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哎,好煩哦!"女兒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發出感嘆。

"怎麼了?在煩什麼呢?"我走過去問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業呢?寫了又不一定對。"孩子回答到。

……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才突然發覺:孩子最近好像變得越來越悲觀了,每次做什麼事情之前總是先想到不好的結局,比如說這個的寫作業,又比如說前幾天她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宴會,明明是她自己給挑的禮物卻突然說,她會不會不喜歡這個禮物然後不和我一起玩了……

我於是開始反省自己,因為孩子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並不是天性"悲觀"的,他們的悲觀情緒極大的可能是源於父母,來源於父母錯誤的"解釋風格"。現在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原因,把孩子及時的"拉"回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哎,好煩哦!"女兒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發出感嘆。

"怎麼了?在煩什麼呢?"我走過去問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業呢?寫了又不一定對。"孩子回答到。

……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才突然發覺:孩子最近好像變得越來越悲觀了,每次做什麼事情之前總是先想到不好的結局,比如說這個的寫作業,又比如說前幾天她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宴會,明明是她自己給挑的禮物卻突然說,她會不會不喜歡這個禮物然後不和我一起玩了……

我於是開始反省自己,因為孩子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並不是天性"悲觀"的,他們的悲觀情緒極大的可能是源於父母,來源於父母錯誤的"解釋風格"。現在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原因,把孩子及時的"拉"回來。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由來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吧。無數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成才,總是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很大的希冀,對孩子也格外的嚴厲。

面對孩子拿回來一張六十分的試卷,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就破口大罵:你怎麼這麼的笨,才考得六十分,你看看××他哪次不是拿第一回來,哪像你總是拿倒數回來,真是笨死了。可能家長說這話的確不是真心的只是一時的氣話,可是孩子卻當真了。

家長這樣說孩子會傷害到孩子,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你就是這麼的笨,怎麼學都學不好;你就是不如人家。孩子長期以來有這樣的思想很有可能會的"習得性無助"進而產生悲觀的情緒,甚至一遇到事情總是往壞的角度去想,這樣對孩子很不利。

  • 家長總是以悲觀的角度看問題

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總是產生悲觀的情緒,整個人都充滿怨氣又或者是處理孩子的問題上總是以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家長這樣做無形之中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榜樣。

孩子在小的時候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是最長的,父母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樂觀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樂觀的孩子,同樣的悲觀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悲觀的孩子。

正如教育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說的一樣:"孩子也許從來都不善於聽從大人的教誨,但是他們模仿大人的時候卻永遠都不會失敗。"所以家長要做個好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很不利。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哎,好煩哦!"女兒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發出感嘆。

"怎麼了?在煩什麼呢?"我走過去問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業呢?寫了又不一定對。"孩子回答到。

……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才突然發覺:孩子最近好像變得越來越悲觀了,每次做什麼事情之前總是先想到不好的結局,比如說這個的寫作業,又比如說前幾天她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宴會,明明是她自己給挑的禮物卻突然說,她會不會不喜歡這個禮物然後不和我一起玩了……

我於是開始反省自己,因為孩子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並不是天性"悲觀"的,他們的悲觀情緒極大的可能是源於父母,來源於父母錯誤的"解釋風格"。現在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原因,把孩子及時的"拉"回來。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由來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吧。無數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成才,總是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很大的希冀,對孩子也格外的嚴厲。

面對孩子拿回來一張六十分的試卷,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就破口大罵:你怎麼這麼的笨,才考得六十分,你看看××他哪次不是拿第一回來,哪像你總是拿倒數回來,真是笨死了。可能家長說這話的確不是真心的只是一時的氣話,可是孩子卻當真了。

家長這樣說孩子會傷害到孩子,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你就是這麼的笨,怎麼學都學不好;你就是不如人家。孩子長期以來有這樣的思想很有可能會的"習得性無助"進而產生悲觀的情緒,甚至一遇到事情總是往壞的角度去想,這樣對孩子很不利。

