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機器人 尹建莉 經濟 家長實驗班 2019-08-11
"

前天去超市,看見一對母女在超市買東西,臨出門時,小女孩突然大聲哭鬧,滿地打滾。

原來,她看中了貨架上的一個玩具,但媽媽認為家裡已經有同類玩具了,不需要再買,就拒絕並奪下女兒手中的玩具,放回原處。

小女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掉淚速度之快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可見這種局面已經非常常見了。

"

前天去超市,看見一對母女在超市買東西,臨出門時,小女孩突然大聲哭鬧,滿地打滾。

原來,她看中了貨架上的一個玩具,但媽媽認為家裡已經有同類玩具了,不需要再買,就拒絕並奪下女兒手中的玩具,放回原處。

小女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掉淚速度之快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可見這種局面已經非常常見了。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周圍人群開始投過異樣的目光,媽媽的臉色也變得異常尷尬。

有人說,面對孩子哭鬧,媽媽只需要“冷處理”就好了,孩子知道不奏效,自然會停止這樣“無謂的掙扎”。

這真是唯一的辦法嗎?

01、冷處理=關愛撤離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冷處理不僅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倔強偏激。

如上文的媽媽,對孩子的哭鬧打滾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訴求置之不理,這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關愛撤離”,只會造成孩子嚴重的安全感缺失。

"

前天去超市,看見一對母女在超市買東西,臨出門時,小女孩突然大聲哭鬧,滿地打滾。

原來,她看中了貨架上的一個玩具,但媽媽認為家裡已經有同類玩具了,不需要再買,就拒絕並奪下女兒手中的玩具,放回原處。

小女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掉淚速度之快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可見這種局面已經非常常見了。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周圍人群開始投過異樣的目光,媽媽的臉色也變得異常尷尬。

有人說,面對孩子哭鬧,媽媽只需要“冷處理”就好了,孩子知道不奏效,自然會停止這樣“無謂的掙扎”。

這真是唯一的辦法嗎?

01、冷處理=關愛撤離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冷處理不僅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倔強偏激。

如上文的媽媽,對孩子的哭鬧打滾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訴求置之不理,這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關愛撤離”,只會造成孩子嚴重的安全感缺失。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孩子會認為自己得不到媽媽的理解,並且難以從這樣的相處中得到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更難以瞭解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哭的原因無非分為兩大分類:情緒宣洩和需求表達。

下面這個例子就能闡釋其中的轉換現象:

1、第一天,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腳,摔疼了,開始痛哭流涕。

這時他聽不進去父母的安慰,而家長也沒有太多的耐心,於是拿出之前不讓他吃的零食,哄道:“不要哭啦,只要不哭就給你吃。”

2、第二天,孩子在超市想買零食,但家長認為不能多吃,於是拒絕了。

孩子磨了好久家長也不鬆口,因為願望破滅感到委屈,開始哭泣。家長這時感覺在公共場合太尷尬了,於是答應買零食給他。

3、第三天,當孩子再次看到零食時,他想起昨天的事情,於是在請求被拒絕的那一刻,沿用了之前的套路。

4、第四天,他逐漸發現,只要自己哭,家長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家長開始抱怨:“我怎麼養了這樣一個孩子?”

當這個流程在生活中被一次次的重複印證,孩子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形成條件反射一般的“哭鬧模式”,因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但是當我們回到問題的開始,如果在第一天能有效安慰孩子,或者在第二天能有效拒絕孩子,那麼就不會讓孩子養成這樣的哭鬧習慣了。

02、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認為,如何讓孩子不哭?——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家長不妨先設想一下,當孩子聽到你的拒絕後會像之前一樣痛哭流涕,你會答應他的請求嗎?

"

前天去超市,看見一對母女在超市買東西,臨出門時,小女孩突然大聲哭鬧,滿地打滾。

原來,她看中了貨架上的一個玩具,但媽媽認為家裡已經有同類玩具了,不需要再買,就拒絕並奪下女兒手中的玩具,放回原處。

小女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掉淚速度之快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可見這種局面已經非常常見了。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周圍人群開始投過異樣的目光,媽媽的臉色也變得異常尷尬。

有人說,面對孩子哭鬧,媽媽只需要“冷處理”就好了,孩子知道不奏效,自然會停止這樣“無謂的掙扎”。

這真是唯一的辦法嗎?

