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4

忽視孩子的飢餓感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她肚子餓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飢餓感將導致孩子們無法集中精力,並將加劇孩子們的不當行為。

讓孩子聽我們說話之前,需要填飽他們的肚子。可以試試Reischer博士所說的“延遲教育法”

當孩子做出了某些不當行為,卻又因為飢餓而煩躁時,我們只需要簡單而直接地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從你弟弟手中搶玩具”,然後告訴他們填飽肚子之後會再討論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會兒很餓了,對嗎?我們吃完零食後再聊這件事吧。”

這個方法在孩子或者父母很困、很疲憊的時候同樣有效。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4

忽視孩子的飢餓感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她肚子餓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飢餓感將導致孩子們無法集中精力,並將加劇孩子們的不當行為。

讓孩子聽我們說話之前,需要填飽他們的肚子。可以試試Reischer博士所說的“延遲教育法”

當孩子做出了某些不當行為,卻又因為飢餓而煩躁時,我們只需要簡單而直接地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從你弟弟手中搶玩具”,然後告訴他們填飽肚子之後會再討論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會兒很餓了,對嗎?我們吃完零食後再聊這件事吧。”

這個方法在孩子或者父母很困、很疲憊的時候同樣有效。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5

一直不停地說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千萬別嘮叨。

比如,當你的孩子將一杯水倒在了狗身上,你需要讓孩子知道,朝狗狗潑水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惡作劇並不需要一個長篇大論的訓斥,況且他也許在你剛開始說的時候就不在聽了。

此時只要簡單說明為什麼朝狗潑水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行為,並告知孩子不能再這樣做就可以了。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4

忽視孩子的飢餓感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她肚子餓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飢餓感將導致孩子們無法集中精力,並將加劇孩子們的不當行為。

讓孩子聽我們說話之前,需要填飽他們的肚子。可以試試Reischer博士所說的“延遲教育法”

當孩子做出了某些不當行為,卻又因為飢餓而煩躁時,我們只需要簡單而直接地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從你弟弟手中搶玩具”,然後告訴他們填飽肚子之後會再討論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會兒很餓了,對嗎?我們吃完零食後再聊這件事吧。”

這個方法在孩子或者父母很困、很疲憊的時候同樣有效。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5

一直不停地說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千萬別嘮叨。

比如,當你的孩子將一杯水倒在了狗身上,你需要讓孩子知道,朝狗狗潑水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惡作劇並不需要一個長篇大論的訓斥,況且他也許在你剛開始說的時候就不在聽了。

此時只要簡單說明為什麼朝狗潑水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行為,並告知孩子不能再這樣做就可以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6

抱怨、抓狂

想象一下,當你的孩子把你最喜歡的耳環丟到馬桶裡沖掉了以後,你還會保持“佛系”嗎?極有可能,你會因為憤怒朝他大喊大叫。

但是衝孩子喊叫會削弱他們理解我們憤怒的真正原因。“孩子們要麼嚇得呆在那裡,要麼同樣抓狂” Niec博士說。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提高嗓門並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越生氣,孩子似乎越來勁,並且“以牙還牙”。

所以我們需要採取一個新的策略:用一種平靜的語氣指出孩子行為不恰當的地方,並且每當孩子以吼叫作為回覆的時候,我們就再向他們指明一次不恰當行為的結果。

當我們習慣使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時,幾個月之後你會發現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鎮定,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4

忽視孩子的飢餓感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她肚子餓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飢餓感將導致孩子們無法集中精力,並將加劇孩子們的不當行為。

讓孩子聽我們說話之前,需要填飽他們的肚子。可以試試Reischer博士所說的“延遲教育法”

當孩子做出了某些不當行為,卻又因為飢餓而煩躁時,我們只需要簡單而直接地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從你弟弟手中搶玩具”,然後告訴他們填飽肚子之後會再討論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會兒很餓了,對嗎?我們吃完零食後再聊這件事吧。”

