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不完美媽媽 音樂 物理 幼兒園 讀書 文章 藍莓果教育 2019-09-03
"

孩子分心磨嘰,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卻為此犯難:上了小學可怎麼辦?

其實,家長有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缺乏專注力,常常是許多差生的共同特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6歲以前是專注力培養的一個關鍵期,如果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培養了很好的注意力,那麼對他以後的學習,以及跟環境進行有效的信息互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專注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很好地學習和獲取信息。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催促孩子。

✘“我數三下,把這口飯吃了,1、2、3...”

✘“寫快點,要不你今晚別睡了?”

✘“上學都要來不及了,我來幫你穿鞋。”


帶孩子真正瞭解時間


時間是會騙人的。比如大部分上班族會覺得7天小長假過得飛快,下班最後一分鐘時間跟不走了一樣。

實際上,除了客觀存在的“物理鬧鐘”之外,我們每個人心裡還住著一臺自己專屬的小鬧鐘,它被稱為“生理時鐘”,可是這兩個時間往往不在一個點兒上。

行為學家Aaron M. Sackett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沒有任何興趣,感覺特別無聊,生理時鐘的平均速度會提高一倍。

這也給父母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平時為孩子規劃時間時,不應只考慮物理時間,而是儘可能通過外部環境的改變,來滿足孩子內在“生理時鐘”的需求。

"

孩子分心磨嘰,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卻為此犯難:上了小學可怎麼辦?

其實,家長有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缺乏專注力,常常是許多差生的共同特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6歲以前是專注力培養的一個關鍵期,如果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培養了很好的注意力,那麼對他以後的學習,以及跟環境進行有效的信息互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專注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很好地學習和獲取信息。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催促孩子。

✘“我數三下,把這口飯吃了,1、2、3...”

✘“寫快點,要不你今晚別睡了?”

✘“上學都要來不及了,我來幫你穿鞋。”


帶孩子真正瞭解時間


時間是會騙人的。比如大部分上班族會覺得7天小長假過得飛快,下班最後一分鐘時間跟不走了一樣。

實際上,除了客觀存在的“物理鬧鐘”之外,我們每個人心裡還住著一臺自己專屬的小鬧鐘,它被稱為“生理時鐘”,可是這兩個時間往往不在一個點兒上。

行為學家Aaron M. Sackett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沒有任何興趣,感覺特別無聊,生理時鐘的平均速度會提高一倍。

這也給父母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平時為孩子規劃時間時,不應只考慮物理時間,而是儘可能通過外部環境的改變,來滿足孩子內在“生理時鐘”的需求。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我們幼兒園就堅定地貫徹了這一做法,不會教孩子認表,但是在每一個流程的過渡時刻,會給孩子們各種提示,比如一些會發光的球,一些固定的音樂,或者是沙漏,讓孩子直接動用不同感官,來具體化地去感受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對孩子來說,玩遊戲時時間過得太快,而寫作業時間又過得太慢。

"

孩子分心磨嘰,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卻為此犯難:上了小學可怎麼辦?

其實,家長有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缺乏專注力,常常是許多差生的共同特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6歲以前是專注力培養的一個關鍵期,如果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培養了很好的注意力,那麼對他以後的學習,以及跟環境進行有效的信息互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專注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很好地學習和獲取信息。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催促孩子。

✘“我數三下,把這口飯吃了,1、2、3...”

✘“寫快點,要不你今晚別睡了?”

✘“上學都要來不及了,我來幫你穿鞋。”


帶孩子真正瞭解時間


時間是會騙人的。比如大部分上班族會覺得7天小長假過得飛快,下班最後一分鐘時間跟不走了一樣。

實際上,除了客觀存在的“物理鬧鐘”之外,我們每個人心裡還住著一臺自己專屬的小鬧鐘,它被稱為“生理時鐘”,可是這兩個時間往往不在一個點兒上。

行為學家Aaron M. Sackett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沒有任何興趣,感覺特別無聊,生理時鐘的平均速度會提高一倍。

