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遠:大大大徐村 小小寧國府'

"

大大大徐村 小小寧國府

作者:潘志遠

小小寧國府,大大大徐村。雖然時過三十多年,我還記得父輩們說這句話時誇耀的神情。當然在這句話前還有些許鋪墊,至於是怎樣精彩的故事,已忘得差不離了。唯獨這句話,頗為經典,沒有被時光沖走,還擱在記憶的河床裡。

那時,對我而言,寧國府在何處,始終是一個個模糊的概念。而大徐村,是再清楚不過的,它是公社所在地,村莊之大,是掛頭牌的。我們村能算大了,三個生產隊,老少三百餘口,可大徐村有十一個生產隊,千餘人,在周圍十里八鄉,是無可比擬的。那兒有供銷社,以後為採購站,買東西常去那。起初我們跟著大人,在巷道里左彎右拐,稀裡糊塗來去,在驚奇幾回,感嘆幾回,漸漸熟識了,也敢獨闖了。雖穿梭不下數十回,但始終沒有摸到它的邊際。

大徐村是當時文化中心,不過以後來眼光看,所謂文化,也只是放放電影而已。那時放電影時檢驗思想是否先進的手段,一部新影片領來後,各生產隊都爭先恐後搶電影機,為解決此矛盾,只好抽籤排隊。大徐村是公社所在地,自然得風氣之先,十一個生產隊輪流起來,是孩子們最大的幸事。每至傍晚,孩子們三五成群,七彎八繞摸進去,看罷電影,已是夜深,黑燈瞎火的,跟在大人屁股後面摸出來。電影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奇襲》《奇襲白虎團》《英雄兒女》《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之類,題材狹窄,故事單純,直來直去。今天想來,簡直比大徐村巷子還少幾道彎。不過那時看電影的興趣,似乎不在電影本身,在看電影后的吹噓,在白天飯後茶餘的誇耀;更多時候,變成記憶電影細節的較量,變成比聰明的本錢。

後來,我上初中,每天來回四趟在大徐村中穿梭,必經之地東門口,地上殘存的青石,又方又長又正,足以讓人想見當年大門庭的氣勢。再就是村中許許多多的古屋,一處是供銷社,後改為電影院,屋內成排圓柱,須張臂方能合抱,圓柱上架著雕樑,掩映著幽深的閣樓;一處祠堂改成了小學,單門獨院;還有一處作了公社辦公房和信用社。目睹古磚黑瓦,想起父輩們的言說,徐華陽故里,開始浮現在記憶的深湖。記得同學中,很有幾位是徐氏後裔,但我們要麼忙於玩樂,要麼忙於考學,也都不放在心上。

畢業那年,我稀裡糊塗考上了學校,九月秋高氣爽的季節,我跨進江城,來到父輩們常說的寧國府。東西南北門一走,也就領略了寧國府之大,比起大徐村來是遠遠有過之的。於是我很有點鄙夷父輩們好吹噓

的嘴臉,以為這就是書上所說的人性的弱點。那時,學校廣播裡常播一首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聽得久了,忽然有所悟,有所寬容,先前的鄙夷慢慢釋然起來。

長時間在故紙堆裡摸爬,我的興趣鑽進古典文學的王國,或在詩林詞壇漫步,或在傳記逸聞裡翹首,不知不覺闖進徐華陽故里,佇立在徐華陽門庭,陷入幽深的沉思。徐華陽,明嘉靖年間進士,曾出任過浙江江山縣令,河北魏縣令,後升為北京府尹,吏部主事。因平定蜀酋叛亂,屢建奇功,擢升為吏部尚書,並以功累進兵部右侍郎,歷刑部左侍郎,轉戶部總督,升刑部尚書。若僅停留在這幾行淡然的文字上,倒也沒什麼,但一深思一細想,就有些拍案驚奇了。官至今天中央組織部長,國防部長,高院院長,夠威風夠榮耀了。翻翻家鄉官史,是幾百年才出一任的。除鄉親們常說的楊家將中的潘仁美,還有後來的麻天官,再也找不出一位夠中央級的官員了,難怪鄉親們引以為自豪了。

徐華陽的父親,僅做過寧國府典史,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換算成今天的官制,也就是個科局級,至於他的兒子徐臣慶,雖才華橫溢,卻薄命早逝,比起狀貌嶽嶽、豐稜嚴正的徐華陽來,自然遜色了幾籌。

