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

繁華都市中難得有這麼一片綠地,在它的角落有著一片溜冰場。盛夏時節,溜冰場成了小朋友戲水的樂園,烈日也絲毫無法減弱人們的熱情。場中的水剛剛沒過成年人的腳踝,在炎炎夏日給孩子帶來一片清涼。大人們或與孩子在池中戲水,或坐在池邊樹蔭下看著孩子盡情揮灑。

水池邊一個角落位置,有一位年輕父親似乎並沒有心情陪孩子玩兒水,而在不斷嘗試將孩子帶離水池。年輕人一邊焦急地嘗試,一邊無奈地念叨:這孩子這麼難溝通,是不是有自閉症。

碰巧一位女士從旁邊路過,無意間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她停下來,注視著這位年輕人,認真的跟他說:孩子可能只是沒有玩兒夠,不如再給他一點時間,不要因為偶爾的狀況就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年輕人無奈,也只好聽從了女士的建議。半個小時之後,孩子主動拉起年輕人的手。年輕人輕聲詢問:我們可以離開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一起向著出口走去。年輕人抬頭張望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他要找的人,心中對那位女士道了一聲感謝:多虧她及時提醒,自己差點給孩子貼上錯誤的標籤。

"

繁華都市中難得有這麼一片綠地,在它的角落有著一片溜冰場。盛夏時節,溜冰場成了小朋友戲水的樂園,烈日也絲毫無法減弱人們的熱情。場中的水剛剛沒過成年人的腳踝,在炎炎夏日給孩子帶來一片清涼。大人們或與孩子在池中戲水,或坐在池邊樹蔭下看著孩子盡情揮灑。

水池邊一個角落位置,有一位年輕父親似乎並沒有心情陪孩子玩兒水,而在不斷嘗試將孩子帶離水池。年輕人一邊焦急地嘗試,一邊無奈地念叨:這孩子這麼難溝通,是不是有自閉症。

碰巧一位女士從旁邊路過,無意間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她停下來,注視著這位年輕人,認真的跟他說:孩子可能只是沒有玩兒夠,不如再給他一點時間,不要因為偶爾的狀況就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年輕人無奈,也只好聽從了女士的建議。半個小時之後,孩子主動拉起年輕人的手。年輕人輕聲詢問:我們可以離開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一起向著出口走去。年輕人抬頭張望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他要找的人,心中對那位女士道了一聲感謝:多虧她及時提醒,自己差點給孩子貼上錯誤的標籤。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1

貼標籤一時爽,去標籤累斷腸

去年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讓人們感嘆活著不易的同時,也折服於劇中演員精湛的演技。其中“呂受益”的扮演者王傳君更是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此之前,他身上還有另一個觀眾所熟知的標籤——“關穀神奇”。

從2008年開始,他連續出演了四部《愛情公寓》,讓觀眾記住了劇中那個呆呆的分分鐘切腹給你看的大男孩。

為了摘掉這個標籤和角色帶來的影響,他用了幾年時間。其間他賣掉了房子車子,留起長髮,四處旅行,為了嘗試不同角色,還出演一些沒人記得住影片。當觀眾驚訝於他的變化,說這樣的王傳君怎麼演關谷啊,他在微博淡淡地回了一句“關我屁事”。觀眾紛紛指責他忘本,一次次將他推向風口浪尖。

終於在2018年,憑藉《我不是藥神》中的“呂受益”,讓觀眾再次記住了他。這一次,觀眾記住得是王傳君,是一名演員。

"

繁華都市中難得有這麼一片綠地,在它的角落有著一片溜冰場。盛夏時節,溜冰場成了小朋友戲水的樂園,烈日也絲毫無法減弱人們的熱情。場中的水剛剛沒過成年人的腳踝,在炎炎夏日給孩子帶來一片清涼。大人們或與孩子在池中戲水,或坐在池邊樹蔭下看著孩子盡情揮灑。

水池邊一個角落位置,有一位年輕父親似乎並沒有心情陪孩子玩兒水,而在不斷嘗試將孩子帶離水池。年輕人一邊焦急地嘗試,一邊無奈地念叨:這孩子這麼難溝通,是不是有自閉症。

