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不完美媽媽 讀書 心理學 卓越學習力 2019-09-01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一:公開承諾

公開做出承諾,就是告訴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來30天要堅持的習慣。公開做出承諾,成功的動力比把計劃悶在自己心裡時大得多。

方法二:設置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是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的方式,但是多數是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其實,時間、精力和其它資源都可以作為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時,最好和要實現的計劃相關,比如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獎勵可能是他喜歡的一套讀物,這要比獎勵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觸發點

習慣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組成,以孩子玩遊戲舉例,包括的過程和行為可能有:

  • 產生玩遊戲的衝動
  • 找手機,如果沒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開手機,找遊戲
  • 打開遊戲
  • 開始玩

“觸發點”就在這一系列行為鏈條的開端。把握好鏈條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個過程和結果。

我們通常理解的習慣,比如“愛學習的好習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習慣,而是需多微小習慣的組合體。這些微小的想法、行為聯結在一起,組成我們常說的習慣。

觸發點,就是觸發你執行某個自動化行為的信號。找到這個信號,並強化它,就能使習慣更容易堅持。而且,觸發點也同樣適用於培養那些用不著做規劃的小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出門前檢查揹包之類的。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一:公開承諾

公開做出承諾,就是告訴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來30天要堅持的習慣。公開做出承諾,成功的動力比把計劃悶在自己心裡時大得多。

方法二:設置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是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的方式,但是多數是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其實,時間、精力和其它資源都可以作為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時,最好和要實現的計劃相關,比如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獎勵可能是他喜歡的一套讀物,這要比獎勵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觸發點

習慣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組成,以孩子玩遊戲舉例,包括的過程和行為可能有:

  • 產生玩遊戲的衝動
  • 找手機,如果沒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開手機,找遊戲
  • 打開遊戲
  • 開始玩

“觸發點”就在這一系列行為鏈條的開端。把握好鏈條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個過程和結果。

我們通常理解的習慣,比如“愛學習的好習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習慣,而是需多微小習慣的組合體。這些微小的想法、行為聯結在一起,組成我們常說的習慣。

觸發點,就是觸發你執行某個自動化行為的信號。找到這個信號,並強化它,就能使習慣更容易堅持。而且,觸發點也同樣適用於培養那些用不著做規劃的小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出門前檢查揹包之類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觸發點由兩部分組成:觸發條件和儀式。

觸發條件

外部的人或環境施加的影響,就是外部觸發條件。要想穩定、有效地觸發孩子的行為,需要探索和嘗試更多外在觸發方式。這些觸發條件要形象或者顯而易見,容易被成功捕獲。

孩子總是忘記帶課本、作業、文具也很讓人頭疼,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告誡孩子“別總丟三落四的”,這種方式除了能夠發洩一下情緒,求得一點心安之外,起不到什麼作用。和孩子一起嘗試,在書包上掛個透明小袋子,裡頭裝上物品檢查表,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即便沒有明顯的外在觸發的情況下,一些念頭也會出現在腦海裡,促使人執行一些行為,這就是內在觸發點。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一:公開承諾

公開做出承諾,就是告訴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來30天要堅持的習慣。公開做出承諾,成功的動力比把計劃悶在自己心裡時大得多。

方法二:設置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是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的方式,但是多數是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其實,時間、精力和其它資源都可以作為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時,最好和要實現的計劃相關,比如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獎勵可能是他喜歡的一套讀物,這要比獎勵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觸發點

習慣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組成,以孩子玩遊戲舉例,包括的過程和行為可能有:

  • 產生玩遊戲的衝動
  • 找手機,如果沒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開手機,找遊戲
  • 打開遊戲
  • 開始玩

“觸發點”就在這一系列行為鏈條的開端。把握好鏈條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個過程和結果。

我們通常理解的習慣,比如“愛學習的好習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習慣,而是需多微小習慣的組合體。這些微小的想法、行為聯結在一起,組成我們常說的習慣。

觸發點,就是觸發你執行某個自動化行為的信號。找到這個信號,並強化它,就能使習慣更容易堅持。而且,觸發點也同樣適用於培養那些用不著做規劃的小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出門前檢查揹包之類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觸發點由兩部分組成:觸發條件和儀式。

