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就沒人喜歡你了

文 | 霧滿攔江

(01)

最近一個朋友的問題。

他說:我小時傻乎乎的,呆而蠢萌。但在15歲那年,突然間開了竅,許多懵懂的道理和事情,變得明白起來。我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把以前的厲害人輾壓成渣。但打那以後,我的智力再也沒有得到過提升,只是把原先很低端的那套,練得越來越熟。尤其是畢業之後,越來越感覺智力不夠用,彷彿夾在人潮中擠地鐵,被人流帶著向前走,看似進步,實際上相對的位置從未變化過。

朋友問:這種情況怎麼破?

……這個這個,那啥,這孩子15歲時突然開竅,實際是大腦獲得了結構性的調整。此後止步不前,那是沒有找到結構性調整的法子。

網絡時代,大腦結構性調整的技法,也都格式化了。

咱們今天體驗一下。

(02)

網絡上,有許多雞飛狗跳、似是而非的東西。

——但如果你懂得運用,垃圾堆裡,也能夠長出參天大樹。

來瞧瞧這段文字:

五位猶太人影響了世界:第一位是摩西:他說一切都是律法。第二位是耶穌:他說一切都是苦難。第三位是馬克思:他說一切都是資本。第四位是弗洛伊德:他說一切都是性。第五位是愛因斯坦:他說一切都是相對的。

這段文字在網上流傳很久很久了,不知原創者是哪個。我們在這裡借用一下呵,希望不要見怪。

——這個貼子說的,是人生成長的五次結構性推進。

——也是認知的五個維度。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03)

貼子說:第一個影響世界的猶太人,是摩西。

他說一切都是律法。

這實際是個古老故事,講述太古年間,猶太人的引領人摩西,登山宣佈十戒。也就是部落每個人,必須要奉守的十條規則。所以才會有“一切都是律法”的說法。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這個故事,隱寓的是我們嬰幼童年階段。

嬰幼兒時期,我們滿地亂爬。到了童年期,又開始滿地亂跑——那時候我們不懂得這個世界的危險,有可能爬進灶炕裡,有可能鑽往風箱裡,有可能奔跑時撞到牆壁上,或是撞在過往的車輛上。

害怕我們亂衝亂撞,傷害自己,父母操碎了心。

所以給我們立下許多規矩:不許玩火,不許打架,不許穿鞋上床,不許早戀,不許劈腿……總之吧,童年之前的我們,有行為能力但無責任能力,所以需要學習許多人際規則。

——長大後,規則構成我們認知的第一個維度。思考或是做事時,先要考慮社會是不是許可。

然後進入第二個階段。

(04)

第二個階段,耶酥大哥來辣。他說:一切都是苦難。

啥意思呢?

少年期乃至青春期,是人生壓力最大的階段。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之所以壓力大,那是因為我們心中的慾望在覺醒,渴望認可,渴望誇讚,渴望同性朋友的接納,渴望異性朋友的青睞。偏偏這個階段我們又是半生不熟,本事沒有能力也沒有,有的只是心中熊熊燃燒的慾望與匱乏的存在感。所以這個時期的人最多愁善感,每天吃到嘴角淌油,卻始終是淚光瑩瑩,嘴裡唸叨著:人間不值得,片刻皆須臾。妹子不要走,哥哥我想你。

這時候的孩子,最鄙視的就是中年油膩男。認為那些中年人,沒骨氣沒底氣,見人就強顏歡笑,為兩個臭錢,把自尊當做擦鞋墊,虛偽到骨子裡。許多年輕孩子說:我寧肯死,也不願意像他們那樣。

這時候的世界,在孩子心裡是一片灰暗,所以才有一切都是苦難的說法。

——但年輕人的感嘆,並非是矯情,而是調整自我與社會的艱難過程。

(05)

接著是我們人生的第三個階段,青年時期。

這時候我們遇到馬克思。

他說:一切都是資本。

意思是說,此前讓你傲驕的一切,諸如詩和遠方,諸如音樂與鮮花,還有巧克力,先撂一撂。

先學會賺錢再說。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父母老了,你長大了,要擔負起人生責任來。你要能照料父母,讓他們若有疾患,能夠得到最好的治療。你還要照顧所愛的人,讓她始終美麗,始終生活在童話裡。而這一切,只需要一樣東西:錢!

不是……這時候你就會慌神,這不對呀,童年時你們告訴我乖,我乖了。少年期你們告訴我忍,我忍了。我乖我忍,你們說什麼我都聽……可從未有一個人跟我說起,我還要學會賺錢呀?