碰巧一位女士從旁邊路過,無意間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她停下來,注視著這位年輕人,認真的跟他說:孩子可能只是沒有玩兒夠,不如再給他一點時間,不要因為偶爾的狀況就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年輕人無奈,也只好聽從了女士的建議。半個小時之後,孩子主動拉起年輕人的手。年輕人輕聲詢問:我們可以離開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一起向著出口走去。年輕人抬頭張望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他要找的人,心中對那位女士道了一聲感謝:多虧她及時提醒,自己差點給孩子貼上錯誤的標籤。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1

貼標籤一時爽,去標籤累斷腸

去年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讓人們感嘆活著不易的同時,也折服於劇中演員精湛的演技。其中“呂受益”的扮演者王傳君更是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此之前,他身上還有另一個觀眾所熟知的標籤——“關穀神奇”。

從2008年開始,他連續出演了四部《愛情公寓》,讓觀眾記住了劇中那個呆呆的分分鐘切腹給你看的大男孩。

為了摘掉這個標籤和角色帶來的影響,他用了幾年時間。其間他賣掉了房子車子,留起長髮,四處旅行,為了嘗試不同角色,還出演一些沒人記得住影片。當觀眾驚訝於他的變化,說這樣的王傳君怎麼演關谷啊,他在微博淡淡地回了一句“關我屁事”。觀眾紛紛指責他忘本,一次次將他推向風口浪尖。

終於在2018年,憑藉《我不是藥神》中的“呂受益”,讓觀眾再次記住了他。這一次,觀眾記住得是王傳君,是一名演員。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2

別人給你貼標籤?其實每個人都會被貼

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被貼上各種標籤:XX不愛吃肉;XX不愛說話;XX學不好數學……

雖然不乏鼓勵性的,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強加於我們的標籤是負面的。對於我們來說,這些標籤就是一道道束縛。

更糟糕的是,那些貼標籤的人,還會時刻注意著我們言行。如果言行符合標籤,他們就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處向人們展示自己有先見之明:我就說嘛,XX怎麼怎麼樣。

如果言行不符合,他們就會一直等到我們處於低谷時候,站出來強調他們的先見之明:我早就說過XX怎麼怎麼樣,他偏不信,現在倒黴了吧。

樂此不疲。

"

繁華都市中難得有這麼一片綠地,在它的角落有著一片溜冰場。盛夏時節,溜冰場成了小朋友戲水的樂園,烈日也絲毫無法減弱人們的熱情。場中的水剛剛沒過成年人的腳踝,在炎炎夏日給孩子帶來一片清涼。大人們或與孩子在池中戲水,或坐在池邊樹蔭下看著孩子盡情揮灑。

水池邊一個角落位置,有一位年輕父親似乎並沒有心情陪孩子玩兒水,而在不斷嘗試將孩子帶離水池。年輕人一邊焦急地嘗試,一邊無奈地念叨:這孩子這麼難溝通,是不是有自閉症。

碰巧一位女士從旁邊路過,無意間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她停下來,注視著這位年輕人,認真的跟他說:孩子可能只是沒有玩兒夠,不如再給他一點時間,不要因為偶爾的狀況就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年輕人無奈,也只好聽從了女士的建議。半個小時之後,孩子主動拉起年輕人的手。年輕人輕聲詢問:我們可以離開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一起向著出口走去。年輕人抬頭張望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他要找的人,心中對那位女士道了一聲感謝:多虧她及時提醒,自己差點給孩子貼上錯誤的標籤。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1

貼標籤一時爽,去標籤累斷腸

去年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讓人們感嘆活著不易的同時,也折服於劇中演員精湛的演技。其中“呂受益”的扮演者王傳君更是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此之前,他身上還有另一個觀眾所熟知的標籤——“關穀神奇”。

從2008年開始,他連續出演了四部《愛情公寓》,讓觀眾記住了劇中那個呆呆的分分鐘切腹給你看的大男孩。

為了摘掉這個標籤和角色帶來的影響,他用了幾年時間。其間他賣掉了房子車子,留起長髮,四處旅行,為了嘗試不同角色,還出演一些沒人記得住影片。當觀眾驚訝於他的變化,說這樣的王傳君怎麼演關谷啊,他在微博淡淡地回了一句“關我屁事”。觀眾紛紛指責他忘本,一次次將他推向風口浪尖。