觸發條件

外部的人或環境施加的影響,就是外部觸發條件。要想穩定、有效地觸發孩子的行為,需要探索和嘗試更多外在觸發方式。這些觸發條件要形象或者顯而易見,容易被成功捕獲。

孩子總是忘記帶課本、作業、文具也很讓人頭疼,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告誡孩子“別總丟三落四的”,這種方式除了能夠發洩一下情緒,求得一點心安之外,起不到什麼作用。和孩子一起嘗試,在書包上掛個透明小袋子,裡頭裝上物品檢查表,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即便沒有明顯的外在觸發的情況下,一些念頭也會出現在腦海裡,促使人執行一些行為,這就是內在觸發點。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當孩子從某個行為中得到好處、獲得好的體驗時,內在的行為觸發點就會慢慢出現。比如,孩子回到家裡,不需要提醒,很快就想到應該去寫作業。

儀式

電視裡的劍客動手之前,用手指輕拂劍身,乒乓球運動員對著球拍哈氣,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儀式”。所謂“儀式”,就是一套簡潔的行為模式,它能夠給孩子提供儀式感,讓孩子快速進入狀態。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一:公開承諾

公開做出承諾,就是告訴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來30天要堅持的習慣。公開做出承諾,成功的動力比把計劃悶在自己心裡時大得多。

方法二:設置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是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的方式,但是多數是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其實,時間、精力和其它資源都可以作為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時,最好和要實現的計劃相關,比如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獎勵可能是他喜歡的一套讀物,這要比獎勵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觸發點

習慣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組成,以孩子玩遊戲舉例,包括的過程和行為可能有:

  • 產生玩遊戲的衝動
  • 找手機,如果沒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開手機,找遊戲
  • 打開遊戲
  • 開始玩

“觸發點”就在這一系列行為鏈條的開端。把握好鏈條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個過程和結果。

我們通常理解的習慣,比如“愛學習的好習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習慣,而是需多微小習慣的組合體。這些微小的想法、行為聯結在一起,組成我們常說的習慣。

觸發點,就是觸發你執行某個自動化行為的信號。找到這個信號,並強化它,就能使習慣更容易堅持。而且,觸發點也同樣適用於培養那些用不著做規劃的小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出門前檢查揹包之類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觸發點由兩部分組成:觸發條件和儀式。

觸發條件

外部的人或環境施加的影響,就是外部觸發條件。要想穩定、有效地觸發孩子的行為,需要探索和嘗試更多外在觸發方式。這些觸發條件要形象或者顯而易見,容易被成功捕獲。

孩子總是忘記帶課本、作業、文具也很讓人頭疼,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告誡孩子“別總丟三落四的”,這種方式除了能夠發洩一下情緒,求得一點心安之外,起不到什麼作用。和孩子一起嘗試,在書包上掛個透明小袋子,裡頭裝上物品檢查表,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即便沒有明顯的外在觸發的情況下,一些念頭也會出現在腦海裡,促使人執行一些行為,這就是內在觸發點。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當孩子從某個行為中得到好處、獲得好的體驗時,內在的行為觸發點就會慢慢出現。比如,孩子回到家裡,不需要提醒,很快就想到應該去寫作業。

儀式

電視裡的劍客動手之前,用手指輕拂劍身,乒乓球運動員對著球拍哈氣,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儀式”。所謂“儀式”,就是一套簡潔的行為模式,它能夠給孩子提供儀式感,讓孩子快速進入狀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起床之前伸展身體,然後說一聲“起了”,習慣這樣的儀式之後,起床可以不再那麼費勁,而且可以快速讓頭腦清醒起來。寫作業之前,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可以讓孩子快速平靜下來,做作業更專注。

4.一致性

保持習慣的一致性,和“觸發點”道理相近,但它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習慣更加整齊有序。比如孩子每天寫作業的時間、地點、時長、內容,基本固定。

一致性程度越高,習慣就越容易堅持。每天固定時間上班的人,比起不打卡或者自由職業者,在工作時間的安排上,通常更加容易。提高一致性可以有效地使習慣成形:

