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不完美媽媽 電視劇小歡喜 玩具 陶虹 博睿迪文化陳娟 2019-09-12
"
"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最近《小歡喜》挺火的,我們不提坑娃能手小陶虹的控制慾,只從母女二人的對話中談一談改善人際關係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在“不懂拒絕?這一條人際關係準則,明智父母都會教,孩子成長沒煩惱”這篇文章中提到不懂拒絕的危害,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幫助了別人害了自己。

"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最近《小歡喜》挺火的,我們不提坑娃能手小陶虹的控制慾,只從母女二人的對話中談一談改善人際關係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在“不懂拒絕?這一條人際關係準則,明智父母都會教,孩子成長沒煩惱”這篇文章中提到不懂拒絕的危害,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幫助了別人害了自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要知道,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人際關係高手)的人做人做事有分寸,非常懂得拒絕別人。學會拒絕人,是要切除人際毒瘤,去掉不良的人際關係,逐漸建立人際方面的自信。

但是,經常拒絕別人,對別人說“不”可能帶來的後果是,沒人跟你玩。

所以,想成為人際高手,要把握關係的主動權,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和學習各種方法。

從《小歡喜》中任意摘一段,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最近《小歡喜》挺火的,我們不提坑娃能手小陶虹的控制慾,只從母女二人的對話中談一談改善人際關係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在“不懂拒絕?這一條人際關係準則,明智父母都會教,孩子成長沒煩惱”這篇文章中提到不懂拒絕的危害,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幫助了別人害了自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要知道,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人際關係高手)的人做人做事有分寸,非常懂得拒絕別人。學會拒絕人,是要切除人際毒瘤,去掉不良的人際關係,逐漸建立人際方面的自信。

但是,經常拒絕別人,對別人說“不”可能帶來的後果是,沒人跟你玩。

所以,想成為人際高手,要把握關係的主動權,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和學習各種方法。

從《小歡喜》中任意摘一段,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是不是有種熟悉的味道?經常見之於家長孩子之間的對話。媽媽說話很直接,一點都不考慮女兒的感受,女兒也一樣,跟媽媽硬槓,兩把鋼刀砍在一起的感覺。

也會看到,“我覺得這玩具還挺好的,寓教於樂”,對孩子買玩具的認可,是對孩子的認可。

"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最近《小歡喜》挺火的,我們不提坑娃能手小陶虹的控制慾,只從母女二人的對話中談一談改善人際關係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在“不懂拒絕?這一條人際關係準則,明智父母都會教,孩子成長沒煩惱”這篇文章中提到不懂拒絕的危害,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幫助了別人害了自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要知道,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人際關係高手)的人做人做事有分寸,非常懂得拒絕別人。學會拒絕人,是要切除人際毒瘤,去掉不良的人際關係,逐漸建立人際方面的自信。

但是,經常拒絕別人,對別人說“不”可能帶來的後果是,沒人跟你玩。

所以,想成為人際高手,要把握關係的主動權,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和學習各種方法。

從《小歡喜》中任意摘一段,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是不是有種熟悉的味道?經常見之於家長孩子之間的對話。媽媽說話很直接,一點都不考慮女兒的感受,女兒也一樣,跟媽媽硬槓,兩把鋼刀砍在一起的感覺。

也會看到,“我覺得這玩具還挺好的,寓教於樂”,對孩子買玩具的認可,是對孩子的認可。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說明小陶虹情商並沒有短路。

她在這段用到了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大殺器”,“先跟後帶”,一招就讓女兒降服。女兒剛開始很驚訝,總是否定自己的媽媽居然能這麼善解人意的話來,接著很高興,老媽終於理解我了!只是溫情只有片刻,不管女兒同意不同意,小陶虹把樂高收了起來,女兒由晴轉陰。

"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最近《小歡喜》挺火的,我們不提坑娃能手小陶虹的控制慾,只從母女二人的對話中談一談改善人際關係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在“不懂拒絕?這一條人際關係準則,明智父母都會教,孩子成長沒煩惱”這篇文章中提到不懂拒絕的危害,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幫助了別人害了自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要知道,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人際關係高手)的人做人做事有分寸,非常懂得拒絕別人。學會拒絕人,是要切除人際毒瘤,去掉不良的人際關係,逐漸建立人際方面的自信。

但是,經常拒絕別人,對別人說“不”可能帶來的後果是,沒人跟你玩。

所以,想成為人際高手,要把握關係的主動權,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和學習各種方法。

