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家庭教育 睡眠 舒女王Suven 2019-09-07
"

馬上開學了,想去去年我兒子準備入園的時候,我腦海裡想象了最多的畫面莫過於:每天早上哭著喊著不肯起床,不肯上學,母子間互相撕扯著彼此的心理底線。

至於其他,我一概沒想過。

事實總是跟想象地很不一樣。我兒子是迫不及待地想去上學的,而且開開心心的去,開開心心的回來。只是上了幾天之後出了一點小狀況,才有了那麼幾天倒退行為,哭鬧了一些小會。

不過,對於這個安全感很足的孩子來說,上學其實就是跟媽媽說的一樣:“去一個地方玩,玩到差不多了,媽媽又會來接了。期間有那麼多小夥伴,還有老師保護,沒什麼好哭的。”

所以現在作為過來人,我覺得可以分享幾個孩子入園的心理歷程和實戰經驗給大家。

"

馬上開學了,想去去年我兒子準備入園的時候,我腦海裡想象了最多的畫面莫過於:每天早上哭著喊著不肯起床,不肯上學,母子間互相撕扯著彼此的心理底線。

至於其他,我一概沒想過。

事實總是跟想象地很不一樣。我兒子是迫不及待地想去上學的,而且開開心心的去,開開心心的回來。只是上了幾天之後出了一點小狀況,才有了那麼幾天倒退行為,哭鬧了一些小會。

不過,對於這個安全感很足的孩子來說,上學其實就是跟媽媽說的一樣:“去一個地方玩,玩到差不多了,媽媽又會來接了。期間有那麼多小夥伴,還有老師保護,沒什麼好哭的。”

所以現在作為過來人,我覺得可以分享幾個孩子入園的心理歷程和實戰經驗給大家。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首先還是聊一下關於入園時候的分離焦慮。會焦慮多半是因為孩子哭鬧,導致家長焦慮,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哭鬧卻是來源於家長的焦慮。

有沒有發現孩子準備入園了,家長就開始反反覆覆叨叨孩子:上學不能哭,要聽話,要乖,要自己吃飯,要乖乖睡覺,不能不吃青菜,不能不吃水果……吧啦吧啦一大堆之後,孩子形成了一種印象:這個幼兒園怎麼好像並不是很好玩呀?爸爸媽媽為什麼總是給我那麼多“不好”的要求呀?於是孩子開始揣測,觀察家長的情緒,琢磨幼兒園是不是一個好地方。

當一入園那天,孩子們哭天搶地,互相影響,自然就把孩子嚇到了,家長就更加焦慮了。

所以,除了有些孩子確實比較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孩子入園時候的哭鬧都是這麼來的。

那麼入園前需要做好心理建設的,首先是家長,你要告訴自己:孩子入園的任何表現都是一個必然會過度的過程,不要自己嚇自己。如果自己實在特別感慨:孩子長大了,離開家了,老母親百感交集了,那也儘量別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

其次,是給孩子做好適當的鋪墊,入園前半年或者幾個月,可以給孩子講講幼兒園生活是怎樣的,不要過度美化幼兒園的美好,真實描述才不會讓孩子入園之後有現實落差。也要告訴孩子,在幼兒園裡,老師會代替爸媽照顧他/她,爸媽雖然不在面前,但是也是可以隨時“看到”他/她在幼兒園表現的。

"

馬上開學了,想去去年我兒子準備入園的時候,我腦海裡想象了最多的畫面莫過於:每天早上哭著喊著不肯起床,不肯上學,母子間互相撕扯著彼此的心理底線。

至於其他,我一概沒想過。

事實總是跟想象地很不一樣。我兒子是迫不及待地想去上學的,而且開開心心的去,開開心心的回來。只是上了幾天之後出了一點小狀況,才有了那麼幾天倒退行為,哭鬧了一些小會。

不過,對於這個安全感很足的孩子來說,上學其實就是跟媽媽說的一樣:“去一個地方玩,玩到差不多了,媽媽又會來接了。期間有那麼多小夥伴,還有老師保護,沒什麼好哭的。”