01、冷處理=關愛撤離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冷處理不僅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倔強偏激。

如上文的媽媽,對孩子的哭鬧打滾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訴求置之不理,這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關愛撤離”,只會造成孩子嚴重的安全感缺失。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孩子會認為自己得不到媽媽的理解,並且難以從這樣的相處中得到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更難以瞭解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哭的原因無非分為兩大分類:情緒宣洩和需求表達。

下面這個例子就能闡釋其中的轉換現象:

1、第一天,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腳,摔疼了,開始痛哭流涕。

這時他聽不進去父母的安慰,而家長也沒有太多的耐心,於是拿出之前不讓他吃的零食,哄道:“不要哭啦,只要不哭就給你吃。”

2、第二天,孩子在超市想買零食,但家長認為不能多吃,於是拒絕了。

孩子磨了好久家長也不鬆口,因為願望破滅感到委屈,開始哭泣。家長這時感覺在公共場合太尷尬了,於是答應買零食給他。

3、第三天,當孩子再次看到零食時,他想起昨天的事情,於是在請求被拒絕的那一刻,沿用了之前的套路。

4、第四天,他逐漸發現,只要自己哭,家長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家長開始抱怨:“我怎麼養了這樣一個孩子?”

當這個流程在生活中被一次次的重複印證,孩子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形成條件反射一般的“哭鬧模式”,因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但是當我們回到問題的開始,如果在第一天能有效安慰孩子,或者在第二天能有效拒絕孩子,那麼就不會讓孩子養成這樣的哭鬧習慣了。

02、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認為,如何讓孩子不哭?——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家長不妨先設想一下,當孩子聽到你的拒絕後會像之前一樣痛哭流涕,你會答應他的請求嗎?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如果答案是“會”,那就無需拒絕了。

把“因為孩子哭而讓步”變為“因為愛孩子而滿足”,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還有另外一半,則是要學會拒絕孩子。

那麼,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理由來拒絕孩子?

一個同事跟孩子去逛街時,孩子看到了一個特別喜歡的機器人,但這個機器人的價位大約是同事兩個月的工資。

同事想了一下,跟孩子商量道:“我現在沒有辦法實現你的願望,因為這個機器人太貴了,但是媽媽可以攢攢錢,如果今年你過生日之前還想要,媽媽就把它當生日禮物送給你,可以嗎?”

"

前天去超市,看見一對母女在超市買東西,臨出門時,小女孩突然大聲哭鬧,滿地打滾。

原來,她看中了貨架上的一個玩具,但媽媽認為家裡已經有同類玩具了,不需要再買,就拒絕並奪下女兒手中的玩具,放回原處。

小女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掉淚速度之快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可見這種局面已經非常常見了。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周圍人群開始投過異樣的目光,媽媽的臉色也變得異常尷尬。

有人說,面對孩子哭鬧,媽媽只需要“冷處理”就好了,孩子知道不奏效,自然會停止這樣“無謂的掙扎”。

這真是唯一的辦法嗎?

01、冷處理=關愛撤離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冷處理不僅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倔強偏激。

如上文的媽媽,對孩子的哭鬧打滾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訴求置之不理,這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關愛撤離”,只會造成孩子嚴重的安全感缺失。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孩子會認為自己得不到媽媽的理解,並且難以從這樣的相處中得到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更難以瞭解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哭的原因無非分為兩大分類:情緒宣洩和需求表達。

下面這個例子就能闡釋其中的轉換現象:

1、第一天,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腳,摔疼了,開始痛哭流涕。

這時他聽不進去父母的安慰,而家長也沒有太多的耐心,於是拿出之前不讓他吃的零食,哄道:“不要哭啦,只要不哭就給你吃。”

2、第二天,孩子在超市想買零食,但家長認為不能多吃,於是拒絕了。

孩子磨了好久家長也不鬆口,因為願望破滅感到委屈,開始哭泣。家長這時感覺在公共場合太尷尬了,於是答應買零食給他。

3、第三天,當孩子再次看到零食時,他想起昨天的事情,於是在請求被拒絕的那一刻,沿用了之前的套路。

4、第四天,他逐漸發現,只要自己哭,家長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家長開始抱怨:“我怎麼養了這樣一個孩子?”