從《小歡喜》中任意摘一段,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是不是有種熟悉的味道?經常見之於家長孩子之間的對話。媽媽說話很直接,一點都不考慮女兒的感受,女兒也一樣,跟媽媽硬槓,兩把鋼刀砍在一起的感覺。

也會看到,“我覺得這玩具還挺好的,寓教於樂”,對孩子買玩具的認可,是對孩子的認可。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說明小陶虹情商並沒有短路。

她在這段用到了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大殺器”,“先跟後帶”,一招就讓女兒降服。女兒剛開始很驚訝,總是否定自己的媽媽居然能這麼善解人意的話來,接著很高興,老媽終於理解我了!只是溫情只有片刻,不管女兒同意不同意,小陶虹把樂高收了起來,女兒由晴轉陰。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最近《小歡喜》挺火的,我們不提坑娃能手小陶虹的控制慾,只從母女二人的對話中談一談改善人際關係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在“不懂拒絕?這一條人際關係準則,明智父母都會教,孩子成長沒煩惱”這篇文章中提到不懂拒絕的危害,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幫助了別人害了自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要知道,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人際關係高手)的人做人做事有分寸,非常懂得拒絕別人。學會拒絕人,是要切除人際毒瘤,去掉不良的人際關係,逐漸建立人際方面的自信。

但是,經常拒絕別人,對別人說“不”可能帶來的後果是,沒人跟你玩。

所以,想成為人際高手,要把握關係的主動權,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和學習各種方法。

從《小歡喜》中任意摘一段,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是不是有種熟悉的味道?經常見之於家長孩子之間的對話。媽媽說話很直接,一點都不考慮女兒的感受,女兒也一樣,跟媽媽硬槓,兩把鋼刀砍在一起的感覺。

也會看到,“我覺得這玩具還挺好的,寓教於樂”,對孩子買玩具的認可,是對孩子的認可。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說明小陶虹情商並沒有短路。

她在這段用到了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大殺器”,“先跟後帶”,一招就讓女兒降服。女兒剛開始很驚訝,總是否定自己的媽媽居然能這麼善解人意的話來,接著很高興,老媽終於理解我了!只是溫情只有片刻,不管女兒同意不同意,小陶虹把樂高收了起來,女兒由晴轉陰。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先跟後帶”這麼好用的人際方法,被小陶虹玩壞了!

有些家長和孩子有說有笑,孩子大事小事都願意聽,是因為家長特別有方法,“先跟後帶”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溝通方法。

所謂的“先跟後帶”,就是在我們與對方溝通的時候,先接受對方的觀點或態度,讓對方感覺到被理解和尊重,然後再帶他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走出原本的框架。

如果媽媽們對孩子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必須幹這個,必須幹那個,與孩子的關係不好太正常不過了。當媽媽對孩子說完“不”,再要求孩子做事的時候,“不”這個詞是個觸發器,接下來被要求做的事情上升到意識層面,既然孩子已經意識到被拒絕了,那麼他很難聽進去接下來的話。

舉個常見的例子,媽媽要如何迴應孩子的要求呢?

如果你和孩子的對話是這樣的:

孩子說,媽媽,和我玩一會嘛!

媽媽說,不行,我要打掃衛生,沒空。

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當然,媽媽說的是客觀事實,合情合理, 但是孩子的反應是,媽媽不願陪我,不愛我。如果改變一下說法。

孩子:媽媽,和我玩一會嘛。

媽媽說,好啊,等我打掃完衛生,就和你一起玩。

這樣的說法有兩個好處,一是孩子得到肯定,覺得媽媽接納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會覺得我提出的要求得到重視,以後也會主動提要求,變得很有主見。如果媽媽一開始就回應說“不”,長此以往,孩子經常被拒絕,後果可能是孩子沒有思想和主見。

二是有一個時間限制,等媽媽打掃完衛生,這個“等”字就讓孩子學會等待,延遲滿足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未來更有大發展,因為他們不會為短期利益所誘惑而關注長期,注重長期的人更有耐心,更能把控全局,這可是實打實的領導力。

我們在潛意識當中,自己只認可自己,沒有人願意被別人控制。”先跟後帶“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對方在潛意識裡接受自己,然後再引導對方做自己希望的事情。

那麼如何“跟”呢?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說,我理解你!你太棒了!你真了不起!這些大詞很籠統,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願意聽,但是,經常被誇的孩子飄飄然,過度自信。隨著年齡的增大,有些孩子意識到不對勁,覺得太虛假,因為“跟”的不具體。比較好的能進入到潛意識,讓人接受的“跟”有三點:

