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不完美媽媽 哪吒 分娩 音樂 糖果媽媽 2019-09-06
"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聽完閨蜜回懟,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事實上不僅是旁人,就連家裡親戚有時候也愛說“男孩膽小可不好”。每次閨蜜都會和他們說,孩子還小,不要說這樣的話。而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得不那麼怕生了,就給他口頭表揚和鼓勵,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潑開朗了。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聽完閨蜜回懟,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事實上不僅是旁人,就連家裡親戚有時候也愛說“男孩膽小可不好”。每次閨蜜都會和他們說,孩子還小,不要說這樣的話。而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得不那麼怕生了,就給他口頭表揚和鼓勵,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潑開朗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什麼是“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往往會按照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向這方面進行靠攏和聚焦,久而久之,就會真的成了“標籤人物”,讓預言成真。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聽完閨蜜回懟,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事實上不僅是旁人,就連家裡親戚有時候也愛說“男孩膽小可不好”。每次閨蜜都會和他們說,孩子還小,不要說這樣的話。而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得不那麼怕生了,就給他口頭表揚和鼓勵,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潑開朗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什麼是“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往往會按照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向這方面進行靠攏和聚焦,久而久之,就會真的成了“標籤人物”,讓預言成真。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負面標籤”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成年人還能從別人不恰當的評價中掙脫出來,而對於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說,這未免有些困難。因為孩子本身就涉世未深,掌握的知識十分有限,他們無法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做出合理的判斷,而自信心的培養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和其他人的評價。

當你用一個負面標籤來定義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就因此而定義了他的一生,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情。

這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抑鬱、沉默寡言,或者朝著喻示的方向而變成暴力小霸王,而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自己的心裡其實住著一個善良的寶寶。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聽完閨蜜回懟,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事實上不僅是旁人,就連家裡親戚有時候也愛說“男孩膽小可不好”。每次閨蜜都會和他們說,孩子還小,不要說這樣的話。而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得不那麼怕生了,就給他口頭表揚和鼓勵,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潑開朗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什麼是“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往往會按照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向這方面進行靠攏和聚焦,久而久之,就會真的成了“標籤人物”,讓預言成真。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負面標籤”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成年人還能從別人不恰當的評價中掙脫出來,而對於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說,這未免有些困難。因為孩子本身就涉世未深,掌握的知識十分有限,他們無法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做出合理的判斷,而自信心的培養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和其他人的評價。

當你用一個負面標籤來定義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就因此而定義了他的一生,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情。

這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抑鬱、沉默寡言,或者朝著喻示的方向而變成暴力小霸王,而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自己的心裡其實住著一個善良的寶寶。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在負面標籤的唆使下,孩子很可能就放棄了自我成長,宛如哪吒的一對風火輪,降妖伏魔的時候是利器,“震懾百姓”的時候卻是凶器。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聽完閨蜜回懟,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事實上不僅是旁人,就連家裡親戚有時候也愛說“男孩膽小可不好”。每次閨蜜都會和他們說,孩子還小,不要說這樣的話。而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得不那麼怕生了,就給他口頭表揚和鼓勵,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潑開朗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什麼是“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往往會按照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向這方面進行靠攏和聚焦,久而久之,就會真的成了“標籤人物”,讓預言成真。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負面標籤”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成年人還能從別人不恰當的評價中掙脫出來,而對於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說,這未免有些困難。因為孩子本身就涉世未深,掌握的知識十分有限,他們無法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做出合理的判斷,而自信心的培養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和其他人的評價。

當你用一個負面標籤來定義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就因此而定義了他的一生,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情。

這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抑鬱、沉默寡言,或者朝著喻示的方向而變成暴力小霸王,而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自己的心裡其實住著一個善良的寶寶。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在負面標籤的唆使下,孩子很可能就放棄了自我成長,宛如哪吒的一對風火輪,降妖伏魔的時候是利器,“震懾百姓”的時候卻是凶器。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如何讓孩子變得“正面”且積極?

負面標籤效應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也很容易失去對父母的信賴,變得慵懶而自暴自棄。拒絕負面標籤,不僅要求父母做到,父母也要以一己之力,堵住旁人的嘴,讓孩子能遠離負面暗示,走上積極進取的正途。

1、 拒絕給娃貼“負面標籤”

媽媽:“你怎麼總是考倒數?”