三年後,我又回到家鄉,就在徐華陽故里任教,且一教二十年。在這二十年中,我開始用心感觸這個早在四百多年就已輝煌的村落。從那些古牆、古瓦、古柱、古石、古祠,領略它不凡的氣勢;從掛在學校屋簷下古鐘,聆聽它鏗鏘的音韻;從環村渠壩水塘,揣想它的清流;從成排傍水條石,想見當年浣衣的盛景;從四處鋪開的古屋,推算它當年人丁的興旺。於是我又想到“小小寧國府,大大大徐村”這句話,想到徐華陽僅一世之澤,而寧國府一直作為府治,一榮一衰,大小之變,自在情理之中。這樣看來,大徐村前面兩個大字,自然不算誇耀,也不在吹牛之列,它應是當時實況的寫照。

徐華陽一世之澤,卻延續數百年,不僅他的後裔們得到恩澤,住過留下的古房,連學校、供銷社、信用社、公社都曾如此。雖然這些古房在上個世紀樓房大崛起的年月蕩然無存了,但它給後世的蔭澤,曾發揮過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這一點,今天也只能膚淺的文字寫在紙上,或敲入冷冰冰的電腦,博得一點有限的點擊罷了。

最近,我聽愛人說學校裡那口古鐘,被徐華陽的後裔們摘走,作為寶物珍藏了。雖然古鐘的歸屬,學校與村民各執一詞,頗有爭議,但我想珍藏起來,肯定比掛在學校屋簷下作擺飾要強得多,說不定哪天被賊偷走賣為廢舊,損失就大了。想到此,我心裡一動,湧起些許高興,因為我畢竟看到富裕起來的村民,有了文物保護意識。這種意識若早幾十年覺醒,華陽故里的古房、古柱、古巷、古碑,還有祖上留下的古桌、古凳、古瓶、古盆,抑或其他物什,會留下更多。但現實已不容假設,那些譭棄的,已無法返世,只能深深遺憾了。

五百年過去,除這個村名,這塊土地,徐華陽故里逸聞一鱗半爪的細節,還有什麼能惠澤後人?我忽然想到他的《史鑑吟》《喻林》《易編》《撫蜀奏疏》,他的遺著我也只是空聞其名,未曾翻讀過。好在我不是他的後孫,還隔著一姓,否則會背上不肖之罵名。我想從這些遺著中討一點精神食糧,若華陽有靈,看在同鄉的份上,不但不會拒絕,反而會欣欣然施捨,說不定會孜孜指教,開我茅塞吧。

作者簡介

"

大大大徐村 小小寧國府

作者:潘志遠

小小寧國府,大大大徐村。雖然時過三十多年,我還記得父輩們說這句話時誇耀的神情。當然在這句話前還有些許鋪墊,至於是怎樣精彩的故事,已忘得差不離了。唯獨這句話,頗為經典,沒有被時光沖走,還擱在記憶的河床裡。

那時,對我而言,寧國府在何處,始終是一個個模糊的概念。而大徐村,是再清楚不過的,它是公社所在地,村莊之大,是掛頭牌的。我們村能算大了,三個生產隊,老少三百餘口,可大徐村有十一個生產隊,千餘人,在周圍十里八鄉,是無可比擬的。那兒有供銷社,以後為採購站,買東西常去那。起初我們跟著大人,在巷道里左彎右拐,稀裡糊塗來去,在驚奇幾回,感嘆幾回,漸漸熟識了,也敢獨闖了。雖穿梭不下數十回,但始終沒有摸到它的邊際。

大徐村是當時文化中心,不過以後來眼光看,所謂文化,也只是放放電影而已。那時放電影時檢驗思想是否先進的手段,一部新影片領來後,各生產隊都爭先恐後搶電影機,為解決此矛盾,只好抽籤排隊。大徐村是公社所在地,自然得風氣之先,十一個生產隊輪流起來,是孩子們最大的幸事。每至傍晚,孩子們三五成群,七彎八繞摸進去,看罷電影,已是夜深,黑燈瞎火的,跟在大人屁股後面摸出來。電影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奇襲》《奇襲白虎團》《英雄兒女》《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之類,題材狹窄,故事單純,直來直去。今天想來,簡直比大徐村巷子還少幾道彎。不過那時看電影的興趣,似乎不在電影本身,在看電影后的吹噓,在白天飯後茶餘的誇耀;更多時候,變成記憶電影細節的較量,變成比聰明的本錢。

後來,我上初中,每天來回四趟在大徐村中穿梭,必經之地東門口,地上殘存的青石,又方又長又正,足以讓人想見當年大門庭的氣勢。再就是村中許許多多的古屋,一處是供銷社,後改為電影院,屋內成排圓柱,須張臂方能合抱,圓柱上架著雕樑,掩映著幽深的閣樓;一處祠堂改成了小學,單門獨院;還有一處作了公社辦公房和信用社。目睹古磚黑瓦,想起父輩們的言說,徐華陽故里,開始浮現在記憶的深湖。記得同學中,很有幾位是徐氏後裔,但我們要麼忙於玩樂,要麼忙於考學,也都不放在心上。

