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不完美媽媽 文章 小A媽媽 2019-08-17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向我訴說最近的煩惱。

表姐有一個已經上了三年級女兒,每天晚上表姐工作完回到家後都要給女兒輔導功課。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也無力去"好好說話",有時候怒氣上頭沒忍住就衝女兒吼了一通。

前天,她也是像往常一樣回到家輔導作業,女兒的作業卻寫的一塌糊塗,她忍不住又對女兒吼了起來,沒想到這一次,女兒卻開始抗議了:

"你怎麼總是這種態度?像你這樣每天這樣說我,我還能會嗎?"

表姐問:"你怎麼能這麼說話,我怎麼說你了?"

"你每次都不能好好說話,你生氣就吼人罵人,聲音又大又難聽!"

表姐氣到語塞,心裡覺得十分地傷心和無奈。

我想起好友莉莉也跟我抱怨過,她帶著孩子出門逛街,孩子一直纏著她要去遊樂場玩,莉莉被孩子纏得煩了就訓斥了他幾句,沒想到小孩直接衝著媽媽喊:

"你平時一直在上班根本沒空陪我,你生下我就應該要陪我玩!"

莉莉被孩子頂得一愣一愣的,半天也沒說出話來。

這些情景其實在家庭中屢見不鮮,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經歷,孩子也是否有漸漸開始向你"頂嘴"呢?

很多家長碰到孩子頂嘴反而會變本加厲,怒氣更盛,怒斥孩子"竟然敢頂嘴",反而會再對孩子數落一通,直到孩子變得鴉雀無聲。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巨大傷害,父母與孩子之前的誤會和隔閡也會常常因此產生。其實家長對孩子頂嘴的現象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表明,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向我訴說最近的煩惱。

表姐有一個已經上了三年級女兒,每天晚上表姐工作完回到家後都要給女兒輔導功課。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也無力去"好好說話",有時候怒氣上頭沒忍住就衝女兒吼了一通。

前天,她也是像往常一樣回到家輔導作業,女兒的作業卻寫的一塌糊塗,她忍不住又對女兒吼了起來,沒想到這一次,女兒卻開始抗議了:

"你怎麼總是這種態度?像你這樣每天這樣說我,我還能會嗎?"

表姐問:"你怎麼能這麼說話,我怎麼說你了?"

"你每次都不能好好說話,你生氣就吼人罵人,聲音又大又難聽!"

表姐氣到語塞,心裡覺得十分地傷心和無奈。

我想起好友莉莉也跟我抱怨過,她帶著孩子出門逛街,孩子一直纏著她要去遊樂場玩,莉莉被孩子纏得煩了就訓斥了他幾句,沒想到小孩直接衝著媽媽喊:

"你平時一直在上班根本沒空陪我,你生下我就應該要陪我玩!"

莉莉被孩子頂得一愣一愣的,半天也沒說出話來。

這些情景其實在家庭中屢見不鮮,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經歷,孩子也是否有漸漸開始向你"頂嘴"呢?

很多家長碰到孩子頂嘴反而會變本加厲,怒氣更盛,怒斥孩子"竟然敢頂嘴",反而會再對孩子數落一通,直到孩子變得鴉雀無聲。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巨大傷害,父母與孩子之前的誤會和隔閡也會常常因此產生。其實家長對孩子頂嘴的現象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表明,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父母總是容易誤解孩子

其實有很多事例表明,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誤會往往比他們想的要多很多,而這些誤會就是在一個個斥責孩子卻不讓孩子反駁的舉動中逐漸形成的。

這樣的誤會常常會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一位知乎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如果她出門前和回來後我都沒抓手機,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機然後故意裝模作樣給她看的,也完蛋了……"

誤解總是無處不在。

所以在很多時候,父母應該多給孩子"頂嘴"的機會,這並不是孩子在挑戰你的權威,而是他們需要打破你的誤解,他們是在為自己申辯。

孩子的"頂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更責難的言語讓孩子閉嘴,不讓孩子說"不"。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向我訴說最近的煩惱。

表姐有一個已經上了三年級女兒,每天晚上表姐工作完回到家後都要給女兒輔導功課。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也無力去"好好說話",有時候怒氣上頭沒忍住就衝女兒吼了一通。

前天,她也是像往常一樣回到家輔導作業,女兒的作業卻寫的一塌糊塗,她忍不住又對女兒吼了起來,沒想到這一次,女兒卻開始抗議了:

"你怎麼總是這種態度?像你這樣每天這樣說我,我還能會嗎?"

