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次問“為什麼”,你都勤奮地告訴他答案?這是費力不討好

不完美媽媽 相對論 薩其馬 睡眠 木耳 涵妮媽媽育兒經 2019-04-07

文章源於益智學堂

那天,我在地鐵上看見這樣一幕。

在地鐵上,鄰座一老人帶著約摸3歲的男孩。孩子吃著沙琪瑪,突然停下來,問:“姥姥,人為什麼吃飯啊?”

“拉粑粑。”老人回答。

“為什麼拉粑粑呀?”

“為什麼拉粑粑啊……嗯……給狗吃。”老人迴應。

“狗為什麼吃粑粑?”孩子皺起眉疑惑地看著老人,刨根問底。

“給你吃!”老人不耐煩,沒好氣的說。

這……

看到身邊有人看他們,老人又說:“吃東西就趕緊吃東西唄,成天為什麼為什麼,哪來那麼多為什麼!”

男孩一下子噎住,倆手一起握著沙琪瑪,愣神地看著前面,若有所思,但不再問了,再也不問了……

孩子每次問“為什麼”,你都勤奮地告訴他答案?這是費力不討好

孩子兩三歲開始,開始問五花八門的“為什麼”,越大問得越多,問題也越千奇百怪。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被問得不知所措,要麼立刻搜腸刮肚、闆闆正正回答問題。

當時回答不出來的,會趕緊上網查資料,還有盡心的家長會四處請教。

當然啦,也有不少像開頭那位老人那樣,煩不勝煩,直接打斷,拒絕孩子們的“為什麼”。

可是,不管怎麼迴應,好不容易解決了眼下的這個“為什麼”,娃又有了新的“為什麼”在等著。

上次帶毛豆坐飛機,坐我們後面的是個三四歲的小姑娘,全程3個來小時,我們剛在座位上坐好,就聽她一直在問媽媽“為什麼”:

女生用屁股尿尿嗎?男生愛哭為什麼很丟人? 我愛哭爸爸為什麼沒有面子?小嬰兒為什麼不會說話?人為什麼會變老?警察睡覺的時候要把帽子摘掉嗎?人為什麼會死?死了為什麼會閉眼睛?夢的守護者會不會死?樂高人偶為什麼沒有鼻子?我們睡覺為什麼要閉眼?星星為什麼眨眼?人為什麼眨眼?汽車為什麼跑?積木為什麼不會跑?坐汽車看路邊的樹為什麼會跑?跳繩時,為什麼一根繩子變成了好多繩子? 為什麼我最討厭蘑菇和木耳?垃圾食品為什麼那麼好吃? 踩到香蕉皮為什麼會滑倒?
孩子每次問“為什麼”,你都勤奮地告訴他答案?這是費力不討好

那位媽媽很耐心,有問必有答。我和毛豆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等我醒了,眼還沒完全睜開,就聽到小女孩依然在問“為什麼”:

為什麼有些樹葉要掉下來前變黃有些卻變紅?為什麼菜做辣了可以加糖?為什麼拖地的水比杯子裡的乾的快? 紅燈完了為什麼就是綠燈呢?”小狗為什麼要拉屎?紅綠燈上的箭頭為什麼衝著天上……


那位媽媽還在回答,但聲音裡滿是疲憊,還摻著點不耐煩,回答速度也慢了很多。

下飛機時,看到一直問“為什麼”的小姑娘就在前面,她媽媽擺出一副凶臉在訓她,女孩兒則是一臉不明所以的呆萌相,“媽媽,你說啊,我們為什麼走樓梯啊?!”

“啊?為什麼走樓梯,老是問這種問題你要我怎麼回答你!”

女孩兒的媽媽跟走在身邊的朋友抱怨:“差不多隻要她醒著,就不斷問為什麼,為了不掉鏈子,我硬著頭皮翻《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還去網上查資料,恨不能把自己變成全能解說員。可我越來越力不從心,因為她不是隻問一個問題,每次都是連珠炮式的,有時真的應付不來啊……”

孩子每次問“為什麼”,你都勤奮地告訴他答案?這是費力不討好

確實,孩子“為什麼”那麼多,單純回答孩子的問題並不是最優方案。

朋友小秀的老公是博士畢業後留校的大學老師,搞化學的。

有次,小秀開車,老公和3歲的小沐坐後面聊天。小沐問:

“爸爸,你為什麼每天都洗手啊?”

“手上很髒,洗手能讓我的手變乾淨。”

“為什麼?”

“因為如果我用肥皂的話,水就能把髒東西沖走。”

“為什麼?”

“因為香皂能抓住髒東西,然後讓水把它們沖走。”

“為什麼?”

“因為香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肥皂之所以是一種表面活性劑,是因為它能形成一種水溶性的膠束,這種膠束可以抓住其他不可溶的汙垢和油粒子。肥皂分子是由一個極性的親水基和一個非極性的疏水基構成的長鏈。疏水的意思就是防水。肥皂分子有一個親水端和一個疏水端,端部的碳氧鍵極性強,尾部的碳氫鍵完全非極性。……因為氧原子內的電子受到了更強的核電荷作用,所以會被原子核強吸引!酷吧?”