終於在2018年,憑藉《我不是藥神》中的“呂受益”,讓觀眾再次記住了他。這一次,觀眾記住得是王傳君,是一名演員。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2

別人給你貼標籤?其實每個人都會被貼

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被貼上各種標籤:XX不愛吃肉;XX不愛說話;XX學不好數學……

雖然不乏鼓勵性的,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強加於我們的標籤是負面的。對於我們來說,這些標籤就是一道道束縛。

更糟糕的是,那些貼標籤的人,還會時刻注意著我們言行。如果言行符合標籤,他們就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處向人們展示自己有先見之明:我就說嘛,XX怎麼怎麼樣。

如果言行不符合,他們就會一直等到我們處於低谷時候,站出來強調他們的先見之明:我早就說過XX怎麼怎麼樣,他偏不信,現在倒黴了吧。

樂此不疲。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3

負面標籤給人帶來的影響很深遠

我小時候也深受其害。其中記憶最深的標籤是“我不愛說話”。久而久之,似乎每個人都覺得我不說話才是正常的,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往往自然而然地被當成透明人。偶爾多說幾句,就可能會引來一片關心:今天怎麼了?又或者一頓嘲弄:連小更都說話了,blablabla… 每每此時,就感到莫名的尷尬,恨不得一個土遁溜了。

若干年後,在一次找工作的集體面試上,要求大家圍繞某個話題各抒己見,最後達成一個解決方案。面試官在總結每個人的表現時,特別讚揚道:“小更同學雖然話不是最多的,但每句話都很有力量”。雖然最終並沒有拿到那個offer,但我也終於認識到,自己不是“不愛說話”,而是“不愛多說話”。雖然做不到侃侃而談,但說得話都是經過思考的,往往能使對話更有效率。多年壓在身上的標籤,如一片落葉隨之飄落,身心為之一振。

"

繁華都市中難得有這麼一片綠地,在它的角落有著一片溜冰場。盛夏時節,溜冰場成了小朋友戲水的樂園,烈日也絲毫無法減弱人們的熱情。場中的水剛剛沒過成年人的腳踝,在炎炎夏日給孩子帶來一片清涼。大人們或與孩子在池中戲水,或坐在池邊樹蔭下看著孩子盡情揮灑。

水池邊一個角落位置,有一位年輕父親似乎並沒有心情陪孩子玩兒水,而在不斷嘗試將孩子帶離水池。年輕人一邊焦急地嘗試,一邊無奈地念叨:這孩子這麼難溝通,是不是有自閉症。

碰巧一位女士從旁邊路過,無意間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她停下來,注視著這位年輕人,認真的跟他說:孩子可能只是沒有玩兒夠,不如再給他一點時間,不要因為偶爾的狀況就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年輕人無奈,也只好聽從了女士的建議。半個小時之後,孩子主動拉起年輕人的手。年輕人輕聲詢問:我們可以離開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一起向著出口走去。年輕人抬頭張望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他要找的人,心中對那位女士道了一聲感謝:多虧她及時提醒,自己差點給孩子貼上錯誤的標籤。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1

貼標籤一時爽,去標籤累斷腸

去年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讓人們感嘆活著不易的同時,也折服於劇中演員精湛的演技。其中“呂受益”的扮演者王傳君更是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此之前,他身上還有另一個觀眾所熟知的標籤——“關穀神奇”。

從2008年開始,他連續出演了四部《愛情公寓》,讓觀眾記住了劇中那個呆呆的分分鐘切腹給你看的大男孩。

為了摘掉這個標籤和角色帶來的影響,他用了幾年時間。其間他賣掉了房子車子,留起長髮,四處旅行,為了嘗試不同角色,還出演一些沒人記得住影片。當觀眾驚訝於他的變化,說這樣的王傳君怎麼演關谷啊,他在微博淡淡地回了一句“關我屁事”。觀眾紛紛指責他忘本,一次次將他推向風口浪尖。

終於在2018年,憑藉《我不是藥神》中的“呂受益”,讓觀眾再次記住了他。這一次,觀眾記住得是王傳君,是一名演員。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2

別人給你貼標籤?其實每個人都會被貼

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被貼上各種標籤:XX不愛吃肉;XX不愛說話;XX學不好數學……

