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不完美媽媽 動物 文章 睡眠 糖果媽媽 2019-08-28
"
"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會非常的糟心和心煩,除了和孩子大吼大叫之外,家長慣用的一個招數就是嚇唬,還會誇大結局,這種方式通常屢試不爽。但嚇唬孩子真的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或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嗎?

朋友小A從小就特別害怕毛茸茸的小動物,別的女孩兒見到可愛的小貓、小狗都喜歡得不得了,可是小A卻從心底感到恐懼和害怕。而且她身邊的朋友總結髮現,小A害怕的毛茸茸的動物還很具體,那就是長毛的動物。

比如同樣是狗,小A看到薩摩就害怕得走不動道,而看到鬥牛犬則完全沒有這種感覺。貓也一樣,一般的貓她看到了都要大呼小叫的,可唯獨在很多人眼中“非常醜”的斯芬克斯無毛貓小A卻能接受。

不明真相的人都說小A有品位,喜歡高檔貓,可是小A卻無奈地搖搖頭表示,其實她也談不上喜歡,只不過是不害怕而已,和“長毛怪”比起來,禿一點的動物看上去會更安全些。

"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會非常的糟心和心煩,除了和孩子大吼大叫之外,家長慣用的一個招數就是嚇唬,還會誇大結局,這種方式通常屢試不爽。但嚇唬孩子真的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或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嗎?

朋友小A從小就特別害怕毛茸茸的小動物,別的女孩兒見到可愛的小貓、小狗都喜歡得不得了,可是小A卻從心底感到恐懼和害怕。而且她身邊的朋友總結髮現,小A害怕的毛茸茸的動物還很具體,那就是長毛的動物。

比如同樣是狗,小A看到薩摩就害怕得走不動道,而看到鬥牛犬則完全沒有這種感覺。貓也一樣,一般的貓她看到了都要大呼小叫的,可唯獨在很多人眼中“非常醜”的斯芬克斯無毛貓小A卻能接受。

不明真相的人都說小A有品位,喜歡高檔貓,可是小A卻無奈地搖搖頭表示,其實她也談不上喜歡,只不過是不害怕而已,和“長毛怪”比起來,禿一點的動物看上去會更安全些。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其實,這個陰影“長毛怪”已經在她心裡住了很多年了。

回憶起小時候,媽媽在哄她睡覺的時候總是用長毛怪來嚇唬她,每當小A不聽話,在床上滾來滾去不肯睡覺,失去耐心的媽媽就會和她說:“窗外趴著一個長毛怪,專啃不睡覺的小孩。”嚇得小A趕緊閉上眼睛,有時候即使睡不著也不敢睜開。

媽媽看到這種辦法有效,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卻不知道她無意間編造出來的謊言,已經形成一種不好的心理暗示,深深地紮根在小A的心裡。

日常生活中,家長或因缺乏耐心,或因疲勞所致,常常採用嚇唬這種廉價而直白的方式來應對“胡鬧”的娃,而且全國的通用話術都差不多。如“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警察叔叔就在外面,不好好吃飯就把你抓走!”“你再這樣鬧下去只能關進小黑屋!”“大馬猴盯著你呢,你就作吧。”

嚇唬這種方式效果立竿見影,對小孩子特別好用,所以家長很喜歡這種“拿來主義”,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更何況家長本身也是被這樣嚇大的,所以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

"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會非常的糟心和心煩,除了和孩子大吼大叫之外,家長慣用的一個招數就是嚇唬,還會誇大結局,這種方式通常屢試不爽。但嚇唬孩子真的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或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嗎?

朋友小A從小就特別害怕毛茸茸的小動物,別的女孩兒見到可愛的小貓、小狗都喜歡得不得了,可是小A卻從心底感到恐懼和害怕。而且她身邊的朋友總結髮現,小A害怕的毛茸茸的動物還很具體,那就是長毛的動物。

比如同樣是狗,小A看到薩摩就害怕得走不動道,而看到鬥牛犬則完全沒有這種感覺。貓也一樣,一般的貓她看到了都要大呼小叫的,可唯獨在很多人眼中“非常醜”的斯芬克斯無毛貓小A卻能接受。

不明真相的人都說小A有品位,喜歡高檔貓,可是小A卻無奈地搖搖頭表示,其實她也談不上喜歡,只不過是不害怕而已,和“長毛怪”比起來,禿一點的動物看上去會更安全些。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其實,這個陰影“長毛怪”已經在她心裡住了很多年了。

回憶起小時候,媽媽在哄她睡覺的時候總是用長毛怪來嚇唬她,每當小A不聽話,在床上滾來滾去不肯睡覺,失去耐心的媽媽就會和她說:“窗外趴著一個長毛怪,專啃不睡覺的小孩。”嚇得小A趕緊閉上眼睛,有時候即使睡不著也不敢睜開。