這個方法在孩子或者父母很困、很疲憊的時候同樣有效。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5

一直不停地說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千萬別嘮叨。

比如,當你的孩子將一杯水倒在了狗身上,你需要讓孩子知道,朝狗狗潑水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惡作劇並不需要一個長篇大論的訓斥,況且他也許在你剛開始說的時候就不在聽了。

此時只要簡單說明為什麼朝狗潑水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行為,並告知孩子不能再這樣做就可以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6

抱怨、抓狂

想象一下,當你的孩子把你最喜歡的耳環丟到馬桶裡沖掉了以後,你還會保持“佛系”嗎?極有可能,你會因為憤怒朝他大喊大叫。

但是衝孩子喊叫會削弱他們理解我們憤怒的真正原因。“孩子們要麼嚇得呆在那裡,要麼同樣抓狂” Niec博士說。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提高嗓門並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越生氣,孩子似乎越來勁,並且“以牙還牙”。

所以我們需要採取一個新的策略:用一種平靜的語氣指出孩子行為不恰當的地方,並且每當孩子以吼叫作為回覆的時候,我們就再向他們指明一次不恰當行為的結果。

當我們習慣使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時,幾個月之後你會發現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鎮定,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7

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太較真

孩子的行為總是基於多種理由:

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喜歡挑戰界限;需要父母的關注。但他們從來不會因為不喜歡父母,而故意和我們對著幹。

“很多所謂的‘壞’行為與一個孩子探索如何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有關,不管那個東西是愛、冰淇淋或者再玩五分鐘”,Reischer博士說。

不必要的憤怒也許會讓你變得不那麼溫柔親切,從而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在指出孩子不恰當行為之後,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同時讓孩子知道:“我並不是想要不尊重你,而且我也不允許你不尊重我。”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4

忽視孩子的飢餓感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她肚子餓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飢餓感將導致孩子們無法集中精力,並將加劇孩子們的不當行為。

讓孩子聽我們說話之前,需要填飽他們的肚子。可以試試Reischer博士所說的“延遲教育法”

當孩子做出了某些不當行為,卻又因為飢餓而煩躁時,我們只需要簡單而直接地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從你弟弟手中搶玩具”,然後告訴他們填飽肚子之後會再討論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會兒很餓了,對嗎?我們吃完零食後再聊這件事吧。”

這個方法在孩子或者父母很困、很疲憊的時候同樣有效。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5

一直不停地說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千萬別嘮叨。

比如,當你的孩子將一杯水倒在了狗身上,你需要讓孩子知道,朝狗狗潑水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惡作劇並不需要一個長篇大論的訓斥,況且他也許在你剛開始說的時候就不在聽了。

此時只要簡單說明為什麼朝狗潑水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行為,並告知孩子不能再這樣做就可以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6

抱怨、抓狂

想象一下,當你的孩子把你最喜歡的耳環丟到馬桶裡沖掉了以後,你還會保持“佛系”嗎?極有可能,你會因為憤怒朝他大喊大叫。

但是衝孩子喊叫會削弱他們理解我們憤怒的真正原因。“孩子們要麼嚇得呆在那裡,要麼同樣抓狂” Niec博士說。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提高嗓門並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越生氣,孩子似乎越來勁,並且“以牙還牙”。

所以我們需要採取一個新的策略:用一種平靜的語氣指出孩子行為不恰當的地方,並且每當孩子以吼叫作為回覆的時候,我們就再向他們指明一次不恰當行為的結果。

當我們習慣使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時,幾個月之後你會發現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鎮定,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7

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太較真

孩子的行為總是基於多種理由:

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喜歡挑戰界限;需要父母的關注。但他們從來不會因為不喜歡父母,而故意和我們對著幹。

“很多所謂的‘壞’行為與一個孩子探索如何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有關,不管那個東西是愛、冰淇淋或者再玩五分鐘”,Reischer博士說。

不必要的憤怒也許會讓你變得不那麼溫柔親切,從而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在指出孩子不恰當行為之後,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同時讓孩子知道:“我並不是想要不尊重你,而且我也不允許你不尊重我。”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8

使孩子感到羞愧

我們總喜歡對孩子進行比較,特別是家有二胎寶寶,比較更是無法避免的。

比如,我們可能會說:“你看,妹妹就能好好玩,為什麼你就不能呢?”

