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
"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偏愛打罵教育,家長打罵孩子可以說是常有的事。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某一件事,某一次沒考好,不聽家長的話或家長們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時,父母們極有可能打罵孩子,很多家長事後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心裡告訴自己的潛臺詞則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這麼做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之一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這邏輯過於牽強。打罵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我們以為打罵,彰顯了為人父母的威嚴,不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發憤圖強,深刻記住教訓,努力積極向上。結果怕是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無情,冷酷和狠心。

"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偏愛打罵教育,家長打罵孩子可以說是常有的事。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某一件事,某一次沒考好,不聽家長的話或家長們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時,父母們極有可能打罵孩子,很多家長事後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心裡告訴自己的潛臺詞則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這麼做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之一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這邏輯過於牽強。打罵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我們以為打罵,彰顯了為人父母的威嚴,不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發憤圖強,深刻記住教訓,努力積極向上。結果怕是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無情,冷酷和狠心。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一)孩子被打罵時有種3種感受

研究調查分析,孩子在捱打被罵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感受:

1·即將而來的打罵,極度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

2·孩子被體罰後,會感覺非常羞辱,對大人發怒怨恨,認為自己不被喜愛。

3.父母體罰,孩子會自責,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非常糟糕的人。

心理學認為,兒童時期人的主體人格還沒有確立往往得不到外界的重視,孩子的自尊特別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和打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自卑的主要原因。

家長要知道,這種恐懼、自責、羞辱、憤怒和絕望會伴隨孩子們的成長。當再次面對錯誤和挑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害怕,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擔心因出錯而受到懲罰,因而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自卑,認為導致錯誤的根源就是自己本身,而從不去找事情本身的原因.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容易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麼孩子過於惶恐害怕,甚至造成日後的怯懦膽小的性格,要麼委屈心生恨意,嚴重的或許還要把孩子推上暴力之路。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偏愛打罵教育,家長打罵孩子可以說是常有的事。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某一件事,某一次沒考好,不聽家長的話或家長們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時,父母們極有可能打罵孩子,很多家長事後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心裡告訴自己的潛臺詞則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這麼做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之一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這邏輯過於牽強。打罵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我們以為打罵,彰顯了為人父母的威嚴,不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發憤圖強,深刻記住教訓,努力積極向上。結果怕是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無情,冷酷和狠心。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一)孩子被打罵時有種3種感受

研究調查分析,孩子在捱打被罵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感受:

1·即將而來的打罵,極度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

2·孩子被體罰後,會感覺非常羞辱,對大人發怒怨恨,認為自己不被喜愛。

3.父母體罰,孩子會自責,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非常糟糕的人。

心理學認為,兒童時期人的主體人格還沒有確立往往得不到外界的重視,孩子的自尊特別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和打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自卑的主要原因。

家長要知道,這種恐懼、自責、羞辱、憤怒和絕望會伴隨孩子們的成長。當再次面對錯誤和挑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害怕,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擔心因出錯而受到懲罰,因而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自卑,認為導致錯誤的根源就是自己本身,而從不去找事情本身的原因.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容易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麼孩子過於惶恐害怕,甚至造成日後的怯懦膽小的性格,要麼委屈心生恨意,嚴重的或許還要把孩子推上暴力之路。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二)家長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打罵孩子,除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時候問題往往出現在大人身上,正如有一句話,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細細思量,與其說首先是為了教育孩子,為孩子好的口號才動的手,不如說是先為自己的情緒找個突破口,家長在有意無意中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武志紅老師曾經寫過一篇《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的文章裡介紹了四種焦慮型家長的類型,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想要實現而實現不了的統統轉嫁給了孩子,而這些焦慮也正好言中了家長樂意奉行打罵教育的原因。

1. 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

有位媽媽的女兒上高二了,在傢什麼家務活都不幹,媽媽包攬了孩子所有的飲食起居。這麼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女兒節省了時間去學習。

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時間讓她去學習,成了這位媽媽的原始心理需求,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媽媽,越是這樣“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父母,但凡孩子有一點分心的行為或者成績稍有下滑,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對孩子進行苛責,我什麼都為你去做了,你憑什麼還不好好學習?