媽媽看到這種辦法有效,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卻不知道她無意間編造出來的謊言,已經形成一種不好的心理暗示,深深地紮根在小A的心裡。

日常生活中,家長或因缺乏耐心,或因疲勞所致,常常採用嚇唬這種廉價而直白的方式來應對“胡鬧”的娃,而且全國的通用話術都差不多。如“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警察叔叔就在外面,不好好吃飯就把你抓走!”“你再這樣鬧下去只能關進小黑屋!”“大馬猴盯著你呢,你就作吧。”

嚇唬這種方式效果立竿見影,對小孩子特別好用,所以家長很喜歡這種“拿來主義”,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更何況家長本身也是被這樣嚇大的,所以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恐嚇式育兒,其實是父母教育上的偷懶行為,它會造成兩種效果,但哪一種都不理想。

第一種:小孩子識破家長的“陰謀詭計”,看穿了家長慣用的教育伎倆,非常厭煩家長使用這種嚇唬式的方式來恐嚇自己、控制自己,感到自己被強迫做事,因而對所要執行的事情感到厭煩

比如家長愛用嚇唬的方式逼迫孩子寫作業,他就會對寫作業這件事表現出比以往還要強烈的反感情緒。

第二種:孩子表面服從,但內心卻種下了恐懼的種子。換句話說,孩子還是被迫服從,他在家長編造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嚇人世界”中,孩子早已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說,他往往還不具備分清現實和虛幻的能力,經常中招。

家長總愛用嚇唬這種方式來“引導”孩子做事,潛在的危害還是很多的。簡單粗暴的嚇唬,短時間內看效果不錯,從長遠來看卻容易讓孩子變成習得性恐懼,得不償失。經常被嚇唬的孩子,心中總有一處“軟肋”,遇到相似的情景就會自我催眠,感到緊張、焦慮、不安、恐懼。

有的還會伴隨生理上的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抽搐,影響睡眠質量,總愛做噩夢,大多還都是連續的。恐懼情緒長期滯留,會影響兒童內分泌,可導致幼兒發育減緩,還可能影響到娃的語言能力,甚至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會非常的糟心和心煩,除了和孩子大吼大叫之外,家長慣用的一個招數就是嚇唬,還會誇大結局,這種方式通常屢試不爽。但嚇唬孩子真的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或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嗎?

朋友小A從小就特別害怕毛茸茸的小動物,別的女孩兒見到可愛的小貓、小狗都喜歡得不得了,可是小A卻從心底感到恐懼和害怕。而且她身邊的朋友總結髮現,小A害怕的毛茸茸的動物還很具體,那就是長毛的動物。

比如同樣是狗,小A看到薩摩就害怕得走不動道,而看到鬥牛犬則完全沒有這種感覺。貓也一樣,一般的貓她看到了都要大呼小叫的,可唯獨在很多人眼中“非常醜”的斯芬克斯無毛貓小A卻能接受。

不明真相的人都說小A有品位,喜歡高檔貓,可是小A卻無奈地搖搖頭表示,其實她也談不上喜歡,只不過是不害怕而已,和“長毛怪”比起來,禿一點的動物看上去會更安全些。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其實,這個陰影“長毛怪”已經在她心裡住了很多年了。

回憶起小時候,媽媽在哄她睡覺的時候總是用長毛怪來嚇唬她,每當小A不聽話,在床上滾來滾去不肯睡覺,失去耐心的媽媽就會和她說:“窗外趴著一個長毛怪,專啃不睡覺的小孩。”嚇得小A趕緊閉上眼睛,有時候即使睡不著也不敢睜開。

媽媽看到這種辦法有效,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卻不知道她無意間編造出來的謊言,已經形成一種不好的心理暗示,深深地紮根在小A的心裡。

日常生活中,家長或因缺乏耐心,或因疲勞所致,常常採用嚇唬這種廉價而直白的方式來應對“胡鬧”的娃,而且全國的通用話術都差不多。如“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警察叔叔就在外面,不好好吃飯就把你抓走!”“你再這樣鬧下去只能關進小黑屋!”“大馬猴盯著你呢,你就作吧。”

嚇唬這種方式效果立竿見影,對小孩子特別好用,所以家長很喜歡這種“拿來主義”,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更何況家長本身也是被這樣嚇大的,所以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恐嚇式育兒,其實是父母教育上的偷懶行為,它會造成兩種效果,但哪一種都不理想。

第一種:小孩子識破家長的“陰謀詭計”,看穿了家長慣用的教育伎倆,非常厭煩家長使用這種嚇唬式的方式來恐嚇自己、控制自己,感到自己被強迫做事,因而對所要執行的事情感到厭煩