一、跟對方的正面動機;

二、跟對方看問題的事角度;

三、跟對方的情緒感受。

舉個例子,有個媽媽抱怨,前段時間放暑假,有天晚上我和孩子吵了一架,因為快12:00了,他還沒回家,打他電話他還跟我生氣,我一直不睡等他回來,回來之後我就罵了他。

可以和媽媽這樣去溝通。

我想你跟他吵架是擔心他吧?(跟正面動機)

哦,這孩子這樣啊!如果換成我,可能也會這麼做的。(跟對方角度)

遇到這種情況,你當時肯定很生氣吧?(跟對方的感受)

“跟”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帶”,引導對方向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帶”的目的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收集更多的信息資料,以便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

二、引導對方把焦點放在尋找方法上,而不是執著於問題本身;

三、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怎麼“帶”呢?繼續舉前面的例子。

我想你肯定很生氣,是吧?跟那麼你和他吵架是因為什麼呢?(收集資料)

我想你肯定很生氣,是吧?那麼你希望問題怎麼解決呢?(找方法)

我想你肯定很生氣是吧?其實我曾經也這樣,但是後來發現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麻煩了。(說服對方)

這些方法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多用,孩子越大,認知出現偏差,家長再用“先跟後帶”效果不會太好,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已經很難相信家長。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當看到孩子生氣、失望或焦慮時,我們就要”跟“,先肯定孩子的感受,然後再引導;當孩子提出要求時,我們不能隨便說不,也是要先跟,給孩子同步的迴應,然後再讓孩子選擇或者延遲滿足。

再舉個例子,《小歡喜》中這段怎麼先“跟”後“帶”呢?

"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最近《小歡喜》挺火的,我們不提坑娃能手小陶虹的控制慾,只從母女二人的對話中談一談改善人際關係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在“不懂拒絕?這一條人際關係準則,明智父母都會教,孩子成長沒煩惱”這篇文章中提到不懂拒絕的危害,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幫助了別人害了自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要知道,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人際關係高手)的人做人做事有分寸,非常懂得拒絕別人。學會拒絕人,是要切除人際毒瘤,去掉不良的人際關係,逐漸建立人際方面的自信。

但是,經常拒絕別人,對別人說“不”可能帶來的後果是,沒人跟你玩。

所以,想成為人際高手,要把握關係的主動權,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和學習各種方法。

從《小歡喜》中任意摘一段,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是不是有種熟悉的味道?經常見之於家長孩子之間的對話。媽媽說話很直接,一點都不考慮女兒的感受,女兒也一樣,跟媽媽硬槓,兩把鋼刀砍在一起的感覺。

也會看到,“我覺得這玩具還挺好的,寓教於樂”,對孩子買玩具的認可,是對孩子的認可。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說明小陶虹情商並沒有短路。

她在這段用到了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大殺器”,“先跟後帶”,一招就讓女兒降服。女兒剛開始很驚訝,總是否定自己的媽媽居然能這麼善解人意的話來,接著很高興,老媽終於理解我了!只是溫情只有片刻,不管女兒同意不同意,小陶虹把樂高收了起來,女兒由晴轉陰。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先跟後帶”這麼好用的人際方法,被小陶虹玩壞了!

有些家長和孩子有說有笑,孩子大事小事都願意聽,是因為家長特別有方法,“先跟後帶”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溝通方法。

所謂的“先跟後帶”,就是在我們與對方溝通的時候,先接受對方的觀點或態度,讓對方感覺到被理解和尊重,然後再帶他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走出原本的框架。

如果媽媽們對孩子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必須幹這個,必須幹那個,與孩子的關係不好太正常不過了。當媽媽對孩子說完“不”,再要求孩子做事的時候,“不”這個詞是個觸發器,接下來被要求做的事情上升到意識層面,既然孩子已經意識到被拒絕了,那麼他很難聽進去接下來的話。

舉個常見的例子,媽媽要如何迴應孩子的要求呢?

如果你和孩子的對話是這樣的:

孩子說,媽媽,和我玩一會嘛!