表姐問:"你怎麼能這麼說話,我怎麼說你了?"

"你每次都不能好好說話,你生氣就吼人罵人,聲音又大又難聽!"

表姐氣到語塞,心裡覺得十分地傷心和無奈。

我想起好友莉莉也跟我抱怨過,她帶著孩子出門逛街,孩子一直纏著她要去遊樂場玩,莉莉被孩子纏得煩了就訓斥了他幾句,沒想到小孩直接衝著媽媽喊:

"你平時一直在上班根本沒空陪我,你生下我就應該要陪我玩!"

莉莉被孩子頂得一愣一愣的,半天也沒說出話來。

這些情景其實在家庭中屢見不鮮,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經歷,孩子也是否有漸漸開始向你"頂嘴"呢?

很多家長碰到孩子頂嘴反而會變本加厲,怒氣更盛,怒斥孩子"竟然敢頂嘴",反而會再對孩子數落一通,直到孩子變得鴉雀無聲。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巨大傷害,父母與孩子之前的誤會和隔閡也會常常因此產生。其實家長對孩子頂嘴的現象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表明,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父母總是容易誤解孩子

其實有很多事例表明,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誤會往往比他們想的要多很多,而這些誤會就是在一個個斥責孩子卻不讓孩子反駁的舉動中逐漸形成的。

這樣的誤會常常會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一位知乎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如果她出門前和回來後我都沒抓手機,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機然後故意裝模作樣給她看的,也完蛋了……"

誤解總是無處不在。

所以在很多時候,父母應該多給孩子"頂嘴"的機會,這並不是孩子在挑戰你的權威,而是他們需要打破你的誤解,他們是在為自己申辯。

孩子的"頂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更責難的言語讓孩子閉嘴,不讓孩子說"不"。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孩子"頂嘴"是關注"自我"的表現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發展"任務"。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學前兒童主要發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與主動。

其中,"信任"是指孩子在出生至12-18個月期間建立在親子關係上的一種安全型依戀,父母在這個時候無條件的愛和迴應,才使得孩子產生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自主"則代表了自制和自信的萌芽。

我們常發現孩子在2-3歲的時候開始叛逆,開始不聽父母的教導,凡事都想自己來,其實這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萌芽的表現。

"主動"是"自主"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正在學會獨立完成事情並承擔後果。

曾有專家做過研究:

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4%的人有較高的決斷和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他們意志堅定不易動搖,同時也有主見。

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僅有26%的人較為堅定,其餘的74%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快速做出決定,且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其實,孩子總是在通過和父母"頂嘴""對著幹"的過程中,來不斷地成長和發展。

經歷過和父母"頂嘴"階段的孩子,才能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善於思考和分析的人,當然前提是父母給予寬容的對待和充分的理解。

而相比起愛頂嘴的孩子,那些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擔心的。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向我訴說最近的煩惱。

表姐有一個已經上了三年級女兒,每天晚上表姐工作完回到家後都要給女兒輔導功課。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也無力去"好好說話",有時候怒氣上頭沒忍住就衝女兒吼了一通。

前天,她也是像往常一樣回到家輔導作業,女兒的作業卻寫的一塌糊塗,她忍不住又對女兒吼了起來,沒想到這一次,女兒卻開始抗議了:

"你怎麼總是這種態度?像你這樣每天這樣說我,我還能會嗎?"

表姐問:"你怎麼能這麼說話,我怎麼說你了?"

