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不完美媽媽 好好學習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8-02
"
"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我們許多家長是在幻想和期待中教育孩子的。

這種教育裡存在著許多“理所當然”和“我以為”。

  • 小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
  • 你應該要考全班第一;
  • 我以為你喜歡游泳,喜歡畫畫;
  • 我以為你會自己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

然後,就有了許多的沒想到和失望:

  • 沒想到你這麼不聽話;
  • 沒想到你學習竟然退步了;
  • 沒想到你這麼不自覺……
  • 你太令我失望了!

這裡面的“你應該”和“我以為”,是以家長的想像和期待為基礎;看不見真實的孩子,而真實的孩子,家長不能接納,才會有“沒想到”和之後的“失望”。

"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我們許多家長是在幻想和期待中教育孩子的。

這種教育裡存在著許多“理所當然”和“我以為”。

  • 小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
  • 你應該要考全班第一;
  • 我以為你喜歡游泳,喜歡畫畫;
  • 我以為你會自己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

然後,就有了許多的沒想到和失望:

  • 沒想到你這麼不聽話;
  • 沒想到你學習竟然退步了;
  • 沒想到你這麼不自覺……
  • 你太令我失望了!

這裡面的“你應該”和“我以為”,是以家長的想像和期待為基礎;看不見真實的孩子,而真實的孩子,家長不能接納,才會有“沒想到”和之後的“失望”。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裡,自始至終,都是家長們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以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

這種自我中心的家長有很多,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想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對孩子的失望和憤怒。

他們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但對孩子有不少的想法和要求。他們希望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符合自己的期待。而他們對孩子的期待裡,有許多是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夠做到並做好。

這種雙標的家長無處不在,一面自己成天打麻將、看電視、玩遊戲,一面要求孩子心無旁騖專注學習。

家長自己懶散、得過且過,工作馬虎應付,對孩子的教育與陪伴也敷衍應付,拒絕學習成長,卻要求孩子勤奮努力、不允許孩子有絲毫的懶惰和鬆懈,否則就焦慮、憤怒,甚至通過打罵等方式來強迫孩子調整行為。

"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我們許多家長是在幻想和期待中教育孩子的。

這種教育裡存在著許多“理所當然”和“我以為”。

  • 小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
  • 你應該要考全班第一;
  • 我以為你喜歡游泳,喜歡畫畫;
  • 我以為你會自己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

然後,就有了許多的沒想到和失望:

  • 沒想到你這麼不聽話;
  • 沒想到你學習竟然退步了;
  • 沒想到你這麼不自覺……
  • 你太令我失望了!

這裡面的“你應該”和“我以為”,是以家長的想像和期待為基礎;看不見真實的孩子,而真實的孩子,家長不能接納,才會有“沒想到”和之後的“失望”。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裡,自始至終,都是家長們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以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

這種自我中心的家長有很多,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想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對孩子的失望和憤怒。

他們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但對孩子有不少的想法和要求。他們希望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符合自己的期待。而他們對孩子的期待裡,有許多是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夠做到並做好。

這種雙標的家長無處不在,一面自己成天打麻將、看電視、玩遊戲,一面要求孩子心無旁騖專注學習。

家長自己懶散、得過且過,工作馬虎應付,對孩子的教育與陪伴也敷衍應付,拒絕學習成長,卻要求孩子勤奮努力、不允許孩子有絲毫的懶惰和鬆懈,否則就焦慮、憤怒,甚至通過打罵等方式來強迫孩子調整行為。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這種教育的模式,是一種錯位。

它的錯位在於,父母把自己當成了教育的主體,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受教育者(孩子)為主體,父母盡力配合孩子的成長節奏和規律,幫孩子實現自己的人格塑造,讓其成為一個人格完整而健全的獨一無二的人。

因此也可以說,這種錯位,實際上是家長在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了孩子,把孩子當成了父母。所以,遇到親子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父母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反而會遷怒於孩子,責怪孩子,認為這都是孩子沒有表現好,辜負了自己的期望。

他們把自己當凡人,把孩子當偉人,把自己變成不懂事的孩子,希望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以成全他們的想法和願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他們把自己和孩子混為一體,把孩子看成了自己一部分。

為什麼會這樣?

究其原因,是家長自己的內心沒有成長,依然停留在自戀的嬰兒期。這種自戀的表現,就是以為“我只要動一動我的念想,就有人來自動滿足我”。

"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我們許多家長是在幻想和期待中教育孩子的。

這種教育裡存在著許多“理所當然”和“我以為”。

  • 小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
  • 你應該要考全班第一;
  • 我以為你喜歡游泳,喜歡畫畫;
  • 我以為你會自己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

然後,就有了許多的沒想到和失望:

  • 沒想到你這麼不聽話;
  • 沒想到你學習竟然退步了;
  • 沒想到你這麼不自覺……
  • 你太令我失望了!