  • 家長總是以悲觀的角度看問題

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總是產生悲觀的情緒,整個人都充滿怨氣又或者是處理孩子的問題上總是以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家長這樣做無形之中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榜樣。

孩子在小的時候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是最長的,父母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樂觀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樂觀的孩子,同樣的悲觀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悲觀的孩子。

正如教育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說的一樣:"孩子也許從來都不善於聽從大人的教誨,但是他們模仿大人的時候卻永遠都不會失敗。"所以家長要做個好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很不利。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 變得冷漠、無情

在一個悲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心裡面往往是充滿"黑暗"的,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他人的溫暖和愛,導致孩子也不懂的去如何愛別人,表達自己的愛,漸漸的孩子便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最後孩子他會變得很冷漠、無情。

  • 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悲觀的孩子也並不是說他們總是處於悲傷和焦慮中,只是他們對未來和自己充滿消極觀念,放大負面問題對自己的影響進而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經過歷時二十多年的研究同樣證明了:

悲觀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鬱,此外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患抑鬱症的可能性遠大於其他的孩子。悲觀的孩子的表現和取得的成績都遠遠低於樂觀的孩子具有的能力以及潛在的能力。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特別重要的,父母的心情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如果擁有一個樂觀的性格,也會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哎,好煩哦!"女兒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發出感嘆。

"怎麼了?在煩什麼呢?"我走過去問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業呢?寫了又不一定對。"孩子回答到。

……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才突然發覺:孩子最近好像變得越來越悲觀了,每次做什麼事情之前總是先想到不好的結局,比如說這個的寫作業,又比如說前幾天她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宴會,明明是她自己給挑的禮物卻突然說,她會不會不喜歡這個禮物然後不和我一起玩了……

我於是開始反省自己,因為孩子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並不是天性"悲觀"的,他們的悲觀情緒極大的可能是源於父母,來源於父母錯誤的"解釋風格"。現在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原因,把孩子及時的"拉"回來。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由來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吧。無數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成才,總是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很大的希冀,對孩子也格外的嚴厲。

面對孩子拿回來一張六十分的試卷,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就破口大罵:你怎麼這麼的笨,才考得六十分,你看看××他哪次不是拿第一回來,哪像你總是拿倒數回來,真是笨死了。可能家長說這話的確不是真心的只是一時的氣話,可是孩子卻當真了。

家長這樣說孩子會傷害到孩子,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你就是這麼的笨,怎麼學都學不好;你就是不如人家。孩子長期以來有這樣的思想很有可能會的"習得性無助"進而產生悲觀的情緒,甚至一遇到事情總是往壞的角度去想,這樣對孩子很不利。

  • 家長總是以悲觀的角度看問題

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總是產生悲觀的情緒,整個人都充滿怨氣又或者是處理孩子的問題上總是以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家長這樣做無形之中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榜樣。

孩子在小的時候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是最長的,父母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樂觀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樂觀的孩子,同樣的悲觀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悲觀的孩子。

正如教育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說的一樣:"孩子也許從來都不善於聽從大人的教誨,但是他們模仿大人的時候卻永遠都不會失敗。"所以家長要做個好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很不利。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 變得冷漠、無情

在一個悲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心裡面往往是充滿"黑暗"的,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他人的溫暖和愛,導致孩子也不懂的去如何愛別人,表達自己的愛,漸漸的孩子便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最後孩子他會變得很冷漠、無情。

  • 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悲觀的孩子也並不是說他們總是處於悲傷和焦慮中,只是他們對未來和自己充滿消極觀念,放大負面問題對自己的影響進而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經過歷時二十多年的研究同樣證明了:

悲觀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鬱,此外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患抑鬱症的可能性遠大於其他的孩子。悲觀的孩子的表現和取得的成績都遠遠低於樂觀的孩子具有的能力以及潛在的能力。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特別重要的,父母的心情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如果擁有一個樂觀的性格,也會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想要有一個樂觀的孩子,家長要這樣做

