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案例

(以下案例來訪者已授權)

小麗是一位兩孩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儘量避免顧此失彼。她的大寶是個七歲的男孩,陽光、活潑、帥氣,思維敏捷,喜歡說話,不靦腆,可以看得出來父母教育的還是很優秀的。但他仍然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喜歡打岔,喜歡插話,大人們在說話時他會忘我的不顧慮別人,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斷他,他才知道自己沒有顧慮到別人。他有摳手指的習慣,喜歡擁抱,對於女性長輩尤為黏膩,喜歡被人誇獎,同時也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長輩們不小心忽略了他,他會很生氣,會以你們都不愛我了等這種方式哭鬧贏得關注。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二寶出生以後發生的,小麗在懷孕期間依然與大寶建立良好的互動,比如每天夜裡的講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與遊戲。即使月份很大的時候,都堅持著,對於妹妹的到來,他是即欣喜又緊張,小麗告訴大寶,小寶寶的到來會讓他多一個朋友,不會孤單。

在懷孕的過程中,孩子的奶奶考慮到孕婦的辛苦,有和大寶說:“媽媽懷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讀故事了,讓媽媽去休息了吧。”大寶不願意,那個時候孩子5歲,每天只有媽媽下班後才能見到,膩歪一會,奶奶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和媽媽獨處的時間,他會第一時間說:“不行,我要媽媽和我講故事。”而小麗一般都是滿足的,並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下次這樣的話。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寶能夠體諒媽媽,並且內心也有些許埋怨孩子不懂得體諒人。孩子內心也自然感受到來自奶奶的這種埋怨,他認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愛護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後,他更證實了奶奶更喜歡妹妹,因為他時刻關注到奶奶對妹妹是呵護有佳,但對自己總是批評、呵斥。

生活中,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張,小麗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特別嚴厲,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動不動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經常嚴厲批評,甚至動過手。在妹妹出生後,爸爸天然的喜歡女孩子,對於妹妹的狀態是心更柔軟,大寶看到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對待自己,似乎更覺得爸爸喜歡妹妹更多一些。小麗也與丈夫溝通過這個話題,此後丈夫開始閱讀教育小孩的書籍,聽相關的心理課程,認識到自己那些舊的教育思維確實損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們大人,改變一種行為模式都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如果不進行大量的重複或者是自我覺察,很快就又會恢復到舊有的相處模式。

向外攻擊性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闆罵,回家後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案例

(以下案例來訪者已授權)

小麗是一位兩孩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儘量避免顧此失彼。她的大寶是個七歲的男孩,陽光、活潑、帥氣,思維敏捷,喜歡說話,不靦腆,可以看得出來父母教育的還是很優秀的。但他仍然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喜歡打岔,喜歡插話,大人們在說話時他會忘我的不顧慮別人,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斷他,他才知道自己沒有顧慮到別人。他有摳手指的習慣,喜歡擁抱,對於女性長輩尤為黏膩,喜歡被人誇獎,同時也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長輩們不小心忽略了他,他會很生氣,會以你們都不愛我了等這種方式哭鬧贏得關注。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二寶出生以後發生的,小麗在懷孕期間依然與大寶建立良好的互動,比如每天夜裡的講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與遊戲。即使月份很大的時候,都堅持著,對於妹妹的到來,他是即欣喜又緊張,小麗告訴大寶,小寶寶的到來會讓他多一個朋友,不會孤單。

在懷孕的過程中,孩子的奶奶考慮到孕婦的辛苦,有和大寶說:“媽媽懷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讀故事了,讓媽媽去休息了吧。”大寶不願意,那個時候孩子5歲,每天只有媽媽下班後才能見到,膩歪一會,奶奶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和媽媽獨處的時間,他會第一時間說:“不行,我要媽媽和我講故事。”而小麗一般都是滿足的,並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下次這樣的話。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寶能夠體諒媽媽,並且內心也有些許埋怨孩子不懂得體諒人。孩子內心也自然感受到來自奶奶的這種埋怨,他認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愛護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後,他更證實了奶奶更喜歡妹妹,因為他時刻關注到奶奶對妹妹是呵護有佳,但對自己總是批評、呵斥。

生活中,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張,小麗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特別嚴厲,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動不動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經常嚴厲批評,甚至動過手。在妹妹出生後,爸爸天然的喜歡女孩子,對於妹妹的狀態是心更柔軟,大寶看到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對待自己,似乎更覺得爸爸喜歡妹妹更多一些。小麗也與丈夫溝通過這個話題,此後丈夫開始閱讀教育小孩的書籍,聽相關的心理課程,認識到自己那些舊的教育思維確實損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們大人,改變一種行為模式都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如果不進行大量的重複或者是自我覺察,很快就又會恢復到舊有的相處模式。

向外攻擊性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闆罵,回家後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攻擊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

所以從生存策略的角度上,這樣的攻擊是安全和可持續的。但從人性的角度上,這也是最懦弱的表現,把自己承擔不了的痛苦,發洩給無辜的弱者,尤其是至親的人,這樣的行為不過是逃避責任和欺軟怕硬而已。

小麗的丈夫有一點“窩裡橫”,他對家人則是充滿攻擊性的,對於比自己弱的妻子、母親、兒子,他會顯得更凶,嚴厲,但對於外面的人反而是很和藹。雖然他的攻擊性還不至於非常的嚴重,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種攻擊性也是破壞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

小麗的媽媽也是一個向外攻擊的人,小麗丈夫在與丈母孃生活的時段裡,丈母孃是一把手,而和自己向內攻擊性媽媽生活的時段裡,他便成為一把手。

在底層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在事業上一無是處,在人群中卻表現出極好的脾氣和修養,見人都是滿臉和善,樂於助人,街坊鄰居口碑特別好。但是一回到家裡,關上門立刻變成惡魔,對親人無比的刻薄、嚴厲,言語和行為甚至可以達到惡毒的程度。

他只是在外人眼裡看起來的好人,其實,攻擊性是很厲害的。

這類人他們往往自己不得什麼大病,而他的家人卻常常頻發惡疾,一生都被噩夢困擾。

攻擊上序位的人也有,只不過在人群中是少數,他們挑戰和攻擊的對象往往是上司、領導和權威,他們反而從不欺負弱小,對比自己弱的人群特別護佑、憐愛有加。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案例

(以下案例來訪者已授權)

小麗是一位兩孩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儘量避免顧此失彼。她的大寶是個七歲的男孩,陽光、活潑、帥氣,思維敏捷,喜歡說話,不靦腆,可以看得出來父母教育的還是很優秀的。但他仍然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喜歡打岔,喜歡插話,大人們在說話時他會忘我的不顧慮別人,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斷他,他才知道自己沒有顧慮到別人。他有摳手指的習慣,喜歡擁抱,對於女性長輩尤為黏膩,喜歡被人誇獎,同時也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長輩們不小心忽略了他,他會很生氣,會以你們都不愛我了等這種方式哭鬧贏得關注。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二寶出生以後發生的,小麗在懷孕期間依然與大寶建立良好的互動,比如每天夜裡的講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與遊戲。即使月份很大的時候,都堅持著,對於妹妹的到來,他是即欣喜又緊張,小麗告訴大寶,小寶寶的到來會讓他多一個朋友,不會孤單。

在懷孕的過程中,孩子的奶奶考慮到孕婦的辛苦,有和大寶說:“媽媽懷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讀故事了,讓媽媽去休息了吧。”大寶不願意,那個時候孩子5歲,每天只有媽媽下班後才能見到,膩歪一會,奶奶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和媽媽獨處的時間,他會第一時間說:“不行,我要媽媽和我講故事。”而小麗一般都是滿足的,並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下次這樣的話。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寶能夠體諒媽媽,並且內心也有些許埋怨孩子不懂得體諒人。孩子內心也自然感受到來自奶奶的這種埋怨,他認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愛護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後,他更證實了奶奶更喜歡妹妹,因為他時刻關注到奶奶對妹妹是呵護有佳,但對自己總是批評、呵斥。

生活中,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張,小麗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特別嚴厲,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動不動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經常嚴厲批評,甚至動過手。在妹妹出生後,爸爸天然的喜歡女孩子,對於妹妹的狀態是心更柔軟,大寶看到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對待自己,似乎更覺得爸爸喜歡妹妹更多一些。小麗也與丈夫溝通過這個話題,此後丈夫開始閱讀教育小孩的書籍,聽相關的心理課程,認識到自己那些舊的教育思維確實損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們大人,改變一種行為模式都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如果不進行大量的重複或者是自我覺察,很快就又會恢復到舊有的相處模式。

向外攻擊性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闆罵,回家後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攻擊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

所以從生存策略的角度上,這樣的攻擊是安全和可持續的。但從人性的角度上,這也是最懦弱的表現,把自己承擔不了的痛苦,發洩給無辜的弱者,尤其是至親的人,這樣的行為不過是逃避責任和欺軟怕硬而已。

小麗的丈夫有一點“窩裡橫”,他對家人則是充滿攻擊性的,對於比自己弱的妻子、母親、兒子,他會顯得更凶,嚴厲,但對於外面的人反而是很和藹。雖然他的攻擊性還不至於非常的嚴重,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種攻擊性也是破壞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