這也給父母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平時為孩子規劃時間時,不應只考慮物理時間,而是儘可能通過外部環境的改變,來滿足孩子內在“生理時鐘”的需求。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我們幼兒園就堅定地貫徹了這一做法,不會教孩子認表,但是在每一個流程的過渡時刻,會給孩子們各種提示,比如一些會發光的球,一些固定的音樂,或者是沙漏,讓孩子直接動用不同感官,來具體化地去感受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對孩子來說,玩遊戲時時間過得太快,而寫作業時間又過得太慢。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作為家長,與其催促孩子快點寫,不如想辦法創造相對慢的環境讓孩子的生理時鐘走得慢些。

比如檢查一下作業題目是否有重複和無聊的地方,有沒有必要全做?室內的溫度是否過高?孩子某些急躁和不滿的情緒你有沒有接納?周圍有沒有反而會給他添堵的時鐘、手錶、甚至是沙漏?能不能在做作業前放一些他喜歡聽的舒緩的輕音樂?

這些細節上的改變,都可以間接地影響他生理時鐘的速度,從而讓他更加舒服和安心地完成自己本不那麼樂意做的事。當他自己覺得做滿30分鐘了就來向你報告,你們再一起去看錶,即使沒到時間也讓他去玩。

通過每天的記錄,讓他知道自己“生理時鐘”與“物理時鐘”的差別。如果有一天,他發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數學題想要去攻破時,我相信他的生理時鐘會走得特別慢,可能不知不覺就超過了1、2個小時也不想喊停。

分解任務


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存在三個區,左邊是舒服區,他已經知道的知識,已經掌握的技能,很輕鬆就能應對,舒服、但有時也會厭倦;右邊是恐慌區,如果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他現在的能力,他就會感到害怕、恐懼,退縮;中間的是挑戰區,對他來說有些困難,但在有經驗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指導下,他可以掌握和“跨越”難關。

困難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專注於任務,首先要考慮任務的難度是不是落在了他的“挑戰區”。如果太困難,得考慮將它拆解成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落在他可及的範圍內,通過自身的努力或有成人的引導就可以達到,有成就感,就更投入和專注。

“挑戰區”是動態的,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往前延伸。“挑戰區”裡的刻意練習讓孩子更願意迎接挑戰,獲得成長。

當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不少領域裡,從新手到專家,需要大約十年,或者說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依領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一萬小時,不是普通的重複,而是放在挑戰區裡的一萬小時,每一步都能感到挑戰和成長。


"

孩子分心磨嘰,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卻為此犯難:上了小學可怎麼辦?

其實,家長有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缺乏專注力,常常是許多差生的共同特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6歲以前是專注力培養的一個關鍵期,如果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培養了很好的注意力,那麼對他以後的學習,以及跟環境進行有效的信息互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專注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很好地學習和獲取信息。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催促孩子。

✘“我數三下,把這口飯吃了,1、2、3...”

✘“寫快點,要不你今晚別睡了?”

✘“上學都要來不及了,我來幫你穿鞋。”


帶孩子真正瞭解時間


時間是會騙人的。比如大部分上班族會覺得7天小長假過得飛快,下班最後一分鐘時間跟不走了一樣。

實際上,除了客觀存在的“物理鬧鐘”之外,我們每個人心裡還住著一臺自己專屬的小鬧鐘,它被稱為“生理時鐘”,可是這兩個時間往往不在一個點兒上。

行為學家Aaron M. Sackett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沒有任何興趣,感覺特別無聊,生理時鐘的平均速度會提高一倍。

這也給父母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平時為孩子規劃時間時,不應只考慮物理時間,而是儘可能通過外部環境的改變,來滿足孩子內在“生理時鐘”的需求。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我們幼兒園就堅定地貫徹了這一做法,不會教孩子認表,但是在每一個流程的過渡時刻,會給孩子們各種提示,比如一些會發光的球,一些固定的音樂,或者是沙漏,讓孩子直接動用不同感官,來具體化地去感受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對孩子來說,玩遊戲時時間過得太快,而寫作業時間又過得太慢。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作為家長,與其催促孩子快點寫,不如想辦法創造相對慢的環境讓孩子的生理時鐘走得慢些。

比如檢查一下作業題目是否有重複和無聊的地方,有沒有必要全做?室內的溫度是否過高?孩子某些急躁和不滿的情緒你有沒有接納?周圍有沒有反而會給他添堵的時鐘、手錶、甚至是沙漏?能不能在做作業前放一些他喜歡聽的舒緩的輕音樂?