當這個流程在生活中被一次次的重複印證,孩子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形成條件反射一般的“哭鬧模式”,因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但是當我們回到問題的開始,如果在第一天能有效安慰孩子,或者在第二天能有效拒絕孩子,那麼就不會讓孩子養成這樣的哭鬧習慣了。

02、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認為,如何讓孩子不哭?——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家長不妨先設想一下,當孩子聽到你的拒絕後會像之前一樣痛哭流涕,你會答應他的請求嗎?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如果答案是“會”,那就無需拒絕了。

把“因為孩子哭而讓步”變為“因為愛孩子而滿足”,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還有另外一半,則是要學會拒絕孩子。

那麼,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理由來拒絕孩子?

一個同事跟孩子去逛街時,孩子看到了一個特別喜歡的機器人,但這個機器人的價位大約是同事兩個月的工資。

同事想了一下,跟孩子商量道:“我現在沒有辦法實現你的願望,因為這個機器人太貴了,但是媽媽可以攢攢錢,如果今年你過生日之前還想要,媽媽就把它當生日禮物送給你,可以嗎?”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孩子雖然有些沮喪,但也理解媽媽的難處,便答應下來。

剛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孩子就興沖沖的跑來找媽媽商量:“媽媽,我不要機器人了,我可以選擇要一輛平衡車當自己的生日禮物嗎?”同事欣然同意。

實事求是告訴孩子原因,不要覺得“丟臉”,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認真態度,自然不會再用哭鬧來“試探”父母。

03、父母的權威,來自孩子的信任

一位自認對育兒很有心得的朋友,煞有其事地說:“孩子講需求時,每三次要拒絕一次。這樣他就知道決策權在父母手中,大了自然也會聽我們的話。”

話語中,不知不覺把孩子當作罪犯的預備軍看待,動不動就要用地位不平等來強化自己的特權。

"

前天去超市,看見一對母女在超市買東西,臨出門時,小女孩突然大聲哭鬧,滿地打滾。

原來,她看中了貨架上的一個玩具,但媽媽認為家裡已經有同類玩具了,不需要再買,就拒絕並奪下女兒手中的玩具,放回原處。

小女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掉淚速度之快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可見這種局面已經非常常見了。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周圍人群開始投過異樣的目光,媽媽的臉色也變得異常尷尬。

有人說,面對孩子哭鬧,媽媽只需要“冷處理”就好了,孩子知道不奏效,自然會停止這樣“無謂的掙扎”。

這真是唯一的辦法嗎?

01、冷處理=關愛撤離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冷處理不僅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倔強偏激。

如上文的媽媽,對孩子的哭鬧打滾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訴求置之不理,這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關愛撤離”,只會造成孩子嚴重的安全感缺失。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孩子會認為自己得不到媽媽的理解,並且難以從這樣的相處中得到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更難以瞭解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哭的原因無非分為兩大分類:情緒宣洩和需求表達。

下面這個例子就能闡釋其中的轉換現象:

1、第一天,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腳,摔疼了,開始痛哭流涕。

這時他聽不進去父母的安慰,而家長也沒有太多的耐心,於是拿出之前不讓他吃的零食,哄道:“不要哭啦,只要不哭就給你吃。”

2、第二天,孩子在超市想買零食,但家長認為不能多吃,於是拒絕了。

孩子磨了好久家長也不鬆口,因為願望破滅感到委屈,開始哭泣。家長這時感覺在公共場合太尷尬了,於是答應買零食給他。

3、第三天,當孩子再次看到零食時,他想起昨天的事情,於是在請求被拒絕的那一刻,沿用了之前的套路。

4、第四天,他逐漸發現,只要自己哭,家長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家長開始抱怨:“我怎麼養了這樣一個孩子?”

