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寶放學後在書桌前做數學作業,他一邊做一遍擦,不一會兒就把那頁作業紙擦出了一個小洞。一旁的媽媽實在是忍不住了。

開始批評大寶:和你說過幾次了,想清楚再寫,總是這麼不認真,做事毛毛躁躁,你怎麼就改不了。一道題不停地改,得浪費多少時間,你看你把作業本擦成什麼樣子了。

大寶在一旁,彷彿沒聽見似的,繼續不停地擦擦改改。

孩子屢教不改,是直接批評產生了負面效果

媽媽對大寶審題不認真的壞習慣頭痛不已,自己已經記不得第幾次對大寶進行批評教育了,但是很明顯自己的說教在大寶身上起不到一點效果。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屢教不改呢?孩子屢教不改,原因就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家長總想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孩子一旦出現不好的行為,家長就不停地說教,希望孩子有所改變。

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自己反覆說教的方式其實是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簡單、粗暴,直接批評的方式,更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心理上產生逆反情緒,行動上不服管教。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寶放學後在書桌前做數學作業,他一邊做一遍擦,不一會兒就把那頁作業紙擦出了一個小洞。一旁的媽媽實在是忍不住了。

開始批評大寶:和你說過幾次了,想清楚再寫,總是這麼不認真,做事毛毛躁躁,你怎麼就改不了。一道題不停地改,得浪費多少時間,你看你把作業本擦成什麼樣子了。

大寶在一旁,彷彿沒聽見似的,繼續不停地擦擦改改。

孩子屢教不改,是直接批評產生了負面效果

媽媽對大寶審題不認真的壞習慣頭痛不已,自己已經記不得第幾次對大寶進行批評教育了,但是很明顯自己的說教在大寶身上起不到一點效果。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屢教不改呢?孩子屢教不改,原因就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家長總想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孩子一旦出現不好的行為,家長就不停地說教,希望孩子有所改變。

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自己反覆說教的方式其實是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簡單、粗暴,直接批評的方式,更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心理上產生逆反情緒,行動上不服管教。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就像大寶媽一樣,她直接批評孩子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負面的效果。

比如她把孩子定性為做事毛躁,讓孩子對自己有了不好的心理定位,當孩子對自己產生這種負面認識後,將會對他今後的表現產生消極的影響,再發生類似事情,孩子會歸結於使我自身性格、能力的問題。

所以想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改正不良行為,讓批評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同時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良好的行為規範,家長就需要思考批評的藝術。這時候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

“肥皂水效應”,簡捷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的

“肥皂水效應”這個說法是由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祕書,雖然人美,但是做事粗心,容易出錯。

有一天,約翰總統看見祕書走進辦公室,他對祕書說,漂亮的小姐搭配這身漂亮的衣服顯得更美麗。相信經你手處理的公文也一定和你一樣漂亮。

祕書受到總統的讚美和鼓勵,非常感動。從此以後,處理公文時細緻用心,很少再出現錯誤。

一位朋友知道後,便問約翰總統是如何想出這個辦法的。約翰總統說:理髮師給人刮鬍子之前,肯定要先塗些肥皂水,這樣刮起來才不會覺得痛。這就是“肥皂水效應”的來源。

“肥皂水效應”講的其實就是批評的藝術,如何將對他人的意見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讓對方容易接受,而且達到理想的效果。將對他人的批評包裹在對對方的讚美之中,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果,但被批評者更容易接受。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寶放學後在書桌前做數學作業,他一邊做一遍擦,不一會兒就把那頁作業紙擦出了一個小洞。一旁的媽媽實在是忍不住了。

開始批評大寶:和你說過幾次了,想清楚再寫,總是這麼不認真,做事毛毛躁躁,你怎麼就改不了。一道題不停地改,得浪費多少時間,你看你把作業本擦成什麼樣子了。

大寶在一旁,彷彿沒聽見似的,繼續不停地擦擦改改。

孩子屢教不改,是直接批評產生了負面效果

媽媽對大寶審題不認真的壞習慣頭痛不已,自己已經記不得第幾次對大寶進行批評教育了,但是很明顯自己的說教在大寶身上起不到一點效果。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屢教不改呢?孩子屢教不改,原因就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家長總想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孩子一旦出現不好的行為,家長就不停地說教,希望孩子有所改變。