對了,你們還忽悠我說:我不必成功。我照你們說的做了,混吃等死,做個蹲在路邊替你們鼓掌的人。我正好好的鼓著掌呢,你突然跟我說賺錢的事兒,這是不是太坑爹了呢?

沒等你跟人講清楚這個道理,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

你已人到中年。

(06)

中年了,你遇到弗洛伊德大哥,這才恍然大悟:

一切不過是性!

性的意思,就是本質。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人之所以要學會賺錢,不是錢有什麼意義,而是錢是外部資源的標識。說到底人不過是個脆弱的生物系統,需要一個資源充足的外界環境維持,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質不被扭曲,不被傷害。

所以那些沒錢的人,最容易受傷。

因為他們最外層的保護殼被剝開了,哪怕只是一陣風吹來,都疼得眼淚汪汪。

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併發出一聲嘆息,你已經老了。

(07)

經歷了那麼漫長的人生,你終於遇到了愛因斯坦。

他說:一切都是相對的。

值此你恍然大悟。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童年的規則也好,少年的心靈苦難也罷。青年的艱難求存也好,中年對人生本質的思考也罷,這一切其實都是相對的。

比如說孩提時,父母不讓你玩火,只是因為你沒有自控力。如果你能夠控制自己,非但可以玩火,還可以玩更爽爆的。

成年社會也是這樣,每個人的自由度,取決於他的認知。

認知昏澀之人,動輒得咎,幹什麼都是錯——除非你認知上來,嬴得別人尊重,才會獲得更大的許可空間。

這就是認知相對的意義。

(08)

為什麼有些成年人,會突然間智力退化,變得不可理喻呢?

——因為他們的成長期,停滯在童年時代。

他們沒有自我意識,如《都挺好》劇中的父親蘇大強。小時候,他被父母管著。長大了,被老婆管著。之所以大家都管他,就因為他本質上是個不成熟的孩子,終其一生他只做了一件事兒:拒絕成熟,拒絕責任。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所以,等到妻子死後,蘇大強如打開魔瓶釋放出來的怪物,開始肆無忌禪的禍害三個子女。最終折騰出《都挺好》這麼一部都不好的戲。

要如何做,才能夠避免淪為蘇大強這種廢材男呢?

(09)

以認知相對論的眼光,重新審視人生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規則期。規則是相對的,因人而異的。你的自控力越強,加諸於你的規則就越少。你的自控力越弱,遭遇的管制就越多。

第二個階段是青春期。青春的感召是自由,同樣的,每個孩子的自由度都是相對的,這時候僅僅自控是不夠的,還要有控制他人的能力。自控與控制他人的能力越強,你的自由度就越高,自控與控制他人的能力越弱,你就如蘇大強,最終淪為被控制者。

第三個階段是經營期。控制自己,不讓自己成為麻煩。控制別人,不讓別人變成麻煩。當一個人做到這兩點,賺錢謀生還是難事嗎?

第四個階段是成熟期。當你賺到足夠的錢,錢對你人生幸福的影響,就已經不重要了。這時候最為重要的是正確與身邊的人互動,讓家人孩子,老闆同事都成為你生活中美好的組成。

完成這四個階段,我們回到初始,回到一顆童心——但那是不給別人帶來麻煩,而是帶給別人快樂與欣慰的童心——這時候你就體會到了智慧的快樂。

男孩子過了24歲,如果沒有錢,就沒人喜歡你了

(10)

網絡時代,資源富足。

每個人都有朋友圈,都有自己關注的人。

你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在朋友圈裡找到——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解讀。

知識或資訊,這些東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識與資訊的內化。

——就是讓網絡上的智者緘言,成為你思想的一部分。

獲得知識內化的能力,才叫成長。

否則的話,就會淪為生理年齡向前飆奔,心智年齡卻嗖嗖後退的成年嬰兒。

掌握知識內化的技能,一點也不難。只要你有心,就知道所有的智慧表達,都指向同一個終極本質。也就是說,除非是惡意的蠱惑之言,貼合了智慧本義的所有文本表達,都是同一個東西。那麼你就知道,老子也好,孔子也罷,弗洛伊德也好,愛因斯坦也罷,各個時代的智者說來說去,都不過是在說同一件事:如何獲得認知自由,獲得幸福人生?而要達成於這一目標,不過是順應生命成長的節律,自我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緒與人生。外部控制,控制他人的情緒與目標,一旦你掌握了這兩種能力,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如老子所說,自知者智,知人者明。能夠自我控制的是智者,能夠控制他人的是強者。你要做個溫和而明智的人,讓自己自由,讓家人幸福,讓別人快樂,這才是你,才是真正的我們自己。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