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生活中,如果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差,突然學習變好,考上985。我們會格外為他高興。

畢竟“逆襲”是少數,學習世界的規律更多的是馬太效應:學習好的學習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習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塑造思維促進學習加快塑造思維。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生活中,如果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差,突然學習變好,考上985。我們會格外為他高興。

畢竟“逆襲”是少數,學習世界的規律更多的是馬太效應:學習好的學習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習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塑造思維促進學習加快塑造思維。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那些一開始學習成功的孩子,之後的學習效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好

當然,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人一定聽過“10000小時定律”:這似乎與思維無關,只跟分數有關。

其實,“10000小時定律”的運作規律是:每一次的練習帶來新的思維連接。

如果我們只是固執的增強一個連接:這個連接會變粗,但我們收穫的總量不會變多。

所以:讀書如果沒能塑造思維,那終將被遺忘。

2、刻苦不是好成績的充分條件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句話:孩子,你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不少父母奉為聖旨:網曝杭州媽媽花費半年工資,給孩子報了11門暑假補習班。

不是給大家潑冷水:孩子吃苦是真的,但成績提升卻是不一定的。

因為學習和分數的關係是:學習→塑造思維→帶來分數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生活中,如果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差,突然學習變好,考上985。我們會格外為他高興。

畢竟“逆襲”是少數,學習世界的規律更多的是馬太效應:學習好的學習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習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塑造思維促進學習加快塑造思維。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那些一開始學習成功的孩子,之後的學習效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好

當然,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人一定聽過“10000小時定律”:這似乎與思維無關,只跟分數有關。

其實,“10000小時定律”的運作規律是:每一次的練習帶來新的思維連接。

如果我們只是固執的增強一個連接:這個連接會變粗,但我們收穫的總量不會變多。

所以:讀書如果沒能塑造思維,那終將被遺忘。

2、刻苦不是好成績的充分條件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句話:孩子,你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不少父母奉為聖旨:網曝杭州媽媽花費半年工資,給孩子報了11門暑假補習班。

不是給大家潑冷水:孩子吃苦是真的,但成績提升卻是不一定的。

因為學習和分數的關係是:學習→塑造思維→帶來分數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如果跨過思維只追求分數,這就像蓋房只追求高度:沒有紮實的地基,華美的大廈終有一天會倒塌。

同事的孩子就是這樣:學習非常刻苦:寒假作業要做3遍。同事帶他來加班,他一點都不調皮,自己趴在沙發凳上做摘抄。

我們都說這孩子肯定成績好,同事搖頭苦笑。

一開始她也想了不少方法可都不見效,孩子這麼聽話又怎麼怪他?最後只能怪基因不好,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算了吧……

肖恩老師聽說後覺得是個典型案例,於是跟進了一段孩子的學習說:孩子是不會學,才導致的學不會。

從大腦結構來說:學習塑造思維本質上是在連接和固化神經元,而一定時間內神經元的固化程度是有限的,超過這個度再練習就是做無用功了。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生活中,如果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差,突然學習變好,考上985。我們會格外為他高興。

畢竟“逆襲”是少數,學習世界的規律更多的是馬太效應:學習好的學習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習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塑造思維促進學習加快塑造思維。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那些一開始學習成功的孩子,之後的學習效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好

當然,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人一定聽過“10000小時定律”:這似乎與思維無關,只跟分數有關。

其實,“10000小時定律”的運作規律是:每一次的練習帶來新的思維連接。

如果我們只是固執的增強一個連接:這個連接會變粗,但我們收穫的總量不會變多。

所以:讀書如果沒能塑造思維,那終將被遺忘。

2、刻苦不是好成績的充分條件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句話:孩子,你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不少父母奉為聖旨:網曝杭州媽媽花費半年工資,給孩子報了11門暑假補習班。

不是給大家潑冷水:孩子吃苦是真的,但成績提升卻是不一定的。

因為學習和分數的關係是:學習→塑造思維→帶來分數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如果跨過思維只追求分數,這就像蓋房只追求高度:沒有紮實的地基,華美的大廈終有一天會倒塌。

同事的孩子就是這樣:學習非常刻苦:寒假作業要做3遍。同事帶他來加班,他一點都不調皮,自己趴在沙發凳上做摘抄。

我們都說這孩子肯定成績好,同事搖頭苦笑。

一開始她也想了不少方法可都不見效,孩子這麼聽話又怎麼怪他?最後只能怪基因不好,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算了吧……

肖恩老師聽說後覺得是個典型案例,於是跟進了一段孩子的學習說:孩子是不會學,才導致的學不會。

從大腦結構來說:學習塑造思維本質上是在連接和固化神經元,而一定時間內神經元的固化程度是有限的,超過這個度再練習就是做無用功了。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所以,孩子光刻苦沒用,關鍵要苦在點上。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卻最終考研失敗的人?

