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志》到《世說新語》,曹操是如何“人設崩塌”的?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這位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巨星,同時也是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常客,現在更是常年活躍在大眾熒屏之上。

因此,經過一千多年來的演繹,曹操的文學形象,早就已經脫離他的歷史形象了。這甚至導致了歷史學家、文學家對他的褒貶不一,甚至出現了天壤之別,曹操也成為了中國最為複雜的歷史人物之一。

那麼,我們今天就順著歷史的脈絡,聊一聊三國正史到野史小說中,使曹操形象確立並最終“人設崩塌”的幾本書。

一、 三國史書中的曹操

《三國志》是研究三國的正史,要說曹操的形象,必須從這本書說起。

應該說,陳壽對曹操的評價,是非常正面的。他肯定了曹操平定天下的功績,還讚揚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1、不畏權貴

曹操20歲的時候,因為舉孝廉當了洛陽北部尉。剛剛走上仕途的他就一鳴驚人,棒殺了蹇碩的叔叔。而這個蹇碩,正是漢靈帝身邊的紅人。

曹操為了嚴明法紀,不惜得罪權貴,讓宦官們對他恨之入骨。這實在不是一個“奸雄”該乾的事,這時候的曹操膽識過人、剛正不阿,頗有包拯、海瑞的風範。

2、銳意革新

曹操幹事,喜歡“大開大合”,講究雷厲風行。東漢末年,吏治腐敗,曹操痛心疾首,決定銳意革新,締造一個晴朗的社會。

在任濟南相期間,對於縣官們的貪贓枉法,曹操實施了“零容忍”。濟南國當時有十幾個縣,剛剛上任濟南相的曹操就罷免了其中百分之八十。改革力度之強,在東漢末年絕無僅有。

當時,大將軍竇武謀劃誅殺宦官不成,反被宦官所殺。曹操積極上書,為竇武鳴不平,他痛陳宦官當政的危害,勸漢靈帝掃除閹黨。連位高權重的大將軍都死於宦官之手,而小小的曹操竟敢公然摸老虎屁股,這種勇氣令人欽佩。

3、發展經濟

曹操能一統北方,軍事實力強是表象,經濟基礎好才是根本。而他發展經濟的手段就是屯田。

漢末三國,連年混戰,百姓流離失所。在戰爭中,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曹操頒佈了屯田令,用官方自營的方式種糧食。

與一些軍閥到處打、到處搶的流寇式作戰不同,曹操大興屯田制度,不僅給諸多戰爭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也安定了民心,造福了百姓。

4、審時度勢

曹操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非常注重分析預判天下大勢,總能夠提出非常具有預見性的看法。

董卓亂政之時,天下諸侯裹足不前,曹操卻首倡義兵,他提出:“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己合,諸君何疑?”

於是,曹操親自帶兵討伐董卓,但結果失敗。當他撤兵歸來時,看到十幾路諸侯只知道每日飲宴,不思進取。他依舊沒有灰心,仍然向袁紹提出了自己的進兵方略,可惜無人採納。

儘管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準確,但當時的曹操人微言輕,根本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影響力,這也激發了他自立門戶、平定天下的決心。

5、佔得先機

曹操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還體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上。在那個非常時期,誰能夠將皇帝留在自己身邊,誰就能佔據主動權。曹操將天子迎回了許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漢朝的亂局。

“挾天子”這一點,也讓許多人痛罵曹操乃國賊。實際上,在曹操以前,董卓、李傕、郭汜甚至袁紹,都曾有過這個想法,可惜,有的沒成功,有的則身敗名裂。唯有曹操真正做到了。

為什麼?這主要是因為曹操當時確實有匡扶漢室的決心,如果他居心叵測,如董卓一般,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6、軍事奇才

曹操最讓人稱道的,還是他的軍事才幹。曹操一生,鎮黃巾、討董卓、平袁術、擒呂布、戰張繡、勝袁紹、破馬超、降張魯、徵烏桓、討孫權,在這大大小小數十次戰爭中,他都展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堪稱是一位謀略超群的軍事奇才。

《三國演義》裡有一故事叫“青梅煮酒論英雄”,說曹操與劉備縱論天下英雄,得出的結論是:“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雖然是曹操試探劉備的話,但仔細品味,一點也不虛。曹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而且德才兼備、智謀超群,與其他同時代的人物相比,其英雄氣質顯然在眾人之上,甚至高出劉備一檔。

總之,在正史《三國志》中的曹操,是一個志在天下的英雄,決定了歷史走向的一代豪傑。


二、《裴松之注三國志》中的曹操

雖然《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很高,但其作者陳壽,在敘事上太過簡略,曹操的形象仍然不夠豐滿。而且,《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對其缺點的描寫,不免有含糊其辭的地方。後來,隨著不同史料的出現,曹操的歷史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起來。