但,這個方法除了讓兩個孩子彼此討厭,之外,真的能幫助他們改善自己的行為嗎?

Reischer博士說:“教育需要關注於孩子的行為本身,而不是將他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我們應該停止對孩子們進行比較,專注於孩子們好的行為,對他們及時表揚和肯定。

特別是二胎家庭,這樣的做法能更加促進兩個孩子融洽相處。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4

忽視孩子的飢餓感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她肚子餓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飢餓感將導致孩子們無法集中精力,並將加劇孩子們的不當行為。

讓孩子聽我們說話之前,需要填飽他們的肚子。可以試試Reischer博士所說的“延遲教育法”

當孩子做出了某些不當行為,卻又因為飢餓而煩躁時,我們只需要簡單而直接地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從你弟弟手中搶玩具”,然後告訴他們填飽肚子之後會再討論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會兒很餓了,對嗎?我們吃完零食後再聊這件事吧。”

這個方法在孩子或者父母很困、很疲憊的時候同樣有效。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5

一直不停地說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千萬別嘮叨。

比如,當你的孩子將一杯水倒在了狗身上,你需要讓孩子知道,朝狗狗潑水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惡作劇並不需要一個長篇大論的訓斥,況且他也許在你剛開始說的時候就不在聽了。

此時只要簡單說明為什麼朝狗潑水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行為,並告知孩子不能再這樣做就可以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6

抱怨、抓狂

想象一下,當你的孩子把你最喜歡的耳環丟到馬桶裡沖掉了以後,你還會保持“佛系”嗎?極有可能,你會因為憤怒朝他大喊大叫。

但是衝孩子喊叫會削弱他們理解我們憤怒的真正原因。“孩子們要麼嚇得呆在那裡,要麼同樣抓狂” Niec博士說。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提高嗓門並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越生氣,孩子似乎越來勁,並且“以牙還牙”。

所以我們需要採取一個新的策略:用一種平靜的語氣指出孩子行為不恰當的地方,並且每當孩子以吼叫作為回覆的時候,我們就再向他們指明一次不恰當行為的結果。

當我們習慣使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時,幾個月之後你會發現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鎮定,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7

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太較真

孩子的行為總是基於多種理由:

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喜歡挑戰界限;需要父母的關注。但他們從來不會因為不喜歡父母,而故意和我們對著幹。

“很多所謂的‘壞’行為與一個孩子探索如何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有關,不管那個東西是愛、冰淇淋或者再玩五分鐘”,Reischer博士說。

不必要的憤怒也許會讓你變得不那麼溫柔親切,從而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在指出孩子不恰當行為之後,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同時讓孩子知道:“我並不是想要不尊重你,而且我也不允許你不尊重我。”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8

使孩子感到羞愧

我們總喜歡對孩子進行比較,特別是家有二胎寶寶,比較更是無法避免的。

比如,我們可能會說:“你看,妹妹就能好好玩,為什麼你就不能呢?”

但,這個方法除了讓兩個孩子彼此討厭,之外,真的能幫助他們改善自己的行為嗎?

Reischer博士說:“教育需要關注於孩子的行為本身,而不是將他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我們應該停止對孩子們進行比較,專注於孩子們好的行為,對他們及時表揚和肯定。

特別是二胎家庭,這樣的做法能更加促進兩個孩子融洽相處。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9

火上澆油

Reischer博士說,當你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滿時,很容易說出過頭的話,例如“一個月不準看電視!”但是教育如果要有效,它必須是與不恰當的行為相稱,而不是與你生氣的指數相稱。

不得當的懲罰不僅不公平,而且會帶來更大的挑戰,比如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去睡覺,我就不愛你的時候”,你真的能做到拋棄對孩子的愛嗎?