小麗的媽媽也是一個向外攻擊的人,小麗丈夫在與丈母孃生活的時段裡,丈母孃是一把手,而和自己向內攻擊性媽媽生活的時段裡,他便成為一把手。

在底層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在事業上一無是處,在人群中卻表現出極好的脾氣和修養,見人都是滿臉和善,樂於助人,街坊鄰居口碑特別好。但是一回到家裡,關上門立刻變成惡魔,對親人無比的刻薄、嚴厲,言語和行為甚至可以達到惡毒的程度。

他只是在外人眼裡看起來的好人,其實,攻擊性是很厲害的。

這類人他們往往自己不得什麼大病,而他的家人卻常常頻發惡疾,一生都被噩夢困擾。

攻擊上序位的人也有,只不過在人群中是少數,他們挑戰和攻擊的對象往往是上司、領導和權威,他們反而從不欺負弱小,對比自己弱的人群特別護佑、憐愛有加。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向內攻擊

我們發現,身邊有一類這樣的人,他們什麼都隨順隨緣,完全沒有什麼要求,也沒有什麼底限,別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別人拒絕的他來承擔。周圍人都覺得他是心腸最好、脾氣最好的人,但他卻年紀輕輕得了癌症。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癌症性格,他們為了達成外在的和諧,過度的妥協,讓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壓抑,吞嚥了太多委屈。實際上,他的心理根本承擔不了,於是,那些負面情緒長期鬱結在心,就會攻擊身體裡的臟器,導致癌症。

小麗原本是向外攻擊的,但在家庭關係裡,如果出現兩個向外攻擊的人必然會造成家庭矛盾不斷,爭吵不斷,於是久而久之,她開始隱忍,將向外的攻擊性轉向內,在孩子面前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在父母面前也不抱怨任何不滿,很多的事情獨處承擔。小麗的婆婆也是如此,小麗的公公和自己的丈夫完全如出一轍,也是“窩裡橫”,對婆婆向來都是凶、罵、甚至打。婆婆內心的感受是為了孩子,忍忍又何妨,她也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有時候想爆發衝突時也往往被壓制不能正常的表達。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人,要麼故意打扮得灰頭土臉,長衣長袍遮住性感部位,要麼故意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人,要麼就是不允許自己享受美食,不允許自己休息和放假。

他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不漂亮,我好醜,我都不喜歡我自己,都是我不好,都怪我,都是我的錯,我就是放不下,我還是有貪念,我是罪人呀,我不配擁有,我有什麼資格享受等等。

他們缺乏活著的資格感,害怕自己美麗綻放,每天拿著鞭子抽自己。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不敢驕傲,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歸因都是自己的錯,這些行為都是對自我信念系統和精神系統的攻擊。

自我攻擊久了,人就會真的變得不漂亮、情緒低糜、失眠多夢、焦慮不安,慢慢患上抑鬱、強迫。

小麗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感覺到自卑,因為覺得丈夫從來都覺得她學歷不夠高,思想層次不在一個階段,所以丈夫與自己溝通的時候總是帶有一種輕蔑的態度,雖然她自己知道並不是那樣,並且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社交能力也很強,可惜在家庭裡永遠是被打壓的那一樣。所以她選擇了收起自己的攻擊性,好在她自己的性格並不是自卑到骨子裡,她去提升學歷,閱讀大量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在工作上更加拼搏,通過外在的武裝自己,但這一切丈夫從來不會給予一句肯定。

小麗的努力既然不被看見,人也開始變得消極,但經過了一番心理洗禮之後,她自己也懂得了,人要先愛自己,改變是為了愛自己,贏得自己而努力,而不是將所有的期望建立在他人的身份。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案例

(以下案例來訪者已授權)

小麗是一位兩孩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儘量避免顧此失彼。她的大寶是個七歲的男孩,陽光、活潑、帥氣,思維敏捷,喜歡說話,不靦腆,可以看得出來父母教育的還是很優秀的。但他仍然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喜歡打岔,喜歡插話,大人們在說話時他會忘我的不顧慮別人,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斷他,他才知道自己沒有顧慮到別人。他有摳手指的習慣,喜歡擁抱,對於女性長輩尤為黏膩,喜歡被人誇獎,同時也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長輩們不小心忽略了他,他會很生氣,會以你們都不愛我了等這種方式哭鬧贏得關注。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二寶出生以後發生的,小麗在懷孕期間依然與大寶建立良好的互動,比如每天夜裡的講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與遊戲。即使月份很大的時候,都堅持著,對於妹妹的到來,他是即欣喜又緊張,小麗告訴大寶,小寶寶的到來會讓他多一個朋友,不會孤單。

在懷孕的過程中,孩子的奶奶考慮到孕婦的辛苦,有和大寶說:“媽媽懷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讀故事了,讓媽媽去休息了吧。”大寶不願意,那個時候孩子5歲,每天只有媽媽下班後才能見到,膩歪一會,奶奶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和媽媽獨處的時間,他會第一時間說:“不行,我要媽媽和我講故事。”而小麗一般都是滿足的,並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下次這樣的話。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寶能夠體諒媽媽,並且內心也有些許埋怨孩子不懂得體諒人。孩子內心也自然感受到來自奶奶的這種埋怨,他認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愛護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後,他更證實了奶奶更喜歡妹妹,因為他時刻關注到奶奶對妹妹是呵護有佳,但對自己總是批評、呵斥。

生活中,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張,小麗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特別嚴厲,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動不動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經常嚴厲批評,甚至動過手。在妹妹出生後,爸爸天然的喜歡女孩子,對於妹妹的狀態是心更柔軟,大寶看到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對待自己,似乎更覺得爸爸喜歡妹妹更多一些。小麗也與丈夫溝通過這個話題,此後丈夫開始閱讀教育小孩的書籍,聽相關的心理課程,認識到自己那些舊的教育思維確實損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們大人,改變一種行為模式都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如果不進行大量的重複或者是自我覺察,很快就又會恢復到舊有的相處模式。

向外攻擊性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闆罵,回家後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攻擊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

所以從生存策略的角度上,這樣的攻擊是安全和可持續的。但從人性的角度上,這也是最懦弱的表現,把自己承擔不了的痛苦,發洩給無辜的弱者,尤其是至親的人,這樣的行為不過是逃避責任和欺軟怕硬而已。

小麗的丈夫有一點“窩裡橫”,他對家人則是充滿攻擊性的,對於比自己弱的妻子、母親、兒子,他會顯得更凶,嚴厲,但對於外面的人反而是很和藹。雖然他的攻擊性還不至於非常的嚴重,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種攻擊性也是破壞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

小麗的媽媽也是一個向外攻擊的人,小麗丈夫在與丈母孃生活的時段裡,丈母孃是一把手,而和自己向內攻擊性媽媽生活的時段裡,他便成為一把手。

在底層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在事業上一無是處,在人群中卻表現出極好的脾氣和修養,見人都是滿臉和善,樂於助人,街坊鄰居口碑特別好。但是一回到家裡,關上門立刻變成惡魔,對親人無比的刻薄、嚴厲,言語和行為甚至可以達到惡毒的程度。

他只是在外人眼裡看起來的好人,其實,攻擊性是很厲害的。

這類人他們往往自己不得什麼大病,而他的家人卻常常頻發惡疾,一生都被噩夢困擾。

攻擊上序位的人也有,只不過在人群中是少數,他們挑戰和攻擊的對象往往是上司、領導和權威,他們反而從不欺負弱小,對比自己弱的人群特別護佑、憐愛有加。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向內攻擊

我們發現,身邊有一類這樣的人,他們什麼都隨順隨緣,完全沒有什麼要求,也沒有什麼底限,別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別人拒絕的他來承擔。周圍人都覺得他是心腸最好、脾氣最好的人,但他卻年紀輕輕得了癌症。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癌症性格,他們為了達成外在的和諧,過度的妥協,讓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壓抑,吞嚥了太多委屈。實際上,他的心理根本承擔不了,於是,那些負面情緒長期鬱結在心,就會攻擊身體裡的臟器,導致癌症。

小麗原本是向外攻擊的,但在家庭關係裡,如果出現兩個向外攻擊的人必然會造成家庭矛盾不斷,爭吵不斷,於是久而久之,她開始隱忍,將向外的攻擊性轉向內,在孩子面前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在父母面前也不抱怨任何不滿,很多的事情獨處承擔。小麗的婆婆也是如此,小麗的公公和自己的丈夫完全如出一轍,也是“窩裡橫”,對婆婆向來都是凶、罵、甚至打。婆婆內心的感受是為了孩子,忍忍又何妨,她也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有時候想爆發衝突時也往往被壓制不能正常的表達。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人,要麼故意打扮得灰頭土臉,長衣長袍遮住性感部位,要麼故意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人,要麼就是不允許自己享受美食,不允許自己休息和放假。

他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不漂亮,我好醜,我都不喜歡我自己,都是我不好,都怪我,都是我的錯,我就是放不下,我還是有貪念,我是罪人呀,我不配擁有,我有什麼資格享受等等。

他們缺乏活著的資格感,害怕自己美麗綻放,每天拿著鞭子抽自己。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不敢驕傲,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歸因都是自己的錯,這些行為都是對自我信念系統和精神系統的攻擊。