南朝劉宋時期,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了註解,他引用了其他一些史書中的說法,對曹操性格方面進行了很多的補充,使得其形象更加生動、真實。

比如,裴松之記載了曹操小時候的一件事:曹操的叔父經常在曹父曹嵩面前說曹操的不是。於是,曹操心生一計,故意假裝中風。叔父慌忙告訴曹嵩。

然而,曹嵩見了曹操,發現兒子並無異樣。曹操說這都是叔父不待見孩兒,故意說這樣的壞話。從此,曹嵩便不再相信弟弟的話了。

再比如,官渡之戰中,許攸前來投靠曹操,裴松之加了這樣一個小細節,說曹操沒有穿鞋,就出來迎接了,因此來故意表現自己的激動之情。進了大帳,許攸數次問曹操糧草情況,而曹操分別給出了“一年”、“半年”、“一個月”三個答案,企圖迷惑許攸,但都被許攸拆穿。鐵了心降曹的許攸,乾脆不再掩飾,直接向曹操獻了火燒烏巢之計,讓他在官渡之戰翻盤。

在這些故事裡,曹操的奸詐、權變和爾虞我詐,暴露無遺。

雖然在裴松之的筆下,曹操自幼性格頑劣,機警有權術,但是,他的行事又不同於一般的紈絝子弟,在他身上,有著濃濃的英雄氣質和正義感。

比如,曹操年輕時,就曾經潛入到了大宦官張讓的宅邸,企圖行刺張讓,不料被衛士發掘,然而曹操竟能擊敗衛士,從容而走,沒有受到傷害。

再比如,給曹操獻計的老同學許攸,曾拉著曹操一起謀劃,廢掉漢靈帝,重立新君,但被曹操斷然拒絕。後來,董卓霍亂京師,想廢漢少帝而立漢獻帝,曹操堅決反對;袁紹想另立朝廷,立劉虞為帝,曹操也是堅決反對。這說明曹操的內心,仍然是有著濃重的“正統”情節的,他也是以維護漢朝皇帝的統治為己任的。

裴松之註釋《三國志》的時候,東晉已經滅亡,他身上已經沒有了那麼重的歷史負擔。因此,他也旁徵博引了當時的多家史書,對曹操的負面“新聞”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披露,增加了不少曹操的奸雄成分,使得他的歷史形象更加的鮮活起來。

三、《世說新語》裡的曹操

提到野史小說中的曹操,南朝時期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繞不開的。在這本書中,曹操的形象更加豐滿和定型,也為後來《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塑造,提供了許多鮮活的教材。

而當時的人們,關注的不是曹操的英雄事蹟,更多的是他奸詐狡猾的一面。所以,《世說新語》裡的曹操形象,也成為曹操大面積“黑化”和“人設崩塌”的轉折點。

比如,書中說曹操和袁紹二人年少時經常在一起飛鷹走狗,好搞惡作劇。有一回,二人趁一戶人家結婚,竟潛入洞房,劫持了新娘子。後被那家人追趕,情急之中,袁紹跌倒在了荊棘叢中,不能動彈,曹操指著袁紹大叫:“小偷在此!”曹操不僅盡做這些荒唐事,還實力坑隊友,一個小故事,“黑”了曹操兩次!

《世說新語》寫曹操嫉賢妒能,僅僅因為一個歌女極有才華卻性格暴躁,就要將她殺死,而另外一個歌女才藝趕上她後,曹操又將這個才女殺掉。

寫曹操自慚形穢,讓帥哥崔琰假扮自己會見匈奴使者。會見完畢,還要派人去問使者對他的看法如何。聽完之後,曹操又派人追殺這名使者,何其惡毒也。

再比如,寫曹操如何詭計多端。說他因為軍中缺糧,讓主倉的官吏使用小鬥為士兵發糧。士兵們多有怨言,於是曹操歸罪於這名官吏,說要借他的人頭,來平息眾怒。手段何其殘忍。

經過《世說新語》對曹操形象的塑造,到了唐代,許多文學作品對其中的橋段進行了更大程度的發揮,使得曹操的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總體是貶抑多過了褒揚。

到了宋元時期,隨著民間評書的興起,為了吊起聽眾的胃口,說書人更是把曹操定義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奸雄形象,以烘托劉備的仁君形象。

於是,當時的聽書人,每次聽到劉備失敗,便要揪心落淚;一聽說曹操戰敗,便歡呼雀躍。

這也表明,在《三國志》中原本“偉光正”的曹操,經過裴松之的博採眾長,再到《世說新語》和評書藝人的藝術加工,已經成為了街頭巷尾平民百姓人盡皆知的“奸雄”代名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