為什麼會這樣呢?武志紅老師認為,因為在潛意識中,這樣的家長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是,家長自己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於是就暗暗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

所以,他們有勁兒就往孩子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偏愛打罵教育,家長打罵孩子可以說是常有的事。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某一件事,某一次沒考好,不聽家長的話或家長們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時,父母們極有可能打罵孩子,很多家長事後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心裡告訴自己的潛臺詞則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這麼做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之一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這邏輯過於牽強。打罵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我們以為打罵,彰顯了為人父母的威嚴,不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發憤圖強,深刻記住教訓,努力積極向上。結果怕是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無情,冷酷和狠心。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一)孩子被打罵時有種3種感受

研究調查分析,孩子在捱打被罵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感受:

1·即將而來的打罵,極度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

2·孩子被體罰後,會感覺非常羞辱,對大人發怒怨恨,認為自己不被喜愛。

3.父母體罰,孩子會自責,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非常糟糕的人。

心理學認為,兒童時期人的主體人格還沒有確立往往得不到外界的重視,孩子的自尊特別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和打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自卑的主要原因。

家長要知道,這種恐懼、自責、羞辱、憤怒和絕望會伴隨孩子們的成長。當再次面對錯誤和挑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害怕,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擔心因出錯而受到懲罰,因而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自卑,認為導致錯誤的根源就是自己本身,而從不去找事情本身的原因.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容易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麼孩子過於惶恐害怕,甚至造成日後的怯懦膽小的性格,要麼委屈心生恨意,嚴重的或許還要把孩子推上暴力之路。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二)家長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打罵孩子,除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時候問題往往出現在大人身上,正如有一句話,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細細思量,與其說首先是為了教育孩子,為孩子好的口號才動的手,不如說是先為自己的情緒找個突破口,家長在有意無意中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武志紅老師曾經寫過一篇《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的文章裡介紹了四種焦慮型家長的類型,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想要實現而實現不了的統統轉嫁給了孩子,而這些焦慮也正好言中了家長樂意奉行打罵教育的原因。

1. 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

有位媽媽的女兒上高二了,在傢什麼家務活都不幹,媽媽包攬了孩子所有的飲食起居。這麼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女兒節省了時間去學習。

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時間讓她去學習,成了這位媽媽的原始心理需求,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媽媽,越是這樣“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父母,但凡孩子有一點分心的行為或者成績稍有下滑,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對孩子進行苛責,我什麼都為你去做了,你憑什麼還不好好學習?

為什麼會這樣呢?武志紅老師認為,因為在潛意識中,這樣的家長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是,家長自己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於是就暗暗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

所以,他們有勁兒就往孩子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2. 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

前面的家長是自己停止成長,而將“提高競爭能力”的壓力完全轉嫁給孩子。但有些家長,自己並沒有停止成長,但孩子則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只有孩子優秀,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能出類拔萃,自己就會覺得很沒面子。

有的家長則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孩子,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輔導班,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去發展就會覺得 希望落空,陷入焦慮痛苦中。

徐國靜認為,這些父母其實都在不自覺的把自己當成“債主”,甚至逼孩子“還債”,從而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上,親情關係也變得像“債主”和“債務人”般緊張,這樣的家庭環境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試問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能不苛責嗎?

"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偏愛打罵教育,家長打罵孩子可以說是常有的事。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某一件事,某一次沒考好,不聽家長的話或家長們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時,父母們極有可能打罵孩子,很多家長事後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心裡告訴自己的潛臺詞則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這麼做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之一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這邏輯過於牽強。打罵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我們以為打罵,彰顯了為人父母的威嚴,不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發憤圖強,深刻記住教訓,努力積極向上。結果怕是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無情,冷酷和狠心。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一)孩子被打罵時有種3種感受

研究調查分析,孩子在捱打被罵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感受:

1·即將而來的打罵,極度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

2·孩子被體罰後,會感覺非常羞辱,對大人發怒怨恨,認為自己不被喜愛。

3.父母體罰,孩子會自責,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非常糟糕的人。

心理學認為,兒童時期人的主體人格還沒有確立往往得不到外界的重視,孩子的自尊特別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和打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自卑的主要原因。

家長要知道,這種恐懼、自責、羞辱、憤怒和絕望會伴隨孩子們的成長。當再次面對錯誤和挑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害怕,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擔心因出錯而受到懲罰,因而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自卑,認為導致錯誤的根源就是自己本身,而從不去找事情本身的原因.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容易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麼孩子過於惶恐害怕,甚至造成日後的怯懦膽小的性格,要麼委屈心生恨意,嚴重的或許還要把孩子推上暴力之路。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二)家長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打罵孩子,除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時候問題往往出現在大人身上,正如有一句話,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細細思量,與其說首先是為了教育孩子,為孩子好的口號才動的手,不如說是先為自己的情緒找個突破口,家長在有意無意中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武志紅老師曾經寫過一篇《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的文章裡介紹了四種焦慮型家長的類型,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想要實現而實現不了的統統轉嫁給了孩子,而這些焦慮也正好言中了家長樂意奉行打罵教育的原因。

1. 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

有位媽媽的女兒上高二了,在傢什麼家務活都不幹,媽媽包攬了孩子所有的飲食起居。這麼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女兒節省了時間去學習。

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時間讓她去學習,成了這位媽媽的原始心理需求,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媽媽,越是這樣“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父母,但凡孩子有一點分心的行為或者成績稍有下滑,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對孩子進行苛責,我什麼都為你去做了,你憑什麼還不好好學習?

