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湧現“老帶小”別樣返城潮 請把愛向上傳遞'

"

9月份是開學季,車站裡,一老一小扛著大包小包的身影多了。

每至假期開始,老人們約好了似的,集體湧進子女生活的城市,將孫子、外孫們帶回老家。假期結束之前,又將攢了一個假期的“特產”裝袋,扛在肩上,把孩子再送回到子女身邊。

據瞭解,我市的“返城潮”從8月中旬開始,每天都有幾十個孩子乘著以省內為主的,來自不同方向的列車回家,與父母團聚。

"

9月份是開學季,車站裡,一老一小扛著大包小包的身影多了。

每至假期開始,老人們約好了似的,集體湧進子女生活的城市,將孫子、外孫們帶回老家。假期結束之前,又將攢了一個假期的“特產”裝袋,扛在肩上,把孩子再送回到子女身邊。

據瞭解,我市的“返城潮”從8月中旬開始,每天都有幾十個孩子乘著以省內為主的,來自不同方向的列車回家,與父母團聚。

城市湧現“老帶小”別樣返城潮 請把愛向上傳遞

送孩子回家的同時,也要大包小包地給兒女們帶些吃的。

湧現返城潮

8月27日近11時,隨著一列火車徐徐進站,出站口等候接站的人們,早已翹首等待。火車門打開的第一時間,一個小身影就迫不及待地跟在爺爺身後,鑽了出來。

“我爸爸到了嗎?”孩子一邊問著爺爺,一邊向四周張望著。爺爺笑著迴應:“來了,早到了。”聽了爺爺的話,孩子的腳步更急了,巴不得立即就能看到來接站的爸爸。

站臺上,這樣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陪伴的小身影有十多個,都是在老家過了暑假,開學在即,被送回來上學的。來送孫子的爺爺告訴記者,開學後孫子上小學三年級了,平時,父母上班忙,孩子都是在小飯桌寫完作業、吃過晚飯,下班的父母才會把孩子接回家。偶爾,父母週末加班,孩子就得多加錢送到小飯桌去。

所以,每個假期,都是爺爺來接孩子,把孩子帶回老家,待假期結束前,再給送回來。雖然老人沒辦法輔導孩子課業,但放在爺爺奶奶身邊,父母總算能放心了。對於孩子來說,假期能跟著爺爺奶奶過,沒有父母在身邊一直追著寫作業,是再快樂不過的時光。雖然偶爾會想念父母,但玩起來,就又忘記了。

在機關工作的張女士,這幾天就在算計著孩子回家的時間。她也是一放暑假就把孩子送回到了父母家。臨分別前,交代好孩子需要完成的作業,之後,每天睡前通過視頻檢查好孩子當天完成的作業內容,一個假期,就這樣過來了。雖然每天工作結束,回到家還是擠時間給孩子檢查作業,但張女士說,這也比孩子在身邊輕鬆多了。

“孩子沒人看,獨自在家裡鎖一個假期,總是不放心。有老人在身邊陪著,起碼不用擔心孩子玩火、碰電,安全上不用操心。”張女士說。

在車站,記者瞭解到,從8月中旬開始,送孩子回家的“返城潮”已開始突顯。

“每天都有幾十個孩子乘車回來,以省內的列車為主。”工作人員稱。

"

9月份是開學季,車站裡,一老一小扛著大包小包的身影多了。

每至假期開始,老人們約好了似的,集體湧進子女生活的城市,將孫子、外孫們帶回老家。假期結束之前,又將攢了一個假期的“特產”裝袋,扛在肩上,把孩子再送回到子女身邊。

據瞭解,我市的“返城潮”從8月中旬開始,每天都有幾十個孩子乘著以省內為主的,來自不同方向的列車回家,與父母團聚。

城市湧現“老帶小”別樣返城潮 請把愛向上傳遞

送孩子回家的同時,也要大包小包地給兒女們帶些吃的。

湧現返城潮

8月27日近11時,隨著一列火車徐徐進站,出站口等候接站的人們,早已翹首等待。火車門打開的第一時間,一個小身影就迫不及待地跟在爺爺身後,鑽了出來。

“我爸爸到了嗎?”孩子一邊問著爺爺,一邊向四周張望著。爺爺笑著迴應:“來了,早到了。”聽了爺爺的話,孩子的腳步更急了,巴不得立即就能看到來接站的爸爸。

站臺上,這樣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陪伴的小身影有十多個,都是在老家過了暑假,開學在即,被送回來上學的。來送孫子的爺爺告訴記者,開學後孫子上小學三年級了,平時,父母上班忙,孩子都是在小飯桌寫完作業、吃過晚飯,下班的父母才會把孩子接回家。偶爾,父母週末加班,孩子就得多加錢送到小飯桌去。

所以,每個假期,都是爺爺來接孩子,把孩子帶回老家,待假期結束前,再給送回來。雖然老人沒辦法輔導孩子課業,但放在爺爺奶奶身邊,父母總算能放心了。對於孩子來說,假期能跟著爺爺奶奶過,沒有父母在身邊一直追著寫作業,是再快樂不過的時光。雖然偶爾會想念父母,但玩起來,就又忘記了。

在機關工作的張女士,這幾天就在算計著孩子回家的時間。她也是一放暑假就把孩子送回到了父母家。臨分別前,交代好孩子需要完成的作業,之後,每天睡前通過視頻檢查好孩子當天完成的作業內容,一個假期,就這樣過來了。雖然每天工作結束,回到家還是擠時間給孩子檢查作業,但張女士說,這也比孩子在身邊輕鬆多了。