雖然不乏鼓勵性的,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強加於我們的標籤是負面的。對於我們來說,這些標籤就是一道道束縛。

更糟糕的是,那些貼標籤的人,還會時刻注意著我們言行。如果言行符合標籤,他們就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處向人們展示自己有先見之明:我就說嘛,XX怎麼怎麼樣。

如果言行不符合,他們就會一直等到我們處於低谷時候,站出來強調他們的先見之明:我早就說過XX怎麼怎麼樣,他偏不信,現在倒黴了吧。

樂此不疲。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3

負面標籤給人帶來的影響很深遠

我小時候也深受其害。其中記憶最深的標籤是“我不愛說話”。久而久之,似乎每個人都覺得我不說話才是正常的,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往往自然而然地被當成透明人。偶爾多說幾句,就可能會引來一片關心:今天怎麼了?又或者一頓嘲弄:連小更都說話了,blablabla… 每每此時,就感到莫名的尷尬,恨不得一個土遁溜了。

若干年後,在一次找工作的集體面試上,要求大家圍繞某個話題各抒己見,最後達成一個解決方案。面試官在總結每個人的表現時,特別讚揚道:“小更同學雖然話不是最多的,但每句話都很有力量”。雖然最終並沒有拿到那個offer,但我也終於認識到,自己不是“不愛說話”,而是“不愛多說話”。雖然做不到侃侃而談,但說得話都是經過思考的,往往能使對話更有效率。多年壓在身上的標籤,如一片落葉隨之飄落,身心為之一振。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4

叛逆 or 抗爭?

一層層標籤貼在身上,形成一個包裹我們的繭。成長需要我們掙脫這些標籤,不斷破繭而出。

他們就像套在我們身上的緊箍咒,當取得成績時,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價值被打折扣。而當遭遇挫折時,又會被教育:早就說過你不行,偏不聽。

成長中的孩子,更是容易被重重標籤影響。你說Ta是什麼,Ta往往就會朝著某個方向成長。與孩子相處,更需要格外注意。

年少時,曾有一段時間,極力躲避著與長輩交流,只是因為不知如何應對他們拋過來的標籤:“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看電視”、“沒出息”……

為自己辯解幾句,便會會招來更多的標籤:“就知道頂嘴”、“翅膀硬了”……

有時候,年少時的叛逆,何嘗不是一種無奈的抗爭。

"

繁華都市中難得有這麼一片綠地,在它的角落有著一片溜冰場。盛夏時節,溜冰場成了小朋友戲水的樂園,烈日也絲毫無法減弱人們的熱情。場中的水剛剛沒過成年人的腳踝,在炎炎夏日給孩子帶來一片清涼。大人們或與孩子在池中戲水,或坐在池邊樹蔭下看著孩子盡情揮灑。

水池邊一個角落位置,有一位年輕父親似乎並沒有心情陪孩子玩兒水,而在不斷嘗試將孩子帶離水池。年輕人一邊焦急地嘗試,一邊無奈地念叨:這孩子這麼難溝通,是不是有自閉症。

碰巧一位女士從旁邊路過,無意間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她停下來,注視著這位年輕人,認真的跟他說:孩子可能只是沒有玩兒夠,不如再給他一點時間,不要因為偶爾的狀況就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年輕人無奈,也只好聽從了女士的建議。半個小時之後,孩子主動拉起年輕人的手。年輕人輕聲詢問:我們可以離開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一起向著出口走去。年輕人抬頭張望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他要找的人,心中對那位女士道了一聲感謝:多虧她及時提醒,自己差點給孩子貼上錯誤的標籤。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1

貼標籤一時爽,去標籤累斷腸

去年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讓人們感嘆活著不易的同時,也折服於劇中演員精湛的演技。其中“呂受益”的扮演者王傳君更是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此之前,他身上還有另一個觀眾所熟知的標籤——“關穀神奇”。

從2008年開始,他連續出演了四部《愛情公寓》,讓觀眾記住了劇中那個呆呆的分分鐘切腹給你看的大男孩。

為了摘掉這個標籤和角色帶來的影響,他用了幾年時間。其間他賣掉了房子車子,留起長髮,四處旅行,為了嘗試不同角色,還出演一些沒人記得住影片。當觀眾驚訝於他的變化,說這樣的王傳君怎麼演關谷啊,他在微博淡淡地回了一句“關我屁事”。觀眾紛紛指責他忘本,一次次將他推向風口浪尖。