所以現在作為過來人,我覺得可以分享幾個孩子入園的心理歷程和實戰經驗給大家。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首先還是聊一下關於入園時候的分離焦慮。會焦慮多半是因為孩子哭鬧,導致家長焦慮,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哭鬧卻是來源於家長的焦慮。

有沒有發現孩子準備入園了,家長就開始反反覆覆叨叨孩子:上學不能哭,要聽話,要乖,要自己吃飯,要乖乖睡覺,不能不吃青菜,不能不吃水果……吧啦吧啦一大堆之後,孩子形成了一種印象:這個幼兒園怎麼好像並不是很好玩呀?爸爸媽媽為什麼總是給我那麼多“不好”的要求呀?於是孩子開始揣測,觀察家長的情緒,琢磨幼兒園是不是一個好地方。

當一入園那天,孩子們哭天搶地,互相影響,自然就把孩子嚇到了,家長就更加焦慮了。

所以,除了有些孩子確實比較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孩子入園時候的哭鬧都是這麼來的。

那麼入園前需要做好心理建設的,首先是家長,你要告訴自己:孩子入園的任何表現都是一個必然會過度的過程,不要自己嚇自己。如果自己實在特別感慨:孩子長大了,離開家了,老母親百感交集了,那也儘量別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

其次,是給孩子做好適當的鋪墊,入園前半年或者幾個月,可以給孩子講講幼兒園生活是怎樣的,不要過度美化幼兒園的美好,真實描述才不會讓孩子入園之後有現實落差。也要告訴孩子,在幼兒園裡,老師會代替爸媽照顧他/她,爸媽雖然不在面前,但是也是可以隨時“看到”他/她在幼兒園表現的。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其次,我覺得特別需要跟新生爸媽提的一點是,如何看待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孩子沒上幼兒園之前,我也覺得讓孩子排隊上廁所,排隊喝水,去哪裡都要排隊,不準隨便說話,簡直“太沒人性”了!而且孩子也確實特別容易在這幾個問題上產生“厭學”情緒。

但理智想想:這是孩子開始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如果幼兒園不通過這些“規則”去教孩子學會什麼是“規則”,那麼孩子在家庭裡面能夠更好地意識到這些問題麼?顯然是沒有學校中集體相處那麼有教育優勢的。

所以如何看待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的責任擔當,我覺得家長心裡必須比較明確的一點是:幼兒園更類似於一個小社會,教會孩子如何融入社會,遵守法律法規,與人相處。家庭則相當於孩子個體發展的雕塑臺,需要家長根據孩子自身情況來幫其發展個性,揚長避短。

因此,幼兒園更注重的是培養孩子學會遵守紀律,學會如何團結協作,在這兩方面要求下汲取科學知識。而家庭教育則是應該重點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格養成,情緒調整,個性發展等等。

所以,讓孩子去幼兒園,是為了讓孩子去適應這個“小社會”,學會融入它,而不是要幼兒園來適應孩子。如果凡事都要他人/幼兒園來適應孩子特有個性,那麼就失去了上學的意義。

那麼當幼兒園有一些教育方法,你不是特別理解,首先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幼兒園的角度,從孩子長遠成長來說,究竟是不是有幫助的?如果這麼思考之後,還是覺得有問題,可以跟老師或者園長深一步進行溝通。

"

馬上開學了,想去去年我兒子準備入園的時候,我腦海裡想象了最多的畫面莫過於:每天早上哭著喊著不肯起床,不肯上學,母子間互相撕扯著彼此的心理底線。

至於其他,我一概沒想過。

事實總是跟想象地很不一樣。我兒子是迫不及待地想去上學的,而且開開心心的去,開開心心的回來。只是上了幾天之後出了一點小狀況,才有了那麼幾天倒退行為,哭鬧了一些小會。

不過,對於這個安全感很足的孩子來說,上學其實就是跟媽媽說的一樣:“去一個地方玩,玩到差不多了,媽媽又會來接了。期間有那麼多小夥伴,還有老師保護,沒什麼好哭的。”