方法一:固定時段

每天在同一時段實行計劃,比如在同一時間睡覺、同一時間起床、同一時段寫作業,可以提高孩子習慣的一致度。

如果時間點不能固定,那麼就將某一個特定事件作為參照物。比如每天放學後有不同的活動安排,回到家裡的時間點不一致,不能保證“5點就開始寫作業”。那麼就改為“回到家後15分鐘開始寫作業”。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一:公開承諾

公開做出承諾,就是告訴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來30天要堅持的習慣。公開做出承諾,成功的動力比把計劃悶在自己心裡時大得多。

方法二:設置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是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的方式,但是多數是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其實,時間、精力和其它資源都可以作為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時,最好和要實現的計劃相關,比如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獎勵可能是他喜歡的一套讀物,這要比獎勵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觸發點

習慣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組成,以孩子玩遊戲舉例,包括的過程和行為可能有:

  • 產生玩遊戲的衝動
  • 找手機,如果沒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開手機,找遊戲
  • 打開遊戲
  • 開始玩

“觸發點”就在這一系列行為鏈條的開端。把握好鏈條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個過程和結果。

我們通常理解的習慣,比如“愛學習的好習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習慣,而是需多微小習慣的組合體。這些微小的想法、行為聯結在一起,組成我們常說的習慣。

觸發點,就是觸發你執行某個自動化行為的信號。找到這個信號,並強化它,就能使習慣更容易堅持。而且,觸發點也同樣適用於培養那些用不著做規劃的小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出門前檢查揹包之類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觸發點由兩部分組成:觸發條件和儀式。

觸發條件

外部的人或環境施加的影響,就是外部觸發條件。要想穩定、有效地觸發孩子的行為,需要探索和嘗試更多外在觸發方式。這些觸發條件要形象或者顯而易見,容易被成功捕獲。

孩子總是忘記帶課本、作業、文具也很讓人頭疼,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告誡孩子“別總丟三落四的”,這種方式除了能夠發洩一下情緒,求得一點心安之外,起不到什麼作用。和孩子一起嘗試,在書包上掛個透明小袋子,裡頭裝上物品檢查表,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即便沒有明顯的外在觸發的情況下,一些念頭也會出現在腦海裡,促使人執行一些行為,這就是內在觸發點。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當孩子從某個行為中得到好處、獲得好的體驗時,內在的行為觸發點就會慢慢出現。比如,孩子回到家裡,不需要提醒,很快就想到應該去寫作業。

儀式

電視裡的劍客動手之前,用手指輕拂劍身,乒乓球運動員對著球拍哈氣,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儀式”。所謂“儀式”,就是一套簡潔的行為模式,它能夠給孩子提供儀式感,讓孩子快速進入狀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起床之前伸展身體,然後說一聲“起了”,習慣這樣的儀式之後,起床可以不再那麼費勁,而且可以快速讓頭腦清醒起來。寫作業之前,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可以讓孩子快速平靜下來,做作業更專注。

4.一致性

保持習慣的一致性,和“觸發點”道理相近,但它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習慣更加整齊有序。比如孩子每天寫作業的時間、地點、時長、內容,基本固定。

一致性程度越高,習慣就越容易堅持。每天固定時間上班的人,比起不打卡或者自由職業者,在工作時間的安排上,通常更加容易。提高一致性可以有效地使習慣成形:

方法一:固定時段

每天在同一時段實行計劃,比如在同一時間睡覺、同一時間起床、同一時段寫作業,可以提高孩子習慣的一致度。

如果時間點不能固定,那麼就將某一個特定事件作為參照物。比如每天放學後有不同的活動安排,回到家裡的時間點不一致,不能保證“5點就開始寫作業”。那麼就改為“回到家後15分鐘開始寫作業”。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以日為單位

每天進行一次,可以使習慣更加連貫,這要比每週3次更容易堅持。很多家長給孩子做的計劃,一週裡邊每天的事情都不同,這樣的計劃通常很難堅持下來。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一:公開承諾

公開做出承諾,就是告訴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來30天要堅持的習慣。公開做出承諾,成功的動力比把計劃悶在自己心裡時大得多。