自我攻擊久了,人就會真的變得不漂亮、情緒低糜、失眠多夢、焦慮不安,慢慢患上抑鬱、強迫。

小麗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感覺到自卑,因為覺得丈夫從來都覺得她學歷不夠高,思想層次不在一個階段,所以丈夫與自己溝通的時候總是帶有一種輕蔑的態度,雖然她自己知道並不是那樣,並且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社交能力也很強,可惜在家庭裡永遠是被打壓的那一樣。所以她選擇了收起自己的攻擊性,好在她自己的性格並不是自卑到骨子裡,她去提升學歷,閱讀大量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在工作上更加拼搏,通過外在的武裝自己,但這一切丈夫從來不會給予一句肯定。

小麗的努力既然不被看見,人也開始變得消極,但經過了一番心理洗禮之後,她自己也懂得了,人要先愛自己,改變是為了愛自己,贏得自己而努力,而不是將所有的期望建立在他人的身份。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除了小麗,家裡還有小麗的婆婆也是向內攻擊型的人,剛和兒子媳婦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她自己認為來自農村,家裡的電器不會用,很多的工具連見都沒見過,自己便開始自抑自艾,兒子對她的言語上都是期待她能夠堅強起來,學著過城市生活。這對於一個六十多的老人家來說,確實有點難。

小麗與婆婆接觸的更多,她一開始也是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婆婆,但發現婆婆在生活中總是很悲觀,自暴自棄,她也擔心婆婆因此抑鬱。小麗的大寶之前一直是由外婆帶大,所以與外婆的感情很好,而奶奶來的時候,大寶是不喜歡的,在言語上會很直接的說:“我更喜歡外婆。”這樣的話讓奶奶的內心是很受打擊的,奶奶覺得自己的孫子我怎麼就不疼呢?

在實際的生活中,孫子和奶奶之間依然有很多的摩擦。奶奶因為是向內攻擊型的,所以有話有想法都是憋在內心不說的,即使小麗會去引導婆婆,說出一些真心話,她都會將話語包裝起來,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一來,婆婆的內心裡摻雜了很多的怨憤,在與孫子的相處中,也開始向下序位的對孫子責罵、怨懟。內心攻擊性能量壓抑多了,就開始和自己的兒子發生更加嚴重的矛盾,發生爭吵。

對孩子的影響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後,大寶的發展軌跡是什麼樣的呢?

孩子真如一張白紙一樣,你在他身上塗抹什麼樣的顏色,他就顯示出什麼樣的顏色。在上小學以前,大寶是100%信任家庭的,特別是來自媽媽的愛與權威。媽媽就是他的精神領袖,媽媽知道淵博、懂得很多,可以教她很多,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模仿媽媽,包括他會學習如何對待別人。

大寶在對待奶奶的態度上也像媽媽那樣,從尊重、包容轉變成教育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實在太笨了,教很多遍都不會,並且還總是自暴自棄,他也學著媽媽的樣說:“媽媽說,不會就學呀,不能這樣隨便放棄。”但奶奶似乎非常的固執,越希望她向左,她會越向右。最終兒子媳婦也便不再刻意的與她對抗,她願意怎樣就怎樣。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案例

(以下案例來訪者已授權)

小麗是一位兩孩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儘量避免顧此失彼。她的大寶是個七歲的男孩,陽光、活潑、帥氣,思維敏捷,喜歡說話,不靦腆,可以看得出來父母教育的還是很優秀的。但他仍然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喜歡打岔,喜歡插話,大人們在說話時他會忘我的不顧慮別人,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斷他,他才知道自己沒有顧慮到別人。他有摳手指的習慣,喜歡擁抱,對於女性長輩尤為黏膩,喜歡被人誇獎,同時也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長輩們不小心忽略了他,他會很生氣,會以你們都不愛我了等這種方式哭鬧贏得關注。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二寶出生以後發生的,小麗在懷孕期間依然與大寶建立良好的互動,比如每天夜裡的講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與遊戲。即使月份很大的時候,都堅持著,對於妹妹的到來,他是即欣喜又緊張,小麗告訴大寶,小寶寶的到來會讓他多一個朋友,不會孤單。

在懷孕的過程中,孩子的奶奶考慮到孕婦的辛苦,有和大寶說:“媽媽懷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讀故事了,讓媽媽去休息了吧。”大寶不願意,那個時候孩子5歲,每天只有媽媽下班後才能見到,膩歪一會,奶奶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和媽媽獨處的時間,他會第一時間說:“不行,我要媽媽和我講故事。”而小麗一般都是滿足的,並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下次這樣的話。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寶能夠體諒媽媽,並且內心也有些許埋怨孩子不懂得體諒人。孩子內心也自然感受到來自奶奶的這種埋怨,他認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愛護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後,他更證實了奶奶更喜歡妹妹,因為他時刻關注到奶奶對妹妹是呵護有佳,但對自己總是批評、呵斥。

生活中,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張,小麗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特別嚴厲,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動不動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經常嚴厲批評,甚至動過手。在妹妹出生後,爸爸天然的喜歡女孩子,對於妹妹的狀態是心更柔軟,大寶看到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對待自己,似乎更覺得爸爸喜歡妹妹更多一些。小麗也與丈夫溝通過這個話題,此後丈夫開始閱讀教育小孩的書籍,聽相關的心理課程,認識到自己那些舊的教育思維確實損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們大人,改變一種行為模式都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如果不進行大量的重複或者是自我覺察,很快就又會恢復到舊有的相處模式。

向外攻擊性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闆罵,回家後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攻擊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

所以從生存策略的角度上,這樣的攻擊是安全和可持續的。但從人性的角度上,這也是最懦弱的表現,把自己承擔不了的痛苦,發洩給無辜的弱者,尤其是至親的人,這樣的行為不過是逃避責任和欺軟怕硬而已。

小麗的丈夫有一點“窩裡橫”,他對家人則是充滿攻擊性的,對於比自己弱的妻子、母親、兒子,他會顯得更凶,嚴厲,但對於外面的人反而是很和藹。雖然他的攻擊性還不至於非常的嚴重,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種攻擊性也是破壞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

小麗的媽媽也是一個向外攻擊的人,小麗丈夫在與丈母孃生活的時段裡,丈母孃是一把手,而和自己向內攻擊性媽媽生活的時段裡,他便成為一把手。

在底層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在事業上一無是處,在人群中卻表現出極好的脾氣和修養,見人都是滿臉和善,樂於助人,街坊鄰居口碑特別好。但是一回到家裡,關上門立刻變成惡魔,對親人無比的刻薄、嚴厲,言語和行為甚至可以達到惡毒的程度。

他只是在外人眼裡看起來的好人,其實,攻擊性是很厲害的。

這類人他們往往自己不得什麼大病,而他的家人卻常常頻發惡疾,一生都被噩夢困擾。

攻擊上序位的人也有,只不過在人群中是少數,他們挑戰和攻擊的對象往往是上司、領導和權威,他們反而從不欺負弱小,對比自己弱的人群特別護佑、憐愛有加。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向內攻擊

我們發現,身邊有一類這樣的人,他們什麼都隨順隨緣,完全沒有什麼要求,也沒有什麼底限,別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別人拒絕的他來承擔。周圍人都覺得他是心腸最好、脾氣最好的人,但他卻年紀輕輕得了癌症。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癌症性格,他們為了達成外在的和諧,過度的妥協,讓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壓抑,吞嚥了太多委屈。實際上,他的心理根本承擔不了,於是,那些負面情緒長期鬱結在心,就會攻擊身體裡的臟器,導致癌症。

小麗原本是向外攻擊的,但在家庭關係裡,如果出現兩個向外攻擊的人必然會造成家庭矛盾不斷,爭吵不斷,於是久而久之,她開始隱忍,將向外的攻擊性轉向內,在孩子面前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在父母面前也不抱怨任何不滿,很多的事情獨處承擔。小麗的婆婆也是如此,小麗的公公和自己的丈夫完全如出一轍,也是“窩裡橫”,對婆婆向來都是凶、罵、甚至打。婆婆內心的感受是為了孩子,忍忍又何妨,她也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有時候想爆發衝突時也往往被壓制不能正常的表達。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人,要麼故意打扮得灰頭土臉,長衣長袍遮住性感部位,要麼故意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人,要麼就是不允許自己享受美食,不允許自己休息和放假。

他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不漂亮,我好醜,我都不喜歡我自己,都是我不好,都怪我,都是我的錯,我就是放不下,我還是有貪念,我是罪人呀,我不配擁有,我有什麼資格享受等等。

他們缺乏活著的資格感,害怕自己美麗綻放,每天拿著鞭子抽自己。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不敢驕傲,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歸因都是自己的錯,這些行為都是對自我信念系統和精神系統的攻擊。

自我攻擊久了,人就會真的變得不漂亮、情緒低糜、失眠多夢、焦慮不安,慢慢患上抑鬱、強迫。

小麗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感覺到自卑,因為覺得丈夫從來都覺得她學歷不夠高,思想層次不在一個階段,所以丈夫與自己溝通的時候總是帶有一種輕蔑的態度,雖然她自己知道並不是那樣,並且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社交能力也很強,可惜在家庭裡永遠是被打壓的那一樣。所以她選擇了收起自己的攻擊性,好在她自己的性格並不是自卑到骨子裡,她去提升學歷,閱讀大量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在工作上更加拼搏,通過外在的武裝自己,但這一切丈夫從來不會給予一句肯定。

小麗的努力既然不被看見,人也開始變得消極,但經過了一番心理洗禮之後,她自己也懂得了,人要先愛自己,改變是為了愛自己,贏得自己而努力,而不是將所有的期望建立在他人的身份。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除了小麗,家裡還有小麗的婆婆也是向內攻擊型的人,剛和兒子媳婦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她自己認為來自農村,家裡的電器不會用,很多的工具連見都沒見過,自己便開始自抑自艾,兒子對她的言語上都是期待她能夠堅強起來,學著過城市生活。這對於一個六十多的老人家來說,確實有點難。

小麗與婆婆接觸的更多,她一開始也是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婆婆,但發現婆婆在生活中總是很悲觀,自暴自棄,她也擔心婆婆因此抑鬱。小麗的大寶之前一直是由外婆帶大,所以與外婆的感情很好,而奶奶來的時候,大寶是不喜歡的,在言語上會很直接的說:“我更喜歡外婆。”這樣的話讓奶奶的內心是很受打擊的,奶奶覺得自己的孫子我怎麼就不疼呢?

