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郭山是一位高中老師,也是一位父親。在他眼裡,現實教育也許有點像魯迅《吶喊-自序》裡提到的那個“鐵屋子”: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 ... 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 ...

郭老師把“鐵屋子”裡的事實一次次“吶喊”出來,但願學校、老師、家長、學生能保有一份“清醒和常識” 。這樣的聲音,值得傾聽。

作者:郭山;本文來源:公眾號“隱蔽的歷史”(ID: ayguoshan)。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一、

家長和老師們來做一道填空題。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若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可能會寫上:缺好成績、缺自制力、缺吃苦精神、缺生活自理能力、缺感恩之心、缺抗挫折能力……

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班主任,或許會寫上:缺學習興趣、缺好奇心、缺精氣神、缺價值觀……

真的如此嗎?

二、

換個觀察角度,對比當下中小學生與上個世紀的中小學生的生存狀態可以知道,其實現在的學生缺覺、缺玩耍、缺自由、缺笑容。待我一一來與你分析。

1、現在的學生最缺覺

2008年,教育部就規定了中小學生的睡眠標準:“家校配合保證每天小學生10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實際情況又如何呢?研究結果表示:全國1.5億中小學生中,至少有1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國家標準。

實際情況更嚴重。小學生晚上寫作業到11點,初中生熬夜寫作業到12點,甚至凌晨1-2點的絕非個案。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某小學班級群

當IT公司的碼農們掀起針對“996”工作制的爭論狂潮時,比他們小十幾二十歲的孩子們正在“167”學習制(凌晨1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每週7天刷題)的蹂躪下默默流淚。

大人們在對12小時工作制無可奈何,孩子們則對8小時休息制望洋興嘆。

我曾聽過一個真實的段子(某班主任和兩位“尖子生”談話實錄):

班主任:“你倆晚上幾點睡覺?”

尖子生:“一般11點半。”“嗯,我也差不多。”

班主任:“那可不行啊,聽說隔壁班某同學都是刷題到十二點半。你看,他這次進步很大。你們睡得太早了。”

尖子生:“……”。

“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越好”,這種觀點明顯荒誕。學生睡眠不足,便產生精力不支、動力不足,從而變成被動學習、低效學習、厭惡學習,反學習、負效學習......

“負效學習”意味著越是增加學習時間,學習效率越低,厭學情緒越重,直至最終出現“收不抵支”“資不抵債”的尷尬局面。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每個班級學習時間最長的那一批學生,往往並非成績靠前的優秀生。這道理很簡單,7小時的高效學習,其效果優於12小時的低效學習,更優於15小時的無效學習。

可我們無數教育者硬是無視這個簡單的事實,一再用“疲勞戰”、“持久戰”、“塹壕戰”透支學生的健康和熱情。

乍一看是負責,再一看是愚蠢,仔細分析是無奈。畢竟,被惡性競賽所綁架不得不隨波逐流添油加醋。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2、現在的學生最缺玩耍(休閒)

既然睡覺已成了稀缺的“奢侈品”,那玩耍更是“駭人聽聞”的“違禁品”——運動會籃球賽,陸續取消;春遊還有踏青,已成傳說;想玩一會電腦,沒有網絡;想刷一會手機,密碼改了 ...

如果拋開豐富的物質和充裕的生活,僅僅從自由玩耍的角度看,00後孩子的童年,絕對沒有他們父母的童年輕鬆愉悅。

回憶一下吧。70、80後的童年,有過多少真實、充實、自然、生動的遊戲?例如:丟手絹、跳皮筋、摔麵包、捉迷藏、抓小雞、滾鐵環、打陀螺、跳房子、抓石子兒、彈玻璃球、鬥雞、鬥草、擲沙包、踢毽子……

玩耍和休閒並不一定是學習的對立面,而是學習的補充、調節、變形,有時蘊含的學習價值還要高於課堂學習。

人之初,性本玩。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更是兒童成長的基本途徑。

大經濟學家于光遠是著名的“老玩童”,他多次呼籲“玩”的價值:“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