為什麼會這樣呢?武志紅老師認為,因為在潛意識中,這樣的家長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是,家長自己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於是就暗暗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

所以,他們有勁兒就往孩子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2. 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

前面的家長是自己停止成長,而將“提高競爭能力”的壓力完全轉嫁給孩子。但有些家長,自己並沒有停止成長,但孩子則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只有孩子優秀,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能出類拔萃,自己就會覺得很沒面子。

有的家長則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孩子,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輔導班,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去發展就會覺得 希望落空,陷入焦慮痛苦中。

徐國靜認為,這些父母其實都在不自覺的把自己當成“債主”,甚至逼孩子“還債”,從而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上,親情關係也變得像“債主”和“債務人”般緊張,這樣的家庭環境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試問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能不苛責嗎?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3. 孩子是實現目標的對象

一個父母都是教育學教授的孩子,在高考成績出來的頭一天,因為擔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跳樓自殺了。原來父母為他設計了“完美”路線,要求他嚴格按照改路線去發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這次是他在父母要求下參加的第二次高考,原因是第一年他沒有考上父母所希望的重點大學,顯然他的父母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

武志紅分析,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將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前者的特徵是,“我”將對方視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個人,而後者的特徵是“我”將另外一個人當作了自己實現目標的對象或工具。

無論目標多麼偉大,當一個人將另一個人視為對象或工具時,這種關係都是“我與它”的關係。而家長需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不要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4. 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

一個孩子的成績沒考好,爸爸把他揍了一頓,並且聲稱:就這麼一個孩子,我們愛得不得了。打他是為了他好,怕他將來找不到好工作。但是愛得結果呢?孩子的成績毫無長進,還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

但是,真正的是愛嗎?專家分析,孩子的父親是為了愛,但在潛意識上,通過打孩子,做父親的可以宣洩自己在其他地方鬱積的情緒。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行為,當自己因工作生活不順而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的犯錯就變得不可原諒,輕則批評,重則揍一頓,明面打著管孩子的旗號,實則宣洩自己的情緒。

然而我們真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嗎?我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轉嫁給了孩子?孩子的成績是最重的嗎?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偏愛打罵教育,家長打罵孩子可以說是常有的事。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某一件事,某一次沒考好,不聽家長的話或家長們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時,父母們極有可能打罵孩子,很多家長事後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心裡告訴自己的潛臺詞則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這麼做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之一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這邏輯過於牽強。打罵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我們以為打罵,彰顯了為人父母的威嚴,不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發憤圖強,深刻記住教訓,努力積極向上。結果怕是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無情,冷酷和狠心。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一)孩子被打罵時有種3種感受

研究調查分析,孩子在捱打被罵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感受:

1·即將而來的打罵,極度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

2·孩子被體罰後,會感覺非常羞辱,對大人發怒怨恨,認為自己不被喜愛。

3.父母體罰,孩子會自責,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非常糟糕的人。

心理學認為,兒童時期人的主體人格還沒有確立往往得不到外界的重視,孩子的自尊特別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和打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自卑的主要原因。

家長要知道,這種恐懼、自責、羞辱、憤怒和絕望會伴隨孩子們的成長。當再次面對錯誤和挑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害怕,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擔心因出錯而受到懲罰,因而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自卑,認為導致錯誤的根源就是自己本身,而從不去找事情本身的原因.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容易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麼孩子過於惶恐害怕,甚至造成日後的怯懦膽小的性格,要麼委屈心生恨意,嚴重的或許還要把孩子推上暴力之路。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二)家長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打罵孩子,除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時候問題往往出現在大人身上,正如有一句話,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細細思量,與其說首先是為了教育孩子,為孩子好的口號才動的手,不如說是先為自己的情緒找個突破口,家長在有意無意中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武志紅老師曾經寫過一篇《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的文章裡介紹了四種焦慮型家長的類型,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想要實現而實現不了的統統轉嫁給了孩子,而這些焦慮也正好言中了家長樂意奉行打罵教育的原因。

1. 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

有位媽媽的女兒上高二了,在傢什麼家務活都不幹,媽媽包攬了孩子所有的飲食起居。這麼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女兒節省了時間去學習。

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時間讓她去學習,成了這位媽媽的原始心理需求,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媽媽,越是這樣“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父母,但凡孩子有一點分心的行為或者成績稍有下滑,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對孩子進行苛責,我什麼都為你去做了,你憑什麼還不好好學習?

