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

“你怎麼這麼笨?你腦子裡想的都是什麼?你看看人家哪個不比你懂事的多?”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笨死你得了。”

“學習學習不好,幹啥啥不成,我看你以後也不會有出息了。”

……

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家長的本意是為了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然而卻事實與之相反,孩子竟然更加的笨、學習不好了,家長也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下的暗示,然後孩子就會陷入“自證預言效應”中。

"

“你怎麼這麼笨?你腦子裡想的都是什麼?你看看人家哪個不比你懂事的多?”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笨死你得了。”

“學習學習不好,幹啥啥不成,我看你以後也不會有出息了。”

……

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家長的本意是為了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然而卻事實與之相反,孩子竟然更加的笨、學習不好了,家長也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下的暗示,然後孩子就會陷入“自證預言效應”中。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一、什麼是“自證預言”

在生活中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有些事自己肯定做不到,最終失敗的時候就會說“我本來就做不到”,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叫做自證預言。主要就是你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概念放到教育孩子這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有人對你說你家孩子不好,你就會時不時的去關注自家孩子的缺點,然後就會覺的自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相反,假如你相信你的孩子是最好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孩子很多優點,然後給孩子機會去創造犯了錯也會包容,結果肯定不會負你所望。

心理學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羅森塔爾效應:在一項雙盲實驗中(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實驗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實驗,結果發現,被指名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借用了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於教師的期待不同,所以他們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式也不同,而且學生在教師的期待下,也往往會順著老師的期望發展。這一實驗證實了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

"

“你怎麼這麼笨?你腦子裡想的都是什麼?你看看人家哪個不比你懂事的多?”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笨死你得了。”

“學習學習不好,幹啥啥不成,我看你以後也不會有出息了。”

……

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家長的本意是為了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然而卻事實與之相反,孩子竟然更加的笨、學習不好了,家長也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下的暗示,然後孩子就會陷入“自證預言效應”中。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一、什麼是“自證預言”

在生活中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有些事自己肯定做不到,最終失敗的時候就會說“我本來就做不到”,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叫做自證預言。主要就是你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概念放到教育孩子這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有人對你說你家孩子不好,你就會時不時的去關注自家孩子的缺點,然後就會覺的自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相反,假如你相信你的孩子是最好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孩子很多優點,然後給孩子機會去創造犯了錯也會包容,結果肯定不會負你所望。

心理學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羅森塔爾效應:在一項雙盲實驗中(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實驗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實驗,結果發現,被指名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借用了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於教師的期待不同,所以他們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式也不同,而且學生在教師的期待下,也往往會順著老師的期望發展。這一實驗證實了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自證預言”為什麼能夠實現呢?

第一是期望影響了動機。如果你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預言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你對於做好這件事的動機就會降低,而動機的減少有自然會導致事情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順利,從而預言成真。

第二是期望影響了關注的焦點。如果你認為某個人是個不好相處的人,那麼你的關注點就常常在他所表現出的不好相處的部分,愈發肯定了他是這樣的人,最終影響你對他的態度和行為。

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負面的“自證預言”,會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永遠都是命令的語氣,完全不管孩子的意願。我朋友就是,他告訴我說,從小父母都是告訴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度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就什麼都不敢嘗試了,近兩年工作了慢慢的有所轉變,但還是有的時候不趕去賣出自己的第一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負面暗示就好像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對孩子來說,家人的負面暗示具有極大殺傷力。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創立者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

“你怎麼這麼笨?你腦子裡想的都是什麼?你看看人家哪個不比你懂事的多?”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笨死你得了。”

“學習學習不好,幹啥啥不成,我看你以後也不會有出息了。”

……

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家長的本意是為了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然而卻事實與之相反,孩子竟然更加的笨、學習不好了,家長也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下的暗示,然後孩子就會陷入“自證預言效應”中。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一、什麼是“自證預言”

在生活中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有些事自己肯定做不到,最終失敗的時候就會說“我本來就做不到”,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叫做自證預言。主要就是你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概念放到教育孩子這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有人對你說你家孩子不好,你就會時不時的去關注自家孩子的缺點,然後就會覺的自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相反,假如你相信你的孩子是最好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孩子很多優點,然後給孩子機會去創造犯了錯也會包容,結果肯定不會負你所望。

心理學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羅森塔爾效應:在一項雙盲實驗中(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實驗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實驗,結果發現,被指名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借用了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於教師的期待不同,所以他們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式也不同,而且學生在教師的期待下,也往往會順著老師的期望發展。這一實驗證實了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自證預言”為什麼能夠實現呢?