所以現在作為過來人,我覺得可以分享幾個孩子入園的心理歷程和實戰經驗給大家。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首先還是聊一下關於入園時候的分離焦慮。會焦慮多半是因為孩子哭鬧,導致家長焦慮,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哭鬧卻是來源於家長的焦慮。

有沒有發現孩子準備入園了,家長就開始反反覆覆叨叨孩子:上學不能哭,要聽話,要乖,要自己吃飯,要乖乖睡覺,不能不吃青菜,不能不吃水果……吧啦吧啦一大堆之後,孩子形成了一種印象:這個幼兒園怎麼好像並不是很好玩呀?爸爸媽媽為什麼總是給我那麼多“不好”的要求呀?於是孩子開始揣測,觀察家長的情緒,琢磨幼兒園是不是一個好地方。

當一入園那天,孩子們哭天搶地,互相影響,自然就把孩子嚇到了,家長就更加焦慮了。

所以,除了有些孩子確實比較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孩子入園時候的哭鬧都是這麼來的。

那麼入園前需要做好心理建設的,首先是家長,你要告訴自己:孩子入園的任何表現都是一個必然會過度的過程,不要自己嚇自己。如果自己實在特別感慨:孩子長大了,離開家了,老母親百感交集了,那也儘量別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

其次,是給孩子做好適當的鋪墊,入園前半年或者幾個月,可以給孩子講講幼兒園生活是怎樣的,不要過度美化幼兒園的美好,真實描述才不會讓孩子入園之後有現實落差。也要告訴孩子,在幼兒園裡,老師會代替爸媽照顧他/她,爸媽雖然不在面前,但是也是可以隨時“看到”他/她在幼兒園表現的。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其次,我覺得特別需要跟新生爸媽提的一點是,如何看待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孩子沒上幼兒園之前,我也覺得讓孩子排隊上廁所,排隊喝水,去哪裡都要排隊,不準隨便說話,簡直“太沒人性”了!而且孩子也確實特別容易在這幾個問題上產生“厭學”情緒。

但理智想想:這是孩子開始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如果幼兒園不通過這些“規則”去教孩子學會什麼是“規則”,那麼孩子在家庭裡面能夠更好地意識到這些問題麼?顯然是沒有學校中集體相處那麼有教育優勢的。

所以如何看待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的責任擔當,我覺得家長心裡必須比較明確的一點是:幼兒園更類似於一個小社會,教會孩子如何融入社會,遵守法律法規,與人相處。家庭則相當於孩子個體發展的雕塑臺,需要家長根據孩子自身情況來幫其發展個性,揚長避短。

因此,幼兒園更注重的是培養孩子學會遵守紀律,學會如何團結協作,在這兩方面要求下汲取科學知識。而家庭教育則是應該重點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格養成,情緒調整,個性發展等等。

所以,讓孩子去幼兒園,是為了讓孩子去適應這個“小社會”,學會融入它,而不是要幼兒園來適應孩子。如果凡事都要他人/幼兒園來適應孩子特有個性,那麼就失去了上學的意義。

那麼當幼兒園有一些教育方法,你不是特別理解,首先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幼兒園的角度,從孩子長遠成長來說,究竟是不是有幫助的?如果這麼思考之後,還是覺得有問題,可以跟老師或者園長深一步進行溝通。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再者,如何跟老師溝通,才能確保孩子得到好的照顧,卻不會讓老師為難呢?孩子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被家人重重呵護著的。那麼在幼兒園是不是也要備受呵護才對呢?當然,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師“額外照顧”,但事實上,我認為一名有責任心的老師,她應該是儘量“雨露均沾”,而不會偏袒哪些孩子。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師,面對著20幾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培養方式出來的“王子公主”,你該怎麼才可能做到每一個都重點呵護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作為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的家長,其實也深知自己平日裡帶著一個孩子,都勞心勞力,甚至心力交瘁。如果試過三幾家人帶孩子湊一起的,更會發現:每個家庭帶出來的孩子個性差異都很大,而想要讓所有孩子都聽從一個指令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們先要站在感激老師願意從事這份工作,替我們照顧孩子的角度,心懷感恩,再去理解老師對孩子的態度。