為什麼會這樣呢?武志紅老師認為,因為在潛意識中,這樣的家長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是,家長自己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於是就暗暗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

所以,他們有勁兒就往孩子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2. 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

前面的家長是自己停止成長,而將“提高競爭能力”的壓力完全轉嫁給孩子。但有些家長,自己並沒有停止成長,但孩子則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只有孩子優秀,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能出類拔萃,自己就會覺得很沒面子。

有的家長則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孩子,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輔導班,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去發展就會覺得 希望落空,陷入焦慮痛苦中。

徐國靜認為,這些父母其實都在不自覺的把自己當成“債主”,甚至逼孩子“還債”,從而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上,親情關係也變得像“債主”和“債務人”般緊張,這樣的家庭環境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試問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能不苛責嗎?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3. 孩子是實現目標的對象

一個父母都是教育學教授的孩子,在高考成績出來的頭一天,因為擔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跳樓自殺了。原來父母為他設計了“完美”路線,要求他嚴格按照改路線去發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這次是他在父母要求下參加的第二次高考,原因是第一年他沒有考上父母所希望的重點大學,顯然他的父母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

武志紅分析,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將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前者的特徵是,“我”將對方視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個人,而後者的特徵是“我”將另外一個人當作了自己實現目標的對象或工具。

無論目標多麼偉大,當一個人將另一個人視為對象或工具時,這種關係都是“我與它”的關係。而家長需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不要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4. 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

一個孩子的成績沒考好,爸爸把他揍了一頓,並且聲稱:就這麼一個孩子,我們愛得不得了。打他是為了他好,怕他將來找不到好工作。但是愛得結果呢?孩子的成績毫無長進,還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

但是,真正的是愛嗎?專家分析,孩子的父親是為了愛,但在潛意識上,通過打孩子,做父親的可以宣洩自己在其他地方鬱積的情緒。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行為,當自己因工作生活不順而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的犯錯就變得不可原諒,輕則批評,重則揍一頓,明面打著管孩子的旗號,實則宣洩自己的情緒。

然而我們真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嗎?我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轉嫁給了孩子?孩子的成績是最重的嗎?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三)父母如何化解焦慮,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蘇霍姆林斯基

大人越焦慮,情緒則越不穩定,人在情緒之下很難做出正確有效的行為。那麼家長該如何尋求改變呢?

武志紅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與孩子一起成長。專家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 給孩子空間。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慢一點。如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的:“長長的路,慢慢的走!”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允許孩子慢慢來。

2. 自我成長

專家說,很多父母其實是在按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想差太遠的話,孩子長大以後,就容易出現強烈的叛逆心因為他發現父母其實在“說一套做一套”。重要的是,如果父母也在成長,他們就不容易對適應的社會產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並且,當家長更多的去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動輒干涉孩子的成長。

要想孩子改變,自己先發生改變。如果想讓孩子認真讀書,那麼就請放下手機,自己也拿起書本,培養閱讀的習慣:想讓孩子運動,就請自己先邁開步伐,跑下第一步。

3. 進化愛的形式

父母應該從以前的關注物質的方式中脫離出來,除了關心孩子吃飽穿暖,應該更多的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比如說每天放學回來,不要只關心孩子作業做開不開心,有沒有需要爸媽幫助的地方。和孩子聊聊天,促進親子關係,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也就能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話題,建立良好的溝通方法,和孩子做朋友,孩子也就願意敞開心扉,當你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時候,孩子自然能夠接受。

"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偏愛打罵教育,家長打罵孩子可以說是常有的事。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某一件事,某一次沒考好,不聽家長的話或家長們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時,父母們極有可能打罵孩子,很多家長事後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心裡告訴自己的潛臺詞則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這麼做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之一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這邏輯過於牽強。打罵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我們以為打罵,彰顯了為人父母的威嚴,不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發憤圖強,深刻記住教訓,努力積極向上。結果怕是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無情,冷酷和狠心。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一)孩子被打罵時有種3種感受

研究調查分析,孩子在捱打被罵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感受:

1·即將而來的打罵,極度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

2·孩子被體罰後,會感覺非常羞辱,對大人發怒怨恨,認為自己不被喜愛。

3.父母體罰,孩子會自責,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非常糟糕的人。

心理學認為,兒童時期人的主體人格還沒有確立往往得不到外界的重視,孩子的自尊特別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和打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自卑的主要原因。