最高讚的回答引用了高考出題人葛軍老師的話:不是我題目難,是你學得太簡單,不重視思維訓練,成天套公式,豈有不難之理?

所以,沒有塑造思維的刻苦學習,註定擺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3、為什麼厲害的人什麼都會?

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因為《蒙娜麗莎的微笑》舉世聞名。

世人都以為他是一個畫家。其實,他博學多才,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研究。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宣稱:如果達芬奇的科研成果當時就公開,科技可以提前至少半個小時。

你們熟悉的肖恩老師除了是一位老師,還擁有企業家、軟件開發者、音樂發燒友等多重身份。

為什麼厲害的人好像什麼都會?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生活中,如果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差,突然學習變好,考上985。我們會格外為他高興。

畢竟“逆襲”是少數,學習世界的規律更多的是馬太效應:學習好的學習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習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塑造思維促進學習加快塑造思維。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那些一開始學習成功的孩子,之後的學習效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好

當然,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人一定聽過“10000小時定律”:這似乎與思維無關,只跟分數有關。

其實,“10000小時定律”的運作規律是:每一次的練習帶來新的思維連接。

如果我們只是固執的增強一個連接:這個連接會變粗,但我們收穫的總量不會變多。

所以:讀書如果沒能塑造思維,那終將被遺忘。

2、刻苦不是好成績的充分條件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句話:孩子,你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不少父母奉為聖旨:網曝杭州媽媽花費半年工資,給孩子報了11門暑假補習班。

不是給大家潑冷水:孩子吃苦是真的,但成績提升卻是不一定的。

因為學習和分數的關係是:學習→塑造思維→帶來分數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如果跨過思維只追求分數,這就像蓋房只追求高度:沒有紮實的地基,華美的大廈終有一天會倒塌。

同事的孩子就是這樣:學習非常刻苦:寒假作業要做3遍。同事帶他來加班,他一點都不調皮,自己趴在沙發凳上做摘抄。

我們都說這孩子肯定成績好,同事搖頭苦笑。

一開始她也想了不少方法可都不見效,孩子這麼聽話又怎麼怪他?最後只能怪基因不好,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算了吧……

肖恩老師聽說後覺得是個典型案例,於是跟進了一段孩子的學習說:孩子是不會學,才導致的學不會。

從大腦結構來說:學習塑造思維本質上是在連接和固化神經元,而一定時間內神經元的固化程度是有限的,超過這個度再練習就是做無用功了。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所以,孩子光刻苦沒用,關鍵要苦在點上。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卻最終考研失敗的人?

最高讚的回答引用了高考出題人葛軍老師的話:不是我題目難,是你學得太簡單,不重視思維訓練,成天套公式,豈有不難之理?

所以,沒有塑造思維的刻苦學習,註定擺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3、為什麼厲害的人什麼都會?

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因為《蒙娜麗莎的微笑》舉世聞名。

世人都以為他是一個畫家。其實,他博學多才,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研究。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宣稱:如果達芬奇的科研成果當時就公開,科技可以提前至少半個小時。

你們熟悉的肖恩老師除了是一位老師,還擁有企業家、軟件開發者、音樂發燒友等多重身份。

為什麼厲害的人好像什麼都會?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肖恩老師和他的app大軍

答案很簡單;學習塑造了健康的思維,思維讓他們可以在很多領域取得成功。

前段時間西瓜討論新一期的活動,新來的同事一起參與。

入職第一天他對業務必然不熟悉,但卻總能在恰當的時候補充信息。

他原來的工作背景是電商,這是第一次接觸教育,但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因為他在工作中學習塑造了思維,思維讓他可以快速理解新的內容。

90後勵志戴錶劉媛媛高中的時候全年級200多人她考180多名,是個差生。

報名《超級演說家》節目的時候她不會演講,不被導師看好,差生。

可是她高考上對外經貿,研究生上北大,超級演說家冠軍。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生活中,如果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差,突然學習變好,考上985。我們會格外為他高興。

畢竟“逆襲”是少數,學習世界的規律更多的是馬太效應:學習好的學習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習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塑造思維促進學習加快塑造思維。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那些一開始學習成功的孩子,之後的學習效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好

當然,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人一定聽過“10000小時定律”:這似乎與思維無關,只跟分數有關。