排除掉那些完全不配做老師會欺凌孩子的渣類,我想大部分幼兒園的老師都還是很負責任的,只是每個老師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樣。不見得每個老師的方式方法都完全符合家長的理想值。何況每個家長對老師的要求都不在一個標準值上。

正如我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乖的,最棒的,但是放在一個小集體裡,就未必了。但是家長愛護孩子的心是有些“盲目”的。也許當孩子被老師批評之後,家長比孩子還難過,覺得是不是老師“針對”我的孩子,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事情讓老師不高興?甚至是不是其他家長做了什麼,我沒做什麼,所以老師要“針對”?

也許我這個人比較簡單,不會把事情想太複雜。當我孩子被老師批評之後有情緒,我是知道自己必須和老師進行溝通的。但是方式方法我還真是反覆琢磨了很久:一方面老師普遍比較年輕,不能把話說太重,給她們壓力太大;另一方面老師批評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只是她用的是她自己的方法,而不是“適應我孩子的方法”,我需要告訴老師如果下次還需要批評我的孩子,應該採用什麼方法更合適;再者,老師可能每天都會批評孩子,並不察覺到孩子內心情緒波動較大,忽視了安撫,這需要家長適當地進行溝通提醒,以便老師能夠更瞭解孩子。

"

馬上開學了,想去去年我兒子準備入園的時候,我腦海裡想象了最多的畫面莫過於:每天早上哭著喊著不肯起床,不肯上學,母子間互相撕扯著彼此的心理底線。

至於其他,我一概沒想過。

事實總是跟想象地很不一樣。我兒子是迫不及待地想去上學的,而且開開心心的去,開開心心的回來。只是上了幾天之後出了一點小狀況,才有了那麼幾天倒退行為,哭鬧了一些小會。

不過,對於這個安全感很足的孩子來說,上學其實就是跟媽媽說的一樣:“去一個地方玩,玩到差不多了,媽媽又會來接了。期間有那麼多小夥伴,還有老師保護,沒什麼好哭的。”

所以現在作為過來人,我覺得可以分享幾個孩子入園的心理歷程和實戰經驗給大家。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首先還是聊一下關於入園時候的分離焦慮。會焦慮多半是因為孩子哭鬧,導致家長焦慮,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哭鬧卻是來源於家長的焦慮。

有沒有發現孩子準備入園了,家長就開始反反覆覆叨叨孩子:上學不能哭,要聽話,要乖,要自己吃飯,要乖乖睡覺,不能不吃青菜,不能不吃水果……吧啦吧啦一大堆之後,孩子形成了一種印象:這個幼兒園怎麼好像並不是很好玩呀?爸爸媽媽為什麼總是給我那麼多“不好”的要求呀?於是孩子開始揣測,觀察家長的情緒,琢磨幼兒園是不是一個好地方。

當一入園那天,孩子們哭天搶地,互相影響,自然就把孩子嚇到了,家長就更加焦慮了。

所以,除了有些孩子確實比較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孩子入園時候的哭鬧都是這麼來的。

那麼入園前需要做好心理建設的,首先是家長,你要告訴自己:孩子入園的任何表現都是一個必然會過度的過程,不要自己嚇自己。如果自己實在特別感慨:孩子長大了,離開家了,老母親百感交集了,那也儘量別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

其次,是給孩子做好適當的鋪墊,入園前半年或者幾個月,可以給孩子講講幼兒園生活是怎樣的,不要過度美化幼兒園的美好,真實描述才不會讓孩子入園之後有現實落差。也要告訴孩子,在幼兒園裡,老師會代替爸媽照顧他/她,爸媽雖然不在面前,但是也是可以隨時“看到”他/她在幼兒園表現的。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其次,我覺得特別需要跟新生爸媽提的一點是,如何看待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孩子沒上幼兒園之前,我也覺得讓孩子排隊上廁所,排隊喝水,去哪裡都要排隊,不準隨便說話,簡直“太沒人性”了!而且孩子也確實特別容易在這幾個問題上產生“厭學”情緒。