第一是期望影響了動機。如果你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預言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你對於做好這件事的動機就會降低,而動機的減少有自然會導致事情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順利,從而預言成真。

第二是期望影響了關注的焦點。如果你認為某個人是個不好相處的人,那麼你的關注點就常常在他所表現出的不好相處的部分,愈發肯定了他是這樣的人,最終影響你對他的態度和行為。

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負面的“自證預言”,會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永遠都是命令的語氣,完全不管孩子的意願。我朋友就是,他告訴我說,從小父母都是告訴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度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就什麼都不敢嘗試了,近兩年工作了慢慢的有所轉變,但還是有的時候不趕去賣出自己的第一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負面暗示就好像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對孩子來說,家人的負面暗示具有極大殺傷力。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創立者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1.家長經常性的負面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們心裡父母是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給了他們負面定義,這會讓孩子們認為“爸爸媽媽都這麼說,我一定就是這樣的了。”他們就會不斷向父母所說的方向靠攏。

舉個例子,一個從小到大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美的孩子,他的潛意識裡,就會深深相信自己“不夠好”因為孩子是通過父母的日常表現來判斷自己的,父母否定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長大後,他會非常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可是事實上,付出很多,收穫卻很少。於是,他的生命就會陷入“努力證明——被否定”的惡性循環。根源在哪裡呢?根源在於,他的自信在童年已經被父母打擊掉了,骨子裡已經認同了父母對自己的否定,潛意識裡,已經深深相信“我不夠好,別人會瞧不起我”這樣的信念。

2.長期“貶低式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就會採用“貶低式教育”對孩子一直打擊,就覺得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卻沒想過,孩子會因此一蹶不振,然後自暴自棄,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在爸媽眼裡都不是好孩子,既然這樣,我不如就做個十足的壞孩子。

"

“你怎麼這麼笨?你腦子裡想的都是什麼?你看看人家哪個不比你懂事的多?”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笨死你得了。”

“學習學習不好,幹啥啥不成,我看你以後也不會有出息了。”

……

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家長的本意是為了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然而卻事實與之相反,孩子竟然更加的笨、學習不好了,家長也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下的暗示,然後孩子就會陷入“自證預言效應”中。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一、什麼是“自證預言”

在生活中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有些事自己肯定做不到,最終失敗的時候就會說“我本來就做不到”,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叫做自證預言。主要就是你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概念放到教育孩子這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有人對你說你家孩子不好,你就會時不時的去關注自家孩子的缺點,然後就會覺的自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相反,假如你相信你的孩子是最好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孩子很多優點,然後給孩子機會去創造犯了錯也會包容,結果肯定不會負你所望。

心理學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羅森塔爾效應:在一項雙盲實驗中(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實驗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實驗,結果發現,被指名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借用了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於教師的期待不同,所以他們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式也不同,而且學生在教師的期待下,也往往會順著老師的期望發展。這一實驗證實了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自證預言”為什麼能夠實現呢?