所以,為了讓孩子能感受到不當行為的“自然結果”,我們需要制定一些家庭規則,在這些規則裡提前說明孩子不恰當行為的後果。

例如,讓孩子知道,當你叫他去把洗碗機裡的餐具取出來時,如果他選擇不去,那麼他可能會因為推後完成,而錯過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4

忽視孩子的飢餓感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她肚子餓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飢餓感將導致孩子們無法集中精力,並將加劇孩子們的不當行為。

讓孩子聽我們說話之前,需要填飽他們的肚子。可以試試Reischer博士所說的“延遲教育法”

當孩子做出了某些不當行為,卻又因為飢餓而煩躁時,我們只需要簡單而直接地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從你弟弟手中搶玩具”,然後告訴他們填飽肚子之後會再討論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會兒很餓了,對嗎?我們吃完零食後再聊這件事吧。”

這個方法在孩子或者父母很困、很疲憊的時候同樣有效。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5

一直不停地說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千萬別嘮叨。

比如,當你的孩子將一杯水倒在了狗身上,你需要讓孩子知道,朝狗狗潑水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惡作劇並不需要一個長篇大論的訓斥,況且他也許在你剛開始說的時候就不在聽了。

此時只要簡單說明為什麼朝狗潑水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行為,並告知孩子不能再這樣做就可以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6

抱怨、抓狂

想象一下,當你的孩子把你最喜歡的耳環丟到馬桶裡沖掉了以後,你還會保持“佛系”嗎?極有可能,你會因為憤怒朝他大喊大叫。

但是衝孩子喊叫會削弱他們理解我們憤怒的真正原因。“孩子們要麼嚇得呆在那裡,要麼同樣抓狂” Niec博士說。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提高嗓門並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越生氣,孩子似乎越來勁,並且“以牙還牙”。

所以我們需要採取一個新的策略:用一種平靜的語氣指出孩子行為不恰當的地方,並且每當孩子以吼叫作為回覆的時候,我們就再向他們指明一次不恰當行為的結果。

當我們習慣使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時,幾個月之後你會發現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鎮定,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7

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太較真

孩子的行為總是基於多種理由:

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喜歡挑戰界限;需要父母的關注。但他們從來不會因為不喜歡父母,而故意和我們對著幹。

“很多所謂的‘壞’行為與一個孩子探索如何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有關,不管那個東西是愛、冰淇淋或者再玩五分鐘”,Reischer博士說。

不必要的憤怒也許會讓你變得不那麼溫柔親切,從而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在指出孩子不恰當行為之後,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同時讓孩子知道:“我並不是想要不尊重你,而且我也不允許你不尊重我。”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8

使孩子感到羞愧

我們總喜歡對孩子進行比較,特別是家有二胎寶寶,比較更是無法避免的。

比如,我們可能會說:“你看,妹妹就能好好玩,為什麼你就不能呢?”

但,這個方法除了讓兩個孩子彼此討厭,之外,真的能幫助他們改善自己的行為嗎?

Reischer博士說:“教育需要關注於孩子的行為本身,而不是將他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我們應該停止對孩子們進行比較,專注於孩子們好的行為,對他們及時表揚和肯定。

特別是二胎家庭,這樣的做法能更加促進兩個孩子融洽相處。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9

火上澆油

Reischer博士說,當你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滿時,很容易說出過頭的話,例如“一個月不準看電視!”但是教育如果要有效,它必須是與不恰當的行為相稱,而不是與你生氣的指數相稱。

不得當的懲罰不僅不公平,而且會帶來更大的挑戰,比如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去睡覺,我就不愛你的時候”,你真的能做到拋棄對孩子的愛嗎?