這些細節上的改變,都可以間接地影響他生理時鐘的速度,從而讓他更加舒服和安心地完成自己本不那麼樂意做的事。當他自己覺得做滿30分鐘了就來向你報告,你們再一起去看錶,即使沒到時間也讓他去玩。

通過每天的記錄,讓他知道自己“生理時鐘”與“物理時鐘”的差別。如果有一天,他發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數學題想要去攻破時,我相信他的生理時鐘會走得特別慢,可能不知不覺就超過了1、2個小時也不想喊停。

分解任務


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存在三個區,左邊是舒服區,他已經知道的知識,已經掌握的技能,很輕鬆就能應對,舒服、但有時也會厭倦;右邊是恐慌區,如果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他現在的能力,他就會感到害怕、恐懼,退縮;中間的是挑戰區,對他來說有些困難,但在有經驗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指導下,他可以掌握和“跨越”難關。

困難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專注於任務,首先要考慮任務的難度是不是落在了他的“挑戰區”。如果太困難,得考慮將它拆解成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落在他可及的範圍內,通過自身的努力或有成人的引導就可以達到,有成就感,就更投入和專注。

“挑戰區”是動態的,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往前延伸。“挑戰區”裡的刻意練習讓孩子更願意迎接挑戰,獲得成長。

當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不少領域裡,從新手到專家,需要大約十年,或者說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依領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一萬小時,不是普通的重複,而是放在挑戰區裡的一萬小時,每一步都能感到挑戰和成長。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不打擾不強制


切記:一旦發現寶寶投入在一個活動中,一定不要打斷,他正在認真吃飯,就不要讓他邊看書邊吃飯;他正在看書,就不要放著兒歌吸引。有的時候,你覺得只是看看他、倒點水或是拿點吃的東西,其實都是在干擾他。

也不要強制專注,專注力的時間隨年齡而定,年齡越小,時間越短。

兒童專家有明確的結論:新生兒階段是無意注意,這時外界事物的刺激性較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 1歲的娃,能夠集中注意力2-3分鐘
  • 2-3歲的娃,能夠集中注意力5-8分鐘
  • 3-4歲的娃,能夠集中注意力8-10分鐘
  • 4-5歲的娃,能夠集中注意力10-20分鐘


比如3歲孩子,聽故事可能只聽個8分鐘就開始分心了,就不要非得讀半小時,孩子一定不會感興趣。

周國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獨處是一種能力》,他認為,能夠獨處才意味著這個人擁有自我。

多給孩子一些獨處的時間,可以激發他的創造性,讓他更加專注。

很多媽媽都說孩子不專心、坐不住,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你去打擾他。

還有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出了錯,會立即糾正他,其實這樣也是不對的,你完全可以在事後指出孩子的問題,幫他調整,而不是在孩子還專心的時候直接打斷。

當然,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方法還有很多,其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

聰明的父母都是耐心細心的觀察員,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採取適當有效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延長孩子的專注力。


"

孩子分心磨嘰,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卻為此犯難:上了小學可怎麼辦?

其實,家長有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缺乏專注力,常常是許多差生的共同特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6歲以前是專注力培養的一個關鍵期,如果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培養了很好的注意力,那麼對他以後的學習,以及跟環境進行有效的信息互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專注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很好地學習和獲取信息。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催促孩子。

✘“我數三下,把這口飯吃了,1、2、3...”

✘“寫快點,要不你今晚別睡了?”