第一是期望影響了動機。如果你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預言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你對於做好這件事的動機就會降低,而動機的減少有自然會導致事情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順利,從而預言成真。

第二是期望影響了關注的焦點。如果你認為某個人是個不好相處的人,那麼你的關注點就常常在他所表現出的不好相處的部分,愈發肯定了他是這樣的人,最終影響你對他的態度和行為。

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負面的“自證預言”,會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永遠都是命令的語氣,完全不管孩子的意願。我朋友就是,他告訴我說,從小父母都是告訴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度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就什麼都不敢嘗試了,近兩年工作了慢慢的有所轉變,但還是有的時候不趕去賣出自己的第一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負面暗示就好像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對孩子來說,家人的負面暗示具有極大殺傷力。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創立者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1.家長經常性的負面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們心裡父母是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給了他們負面定義,這會讓孩子們認為“爸爸媽媽都這麼說,我一定就是這樣的了。”他們就會不斷向父母所說的方向靠攏。

舉個例子,一個從小到大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美的孩子,他的潛意識裡,就會深深相信自己“不夠好”因為孩子是通過父母的日常表現來判斷自己的,父母否定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長大後,他會非常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可是事實上,付出很多,收穫卻很少。於是,他的生命就會陷入“努力證明——被否定”的惡性循環。根源在哪裡呢?根源在於,他的自信在童年已經被父母打擊掉了,骨子裡已經認同了父母對自己的否定,潛意識裡,已經深深相信“我不夠好,別人會瞧不起我”這樣的信念。

2.長期“貶低式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就會採用“貶低式教育”對孩子一直打擊,就覺得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卻沒想過,孩子會因此一蹶不振,然後自暴自棄,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在爸媽眼裡都不是好孩子,既然這樣,我不如就做個十足的壞孩子。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三、家長如何正確利用“自證預言”,讓孩子成為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發小是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個子不高但是身材比例很好,從小就喜歡跳舞,鄰居阿姨這很樂意給發小報班去學習跳舞,逢人就說自己女兒跳舞跳的有多麼多麼好,她從來不吝嗇去誇獎自己的女兒,尤其是在自己女兒面前,更好的詮釋了“我兒女就是我的驕傲”這句話。發小也很爭氣,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賽參加了很多,而且名詞都是前三。

發小媽媽就是很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下積極的心裡暗示,孩子就會不自覺的覺得自己就是媽媽想的那個樣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往那個方向去努力,然後成為那個媽媽口中的孩子。

1.用積極的語言代替消極批評

父母作為孩子最為親近的人,父母的隨意一句評價都可能被孩子記在心裡。所以,父母更要多鼓勵孩子,不要隨便給自己的孩子設定極限。很多時候,當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極限的時候,孩子真的就會表現得沒有極限。

"

“你怎麼這麼笨?你腦子裡想的都是什麼?你看看人家哪個不比你懂事的多?”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笨死你得了。”

“學習學習不好,幹啥啥不成,我看你以後也不會有出息了。”

……

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家長的本意是為了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然而卻事實與之相反,孩子竟然更加的笨、學習不好了,家長也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下的暗示,然後孩子就會陷入“自證預言效應”中。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一、什麼是“自證預言”

在生活中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有些事自己肯定做不到,最終失敗的時候就會說“我本來就做不到”,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叫做自證預言。主要就是你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概念放到教育孩子這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有人對你說你家孩子不好,你就會時不時的去關注自家孩子的缺點,然後就會覺的自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相反,假如你相信你的孩子是最好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孩子很多優點,然後給孩子機會去創造犯了錯也會包容,結果肯定不會負你所望。

心理學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羅森塔爾效應:在一項雙盲實驗中(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實驗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實驗,結果發現,被指名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借用了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於教師的期待不同,所以他們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式也不同,而且學生在教師的期待下,也往往會順著老師的期望發展。這一實驗證實了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自證預言”為什麼能夠實現呢?

第一是期望影響了動機。如果你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預言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你對於做好這件事的動機就會降低,而動機的減少有自然會導致事情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順利,從而預言成真。

第二是期望影響了關注的焦點。如果你認為某個人是個不好相處的人,那麼你的關注點就常常在他所表現出的不好相處的部分,愈發肯定了他是這樣的人,最終影響你對他的態度和行為。