其實,“10000小時定律”的運作規律是:每一次的練習帶來新的思維連接。

如果我們只是固執的增強一個連接:這個連接會變粗,但我們收穫的總量不會變多。

所以:讀書如果沒能塑造思維,那終將被遺忘。

2、刻苦不是好成績的充分條件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句話:孩子,你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不少父母奉為聖旨:網曝杭州媽媽花費半年工資,給孩子報了11門暑假補習班。

不是給大家潑冷水:孩子吃苦是真的,但成績提升卻是不一定的。

因為學習和分數的關係是:學習→塑造思維→帶來分數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如果跨過思維只追求分數,這就像蓋房只追求高度:沒有紮實的地基,華美的大廈終有一天會倒塌。

同事的孩子就是這樣:學習非常刻苦:寒假作業要做3遍。同事帶他來加班,他一點都不調皮,自己趴在沙發凳上做摘抄。

我們都說這孩子肯定成績好,同事搖頭苦笑。

一開始她也想了不少方法可都不見效,孩子這麼聽話又怎麼怪他?最後只能怪基因不好,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算了吧……

肖恩老師聽說後覺得是個典型案例,於是跟進了一段孩子的學習說:孩子是不會學,才導致的學不會。

從大腦結構來說:學習塑造思維本質上是在連接和固化神經元,而一定時間內神經元的固化程度是有限的,超過這個度再練習就是做無用功了。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所以,孩子光刻苦沒用,關鍵要苦在點上。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卻最終考研失敗的人?

最高讚的回答引用了高考出題人葛軍老師的話:不是我題目難,是你學得太簡單,不重視思維訓練,成天套公式,豈有不難之理?

所以,沒有塑造思維的刻苦學習,註定擺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3、為什麼厲害的人什麼都會?

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因為《蒙娜麗莎的微笑》舉世聞名。

世人都以為他是一個畫家。其實,他博學多才,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研究。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宣稱:如果達芬奇的科研成果當時就公開,科技可以提前至少半個小時。

你們熟悉的肖恩老師除了是一位老師,還擁有企業家、軟件開發者、音樂發燒友等多重身份。

為什麼厲害的人好像什麼都會?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肖恩老師和他的app大軍

答案很簡單;學習塑造了健康的思維,思維讓他們可以在很多領域取得成功。

前段時間西瓜討論新一期的活動,新來的同事一起參與。

入職第一天他對業務必然不熟悉,但卻總能在恰當的時候補充信息。

他原來的工作背景是電商,這是第一次接觸教育,但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因為他在工作中學習塑造了思維,思維讓他可以快速理解新的內容。

90後勵志戴錶劉媛媛高中的時候全年級200多人她考180多名,是個差生。

報名《超級演說家》節目的時候她不會演講,不被導師看好,差生。

可是她高考上對外經貿,研究生上北大,超級演說家冠軍。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為什麼?為什麼她能逆襲?

因為她知道高中的時候拼命補知識點是補不起來的,要塑造思維

因為超級演說家的時候,她有了健康的思維,所以可以用來快速學習

難怪高考狀元鮑文楚說:高中三年最大的感悟是,邏輯思維比刷題更重要。

刻苦學習→塑造思維→產出成績

一般刻苦學習→低速塑造思維→低的成績

非常刻苦學習→高速塑造思維→高的成績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生活中,如果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差,突然學習變好,考上985。我們會格外為他高興。

畢竟“逆襲”是少數,學習世界的規律更多的是馬太效應:學習好的學習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習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塑造思維促進學習加快塑造思維。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那些一開始學習成功的孩子,之後的學習效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好

當然,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人一定聽過“10000小時定律”:這似乎與思維無關,只跟分數有關。

其實,“10000小時定律”的運作規律是:每一次的練習帶來新的思維連接。

如果我們只是固執的增強一個連接:這個連接會變粗,但我們收穫的總量不會變多。

所以:讀書如果沒能塑造思維,那終將被遺忘。

2、刻苦不是好成績的充分條件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句話:孩子,你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不少父母奉為聖旨:網曝杭州媽媽花費半年工資,給孩子報了11門暑假補習班。

不是給大家潑冷水:孩子吃苦是真的,但成績提升卻是不一定的。

因為學習和分數的關係是:學習→塑造思維→帶來分數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如果跨過思維只追求分數,這就像蓋房只追求高度:沒有紮實的地基,華美的大廈終有一天會倒塌。

同事的孩子就是這樣:學習非常刻苦:寒假作業要做3遍。同事帶他來加班,他一點都不調皮,自己趴在沙發凳上做摘抄。

我們都說這孩子肯定成績好,同事搖頭苦笑。

一開始她也想了不少方法可都不見效,孩子這麼聽話又怎麼怪他?最後只能怪基因不好,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算了吧……

肖恩老師聽說後覺得是個典型案例,於是跟進了一段孩子的學習說:孩子是不會學,才導致的學不會。

從大腦結構來說:學習塑造思維本質上是在連接和固化神經元,而一定時間內神經元的固化程度是有限的,超過這個度再練習就是做無用功了。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所以,孩子光刻苦沒用,關鍵要苦在點上。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卻最終考研失敗的人?