這裡面的“你應該”和“我以為”,是以家長的想像和期待為基礎;看不見真實的孩子,而真實的孩子,家長不能接納,才會有“沒想到”和之後的“失望”。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裡,自始至終,都是家長們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以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

這種自我中心的家長有很多,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想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對孩子的失望和憤怒。

他們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但對孩子有不少的想法和要求。他們希望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符合自己的期待。而他們對孩子的期待裡,有許多是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夠做到並做好。

這種雙標的家長無處不在,一面自己成天打麻將、看電視、玩遊戲,一面要求孩子心無旁騖專注學習。

家長自己懶散、得過且過,工作馬虎應付,對孩子的教育與陪伴也敷衍應付,拒絕學習成長,卻要求孩子勤奮努力、不允許孩子有絲毫的懶惰和鬆懈,否則就焦慮、憤怒,甚至通過打罵等方式來強迫孩子調整行為。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這種教育的模式,是一種錯位。

它的錯位在於,父母把自己當成了教育的主體,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受教育者(孩子)為主體,父母盡力配合孩子的成長節奏和規律,幫孩子實現自己的人格塑造,讓其成為一個人格完整而健全的獨一無二的人。

因此也可以說,這種錯位,實際上是家長在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了孩子,把孩子當成了父母。所以,遇到親子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父母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反而會遷怒於孩子,責怪孩子,認為這都是孩子沒有表現好,辜負了自己的期望。

他們把自己當凡人,把孩子當偉人,把自己變成不懂事的孩子,希望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以成全他們的想法和願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他們把自己和孩子混為一體,把孩子看成了自己一部分。

為什麼會這樣?

究其原因,是家長自己的內心沒有成長,依然停留在自戀的嬰兒期。這種自戀的表現,就是以為“我只要動一動我的念想,就有人來自動滿足我”。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會有這樣的自戀表現。TA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自己一哭,媽媽就會自動過來滿足TA。因此,TA會把媽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通過控制媽媽來達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實現自己的期待。

再大一些,孩子的能力和智力都得到較大的發展,TA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媽媽和自己也不是一體的。

此時,TA會發自內心地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獨立和自由行動的能力。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實現獨立自由的探索,完成這段非常重要的人格塑造過程,他們就會從身體到心靈都能得到成長,獲得獨立和自由。

但,現實中有不少人是在父母的包辦中長大的,他們身體上雖然發育成人了,可以獨立自由地行動,心理上卻沒有斷奶。所以,他們內心弱小無力,無法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越是心理不成熟的父母,越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無法接受孩子與自己想象和希望中的不同,當孩子表現得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他們會有一種分裂感和失控的挫敗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些大人喜歡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聽話,而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符合他們預期和允許的範圍後,會變得憤怒、焦慮、情緒失控。

如果孩子常常這樣,他們就會否定孩子,進而懷疑自己,也失去對孩子的信任。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孩子的“失控”就等同於自己的“失敗”。

"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我們許多家長是在幻想和期待中教育孩子的。

這種教育裡存在著許多“理所當然”和“我以為”。

  • 小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
  • 你應該要考全班第一;
  • 我以為你喜歡游泳,喜歡畫畫;
  • 我以為你會自己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

然後,就有了許多的沒想到和失望:

  • 沒想到你這麼不聽話;
  • 沒想到你學習竟然退步了;
  • 沒想到你這麼不自覺……
  • 你太令我失望了!

這裡面的“你應該”和“我以為”,是以家長的想像和期待為基礎;看不見真實的孩子,而真實的孩子,家長不能接納,才會有“沒想到”和之後的“失望”。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裡,自始至終,都是家長們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以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

這種自我中心的家長有很多,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想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對孩子的失望和憤怒。

他們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但對孩子有不少的想法和要求。他們希望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符合自己的期待。而他們對孩子的期待裡,有許多是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夠做到並做好。

這種雙標的家長無處不在,一面自己成天打麻將、看電視、玩遊戲,一面要求孩子心無旁騖專注學習。

家長自己懶散、得過且過,工作馬虎應付,對孩子的教育與陪伴也敷衍應付,拒絕學習成長,卻要求孩子勤奮努力、不允許孩子有絲毫的懶惰和鬆懈,否則就焦慮、憤怒,甚至通過打罵等方式來強迫孩子調整行為。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這種教育的模式,是一種錯位。

它的錯位在於,父母把自己當成了教育的主體,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受教育者(孩子)為主體,父母盡力配合孩子的成長節奏和規律,幫孩子實現自己的人格塑造,讓其成為一個人格完整而健全的獨一無二的人。

因此也可以說,這種錯位,實際上是家長在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了孩子,把孩子當成了父母。所以,遇到親子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父母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反而會遷怒於孩子,責怪孩子,認為這都是孩子沒有表現好,辜負了自己的期望。

他們把自己當凡人,把孩子當偉人,把自己變成不懂事的孩子,希望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以成全他們的想法和願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他們把自己和孩子混為一體,把孩子看成了自己一部分。

為什麼會這樣?