美國學者埃裡克森在一項長達30年的大樣本跟蹤研究後得出結論:

“那些在孩提時代能充分玩耍的孩子在30年後過著更為充實的生活;而那些沒有充分遊戲過的孩子在30年後往往沉溺於各種不良嗜好中,酗酒、吸毒、抑鬱和暴力傷害的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

優秀的玩耍並非純粹的娛樂。遊戲對培養學生的人格、交際、自我認識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缺乏遊戲不僅僅是剝奪了兒童的當下,而且其負面影響會跟隨他們一生。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既然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兒童的本能,那這種天性和本能並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制而消失,必然會在另一個時間,以另一種方式發洩出來。

而且,越是禁忌,越是反彈。比如中午不休息去打球、晚上不睡覺去上網、教室裡不聽課偷玩手機、宿舍內不休息偷偷打遊戲……

其中,圍繞著“手機”的攻防戰,演繹了無數家庭鬥智鬥勇、血淚斑斑、撲朔迷離的懸疑劇。家長和老師嚴防死守,不擇手段,無孔不入,無所不用其極,孩子們千方百計,花樣翻新,總能逍遙法外。

然後在熬過了高考,進入大學和走上社會呢?自然是報復性的反彈和惡性的補償。

清代詩人高鼎寫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今天的孩子們依然在讀著這首詩,可他們的世界已少了“草長鶯飛”、“拂堤楊柳”,更少有“東風”和“紙鳶”。

他們需要做的,只是完整背誦下這首詩的作者和全文,然後準確無誤的寫在考試卷子上。至於詩中描繪的“忙趁東風放紙鳶”是一種怎樣的快樂,他們再也無法感知。

3、現在的學生最缺自由

不能燙髮、不能披肩發、不能化妝、不能改校服、不能在教學樓吃東西、男女生同行必須間距30釐米以上、桌子上東西不能超過7公分、不能打瞌睡、上課不能喝水、自習課不能說話不能抬頭不能相互借東西、教室不能有課外書……

如果說這些規定是為了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還情有可緣的話,來看看另一些匪夷所思的校規校紀吧:

河南禹州某縣中規定:高一、高二學生,無論男女都必須剪短髮。


江西萍鄉某中學規定:晚自習上廁所要憑“如廁許可證”,否則不能上廁所。


福建某中學規定:不準長時間盯著異性同學看(此校規如何落實?)。


河南某高中規定:任何男女生交往,必須有5人以上同學在場。濟南某中學規定:男女生禁乘一輛自行車(電動車)。


2018年,河南商丘某高中規定:學生在餐廳買飯後只能站著吃。理由是:借鑑外地先進經驗,提高就餐效率,以便節約時間去學習。


...

當然,學校是必須講紀律有規則的地方。我也相信,上述大多奇葩校規的出臺,肯定有其良苦用心和具體教育困難。但過多過濫過細的校規校紀,反映的是怎樣一種教育理念呢?

我們不相信學生是能夠自主向上的。我們的文化認為所有人都需要、應該、必須被“管”。我們的教育傳統中還沒有“自由”的價值追求。

被剝奪自由的結局有四種:公開對抗(少數,結局很慘);偽裝配合,暗地裡對抗(為數不少);適應並麻木(多數);超越(極少數)。

如同睡眠、呼吸、和遊戲一樣,自由也是人類的天性。自主決定自己做什麼事和不做什麼事,這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能,在決定自己的行動中,人類才能學會發現自己。

當然,自由不是隨心所欲,應以不侵犯他人和集體的自由為前提,也離不開“規則”和“約束”的助力,當然也不能完全依靠“自律”,還需要“他律”的配合,尤其在學生這個還不完全懂得“自由”真實含義的年齡。