方法二:設置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是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的方式,但是多數是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其實,時間、精力和其它資源都可以作為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時,最好和要實現的計劃相關,比如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獎勵可能是他喜歡的一套讀物,這要比獎勵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觸發點

習慣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組成,以孩子玩遊戲舉例,包括的過程和行為可能有:

  • 產生玩遊戲的衝動
  • 找手機,如果沒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開手機,找遊戲
  • 打開遊戲
  • 開始玩

“觸發點”就在這一系列行為鏈條的開端。把握好鏈條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個過程和結果。

我們通常理解的習慣,比如“愛學習的好習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習慣,而是需多微小習慣的組合體。這些微小的想法、行為聯結在一起,組成我們常說的習慣。

觸發點,就是觸發你執行某個自動化行為的信號。找到這個信號,並強化它,就能使習慣更容易堅持。而且,觸發點也同樣適用於培養那些用不著做規劃的小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出門前檢查揹包之類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觸發點由兩部分組成:觸發條件和儀式。

觸發條件

外部的人或環境施加的影響,就是外部觸發條件。要想穩定、有效地觸發孩子的行為,需要探索和嘗試更多外在觸發方式。這些觸發條件要形象或者顯而易見,容易被成功捕獲。

孩子總是忘記帶課本、作業、文具也很讓人頭疼,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告誡孩子“別總丟三落四的”,這種方式除了能夠發洩一下情緒,求得一點心安之外,起不到什麼作用。和孩子一起嘗試,在書包上掛個透明小袋子,裡頭裝上物品檢查表,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即便沒有明顯的外在觸發的情況下,一些念頭也會出現在腦海裡,促使人執行一些行為,這就是內在觸發點。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當孩子從某個行為中得到好處、獲得好的體驗時,內在的行為觸發點就會慢慢出現。比如,孩子回到家裡,不需要提醒,很快就想到應該去寫作業。

儀式

電視裡的劍客動手之前,用手指輕拂劍身,乒乓球運動員對著球拍哈氣,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儀式”。所謂“儀式”,就是一套簡潔的行為模式,它能夠給孩子提供儀式感,讓孩子快速進入狀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起床之前伸展身體,然後說一聲“起了”,習慣這樣的儀式之後,起床可以不再那麼費勁,而且可以快速讓頭腦清醒起來。寫作業之前,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可以讓孩子快速平靜下來,做作業更專注。

4.一致性

保持習慣的一致性,和“觸發點”道理相近,但它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習慣更加整齊有序。比如孩子每天寫作業的時間、地點、時長、內容,基本固定。

一致性程度越高,習慣就越容易堅持。每天固定時間上班的人,比起不打卡或者自由職業者,在工作時間的安排上,通常更加容易。提高一致性可以有效地使習慣成形:

方法一:固定時段

每天在同一時段實行計劃,比如在同一時間睡覺、同一時間起床、同一時段寫作業,可以提高孩子習慣的一致度。

如果時間點不能固定,那麼就將某一個特定事件作為參照物。比如每天放學後有不同的活動安排,回到家裡的時間點不一致,不能保證“5點就開始寫作業”。那麼就改為“回到家後15分鐘開始寫作業”。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以日為單位

每天進行一次,可以使習慣更加連貫,這要比每週3次更容易堅持。很多家長給孩子做的計劃,一週裡邊每天的事情都不同,這樣的計劃通常很難堅持下來。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活動方式一致

具體活動內容上保持一致,可以提高習慣的一致性。比如“每天背10個單詞”,就比“每天學20分鐘英語”一致性要好得多。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保持習慣的一致性是很有益的。但是,習慣基本成型之後,要適當提高靈活性,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使習慣發揮更大的作用。

5.替代理論

替代理論主要用在“改掉”一個已有的不良習慣。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不可能擺脫壞習慣,因為壞習慣所依存的環境觸發因素、內在需求、大腦獎勵機制不可能被消滅,所以只能用其它習慣來替代它。比如,你想讓孩子改掉每天一直玩遊戲的習慣,那就要仔細思考和去發現,玩遊戲這個行為到底滿足了孩子的哪些需求,然後再去尋找適合的替代活動,去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不玩遊戲。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一:公開承諾

公開做出承諾,就是告訴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來30天要堅持的習慣。公開做出承諾,成功的動力比把計劃悶在自己心裡時大得多。