究其原因,是家長自己的內心沒有成長,依然停留在自戀的嬰兒期。這種自戀的表現,就是以為“我只要動一動我的念想,就有人來自動滿足我”。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會有這樣的自戀表現。TA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自己一哭,媽媽就會自動過來滿足TA。因此,TA會把媽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通過控制媽媽來達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實現自己的期待。

再大一些,孩子的能力和智力都得到較大的發展,TA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媽媽和自己也不是一體的。

此時,TA會發自內心地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獨立和自由行動的能力。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實現獨立自由的探索,完成這段非常重要的人格塑造過程,他們就會從身體到心靈都能得到成長,獲得獨立和自由。

但,現實中有不少人是在父母的包辦中長大的,他們身體上雖然發育成人了,可以獨立自由地行動,心理上卻沒有斷奶。所以,他們內心弱小無力,無法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越是心理不成熟的父母,越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無法接受孩子與自己想象和希望中的不同,當孩子表現得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他們會有一種分裂感和失控的挫敗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些大人喜歡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聽話,而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符合他們預期和允許的範圍後,會變得憤怒、焦慮、情緒失控。

如果孩子常常這樣,他們就會否定孩子,進而懷疑自己,也失去對孩子的信任。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孩子的“失控”就等同於自己的“失敗”。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為了躲避這種無力而痛苦的感覺,他們特別熱衷於尋求那些可以一步到位地改變孩子的捷徑。

這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幻想和期待。

有句成語叫做:欲速則不達。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速效的藥,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藥力越猛,毒性越大。真正治本的藥,都是溫和的,並需要經過由內而外的一個漫長的調理過程。

同樣的,教育孩子的最佳捷徑,也不是通過打罵控制和說教灌輸,來強行改變孩子的行為表現,凡有控制必有反抗和叛逆。而只有通過孩子的內心產生影響,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從內心發生改變,才能起到真正的長遠效果。

因為,每個孩子的所有行為背後,都存在著他們內心的需求,當他們內心的成長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各種行為衝突,而這種行為衝突的根源在於我們沒有用心去了解和看見真實的孩子。

"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我們許多家長是在幻想和期待中教育孩子的。

這種教育裡存在著許多“理所當然”和“我以為”。

  • 小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
  • 你應該要考全班第一;
  • 我以為你喜歡游泳,喜歡畫畫;
  • 我以為你會自己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

然後,就有了許多的沒想到和失望:

  • 沒想到你這麼不聽話;
  • 沒想到你學習竟然退步了;
  • 沒想到你這麼不自覺……
  • 你太令我失望了!

這裡面的“你應該”和“我以為”,是以家長的想像和期待為基礎;看不見真實的孩子,而真實的孩子,家長不能接納,才會有“沒想到”和之後的“失望”。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裡,自始至終,都是家長們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以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

這種自我中心的家長有很多,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想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對孩子的失望和憤怒。

他們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但對孩子有不少的想法和要求。他們希望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符合自己的期待。而他們對孩子的期待裡,有許多是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夠做到並做好。

這種雙標的家長無處不在,一面自己成天打麻將、看電視、玩遊戲,一面要求孩子心無旁騖專注學習。

家長自己懶散、得過且過,工作馬虎應付,對孩子的教育與陪伴也敷衍應付,拒絕學習成長,卻要求孩子勤奮努力、不允許孩子有絲毫的懶惰和鬆懈,否則就焦慮、憤怒,甚至通過打罵等方式來強迫孩子調整行為。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這種教育的模式,是一種錯位。

它的錯位在於,父母把自己當成了教育的主體,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受教育者(孩子)為主體,父母盡力配合孩子的成長節奏和規律,幫孩子實現自己的人格塑造,讓其成為一個人格完整而健全的獨一無二的人。

因此也可以說,這種錯位,實際上是家長在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了孩子,把孩子當成了父母。所以,遇到親子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父母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反而會遷怒於孩子,責怪孩子,認為這都是孩子沒有表現好,辜負了自己的期望。

他們把自己當凡人,把孩子當偉人,把自己變成不懂事的孩子,希望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以成全他們的想法和願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他們把自己和孩子混為一體,把孩子看成了自己一部分。

為什麼會這樣?