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負面的“自證預言”,會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永遠都是命令的語氣,完全不管孩子的意願。我朋友就是,他告訴我說,從小父母都是告訴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度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就什麼都不敢嘗試了,近兩年工作了慢慢的有所轉變,但還是有的時候不趕去賣出自己的第一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負面暗示就好像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對孩子來說,家人的負面暗示具有極大殺傷力。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創立者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1.家長經常性的負面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們心裡父母是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給了他們負面定義,這會讓孩子們認為“爸爸媽媽都這麼說,我一定就是這樣的了。”他們就會不斷向父母所說的方向靠攏。

舉個例子,一個從小到大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美的孩子,他的潛意識裡,就會深深相信自己“不夠好”因為孩子是通過父母的日常表現來判斷自己的,父母否定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長大後,他會非常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可是事實上,付出很多,收穫卻很少。於是,他的生命就會陷入“努力證明——被否定”的惡性循環。根源在哪裡呢?根源在於,他的自信在童年已經被父母打擊掉了,骨子裡已經認同了父母對自己的否定,潛意識裡,已經深深相信“我不夠好,別人會瞧不起我”這樣的信念。

2.長期“貶低式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就會採用“貶低式教育”對孩子一直打擊,就覺得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卻沒想過,孩子會因此一蹶不振,然後自暴自棄,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在爸媽眼裡都不是好孩子,既然這樣,我不如就做個十足的壞孩子。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三、家長如何正確利用“自證預言”,讓孩子成為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發小是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個子不高但是身材比例很好,從小就喜歡跳舞,鄰居阿姨這很樂意給發小報班去學習跳舞,逢人就說自己女兒跳舞跳的有多麼多麼好,她從來不吝嗇去誇獎自己的女兒,尤其是在自己女兒面前,更好的詮釋了“我兒女就是我的驕傲”這句話。發小也很爭氣,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賽參加了很多,而且名詞都是前三。

發小媽媽就是很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下積極的心裡暗示,孩子就會不自覺的覺得自己就是媽媽想的那個樣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往那個方向去努力,然後成為那個媽媽口中的孩子。

1.用積極的語言代替消極批評

父母作為孩子最為親近的人,父母的隨意一句評價都可能被孩子記在心裡。所以,父母更要多鼓勵孩子,不要隨便給自己的孩子設定極限。很多時候,當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極限的時候,孩子真的就會表現得沒有極限。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總是用“總是、絕對、永遠”等這樣的詞彙,這些詞語表達的意思往往比較極端,帶著絕望否定的含義。當你用這些極端詞彙與孩子對話的時候,非常容易增加孩子的焦慮感。所以,家長要多用積極的語言暗示孩子該做什麼,而不是一味地強調他們不該做什麼。如果孩子們能夠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那改正的效率也就更高。

2.積極主動關注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缺點,也有優點,家長們與其選擇過多關注缺點,不如多關注孩子的優點,不斷鼓勵孩子。因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我們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這樣孩子才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建立自信心。

比如,有些孩子成績一般但是非常喜歡創造,家長們與其批評孩子成績不好,不如暗示孩子去做他們所擅長的東西。如果孩子能夠在創造方面取得成績,提高自信,也能夠帶動孩子全面發展。

"

“你怎麼這麼笨?你腦子裡想的都是什麼?你看看人家哪個不比你懂事的多?”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笨死你得了。”

“學習學習不好,幹啥啥不成,我看你以後也不會有出息了。”

……

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家長的本意是為了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然而卻事實與之相反,孩子竟然更加的笨、學習不好了,家長也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家長對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下的暗示,然後孩子就會陷入“自證預言效應”中。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一、什麼是“自證預言”

在生活中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有些事自己肯定做不到,最終失敗的時候就會說“我本來就做不到”,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叫做自證預言。主要就是你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概念放到教育孩子這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有人對你說你家孩子不好,你就會時不時的去關注自家孩子的缺點,然後就會覺的自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相反,假如你相信你的孩子是最好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孩子很多優點,然後給孩子機會去創造犯了錯也會包容,結果肯定不會負你所望。

心理學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羅森塔爾效應:在一項雙盲實驗中(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實驗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實驗,結果發現,被指名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借用了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於教師的期待不同,所以他們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式也不同,而且學生在教師的期待下,也往往會順著老師的期望發展。這一實驗證實了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自證預言”為什麼能夠實現呢?