在實際的生活中,孫子和奶奶之間依然有很多的摩擦。奶奶因為是向內攻擊型的,所以有話有想法都是憋在內心不說的,即使小麗會去引導婆婆,說出一些真心話,她都會將話語包裝起來,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一來,婆婆的內心裡摻雜了很多的怨憤,在與孫子的相處中,也開始向下序位的對孫子責罵、怨懟。內心攻擊性能量壓抑多了,就開始和自己的兒子發生更加嚴重的矛盾,發生爭吵。

對孩子的影響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後,大寶的發展軌跡是什麼樣的呢?

孩子真如一張白紙一樣,你在他身上塗抹什麼樣的顏色,他就顯示出什麼樣的顏色。在上小學以前,大寶是100%信任家庭的,特別是來自媽媽的愛與權威。媽媽就是他的精神領袖,媽媽知道淵博、懂得很多,可以教她很多,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模仿媽媽,包括他會學習如何對待別人。

大寶在對待奶奶的態度上也像媽媽那樣,從尊重、包容轉變成教育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實在太笨了,教很多遍都不會,並且還總是自暴自棄,他也學著媽媽的樣說:“媽媽說,不會就學呀,不能這樣隨便放棄。”但奶奶似乎非常的固執,越希望她向左,她會越向右。最終兒子媳婦也便不再刻意的與她對抗,她願意怎樣就怎樣。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這樣的轉變大寶也自然看在眼裡,他一開始對待他人是採用如爸爸一般的“向外攻擊”,因為他自己曾經說過,特別希望戰勝爸爸,身高要超過爸爸,一定要比爸爸強大。他的這種身份認同也說明他開始懂得自己是個男性,他認同了自己作為男性的發展方向。

爸爸與他一起玩耍的時間還是少量的,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與奶奶在一起(媽媽的工作也比較忙),加上二寶的到來,大家的轉移重點從他身上有所偏離,他開始變得緊張,不斷的和二寶爭寵。比如爭著要和爸媽一起睡覺,因為妹妹是和爸媽睡一個房間的(他從斷奶之後就一直和外婆睡覺)。還和妹妹搶著被抱,將妹妹推出房間,要和媽媽獨處等等。

各種的行為都在表達他想獲得更多的愛,原來只屬於他自己的愛,他想獲得只屬於自己的特殊待遇,孩子正在形成“自我”,他認為自己非常的重要。

Markus&murf提出:自我概念的基礎、你對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是你的自我圖式,我們的自我圖式——對自己的認識,身強力狀的、超重的、聰明的還是其他方面,有力的影響著我們對社會信息的加工。同時這會影響我們如何感知、回憶和評價他人和自己。

現在大寶已經七歲,他開始慢慢地形成“自我”。在妹妹出生之前,他的自我圖式是“我是被所有的人喜歡的、被大家愛的可愛、帥氣的寶貝。”而妹妹出生之後,他的自我圖式變在了:“我不是媽媽唯一的寶貝,別人都覺得我是不乖的,不懂得體諒他人的淘氣孩子。”

七歲的大寶開始步入小學,在新的環境下,他帶著這樣的圖式並形成了不好的社交關係,他認為學校的同學對他都不友好,並且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實際,他的學習成績還可以),班主任誇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只是有一個調皮的心,同時也強化了他內心的圖式,於是在第二個學期越來越頹廢,也覺得自己不愛學習,但實際上他的好奇心很強,求知慾很強烈,只是他不喜歡規規矩矩的坐在那裡被逼迫學習。

他認為學校的同學都針對他,看不起他,甚至高年級的同學都校園欺凌他(這其中是有水分的),通過對孩子的瞭解,實際是心理學上的“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度。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案例

(以下案例來訪者已授權)

小麗是一位兩孩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儘量避免顧此失彼。她的大寶是個七歲的男孩,陽光、活潑、帥氣,思維敏捷,喜歡說話,不靦腆,可以看得出來父母教育的還是很優秀的。但他仍然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喜歡打岔,喜歡插話,大人們在說話時他會忘我的不顧慮別人,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斷他,他才知道自己沒有顧慮到別人。他有摳手指的習慣,喜歡擁抱,對於女性長輩尤為黏膩,喜歡被人誇獎,同時也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長輩們不小心忽略了他,他會很生氣,會以你們都不愛我了等這種方式哭鬧贏得關注。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二寶出生以後發生的,小麗在懷孕期間依然與大寶建立良好的互動,比如每天夜裡的講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與遊戲。即使月份很大的時候,都堅持著,對於妹妹的到來,他是即欣喜又緊張,小麗告訴大寶,小寶寶的到來會讓他多一個朋友,不會孤單。

在懷孕的過程中,孩子的奶奶考慮到孕婦的辛苦,有和大寶說:“媽媽懷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讀故事了,讓媽媽去休息了吧。”大寶不願意,那個時候孩子5歲,每天只有媽媽下班後才能見到,膩歪一會,奶奶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和媽媽獨處的時間,他會第一時間說:“不行,我要媽媽和我講故事。”而小麗一般都是滿足的,並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下次這樣的話。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寶能夠體諒媽媽,並且內心也有些許埋怨孩子不懂得體諒人。孩子內心也自然感受到來自奶奶的這種埋怨,他認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愛護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後,他更證實了奶奶更喜歡妹妹,因為他時刻關注到奶奶對妹妹是呵護有佳,但對自己總是批評、呵斥。

生活中,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張,小麗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特別嚴厲,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動不動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經常嚴厲批評,甚至動過手。在妹妹出生後,爸爸天然的喜歡女孩子,對於妹妹的狀態是心更柔軟,大寶看到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對待自己,似乎更覺得爸爸喜歡妹妹更多一些。小麗也與丈夫溝通過這個話題,此後丈夫開始閱讀教育小孩的書籍,聽相關的心理課程,認識到自己那些舊的教育思維確實損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們大人,改變一種行為模式都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如果不進行大量的重複或者是自我覺察,很快就又會恢復到舊有的相處模式。

向外攻擊性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闆罵,回家後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攻擊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

所以從生存策略的角度上,這樣的攻擊是安全和可持續的。但從人性的角度上,這也是最懦弱的表現,把自己承擔不了的痛苦,發洩給無辜的弱者,尤其是至親的人,這樣的行為不過是逃避責任和欺軟怕硬而已。

小麗的丈夫有一點“窩裡橫”,他對家人則是充滿攻擊性的,對於比自己弱的妻子、母親、兒子,他會顯得更凶,嚴厲,但對於外面的人反而是很和藹。雖然他的攻擊性還不至於非常的嚴重,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種攻擊性也是破壞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

小麗的媽媽也是一個向外攻擊的人,小麗丈夫在與丈母孃生活的時段裡,丈母孃是一把手,而和自己向內攻擊性媽媽生活的時段裡,他便成為一把手。

在底層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在事業上一無是處,在人群中卻表現出極好的脾氣和修養,見人都是滿臉和善,樂於助人,街坊鄰居口碑特別好。但是一回到家裡,關上門立刻變成惡魔,對親人無比的刻薄、嚴厲,言語和行為甚至可以達到惡毒的程度。

他只是在外人眼裡看起來的好人,其實,攻擊性是很厲害的。

這類人他們往往自己不得什麼大病,而他的家人卻常常頻發惡疾,一生都被噩夢困擾。

攻擊上序位的人也有,只不過在人群中是少數,他們挑戰和攻擊的對象往往是上司、領導和權威,他們反而從不欺負弱小,對比自己弱的人群特別護佑、憐愛有加。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向內攻擊

我們發現,身邊有一類這樣的人,他們什麼都隨順隨緣,完全沒有什麼要求,也沒有什麼底限,別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別人拒絕的他來承擔。周圍人都覺得他是心腸最好、脾氣最好的人,但他卻年紀輕輕得了癌症。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癌症性格,他們為了達成外在的和諧,過度的妥協,讓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壓抑,吞嚥了太多委屈。實際上,他的心理根本承擔不了,於是,那些負面情緒長期鬱結在心,就會攻擊身體裡的臟器,導致癌症。

