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花:笑對生活的外來媳婦 拄柺杖撐起一個家'

""陳美花:笑對生活的外來媳婦 拄柺杖撐起一個家

陳美花始終堅強樂觀面對生活

晉江池店鎮舊鋪農貿市場的一家食雜店,總能傳出朗朗笑聲。51歲的店主陳美花拄著柺杖,一邊收拾店鋪,一邊與客人聊天。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猶如她的名字一般,笑顏如花。

“她那爽朗的笑聲很有感染力。”同行的池店鎮殘聯聯絡員說,自己能感覺到那笑聲飽含多年艱辛打拼的經歷和樂觀不屈的精神。30年前,陳美花從漳州嫁到池店鎮舊鋪村,從此獨腿撐起這個家,一邊帶孩子一邊縫鞋子,後來還學會包粽子,起早貪黑到附近村落叫賣……2009年,在鎮殘聯的幫扶下,她在舊鋪農貿市場開起“愛心小店”。如今,一對兒女已長大自立,她也成為村裡的殘疾人聯絡員,熱情為殘疾人服務。

白天照顧丈夫孩子 晚上加班賺錢

“在採訪啊,那把她拍漂亮一點!”一位50多歲的阿姨買完商品,笑著“囑咐”記者。陳美花笑著和對方擺擺手道別,兩排整齊的白牙全露出來。一旁,丈夫的姑姑肖阿婆直向記者誇她:“很勤奮、能吃苦,腦袋靈光”“心胸寬,不和人計較”“剛嫁進來時,都是等孩子睡著,兩三點起來縫鞋子。後來賣粽子,凌晨1點多得出門送貨,讓人心疼……”

聊起過往,確實能讓人體會到肖阿婆的感受。2歲時,陳美花不慎摔成右大腿股骨脫臼,因未治療落下殘疾,被判定為肢體四級殘疾。1989年,21歲的她從漳州漳浦縣嫁到池店鎮,丈夫身體不好無法工作,還需服藥照料,讓她一度灰心喪氣。好在,女兒和兒子的相繼出生,為她的生活帶來希望。

白天要照顧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她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做工。別人的一天從早晨開始,她的一天從凌晨兩三點開始。趁著丈夫和孩子熟睡的時間,她抓緊起床用縫紉機縫鞋子。右腳不能踩腳踏板,她就學用左腳,努力積攢著一家人的生活費。屋外的天逐漸發白,到清晨五六點,她停下工,開始給一家人洗衣服。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10年,“不縫鞋子,兩個孩子誰來養活呢?”

跟親人學會包粽子 每天賣上千個

2000年,長居臺灣的伯伯返鄉探親,看到她每天起早摸黑做鞋養家,辛苦卻收入不多,便手把手教她做臺灣五香肉粽、豆粽、甜粽,還從臺灣寄來配方、配料。從此,在婆婆的幫助下,她每天上午包粽子,下午騎兩輪摩托車到陳埭、洋埭等附近城鎮、村落叫賣,後來又到泉州南菜市售賣。“右腿沒力氣,有時沒撐住摩托車摔倒,右手摔腫了,爬起來還得繼續騎。後來摔怕了,才換成三輪摩托車。”

她做的粽子風味獨特,深受惠安一家早餐公司的青睞。2002年,該公司每日向她訂購1000多粒粽子。為了完成訂單,她每天晚上9點多睡,凌晨1點就起床,騎著三輪摩托車摸黑送粽子到南菜市交貨。

凌晨2點多回到家,她又開始做饅頭、包子、面線糊,等到早晨再推車到附近十字路口支起早餐鋪,直到上午8點多收攤。下午,她和請來的人又開始準備第二天的粽子,如此周而復始,又堅持了9年。

眼看兒女長大成才 致力幫扶殘疾人

漸漸地,陳美花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可隨著年齡增大,腿也常常腫脹發痛。請人幫忙,還是難以再維持快節奏、高強度的早餐業。剛好,村裡新建起較大規模的農貿市場,她便萌發開一家食雜店的想法。池店鎮殘聯瞭解到她的意願後,向上級反映。2009年,她得到了8000元資金扶持,開辦了“愛心小店”。

如今,又10年過去,“愛心小店”規模擴大,19年前學包的臺灣五香肉粽依舊擺在店門口售賣,一家人生活早已不成問題。29歲的女兒從泉州師範學院畢業後,進入池店鎮潘湖小學任教,2017—2018學年度被評為池店鎮優秀教師;27歲的兒子也被村委會推薦為本鎮消防隊員,後轉入保險公司工作。

2012年,經村裡推薦,她成為舊鋪村殘疾人聯絡員,負責將殘疾人的困難和需求向鎮殘聯反映。上過大學的女兒也成了她的好幫手,幫殘疾人填寫材料,錄入信息,這讓她十分滿足。“想做什麼,只管去做,笑口常開,樂觀生活!”回顧這些年的“酸甜苦辣”,她依舊笑容滿面。

(記者 陳靈 通訊員 黃茅盾 文/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