第一是期望影響了動機。如果你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預言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你對於做好這件事的動機就會降低,而動機的減少有自然會導致事情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順利,從而預言成真。

第二是期望影響了關注的焦點。如果你認為某個人是個不好相處的人,那麼你的關注點就常常在他所表現出的不好相處的部分,愈發肯定了他是這樣的人,最終影響你對他的態度和行為。

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負面的“自證預言”,會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永遠都是命令的語氣,完全不管孩子的意願。我朋友就是,他告訴我說,從小父母都是告訴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度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就什麼都不敢嘗試了,近兩年工作了慢慢的有所轉變,但還是有的時候不趕去賣出自己的第一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負面暗示就好像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對孩子來說,家人的負面暗示具有極大殺傷力。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創立者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1.家長經常性的負面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們心裡父母是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給了他們負面定義,這會讓孩子們認為“爸爸媽媽都這麼說,我一定就是這樣的了。”他們就會不斷向父母所說的方向靠攏。

舉個例子,一個從小到大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美的孩子,他的潛意識裡,就會深深相信自己“不夠好”因為孩子是通過父母的日常表現來判斷自己的,父母否定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長大後,他會非常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可是事實上,付出很多,收穫卻很少。於是,他的生命就會陷入“努力證明——被否定”的惡性循環。根源在哪裡呢?根源在於,他的自信在童年已經被父母打擊掉了,骨子裡已經認同了父母對自己的否定,潛意識裡,已經深深相信“我不夠好,別人會瞧不起我”這樣的信念。

2.長期“貶低式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就會採用“貶低式教育”對孩子一直打擊,就覺得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卻沒想過,孩子會因此一蹶不振,然後自暴自棄,覺得無論我怎麼做在爸媽眼裡都不是好孩子,既然這樣,我不如就做個十足的壞孩子。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三、家長如何正確利用“自證預言”,讓孩子成為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發小是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個子不高但是身材比例很好,從小就喜歡跳舞,鄰居阿姨這很樂意給發小報班去學習跳舞,逢人就說自己女兒跳舞跳的有多麼多麼好,她從來不吝嗇去誇獎自己的女兒,尤其是在自己女兒面前,更好的詮釋了“我兒女就是我的驕傲”這句話。發小也很爭氣,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賽參加了很多,而且名詞都是前三。

發小媽媽就是很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下積極的心裡暗示,孩子就會不自覺的覺得自己就是媽媽想的那個樣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往那個方向去努力,然後成為那個媽媽口中的孩子。

1.用積極的語言代替消極批評

父母作為孩子最為親近的人,父母的隨意一句評價都可能被孩子記在心裡。所以,父母更要多鼓勵孩子,不要隨便給自己的孩子設定極限。很多時候,當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極限的時候,孩子真的就會表現得沒有極限。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總是用“總是、絕對、永遠”等這樣的詞彙,這些詞語表達的意思往往比較極端,帶著絕望否定的含義。當你用這些極端詞彙與孩子對話的時候,非常容易增加孩子的焦慮感。所以,家長要多用積極的語言暗示孩子該做什麼,而不是一味地強調他們不該做什麼。如果孩子們能夠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那改正的效率也就更高。

2.積極主動關注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缺點,也有優點,家長們與其選擇過多關注缺點,不如多關注孩子的優點,不斷鼓勵孩子。因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我們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這樣孩子才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建立自信心。

比如,有些孩子成績一般但是非常喜歡創造,家長們與其批評孩子成績不好,不如暗示孩子去做他們所擅長的東西。如果孩子能夠在創造方面取得成績,提高自信,也能夠帶動孩子全面發展。

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家長巧用“自證預言”,塑造優秀孩子

每個孩子都會隨著父母的暗示調整自己,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大部分來自於父母對自己的評價。

作為孩子的家長,就要把自己變成藝術家,避免先入為主的想法,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孩子,善於發現孩子優秀的一面,通過不同的“暗示”手法,塑造出優秀的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