家長要知道,這種恐懼、自責、羞辱、憤怒和絕望會伴隨孩子們的成長。當再次面對錯誤和挑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害怕,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擔心因出錯而受到懲罰,因而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自卑,認為導致錯誤的根源就是自己本身,而從不去找事情本身的原因.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容易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麼孩子過於惶恐害怕,甚至造成日後的怯懦膽小的性格,要麼委屈心生恨意,嚴重的或許還要把孩子推上暴力之路。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二)家長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打罵孩子,除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時候問題往往出現在大人身上,正如有一句話,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細細思量,與其說首先是為了教育孩子,為孩子好的口號才動的手,不如說是先為自己的情緒找個突破口,家長在有意無意中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武志紅老師曾經寫過一篇《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的文章裡介紹了四種焦慮型家長的類型,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想要實現而實現不了的統統轉嫁給了孩子,而這些焦慮也正好言中了家長樂意奉行打罵教育的原因。

1. 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

有位媽媽的女兒上高二了,在傢什麼家務活都不幹,媽媽包攬了孩子所有的飲食起居。這麼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女兒節省了時間去學習。

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時間讓她去學習,成了這位媽媽的原始心理需求,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媽媽,越是這樣“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父母,但凡孩子有一點分心的行為或者成績稍有下滑,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對孩子進行苛責,我什麼都為你去做了,你憑什麼還不好好學習?

為什麼會這樣呢?武志紅老師認為,因為在潛意識中,這樣的家長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是,家長自己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於是就暗暗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

所以,他們有勁兒就往孩子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2. 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

前面的家長是自己停止成長,而將“提高競爭能力”的壓力完全轉嫁給孩子。但有些家長,自己並沒有停止成長,但孩子則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只有孩子優秀,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能出類拔萃,自己就會覺得很沒面子。

有的家長則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孩子,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輔導班,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去發展就會覺得 希望落空,陷入焦慮痛苦中。

徐國靜認為,這些父母其實都在不自覺的把自己當成“債主”,甚至逼孩子“還債”,從而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上,親情關係也變得像“債主”和“債務人”般緊張,這樣的家庭環境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試問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能不苛責嗎?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3. 孩子是實現目標的對象

一個父母都是教育學教授的孩子,在高考成績出來的頭一天,因為擔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跳樓自殺了。原來父母為他設計了“完美”路線,要求他嚴格按照改路線去發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這次是他在父母要求下參加的第二次高考,原因是第一年他沒有考上父母所希望的重點大學,顯然他的父母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

武志紅分析,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將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前者的特徵是,“我”將對方視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個人,而後者的特徵是“我”將另外一個人當作了自己實現目標的對象或工具。

無論目標多麼偉大,當一個人將另一個人視為對象或工具時,這種關係都是“我與它”的關係。而家長需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不要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4. 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

一個孩子的成績沒考好,爸爸把他揍了一頓,並且聲稱:就這麼一個孩子,我們愛得不得了。打他是為了他好,怕他將來找不到好工作。但是愛得結果呢?孩子的成績毫無長進,還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

但是,真正的是愛嗎?專家分析,孩子的父親是為了愛,但在潛意識上,通過打孩子,做父親的可以宣洩自己在其他地方鬱積的情緒。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行為,當自己因工作生活不順而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的犯錯就變得不可原諒,輕則批評,重則揍一頓,明面打著管孩子的旗號,實則宣洩自己的情緒。

然而我們真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嗎?我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轉嫁給了孩子?孩子的成績是最重的嗎?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三)父母如何化解焦慮,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蘇霍姆林斯基

大人越焦慮,情緒則越不穩定,人在情緒之下很難做出正確有效的行為。那麼家長該如何尋求改變呢?

武志紅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與孩子一起成長。專家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 給孩子空間。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慢一點。如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的:“長長的路,慢慢的走!”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允許孩子慢慢來。

2. 自我成長

專家說,很多父母其實是在按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想差太遠的話,孩子長大以後,就容易出現強烈的叛逆心因為他發現父母其實在“說一套做一套”。重要的是,如果父母也在成長,他們就不容易對適應的社會產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並且,當家長更多的去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動輒干涉孩子的成長。

要想孩子改變,自己先發生改變。如果想讓孩子認真讀書,那麼就請放下手機,自己也拿起書本,培養閱讀的習慣:想讓孩子運動,就請自己先邁開步伐,跑下第一步。

3. 進化愛的形式

父母應該從以前的關注物質的方式中脫離出來,除了關心孩子吃飽穿暖,應該更多的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比如說每天放學回來,不要只關心孩子作業做開不開心,有沒有需要爸媽幫助的地方。和孩子聊聊天,促進親子關係,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也就能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話題,建立良好的溝通方法,和孩子做朋友,孩子也就願意敞開心扉,當你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時候,孩子自然能夠接受。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當然我們是家長,也是凡人,誰也無法保證百分百不打孩子,畢竟孩子確實也有氣人的時候,但是至少要意識到這是錯誤的行為,儘量做到多鼓勵少批評,思想改變了才能有效的去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還可以學習這樣的“情感引導”教育法。