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自己反覆說教的方式其實是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簡單、粗暴,直接批評的方式,更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心理上產生逆反情緒,行動上不服管教。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就像大寶媽一樣,她直接批評孩子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負面的效果。

比如她把孩子定性為做事毛躁,讓孩子對自己有了不好的心理定位,當孩子對自己產生這種負面認識後,將會對他今後的表現產生消極的影響,再發生類似事情,孩子會歸結於使我自身性格、能力的問題。

所以想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改正不良行為,讓批評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同時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良好的行為規範,家長就需要思考批評的藝術。這時候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

“肥皂水效應”,簡捷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的

“肥皂水效應”這個說法是由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祕書,雖然人美,但是做事粗心,容易出錯。

有一天,約翰總統看見祕書走進辦公室,他對祕書說,漂亮的小姐搭配這身漂亮的衣服顯得更美麗。相信經你手處理的公文也一定和你一樣漂亮。

祕書受到總統的讚美和鼓勵,非常感動。從此以後,處理公文時細緻用心,很少再出現錯誤。

一位朋友知道後,便問約翰總統是如何想出這個辦法的。約翰總統說:理髮師給人刮鬍子之前,肯定要先塗些肥皂水,這樣刮起來才不會覺得痛。這就是“肥皂水效應”的來源。

“肥皂水效應”講的其實就是批評的藝術,如何將對他人的意見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讓對方容易接受,而且達到理想的效果。將對他人的批評包裹在對對方的讚美之中,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果,但被批評者更容易接受。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批評中給予肯定,善用“語言的力量”

在實際應用中,如何做才能達到“肥皂水效應”的效果?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真誠地對對方的優點進行表揚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誇獎是真心的,還是敷衍的。只有真心的表揚才能激起對方心底對自己的認可,讓孩子繼續追求更高的行為標準。

若是用敷衍的態度說出,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為了批評做的鋪墊,這種語言會讓孩子覺得反感。

朋友總是抱怨孩子練琴不認真,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直鼓勵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孩子的積極性一直就不能被激發出來。有一次我到他們家,聽了孩子學琴時她對孩子的說教,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寶放學後在書桌前做數學作業,他一邊做一遍擦,不一會兒就把那頁作業紙擦出了一個小洞。一旁的媽媽實在是忍不住了。

開始批評大寶:和你說過幾次了,想清楚再寫,總是這麼不認真,做事毛毛躁躁,你怎麼就改不了。一道題不停地改,得浪費多少時間,你看你把作業本擦成什麼樣子了。

大寶在一旁,彷彿沒聽見似的,繼續不停地擦擦改改。

孩子屢教不改,是直接批評產生了負面效果

媽媽對大寶審題不認真的壞習慣頭痛不已,自己已經記不得第幾次對大寶進行批評教育了,但是很明顯自己的說教在大寶身上起不到一點效果。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屢教不改呢?孩子屢教不改,原因就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家長總想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孩子一旦出現不好的行為,家長就不停地說教,希望孩子有所改變。

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自己反覆說教的方式其實是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簡單、粗暴,直接批評的方式,更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心理上產生逆反情緒,行動上不服管教。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就像大寶媽一樣,她直接批評孩子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負面的效果。

比如她把孩子定性為做事毛躁,讓孩子對自己有了不好的心理定位,當孩子對自己產生這種負面認識後,將會對他今後的表現產生消極的影響,再發生類似事情,孩子會歸結於使我自身性格、能力的問題。

所以想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改正不良行為,讓批評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同時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良好的行為規範,家長就需要思考批評的藝術。這時候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

“肥皂水效應”,簡捷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的

“肥皂水效應”這個說法是由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祕書,雖然人美,但是做事粗心,容易出錯。

有一天,約翰總統看見祕書走進辦公室,他對祕書說,漂亮的小姐搭配這身漂亮的衣服顯得更美麗。相信經你手處理的公文也一定和你一樣漂亮。

祕書受到總統的讚美和鼓勵,非常感動。從此以後,處理公文時細緻用心,很少再出現錯誤。

一位朋友知道後,便問約翰總統是如何想出這個辦法的。約翰總統說:理髮師給人刮鬍子之前,肯定要先塗些肥皂水,這樣刮起來才不會覺得痛。這就是“肥皂水效應”的來源。

“肥皂水效應”講的其實就是批評的藝術,如何將對他人的意見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讓對方容易接受,而且達到理想的效果。將對他人的批評包裹在對對方的讚美之中,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果,但被批評者更容易接受。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批評中給予肯定,善用“語言的力量”