媽媽說,不行,我要打掃衛生,沒空。

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當然,媽媽說的是客觀事實,合情合理, 但是孩子的反應是,媽媽不願陪我,不愛我。如果改變一下說法。

孩子:媽媽,和我玩一會嘛。

媽媽說,好啊,等我打掃完衛生,就和你一起玩。

這樣的說法有兩個好處,一是孩子得到肯定,覺得媽媽接納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會覺得我提出的要求得到重視,以後也會主動提要求,變得很有主見。如果媽媽一開始就回應說“不”,長此以往,孩子經常被拒絕,後果可能是孩子沒有思想和主見。

二是有一個時間限制,等媽媽打掃完衛生,這個“等”字就讓孩子學會等待,延遲滿足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未來更有大發展,因為他們不會為短期利益所誘惑而關注長期,注重長期的人更有耐心,更能把控全局,這可是實打實的領導力。

我們在潛意識當中,自己只認可自己,沒有人願意被別人控制。”先跟後帶“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對方在潛意識裡接受自己,然後再引導對方做自己希望的事情。

那麼如何“跟”呢?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說,我理解你!你太棒了!你真了不起!這些大詞很籠統,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願意聽,但是,經常被誇的孩子飄飄然,過度自信。隨著年齡的增大,有些孩子意識到不對勁,覺得太虛假,因為“跟”的不具體。比較好的能進入到潛意識,讓人接受的“跟”有三點:

一、跟對方的正面動機;

二、跟對方看問題的事角度;

三、跟對方的情緒感受。

舉個例子,有個媽媽抱怨,前段時間放暑假,有天晚上我和孩子吵了一架,因為快12:00了,他還沒回家,打他電話他還跟我生氣,我一直不睡等他回來,回來之後我就罵了他。

可以和媽媽這樣去溝通。

我想你跟他吵架是擔心他吧?(跟正面動機)

哦,這孩子這樣啊!如果換成我,可能也會這麼做的。(跟對方角度)

遇到這種情況,你當時肯定很生氣吧?(跟對方的感受)

“跟”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帶”,引導對方向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帶”的目的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收集更多的信息資料,以便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

二、引導對方把焦點放在尋找方法上,而不是執著於問題本身;

三、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怎麼“帶”呢?繼續舉前面的例子。

我想你肯定很生氣,是吧?跟那麼你和他吵架是因為什麼呢?(收集資料)

我想你肯定很生氣,是吧?那麼你希望問題怎麼解決呢?(找方法)

我想你肯定很生氣是吧?其實我曾經也這樣,但是後來發現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麻煩了。(說服對方)

這些方法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多用,孩子越大,認知出現偏差,家長再用“先跟後帶”效果不會太好,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已經很難相信家長。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當看到孩子生氣、失望或焦慮時,我們就要”跟“,先肯定孩子的感受,然後再引導;當孩子提出要求時,我們不能隨便說不,也是要先跟,給孩子同步的迴應,然後再讓孩子選擇或者延遲滿足。

再舉個例子,《小歡喜》中這段怎麼先“跟”後“帶”呢?

善用“先跟後帶”技巧,避開《小歡喜》中的親子關係雷區

英子想繼續在天文館當講解員,近期要開一個講座,但是媽媽不同意。

女兒說自己準備了兩週,和很多人PK才拿到做講座的資格,小陶虹不為所動,女兒又說,現在說不去就不去,讓人家天文館上哪兒找人去!表明了自己的擔憂。小陶虹和很多媽媽一樣,犯了這樣的錯誤,她說,天文館缺你一個還不轉了!表情加上語氣,坑娃絕配,然後是一廂情願的猜測。

接下來兩個人的對話就是使勁說服與對抗的過程。

可想而知,壓制與委屈在兩個人的心底不斷膨脹,總有一天爆發。

所以,為避免溝通中這種情況的發生,就要預防對抗的發生,或者消除於萌芽狀態。然後,再看別人是什麼想法,作出調整。如果你是小陶虹,女兒這麼說,怎麼先跟後帶呢?

如果關係好的話,稱為寶貝最好。

寶貝!你準備了那麼長時間,還跟那麼多人競爭才得到做講座的資格,不能去真可惜呢!而且呢,說不去就不去,失信於人,這也不符合我家寶貝的性格,只不過現在呢,我們面臨一個難題,就是高三時間這麼緊張,如果你還按高二的時間去天文館,恐怕會耽誤你考上你喜歡的專業,我們想想辦法怎麼平衡呢?

這個時候,英子可能就不會這麼對抗。

當兩個人坐下來討論如何平衡時間的時候,小陶虹再擺出去天文館的優勢和劣勢,讓英子自己選擇,英子可能會考慮更多一些。

多一些方法,少一些對抗,這樣的親子關係更民主,更融洽。

有心的家長可以找到小陶虹與英子的對話,研究一下她們之間的衝突是如何一步步升級,學著用以上的“先跟後帶”方法和孩子溝通。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