小麗原本是向外攻擊的,但在家庭關係裡,如果出現兩個向外攻擊的人必然會造成家庭矛盾不斷,爭吵不斷,於是久而久之,她開始隱忍,將向外的攻擊性轉向內,在孩子面前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在父母面前也不抱怨任何不滿,很多的事情獨處承擔。小麗的婆婆也是如此,小麗的公公和自己的丈夫完全如出一轍,也是“窩裡橫”,對婆婆向來都是凶、罵、甚至打。婆婆內心的感受是為了孩子,忍忍又何妨,她也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有時候想爆發衝突時也往往被壓制不能正常的表達。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人,要麼故意打扮得灰頭土臉,長衣長袍遮住性感部位,要麼故意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人,要麼就是不允許自己享受美食,不允許自己休息和放假。

他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不漂亮,我好醜,我都不喜歡我自己,都是我不好,都怪我,都是我的錯,我就是放不下,我還是有貪念,我是罪人呀,我不配擁有,我有什麼資格享受等等。

他們缺乏活著的資格感,害怕自己美麗綻放,每天拿著鞭子抽自己。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不敢驕傲,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歸因都是自己的錯,這些行為都是對自我信念系統和精神系統的攻擊。

自我攻擊久了,人就會真的變得不漂亮、情緒低糜、失眠多夢、焦慮不安,慢慢患上抑鬱、強迫。

小麗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感覺到自卑,因為覺得丈夫從來都覺得她學歷不夠高,思想層次不在一個階段,所以丈夫與自己溝通的時候總是帶有一種輕蔑的態度,雖然她自己知道並不是那樣,並且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社交能力也很強,可惜在家庭裡永遠是被打壓的那一樣。所以她選擇了收起自己的攻擊性,好在她自己的性格並不是自卑到骨子裡,她去提升學歷,閱讀大量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在工作上更加拼搏,通過外在的武裝自己,但這一切丈夫從來不會給予一句肯定。

小麗的努力既然不被看見,人也開始變得消極,但經過了一番心理洗禮之後,她自己也懂得了,人要先愛自己,改變是為了愛自己,贏得自己而努力,而不是將所有的期望建立在他人的身份。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除了小麗,家裡還有小麗的婆婆也是向內攻擊型的人,剛和兒子媳婦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她自己認為來自農村,家裡的電器不會用,很多的工具連見都沒見過,自己便開始自抑自艾,兒子對她的言語上都是期待她能夠堅強起來,學著過城市生活。這對於一個六十多的老人家來說,確實有點難。

小麗與婆婆接觸的更多,她一開始也是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婆婆,但發現婆婆在生活中總是很悲觀,自暴自棄,她也擔心婆婆因此抑鬱。小麗的大寶之前一直是由外婆帶大,所以與外婆的感情很好,而奶奶來的時候,大寶是不喜歡的,在言語上會很直接的說:“我更喜歡外婆。”這樣的話讓奶奶的內心是很受打擊的,奶奶覺得自己的孫子我怎麼就不疼呢?

在實際的生活中,孫子和奶奶之間依然有很多的摩擦。奶奶因為是向內攻擊型的,所以有話有想法都是憋在內心不說的,即使小麗會去引導婆婆,說出一些真心話,她都會將話語包裝起來,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一來,婆婆的內心裡摻雜了很多的怨憤,在與孫子的相處中,也開始向下序位的對孫子責罵、怨懟。內心攻擊性能量壓抑多了,就開始和自己的兒子發生更加嚴重的矛盾,發生爭吵。

對孩子的影響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後,大寶的發展軌跡是什麼樣的呢?

孩子真如一張白紙一樣,你在他身上塗抹什麼樣的顏色,他就顯示出什麼樣的顏色。在上小學以前,大寶是100%信任家庭的,特別是來自媽媽的愛與權威。媽媽就是他的精神領袖,媽媽知道淵博、懂得很多,可以教她很多,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模仿媽媽,包括他會學習如何對待別人。

大寶在對待奶奶的態度上也像媽媽那樣,從尊重、包容轉變成教育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實在太笨了,教很多遍都不會,並且還總是自暴自棄,他也學著媽媽的樣說:“媽媽說,不會就學呀,不能這樣隨便放棄。”但奶奶似乎非常的固執,越希望她向左,她會越向右。最終兒子媳婦也便不再刻意的與她對抗,她願意怎樣就怎樣。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這樣的轉變大寶也自然看在眼裡,他一開始對待他人是採用如爸爸一般的“向外攻擊”,因為他自己曾經說過,特別希望戰勝爸爸,身高要超過爸爸,一定要比爸爸強大。他的這種身份認同也說明他開始懂得自己是個男性,他認同了自己作為男性的發展方向。

爸爸與他一起玩耍的時間還是少量的,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與奶奶在一起(媽媽的工作也比較忙),加上二寶的到來,大家的轉移重點從他身上有所偏離,他開始變得緊張,不斷的和二寶爭寵。比如爭著要和爸媽一起睡覺,因為妹妹是和爸媽睡一個房間的(他從斷奶之後就一直和外婆睡覺)。還和妹妹搶著被抱,將妹妹推出房間,要和媽媽獨處等等。

各種的行為都在表達他想獲得更多的愛,原來只屬於他自己的愛,他想獲得只屬於自己的特殊待遇,孩子正在形成“自我”,他認為自己非常的重要。

Markus&murf提出:自我概念的基礎、你對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是你的自我圖式,我們的自我圖式——對自己的認識,身強力狀的、超重的、聰明的還是其他方面,有力的影響著我們對社會信息的加工。同時這會影響我們如何感知、回憶和評價他人和自己。

現在大寶已經七歲,他開始慢慢地形成“自我”。在妹妹出生之前,他的自我圖式是“我是被所有的人喜歡的、被大家愛的可愛、帥氣的寶貝。”而妹妹出生之後,他的自我圖式變在了:“我不是媽媽唯一的寶貝,別人都覺得我是不乖的,不懂得體諒他人的淘氣孩子。”

七歲的大寶開始步入小學,在新的環境下,他帶著這樣的圖式並形成了不好的社交關係,他認為學校的同學對他都不友好,並且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實際,他的學習成績還可以),班主任誇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只是有一個調皮的心,同時也強化了他內心的圖式,於是在第二個學期越來越頹廢,也覺得自己不愛學習,但實際上他的好奇心很強,求知慾很強烈,只是他不喜歡規規矩矩的坐在那裡被逼迫學習。

他認為學校的同學都針對他,看不起他,甚至高年級的同學都校園欺凌他(這其中是有水分的),通過對孩子的瞭解,實際是心理學上的“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度。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他想通過自己的哭鬧、不聽話,去爭取更多的愛,但這種反而造成長輩們覺得他真的非常的讓人討厭,開始會對他說一些要挾的話,例如:你這孩子再這樣,我們就不管你了;你再不好好完成作業,學校就不收你了;你再哭就不陪你了,等等。長輩們一再的演繹著“有條件”的愛,即你不聽話我們就不喜歡你,你不會體諒他人,我們就對你不好。

大寶在長輩們的這些聲音裡,內心的自我圖式也在不斷的變化,他的攻擊性開始由外向內,轉向了自己。每當他不小心傷害到了妹妹,妹妹開始哭的時候,他會掩耳盜鈴一樣捂住自己的耳朵,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如果爸爸或者是奶奶在場,爸爸和奶奶一定會責備他弄哭了妹妹。並且他會自己打自己,說:“我懲罰我自己可以了吧。“

久而久之衍生到他不小心幹了壞事,他也會說:“我打我自己可以吧。”啪啪就是打自己兩巴掌。這讓小麗很吃驚說:“我從來沒有這樣對待過他,也沒有因為他做錯過什麼事情體罰過他,可想而知我不在身邊的時候,他都經歷了一些什麼樣的事件。”

小麗說:“現在孩子更重要的是出現了輕生的念頭,並且總是伴有嚴重的自責、愧疚,他這麼小,居然開始說我自殺好吧,覺得自己就是來給這個世界添亂的,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聽到他說這些話,我內心真的很難過,他以前真的不是這樣的,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案例

(以下案例來訪者已授權)

小麗是一位兩孩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儘量避免顧此失彼。她的大寶是個七歲的男孩,陽光、活潑、帥氣,思維敏捷,喜歡說話,不靦腆,可以看得出來父母教育的還是很優秀的。但他仍然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喜歡打岔,喜歡插話,大人們在說話時他會忘我的不顧慮別人,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斷他,他才知道自己沒有顧慮到別人。他有摳手指的習慣,喜歡擁抱,對於女性長輩尤為黏膩,喜歡被人誇獎,同時也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長輩們不小心忽略了他,他會很生氣,會以你們都不愛我了等這種方式哭鬧贏得關注。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二寶出生以後發生的,小麗在懷孕期間依然與大寶建立良好的互動,比如每天夜裡的講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與遊戲。即使月份很大的時候,都堅持著,對於妹妹的到來,他是即欣喜又緊張,小麗告訴大寶,小寶寶的到來會讓他多一個朋友,不會孤單。