在實際應用中,如何做才能達到“肥皂水效應”的效果?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真誠地對對方的優點進行表揚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誇獎是真心的,還是敷衍的。只有真心的表揚才能激起對方心底對自己的認可,讓孩子繼續追求更高的行為標準。

若是用敷衍的態度說出,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為了批評做的鋪墊,這種語言會讓孩子覺得反感。

朋友總是抱怨孩子練琴不認真,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直鼓勵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孩子的積極性一直就不能被激發出來。有一次我到他們家,聽了孩子學琴時她對孩子的說教,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孩子在拉小提琴的過程中已經有不耐煩情緒,一直拖著不肯繼續拉,這時候朋友對孩子說:好好練,你一定可以的,我相信你的能力,繼續練習吧。

朋友忽視了孩子因為沒有練好時的煩躁心情,說出的肯定的話語裡包含著很強烈的目的性,就是讓孩子繼續練習。孩子感受不到真誠的鼓勵和讚美,接收到的信息只有繼續練習,媽媽的話產生不了“肥皂水效應”。

如果媽媽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暫停,然後用真誠且真實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讚揚。

比如指出孩子的樂感很高,對樂譜的認識也很清晰,今後練習時注意手指的配合,會彈得更流暢。這樣的建議方式,孩子的接受度就會很高。

2.用正面的方式說出對對方的期望

對於意見的提出,要用正面的方式說出,注意語言應用的藝術。比如想讓孩子做事仔細,家長可以說“不要粗心”也可以說“要細心”,兩種表達看似相同,其實對孩子的心理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我們經常用哪種表達,就相當於給孩子強化哪種印象。總是對孩子說“不”,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而且也是再給孩子強化負面的印象,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貼上了標籤。

就像前文提到的例子。大寶只要一有錯,大寶媽就不停地重複對大寶的說教,大寶潛意識中已經認為自己確實是做事不認真又粗心。

媽媽不停地批評指責就是在加深大寶對自己的定義。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屢教不改”的原因就找到了。

如果大寶媽換個說法呢?比如說:你玩遊戲玩得那麼好,是因為你會通觀全局再決定下面的行動計劃,這樣勝算更大。

對待作業也一樣,你試試用這種方式,判斷會不會更省力。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幫孩子糾正錯誤,改掉壞毛病,善用語言的力量。

"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大寶放學後在書桌前做數學作業,他一邊做一遍擦,不一會兒就把那頁作業紙擦出了一個小洞。一旁的媽媽實在是忍不住了。

開始批評大寶:和你說過幾次了,想清楚再寫,總是這麼不認真,做事毛毛躁躁,你怎麼就改不了。一道題不停地改,得浪費多少時間,你看你把作業本擦成什麼樣子了。

大寶在一旁,彷彿沒聽見似的,繼續不停地擦擦改改。

孩子屢教不改,是直接批評產生了負面效果

媽媽對大寶審題不認真的壞習慣頭痛不已,自己已經記不得第幾次對大寶進行批評教育了,但是很明顯自己的說教在大寶身上起不到一點效果。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屢教不改呢?孩子屢教不改,原因就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家長總想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孩子一旦出現不好的行為,家長就不停地說教,希望孩子有所改變。

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自己反覆說教的方式其實是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簡單、粗暴,直接批評的方式,更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心理上產生逆反情緒,行動上不服管教。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就像大寶媽一樣,她直接批評孩子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負面的效果。

比如她把孩子定性為做事毛躁,讓孩子對自己有了不好的心理定位,當孩子對自己產生這種負面認識後,將會對他今後的表現產生消極的影響,再發生類似事情,孩子會歸結於使我自身性格、能力的問題。

所以想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改正不良行為,讓批評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同時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良好的行為規範,家長就需要思考批評的藝術。這時候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

“肥皂水效應”,簡捷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的

“肥皂水效應”這個說法是由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祕書,雖然人美,但是做事粗心,容易出錯。