但問題是,“他律”的尺度和範圍需要科學界定。如果一味強調“他律”,忽視甚至傷害“自律”,“他律”的成本不但會越來越高,而且更嚴重的是傷害了學生成長的內驅力。

與之對應的一個現象就是,當學生習慣了一切被包辦、一切被管制的節奏後,一旦進入大學或者走上工作崗位,出現系統性的“不知所措”“不負責任”“不思進取”就會是大概率事件。

偉大的教育家蒙臺梭利從人格培養的角度分析了強迫教育的危害。她說:

“一個兒童,如果沒有學會獨自一個人行動,自主地控制他的作為,自動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後,他不但容易受到別人指揮,並且遇事非依賴別人不可。”

毫無疑問,當今絕大多數教師、家長都把“自由”當成教育的大敵。真正佔據他們教育訴求的核心價值觀,是追逐“成功”。而他們眼中的所謂“成功”也僅僅是一個分數、一個排名、一個大學通知書、一個好的offer而已。

少有教育參與者會把維護學生人格、引導學生自主自由、成為一個健全的人當成教育活動的中心環節。如此一來,當“自由”與“成績”發生衝突時,教育者毫無懸念會放棄自由,追求成績。

只要“學習”和“教育”伴隨著強制和包辦,哪怕安排地再正確、再科學,孩子仍會感覺不是為自己而學習,不是為自己而奮鬥,而僅僅是在完成老師、家長交代的任務。

這種人生被安排的感覺會降低他獲得成功時的自豪感,這種生活被包辦的感受會消解他們在世界上的存在感。

如同《楚門的世界》中的楚門的選擇一樣:寧願接受自己殘缺的真實,也不要別人完美的彩排。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4、現在的學生最缺笑容

當學生既不能充分休息,也不能偶爾遊戲,更不能自由表達時,他們就失去了對抗苦難的最強大武器:笑容和快樂。

“有趣味”該是課堂評價的重要維度,“沒意思”是學生對教學的至暗評價。

然而在今天,我們仍有大量的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學習是枯燥的。他們不遺餘力地把自己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把科學思維變成枯燥的結論、把分析探究變成死記硬背、把表達討論變成千篇一律。

法國思想家蒙田就曾說:“為了激勵學生學習,教師手持教鞭,一本正經,強迫學生埋頭讀書,這是怎樣的做法啊?我要讓教室裡充滿快樂,洋溢著花神和美惠女神的花環。教室是學生收穫的地方,也應該是他們玩耍的地方。”

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在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和心理研究後得出結論: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

蒙臺梭利也曾提到:“我們的教學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必須維持孩子們的高度興趣和強烈持續的注意力。”

反觀現狀,上學正變得越來越了無生趣。

下面的截圖來自央視高考紀錄片《高考》,負責任的班主任來到監控室,查看本班學生自習課的一舉一動,拍下來學生“笑”的特寫,然後到教室按圖索驥、興師問罪。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一個莫名其妙的笑,確真值得如此大動干戈嗎?班主任看到了“笑容”對課堂秩序的隱性威脅,卻忽視了消滅“笑容”對生命動力的顯性傷害。

用英國作家王爾德的話: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除了睡眠、娛樂、自由、微笑,學生還缺啥?還缺體育鍛煉,社會實踐、學工學農、旅遊踏青、越野長跑、唱歌繪畫……

三、

我們創造什麼樣的學校,就創造了什麼樣的兒童,也就創造出了什麼樣的人類。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曾頗為酸爽地描繪了一種理想的學校:

在未來,有這麼一所學校。上午上文化課;下午上興趣課和社團活動,包括體育、音樂、美術、手工、舞蹈、話劇、詩歌、哲學、遊戲、科技製作等;晚上讀本書,寫文章,看電影,散步,開晚會或者發呆;週末是郊遊、體育比賽、社會實踐或參觀博物館。

這樣的學校並不貴,至少不會比上補習班貴。

也許,這一天並不遙遠。也許,這未來即將到來。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意猶未盡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 學齡前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6

  • 初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5

一位高中老師的分析和吐槽:現在的學生最缺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