  • 控制住自己的壞脾氣

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家長切記不要當著孩子的不顧一切的發脾氣。

家長需要先聽一下孩子解釋,而不要對孩子採取訓斥或者是打罵的手段。孩子在當時或許會表現得聽話、服從,但是家長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孩子也可能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對抗家長。比如說:採用隱瞞、撒謊等方式來避免父母的斥罵,甚至會模仿家長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此外,也不管自己遇到了多煩心的事情也不能夠拿孩子撒氣,如果家長實在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先等自己冷靜下來在回家。儘量不要將情緒帶回家,父母如果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消極情緒,孩子會受到父母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情緒發生變化。

  • 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大人之間的相處過程中難免有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矛盾。當產生矛盾的時候,錯誤的做法:父母直接就當著孩子的面起爭執,孩子他可能為了阻止父母的爭吵會站在他們中間,父母為了不傷害孩子會停止爭吵。家長的這種做法可能會給孩子一種錯覺: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才吵架的,此時孩子可能會陷入自責的情緒中。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哎,好煩哦!"女兒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發出感嘆。

"怎麼了?在煩什麼呢?"我走過去問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業呢?寫了又不一定對。"孩子回答到。

……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才突然發覺:孩子最近好像變得越來越悲觀了,每次做什麼事情之前總是先想到不好的結局,比如說這個的寫作業,又比如說前幾天她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宴會,明明是她自己給挑的禮物卻突然說,她會不會不喜歡這個禮物然後不和我一起玩了……

我於是開始反省自己,因為孩子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並不是天性"悲觀"的,他們的悲觀情緒極大的可能是源於父母,來源於父母錯誤的"解釋風格"。現在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原因,把孩子及時的"拉"回來。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由來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吧。無數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成才,總是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很大的希冀,對孩子也格外的嚴厲。

面對孩子拿回來一張六十分的試卷,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就破口大罵:你怎麼這麼的笨,才考得六十分,你看看××他哪次不是拿第一回來,哪像你總是拿倒數回來,真是笨死了。可能家長說這話的確不是真心的只是一時的氣話,可是孩子卻當真了。

家長這樣說孩子會傷害到孩子,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你就是這麼的笨,怎麼學都學不好;你就是不如人家。孩子長期以來有這樣的思想很有可能會的"習得性無助"進而產生悲觀的情緒,甚至一遇到事情總是往壞的角度去想,這樣對孩子很不利。

  • 家長總是以悲觀的角度看問題

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總是產生悲觀的情緒,整個人都充滿怨氣又或者是處理孩子的問題上總是以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家長這樣做無形之中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榜樣。

孩子在小的時候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是最長的,父母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樂觀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樂觀的孩子,同樣的悲觀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悲觀的孩子。

正如教育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說的一樣:"孩子也許從來都不善於聽從大人的教誨,但是他們模仿大人的時候卻永遠都不會失敗。"所以家長要做個好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很不利。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 變得冷漠、無情

在一個悲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心裡面往往是充滿"黑暗"的,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他人的溫暖和愛,導致孩子也不懂的去如何愛別人,表達自己的愛,漸漸的孩子便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最後孩子他會變得很冷漠、無情。

  • 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悲觀的孩子也並不是說他們總是處於悲傷和焦慮中,只是他們對未來和自己充滿消極觀念,放大負面問題對自己的影響進而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經過歷時二十多年的研究同樣證明了:

悲觀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鬱,此外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患抑鬱症的可能性遠大於其他的孩子。悲觀的孩子的表現和取得的成績都遠遠低於樂觀的孩子具有的能力以及潛在的能力。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特別重要的,父母的心情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如果擁有一個樂觀的性格,也會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想要有一個樂觀的孩子,家長要這樣做

  • 控制住自己的壞脾氣

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家長切記不要當著孩子的不顧一切的發脾氣。

家長需要先聽一下孩子解釋,而不要對孩子採取訓斥或者是打罵的手段。孩子在當時或許會表現得聽話、服從,但是家長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孩子也可能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對抗家長。比如說:採用隱瞞、撒謊等方式來避免父母的斥罵,甚至會模仿家長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此外,也不管自己遇到了多煩心的事情也不能夠拿孩子撒氣,如果家長實在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先等自己冷靜下來在回家。儘量不要將情緒帶回家,父母如果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消極情緒,孩子會受到父母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情緒發生變化。