當這個流程在生活中被一次次的重複印證,孩子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形成條件反射一般的“哭鬧模式”,因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但是當我們回到問題的開始,如果在第一天能有效安慰孩子,或者在第二天能有效拒絕孩子,那麼就不會讓孩子養成這樣的哭鬧習慣了。

02、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認為,如何讓孩子不哭?——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家長不妨先設想一下,當孩子聽到你的拒絕後會像之前一樣痛哭流涕,你會答應他的請求嗎?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如果答案是“會”,那就無需拒絕了。

把“因為孩子哭而讓步”變為“因為愛孩子而滿足”,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還有另外一半,則是要學會拒絕孩子。

那麼,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理由來拒絕孩子?

一個同事跟孩子去逛街時,孩子看到了一個特別喜歡的機器人,但這個機器人的價位大約是同事兩個月的工資。

同事想了一下,跟孩子商量道:“我現在沒有辦法實現你的願望,因為這個機器人太貴了,但是媽媽可以攢攢錢,如果今年你過生日之前還想要,媽媽就把它當生日禮物送給你,可以嗎?”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孩子雖然有些沮喪,但也理解媽媽的難處,便答應下來。

剛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孩子就興沖沖的跑來找媽媽商量:“媽媽,我不要機器人了,我可以選擇要一輛平衡車當自己的生日禮物嗎?”同事欣然同意。

實事求是告訴孩子原因,不要覺得“丟臉”,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認真態度,自然不會再用哭鬧來“試探”父母。

03、父母的權威,來自孩子的信任

一位自認對育兒很有心得的朋友,煞有其事地說:“孩子講需求時,每三次要拒絕一次。這樣他就知道決策權在父母手中,大了自然也會聽我們的話。”

話語中,不知不覺把孩子當作罪犯的預備軍看待,動不動就要用地位不平等來強化自己的特權。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更何況,誰都有老去的那一天,當父母老去,與子女的經濟地位翻轉,“決策權”掌握在孩子手中,他又會怎麼樣對父母呢?

事實上,父母的真正權威,應該來自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平心而論,父母們在小時候,就沒有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嗎?那時候的自己又是怎麼想的呢?

壓制自己的慾望,對孩子造成的危害不僅是安全感缺失,還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自卑,甚至形成邊緣社會人格。

過去中國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可隨著如今網絡的發展,無數成年人過去不敢表達的情緒在網絡上得到傾訴,“父母皆禍害”反倒成了主流。

許多人都在訴說自己年幼時被父母暴力壓制,看到別人抬手就怕得不行,哪怕是在網絡上,只要對方有一點看起來比自己厲害,就下意識討好、諂媚,膽小、自卑討好型人格籠罩著一生。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

前天去超市,看見一對母女在超市買東西,臨出門時,小女孩突然大聲哭鬧,滿地打滾。

原來,她看中了貨架上的一個玩具,但媽媽認為家裡已經有同類玩具了,不需要再買,就拒絕並奪下女兒手中的玩具,放回原處。

小女孩“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掉淚速度之快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可見這種局面已經非常常見了。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周圍人群開始投過異樣的目光,媽媽的臉色也變得異常尷尬。

有人說,面對孩子哭鬧,媽媽只需要“冷處理”就好了,孩子知道不奏效,自然會停止這樣“無謂的掙扎”。

這真是唯一的辦法嗎?

