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不完美媽媽 數學 文章 法國 小升初 北辰寶寶的小課堂 2019-07-11

文章摘要:寫作靈感源於這幾天輔導小姑子寫補習班的作業,看著她毫無學習熱情的樣子,甚至還在草稿本上畫畫,我不禁疑惑起孩子補習的問題來了。本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1部分闡述了調查數據觀點"補課對孩子成績貢獻率最低";

第2部分引入"劇場效應"解釋當前為何補課現象火爆;

第3部分是說明"劇場效應"讓孩子負重累累的後果;

第4部分是給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最近五年級的小姑子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她的暑假,就被婆婆硬生生拉去上數學補習班了,這補習還不是一般的查缺補漏,而是為衝刺小升初做準備的尖子班

短短12天裡,要做完20多張的卷子,平均每天要做2-3張,而且每張都超出了她現有的知識範圍。這高強度的做題背後是我每晚都得輔導小姑子做數學卷子做到凌晨12點多

哎,這並不是最糟糕的,我發現小姑子她越做越糊塗,題目做多了後,有時她竟然連三角形面積、路程速度時間的關係之類簡單的公式都忘記了,還有時20以內的乘除法比如14除以2都要拿筆算半天

真是"不做作業時候母慈子孝,輔導作業時候雞飛狗跳"分分鐘把我氣得情緒失控!但看著小姑子云裡霧裡的樣子,我不禁疑惑,假期瘋狂補習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必要嗎?

一、 調查顯示:補課寫作業對成績貢獻率最低

其實,在7月1日,浙江省中小學教育檢測中心也發佈了其2018年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情況,其中第一個結論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補課寫作業對孩子的成績貢獻率最低"!

該調查的對象是來自1269所小學的36730名五年級學生,還有家長、老師及校長。最後經多元迴歸分析的數據顯示,在"各項指數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貢獻率"中,人們認為"學習策略"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最大的一個指數,其次是"教師教學方式"和"興趣愛好"。從表格可以看出,補課和作業這兩項亙古不變的學習措施反而對孩子學業成績的貢獻率是最低的!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為什麼補課寫作業會讓孩子"既吃力又不討好"?大概是課外的補課作業於孩子而言——是強迫,是強行佔用了他們的休息時間。而強迫式教育給孩子們帶來的反感。

有句話說,想讓孩子厭惡一件事情很簡單,只需要強迫他去做即可。

厭惡,真的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情緒,它能將一個孩子的智力通道統統堵死,無論怎麼灌輸知識,也只能是添堵罷了。

說回我的小姑子,在我寫文章的同時,她也在絞盡腦汁地"憋"她的卷子。愁眉苦臉的她,在一分鐘一分鐘地數時間,渴望我能快點寫完好在一旁輔導她。這期間,她在草稿紙上畫了一個海綿寶寶、一個派大星、一個動漫小女孩,又因鋼筆沒墨了,跑回自己家換墨水,還拿專心致志地指甲刀修剪了她的指甲,以及無數次想用她的電話手錶詢問補習班同學的答案,對了,在我寫下這段話時,我的手機被她偷偷拿走用來上網查答案……而她的卷子還是大片的空白。

她跟我說:“班上沒一個同學願意去上補習班,都是家長逼的!”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我不求小姑子能在這12天的補習後數學成績能突飛猛進,只希望她別在強迫中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別在強迫中厭惡起數學。

二、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假期

既然補習班讓孩子吃力不討好,可為什麼一到暑假,遍地的補習班、學習機構都如雨後春筍般野蠻生長,一個名聲好的補習班或者老師讓一眾家長都趨之若鶩。這種現象說到底是教育上的"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這一概念最先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試想想,大家一起在一個劇場裡看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座位,都能看到舞臺演出。可忽然,有人也許是因為身高較矮,被前面的觀眾擋住了,因為想看得更清楚,所以站了起來。其他觀眾勸他:"小夥子,你擋著後面的人了,快坐下!"