在懷孕的過程中,孩子的奶奶考慮到孕婦的辛苦,有和大寶說:“媽媽懷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讀故事了,讓媽媽去休息了吧。”大寶不願意,那個時候孩子5歲,每天只有媽媽下班後才能見到,膩歪一會,奶奶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和媽媽獨處的時間,他會第一時間說:“不行,我要媽媽和我講故事。”而小麗一般都是滿足的,並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下次這樣的話。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寶能夠體諒媽媽,並且內心也有些許埋怨孩子不懂得體諒人。孩子內心也自然感受到來自奶奶的這種埋怨,他認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愛護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後,他更證實了奶奶更喜歡妹妹,因為他時刻關注到奶奶對妹妹是呵護有佳,但對自己總是批評、呵斥。

生活中,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張,小麗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特別嚴厲,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動不動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經常嚴厲批評,甚至動過手。在妹妹出生後,爸爸天然的喜歡女孩子,對於妹妹的狀態是心更柔軟,大寶看到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對待自己,似乎更覺得爸爸喜歡妹妹更多一些。小麗也與丈夫溝通過這個話題,此後丈夫開始閱讀教育小孩的書籍,聽相關的心理課程,認識到自己那些舊的教育思維確實損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們大人,改變一種行為模式都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如果不進行大量的重複或者是自我覺察,很快就又會恢復到舊有的相處模式。

向外攻擊性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闆罵,回家後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攻擊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

所以從生存策略的角度上,這樣的攻擊是安全和可持續的。但從人性的角度上,這也是最懦弱的表現,把自己承擔不了的痛苦,發洩給無辜的弱者,尤其是至親的人,這樣的行為不過是逃避責任和欺軟怕硬而已。

小麗的丈夫有一點“窩裡橫”,他對家人則是充滿攻擊性的,對於比自己弱的妻子、母親、兒子,他會顯得更凶,嚴厲,但對於外面的人反而是很和藹。雖然他的攻擊性還不至於非常的嚴重,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種攻擊性也是破壞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

小麗的媽媽也是一個向外攻擊的人,小麗丈夫在與丈母孃生活的時段裡,丈母孃是一把手,而和自己向內攻擊性媽媽生活的時段裡,他便成為一把手。

在底層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在事業上一無是處,在人群中卻表現出極好的脾氣和修養,見人都是滿臉和善,樂於助人,街坊鄰居口碑特別好。但是一回到家裡,關上門立刻變成惡魔,對親人無比的刻薄、嚴厲,言語和行為甚至可以達到惡毒的程度。

他只是在外人眼裡看起來的好人,其實,攻擊性是很厲害的。

這類人他們往往自己不得什麼大病,而他的家人卻常常頻發惡疾,一生都被噩夢困擾。

攻擊上序位的人也有,只不過在人群中是少數,他們挑戰和攻擊的對象往往是上司、領導和權威,他們反而從不欺負弱小,對比自己弱的人群特別護佑、憐愛有加。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向內攻擊

我們發現,身邊有一類這樣的人,他們什麼都隨順隨緣,完全沒有什麼要求,也沒有什麼底限,別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別人拒絕的他來承擔。周圍人都覺得他是心腸最好、脾氣最好的人,但他卻年紀輕輕得了癌症。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癌症性格,他們為了達成外在的和諧,過度的妥協,讓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壓抑,吞嚥了太多委屈。實際上,他的心理根本承擔不了,於是,那些負面情緒長期鬱結在心,就會攻擊身體裡的臟器,導致癌症。

小麗原本是向外攻擊的,但在家庭關係裡,如果出現兩個向外攻擊的人必然會造成家庭矛盾不斷,爭吵不斷,於是久而久之,她開始隱忍,將向外的攻擊性轉向內,在孩子面前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在父母面前也不抱怨任何不滿,很多的事情獨處承擔。小麗的婆婆也是如此,小麗的公公和自己的丈夫完全如出一轍,也是“窩裡橫”,對婆婆向來都是凶、罵、甚至打。婆婆內心的感受是為了孩子,忍忍又何妨,她也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有時候想爆發衝突時也往往被壓制不能正常的表達。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人,要麼故意打扮得灰頭土臉,長衣長袍遮住性感部位,要麼故意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人,要麼就是不允許自己享受美食,不允許自己休息和放假。

他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不漂亮,我好醜,我都不喜歡我自己,都是我不好,都怪我,都是我的錯,我就是放不下,我還是有貪念,我是罪人呀,我不配擁有,我有什麼資格享受等等。

他們缺乏活著的資格感,害怕自己美麗綻放,每天拿著鞭子抽自己。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不敢驕傲,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歸因都是自己的錯,這些行為都是對自我信念系統和精神系統的攻擊。

自我攻擊久了,人就會真的變得不漂亮、情緒低糜、失眠多夢、焦慮不安,慢慢患上抑鬱、強迫。

小麗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感覺到自卑,因為覺得丈夫從來都覺得她學歷不夠高,思想層次不在一個階段,所以丈夫與自己溝通的時候總是帶有一種輕蔑的態度,雖然她自己知道並不是那樣,並且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社交能力也很強,可惜在家庭裡永遠是被打壓的那一樣。所以她選擇了收起自己的攻擊性,好在她自己的性格並不是自卑到骨子裡,她去提升學歷,閱讀大量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在工作上更加拼搏,通過外在的武裝自己,但這一切丈夫從來不會給予一句肯定。

小麗的努力既然不被看見,人也開始變得消極,但經過了一番心理洗禮之後,她自己也懂得了,人要先愛自己,改變是為了愛自己,贏得自己而努力,而不是將所有的期望建立在他人的身份。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除了小麗,家裡還有小麗的婆婆也是向內攻擊型的人,剛和兒子媳婦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她自己認為來自農村,家裡的電器不會用,很多的工具連見都沒見過,自己便開始自抑自艾,兒子對她的言語上都是期待她能夠堅強起來,學著過城市生活。這對於一個六十多的老人家來說,確實有點難。

小麗與婆婆接觸的更多,她一開始也是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婆婆,但發現婆婆在生活中總是很悲觀,自暴自棄,她也擔心婆婆因此抑鬱。小麗的大寶之前一直是由外婆帶大,所以與外婆的感情很好,而奶奶來的時候,大寶是不喜歡的,在言語上會很直接的說:“我更喜歡外婆。”這樣的話讓奶奶的內心是很受打擊的,奶奶覺得自己的孫子我怎麼就不疼呢?

在實際的生活中,孫子和奶奶之間依然有很多的摩擦。奶奶因為是向內攻擊型的,所以有話有想法都是憋在內心不說的,即使小麗會去引導婆婆,說出一些真心話,她都會將話語包裝起來,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一來,婆婆的內心裡摻雜了很多的怨憤,在與孫子的相處中,也開始向下序位的對孫子責罵、怨懟。內心攻擊性能量壓抑多了,就開始和自己的兒子發生更加嚴重的矛盾,發生爭吵。

對孩子的影響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後,大寶的發展軌跡是什麼樣的呢?

孩子真如一張白紙一樣,你在他身上塗抹什麼樣的顏色,他就顯示出什麼樣的顏色。在上小學以前,大寶是100%信任家庭的,特別是來自媽媽的愛與權威。媽媽就是他的精神領袖,媽媽知道淵博、懂得很多,可以教她很多,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模仿媽媽,包括他會學習如何對待別人。

大寶在對待奶奶的態度上也像媽媽那樣,從尊重、包容轉變成教育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實在太笨了,教很多遍都不會,並且還總是自暴自棄,他也學著媽媽的樣說:“媽媽說,不會就學呀,不能這樣隨便放棄。”但奶奶似乎非常的固執,越希望她向左,她會越向右。最終兒子媳婦也便不再刻意的與她對抗,她願意怎樣就怎樣。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這樣的轉變大寶也自然看在眼裡,他一開始對待他人是採用如爸爸一般的“向外攻擊”,因為他自己曾經說過,特別希望戰勝爸爸,身高要超過爸爸,一定要比爸爸強大。他的這種身份認同也說明他開始懂得自己是個男性,他認同了自己作為男性的發展方向。

爸爸與他一起玩耍的時間還是少量的,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與奶奶在一起(媽媽的工作也比較忙),加上二寶的到來,大家的轉移重點從他身上有所偏離,他開始變得緊張,不斷的和二寶爭寵。比如爭著要和爸媽一起睡覺,因為妹妹是和爸媽睡一個房間的(他從斷奶之後就一直和外婆睡覺)。還和妹妹搶著被抱,將妹妹推出房間,要和媽媽獨處等等。

各種的行為都在表達他想獲得更多的愛,原來只屬於他自己的愛,他想獲得只屬於自己的特殊待遇,孩子正在形成“自我”,他認為自己非常的重要。

Markus&murf提出:自我概念的基礎、你對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是你的自我圖式,我們的自我圖式——對自己的認識,身強力狀的、超重的、聰明的還是其他方面,有力的影響著我們對社會信息的加工。同時這會影響我們如何感知、回憶和評價他人和自己。

現在大寶已經七歲,他開始慢慢地形成“自我”。在妹妹出生之前,他的自我圖式是“我是被所有的人喜歡的、被大家愛的可愛、帥氣的寶貝。”而妹妹出生之後,他的自我圖式變在了:“我不是媽媽唯一的寶貝,別人都覺得我是不乖的,不懂得體諒他人的淘氣孩子。”