終於在2018年,憑藉《我不是藥神》中的“呂受益”,讓觀眾再次記住了他。這一次,觀眾記住得是王傳君,是一名演員。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2

別人給你貼標籤?其實每個人都會被貼

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被貼上各種標籤:XX不愛吃肉;XX不愛說話;XX學不好數學……

雖然不乏鼓勵性的,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強加於我們的標籤是負面的。對於我們來說,這些標籤就是一道道束縛。

更糟糕的是,那些貼標籤的人,還會時刻注意著我們言行。如果言行符合標籤,他們就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處向人們展示自己有先見之明:我就說嘛,XX怎麼怎麼樣。

如果言行不符合,他們就會一直等到我們處於低谷時候,站出來強調他們的先見之明:我早就說過XX怎麼怎麼樣,他偏不信,現在倒黴了吧。

樂此不疲。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3

負面標籤給人帶來的影響很深遠

我小時候也深受其害。其中記憶最深的標籤是“我不愛說話”。久而久之,似乎每個人都覺得我不說話才是正常的,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往往自然而然地被當成透明人。偶爾多說幾句,就可能會引來一片關心:今天怎麼了?又或者一頓嘲弄:連小更都說話了,blablabla… 每每此時,就感到莫名的尷尬,恨不得一個土遁溜了。

若干年後,在一次找工作的集體面試上,要求大家圍繞某個話題各抒己見,最後達成一個解決方案。面試官在總結每個人的表現時,特別讚揚道:“小更同學雖然話不是最多的,但每句話都很有力量”。雖然最終並沒有拿到那個offer,但我也終於認識到,自己不是“不愛說話”,而是“不愛多說話”。雖然做不到侃侃而談,但說得話都是經過思考的,往往能使對話更有效率。多年壓在身上的標籤,如一片落葉隨之飄落,身心為之一振。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4

叛逆 or 抗爭?

一層層標籤貼在身上,形成一個包裹我們的繭。成長需要我們掙脫這些標籤,不斷破繭而出。

他們就像套在我們身上的緊箍咒,當取得成績時,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價值被打折扣。而當遭遇挫折時,又會被教育:早就說過你不行,偏不聽。

成長中的孩子,更是容易被重重標籤影響。你說Ta是什麼,Ta往往就會朝著某個方向成長。與孩子相處,更需要格外注意。

年少時,曾有一段時間,極力躲避著與長輩交流,只是因為不知如何應對他們拋過來的標籤:“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看電視”、“沒出息”……

為自己辯解幾句,便會會招來更多的標籤:“就知道頂嘴”、“翅膀硬了”……

有時候,年少時的叛逆,何嘗不是一種無奈的抗爭。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5

既然躲不開,那就為我所用

1、要認清標籤帶來的影響,需要我們有自己判斷。

現實中許多標籤往往來自於家人、老師、朋友等。因為這些都是值得信賴的人,往往使得我們沒有意識到被貼了標籤。標籤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但不管是什麼樣的,都要求我們“自我審視”。

一方面,要避免被正面標籤矇蔽雙眼,產生自負心態。《Extreme ownership》中提到,當自負遮蔽我們的判斷並阻止我們看清這個世界時,就會變得具有破壞性。這就需要檢查自我,並以高度的謙遜行事。

另一方面,要避免被負面標籤帶來的壓力壓垮,自暴自棄。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中,作者認為壓力有益,有害的是面對壓力時悲觀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對待負面標籤有一個更積極的認識,來更好地應對壓力,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2、要卸下標籤帶來的壓力,需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被標籤所累,是因為我們試圖去迎合那些力所不及的標籤,去表現得像別人期望的那個樣子。

正如父母眼中的孩子,都應是人中龍鳳,做著即賺錢又體面的工作。當在街頭賣水的小馬情緒激動地向父親哭訴:“不要再講我沒本事了,我知道我沒本事……”他的父親卻還在固執地要求小馬去做些“體面”的工作。

現實中,除非我們是某個領域的goat(Great of All Time,史上最偉大),就像喬丹之於籃球,林丹之於羽毛球,博爾特之於短跑,否則在任何一個方面總會有比我們更優秀的存在。