可是那人置若罔聞,依舊站著觀看。旁人想求助劇場管理員,可管理員卻不在崗位。最後,為了看到演出,全場的觀眾只能被迫站起來看戲。有人甚至還選擇站在椅子上看戲,因為視線被遮擋,又有更多的人站在椅子上觀看節目。雖然很累,但誰也不肯坐下來,因為,一旦坐下,就看不到精彩的演出了。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假期補習班的火爆也恰好印證了"劇場效應"。

在我們那個年代,補習班鮮少存在,雖然班上同學們成績有好有差,但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提高分數去上補習班,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全靠老師、父母的督促與鼓勵,讓他自覺複習回課本的內容。

但現今,因為某個同學利用週末時間補課,或者是找到了一對一的家教老師,又或者是在補習機構中補習,通過高強度的題海戰術實現了自己成績的提高。於是,可能在家長分享會,或是補習機構的廣告上,"某某同學因為補習取得了進步"、"某某同學因為補習考上了重點中學"諸如此類的宣傳引發了其他家長們的焦慮,進而紛紛效仿,也讓孩子嘗試著去上補習班。

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父母要求去上補習班後,成績或多或少有所提升。成績上去了,排名也跟著水漲船高,而沒有上補習班的孩子家長則會因為孩子成績排名相對落後,又陷入了焦慮,抱著"不進則退"的心態,也把孩子送到補習班上了。

最後到了現在,孩子班上,幾乎所有的同學都上了補習班。當補習班成了標配後,競爭還會愈演愈烈,有條件的家庭便會為孩子尋找"高配"、"頂配"——讓孩子上名牌補習班,找名校老師補習。

全民補習班時代,成績差的孩子要補習,學習好的孩子也同樣要補習,因為不甘落後,家長們都不願意"坐下",哪怕孩子已經累得大汗淋漓。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同理,作業越來越多也是"劇場效應"的產物。

在我爸媽上學的年代,他們每天的學習任務很簡單,作業很少,放學也早,所以他們還能有"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閒情逸致,也能上樹掏鳥蛋,下河捉魚蝦。

到了我那年代,老師們有了考評,有了績效考核,所以某些科目的老師開始增加作業量,這門科目的成績也的確提升,所以其他科目的作業自然跟緊步伐,老師們生怕班級成績低了會被領導喊去談話。

現在,作業已經成了一項保證學生成績的手段,沒有人質疑作業與孩子成績之間的關係,當後來很多的私立學校裡,學生的成績與老師的獎金掛鉤,為了業績,老師們更是讓作業的種類和形態有了全新的面貌:展示作業、小組作業、探究作業、網絡教育作業……

到最後,孩子們的學業負擔越來越重,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間越來越晚,老師改作業也越來越疲憊不堪。但老師不敢"坐下",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科目的作業少了後,一旦學生被其他科目佔據了時間,他們那一科的成績便會滑落。

三、 太看重起點可能會失去終點

在焦慮的劇場效應下,家長和老師親手打亂了孩子成長的次序,可能會出現什麼後果?

曾經在一個真人秀節目裡,一個10歲的中國男孩要去美國體驗生活。而這個孩子才到美國不久,擊潰他的不是語言障礙,不是文化壁壘,而是"美國的作業實在太少了!"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寄宿家庭的媽媽建議小男孩他外出踢足球、玩遊戲,可小男孩卻哭訴著說:"我不想要太多的空閒時間!"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在該玩該瘋的年紀裡,這個孩子好像一個作業機器,失去了孩子們玩耍的天性與能力;他又像一個早熟的果實,失去了自身的甜美去追求不適時的豐滿。正如盧梭所言:"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有人說:"中國的學生:小學累、中學苦、高中拼、大學混。"似乎,這短短的12個字便是中國大部分孩子的真是寫照。在中國,孩子在玩耍的年齡裡被強迫著去學習,而到了學習的年齡卻只想玩。在極度的擠壓與窒息過後,他們渴望得到徹底的瘋狂與解放,只有在近似於洩憤般的玩樂中,他們才得以彌補童年的過失。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是啊,現在的孩子花大量的時間做題、考試、參加各種補習班,哪來的時間給他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更談不上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方面有潛能以及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和自己的特點是什麼,所以孩子們一直到了高考,他們仍不知道自己喜歡和想要學的專業,那就只好讓父母幫自己選擇學校和專業了。最後,他們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大學讀著一個沒有興趣的專業,茫然地混著日子。誠如作家清歡說:"在中國,有2000萬大學生,在假裝上課。"