孩子:“媽媽你別總拿這個說事了。”

媽媽:“考的不好還不讓說了?”

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都愛給孩子貼負面標籤,而且還是反覆黏貼,自己還覺得理所當然。想讓孩子變得積極主動起來,就不要把傷疤一次次揭開給孩子看,而是採取鼓勵和支持的態度,看到孩子每一次點滴的進步,孩子也會還你驚喜。

對於其他人也是如此,很多家長愛面子,親戚朋友說孩子不好,隨便給娃貼負面標籤,也常常是敢怒不敢言,或者敷衍了事,這樣傷害的卻是自家孩子。所以,該提出反對的時候就反對,讓負面效應在孩子面前無所遁形。

2、 多給孩子合理和正面的評價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於親子關係尤其是如此。即使全世界都嫌棄孩子,就像哪吒剛出生那樣,但作為孩子最親密的父母一定不能這樣。在孩子的小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全部,多給孩子合理和正面的評價,讓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和歸屬感。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聽完閨蜜回懟,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事實上不僅是旁人,就連家裡親戚有時候也愛說“男孩膽小可不好”。每次閨蜜都會和他們說,孩子還小,不要說這樣的話。而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得不那麼怕生了,就給他口頭表揚和鼓勵,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潑開朗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什麼是“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往往會按照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向這方面進行靠攏和聚焦,久而久之,就會真的成了“標籤人物”,讓預言成真。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負面標籤”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成年人還能從別人不恰當的評價中掙脫出來,而對於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說,這未免有些困難。因為孩子本身就涉世未深,掌握的知識十分有限,他們無法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做出合理的判斷,而自信心的培養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和其他人的評價。

當你用一個負面標籤來定義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就因此而定義了他的一生,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情。

這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抑鬱、沉默寡言,或者朝著喻示的方向而變成暴力小霸王,而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自己的心裡其實住著一個善良的寶寶。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在負面標籤的唆使下,孩子很可能就放棄了自我成長,宛如哪吒的一對風火輪,降妖伏魔的時候是利器,“震懾百姓”的時候卻是凶器。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如何讓孩子變得“正面”且積極?

負面標籤效應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也很容易失去對父母的信賴,變得慵懶而自暴自棄。拒絕負面標籤,不僅要求父母做到,父母也要以一己之力,堵住旁人的嘴,讓孩子能遠離負面暗示,走上積極進取的正途。

1、 拒絕給娃貼“負面標籤”

媽媽:“你怎麼總是考倒數?”

孩子:“媽媽你別總拿這個說事了。”

媽媽:“考的不好還不讓說了?”

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都愛給孩子貼負面標籤,而且還是反覆黏貼,自己還覺得理所當然。想讓孩子變得積極主動起來,就不要把傷疤一次次揭開給孩子看,而是採取鼓勵和支持的態度,看到孩子每一次點滴的進步,孩子也會還你驚喜。

對於其他人也是如此,很多家長愛面子,親戚朋友說孩子不好,隨便給娃貼負面標籤,也常常是敢怒不敢言,或者敷衍了事,這樣傷害的卻是自家孩子。所以,該提出反對的時候就反對,讓負面效應在孩子面前無所遁形。

2、 多給孩子合理和正面的評價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於親子關係尤其是如此。即使全世界都嫌棄孩子,就像哪吒剛出生那樣,但作為孩子最親密的父母一定不能這樣。在孩子的小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全部,多給孩子合理和正面的評價,讓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和歸屬感。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所謂的標籤效應,不僅包括負面的,也包括正面的。家長要做到表揚不過分,不濫用,言之有物,合情合理。表揚過濫,容易讓孩子喪失前進動力,表揚過空,孩子其實並不知道哪裡做得好。

負面評價更應該慎重,不是說不能批評孩子,而是要據實批評,不打擊面過寬,也不是父母在發洩情緒,而是應著重於問題的解決。當然,如果能掌握更多的批評技巧,讓孩子坦然接受,那就最好不過了。