比如家長愛用嚇唬的方式逼迫孩子寫作業,他就會對寫作業這件事表現出比以往還要強烈的反感情緒。

第二種:孩子表面服從,但內心卻種下了恐懼的種子。換句話說,孩子還是被迫服從,他在家長編造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嚇人世界”中,孩子早已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說,他往往還不具備分清現實和虛幻的能力,經常中招。

家長總愛用嚇唬這種方式來“引導”孩子做事,潛在的危害還是很多的。簡單粗暴的嚇唬,短時間內看效果不錯,從長遠來看卻容易讓孩子變成習得性恐懼,得不償失。經常被嚇唬的孩子,心中總有一處“軟肋”,遇到相似的情景就會自我催眠,感到緊張、焦慮、不安、恐懼。

有的還會伴隨生理上的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抽搐,影響睡眠質量,總愛做噩夢,大多還都是連續的。恐懼情緒長期滯留,會影響兒童內分泌,可導致幼兒發育減緩,還可能影響到娃的語言能力,甚至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在學習上可能這樣的孩子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能力“慢半拍”的現象,這些並不是孩子天生笨,還真有受家長嚇唬而一蹶不振的成分在裡面。

很多長大後反社會人格的出現,就是小時候被驚嚇刺激過度,失去了對新鮮事物的接納度和好奇心,變得恐懼易怒,多疑善變,面對刺激也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去化解,人際關係緊張,自己也失去了主見和探索精神。

可見,家長有時候輕飄飄的一句“嚇唬孩子的話”,可能會因此深埋孩子心間,併成為一生的陰影揮之不去。


不嚇唬孩子,那家長要怎樣教育呢?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自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家長給嚇到。當父母用言過其實的東西來描述場景時,一旦和孩子的想象碰撞出火花,那孩子會感到萬分害怕和無助。不嚇唬孩子,那要怎樣幫助孩子呢?試試這樣做!

1、提示孩子避開危險

在安全教育這方面,很多家長嚇唬孩子的初心是為了規避生活中的風險,比如不讓孩子玩火,剛做好的飯太燙不能吃等。初衷是好的,但是說出來的話就變味了,全成嚇唬了。

家長要耐心地和孩子說明各種危險情況,並在父母的陪同下“預先演練”,如果孩子就要碰剛做好的稀粥,那家長不妨就先盛出一點點來,讓孩子試著碰一下,讓他記住這種疼痛的感覺,下次就不敢了。

"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會非常的糟心和心煩,除了和孩子大吼大叫之外,家長慣用的一個招數就是嚇唬,還會誇大結局,這種方式通常屢試不爽。但嚇唬孩子真的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或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嗎?

朋友小A從小就特別害怕毛茸茸的小動物,別的女孩兒見到可愛的小貓、小狗都喜歡得不得了,可是小A卻從心底感到恐懼和害怕。而且她身邊的朋友總結髮現,小A害怕的毛茸茸的動物還很具體,那就是長毛的動物。

比如同樣是狗,小A看到薩摩就害怕得走不動道,而看到鬥牛犬則完全沒有這種感覺。貓也一樣,一般的貓她看到了都要大呼小叫的,可唯獨在很多人眼中“非常醜”的斯芬克斯無毛貓小A卻能接受。

不明真相的人都說小A有品位,喜歡高檔貓,可是小A卻無奈地搖搖頭表示,其實她也談不上喜歡,只不過是不害怕而已,和“長毛怪”比起來,禿一點的動物看上去會更安全些。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其實,這個陰影“長毛怪”已經在她心裡住了很多年了。

回憶起小時候,媽媽在哄她睡覺的時候總是用長毛怪來嚇唬她,每當小A不聽話,在床上滾來滾去不肯睡覺,失去耐心的媽媽就會和她說:“窗外趴著一個長毛怪,專啃不睡覺的小孩。”嚇得小A趕緊閉上眼睛,有時候即使睡不著也不敢睜開。

媽媽看到這種辦法有效,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卻不知道她無意間編造出來的謊言,已經形成一種不好的心理暗示,深深地紮根在小A的心裡。

日常生活中,家長或因缺乏耐心,或因疲勞所致,常常採用嚇唬這種廉價而直白的方式來應對“胡鬧”的娃,而且全國的通用話術都差不多。如“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警察叔叔就在外面,不好好吃飯就把你抓走!”“你再這樣鬧下去只能關進小黑屋!”“大馬猴盯著你呢,你就作吧。”

嚇唬這種方式效果立竿見影,對小孩子特別好用,所以家長很喜歡這種“拿來主義”,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更何況家長本身也是被這樣嚇大的,所以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恐嚇式育兒,其實是父母教育上的偷懶行為,它會造成兩種效果,但哪一種都不理想。

第一種:小孩子識破家長的“陰謀詭計”,看穿了家長慣用的教育伎倆,非常厭煩家長使用這種嚇唬式的方式來恐嚇自己、控制自己,感到自己被強迫做事,因而對所要執行的事情感到厭煩