最高讚的回答引用了高考出題人葛軍老師的話:不是我題目難,是你學得太簡單,不重視思維訓練,成天套公式,豈有不難之理?

所以,沒有塑造思維的刻苦學習,註定擺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3、為什麼厲害的人什麼都會?

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因為《蒙娜麗莎的微笑》舉世聞名。

世人都以為他是一個畫家。其實,他博學多才,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研究。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宣稱:如果達芬奇的科研成果當時就公開,科技可以提前至少半個小時。

你們熟悉的肖恩老師除了是一位老師,還擁有企業家、軟件開發者、音樂發燒友等多重身份。

為什麼厲害的人好像什麼都會?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肖恩老師和他的app大軍

答案很簡單;學習塑造了健康的思維,思維讓他們可以在很多領域取得成功。

前段時間西瓜討論新一期的活動,新來的同事一起參與。

入職第一天他對業務必然不熟悉,但卻總能在恰當的時候補充信息。

他原來的工作背景是電商,這是第一次接觸教育,但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因為他在工作中學習塑造了思維,思維讓他可以快速理解新的內容。

90後勵志戴錶劉媛媛高中的時候全年級200多人她考180多名,是個差生。

報名《超級演說家》節目的時候她不會演講,不被導師看好,差生。

可是她高考上對外經貿,研究生上北大,超級演說家冠軍。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為什麼?為什麼她能逆襲?

因為她知道高中的時候拼命補知識點是補不起來的,要塑造思維

因為超級演說家的時候,她有了健康的思維,所以可以用來快速學習

難怪高考狀元鮑文楚說:高中三年最大的感悟是,邏輯思維比刷題更重要。

刻苦學習→塑造思維→產出成績

一般刻苦學習→低速塑造思維→低的成績

非常刻苦學習→高速塑造思維→高的成績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讀書要吃苦,但要苦得其所,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孩子吃足了讀書的苦,也躲不掉生活的苦。

4、給孩子發展思維的舞臺

20世紀中期世界誕生了一種頭腦只能開發和訓練技術,核心理念是:人腦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後天訓練強化。

所以:沒有笨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對父母的教育來說:孩子像樹苗,父母像園丁:給樹苗創造良好的環境,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這環境包括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氣、充足的水分,恰當的養料……

所以:不要妄想教會孩子“思維”,而要提供養料讓思維生長。

99%的中國家長計劃給1-3歲的孩子買積木;

97%的日本家長希望將5歲的孩子送去學編程。

積木和編程就是所謂的“思維的養料”。

"

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有學子被心儀學校錄取,也有孩子被高校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2018年至少185萬學生落榜,連專科都考不上

可是明明其中的很多人也很努力。那為什麼考出來的分數,差距這麼大呢?

1、學習的本質是塑造思維

有句話叫“思維決定人的高度”,翻譯一下:

因為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高度,所以可知人努力改變的其實是思維。

為了更好的改變思維,我們空出了生命的前20年給學習:用學習塑造思維,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耶魯大學畢業典禮

享譽全球的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技能,這是耶魯的失敗。

這句話讓人費解:學習不是為了獲得技能嗎?

其實,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學習是為了塑造思維。

所以耶魯大學這所國際名校,才會以“塑造學生思維”作為培養的目的。

因為他們知道,思維的塑造意味著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成功自然帶來好的分數和高超的技能。

分數、技能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產物,而不是目的。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生活中,如果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差,突然學習變好,考上985。我們會格外為他高興。

畢竟“逆襲”是少數,學習世界的規律更多的是馬太效應:學習好的學習越來越好,學習差的學習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塑造思維促進學習加快塑造思維。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那些一開始學習成功的孩子,之後的學習效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好

當然,想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人一定聽過“10000小時定律”:這似乎與思維無關,只跟分數有關。

其實,“10000小時定律”的運作規律是:每一次的練習帶來新的思維連接。

如果我們只是固執的增強一個連接:這個連接會變粗,但我們收穫的總量不會變多。

所以:讀書如果沒能塑造思維,那終將被遺忘。

2、刻苦不是好成績的充分條件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句話:孩子,你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不少父母奉為聖旨:網曝杭州媽媽花費半年工資,給孩子報了11門暑假補習班。