  • 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大人之間的相處過程中難免有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矛盾。當產生矛盾的時候,錯誤的做法:父母直接就當著孩子的面起爭執,孩子他可能為了阻止父母的爭吵會站在他們中間,父母為了不傷害孩子會停止爭吵。家長的這種做法可能會給孩子一種錯覺: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才吵架的,此時孩子可能會陷入自責的情緒中。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

家長之間互相理解,儘量避免產生矛盾,如果真的發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起爭執,給孩子留下一些陰影。此外,如果真的當著孩子的面產生了爭執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情跟你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要難過,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會過去的。

家長需要儘量的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孩子如果長期處於一種不和諧的家庭中,那麼這孩子一定會受這種壞氣氛的影響進而變得性格怪異。畢竟,只有幸福的家長才可以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 瞭解孩子悲觀的情緒背後的原因

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或大或小的難題,當孩子一時無法解決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出一些悲觀的情緒。此時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即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跟孩子交談明白孩子悲觀情緒背後的真正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建議家長在孩子遇挫的時候不要直接的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通過鼓勵、給孩子一些指導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這樣可以磨鍊一下孩子對待挫折的心態,家長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幫。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哎,好煩哦!"女兒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發出感嘆。

"怎麼了?在煩什麼呢?"我走過去問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業呢?寫了又不一定對。"孩子回答到。

……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才突然發覺:孩子最近好像變得越來越悲觀了,每次做什麼事情之前總是先想到不好的結局,比如說這個的寫作業,又比如說前幾天她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宴會,明明是她自己給挑的禮物卻突然說,她會不會不喜歡這個禮物然後不和我一起玩了……

我於是開始反省自己,因為孩子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並不是天性"悲觀"的,他們的悲觀情緒極大的可能是源於父母,來源於父母錯誤的"解釋風格"。現在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原因,把孩子及時的"拉"回來。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由來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吧。無數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成才,總是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很大的希冀,對孩子也格外的嚴厲。

面對孩子拿回來一張六十分的試卷,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就破口大罵:你怎麼這麼的笨,才考得六十分,你看看××他哪次不是拿第一回來,哪像你總是拿倒數回來,真是笨死了。可能家長說這話的確不是真心的只是一時的氣話,可是孩子卻當真了。

家長這樣說孩子會傷害到孩子,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你就是這麼的笨,怎麼學都學不好;你就是不如人家。孩子長期以來有這樣的思想很有可能會的"習得性無助"進而產生悲觀的情緒,甚至一遇到事情總是往壞的角度去想,這樣對孩子很不利。

  • 家長總是以悲觀的角度看問題

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總是產生悲觀的情緒,整個人都充滿怨氣又或者是處理孩子的問題上總是以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家長這樣做無形之中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榜樣。

孩子在小的時候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是最長的,父母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樂觀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樂觀的孩子,同樣的悲觀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悲觀的孩子。

正如教育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說的一樣:"孩子也許從來都不善於聽從大人的教誨,但是他們模仿大人的時候卻永遠都不會失敗。"所以家長要做個好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很不利。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 變得冷漠、無情

在一個悲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心裡面往往是充滿"黑暗"的,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他人的溫暖和愛,導致孩子也不懂的去如何愛別人,表達自己的愛,漸漸的孩子便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最後孩子他會變得很冷漠、無情。

  • 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悲觀的孩子也並不是說他們總是處於悲傷和焦慮中,只是他們對未來和自己充滿消極觀念,放大負面問題對自己的影響進而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經過歷時二十多年的研究同樣證明了:

悲觀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鬱,此外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患抑鬱症的可能性遠大於其他的孩子。悲觀的孩子的表現和取得的成績都遠遠低於樂觀的孩子具有的能力以及潛在的能力。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特別重要的,父母的心情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如果擁有一個樂觀的性格,也會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想要有一個樂觀的孩子,家長要這樣做