比如家長愛用嚇唬的方式逼迫孩子寫作業,他就會對寫作業這件事表現出比以往還要強烈的反感情緒。

第二種:孩子表面服從,但內心卻種下了恐懼的種子。換句話說,孩子還是被迫服從,他在家長編造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嚇人世界”中,孩子早已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說,他往往還不具備分清現實和虛幻的能力,經常中招。

家長總愛用嚇唬這種方式來“引導”孩子做事,潛在的危害還是很多的。簡單粗暴的嚇唬,短時間內看效果不錯,從長遠來看卻容易讓孩子變成習得性恐懼,得不償失。經常被嚇唬的孩子,心中總有一處“軟肋”,遇到相似的情景就會自我催眠,感到緊張、焦慮、不安、恐懼。

有的還會伴隨生理上的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抽搐,影響睡眠質量,總愛做噩夢,大多還都是連續的。恐懼情緒長期滯留,會影響兒童內分泌,可導致幼兒發育減緩,還可能影響到娃的語言能力,甚至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在學習上可能這樣的孩子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能力“慢半拍”的現象,這些並不是孩子天生笨,還真有受家長嚇唬而一蹶不振的成分在裡面。

很多長大後反社會人格的出現,就是小時候被驚嚇刺激過度,失去了對新鮮事物的接納度和好奇心,變得恐懼易怒,多疑善變,面對刺激也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去化解,人際關係緊張,自己也失去了主見和探索精神。

可見,家長有時候輕飄飄的一句“嚇唬孩子的話”,可能會因此深埋孩子心間,併成為一生的陰影揮之不去。


不嚇唬孩子,那家長要怎樣教育呢?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自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家長給嚇到。當父母用言過其實的東西來描述場景時,一旦和孩子的想象碰撞出火花,那孩子會感到萬分害怕和無助。不嚇唬孩子,那要怎樣幫助孩子呢?試試這樣做!

1、提示孩子避開危險

在安全教育這方面,很多家長嚇唬孩子的初心是為了規避生活中的風險,比如不讓孩子玩火,剛做好的飯太燙不能吃等。初衷是好的,但是說出來的話就變味了,全成嚇唬了。

家長要耐心地和孩子說明各種危險情況,並在父母的陪同下“預先演練”,如果孩子就要碰剛做好的稀粥,那家長不妨就先盛出一點點來,讓孩子試著碰一下,讓他記住這種疼痛的感覺,下次就不敢了。

娃不聽話,來嚇一嚇?這種教育方式有兩種效果,沒有一種很理想

同時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爸媽不讓你碰這些東西,是怕你受到傷害,也要用期待的眼光告訴孩子,有一天你自己能規避風險了,父母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督促你,看著你。讓孩子在感受到信任與愛的同時,能自覺遠離危險,而不是腦補出各種被嚇唬的恐怖畫面。

2、理解孩子的感受

理解萬歲,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不要覺得他小不懂事,其實孩子也很會看臉色的。如果出現了讓孩子害怕的事物,家長最忌說“你怕什麼怕?它會咬你嗎?”,或者“這都是假的,你不用這樣害怕的”。

家長說的的確是事實,但是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在家中眼中平淡無奇的東西,可能在孩子心中卻是一個未知的、巨大的“黑洞”,因為不瞭解而感到恐懼這很正常,但家長卻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反問的方式最傷人。

父母要改進的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父母始終和他站在一起。如果害怕黑暗那就找個玩偶陪伴一下,或者偶爾放棄原則,陪孩子睡一兩天,而不是責問和漠視,這樣做才能幫孩子驅逐掉內心的“惡魔”。

3、教會孩子“直面恐懼”

小明總說怕一團模糊的東西,說的媽媽都感到害怕,爸爸比較有辦法,讓孩子乾脆把害怕的東西畫出來。這倒是讓小明有些為難了,他邊塗邊畫地勉強完成了大作,其實也看不出什麼東西來。爸爸拿起來煞有介事地表示,這是一隻貓啊。看小明一頭霧水,爸爸進一步引導,牽強附會地指出哪是眼睛、哪是尾巴等。

在爸爸的描述下,小明也認定他害怕的是一隻貓。爸爸則再次發揮想象,“引導”孩子說你看這是隻老貓,已經明顯跑不動了,對任何人都無法構成威脅,小明信以為真,非常高興,從此後再也沒害怕過所謂的“一團模糊的東西”。讓抽象化的東西明晰起來,再因勢利導破除孩子心中的恐懼,這就是直面恐懼的一種辦法。

最後,別讓家長輕易的嚇唬嚇掉了孩子的“膽量”,正確養育有很多種方式,嚇唬卻是要最先被排除的一批,你說是嗎?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