“孩子沒人看,獨自在家裡鎖一個假期,總是不放心。有老人在身邊陪著,起碼不用擔心孩子玩火、碰電,安全上不用操心。”張女士說。

在車站,記者瞭解到,從8月中旬開始,送孩子回家的“返城潮”已開始突顯。

“每天都有幾十個孩子乘車回來,以省內的列車為主。”工作人員稱。

城市湧現“老帶小”別樣返城潮 請把愛向上傳遞

“返城潮”中,多數都是肩扛手提給兒女帶回許多特產。

父母的心思

不多時,一名60多歲的女士,有些費力地抱著一個紙箱,身邊跟著不斷朝著出站口張望的小女孩。

一老一小快走到出站口時,女士終於停下腳,將懷裡的紙箱小心翼翼地放到地上,她還沒直起腰,一名年齡相仿的男士從後面跟過來,男士懷裡同樣抱著一個大小差不多的紙箱。

“你倆在這裡等著,我去把袋子扛過來。”男士說著,放下手上的紙箱,轉身快步朝著火車走去。

幾分鐘後,站內的人走得差不多了,男士才趕過來。他的肩上,扛著一個裝得滿滿的編織袋,裡面的東西將編織袋撐得稜角分明。男士走到女士身邊,並未停下腳,他往出站口看了兩眼,讓女士繼續在這裡看東西,自己則直接出了站。

“爸,爸,這邊。”出站口,一名年輕女子大聲地喊著。

原來,年長的夫妻是年輕女子的父母,她們是送外孫女回來上學的。看著父親通過驗票處出來,年輕女子立即迎上去。一邊幫著父親將肩上的編織袋扶著放到地上,一邊略帶埋怨地說:“都跟你們說了,別帶這麼多東西,怎麼還帶這麼多?哪能吃得完,孩子開學了,我們也都上班,家裡都沒人做飯,這些都得爛了……”

父親訕訕地笑著:“我去接你媽。”說著,他又拿著車票,跟車站的工作人員溝通,再進站一趟去取東西。

待他再出現在出站口,不僅帶回了那箱東西,還有等在站內的女士和孩子。

年輕女子費力地拖著編織袋,父母各自抱著一個紙箱跟在一邊,拉著媽媽手的孩子興奮地講述著假期的趣事。

“再不給你們帶點兒就吃不著了,園子裡都罷園了。”母親趁機跟女兒解釋著。

又嘆了口氣,女兒繼續拽著拖在地上的編織袋,一家人往停車場走去。

在他們不遠處,幾個同樣扛著大包小包的身影,隨著匆匆出站的人們一起,或奔向停車場或往不遠處的公交站點走去。

“返城”還在繼續

又一列火車進站,其中依然不乏扛著包裹、領著孩子的老人們。

走訪中記者瞭解到,假期時,把孩子送回到老人身邊的年輕父母有很多,多是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的。也有父母覺得,放假了,給孩子換一個環境,讓孩子有點兒新鮮感,也放鬆一下心情。但同時,一個假期的“放養”,每到開學前幾天,也是這些家長們幫著孩子“補”作業最忙的時候。孩子跟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身邊,很少有能輔導孩子作業的,於是,孩子只顧著玩,沒有完成作業,或者無法獨立完成的作業,就都只能“空”著。回到家,趁著開學之前的幾天,只能貪黑起早地完成。

在大慶公路客運樞紐站,正準備送外孫回佳木斯的孫女士告訴記者,孩子父母都是給別人打工,平時下班就沒個準點兒,孩子都是寄託在帶晚餐的輔導班。有時,聽女兒說,晚上下班去接孩子,孩子都趴在輔導班的桌子上睡著了,就心疼得不行。總算盼到孩子放暑假,孫女士提前兩天就趕過去了,把外孫接回了大慶。眼看著孩子要開學了,就算捨不得也得送回去了,只能等孩子放寒假再接回來。

“不在孩子身邊,平時照顧孩子也幫不上忙,只能等孩子放假了,接到身邊照顧。”孫女士說。

每至假期開始,老人們似約好了,集體湧進子女生活的城市,將孫子、外孫們帶回老家。假期結束之前,又將攢了一個假期的“特產”裝袋,扛在肩上,把孩子再送回到子女身邊。開學在即,“返城潮”還在繼續。

讓愛向上傳遞

□劉誠

記者寫的是返城潮,我讀出的是滿滿的愛。

一把攬過你的孩子,讓你歇一個假期,是愛;大包小裹地送來親手種的瓜果,送來自己醃製的鹹菜,是愛;

就像父母的揹包裡,永遠是驚喜。那裡藏著我們的玩具、童話書……藏著那些美好記憶。

只要孩子喜歡,父母的揹包就能裝下全世界。

在父母眼中,我們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所以才有了“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有一種冷,是媽媽認為我冷”。

然而,在享受完這種沉甸甸的愛之後呢?

有沒有發現,老人已經上樓需要歇一歇喘三喘了?

有沒有發現,老人的眼睛越來越花,記性越來越差了?

可是,不管自己身體如何,只要能為兒女做的,他們還會都攬過來,假期來了,還會把孫子接到身邊。

這樣溫暖的情景今年上演,明年還會重現。

因為,父母的愛,永遠不缺席。

網上曾經有一個問題:你在哪一瞬間突然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希望這個問題,留給剛從父母那裡接回孩子的你。

其實,父母的愛,一直在向下傳遞。

這一次,我們希望你能為父母多做點兒事情,讓愛,向上傳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