七歲的大寶開始步入小學,在新的環境下,他帶著這樣的圖式並形成了不好的社交關係,他認為學校的同學對他都不友好,並且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實際,他的學習成績還可以),班主任誇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只是有一個調皮的心,同時也強化了他內心的圖式,於是在第二個學期越來越頹廢,也覺得自己不愛學習,但實際上他的好奇心很強,求知慾很強烈,只是他不喜歡規規矩矩的坐在那裡被逼迫學習。

他認為學校的同學都針對他,看不起他,甚至高年級的同學都校園欺凌他(這其中是有水分的),通過對孩子的瞭解,實際是心理學上的“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度。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他想通過自己的哭鬧、不聽話,去爭取更多的愛,但這種反而造成長輩們覺得他真的非常的讓人討厭,開始會對他說一些要挾的話,例如:你這孩子再這樣,我們就不管你了;你再不好好完成作業,學校就不收你了;你再哭就不陪你了,等等。長輩們一再的演繹著“有條件”的愛,即你不聽話我們就不喜歡你,你不會體諒他人,我們就對你不好。

大寶在長輩們的這些聲音裡,內心的自我圖式也在不斷的變化,他的攻擊性開始由外向內,轉向了自己。每當他不小心傷害到了妹妹,妹妹開始哭的時候,他會掩耳盜鈴一樣捂住自己的耳朵,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如果爸爸或者是奶奶在場,爸爸和奶奶一定會責備他弄哭了妹妹。並且他會自己打自己,說:“我懲罰我自己可以了吧。“

久而久之衍生到他不小心幹了壞事,他也會說:“我打我自己可以吧。”啪啪就是打自己兩巴掌。這讓小麗很吃驚說:“我從來沒有這樣對待過他,也沒有因為他做錯過什麼事情體罰過他,可想而知我不在身邊的時候,他都經歷了一些什麼樣的事件。”

小麗說:“現在孩子更重要的是出現了輕生的念頭,並且總是伴有嚴重的自責、愧疚,他這麼小,居然開始說我自殺好吧,覺得自己就是來給這個世界添亂的,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聽到他說這些話,我內心真的很難過,他以前真的不是這樣的,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通過分析小麗家庭環境,我們已經可以總結出,孩子的變化是因為家庭成員不一致的教育方針引起的。

大寶學習到了奶奶很多自暴自棄的處世方法,也學習到了部分爸爸的向外攻擊性,而能言善辯,可以很好的表達內心感受也是學習了媽媽,雖然在這個家裡,大家仍然都很愛他,但他體會不到,那麼愛就不是愛。

小麗和孩子說:“如果你這麼早就離開這個世界,就都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了。”

孩子哭著說:“哪裡美好了?我一點都沒有感受到美好。”

"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有兩種:一種向外,一種是向內。攻擊性積蓄到了極限分值就是毀滅性,向外毀滅就是殺人,向內毀滅就是自殺,

向外攻擊

向外的攻擊性會指向他人,要麼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要麼是陌生人或網絡。不是肢體暴力,就是語言暴力。

大部分人的攻擊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邊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

向內攻擊

大部分攻擊性向外、爭強好勝、動不動就發脾氣、動粗的人,在人群裡都不太受歡迎,因為他們身上會有種危險的氣場,讓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而向內攻擊的人,往往呈現出最無害和安全的狀態,大多不會受到拒絕和排斥。

但是,向內攻擊對人的傷害性更大,更具隱蔽性,因為,向內攻擊要麼是攻擊自己的身體,要麼是精神系統。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案例

(以下案例來訪者已授權)

小麗是一位兩孩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儘量避免顧此失彼。她的大寶是個七歲的男孩,陽光、活潑、帥氣,思維敏捷,喜歡說話,不靦腆,可以看得出來父母教育的還是很優秀的。但他仍然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喜歡打岔,喜歡插話,大人們在說話時他會忘我的不顧慮別人,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需要父母打斷他,他才知道自己沒有顧慮到別人。他有摳手指的習慣,喜歡擁抱,對於女性長輩尤為黏膩,喜歡被人誇獎,同時也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長輩們不小心忽略了他,他會很生氣,會以你們都不愛我了等這種方式哭鬧贏得關注。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二寶出生以後發生的,小麗在懷孕期間依然與大寶建立良好的互動,比如每天夜裡的講故事,晚安吻,日常的陪伴與遊戲。即使月份很大的時候,都堅持著,對於妹妹的到來,他是即欣喜又緊張,小麗告訴大寶,小寶寶的到來會讓他多一個朋友,不會孤單。

在懷孕的過程中,孩子的奶奶考慮到孕婦的辛苦,有和大寶說:“媽媽懷孕很辛苦了,就不要讀故事了,讓媽媽去休息了吧。”大寶不願意,那個時候孩子5歲,每天只有媽媽下班後才能見到,膩歪一會,奶奶這樣做是剝奪了他和媽媽獨處的時間,他會第一時間說:“不行,我要媽媽和我講故事。”而小麗一般都是滿足的,並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了,下次這樣的話。

在孕期,奶奶多次有制止,希望大寶能夠體諒媽媽,並且內心也有些許埋怨孩子不懂得體諒人。孩子內心也自然感受到來自奶奶的這種埋怨,他認為奶奶是不可信任的、是不愛護自己的人,等妹妹出生之後,他更證實了奶奶更喜歡妹妹,因為他時刻關注到奶奶對妹妹是呵護有佳,但對自己總是批評、呵斥。

生活中,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張,小麗的老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其特別嚴厲,依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男孩子不能動不動就哼哼唧唧的哭,也經常嚴厲批評,甚至動過手。在妹妹出生後,爸爸天然的喜歡女孩子,對於妹妹的狀態是心更柔軟,大寶看到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對待自己,似乎更覺得爸爸喜歡妹妹更多一些。小麗也與丈夫溝通過這個話題,此後丈夫開始閱讀教育小孩的書籍,聽相關的心理課程,認識到自己那些舊的教育思維確實損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像我們大人,改變一種行為模式都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如果不進行大量的重複或者是自我覺察,很快就又會恢復到舊有的相處模式。

向外攻擊性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闆罵,回家後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攻擊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

所以從生存策略的角度上,這樣的攻擊是安全和可持續的。但從人性的角度上,這也是最懦弱的表現,把自己承擔不了的痛苦,發洩給無辜的弱者,尤其是至親的人,這樣的行為不過是逃避責任和欺軟怕硬而已。

小麗的丈夫有一點“窩裡橫”,他對家人則是充滿攻擊性的,對於比自己弱的妻子、母親、兒子,他會顯得更凶,嚴厲,但對於外面的人反而是很和藹。雖然他的攻擊性還不至於非常的嚴重,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種攻擊性也是破壞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

小麗的媽媽也是一個向外攻擊的人,小麗丈夫在與丈母孃生活的時段裡,丈母孃是一把手,而和自己向內攻擊性媽媽生活的時段裡,他便成為一把手。

在底層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在事業上一無是處,在人群中卻表現出極好的脾氣和修養,見人都是滿臉和善,樂於助人,街坊鄰居口碑特別好。但是一回到家裡,關上門立刻變成惡魔,對親人無比的刻薄、嚴厲,言語和行為甚至可以達到惡毒的程度。

他只是在外人眼裡看起來的好人,其實,攻擊性是很厲害的。

這類人他們往往自己不得什麼大病,而他的家人卻常常頻發惡疾,一生都被噩夢困擾。

攻擊上序位的人也有,只不過在人群中是少數,他們挑戰和攻擊的對象往往是上司、領導和權威,他們反而從不欺負弱小,對比自己弱的人群特別護佑、憐愛有加。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向內攻擊

我們發現,身邊有一類這樣的人,他們什麼都隨順隨緣,完全沒有什麼要求,也沒有什麼底限,別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別人拒絕的他來承擔。周圍人都覺得他是心腸最好、脾氣最好的人,但他卻年紀輕輕得了癌症。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癌症性格,他們為了達成外在的和諧,過度的妥協,讓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壓抑,吞嚥了太多委屈。實際上,他的心理根本承擔不了,於是,那些負面情緒長期鬱結在心,就會攻擊身體裡的臟器,導致癌症。

小麗原本是向外攻擊的,但在家庭關係裡,如果出現兩個向外攻擊的人必然會造成家庭矛盾不斷,爭吵不斷,於是久而久之,她開始隱忍,將向外的攻擊性轉向內,在孩子面前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在父母面前也不抱怨任何不滿,很多的事情獨處承擔。小麗的婆婆也是如此,小麗的公公和自己的丈夫完全如出一轍,也是“窩裡橫”,對婆婆向來都是凶、罵、甚至打。婆婆內心的感受是為了孩子,忍忍又何妨,她也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有時候想爆發衝突時也往往被壓制不能正常的表達。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人,要麼故意打扮得灰頭土臉,長衣長袍遮住性感部位,要麼故意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人,要麼就是不允許自己享受美食,不允許自己休息和放假。

他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不漂亮,我好醜,我都不喜歡我自己,都是我不好,都怪我,都是我的錯,我就是放不下,我還是有貪念,我是罪人呀,我不配擁有,我有什麼資格享受等等。