“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通過引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幫助他們認知情感和表達自我。

情感引導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術:

1、瞭解並尊重每個孩子擁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因人而異地採用情感引導。

2、瞭解孩子的發展階段,避免為孩子設定不切實際或者不恰當的目標。

就像孩子還沒有學會走,家長怎麼能要求孩子去跑呢?比如說,孩子是在“可怕的兩歲”,要讓孩子理解家長所講的一大堆道理往往是不現實的,而轉移ta的注意力卻簡單有效。

3、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達的任何情感,並把孩子最難管教的時刻看作了解他們的良好機會。

比如說,很多孩子的“叛逆″其背後其實是“無助",如果家長能夠看透孩子表象背後的真實情感,你會獲得教育孩子的絕佳機會。

4、對孩子的各種情感都要表現出同情和支持。

這一點其實最難的就是:家長不能夠輕易地把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凌駕於孩子之上,而是要學會換位思考,用一個孩子的視角去體會孩子的情感。

5、通過和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來建立一種“分享權利"的平等關係,但同時也要設定界限。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吧。到了晚上睡覺的時間,孩子還玩得很起興,不願意去睡覺,家長可以這樣跟孩子講:“你晚上睡覺是想抱著小熊睡呢?還是什麼都不抱著睡呢?”孩子可能馬上回答:“我要抱著小熊睡。”然後,家長馬上抱來小熊安排孩子上床睡覺了。你看,家長跟孩子分享了關於睡覺的部分權利,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更加喜歡的睡覺方式。但同時,家長也設定了界限,那就是“很晚了,必須要去睡覺了”。

6、調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而不是依靠外部獎勵來糾正行為。

“賄賂”孩子是家長們常犯的一個誤區。我們常常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到了什麼事情,你就可以獲得一個什麼樣的獎勵?結果常常變成孩子做一點點事情就需要家長給予獎勵,如果沒有獎勵,孩子就不願意做事情,而獎勵能給孩子帶來的刺激越來越小等等一系列狀況。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發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讓孩子們明白: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7、為孩子樹立三思而後行的良好典範。

8、避免否定、懷疑或者輕視孩子的情感。

比如說,孩子說自己怕黑,家長不能夠直接就否認孩子的感受,“黑有什麼好怕的?你怎麼那麼膽小?"要知道,在成人的世界裡不會感到的害怕,在孩子的眼裡可能就是恐懼。家長應試著瞭解孩子情感發生的過程,並始終保持同情。

9、通過聆聽孩子的心聲並加以複述來豐富孩子的情感詞彙量。

情感引導教育法的一個重要技術就是對孩子的情感給予反饋,如果我們能夠準確地描述出孩子的情緒,就打通了跟孩子進一步溝通的通道。“我知道你現在很委屈/生氣……"當家長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理解他的,孩子不好的情緒立馬就釋放了很多。當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安全的、理解的,他就有動力有能量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其實這個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任何成人。

10、提前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可以讓他們更合作。

比如我們要帶孩子去公眾場合,你不想孩子吵吵鬧鬧影響到別人。那在從家裡出發之前,就要告訴孩子:今天我們要到人很多的地方,我們要安安靜靜的,不能大聲說話,不能到處跑。在進入公眾場合之前,可以要再一次提醒孩子應該怎麼做。

最後,再用武志紅老師的話來回答,什麼是真愛?

“真愛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他不同方式的愛,0~1.5歲期間,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1.5~3歲期間,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出現在他的面前。。。這種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中心的真愛會讓孩子成為自愛,愛別人,有鮮明的自我意識,有健康自主人格和高度創造力的人。

"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偏愛打罵教育,家長打罵孩子可以說是常有的事。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某一件事,某一次沒考好,不聽家長的話或家長們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時,父母們極有可能打罵孩子,很多家長事後還會對孩子說:“這都是為你好。”心裡告訴自己的潛臺詞則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這麼做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這個世界上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之一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這邏輯過於牽強。打罵孩子,是因為愛孩子,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我們以為打罵,彰顯了為人父母的威嚴,不溺愛孩子,讓孩子能夠戒驕戒躁,發憤圖強,深刻記住教訓,努力積極向上。結果怕是孩子記住的只有父母的無情,冷酷和狠心。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一)孩子被打罵時有種3種感受