但這個世界是由億萬個體組成,而不僅僅是“你”和“別人”。認清自己的能力,不要奢求每樣事情都勝過別人,也要允許自己失敗,接受挫折,並從中積累經驗,強大自己。

3、要避免標籤帶來的束縛,需要給自己貼上更醒目的標籤。

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我們有了前進方向之後,外界的一些瑣事就會被淡化。《資治通鑑》列舉了識人之法:“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反過來說就是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的形象。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面也講到一個“以終為始”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先設定希望自己擁有的“標籤”,比如“成熟穩重”、“高效”、“和善”、“家庭和睦”等等,然後就要按這樣的標準去衡量和約束自己日常的行為。總之,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用行動給自己貼上什麼樣的標籤,何必要為外物所擺佈。

"

繁華都市中難得有這麼一片綠地,在它的角落有著一片溜冰場。盛夏時節,溜冰場成了小朋友戲水的樂園,烈日也絲毫無法減弱人們的熱情。場中的水剛剛沒過成年人的腳踝,在炎炎夏日給孩子帶來一片清涼。大人們或與孩子在池中戲水,或坐在池邊樹蔭下看著孩子盡情揮灑。

水池邊一個角落位置,有一位年輕父親似乎並沒有心情陪孩子玩兒水,而在不斷嘗試將孩子帶離水池。年輕人一邊焦急地嘗試,一邊無奈地念叨:這孩子這麼難溝通,是不是有自閉症。

碰巧一位女士從旁邊路過,無意間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她停下來,注視著這位年輕人,認真的跟他說:孩子可能只是沒有玩兒夠,不如再給他一點時間,不要因為偶爾的狀況就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年輕人無奈,也只好聽從了女士的建議。半個小時之後,孩子主動拉起年輕人的手。年輕人輕聲詢問:我們可以離開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一起向著出口走去。年輕人抬頭張望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他要找的人,心中對那位女士道了一聲感謝:多虧她及時提醒,自己差點給孩子貼上錯誤的標籤。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1

貼標籤一時爽,去標籤累斷腸

去年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讓人們感嘆活著不易的同時,也折服於劇中演員精湛的演技。其中“呂受益”的扮演者王傳君更是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此之前,他身上還有另一個觀眾所熟知的標籤——“關穀神奇”。

從2008年開始,他連續出演了四部《愛情公寓》,讓觀眾記住了劇中那個呆呆的分分鐘切腹給你看的大男孩。

為了摘掉這個標籤和角色帶來的影響,他用了幾年時間。其間他賣掉了房子車子,留起長髮,四處旅行,為了嘗試不同角色,還出演一些沒人記得住影片。當觀眾驚訝於他的變化,說這樣的王傳君怎麼演關谷啊,他在微博淡淡地回了一句“關我屁事”。觀眾紛紛指責他忘本,一次次將他推向風口浪尖。

終於在2018年,憑藉《我不是藥神》中的“呂受益”,讓觀眾再次記住了他。這一次,觀眾記住得是王傳君,是一名演員。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2

別人給你貼標籤?其實每個人都會被貼

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被貼上各種標籤:XX不愛吃肉;XX不愛說話;XX學不好數學……

雖然不乏鼓勵性的,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強加於我們的標籤是負面的。對於我們來說,這些標籤就是一道道束縛。

更糟糕的是,那些貼標籤的人,還會時刻注意著我們言行。如果言行符合標籤,他們就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處向人們展示自己有先見之明:我就說嘛,XX怎麼怎麼樣。

如果言行不符合,他們就會一直等到我們處於低谷時候,站出來強調他們的先見之明:我早就說過XX怎麼怎麼樣,他偏不信,現在倒黴了吧。

樂此不疲。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3

負面標籤給人帶來的影響很深遠

我小時候也深受其害。其中記憶最深的標籤是“我不愛說話”。久而久之,似乎每個人都覺得我不說話才是正常的,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往往自然而然地被當成透明人。偶爾多說幾句,就可能會引來一片關心:今天怎麼了?又或者一頓嘲弄:連小更都說話了,blablabla… 每每此時,就感到莫名的尷尬,恨不得一個土遁溜了。

若干年後,在一次找工作的集體面試上,要求大家圍繞某個話題各抒己見,最後達成一個解決方案。面試官在總結每個人的表現時,特別讚揚道:“小更同學雖然話不是最多的,但每句話都很有力量”。雖然最終並沒有拿到那個offer,但我也終於認識到,自己不是“不愛說話”,而是“不愛多說話”。雖然做不到侃侃而談,但說得話都是經過思考的,往往能使對話更有效率。多年壓在身上的標籤,如一片落葉隨之飄落,身心為之一振。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4

叛逆 or 抗爭?