他們缺乏活著的資格感,害怕自己美麗綻放,每天拿著鞭子抽自己。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不敢驕傲,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歸因都是自己的錯,這些行為都是對自我信念系統和精神系統的攻擊。

自我攻擊久了,人就會真的變得不漂亮、情緒低糜、失眠多夢、焦慮不安,慢慢患上抑鬱、強迫。

小麗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感覺到自卑,因為覺得丈夫從來都覺得她學歷不夠高,思想層次不在一個階段,所以丈夫與自己溝通的時候總是帶有一種輕蔑的態度,雖然她自己知道並不是那樣,並且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社交能力也很強,可惜在家庭裡永遠是被打壓的那一樣。所以她選擇了收起自己的攻擊性,好在她自己的性格並不是自卑到骨子裡,她去提升學歷,閱讀大量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在工作上更加拼搏,通過外在的武裝自己,但這一切丈夫從來不會給予一句肯定。

小麗的努力既然不被看見,人也開始變得消極,但經過了一番心理洗禮之後,她自己也懂得了,人要先愛自己,改變是為了愛自己,贏得自己而努力,而不是將所有的期望建立在他人的身份。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除了小麗,家裡還有小麗的婆婆也是向內攻擊型的人,剛和兒子媳婦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她自己認為來自農村,家裡的電器不會用,很多的工具連見都沒見過,自己便開始自抑自艾,兒子對她的言語上都是期待她能夠堅強起來,學著過城市生活。這對於一個六十多的老人家來說,確實有點難。

小麗與婆婆接觸的更多,她一開始也是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對待婆婆,但發現婆婆在生活中總是很悲觀,自暴自棄,她也擔心婆婆因此抑鬱。小麗的大寶之前一直是由外婆帶大,所以與外婆的感情很好,而奶奶來的時候,大寶是不喜歡的,在言語上會很直接的說:“我更喜歡外婆。”這樣的話讓奶奶的內心是很受打擊的,奶奶覺得自己的孫子我怎麼就不疼呢?

在實際的生活中,孫子和奶奶之間依然有很多的摩擦。奶奶因為是向內攻擊型的,所以有話有想法都是憋在內心不說的,即使小麗會去引導婆婆,說出一些真心話,她都會將話語包裝起來,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一來,婆婆的內心裡摻雜了很多的怨憤,在與孫子的相處中,也開始向下序位的對孫子責罵、怨懟。內心攻擊性能量壓抑多了,就開始和自己的兒子發生更加嚴重的矛盾,發生爭吵。

對孩子的影響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後,大寶的發展軌跡是什麼樣的呢?

孩子真如一張白紙一樣,你在他身上塗抹什麼樣的顏色,他就顯示出什麼樣的顏色。在上小學以前,大寶是100%信任家庭的,特別是來自媽媽的愛與權威。媽媽就是他的精神領袖,媽媽知道淵博、懂得很多,可以教她很多,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模仿媽媽,包括他會學習如何對待別人。

大寶在對待奶奶的態度上也像媽媽那樣,從尊重、包容轉變成教育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實在太笨了,教很多遍都不會,並且還總是自暴自棄,他也學著媽媽的樣說:“媽媽說,不會就學呀,不能這樣隨便放棄。”但奶奶似乎非常的固執,越希望她向左,她會越向右。最終兒子媳婦也便不再刻意的與她對抗,她願意怎樣就怎樣。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這樣的轉變大寶也自然看在眼裡,他一開始對待他人是採用如爸爸一般的“向外攻擊”,因為他自己曾經說過,特別希望戰勝爸爸,身高要超過爸爸,一定要比爸爸強大。他的這種身份認同也說明他開始懂得自己是個男性,他認同了自己作為男性的發展方向。

爸爸與他一起玩耍的時間還是少量的,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與奶奶在一起(媽媽的工作也比較忙),加上二寶的到來,大家的轉移重點從他身上有所偏離,他開始變得緊張,不斷的和二寶爭寵。比如爭著要和爸媽一起睡覺,因為妹妹是和爸媽睡一個房間的(他從斷奶之後就一直和外婆睡覺)。還和妹妹搶著被抱,將妹妹推出房間,要和媽媽獨處等等。

各種的行為都在表達他想獲得更多的愛,原來只屬於他自己的愛,他想獲得只屬於自己的特殊待遇,孩子正在形成“自我”,他認為自己非常的重要。

Markus&murf提出:自我概念的基礎、你對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是你的自我圖式,我們的自我圖式——對自己的認識,身強力狀的、超重的、聰明的還是其他方面,有力的影響著我們對社會信息的加工。同時這會影響我們如何感知、回憶和評價他人和自己。

現在大寶已經七歲,他開始慢慢地形成“自我”。在妹妹出生之前,他的自我圖式是“我是被所有的人喜歡的、被大家愛的可愛、帥氣的寶貝。”而妹妹出生之後,他的自我圖式變在了:“我不是媽媽唯一的寶貝,別人都覺得我是不乖的,不懂得體諒他人的淘氣孩子。”

七歲的大寶開始步入小學,在新的環境下,他帶著這樣的圖式並形成了不好的社交關係,他認為學校的同學對他都不友好,並且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實際,他的學習成績還可以),班主任誇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只是有一個調皮的心,同時也強化了他內心的圖式,於是在第二個學期越來越頹廢,也覺得自己不愛學習,但實際上他的好奇心很強,求知慾很強烈,只是他不喜歡規規矩矩的坐在那裡被逼迫學習。

他認為學校的同學都針對他,看不起他,甚至高年級的同學都校園欺凌他(這其中是有水分的),通過對孩子的瞭解,實際是心理學上的“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度。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他想通過自己的哭鬧、不聽話,去爭取更多的愛,但這種反而造成長輩們覺得他真的非常的讓人討厭,開始會對他說一些要挾的話,例如:你這孩子再這樣,我們就不管你了;你再不好好完成作業,學校就不收你了;你再哭就不陪你了,等等。長輩們一再的演繹著“有條件”的愛,即你不聽話我們就不喜歡你,你不會體諒他人,我們就對你不好。

大寶在長輩們的這些聲音裡,內心的自我圖式也在不斷的變化,他的攻擊性開始由外向內,轉向了自己。每當他不小心傷害到了妹妹,妹妹開始哭的時候,他會掩耳盜鈴一樣捂住自己的耳朵,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如果爸爸或者是奶奶在場,爸爸和奶奶一定會責備他弄哭了妹妹。並且他會自己打自己,說:“我懲罰我自己可以了吧。“

久而久之衍生到他不小心幹了壞事,他也會說:“我打我自己可以吧。”啪啪就是打自己兩巴掌。這讓小麗很吃驚說:“我從來沒有這樣對待過他,也沒有因為他做錯過什麼事情體罰過他,可想而知我不在身邊的時候,他都經歷了一些什麼樣的事件。”

小麗說:“現在孩子更重要的是出現了輕生的念頭,並且總是伴有嚴重的自責、愧疚,他這麼小,居然開始說我自殺好吧,覺得自己就是來給這個世界添亂的,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聽到他說這些話,我內心真的很難過,他以前真的不是這樣的,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通過分析小麗家庭環境,我們已經可以總結出,孩子的變化是因為家庭成員不一致的教育方針引起的。

大寶學習到了奶奶很多自暴自棄的處世方法,也學習到了部分爸爸的向外攻擊性,而能言善辯,可以很好的表達內心感受也是學習了媽媽,雖然在這個家裡,大家仍然都很愛他,但他體會不到,那麼愛就不是愛。

小麗和孩子說:“如果你這麼早就離開這個世界,就都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了。”

孩子哭著說:“哪裡美好了?我一點都沒有感受到美好。”

攻擊性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在整個家庭的教育模式中,所有的長輩們仍然是以自己的本能在對待孩子,雖然在學習著更好的平等、給予更多的愛,但實際上效果差。一個孩子無論長到多大,都不會不再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僅僅愛你的孩子是不夠的,這種愛必須要在每天的生活中以健康的方式表達出來。

有研究表明,那些得到父母溫暖、一貫、充滿愛的照料的孩子,產生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較少,而且,當他們確實不安時,也能更快地“關閉”他們的應激反應。另一方面,在童年早期遭受到虐待或者是忽視的孩子,很可能會更經常地感受到更多的壓力,而且經常沒有緣由的。

在小麗的家庭環境下,人們天然的會更喜歡小而可愛的嬰兒,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忽視了大寶的存在,因為妹妹非常的可愛,非常的討喜。

擁抱、微笑和大笑都是推薦父母應用的教育方式,在長期的成長過程裡,比最神奇的玩具和活動對孩子都更具有意義。與一個孩子共度特別的時光、對其行為和想法表現出好奇心、學會更好的傾聽,在每天的生活中向孩子表明他是被接納的、被愛著的,並且這也能夠塑造和增加大腦的發育。

最後,建議小麗與丈夫統一教育方式,分工合作,爸爸可以負責陪孩子玩、教會孩子如何社交,找到自己的夥伴,與孩子成為人生中的第一個兄弟。而媽媽負責生活細節與學習,多使用過發散性溝通方式引導孩子多表達生活中點點滴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