有一天,約翰總統看見祕書走進辦公室,他對祕書說,漂亮的小姐搭配這身漂亮的衣服顯得更美麗。相信經你手處理的公文也一定和你一樣漂亮。

祕書受到總統的讚美和鼓勵,非常感動。從此以後,處理公文時細緻用心,很少再出現錯誤。

一位朋友知道後,便問約翰總統是如何想出這個辦法的。約翰總統說:理髮師給人刮鬍子之前,肯定要先塗些肥皂水,這樣刮起來才不會覺得痛。這就是“肥皂水效應”的來源。

“肥皂水效應”講的其實就是批評的藝術,如何將對他人的意見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讓對方容易接受,而且達到理想的效果。將對他人的批評包裹在對對方的讚美之中,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果,但被批評者更容易接受。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批評中給予肯定,善用“語言的力量”

在實際應用中,如何做才能達到“肥皂水效應”的效果?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真誠地對對方的優點進行表揚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誇獎是真心的,還是敷衍的。只有真心的表揚才能激起對方心底對自己的認可,讓孩子繼續追求更高的行為標準。

若是用敷衍的態度說出,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為了批評做的鋪墊,這種語言會讓孩子覺得反感。

朋友總是抱怨孩子練琴不認真,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直鼓勵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孩子的積極性一直就不能被激發出來。有一次我到他們家,聽了孩子學琴時她對孩子的說教,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孩子在拉小提琴的過程中已經有不耐煩情緒,一直拖著不肯繼續拉,這時候朋友對孩子說:好好練,你一定可以的,我相信你的能力,繼續練習吧。

朋友忽視了孩子因為沒有練好時的煩躁心情,說出的肯定的話語裡包含著很強烈的目的性,就是讓孩子繼續練習。孩子感受不到真誠的鼓勵和讚美,接收到的信息只有繼續練習,媽媽的話產生不了“肥皂水效應”。

如果媽媽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暫停,然後用真誠且真實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讚揚。

比如指出孩子的樂感很高,對樂譜的認識也很清晰,今後練習時注意手指的配合,會彈得更流暢。這樣的建議方式,孩子的接受度就會很高。

2.用正面的方式說出對對方的期望

對於意見的提出,要用正面的方式說出,注意語言應用的藝術。比如想讓孩子做事仔細,家長可以說“不要粗心”也可以說“要細心”,兩種表達看似相同,其實對孩子的心理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我們經常用哪種表達,就相當於給孩子強化哪種印象。總是對孩子說“不”,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而且也是再給孩子強化負面的印象,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貼上了標籤。

就像前文提到的例子。大寶只要一有錯,大寶媽就不停地重複對大寶的說教,大寶潛意識中已經認為自己確實是做事不認真又粗心。

媽媽不停地批評指責就是在加深大寶對自己的定義。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屢教不改”的原因就找到了。

如果大寶媽換個說法呢?比如說:你玩遊戲玩得那麼好,是因為你會通觀全局再決定下面的行動計劃,這樣勝算更大。

對待作業也一樣,你試試用這種方式,判斷會不會更省力。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幫孩子糾正錯誤,改掉壞毛病,善用語言的力量。

孩子聽不進去話,家長巧妙運用“肥皂水效應”,讓孩子更易接受

3.切忌進行人生攻擊

家長在批評教育時,只需就事論事地指出錯誤,切忌對孩子進行人生攻擊。上升到自身能力、性格等問題的高度。否則孩子會對自己產生全面的否定,形成自卑、懦弱的心理。

家長常放在嘴邊的話,比如“你總是這樣,怎麼說都改不了”或是“真沒用,真沒出息”這樣的話,除了讓家長髮洩自己的怒氣,將怨氣轉移到孩子身上之外,對於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作用,相反還有反面效果。

所以家長還需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肥皂水效應”教會我們善用語言的力量,幫孩子改正壞習慣,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教育和建議。

今日互動:你會怎樣給孩子提建議呢?歡迎評論分享。

————————

學無止境,育兒知識更是需要我們用心,細心的去鑽研的一門學問。嗯哼媽媽在這裡隨時聆聽並解決各位家長的問題。

關注【嗯哼媽媽】,細心聆聽父母心聲,刻苦鑽研育兒方式,讓每一個育兒難題都不再是難題。歡迎諮詢,我們共同成長。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