但理智想想:這是孩子開始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如果幼兒園不通過這些“規則”去教孩子學會什麼是“規則”,那麼孩子在家庭裡面能夠更好地意識到這些問題麼?顯然是沒有學校中集體相處那麼有教育優勢的。

所以如何看待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的責任擔當,我覺得家長心裡必須比較明確的一點是:幼兒園更類似於一個小社會,教會孩子如何融入社會,遵守法律法規,與人相處。家庭則相當於孩子個體發展的雕塑臺,需要家長根據孩子自身情況來幫其發展個性,揚長避短。

因此,幼兒園更注重的是培養孩子學會遵守紀律,學會如何團結協作,在這兩方面要求下汲取科學知識。而家庭教育則是應該重點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格養成,情緒調整,個性發展等等。

所以,讓孩子去幼兒園,是為了讓孩子去適應這個“小社會”,學會融入它,而不是要幼兒園來適應孩子。如果凡事都要他人/幼兒園來適應孩子特有個性,那麼就失去了上學的意義。

那麼當幼兒園有一些教育方法,你不是特別理解,首先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幼兒園的角度,從孩子長遠成長來說,究竟是不是有幫助的?如果這麼思考之後,還是覺得有問題,可以跟老師或者園長深一步進行溝通。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再者,如何跟老師溝通,才能確保孩子得到好的照顧,卻不會讓老師為難呢?孩子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被家人重重呵護著的。那麼在幼兒園是不是也要備受呵護才對呢?當然,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師“額外照顧”,但事實上,我認為一名有責任心的老師,她應該是儘量“雨露均沾”,而不會偏袒哪些孩子。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師,面對著20幾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培養方式出來的“王子公主”,你該怎麼才可能做到每一個都重點呵護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作為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的家長,其實也深知自己平日裡帶著一個孩子,都勞心勞力,甚至心力交瘁。如果試過三幾家人帶孩子湊一起的,更會發現:每個家庭帶出來的孩子個性差異都很大,而想要讓所有孩子都聽從一個指令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們先要站在感激老師願意從事這份工作,替我們照顧孩子的角度,心懷感恩,再去理解老師對孩子的態度。

排除掉那些完全不配做老師會欺凌孩子的渣類,我想大部分幼兒園的老師都還是很負責任的,只是每個老師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樣。不見得每個老師的方式方法都完全符合家長的理想值。何況每個家長對老師的要求都不在一個標準值上。

正如我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乖的,最棒的,但是放在一個小集體裡,就未必了。但是家長愛護孩子的心是有些“盲目”的。也許當孩子被老師批評之後,家長比孩子還難過,覺得是不是老師“針對”我的孩子,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事情讓老師不高興?甚至是不是其他家長做了什麼,我沒做什麼,所以老師要“針對”?

也許我這個人比較簡單,不會把事情想太複雜。當我孩子被老師批評之後有情緒,我是知道自己必須和老師進行溝通的。但是方式方法我還真是反覆琢磨了很久:一方面老師普遍比較年輕,不能把話說太重,給她們壓力太大;另一方面老師批評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只是她用的是她自己的方法,而不是“適應我孩子的方法”,我需要告訴老師如果下次還需要批評我的孩子,應該採用什麼方法更合適;再者,老師可能每天都會批評孩子,並不察覺到孩子內心情緒波動較大,忽視了安撫,這需要家長適當地進行溝通提醒,以便老師能夠更瞭解孩子。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我覺得更真誠的做法是當面和老師進行溝通,首先闡述自己從孩子那裡瞭解來的事實,以及孩子的一些感觸,自己的一些做法。再聽聽老師對這個事情的處理過程,以及相關意見。然後我對孩子做錯事情,老師進行批評這個事實表示認可,因為這確實是在幫助孩子進步的做法。最後再提出孩子平日在家裡做錯事,我們家長的做法,哪一種方式更有效。並提醒老師:孩子被批評後情緒低落,但是一旦接受表揚就會情緒高漲。

跟老師進行了這樣詳細的溝通之後,老師很快就對我孩子的教育方式進行了調整:批評過後有安撫,發現做的好的地方再及時表揚。

這個小風波之後,我兒子對於幼兒園哪怕偶爾有不願意上學的情緒,也出自於:“不喜歡吃番茄,中午睡不著”等等的原因。問及老師情況,他每次都無比肯定地告訴我:“所有老師我都愛,所有老師也都最愛我!”