所以,為了讓孩子能感受到不當行為的“自然結果”,我們需要制定一些家庭規則,在這些規則裡提前說明孩子不恰當行為的後果。

例如,讓孩子知道,當你叫他去把洗碗機裡的餐具取出來時,如果他選擇不去,那麼他可能會因為推後完成,而錯過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10

前後矛盾

給孩子制定規矩,一定要一以貫之,最怕的是我們沒有原則,說話前後矛盾。

Gardere博士說,“不一致性將會給孩子一種你說話並不算數的信號”,同時會讓孩子感到困惑。

比如當你和孩子在玩耍時,如果你允許他為了好玩而踢你,他也許會認為當自己生氣的時候也可以踢你。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一定要避免掉入這種陷阱。

-END-

來源:

https://www.parents.com/parenting/better-parenting/advice/biggest-discipline-mistakes-youre-probably-making/

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譯者:裴筱倩

"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都說,“頭胎的孩子照書養”。

的確,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緊張彷徨,不好好看看書,總怕搞不定這枚沒說明書的人類幼崽。

但其實,回看與孩子相處的這幾年,我們或許不難發現,那些用得最熟練、最頻繁的養育方法,似乎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曾經接受過的“教育”。

父母、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都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血液中,不論它們正確與否、科學與否,都化作了我們某種“下意識”的行為。

直到我們活成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對孩子說出了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我們才突然意識到,在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麼。

今天小暖借這篇來自parents網站的文章,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曾經踩過的“雷”。

原文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總結了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希望它們能時刻警醒自己,別讓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本文譯者為北大碩士裴筱倩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這些最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希望能在這篇文裡得到啟發。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十大誤區

你有時候是否會覺得搞不定你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下面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10個誤區。

Time-out、獎勵、邏輯後果法、剝奪孩子的某些優待或者特權…如果你在想讓孩子聽話的過程中試過了以上經典策略,但她還是在做明顯不對的行為,你也許需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受到了這10個誤區的影響。

請相信我,避開這10個坑,我們將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也讓我們的養育方式變得更加輕鬆、有效。

1

當眾責罵孩子

跑向馬路中央、或者將另一個孩子推下鞦韆這一類的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危險的行為,也是父母必須要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避免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你這麼做了,他也許會更關注誰偶然聽到了你們的對話,而不會去關注你嘗試教育他的內容。”《偉大的父母做什麼:使孩子茁壯成長的75個簡單策略》一書作者 Erica Reischer博士這樣說。

找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地方,在那裡你們可以在不受別人干擾的情況下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簡單地向孩子指出他行為不恰當的地方,讓他知道你晚些時候在家裡將和他談一談這件事情。同時,既然說了,就一定記得信守承諾進行這場談話。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2

給出模糊的指引

過去,你可能無數次地告訴孩子“不要把他的夾克衫扔在地板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做呢?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她屢教不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密歇根中央大學兒童、家庭及組織研究中心主任Larissa Niec博士指出:

“當我們想要提醒孩子做某個行為時,要儘可能地使我們的指令具體一些”。要告訴孩子他們應該去做什麼,而不要說“不要做什麼”。

例如告訴孩子“回到家時,請把你的夾克衫掛在衣掛上”,而不是說“不要把你的東西扔到地上”。

這個方法在斥責中同樣有效。

Tracy Cutchlow2歲大的孩子Geneva喜歡打人,Tracy非常生氣地衝著孩子嚴厲地說,“不準隨便打東西!”但是Geneva還是不停地打媽媽,因此Cutchlow換了一種說法,“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打人,如果你確實很生氣,你可以打枕頭。”

然後,她撫摸著孩子的手臂說,“手是用來輕輕地撫摸的”。孩子很快就明白媽媽的意思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3

為了達到目的而給孩子好處(“賄賂”孩子)

為了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停止大哭大鬧,而答應給他們買糖果這種“賄賂”手段,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樣的方法在當時也許是奏效的,但卻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Jeffrey Gardere博士,《養育實踐》一書的聯合作者說,“給孩子好處實際上是在獎勵孩子的壞行為。”當孩子為了他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是因為我們的賄賂行為讓他將哭鬧和得到好處聯繫起來。

他需要意識到恰當的行為——不管是耐心排隊還是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並不是有償的,而是他們應該做到的。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4

忽視孩子的飢餓感

你不能指望孩子在她肚子餓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飢餓感將導致孩子們無法集中精力,並將加劇孩子們的不當行為。

讓孩子聽我們說話之前,需要填飽他們的肚子。可以試試Reischer博士所說的“延遲教育法”