研究調查分析,孩子在捱打被罵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感受:

1·即將而來的打罵,極度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

2·孩子被體罰後,會感覺非常羞辱,對大人發怒怨恨,認為自己不被喜愛。

3.父母體罰,孩子會自責,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非常糟糕的人。

心理學認為,兒童時期人的主體人格還沒有確立往往得不到外界的重視,孩子的自尊特別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和打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自卑的主要原因。

家長要知道,這種恐懼、自責、羞辱、憤怒和絕望會伴隨孩子們的成長。當再次面對錯誤和挑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害怕,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擔心因出錯而受到懲罰,因而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自卑,認為導致錯誤的根源就是自己本身,而從不去找事情本身的原因.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容易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麼孩子過於惶恐害怕,甚至造成日後的怯懦膽小的性格,要麼委屈心生恨意,嚴重的或許還要把孩子推上暴力之路。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二)家長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打罵孩子,除了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時候問題往往出現在大人身上,正如有一句話,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細細思量,與其說首先是為了教育孩子,為孩子好的口號才動的手,不如說是先為自己的情緒找個突破口,家長在有意無意中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武志紅老師曾經寫過一篇《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的文章裡介紹了四種焦慮型家長的類型,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想要實現而實現不了的統統轉嫁給了孩子,而這些焦慮也正好言中了家長樂意奉行打罵教育的原因。

1. 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

有位媽媽的女兒上高二了,在傢什麼家務活都不幹,媽媽包攬了孩子所有的飲食起居。這麼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女兒節省了時間去學習。

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時間讓她去學習,成了這位媽媽的原始心理需求,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媽媽,越是這樣“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父母,但凡孩子有一點分心的行為或者成績稍有下滑,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對孩子進行苛責,我什麼都為你去做了,你憑什麼還不好好學習?

為什麼會這樣呢?武志紅老師認為,因為在潛意識中,這樣的家長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是,家長自己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於是就暗暗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佔據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

所以,他們有勁兒就往孩子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2. 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

前面的家長是自己停止成長,而將“提高競爭能力”的壓力完全轉嫁給孩子。但有些家長,自己並沒有停止成長,但孩子則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只有孩子優秀,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能出類拔萃,自己就會覺得很沒面子。

有的家長則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孩子,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輔導班,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去發展就會覺得 希望落空,陷入焦慮痛苦中。

徐國靜認為,這些父母其實都在不自覺的把自己當成“債主”,甚至逼孩子“還債”,從而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上,親情關係也變得像“債主”和“債務人”般緊張,這樣的家庭環境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試問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能不苛責嗎?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3. 孩子是實現目標的對象

一個父母都是教育學教授的孩子,在高考成績出來的頭一天,因為擔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跳樓自殺了。原來父母為他設計了“完美”路線,要求他嚴格按照改路線去發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這次是他在父母要求下參加的第二次高考,原因是第一年他沒有考上父母所希望的重點大學,顯然他的父母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

武志紅分析,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將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前者的特徵是,“我”將對方視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個人,而後者的特徵是“我”將另外一個人當作了自己實現目標的對象或工具。

無論目標多麼偉大,當一個人將另一個人視為對象或工具時,這種關係都是“我與它”的關係。而家長需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不要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4. 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

一個孩子的成績沒考好,爸爸把他揍了一頓,並且聲稱:就這麼一個孩子,我們愛得不得了。打他是為了他好,怕他將來找不到好工作。但是愛得結果呢?孩子的成績毫無長進,還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

但是,真正的是愛嗎?專家分析,孩子的父親是為了愛,但在潛意識上,通過打孩子,做父親的可以宣洩自己在其他地方鬱積的情緒。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行為,當自己因工作生活不順而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的犯錯就變得不可原諒,輕則批評,重則揍一頓,明面打著管孩子的旗號,實則宣洩自己的情緒。

然而我們真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嗎?我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轉嫁給了孩子?孩子的成績是最重的嗎?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三)父母如何化解焦慮,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蘇霍姆林斯基

大人越焦慮,情緒則越不穩定,人在情緒之下很難做出正確有效的行為。那麼家長該如何尋求改變呢?