每次聽到孩子這麼回答我,我都知道他在幼兒園我無需過多擔心了。

"

馬上開學了,想去去年我兒子準備入園的時候,我腦海裡想象了最多的畫面莫過於:每天早上哭著喊著不肯起床,不肯上學,母子間互相撕扯著彼此的心理底線。

至於其他,我一概沒想過。

事實總是跟想象地很不一樣。我兒子是迫不及待地想去上學的,而且開開心心的去,開開心心的回來。只是上了幾天之後出了一點小狀況,才有了那麼幾天倒退行為,哭鬧了一些小會。

不過,對於這個安全感很足的孩子來說,上學其實就是跟媽媽說的一樣:“去一個地方玩,玩到差不多了,媽媽又會來接了。期間有那麼多小夥伴,還有老師保護,沒什麼好哭的。”

所以現在作為過來人,我覺得可以分享幾個孩子入園的心理歷程和實戰經驗給大家。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首先還是聊一下關於入園時候的分離焦慮。會焦慮多半是因為孩子哭鬧,導致家長焦慮,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哭鬧卻是來源於家長的焦慮。

有沒有發現孩子準備入園了,家長就開始反反覆覆叨叨孩子:上學不能哭,要聽話,要乖,要自己吃飯,要乖乖睡覺,不能不吃青菜,不能不吃水果……吧啦吧啦一大堆之後,孩子形成了一種印象:這個幼兒園怎麼好像並不是很好玩呀?爸爸媽媽為什麼總是給我那麼多“不好”的要求呀?於是孩子開始揣測,觀察家長的情緒,琢磨幼兒園是不是一個好地方。

當一入園那天,孩子們哭天搶地,互相影響,自然就把孩子嚇到了,家長就更加焦慮了。

所以,除了有些孩子確實比較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孩子入園時候的哭鬧都是這麼來的。

那麼入園前需要做好心理建設的,首先是家長,你要告訴自己:孩子入園的任何表現都是一個必然會過度的過程,不要自己嚇自己。如果自己實在特別感慨:孩子長大了,離開家了,老母親百感交集了,那也儘量別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

其次,是給孩子做好適當的鋪墊,入園前半年或者幾個月,可以給孩子講講幼兒園生活是怎樣的,不要過度美化幼兒園的美好,真實描述才不會讓孩子入園之後有現實落差。也要告訴孩子,在幼兒園裡,老師會代替爸媽照顧他/她,爸媽雖然不在面前,但是也是可以隨時“看到”他/她在幼兒園表現的。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其次,我覺得特別需要跟新生爸媽提的一點是,如何看待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孩子沒上幼兒園之前,我也覺得讓孩子排隊上廁所,排隊喝水,去哪裡都要排隊,不準隨便說話,簡直“太沒人性”了!而且孩子也確實特別容易在這幾個問題上產生“厭學”情緒。

但理智想想:這是孩子開始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如果幼兒園不通過這些“規則”去教孩子學會什麼是“規則”,那麼孩子在家庭裡面能夠更好地意識到這些問題麼?顯然是沒有學校中集體相處那麼有教育優勢的。

所以如何看待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的責任擔當,我覺得家長心裡必須比較明確的一點是:幼兒園更類似於一個小社會,教會孩子如何融入社會,遵守法律法規,與人相處。家庭則相當於孩子個體發展的雕塑臺,需要家長根據孩子自身情況來幫其發展個性,揚長避短。

因此,幼兒園更注重的是培養孩子學會遵守紀律,學會如何團結協作,在這兩方面要求下汲取科學知識。而家庭教育則是應該重點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格養成,情緒調整,個性發展等等。