"你每次都不能好好說話,你生氣就吼人罵人,聲音又大又難聽!"

表姐氣到語塞,心裡覺得十分地傷心和無奈。

我想起好友莉莉也跟我抱怨過,她帶著孩子出門逛街,孩子一直纏著她要去遊樂場玩,莉莉被孩子纏得煩了就訓斥了他幾句,沒想到小孩直接衝著媽媽喊:

"你平時一直在上班根本沒空陪我,你生下我就應該要陪我玩!"

莉莉被孩子頂得一愣一愣的,半天也沒說出話來。

這些情景其實在家庭中屢見不鮮,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經歷,孩子也是否有漸漸開始向你"頂嘴"呢?

很多家長碰到孩子頂嘴反而會變本加厲,怒氣更盛,怒斥孩子"竟然敢頂嘴",反而會再對孩子數落一通,直到孩子變得鴉雀無聲。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巨大傷害,父母與孩子之前的誤會和隔閡也會常常因此產生。其實家長對孩子頂嘴的現象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表明,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父母總是容易誤解孩子

其實有很多事例表明,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誤會往往比他們想的要多很多,而這些誤會就是在一個個斥責孩子卻不讓孩子反駁的舉動中逐漸形成的。

這樣的誤會常常會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一位知乎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如果她出門前和回來後我都沒抓手機,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機然後故意裝模作樣給她看的,也完蛋了……"

誤解總是無處不在。

所以在很多時候,父母應該多給孩子"頂嘴"的機會,這並不是孩子在挑戰你的權威,而是他們需要打破你的誤解,他們是在為自己申辯。

孩子的"頂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更責難的言語讓孩子閉嘴,不讓孩子說"不"。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孩子"頂嘴"是關注"自我"的表現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發展"任務"。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學前兒童主要發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與主動。

其中,"信任"是指孩子在出生至12-18個月期間建立在親子關係上的一種安全型依戀,父母在這個時候無條件的愛和迴應,才使得孩子產生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自主"則代表了自制和自信的萌芽。

我們常發現孩子在2-3歲的時候開始叛逆,開始不聽父母的教導,凡事都想自己來,其實這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萌芽的表現。

"主動"是"自主"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正在學會獨立完成事情並承擔後果。

曾有專家做過研究:

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4%的人有較高的決斷和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他們意志堅定不易動搖,同時也有主見。

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僅有26%的人較為堅定,其餘的74%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快速做出決定,且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其實,孩子總是在通過和父母"頂嘴""對著幹"的過程中,來不斷地成長和發展。

經歷過和父母"頂嘴"階段的孩子,才能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善於思考和分析的人,當然前提是父母給予寬容的對待和充分的理解。

而相比起愛頂嘴的孩子,那些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擔心的。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面對孩子的"頂嘴",我們應該怎麼做?

1.允許孩子辯解

前段時間,領居帶著她家的小孩到我家玩,我們兩個大人在一旁講話便讓孩子們在一邊玩耍。

但我兒子卻始終不願意上前,無論我怎麼說他也一動不動。

我和鄰居當場便覺得很尷尬,就在我忍住了要發脾氣的衝動,還是好聲好氣地問他:"為什麼不願意跟妹妹玩,人家好不容易才來家裡玩一趟。"

兒子低下頭,悶悶地說:"我有點感冒,我怕傳染給妹妹。"

傾聽孩子的辯解,我們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通常不被父母理解和信任的孩子,他們的心裡會長年累月地積攢著一塊又一塊石頭,這些石頭鋪成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和鴻溝。

經年之後父母再想回頭彌補,這條鴻溝已經無法再跨越了。

因此,無論何時,在對孩子怕脾氣訓斥之前,首先應該優先相信孩子的話,而不能因為要面子,而對孩子做出責罵。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向我訴說最近的煩惱。

表姐有一個已經上了三年級女兒,每天晚上表姐工作完回到家後都要給女兒輔導功課。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也無力去"好好說話",有時候怒氣上頭沒忍住就衝女兒吼了一通。

前天,她也是像往常一樣回到家輔導作業,女兒的作業卻寫的一塌糊塗,她忍不住又對女兒吼了起來,沒想到這一次,女兒卻開始抗議了:

"你怎麼總是這種態度?像你這樣每天這樣說我,我還能會嗎?"