方法二:設置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是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的方式,但是多數是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其實,時間、精力和其它資源都可以作為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時,最好和要實現的計劃相關,比如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獎勵可能是他喜歡的一套讀物,這要比獎勵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觸發點

習慣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組成,以孩子玩遊戲舉例,包括的過程和行為可能有:

  • 產生玩遊戲的衝動
  • 找手機,如果沒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開手機,找遊戲
  • 打開遊戲
  • 開始玩

“觸發點”就在這一系列行為鏈條的開端。把握好鏈條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個過程和結果。

我們通常理解的習慣,比如“愛學習的好習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習慣,而是需多微小習慣的組合體。這些微小的想法、行為聯結在一起,組成我們常說的習慣。

觸發點,就是觸發你執行某個自動化行為的信號。找到這個信號,並強化它,就能使習慣更容易堅持。而且,觸發點也同樣適用於培養那些用不著做規劃的小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出門前檢查揹包之類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觸發點由兩部分組成:觸發條件和儀式。

觸發條件

外部的人或環境施加的影響,就是外部觸發條件。要想穩定、有效地觸發孩子的行為,需要探索和嘗試更多外在觸發方式。這些觸發條件要形象或者顯而易見,容易被成功捕獲。

孩子總是忘記帶課本、作業、文具也很讓人頭疼,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告誡孩子“別總丟三落四的”,這種方式除了能夠發洩一下情緒,求得一點心安之外,起不到什麼作用。和孩子一起嘗試,在書包上掛個透明小袋子,裡頭裝上物品檢查表,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即便沒有明顯的外在觸發的情況下,一些念頭也會出現在腦海裡,促使人執行一些行為,這就是內在觸發點。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當孩子從某個行為中得到好處、獲得好的體驗時,內在的行為觸發點就會慢慢出現。比如,孩子回到家裡,不需要提醒,很快就想到應該去寫作業。

儀式

電視裡的劍客動手之前,用手指輕拂劍身,乒乓球運動員對著球拍哈氣,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儀式”。所謂“儀式”,就是一套簡潔的行為模式,它能夠給孩子提供儀式感,讓孩子快速進入狀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起床之前伸展身體,然後說一聲“起了”,習慣這樣的儀式之後,起床可以不再那麼費勁,而且可以快速讓頭腦清醒起來。寫作業之前,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可以讓孩子快速平靜下來,做作業更專注。

4.一致性

保持習慣的一致性,和“觸發點”道理相近,但它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習慣更加整齊有序。比如孩子每天寫作業的時間、地點、時長、內容,基本固定。

一致性程度越高,習慣就越容易堅持。每天固定時間上班的人,比起不打卡或者自由職業者,在工作時間的安排上,通常更加容易。提高一致性可以有效地使習慣成形:

方法一:固定時段

每天在同一時段實行計劃,比如在同一時間睡覺、同一時間起床、同一時段寫作業,可以提高孩子習慣的一致度。

如果時間點不能固定,那麼就將某一個特定事件作為參照物。比如每天放學後有不同的活動安排,回到家裡的時間點不一致,不能保證“5點就開始寫作業”。那麼就改為“回到家後15分鐘開始寫作業”。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以日為單位

每天進行一次,可以使習慣更加連貫,這要比每週3次更容易堅持。很多家長給孩子做的計劃,一週裡邊每天的事情都不同,這樣的計劃通常很難堅持下來。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活動方式一致

具體活動內容上保持一致,可以提高習慣的一致性。比如“每天背10個單詞”,就比“每天學20分鐘英語”一致性要好得多。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保持習慣的一致性是很有益的。但是,習慣基本成型之後,要適當提高靈活性,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使習慣發揮更大的作用。

5.替代理論

替代理論主要用在“改掉”一個已有的不良習慣。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不可能擺脫壞習慣,因為壞習慣所依存的環境觸發因素、內在需求、大腦獎勵機制不可能被消滅,所以只能用其它習慣來替代它。比如,你想讓孩子改掉每天一直玩遊戲的習慣,那就要仔細思考和去發現,玩遊戲這個行為到底滿足了孩子的哪些需求,然後再去尋找適合的替代活動,去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不玩遊戲。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運用替代理論,改變孩子的習慣,有以下幾個好處:

好處一:降低改變的難度

在戒除一個“不良習慣”的時候,孩子就會去想“我現在乾點什麼呢?”,比如不讓孩子玩遊戲,他卻不知道該做什麼了。這個時候,找到一個替代活動,可以讓孩子的過渡期變得容易得多。

改掉一個“不良習慣”的過程,其實都是一個替代的過程。不看電視、不玩遊戲,那麼這個曾經的看電視、玩遊戲的時間,就需要重新安排,來做其它的事情。

重新安排、重新適應,通常需要好幾天時間,帶來不小的壓力。運用替換理論,就能讓孩子更輕鬆地度過充滿壓力的最初10天,也就是“全速起跑期”和“疲憊放緩期”。

好處二:強化某個替代習慣

應用替代理論,可以使“不良習慣”的根除更加徹底,不容易反覆。一般來說,想戒掉孩子的“遊戲癮”,會用一些更加有益的習慣來替代,比如閱讀、運動。

如果替代活動太多,孩子可能無法專注於其中任何一項,使之成為一個穩固的“替代習慣”。

選擇其中的一項進行強化,容易成為一個穩固的好習慣。比如閱讀的習慣替代玩遊戲,那麼在孩子的計劃受阻,蠢蠢欲動想玩遊戲的時候,他可以選擇去讀書,而不是違背承諾去玩遊戲。

好處三:平衡內在需求

一個習慣再不好、再負面,也有它有用處的一面。玩遊戲在很多父母眼裡是“惡習”,但是它可能滿足了孩子的娛樂需求、社交需求。

應用替代理論,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來替代玩遊戲的習慣,可以滿足孩子同等的需求,而不是否定和壓制孩子的內在需求。

6.習慣迴路

如果一個行為能給孩子帶來獎勵和享受,那麼孩子更可能會堅持這個行為,成為習慣;反之,如果一個行為總是給孩子帶來懲罰和痛苦,那麼孩子就不太可能長期堅持它,時間再長也很難形成習慣。能讓孩子長期堅持的,一定是那些能夠給他帶來自愉悅,帶來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價值感的事情。

"

80%的習慣,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和運用基本技巧“30天計劃”來達成。但是,孩子大概有15%的習慣還需要一些進階的技巧,才能成功堅持下來。

以下這些進階性技巧不是單純憑經驗總結,而是每個都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依據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1.改變思維認知

孩子不夠努力,對自己變得更好沒有主動性、沒有信心,這些思維習慣改變起來,比改變行為要難。讓孩子做一件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做一件卻很難。通過講道理、說教的方式,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直接的方法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孩子改變思維習慣。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方法一:提醒強化

沒有人能一直保持樂觀自信,但是可以每天找出一些時間,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變得樂觀一些。在書桌旁貼上勵志的標語,朗誦或者背誦一些句子,調動起積極情緒,使之成為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並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心錨法

細心捕捉孩子學習、生活中那些微小的成功時刻,在孩子沉浸在喜悅之中時,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手握拳向下一拉,同時說聲“Yeah!”。多找到這樣的機會,重複同樣的行為。那麼以後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做同樣的動作,說同樣的話,就能調動孩子成功時刻的感覺,提高信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先行動,後思考

提醒強化、心錨法可以作為良好的開始,但是真正實現改變只有靠行動。要提高自尊,就去做那些能提升自身價值感的事情;想要更自信,就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想要快樂,就去做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之前感覺很難,一旦開始行動,焦慮感就會大大降低,要讓孩子做個“行動派”。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改變思維習慣,要將行為上的改變,與強化手段向結合。改變了行為,思維會隨之改變。改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改變行為習慣,並且使這些習慣長期持續,行動能帶給孩子自信和自豪感。

2.藉助外力

當孩子的內動力和自制力不足時,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目標拆解,另一種是藉助外力。

目標拆解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每天被20個單詞很難,那麼就把本次目標拆解為每天10個,以此來降低難度。

外力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包括公開承諾,和設置獎懲條件。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一:公開承諾