……

聽老公“說天書”都要乏了的小秀,聽不到兒子的迴應,在車內後視鏡瞥了小沐一眼。

只見孩子兩眼空洞迷離,嘴微微張開,舌頭頂在兩排牙中間,哈喇子都滴到下巴了。

敢情孩子都聽得要睡了!

孩子每次問“為什麼”,你都勤奮地告訴他答案?這是費力不討好

小秀說:“孩子跟你講洗手,你給他說哪門子肥皂啊,你講的那些,專業的研究生都不一定弄得懂,孩子能受得了?要是我對著你反覆囉嗦相對論,公式、定理、概念鋪天蓋地衝你砸,你不煩嗎?你受得了嗎?你就能學會相對論了嗎?更何況,你說話的對象還是3歲的小孩子!”

小沐醒了跟他爸爸說:“爸爸,你閉上嘴,閉上,我真的不想跟你聊天了。”

其實,孩子在問“為什麼”之前,已經在心裡把這個問題思考過了,他們需要大人做的是充當一個迴音壁,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去探索他們的思想

所以,孩子們要的並不是科學、專業、標準的答案,他們需要的是自己思考出來的答案,被家長確認一下,進而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

所以,家長面對孩子的“為什麼”,不應該告訴孩子們現成答案,而是該引導孩子說出他們思考的結果,再嘗試溝通、糾正、引導孩子們下一步的思考方向。

這樣就把孩子的“為什麼”,變成一個互相深入思考的辯證過程,也同樣培養了孩子循序漸漸有序合理的思考這方式。

就像小秀的老公事後反省的那樣,“純粹給答案的話,我最多是個羅裡吧嗦的解說員,對孩子也沒啥好處,頂多就是培養一個伸手黨。”

孩子每次問“為什麼”,你都勤奮地告訴他答案?這是費力不討好

除了是思考方式的確認和引導外,孩子們的“為什麼”還有可能是他有情緒,他的問題只是一個幌子。

就像毛豆曾跟我說:“媽媽,我的粑粑真臭!”

“哎?真的呀,確實挺臭的。”

“媽媽,粑粑為什麼臭啊?每個人的粑粑都臭嗎?”

“可不是嘛!”

毛豆問:“媽媽,爸爸為什麼跟我叫臭小子?”

我這心裡“咯噔”一下,問他:“你不喜歡爸爸叫你臭小子啊?”

毛豆說“我以後不許爸爸那麼說我了,我不是臭小子,我每天都抹香香啊,我又不是粑粑,根本就不臭!”

說完,毛豆委屈地癟了癟嘴。

原來說了這麼半天,就像剝洋蔥一樣,問題是一層一層的,只有把外殼一層層剝開才能看到真實的問題。

娃兒的核心問題是最後一句,爸爸寵溺地叫他“臭小子”,他不理解,聽到“臭”字心裡不舒服。

現在他藉著“粑粑為什麼臭”這個問題,順帶著就把“臭小子”的問題帶了出來,情緒也就釋放出來了。經過我解釋,他也知道爸爸說這個詞的本來意思了。

事後我想,如果我抱著科普的想法,告訴他人為啥排便,大便為啥有味道,我能知道他到底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嗎?孩子的情緒還能釋放出來嗎?孩子能有一種被看見、被聽到、被理解的感覺嗎?

當我在同學群裡分享對這件事的想法時,有個同學說:“對啊,我小時候就愛問問題,問得我媽扯著頭髮恨不能一腳把我踢飛那種。但我真不是為了得到答案,知道什麼道理。小時候孩子都通過哭來換擁抱,等大了,我需要有人迴應我的問題,這是我存在感和安全感的來源。”

孩子每次問“為什麼”,你都勤奮地告訴他答案?這是費力不討好

當娃開始問“為什麼”,尤其是當娃打開“十萬個為什麼”模式時,表明他們開始對自我以外的東西感興趣、關注起來了,這是娃成長的一種表現,也是培養他們好奇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各種能力培養的好時期。

所以,當娃們拋出“為什麼”時,家長需要做到的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請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娃還願意和咱交流,向咱尋求幫助,這是多麼值得珍惜的時刻啊。粗暴的打斷和批評無論如何都不可取!

其次,我們根本不需要抓耳撓腮找專業的標準答案,立刻回答他們的問題。

切記,大人面對娃們“為什麼”時的耐心和平和心態,這兩點的重要性是排在知識儲備之前的。

而是“剝洋蔥”——重複他們的問題,說出他們的感受,讓問題回到提問者本身,因為,這樣反而更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每次問“為什麼”,你都勤奮地告訴他答案?這是費力不討好

如果能耐心解析,並且樂此不疲地引導他問更多的問題。

懂的,繼續和娃一起解析,不懂的就繼續重複上一條“剝洋蔥”。

最終的結果是,家長和娃,彼此都多了一個聰明、睿智的朋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