  • 控制住自己的壞脾氣

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家長切記不要當著孩子的不顧一切的發脾氣。

家長需要先聽一下孩子解釋,而不要對孩子採取訓斥或者是打罵的手段。孩子在當時或許會表現得聽話、服從,但是家長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孩子也可能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對抗家長。比如說:採用隱瞞、撒謊等方式來避免父母的斥罵,甚至會模仿家長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此外,也不管自己遇到了多煩心的事情也不能夠拿孩子撒氣,如果家長實在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先等自己冷靜下來在回家。儘量不要將情緒帶回家,父母如果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消極情緒,孩子會受到父母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情緒發生變化。

  • 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大人之間的相處過程中難免有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矛盾。當產生矛盾的時候,錯誤的做法:父母直接就當著孩子的面起爭執,孩子他可能為了阻止父母的爭吵會站在他們中間,父母為了不傷害孩子會停止爭吵。家長的這種做法可能會給孩子一種錯覺: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才吵架的,此時孩子可能會陷入自責的情緒中。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

家長之間互相理解,儘量避免產生矛盾,如果真的發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起爭執,給孩子留下一些陰影。此外,如果真的當著孩子的面產生了爭執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情跟你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要難過,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會過去的。

家長需要儘量的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孩子如果長期處於一種不和諧的家庭中,那麼這孩子一定會受這種壞氣氛的影響進而變得性格怪異。畢竟,只有幸福的家長才可以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 瞭解孩子悲觀的情緒背後的原因

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或大或小的難題,當孩子一時無法解決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出一些悲觀的情緒。此時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即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跟孩子交談明白孩子悲觀情緒背後的真正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建議家長在孩子遇挫的時候不要直接的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通過鼓勵、給孩子一些指導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這樣可以磨鍊一下孩子對待挫折的心態,家長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幫。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 家長需要學會對孩子的錯誤"冷處理"

意思就是說:當父母因為孩子犯了錯誤而想要發脾氣的時候,需要學會"冷處理"。"冷處理"就是在自己煩躁、上火、生氣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等心情平靜了之後再教育孩子。此外,當孩子也處於生氣、比較激動狀態的時候,也不要去教育他,應該先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家長這樣做可以防止粗暴型教育。更加冷靜、客觀地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

孩子很多的時候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具有悲觀、消極的情緒的時候,請家長首先進行自我反省,然後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最後,採取一些措施消除孩子的所表現出來的悲觀的、消極的情緒。

家庭教育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特別的重要,所以家長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心態進而教育出一個樂觀開朗的孩子。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哎,好煩哦!"女兒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發出感嘆。

"怎麼了?在煩什麼呢?"我走過去問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業呢?寫了又不一定對。"孩子回答到。

……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才突然發覺:孩子最近好像變得越來越悲觀了,每次做什麼事情之前總是先想到不好的結局,比如說這個的寫作業,又比如說前幾天她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宴會,明明是她自己給挑的禮物卻突然說,她會不會不喜歡這個禮物然後不和我一起玩了……

我於是開始反省自己,因為孩子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並不是天性"悲觀"的,他們的悲觀情緒極大的可能是源於父母,來源於父母錯誤的"解釋風格"。現在一起來分析一下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原因,把孩子及時的"拉"回來。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孩子悲觀情緒產生的由來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吧。無數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成才,總是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很大的希冀,對孩子也格外的嚴厲。

面對孩子拿回來一張六十分的試卷,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就破口大罵:你怎麼這麼的笨,才考得六十分,你看看××他哪次不是拿第一回來,哪像你總是拿倒數回來,真是笨死了。可能家長說這話的確不是真心的只是一時的氣話,可是孩子卻當真了。

家長這樣說孩子會傷害到孩子,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你就是這麼的笨,怎麼學都學不好;你就是不如人家。孩子長期以來有這樣的思想很有可能會的"習得性無助"進而產生悲觀的情緒,甚至一遇到事情總是往壞的角度去想,這樣對孩子很不利。