3、 給孩子設置合理的目標定位

之所以孩子會被貼上這麼多負面標籤,很多時候都是在比較中而得來的。雖然現在是獨生子女家庭,但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段時間會同時出現“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活在父母的口中,特別優秀,從來沒有缺點,從不讓父母操心……

父母要做的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給他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可以是分階段完成的。如果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名不符實,壓力山大,就會出現很大的落差,從而造成說娃不好——娃更加不好的惡性循環。

最後提醒大家,讓娃遠離負面標籤,是魔是仙,哪吒沒長成之前,還是父母說了算!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聽完閨蜜回懟,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事實上不僅是旁人,就連家裡親戚有時候也愛說“男孩膽小可不好”。每次閨蜜都會和他們說,孩子還小,不要說這樣的話。而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得不那麼怕生了,就給他口頭表揚和鼓勵,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潑開朗了。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什麼是“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往往會按照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向這方面進行靠攏和聚焦,久而久之,就會真的成了“標籤人物”,讓預言成真。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負面標籤”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成年人還能從別人不恰當的評價中掙脫出來,而對於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說,這未免有些困難。因為孩子本身就涉世未深,掌握的知識十分有限,他們無法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做出合理的判斷,而自信心的培養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和其他人的評價。

當你用一個負面標籤來定義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就因此而定義了他的一生,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情。

這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抑鬱、沉默寡言,或者朝著喻示的方向而變成暴力小霸王,而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自己的心裡其實住著一個善良的寶寶。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在負面標籤的唆使下,孩子很可能就放棄了自我成長,宛如哪吒的一對風火輪,降妖伏魔的時候是利器,“震懾百姓”的時候卻是凶器。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如何讓孩子變得“正面”且積極?

負面標籤效應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也很容易失去對父母的信賴,變得慵懶而自暴自棄。拒絕負面標籤,不僅要求父母做到,父母也要以一己之力,堵住旁人的嘴,讓孩子能遠離負面暗示,走上積極進取的正途。

1、 拒絕給娃貼“負面標籤”

媽媽:“你怎麼總是考倒數?”

孩子:“媽媽你別總拿這個說事了。”

媽媽:“考的不好還不讓說了?”

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都愛給孩子貼負面標籤,而且還是反覆黏貼,自己還覺得理所當然。想讓孩子變得積極主動起來,就不要把傷疤一次次揭開給孩子看,而是採取鼓勵和支持的態度,看到孩子每一次點滴的進步,孩子也會還你驚喜。

對於其他人也是如此,很多家長愛面子,親戚朋友說孩子不好,隨便給娃貼負面標籤,也常常是敢怒不敢言,或者敷衍了事,這樣傷害的卻是自家孩子。所以,該提出反對的時候就反對,讓負面效應在孩子面前無所遁形。

2、 多給孩子合理和正面的評價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於親子關係尤其是如此。即使全世界都嫌棄孩子,就像哪吒剛出生那樣,但作為孩子最親密的父母一定不能這樣。在孩子的小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全部,多給孩子合理和正面的評價,讓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和歸屬感。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所謂的標籤效應,不僅包括負面的,也包括正面的。家長要做到表揚不過分,不濫用,言之有物,合情合理。表揚過濫,容易讓孩子喪失前進動力,表揚過空,孩子其實並不知道哪裡做得好。

負面評價更應該慎重,不是說不能批評孩子,而是要據實批評,不打擊面過寬,也不是父母在發洩情緒,而是應著重於問題的解決。當然,如果能掌握更多的批評技巧,讓孩子坦然接受,那就最好不過了。

3、 給孩子設置合理的目標定位

之所以孩子會被貼上這麼多負面標籤,很多時候都是在比較中而得來的。雖然現在是獨生子女家庭,但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段時間會同時出現“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活在父母的口中,特別優秀,從來沒有缺點,從不讓父母操心……

父母要做的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給他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可以是分階段完成的。如果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名不符實,壓力山大,就會出現很大的落差,從而造成說娃不好——娃更加不好的惡性循環。

最後提醒大家,讓娃遠離負面標籤,是魔是仙,哪吒沒長成之前,還是父母說了算!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如此說也不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