不是給大家潑冷水:孩子吃苦是真的,但成績提升卻是不一定的。

因為學習和分數的關係是:學習→塑造思維→帶來分數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如果跨過思維只追求分數,這就像蓋房只追求高度:沒有紮實的地基,華美的大廈終有一天會倒塌。

同事的孩子就是這樣:學習非常刻苦:寒假作業要做3遍。同事帶他來加班,他一點都不調皮,自己趴在沙發凳上做摘抄。

我們都說這孩子肯定成績好,同事搖頭苦笑。

一開始她也想了不少方法可都不見效,孩子這麼聽話又怎麼怪他?最後只能怪基因不好,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算了吧……

肖恩老師聽說後覺得是個典型案例,於是跟進了一段孩子的學習說:孩子是不會學,才導致的學不會。

從大腦結構來說:學習塑造思維本質上是在連接和固化神經元,而一定時間內神經元的固化程度是有限的,超過這個度再練習就是做無用功了。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所以,孩子光刻苦沒用,關鍵要苦在點上。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卻最終考研失敗的人?

最高讚的回答引用了高考出題人葛軍老師的話:不是我題目難,是你學得太簡單,不重視思維訓練,成天套公式,豈有不難之理?

所以,沒有塑造思維的刻苦學習,註定擺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3、為什麼厲害的人什麼都會?

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因為《蒙娜麗莎的微笑》舉世聞名。

世人都以為他是一個畫家。其實,他博學多才,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研究。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宣稱:如果達芬奇的科研成果當時就公開,科技可以提前至少半個小時。

你們熟悉的肖恩老師除了是一位老師,還擁有企業家、軟件開發者、音樂發燒友等多重身份。

為什麼厲害的人好像什麼都會?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肖恩老師和他的app大軍

答案很簡單;學習塑造了健康的思維,思維讓他們可以在很多領域取得成功。

前段時間西瓜討論新一期的活動,新來的同事一起參與。

入職第一天他對業務必然不熟悉,但卻總能在恰當的時候補充信息。

他原來的工作背景是電商,這是第一次接觸教育,但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因為他在工作中學習塑造了思維,思維讓他可以快速理解新的內容。

90後勵志戴錶劉媛媛高中的時候全年級200多人她考180多名,是個差生。

報名《超級演說家》節目的時候她不會演講,不被導師看好,差生。

可是她高考上對外經貿,研究生上北大,超級演說家冠軍。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為什麼?為什麼她能逆襲?

因為她知道高中的時候拼命補知識點是補不起來的,要塑造思維

因為超級演說家的時候,她有了健康的思維,所以可以用來快速學習

難怪高考狀元鮑文楚說:高中三年最大的感悟是,邏輯思維比刷題更重要。

刻苦學習→塑造思維→產出成績

一般刻苦學習→低速塑造思維→低的成績

非常刻苦學習→高速塑造思維→高的成績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讀書要吃苦,但要苦得其所,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孩子吃足了讀書的苦,也躲不掉生活的苦。

4、給孩子發展思維的舞臺

20世紀中期世界誕生了一種頭腦只能開發和訓練技術,核心理念是:人腦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後天訓練強化。

所以:沒有笨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對父母的教育來說:孩子像樹苗,父母像園丁:給樹苗創造良好的環境,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這環境包括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氣、充足的水分,恰當的養料……

所以:不要妄想教會孩子“思維”,而要提供養料讓思維生長。

99%的中國家長計劃給1-3歲的孩子買積木;

97%的日本家長希望將5歲的孩子送去學編程。

積木和編程就是所謂的“思維的養料”。

孩子學習差,補多少課都沒用?關鍵是“思維”作怪,家長要這樣改

孩子完全有能力在養料的激發下,生長、發散思維。

大名鼎鼎的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祕密》一書中寫道:孩子的智力是通過自己完成的。

從摸索一個個積木開始,到分清長相相似的爸爸和叔叔是兩個人,再到學會走路、語言……兒童有他自己的發展節奏,節奏將帶著他完成智力的發育

而家長的唯一任務:就是提供能讓他發展的環境:必要的食物、保暖的衣著、開闊的空間

、鍛鍊思維的養料……

但不要去干涉他的成長,揠苗助長和操心過度在教育上,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們要相信孩子,他們本身擁有巨大的潛能。

記住:思維不是教出來的,是孩子像鍛鍊什麼一樣“練”出來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