✘“上學都要來不及了,我來幫你穿鞋。”


帶孩子真正瞭解時間


時間是會騙人的。比如大部分上班族會覺得7天小長假過得飛快,下班最後一分鐘時間跟不走了一樣。

實際上,除了客觀存在的“物理鬧鐘”之外,我們每個人心裡還住著一臺自己專屬的小鬧鐘,它被稱為“生理時鐘”,可是這兩個時間往往不在一個點兒上。

行為學家Aaron M. Sackett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沒有任何興趣,感覺特別無聊,生理時鐘的平均速度會提高一倍。

這也給父母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平時為孩子規劃時間時,不應只考慮物理時間,而是儘可能通過外部環境的改變,來滿足孩子內在“生理時鐘”的需求。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我們幼兒園就堅定地貫徹了這一做法,不會教孩子認表,但是在每一個流程的過渡時刻,會給孩子們各種提示,比如一些會發光的球,一些固定的音樂,或者是沙漏,讓孩子直接動用不同感官,來具體化地去感受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對孩子來說,玩遊戲時時間過得太快,而寫作業時間又過得太慢。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作為家長,與其催促孩子快點寫,不如想辦法創造相對慢的環境讓孩子的生理時鐘走得慢些。

比如檢查一下作業題目是否有重複和無聊的地方,有沒有必要全做?室內的溫度是否過高?孩子某些急躁和不滿的情緒你有沒有接納?周圍有沒有反而會給他添堵的時鐘、手錶、甚至是沙漏?能不能在做作業前放一些他喜歡聽的舒緩的輕音樂?

這些細節上的改變,都可以間接地影響他生理時鐘的速度,從而讓他更加舒服和安心地完成自己本不那麼樂意做的事。當他自己覺得做滿30分鐘了就來向你報告,你們再一起去看錶,即使沒到時間也讓他去玩。

通過每天的記錄,讓他知道自己“生理時鐘”與“物理時鐘”的差別。如果有一天,他發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數學題想要去攻破時,我相信他的生理時鐘會走得特別慢,可能不知不覺就超過了1、2個小時也不想喊停。

分解任務


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存在三個區,左邊是舒服區,他已經知道的知識,已經掌握的技能,很輕鬆就能應對,舒服、但有時也會厭倦;右邊是恐慌區,如果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他現在的能力,他就會感到害怕、恐懼,退縮;中間的是挑戰區,對他來說有些困難,但在有經驗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指導下,他可以掌握和“跨越”難關。

困難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專注於任務,首先要考慮任務的難度是不是落在了他的“挑戰區”。如果太困難,得考慮將它拆解成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落在他可及的範圍內,通過自身的努力或有成人的引導就可以達到,有成就感,就更投入和專注。

“挑戰區”是動態的,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往前延伸。“挑戰區”裡的刻意練習讓孩子更願意迎接挑戰,獲得成長。

當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不少領域裡,從新手到專家,需要大約十年,或者說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依領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一萬小時,不是普通的重複,而是放在挑戰區裡的一萬小時,每一步都能感到挑戰和成長。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不打擾不強制


切記:一旦發現寶寶投入在一個活動中,一定不要打斷,他正在認真吃飯,就不要讓他邊看書邊吃飯;他正在看書,就不要放著兒歌吸引。有的時候,你覺得只是看看他、倒點水或是拿點吃的東西,其實都是在干擾他。

也不要強制專注,專注力的時間隨年齡而定,年齡越小,時間越短。

兒童專家有明確的結論:新生兒階段是無意注意,這時外界事物的刺激性較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 1歲的娃,能夠集中注意力2-3分鐘
  • 2-3歲的娃,能夠集中注意力5-8分鐘
  • 3-4歲的娃,能夠集中注意力8-10分鐘
  • 4-5歲的娃,能夠集中注意力10-20分鐘


比如3歲孩子,聽故事可能只聽個8分鐘就開始分心了,就不要非得讀半小時,孩子一定不會感興趣。

周國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獨處是一種能力》,他認為,能夠獨處才意味著這個人擁有自我。

多給孩子一些獨處的時間,可以激發他的創造性,讓他更加專注。

很多媽媽都說孩子不專心、坐不住,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你去打擾他。

還有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出了錯,會立即糾正他,其實這樣也是不對的,你完全可以在事後指出孩子的問題,幫他調整,而不是在孩子還專心的時候直接打斷。

當然,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方法還有很多,其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

聰明的父母都是耐心細心的觀察員,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採取適當有效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延長孩子的專注力。


催促孩子都是下下策,聰明的家長都在這麼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