句是虛,後半句是實,相當於做了兩個有條件的評價,讓曹操自己去理解,曹操心領神會,驚喜交集,大悅而去。從結果上來看,這個評價是曹操所滿意的,否則可能還得回來“拜訪”許劭。

從史料本身的角度講,《異同雜語》的說法是後人所注,非《三國志》原文,也沒有正史依據,其可信度不如《後漢書》的記載。在此基礎上,結合當時的背景,以及事件前後邏輯,可以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價更真實。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三、從鄉里到朝堂

“月旦評”產生於兩漢察舉制下的鄉里評議,實際上承擔了地方自下而上舉薦人才的職能。到了東漢中後期,鄉里評議,甚至整個察舉制,已經被權貴所操縱,而淪為形式。即使這樣,曹操仍然需要獲得名士許劭的一封“推薦信”,才能名正言順地到朝廷任職,可見“月旦評”的影響深入人心。

許劭對曹操評價這件事觸動了後來的魏文帝曹丕,為什麼要低三下四去看別人的臉色,才得到一個模稜兩可的評價,我們自己不能有一套評價體系嗎?於是,在陳群的建議下,曹丕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將評定人物的職能收歸中央。值得注意的是,九品中正制並沒有完全脫離察舉制,而是對察舉制發展失序的一種改造和補救。

所謂中正,就是專司人物品評的官員,由地方官員推舉德高望重的名士擔任,此舉給原有的鄉里評議正了名,同時也納入了中央的集中統一管理。中正評定人物的標準有家世、道德、才能三個維度,具體權重視不同情況靈活掌握,依據評定結果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作為吏部選派任職的重要參考。

九品中正制建立起了統一的、可量化的評定標準,取代了原有的分散的、依靠個人名望背書的評議形式。隨著察舉制向九品中正制的過渡,“月旦評”也逐漸從鄉里走向朝堂。

從曹操的“奸雄”評語看“月旦評”的發展演化

四、怎樣評價“月旦評”

“月旦評”作為一個評價人物的平臺,是一種公道的私論。它以民間的話語體系,有效地舉薦了賢良的人才,有力地震懾了權貴的言行,有序地弘揚了清正的風氣。

但是個人化的特徵決定了其侷限性。依託個人名望背書,容易使一地、一類人才聚集在一起,謀求團體利益。此外,評定者本身也有道德瑕疵,評價做不到絕對的獨立、客觀、公正,容易產生爭論,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在媒體尚未出現的古代社會,許劭創辦的“月旦評”具備了媒體形態的早期雛形,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同時,考慮到其依託個人化的傳播特徵,它的發展演化對於當下的自媒體也有鏡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