所以,讓孩子去幼兒園,是為了讓孩子去適應這個“小社會”,學會融入它,而不是要幼兒園來適應孩子。如果凡事都要他人/幼兒園來適應孩子特有個性,那麼就失去了上學的意義。

那麼當幼兒園有一些教育方法,你不是特別理解,首先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幼兒園的角度,從孩子長遠成長來說,究竟是不是有幫助的?如果這麼思考之後,還是覺得有問題,可以跟老師或者園長深一步進行溝通。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再者,如何跟老師溝通,才能確保孩子得到好的照顧,卻不會讓老師為難呢?孩子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被家人重重呵護著的。那麼在幼兒園是不是也要備受呵護才對呢?當然,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師“額外照顧”,但事實上,我認為一名有責任心的老師,她應該是儘量“雨露均沾”,而不會偏袒哪些孩子。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師,面對著20幾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培養方式出來的“王子公主”,你該怎麼才可能做到每一個都重點呵護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作為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的家長,其實也深知自己平日裡帶著一個孩子,都勞心勞力,甚至心力交瘁。如果試過三幾家人帶孩子湊一起的,更會發現:每個家庭帶出來的孩子個性差異都很大,而想要讓所有孩子都聽從一個指令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們先要站在感激老師願意從事這份工作,替我們照顧孩子的角度,心懷感恩,再去理解老師對孩子的態度。

排除掉那些完全不配做老師會欺凌孩子的渣類,我想大部分幼兒園的老師都還是很負責任的,只是每個老師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樣。不見得每個老師的方式方法都完全符合家長的理想值。何況每個家長對老師的要求都不在一個標準值上。

正如我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乖的,最棒的,但是放在一個小集體裡,就未必了。但是家長愛護孩子的心是有些“盲目”的。也許當孩子被老師批評之後,家長比孩子還難過,覺得是不是老師“針對”我的孩子,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事情讓老師不高興?甚至是不是其他家長做了什麼,我沒做什麼,所以老師要“針對”?

也許我這個人比較簡單,不會把事情想太複雜。當我孩子被老師批評之後有情緒,我是知道自己必須和老師進行溝通的。但是方式方法我還真是反覆琢磨了很久:一方面老師普遍比較年輕,不能把話說太重,給她們壓力太大;另一方面老師批評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只是她用的是她自己的方法,而不是“適應我孩子的方法”,我需要告訴老師如果下次還需要批評我的孩子,應該採用什麼方法更合適;再者,老師可能每天都會批評孩子,並不察覺到孩子內心情緒波動較大,忽視了安撫,這需要家長適當地進行溝通提醒,以便老師能夠更瞭解孩子。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我覺得更真誠的做法是當面和老師進行溝通,首先闡述自己從孩子那裡瞭解來的事實,以及孩子的一些感觸,自己的一些做法。再聽聽老師對這個事情的處理過程,以及相關意見。然後我對孩子做錯事情,老師進行批評這個事實表示認可,因為這確實是在幫助孩子進步的做法。最後再提出孩子平日在家裡做錯事,我們家長的做法,哪一種方式更有效。並提醒老師:孩子被批評後情緒低落,但是一旦接受表揚就會情緒高漲。

跟老師進行了這樣詳細的溝通之後,老師很快就對我孩子的教育方式進行了調整:批評過後有安撫,發現做的好的地方再及時表揚。

這個小風波之後,我兒子對於幼兒園哪怕偶爾有不願意上學的情緒,也出自於:“不喜歡吃番茄,中午睡不著”等等的原因。問及老師情況,他每次都無比肯定地告訴我:“所有老師我都愛,所有老師也都最愛我!”

每次聽到孩子這麼回答我,我都知道他在幼兒園我無需過多擔心了。

你還只是停留在入園焦慮的問題上?這幾個點該想想了

當然,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會有一些心理落差,也許會讓孩子行為倒退,也許會激發孩子快速成長。這都是必經的過程,作為家長不要把心吊在脖子上,放回肚子裡,才能讓脖子裡的氣順順,以便大腦可以清晰地思考:如何利用幼兒園給孩子帶來的教育,結合家庭教育,讓孩子成長地更加優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