四、 坐下或離場,跳出圈,孩子仍能看到無限風光

"劇場效應",也許就是我們教育的現狀,但孩子的教育畢竟不是一場劇。在孩子漫漫成長道路上,錯過了這家劇院的劇,我們還能去別家劇院。關鍵在於,家長是否有勇氣跳出這個自成體系的封閉怪圈。

如何跳出,歸根結底是家長的價值觀問題,所以首先請各位爸媽先從內心裡放下焦慮。

第1,放下焦慮,認識到每個孩子都具備著多元智能

要明白,試卷上的分數只是孩子當時學習效果的一個具體體現,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是否會應用,是否具備某種能力,試卷上那冷冰冰的數字根本無法知道。

美國心理髮展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將人的智能分為9個範疇: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機、內省、自然探索、存在,還能分為記憶力、形象力、抽象力、信仰力、創造力。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所謂學習成績好,不過是人眾多智能裡的一種,例如數學強調邏輯,語文強調讀寫。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如果單純地用學習成績來判斷孩子的天賦,那將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與個性發展。試想想啊,英語不好的孩子可能數學好,數理化都不好的孩子可能美術音樂好,什麼都不好的孩子還可能方向感好動手能力強……溝通能力、自信心、同理心、責任感等諸多能力,都遠比成績在孩子未來生活中更為重要。

如果家長認識到孩子的成績並不是全部,那麼從現在開始,不妨放下"不允許孩子落後"的焦慮,不把分數或名校當做孩子童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去支持孩子和尊重孩子,鼓勵孩子按興趣發展,那麼孩子自然會認識到分數只是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也不會因單純的分數不好而自卑,即使上不了名校甚至大學,也會找到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方向和幸福。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第2, 提倡生活教育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參考國外的教學情景,再根據我國國情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他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校和課堂所教給孩子的技能和知識是我們在生活中已經掌握並梳理明白、最後放進教科書的東西,而人類獲得幸福以及讓社會和地球不斷向前發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識,更多在課外。

生活教育這一點在芬蘭體現得淋漓盡致。

芬蘭被譽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從2000年的第一次PISA評估開始,芬蘭就一直領先於歐美各國。在2003年的幾項測試中更是將全球第一、第二收入囊中。但芬蘭同樣是孩子們上學最晚、書包最輕、考試最少、假期最長的國家。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淡化知識的灌輸,反而更重視手工、技能、遊戲,下課之後孩子擁有"漫長"的課外時間,比如小學生平均在校學習上課的時間只有4個小時。也因此,孩子們從小就能有更多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夏天他們會跟著父母到國家公園採蘑菇、釆藍莓,在大自然中上一堂生動有趣的自然課。到了冬天,孩子們則去滑雪、駕駛雪橇、製作冰雕……享受生活的無限樂趣。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在我國,雖然不能像芬蘭的孩子們一樣有如此多的課外時間,但父母同樣可以利用週末的時間,帶孩子去體驗生活的各種場景,哪怕是小吃一條街、菜市場、超市、銀行、茶樓等等,都能讓孩子通過親身實踐,學習到本領與生活能力。

第3, 給孩子多留一些時間探索自我

巴菲特說,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併發揮地淋漓盡致。

但找到孩子感興趣並熱衷的事情是一個漫長而玄妙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間,所謂大水養魚,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長成大魚。家長要為孩子儘可能地創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給孩子也給自己一些時間,多去接觸世界的方方面面,在日常陪伴中仔細觀察。好比之前杭州的一位6年級男孩從3年級起開始痴迷於廚藝,每天晚上回家搶著做飯,但他數學只考1分,網友的評論都是清一色的羨慕男孩母親,因為孩子那麼早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並且能堅持下去,也許下一個米其林大師就是他了!

'劇場效應'綁架了孩子的暑假!莫讓補課成為學生暑期'標配'

孩子真正喜歡什麼,眼裡的真誠與共鳴是藏不住的,原來三分鐘熱度也許就一下子變得專注且持續,接下來家長要做的就是陪伴、引導、支持與鼓勵。

寫在最後,各位爸媽,試著放下焦慮,跳出"劇場效應"這個怪圈,坦然面對孩子成績,與其在假期給孩子報補習班還不如給予孩子大量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按自己節奏生長、探索和學習,用心愛護孩子的心理情感和體格健康,相信孩子的潛能遲早會開花結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