  • 家長總是以悲觀的角度看問題

家長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總是產生悲觀的情緒,整個人都充滿怨氣又或者是處理孩子的問題上總是以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家長這樣做無形之中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榜樣。

孩子在小的時候跟父母相處的時候是最長的,父母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樂觀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樂觀的孩子,同樣的悲觀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悲觀的孩子。

正如教育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說的一樣:"孩子也許從來都不善於聽從大人的教誨,但是他們模仿大人的時候卻永遠都不會失敗。"所以家長要做個好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很不利。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悲觀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 變得冷漠、無情

在一個悲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心裡面往往是充滿"黑暗"的,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他人的溫暖和愛,導致孩子也不懂的去如何愛別人,表達自己的愛,漸漸的孩子便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最後孩子他會變得很冷漠、無情。

  • 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悲觀的孩子也並不是說他們總是處於悲傷和焦慮中,只是他們對未來和自己充滿消極觀念,放大負面問題對自己的影響進而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經過歷時二十多年的研究同樣證明了:

悲觀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鬱,此外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患抑鬱症的可能性遠大於其他的孩子。悲觀的孩子的表現和取得的成績都遠遠低於樂觀的孩子具有的能力以及潛在的能力。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特別重要的,父母的心情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如果擁有一個樂觀的性格,也會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想要有一個樂觀的孩子,家長要這樣做

  • 控制住自己的壞脾氣

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家長切記不要當著孩子的不顧一切的發脾氣。

家長需要先聽一下孩子解釋,而不要對孩子採取訓斥或者是打罵的手段。孩子在當時或許會表現得聽話、服從,但是家長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孩子也可能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對抗家長。比如說:採用隱瞞、撒謊等方式來避免父母的斥罵,甚至會模仿家長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此外,也不管自己遇到了多煩心的事情也不能夠拿孩子撒氣,如果家長實在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先等自己冷靜下來在回家。儘量不要將情緒帶回家,父母如果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消極情緒,孩子會受到父母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情緒發生變化。

  • 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大人之間的相處過程中難免有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矛盾。當產生矛盾的時候,錯誤的做法:父母直接就當著孩子的面起爭執,孩子他可能為了阻止父母的爭吵會站在他們中間,父母為了不傷害孩子會停止爭吵。家長的這種做法可能會給孩子一種錯覺: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才吵架的,此時孩子可能會陷入自責的情緒中。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

家長之間互相理解,儘量避免產生矛盾,如果真的發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起爭執,給孩子留下一些陰影。此外,如果真的當著孩子的面產生了爭執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情跟你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要難過,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會過去的。

家長需要儘量的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孩子如果長期處於一種不和諧的家庭中,那麼這孩子一定會受這種壞氣氛的影響進而變得性格怪異。畢竟,只有幸福的家長才可以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 瞭解孩子悲觀的情緒背後的原因

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或大或小的難題,當孩子一時無法解決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出一些悲觀的情緒。此時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即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跟孩子交談明白孩子悲觀情緒背後的真正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建議家長在孩子遇挫的時候不要直接的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通過鼓勵、給孩子一些指導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這樣可以磨鍊一下孩子對待挫折的心態,家長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幫。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 家長需要學會對孩子的錯誤"冷處理"

意思就是說:當父母因為孩子犯了錯誤而想要發脾氣的時候,需要學會"冷處理"。"冷處理"就是在自己煩躁、上火、生氣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等心情平靜了之後再教育孩子。此外,當孩子也處於生氣、比較激動狀態的時候,也不要去教育他,應該先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家長這樣做可以防止粗暴型教育。更加冷靜、客觀地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

孩子很多的時候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具有悲觀、消極的情緒的時候,請家長首先進行自我反省,然後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最後,採取一些措施消除孩子的所表現出來的悲觀的、消極的情緒。

家庭教育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特別的重要,所以家長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心態進而教育出一個樂觀開朗的孩子。

孩子天性“悲觀”?並不是,很大可能源自家長錯誤的“解釋風格”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