表姐問:"你怎麼能這麼說話,我怎麼說你了?"

"你每次都不能好好說話,你生氣就吼人罵人,聲音又大又難聽!"

表姐氣到語塞,心裡覺得十分地傷心和無奈。

我想起好友莉莉也跟我抱怨過,她帶著孩子出門逛街,孩子一直纏著她要去遊樂場玩,莉莉被孩子纏得煩了就訓斥了他幾句,沒想到小孩直接衝著媽媽喊:

"你平時一直在上班根本沒空陪我,你生下我就應該要陪我玩!"

莉莉被孩子頂得一愣一愣的,半天也沒說出話來。

這些情景其實在家庭中屢見不鮮,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經歷,孩子也是否有漸漸開始向你"頂嘴"呢?

很多家長碰到孩子頂嘴反而會變本加厲,怒氣更盛,怒斥孩子"竟然敢頂嘴",反而會再對孩子數落一通,直到孩子變得鴉雀無聲。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巨大傷害,父母與孩子之前的誤會和隔閡也會常常因此產生。其實家長對孩子頂嘴的現象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表明,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父母總是容易誤解孩子

其實有很多事例表明,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誤會往往比他們想的要多很多,而這些誤會就是在一個個斥責孩子卻不讓孩子反駁的舉動中逐漸形成的。

這樣的誤會常常會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一位知乎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如果她出門前和回來後我都沒抓手機,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機然後故意裝模作樣給她看的,也完蛋了……"

誤解總是無處不在。

所以在很多時候,父母應該多給孩子"頂嘴"的機會,這並不是孩子在挑戰你的權威,而是他們需要打破你的誤解,他們是在為自己申辯。

孩子的"頂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更責難的言語讓孩子閉嘴,不讓孩子說"不"。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孩子"頂嘴"是關注"自我"的表現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發展"任務"。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學前兒童主要發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與主動。

其中,"信任"是指孩子在出生至12-18個月期間建立在親子關係上的一種安全型依戀,父母在這個時候無條件的愛和迴應,才使得孩子產生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自主"則代表了自制和自信的萌芽。

我們常發現孩子在2-3歲的時候開始叛逆,開始不聽父母的教導,凡事都想自己來,其實這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萌芽的表現。

"主動"是"自主"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正在學會獨立完成事情並承擔後果。

曾有專家做過研究:

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4%的人有較高的決斷和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他們意志堅定不易動搖,同時也有主見。

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僅有26%的人較為堅定,其餘的74%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快速做出決定,且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其實,孩子總是在通過和父母"頂嘴""對著幹"的過程中,來不斷地成長和發展。

經歷過和父母"頂嘴"階段的孩子,才能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善於思考和分析的人,當然前提是父母給予寬容的對待和充分的理解。

而相比起愛頂嘴的孩子,那些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擔心的。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面對孩子的"頂嘴",我們應該怎麼做?

1.允許孩子辯解

前段時間,領居帶著她家的小孩到我家玩,我們兩個大人在一旁講話便讓孩子們在一邊玩耍。

但我兒子卻始終不願意上前,無論我怎麼說他也一動不動。

我和鄰居當場便覺得很尷尬,就在我忍住了要發脾氣的衝動,還是好聲好氣地問他:"為什麼不願意跟妹妹玩,人家好不容易才來家裡玩一趟。"

兒子低下頭,悶悶地說:"我有點感冒,我怕傳染給妹妹。"

傾聽孩子的辯解,我們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通常不被父母理解和信任的孩子,他們的心裡會長年累月地積攢著一塊又一塊石頭,這些石頭鋪成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和鴻溝。