當孩子做出了某些不當行為,卻又因為飢餓而煩躁時,我們只需要簡單而直接地指出他們做錯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從你弟弟手中搶玩具”,然後告訴他們填飽肚子之後會再討論這件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會兒很餓了,對嗎?我們吃完零食後再聊這件事吧。”

這個方法在孩子或者父母很困、很疲憊的時候同樣有效。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5

一直不停地說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千萬別嘮叨。

比如,當你的孩子將一杯水倒在了狗身上,你需要讓孩子知道,朝狗狗潑水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惡作劇並不需要一個長篇大論的訓斥,況且他也許在你剛開始說的時候就不在聽了。

此時只要簡單說明為什麼朝狗潑水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行為,並告知孩子不能再這樣做就可以了。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6

抱怨、抓狂

想象一下,當你的孩子把你最喜歡的耳環丟到馬桶裡沖掉了以後,你還會保持“佛系”嗎?極有可能,你會因為憤怒朝他大喊大叫。

但是衝孩子喊叫會削弱他們理解我們憤怒的真正原因。“孩子們要麼嚇得呆在那裡,要麼同樣抓狂” Niec博士說。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提高嗓門並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越生氣,孩子似乎越來勁,並且“以牙還牙”。

所以我們需要採取一個新的策略:用一種平靜的語氣指出孩子行為不恰當的地方,並且每當孩子以吼叫作為回覆的時候,我們就再向他們指明一次不恰當行為的結果。

當我們習慣使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時,幾個月之後你會發現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鎮定,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7

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太較真

孩子的行為總是基於多種理由:

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喜歡挑戰界限;需要父母的關注。但他們從來不會因為不喜歡父母,而故意和我們對著幹。

“很多所謂的‘壞’行為與一個孩子探索如何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有關,不管那個東西是愛、冰淇淋或者再玩五分鐘”,Reischer博士說。

不必要的憤怒也許會讓你變得不那麼溫柔親切,從而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在指出孩子不恰當行為之後,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同時讓孩子知道:“我並不是想要不尊重你,而且我也不允許你不尊重我。”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8

使孩子感到羞愧

我們總喜歡對孩子進行比較,特別是家有二胎寶寶,比較更是無法避免的。

比如,我們可能會說:“你看,妹妹就能好好玩,為什麼你就不能呢?”

但,這個方法除了讓兩個孩子彼此討厭,之外,真的能幫助他們改善自己的行為嗎?

Reischer博士說:“教育需要關注於孩子的行為本身,而不是將他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我們應該停止對孩子們進行比較,專注於孩子們好的行為,對他們及時表揚和肯定。

特別是二胎家庭,這樣的做法能更加促進兩個孩子融洽相處。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9

火上澆油

Reischer博士說,當你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滿時,很容易說出過頭的話,例如“一個月不準看電視!”但是教育如果要有效,它必須是與不恰當的行為相稱,而不是與你生氣的指數相稱。

不得當的懲罰不僅不公平,而且會帶來更大的挑戰,比如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去睡覺,我就不愛你的時候”,你真的能做到拋棄對孩子的愛嗎?

所以,為了讓孩子能感受到不當行為的“自然結果”,我們需要制定一些家庭規則,在這些規則裡提前說明孩子不恰當行為的後果。

例如,讓孩子知道,當你叫他去把洗碗機裡的餐具取出來時,如果他選擇不去,那麼他可能會因為推後完成,而錯過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10

前後矛盾

給孩子制定規矩,一定要一以貫之,最怕的是我們沒有原則,說話前後矛盾。

Gardere博士說,“不一致性將會給孩子一種你說話並不算數的信號”,同時會讓孩子感到困惑。

比如當你和孩子在玩耍時,如果你允許他為了好玩而踢你,他也許會認為當自己生氣的時候也可以踢你。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一定要避免掉入這種陷阱。

-END-

來源:

https://www.parents.com/parenting/better-parenting/advice/biggest-discipline-mistakes-youre-probably-making/

作者:Leslie Garisto Pfaff 譯者:裴筱倩

養孩子的路上,這10個坑,你有沒有掉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