公開做出承諾,就是告訴家人、朋友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孩子接下來30天要堅持的習慣。公開做出承諾,成功的動力比把計劃悶在自己心裡時大得多。

方法二:設置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是很多家長都曾使用過的方式,但是多數是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其實,時間、精力和其它資源都可以作為獎懲條件。

設置獎懲時,最好和要實現的計劃相關,比如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獎勵可能是他喜歡的一套讀物,這要比獎勵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要好得多。

3.觸發點

習慣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組成,以孩子玩遊戲舉例,包括的過程和行為可能有:

  • 產生玩遊戲的衝動
  • 找手機,如果沒找到,就向父母要
  • 打開手機,找遊戲
  • 打開遊戲
  • 開始玩

“觸發點”就在這一系列行為鏈條的開端。把握好鏈條最前面的部分,就可以控制住整個過程和結果。

我們通常理解的習慣,比如“愛學習的好習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習慣,而是需多微小習慣的組合體。這些微小的想法、行為聯結在一起,組成我們常說的習慣。

觸發點,就是觸發你執行某個自動化行為的信號。找到這個信號,並強化它,就能使習慣更容易堅持。而且,觸發點也同樣適用於培養那些用不著做規劃的小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出門前檢查揹包之類的。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觸發點由兩部分組成:觸發條件和儀式。

觸發條件

外部的人或環境施加的影響,就是外部觸發條件。要想穩定、有效地觸發孩子的行為,需要探索和嘗試更多外在觸發方式。這些觸發條件要形象或者顯而易見,容易被成功捕獲。

孩子總是忘記帶課本、作業、文具也很讓人頭疼,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告誡孩子“別總丟三落四的”,這種方式除了能夠發洩一下情緒,求得一點心安之外,起不到什麼作用。和孩子一起嘗試,在書包上掛個透明小袋子,裡頭裝上物品檢查表,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即便沒有明顯的外在觸發的情況下,一些念頭也會出現在腦海裡,促使人執行一些行為,這就是內在觸發點。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當孩子從某個行為中得到好處、獲得好的體驗時,內在的行為觸發點就會慢慢出現。比如,孩子回到家裡,不需要提醒,很快就想到應該去寫作業。

儀式

電視裡的劍客動手之前,用手指輕拂劍身,乒乓球運動員對著球拍哈氣,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儀式”。所謂“儀式”,就是一套簡潔的行為模式,它能夠給孩子提供儀式感,讓孩子快速進入狀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起床之前伸展身體,然後說一聲“起了”,習慣這樣的儀式之後,起床可以不再那麼費勁,而且可以快速讓頭腦清醒起來。寫作業之前,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可以讓孩子快速平靜下來,做作業更專注。

4.一致性

保持習慣的一致性,和“觸發點”道理相近,但它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習慣更加整齊有序。比如孩子每天寫作業的時間、地點、時長、內容,基本固定。

一致性程度越高,習慣就越容易堅持。每天固定時間上班的人,比起不打卡或者自由職業者,在工作時間的安排上,通常更加容易。提高一致性可以有效地使習慣成形:

方法一:固定時段

每天在同一時段實行計劃,比如在同一時間睡覺、同一時間起床、同一時段寫作業,可以提高孩子習慣的一致度。

如果時間點不能固定,那麼就將某一個特定事件作為參照物。比如每天放學後有不同的活動安排,回到家裡的時間點不一致,不能保證“5點就開始寫作業”。那麼就改為“回到家後15分鐘開始寫作業”。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二:以日為單位

每天進行一次,可以使習慣更加連貫,這要比每週3次更容易堅持。很多家長給孩子做的計劃,一週裡邊每天的事情都不同,這樣的計劃通常很難堅持下來。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方法三:活動方式一致

具體活動內容上保持一致,可以提高習慣的一致性。比如“每天背10個單詞”,就比“每天學20分鐘英語”一致性要好得多。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保持習慣的一致性是很有益的。但是,習慣基本成型之後,要適當提高靈活性,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使習慣發揮更大的作用。

