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初說好的不吼罵孩子,卻還是敗給了現實?'

不完美媽媽 好好學習 家庭教育 大學 越侃越有料 2019-09-03
"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都想將最好的給孩子。尤其是現代人,物質生活豐富了,精神文明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教育觀念上相較於老一輩,有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希望自己和孩子的關係亦師亦友,培養出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入名校。可實際情況是,當初說好的不吼罵孩子,隨著孩子的長大,卻敗給了現實。這是為什麼呢?

父母吼罵初見成效後易成為常態

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需求。在孩子小的時候,解決好吃喝拉撒就可以了。所以,初為人父母的就自信地以為,那些觸目可及的打罵教育,會離自己很遠。直到孩子不斷長大,想法越來越多,行為越來越乖張,才感嘆那只是美好的想象。

我有個好朋友,高學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初為人母時,看到別人打罵孩子,說自己以後才不會這樣教育小孩。在孩子3歲之前,她確實做到了。可在孩子3歲之後,有了個人意識,想法也越來越多,比如一直看電視不吃飯,霸佔著電視不許別人看,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地打滾等,讓她這個高學歷媽媽也無可奈何,終於沒忍住的她朝孩子大聲吼罵起來,孩子竟默不作聲、也不鬧騰了。開始幾次,她內心深感自責,發展到後來就習以為常了。

在嘗試過好好溝通、勸導後,孩子仍舊不聽話,而吼罵卻不敢輕易造次後,父母就容易走上這條吼罵的道路,而且越走越遠。其後果,大部分父母都不會去深想,但大部分被父母吼罵的孩子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在家裡稱王稱霸,在外面膽小如鼠”。筆者認為,這便是吼罵教育的弊病之一。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便道出了為人父母者普遍的心態,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對孩子期望高,就會出現要求高,而當孩子的行為表現沒達標時,父母就會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怒氣,就會吼罵孩子。尤其是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那個“蠢”啊、“笨”啊簡直是脫口而出。

我有個親戚,孩子讀小學。每天下班回家後,他最煩惱的就是輔導孩子寫作業:一是,讓孩子關掉電視太難,每次都得吼他才行;二是,讓自己不生氣太難,而生氣就容易罵孩子,尤其是看到孩子連最簡單的加減法都不會時。我這個親戚,自己高中就輟學了,經過多年社會的磨練,深刻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因此,他特別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這樣孩子才有走進中產階層的可能。

愛之深,責之切。我們很多父母,都會以愛的名義,來解釋自己的吼罵行為,覺得是在為孩子好,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明白的。初衷是好的,但吼罵行為,會在潛移默化中,削減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讓孩子在以後會因此而多走很多彎路。

家庭教育,是父母與孩子雙方的修行。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父母不同的支持。為人父母者,如果避免不了吼罵孩子,但也請維護好親子關係。這樣,孩子才願意在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向父母袒露心聲,而不是害怕被責罵而做出損人不利己的選擇。

如果我們做不到在家陪孩子成長,但請做到,在能與孩子相伴的時間裡,充分與孩子互動,與孩子共同成長進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