武志紅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與孩子一起成長。專家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 給孩子空間。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慢一點。如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的:“長長的路,慢慢的走!”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允許孩子慢慢來。

2. 自我成長

專家說,很多父母其實是在按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想差太遠的話,孩子長大以後,就容易出現強烈的叛逆心因為他發現父母其實在“說一套做一套”。重要的是,如果父母也在成長,他們就不容易對適應的社會產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並且,當家長更多的去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動輒干涉孩子的成長。

要想孩子改變,自己先發生改變。如果想讓孩子認真讀書,那麼就請放下手機,自己也拿起書本,培養閱讀的習慣:想讓孩子運動,就請自己先邁開步伐,跑下第一步。

3. 進化愛的形式

父母應該從以前的關注物質的方式中脫離出來,除了關心孩子吃飽穿暖,應該更多的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比如說每天放學回來,不要只關心孩子作業做開不開心,有沒有需要爸媽幫助的地方。和孩子聊聊天,促進親子關係,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也就能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話題,建立良好的溝通方法,和孩子做朋友,孩子也就願意敞開心扉,當你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時候,孩子自然能夠接受。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當然我們是家長,也是凡人,誰也無法保證百分百不打孩子,畢竟孩子確實也有氣人的時候,但是至少要意識到這是錯誤的行為,儘量做到多鼓勵少批評,思想改變了才能有效的去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還可以學習這樣的“情感引導”教育法。

“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通過引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幫助他們認知情感和表達自我。

情感引導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術:

1、瞭解並尊重每個孩子擁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因人而異地採用情感引導。

2、瞭解孩子的發展階段,避免為孩子設定不切實際或者不恰當的目標。

就像孩子還沒有學會走,家長怎麼能要求孩子去跑呢?比如說,孩子是在“可怕的兩歲”,要讓孩子理解家長所講的一大堆道理往往是不現實的,而轉移ta的注意力卻簡單有效。

3、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達的任何情感,並把孩子最難管教的時刻看作了解他們的良好機會。

比如說,很多孩子的“叛逆″其背後其實是“無助",如果家長能夠看透孩子表象背後的真實情感,你會獲得教育孩子的絕佳機會。

4、對孩子的各種情感都要表現出同情和支持。

這一點其實最難的就是:家長不能夠輕易地把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凌駕於孩子之上,而是要學會換位思考,用一個孩子的視角去體會孩子的情感。

5、通過和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來建立一種“分享權利"的平等關係,但同時也要設定界限。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吧。到了晚上睡覺的時間,孩子還玩得很起興,不願意去睡覺,家長可以這樣跟孩子講:“你晚上睡覺是想抱著小熊睡呢?還是什麼都不抱著睡呢?”孩子可能馬上回答:“我要抱著小熊睡。”然後,家長馬上抱來小熊安排孩子上床睡覺了。你看,家長跟孩子分享了關於睡覺的部分權利,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更加喜歡的睡覺方式。但同時,家長也設定了界限,那就是“很晚了,必須要去睡覺了”。

6、調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而不是依靠外部獎勵來糾正行為。

“賄賂”孩子是家長們常犯的一個誤區。我們常常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到了什麼事情,你就可以獲得一個什麼樣的獎勵?結果常常變成孩子做一點點事情就需要家長給予獎勵,如果沒有獎勵,孩子就不願意做事情,而獎勵能給孩子帶來的刺激越來越小等等一系列狀況。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發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讓孩子們明白: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7、為孩子樹立三思而後行的良好典範。

8、避免否定、懷疑或者輕視孩子的情感。

比如說,孩子說自己怕黑,家長不能夠直接就否認孩子的感受,“黑有什麼好怕的?你怎麼那麼膽小?"要知道,在成人的世界裡不會感到的害怕,在孩子的眼裡可能就是恐懼。家長應試著瞭解孩子情感發生的過程,並始終保持同情。

9、通過聆聽孩子的心聲並加以複述來豐富孩子的情感詞彙量。

情感引導教育法的一個重要技術就是對孩子的情感給予反饋,如果我們能夠準確地描述出孩子的情緒,就打通了跟孩子進一步溝通的通道。“我知道你現在很委屈/生氣……"當家長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理解他的,孩子不好的情緒立馬就釋放了很多。當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安全的、理解的,他就有動力有能量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其實這個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任何成人。

10、提前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可以讓他們更合作。

比如我們要帶孩子去公眾場合,你不想孩子吵吵鬧鬧影響到別人。那在從家裡出發之前,就要告訴孩子:今天我們要到人很多的地方,我們要安安靜靜的,不能大聲說話,不能到處跑。在進入公眾場合之前,可以要再一次提醒孩子應該怎麼做。

最後,再用武志紅老師的話來回答,什麼是真愛?

“真愛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他不同方式的愛,0~1.5歲期間,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1.5~3歲期間,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出現在他的面前。。。這種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中心的真愛會讓孩子成為自愛,愛別人,有鮮明的自我意識,有健康自主人格和高度創造力的人。

打罵孩子,是因為愛,這是謊言,也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