5.替代理論

替代理論主要用在“改掉”一個已有的不良習慣。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不可能擺脫壞習慣,因為壞習慣所依存的環境觸發因素、內在需求、大腦獎勵機制不可能被消滅,所以只能用其它習慣來替代它。比如,你想讓孩子改掉每天一直玩遊戲的習慣,那就要仔細思考和去發現,玩遊戲這個行為到底滿足了孩子的哪些需求,然後再去尋找適合的替代活動,去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不玩遊戲。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運用替代理論,改變孩子的習慣,有以下幾個好處:

好處一:降低改變的難度

在戒除一個“不良習慣”的時候,孩子就會去想“我現在乾點什麼呢?”,比如不讓孩子玩遊戲,他卻不知道該做什麼了。這個時候,找到一個替代活動,可以讓孩子的過渡期變得容易得多。

改掉一個“不良習慣”的過程,其實都是一個替代的過程。不看電視、不玩遊戲,那麼這個曾經的看電視、玩遊戲的時間,就需要重新安排,來做其它的事情。

重新安排、重新適應,通常需要好幾天時間,帶來不小的壓力。運用替換理論,就能讓孩子更輕鬆地度過充滿壓力的最初10天,也就是“全速起跑期”和“疲憊放緩期”。

好處二:強化某個替代習慣

應用替代理論,可以使“不良習慣”的根除更加徹底,不容易反覆。一般來說,想戒掉孩子的“遊戲癮”,會用一些更加有益的習慣來替代,比如閱讀、運動。

如果替代活動太多,孩子可能無法專注於其中任何一項,使之成為一個穩固的“替代習慣”。

選擇其中的一項進行強化,容易成為一個穩固的好習慣。比如閱讀的習慣替代玩遊戲,那麼在孩子的計劃受阻,蠢蠢欲動想玩遊戲的時候,他可以選擇去讀書,而不是違背承諾去玩遊戲。

好處三:平衡內在需求

一個習慣再不好、再負面,也有它有用處的一面。玩遊戲在很多父母眼裡是“惡習”,但是它可能滿足了孩子的娛樂需求、社交需求。

應用替代理論,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來替代玩遊戲的習慣,可以滿足孩子同等的需求,而不是否定和壓制孩子的內在需求。

6.習慣迴路

如果一個行為能給孩子帶來獎勵和享受,那麼孩子更可能會堅持這個行為,成為習慣;反之,如果一個行為總是給孩子帶來懲罰和痛苦,那麼孩子就不太可能長期堅持它,時間再長也很難形成習慣。能讓孩子長期堅持的,一定是那些能夠給他帶來自愉悅,帶來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價值感的事情。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父母用這6個進階技巧,讓難養成的習慣變容易

所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其實很簡單:帶來的快樂要多於痛苦。

在短期之內,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運用習慣迴路,可以保證短期之內,所帶來的正面效果大於負面效果,幫助孩子平很新舊習慣切換過程所帶來的愉悅感和痛苦感。

方法一:行動內容趣味化

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有趣的方式。口算、數感練習,可以是枯燥的做題,也可以是“24點”撲克遊戲。曾經有一個家長,為了幫助孩子提高口算能力,在牆上掛一張寫滿數字的大紙,然後和孩子一起丟沙包,打中哪兩個數字,就要說出相加、相減的結果。結果孩子玩得樂此不疲,口算能力提高非常快。

方法二:建立正面關聯

建立正面關聯,是把新習慣和其它一些美好的體驗聯繫起來。這和設置獎勵不太一樣,獎勵可以是隨心所欲挑選的,而這些美好體驗要經過深思熟慮、精挑細選,目的是和習慣之間建立正面而深刻的關聯,對成功起到促進的作用。比如,有個家長,每次買東西帶著孩子,讓孩子幫著計算買的東西花了多少錢,然後看看餘下的錢還能買些什麼東西。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不但提高了計算能力,而且對學習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了。


對於比較難於形成的習慣,應用這些進階技巧,可以讓改變習慣的計劃,進行得更加順利。但是要注意,對大多數習慣來說,這些進階的技巧不是必需的,它們用基本技巧就完全可以搞定,這個時候如果盲目使用進階技巧,反而會弄巧成拙,使計劃和執行變得複雜化。

所以,是否要應用這些進階技巧,要把握好一個原則:能否使計劃更容易進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