一層層標籤貼在身上,形成一個包裹我們的繭。成長需要我們掙脫這些標籤,不斷破繭而出。

他們就像套在我們身上的緊箍咒,當取得成績時,會被當作理所當然,價值被打折扣。而當遭遇挫折時,又會被教育:早就說過你不行,偏不聽。

成長中的孩子,更是容易被重重標籤影響。你說Ta是什麼,Ta往往就會朝著某個方向成長。與孩子相處,更需要格外注意。

年少時,曾有一段時間,極力躲避著與長輩交流,只是因為不知如何應對他們拋過來的標籤:“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看電視”、“沒出息”……

為自己辯解幾句,便會會招來更多的標籤:“就知道頂嘴”、“翅膀硬了”……

有時候,年少時的叛逆,何嘗不是一種無奈的抗爭。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05

既然躲不開,那就為我所用

1、要認清標籤帶來的影響,需要我們有自己判斷。

現實中許多標籤往往來自於家人、老師、朋友等。因為這些都是值得信賴的人,往往使得我們沒有意識到被貼了標籤。標籤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但不管是什麼樣的,都要求我們“自我審視”。

一方面,要避免被正面標籤矇蔽雙眼,產生自負心態。《Extreme ownership》中提到,當自負遮蔽我們的判斷並阻止我們看清這個世界時,就會變得具有破壞性。這就需要檢查自我,並以高度的謙遜行事。

另一方面,要避免被負面標籤帶來的壓力壓垮,自暴自棄。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中,作者認為壓力有益,有害的是面對壓力時悲觀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對待負面標籤有一個更積極的認識,來更好地應對壓力,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2、要卸下標籤帶來的壓力,需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被標籤所累,是因為我們試圖去迎合那些力所不及的標籤,去表現得像別人期望的那個樣子。

正如父母眼中的孩子,都應是人中龍鳳,做著即賺錢又體面的工作。當在街頭賣水的小馬情緒激動地向父親哭訴:“不要再講我沒本事了,我知道我沒本事……”他的父親卻還在固執地要求小馬去做些“體面”的工作。

現實中,除非我們是某個領域的goat(Great of All Time,史上最偉大),就像喬丹之於籃球,林丹之於羽毛球,博爾特之於短跑,否則在任何一個方面總會有比我們更優秀的存在。

但這個世界是由億萬個體組成,而不僅僅是“你”和“別人”。認清自己的能力,不要奢求每樣事情都勝過別人,也要允許自己失敗,接受挫折,並從中積累經驗,強大自己。

3、要避免標籤帶來的束縛,需要給自己貼上更醒目的標籤。

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我們有了前進方向之後,外界的一些瑣事就會被淡化。《資治通鑑》列舉了識人之法:“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反過來說就是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的形象。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面也講到一個“以終為始”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先設定希望自己擁有的“標籤”,比如“成熟穩重”、“高效”、“和善”、“家庭和睦”等等,然後就要按這樣的標準去衡量和約束自己日常的行為。總之,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用行動給自己貼上什麼樣的標籤,何必要為外物所擺佈。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總結

知乎日報有篇文章講到“貼標籤是一個節約認知資源的好的方式”。

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別人給自己貼標籤,但使用得當的確會帶來額外的收穫。

社會就是人與人關係的總和,無論身處什麼環境,家庭、學校、職場,我們身上都貼滿了各種標籤。學會妥善應對它們,也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願每個人身上最醒目的,都是自己想展示給別人的標籤。

既然無法避免被貼上各種標籤,那就要善加利用,讓它成為我們上升的階梯。

歡迎關注 | 有意思教練(公號ID:MessageCoach)

關於作者| 學耕,有意思教練特約作者/教練,PhD,專注科研,愛講故事的細膩奶爸;現致力於提升故事力,構架科學與讀者間的橋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