01、冷處理=關愛撤離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冷處理不僅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倔強偏激。

如上文的媽媽,對孩子的哭鬧打滾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訴求置之不理,這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關愛撤離”,只會造成孩子嚴重的安全感缺失。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孩子會認為自己得不到媽媽的理解,並且難以從這樣的相處中得到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更難以瞭解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哭的原因無非分為兩大分類:情緒宣洩和需求表達。

下面這個例子就能闡釋其中的轉換現象:

1、第一天,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腳,摔疼了,開始痛哭流涕。

這時他聽不進去父母的安慰,而家長也沒有太多的耐心,於是拿出之前不讓他吃的零食,哄道:“不要哭啦,只要不哭就給你吃。”

2、第二天,孩子在超市想買零食,但家長認為不能多吃,於是拒絕了。

孩子磨了好久家長也不鬆口,因為願望破滅感到委屈,開始哭泣。家長這時感覺在公共場合太尷尬了,於是答應買零食給他。

3、第三天,當孩子再次看到零食時,他想起昨天的事情,於是在請求被拒絕的那一刻,沿用了之前的套路。

4、第四天,他逐漸發現,只要自己哭,家長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家長開始抱怨:“我怎麼養了這樣一個孩子?”

當這個流程在生活中被一次次的重複印證,孩子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形成條件反射一般的“哭鬧模式”,因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但是當我們回到問題的開始,如果在第一天能有效安慰孩子,或者在第二天能有效拒絕孩子,那麼就不會讓孩子養成這樣的哭鬧習慣了。

02、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認為,如何讓孩子不哭?——在他哭之前滿足他。

家長不妨先設想一下,當孩子聽到你的拒絕後會像之前一樣痛哭流涕,你會答應他的請求嗎?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如果答案是“會”,那就無需拒絕了。

把“因為孩子哭而讓步”變為“因為愛孩子而滿足”,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還有另外一半,則是要學會拒絕孩子。

那麼,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理由來拒絕孩子?

一個同事跟孩子去逛街時,孩子看到了一個特別喜歡的機器人,但這個機器人的價位大約是同事兩個月的工資。

同事想了一下,跟孩子商量道:“我現在沒有辦法實現你的願望,因為這個機器人太貴了,但是媽媽可以攢攢錢,如果今年你過生日之前還想要,媽媽就把它當生日禮物送給你,可以嗎?”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孩子雖然有些沮喪,但也理解媽媽的難處,便答應下來。

剛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孩子就興沖沖的跑來找媽媽商量:“媽媽,我不要機器人了,我可以選擇要一輛平衡車當自己的生日禮物嗎?”同事欣然同意。

實事求是告訴孩子原因,不要覺得“丟臉”,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認真態度,自然不會再用哭鬧來“試探”父母。

03、父母的權威,來自孩子的信任

一位自認對育兒很有心得的朋友,煞有其事地說:“孩子講需求時,每三次要拒絕一次。這樣他就知道決策權在父母手中,大了自然也會聽我們的話。”

話語中,不知不覺把孩子當作罪犯的預備軍看待,動不動就要用地位不平等來強化自己的特權。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更何況,誰都有老去的那一天,當父母老去,與子女的經濟地位翻轉,“決策權”掌握在孩子手中,他又會怎麼樣對父母呢?

事實上,父母的真正權威,應該來自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平心而論,父母們在小時候,就沒有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嗎?那時候的自己又是怎麼想的呢?

壓制自己的慾望,對孩子造成的危害不僅是安全感缺失,還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自卑,甚至形成邊緣社會人格。

過去中國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可隨著如今網絡的發展,無數成年人過去不敢表達的情緒在網絡上得到傾訴,“父母皆禍害”反倒成了主流。

許多人都在訴說自己年幼時被父母暴力壓制,看到別人抬手就怕得不行,哪怕是在網絡上,只要對方有一點看起來比自己厲害,就下意識討好、諂媚,膽小、自卑討好型人格籠罩著一生。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用哭鬧“要挾”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溝通“騙術”,千萬別被迷惑

如在孩子表達需求後對孩子說:“媽媽理解你,這個玩具很不錯,但是我們今天沒有計劃買玩具。”

如果孩子的哭鬧真的讓父母猜不到原由,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時候也很笨,會猜不到你在想什麼,你可以直接告訴我們。”

做個“笨”家長,意味著放下自己的身段,卸下自己的權威。

也許最開始會很不適應,但如果真正做到平等對待孩子,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你會發現原來孩子頭頂的這一片天空,更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