經年之後父母再想回頭彌補,這條鴻溝已經無法再跨越了。

因此,無論何時,在對孩子怕脾氣訓斥之前,首先應該優先相信孩子的話,而不能因為要面子,而對孩子做出責罵。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2.關注和呵護孩子"頂嘴"背後的情緒表達

當一個人在發洩情緒的過程中,往往是在表達的,孩子的頂嘴也不例外。

無論是因為被誤解的委屈,還是不被信任和理解的憤怒,亦或是被忽視的不滿,看起來充滿了暴怒和歇斯底里,但實際上確實在呼喚著父母的理解和信任。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應該做的便是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地彌補孩子的需求,這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向我訴說最近的煩惱。

表姐有一個已經上了三年級女兒,每天晚上表姐工作完回到家後都要給女兒輔導功課。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也無力去"好好說話",有時候怒氣上頭沒忍住就衝女兒吼了一通。

前天,她也是像往常一樣回到家輔導作業,女兒的作業卻寫的一塌糊塗,她忍不住又對女兒吼了起來,沒想到這一次,女兒卻開始抗議了:

"你怎麼總是這種態度?像你這樣每天這樣說我,我還能會嗎?"

表姐問:"你怎麼能這麼說話,我怎麼說你了?"

"你每次都不能好好說話,你生氣就吼人罵人,聲音又大又難聽!"

表姐氣到語塞,心裡覺得十分地傷心和無奈。

我想起好友莉莉也跟我抱怨過,她帶著孩子出門逛街,孩子一直纏著她要去遊樂場玩,莉莉被孩子纏得煩了就訓斥了他幾句,沒想到小孩直接衝著媽媽喊:

"你平時一直在上班根本沒空陪我,你生下我就應該要陪我玩!"

莉莉被孩子頂得一愣一愣的,半天也沒說出話來。

這些情景其實在家庭中屢見不鮮,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經歷,孩子也是否有漸漸開始向你"頂嘴"呢?

很多家長碰到孩子頂嘴反而會變本加厲,怒氣更盛,怒斥孩子"竟然敢頂嘴",反而會再對孩子數落一通,直到孩子變得鴉雀無聲。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巨大傷害,父母與孩子之前的誤會和隔閡也會常常因此產生。其實家長對孩子頂嘴的現象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表明,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父母總是容易誤解孩子

其實有很多事例表明,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誤會往往比他們想的要多很多,而這些誤會就是在一個個斥責孩子卻不讓孩子反駁的舉動中逐漸形成的。

這樣的誤會常常會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一位知乎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如果她出門前和回來後我都沒抓手機,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機然後故意裝模作樣給她看的,也完蛋了……"

誤解總是無處不在。

所以在很多時候,父母應該多給孩子"頂嘴"的機會,這並不是孩子在挑戰你的權威,而是他們需要打破你的誤解,他們是在為自己申辯。

孩子的"頂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更責難的言語讓孩子閉嘴,不讓孩子說"不"。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孩子"頂嘴"是關注"自我"的表現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發展"任務"。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學前兒童主要發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與主動。

其中,"信任"是指孩子在出生至12-18個月期間建立在親子關係上的一種安全型依戀,父母在這個時候無條件的愛和迴應,才使得孩子產生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自主"則代表了自制和自信的萌芽。

我們常發現孩子在2-3歲的時候開始叛逆,開始不聽父母的教導,凡事都想自己來,其實這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萌芽的表現。

"主動"是"自主"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正在學會獨立完成事情並承擔後果。

曾有專家做過研究:

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4%的人有較高的決斷和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他們意志堅定不易動搖,同時也有主見。

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僅有26%的人較為堅定,其餘的74%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快速做出決定,且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其實,孩子總是在通過和父母"頂嘴""對著幹"的過程中,來不斷地成長和發展。

經歷過和父母"頂嘴"階段的孩子,才能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善於思考和分析的人,當然前提是父母給予寬容的對待和充分的理解。

而相比起愛頂嘴的孩子,那些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擔心的。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面對孩子的"頂嘴",我們應該怎麼做?