畢業那年,我稀裡糊塗考上了學校,九月秋高氣爽的季節,我跨進江城,來到父輩們常說的寧國府。東西南北門一走,也就領略了寧國府之大,比起大徐村來是遠遠有過之的。於是我很有點鄙夷父輩們好吹噓

的嘴臉,以為這就是書上所說的人性的弱點。那時,學校廣播裡常播一首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聽得久了,忽然有所悟,有所寬容,先前的鄙夷慢慢釋然起來。

長時間在故紙堆裡摸爬,我的興趣鑽進古典文學的王國,或在詩林詞壇漫步,或在傳記逸聞裡翹首,不知不覺闖進徐華陽故里,佇立在徐華陽門庭,陷入幽深的沉思。徐華陽,明嘉靖年間進士,曾出任過浙江江山縣令,河北魏縣令,後升為北京府尹,吏部主事。因平定蜀酋叛亂,屢建奇功,擢升為吏部尚書,並以功累進兵部右侍郎,歷刑部左侍郎,轉戶部總督,升刑部尚書。若僅停留在這幾行淡然的文字上,倒也沒什麼,但一深思一細想,就有些拍案驚奇了。官至今天中央組織部長,國防部長,高院院長,夠威風夠榮耀了。翻翻家鄉官史,是幾百年才出一任的。除鄉親們常說的楊家將中的潘仁美,還有後來的麻天官,再也找不出一位夠中央級的官員了,難怪鄉親們引以為自豪了。

徐華陽的父親,僅做過寧國府典史,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換算成今天的官制,也就是個科局級,至於他的兒子徐臣慶,雖才華橫溢,卻薄命早逝,比起狀貌嶽嶽、豐稜嚴正的徐華陽來,自然遜色了幾籌。

三年後,我又回到家鄉,就在徐華陽故里任教,且一教二十年。在這二十年中,我開始用心感觸這個早在四百多年就已輝煌的村落。從那些古牆、古瓦、古柱、古石、古祠,領略它不凡的氣勢;從掛在學校屋簷下古鐘,聆聽它鏗鏘的音韻;從環村渠壩水塘,揣想它的清流;從成排傍水條石,想見當年浣衣的盛景;從四處鋪開的古屋,推算它當年人丁的興旺。於是我又想到“小小寧國府,大大大徐村”這句話,想到徐華陽僅一世之澤,而寧國府一直作為府治,一榮一衰,大小之變,自在情理之中。這樣看來,大徐村前面兩個大字,自然不算誇耀,也不在吹牛之列,它應是當時實況的寫照。

徐華陽一世之澤,卻延續數百年,不僅他的後裔們得到恩澤,住過留下的古房,連學校、供銷社、信用社、公社都曾如此。雖然這些古房在上個世紀樓房大崛起的年月蕩然無存了,但它給後世的蔭澤,曾發揮過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這一點,今天也只能膚淺的文字寫在紙上,或敲入冷冰冰的電腦,博得一點有限的點擊罷了。

最近,我聽愛人說學校裡那口古鐘,被徐華陽的後裔們摘走,作為寶物珍藏了。雖然古鐘的歸屬,學校與村民各執一詞,頗有爭議,但我想珍藏起來,肯定比掛在學校屋簷下作擺飾要強得多,說不定哪天被賊偷走賣為廢舊,損失就大了。想到此,我心裡一動,湧起些許高興,因為我畢竟看到富裕起來的村民,有了文物保護意識。這種意識若早幾十年覺醒,華陽故里的古房、古柱、古巷、古碑,還有祖上留下的古桌、古凳、古瓶、古盆,抑或其他物什,會留下更多。但現實已不容假設,那些譭棄的,已無法返世,只能深深遺憾了。

五百年過去,除這個村名,這塊土地,徐華陽故里逸聞一鱗半爪的細節,還有什麼能惠澤後人?我忽然想到他的《史鑑吟》《喻林》《易編》《撫蜀奏疏》,他的遺著我也只是空聞其名,未曾翻讀過。好在我不是他的後孫,還隔著一姓,否則會背上不肖之罵名。我想從這些遺著中討一點精神食糧,若華陽有靈,看在同鄉的份上,不但不會拒絕,反而會欣欣然施捨,說不定會孜孜指教,開我茅塞吧。

作者簡介

潘志遠:大大大徐村 小小寧國府

潘志遠,男,安徽宣城人。作品散見《文苑》《青春美文》《作家村》《遼河》《作文新天地》等,收入《被照亮的世界》《中國網絡文學精品年選》《中國人文地理散文精選集》,獲行走天下全國美文大賽三等獎,出版詩文集《鳥鳴是一種修辭》《心靈的風景》《槐花正和衣而眠》。參加第十四屆全國散文詩筆會,中國好散文詩主持人之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