1.允許孩子辯解

前段時間,領居帶著她家的小孩到我家玩,我們兩個大人在一旁講話便讓孩子們在一邊玩耍。

但我兒子卻始終不願意上前,無論我怎麼說他也一動不動。

我和鄰居當場便覺得很尷尬,就在我忍住了要發脾氣的衝動,還是好聲好氣地問他:"為什麼不願意跟妹妹玩,人家好不容易才來家裡玩一趟。"

兒子低下頭,悶悶地說:"我有點感冒,我怕傳染給妹妹。"

傾聽孩子的辯解,我們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通常不被父母理解和信任的孩子,他們的心裡會長年累月地積攢著一塊又一塊石頭,這些石頭鋪成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和鴻溝。

經年之後父母再想回頭彌補,這條鴻溝已經無法再跨越了。

因此,無論何時,在對孩子怕脾氣訓斥之前,首先應該優先相信孩子的話,而不能因為要面子,而對孩子做出責罵。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2.關注和呵護孩子"頂嘴"背後的情緒表達

當一個人在發洩情緒的過程中,往往是在表達的,孩子的頂嘴也不例外。

無論是因為被誤解的委屈,還是不被信任和理解的憤怒,亦或是被忽視的不滿,看起來充滿了暴怒和歇斯底里,但實際上確實在呼喚著父母的理解和信任。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應該做的便是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地彌補孩子的需求,這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3.尋找"雙贏"的解決辦法

比如當兩方都感覺到自己是對的,兩邊都很不滿時,不如在孩子頂嘴之前問上一句:"如果我不認同,你有其他的建議嗎?"

這樣做,會讓孩子有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的感覺,同時這也加強了父母和孩子的有效溝通,有利於增進親子關係。

在任何時候,理解和尊重孩子永遠是第一位的,父母的盲區在於將自己父母的地位和孩子區別得太清楚,使得有時候孩子不敢做出辯解和反駁,這反而會影響他自我意識的發展。

家長的很多行為都是在原生家庭裡習得的,這有時候會使父母帶入到自己的家庭中;

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停下來想一想,這樣的做法是否真正利於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長大。

所以,如果生活中孩子開始向你頂嘴了,不要立刻責罵,冷靜一下,關注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和發展吧。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向我訴說最近的煩惱。

表姐有一個已經上了三年級女兒,每天晚上表姐工作完回到家後都要給女兒輔導功課。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也無力去"好好說話",有時候怒氣上頭沒忍住就衝女兒吼了一通。

前天,她也是像往常一樣回到家輔導作業,女兒的作業卻寫的一塌糊塗,她忍不住又對女兒吼了起來,沒想到這一次,女兒卻開始抗議了:

"你怎麼總是這種態度?像你這樣每天這樣說我,我還能會嗎?"

表姐問:"你怎麼能這麼說話,我怎麼說你了?"

"你每次都不能好好說話,你生氣就吼人罵人,聲音又大又難聽!"

表姐氣到語塞,心裡覺得十分地傷心和無奈。

我想起好友莉莉也跟我抱怨過,她帶著孩子出門逛街,孩子一直纏著她要去遊樂場玩,莉莉被孩子纏得煩了就訓斥了他幾句,沒想到小孩直接衝著媽媽喊:

"你平時一直在上班根本沒空陪我,你生下我就應該要陪我玩!"

莉莉被孩子頂得一愣一愣的,半天也沒說出話來。

這些情景其實在家庭中屢見不鮮,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經歷,孩子也是否有漸漸開始向你"頂嘴"呢?

很多家長碰到孩子頂嘴反而會變本加厲,怒氣更盛,怒斥孩子"竟然敢頂嘴",反而會再對孩子數落一通,直到孩子變得鴉雀無聲。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巨大傷害,父母與孩子之前的誤會和隔閡也會常常因此產生。其實家長對孩子頂嘴的現象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表明,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父母總是容易誤解孩子

其實有很多事例表明,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誤會往往比他們想的要多很多,而這些誤會就是在一個個斥責孩子卻不讓孩子反駁的舉動中逐漸形成的。

這樣的誤會常常會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一位知乎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如果她出門前和回來後我都沒抓手機,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機然後故意裝模作樣給她看的,也完蛋了……"

誤解總是無處不在。

所以在很多時候,父母應該多給孩子"頂嘴"的機會,這並不是孩子在挑戰你的權威,而是他們需要打破你的誤解,他們是在為自己申辯。

孩子的"頂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更責難的言語讓孩子閉嘴,不讓孩子說"不"。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孩子"頂嘴"是關注"自我"的表現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發展"任務"。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學前兒童主要發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與主動。

其中,"信任"是指孩子在出生至12-18個月期間建立在親子關係上的一種安全型依戀,父母在這個時候無條件的愛和迴應,才使得孩子產生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自主"則代表了自制和自信的萌芽。

我們常發現孩子在2-3歲的時候開始叛逆,開始不聽父母的教導,凡事都想自己來,其實這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萌芽的表現。

"主動"是"自主"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正在學會獨立完成事情並承擔後果。

曾有專家做過研究:

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4%的人有較高的決斷和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他們意志堅定不易動搖,同時也有主見。

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僅有26%的人較為堅定,其餘的74%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快速做出決定,且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其實,孩子總是在通過和父母"頂嘴""對著幹"的過程中,來不斷地成長和發展。

經歷過和父母"頂嘴"階段的孩子,才能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善於思考和分析的人,當然前提是父母給予寬容的對待和充分的理解。

而相比起愛頂嘴的孩子,那些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擔心的。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面對孩子的"頂嘴",我們應該怎麼做?

1.允許孩子辯解

前段時間,領居帶著她家的小孩到我家玩,我們兩個大人在一旁講話便讓孩子們在一邊玩耍。

但我兒子卻始終不願意上前,無論我怎麼說他也一動不動。

我和鄰居當場便覺得很尷尬,就在我忍住了要發脾氣的衝動,還是好聲好氣地問他:"為什麼不願意跟妹妹玩,人家好不容易才來家裡玩一趟。"

兒子低下頭,悶悶地說:"我有點感冒,我怕傳染給妹妹。"

傾聽孩子的辯解,我們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通常不被父母理解和信任的孩子,他們的心裡會長年累月地積攢著一塊又一塊石頭,這些石頭鋪成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和鴻溝。

經年之後父母再想回頭彌補,這條鴻溝已經無法再跨越了。

因此,無論何時,在對孩子怕脾氣訓斥之前,首先應該優先相信孩子的話,而不能因為要面子,而對孩子做出責罵。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2.關注和呵護孩子"頂嘴"背後的情緒表達

當一個人在發洩情緒的過程中,往往是在表達的,孩子的頂嘴也不例外。

無論是因為被誤解的委屈,還是不被信任和理解的憤怒,亦或是被忽視的不滿,看起來充滿了暴怒和歇斯底里,但實際上確實在呼喚著父母的理解和信任。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應該做的便是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地彌補孩子的需求,這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3.尋找"雙贏"的解決辦法

比如當兩方都感覺到自己是對的,兩邊都很不滿時,不如在孩子頂嘴之前問上一句:"如果我不認同,你有其他的建議嗎?"

這樣做,會讓孩子有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的感覺,同時這也加強了父母和孩子的有效溝通,有利於增進親子關係。

在任何時候,理解和尊重孩子永遠是第一位的,父母的盲區在於將自己父母的地位和孩子區別得太清楚,使得有時候孩子不敢做出辯解和反駁,這反而會影響他自我意識的發展。

家長的很多行為都是在原生家庭裡習得的,這有時候會使父母帶入到自己的家庭中;

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停下來想一想,這樣的做法是否真正利於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長大。

所以,如果生活中孩子開始向你頂嘴了,不要立刻責罵,冷靜一下,關注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和發展吧。

教育孩子卻被“頂”回來?家長應該開心,孩子開始關注“自我”了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