究其原因,是家長自己的內心沒有成長,依然停留在自戀的嬰兒期。這種自戀的表現,就是以為“我只要動一動我的念想,就有人來自動滿足我”。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會有這樣的自戀表現。TA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自己一哭,媽媽就會自動過來滿足TA。因此,TA會把媽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通過控制媽媽來達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實現自己的期待。

再大一些,孩子的能力和智力都得到較大的發展,TA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媽媽和自己也不是一體的。

此時,TA會發自內心地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獨立和自由行動的能力。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實現獨立自由的探索,完成這段非常重要的人格塑造過程,他們就會從身體到心靈都能得到成長,獲得獨立和自由。

但,現實中有不少人是在父母的包辦中長大的,他們身體上雖然發育成人了,可以獨立自由地行動,心理上卻沒有斷奶。所以,他們內心弱小無力,無法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越是心理不成熟的父母,越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無法接受孩子與自己想象和希望中的不同,當孩子表現得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他們會有一種分裂感和失控的挫敗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些大人喜歡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聽話,而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符合他們預期和允許的範圍後,會變得憤怒、焦慮、情緒失控。

如果孩子常常這樣,他們就會否定孩子,進而懷疑自己,也失去對孩子的信任。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孩子的“失控”就等同於自己的“失敗”。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為了躲避這種無力而痛苦的感覺,他們特別熱衷於尋求那些可以一步到位地改變孩子的捷徑。

這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幻想和期待。

有句成語叫做:欲速則不達。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速效的藥,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藥力越猛,毒性越大。真正治本的藥,都是溫和的,並需要經過由內而外的一個漫長的調理過程。

同樣的,教育孩子的最佳捷徑,也不是通過打罵控制和說教灌輸,來強行改變孩子的行為表現,凡有控制必有反抗和叛逆。而只有通過孩子的內心產生影響,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從內心發生改變,才能起到真正的長遠效果。

因為,每個孩子的所有行為背後,都存在著他們內心的需求,當他們內心的成長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各種行為衝突,而這種行為衝突的根源在於我們沒有用心去了解和看見真實的孩子。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問題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一些家長,寄希望於專家給出一兩副靈丹妙藥,就能徹底解決問題,這是完全不切合實際的。

因為孩子的所有問題,其實反應的都是家長的問題。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都是內心無力的,他們自以為愛孩子,卻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孩子,這樣的家長自然無法給孩子以成長的力量,也無法為孩子提供適合成長的土壤環境,並做出正確而有效的引導。

即便經過專家的努力把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扭轉了,孩子有了好的轉變,但問題也並不能因此而得到徹底解決。如果家長自己的觀念和認知沒有跟著改變,思維與行為模式也沒有跟著改變,孩子的問題依然會反覆。如果孩子成長環境沒有發生改變,一切終究會恢復原狀,回到當初的模式和狀態裡。

所以,親子教育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家長的自我改變和自我成長上。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我們許多家長是在幻想和期待中教育孩子的。

這種教育裡存在著許多“理所當然”和“我以為”。

  • 小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
  • 你應該要考全班第一;
  • 我以為你喜歡游泳,喜歡畫畫;
  • 我以為你會自己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

然後,就有了許多的沒想到和失望:

  • 沒想到你這麼不聽話;
  • 沒想到你學習竟然退步了;
  • 沒想到你這麼不自覺……
  • 你太令我失望了!

這裡面的“你應該”和“我以為”,是以家長的想像和期待為基礎;看不見真實的孩子,而真實的孩子,家長不能接納,才會有“沒想到”和之後的“失望”。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裡,自始至終,都是家長們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以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

這種自我中心的家長有很多,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想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對孩子的失望和憤怒。

他們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但對孩子有不少的想法和要求。他們希望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符合自己的期待。而他們對孩子的期待裡,有許多是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夠做到並做好。

這種雙標的家長無處不在,一面自己成天打麻將、看電視、玩遊戲,一面要求孩子心無旁騖專注學習。

家長自己懶散、得過且過,工作馬虎應付,對孩子的教育與陪伴也敷衍應付,拒絕學習成長,卻要求孩子勤奮努力、不允許孩子有絲毫的懶惰和鬆懈,否則就焦慮、憤怒,甚至通過打罵等方式來強迫孩子調整行為。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這種教育的模式,是一種錯位。

它的錯位在於,父母把自己當成了教育的主體,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受教育者(孩子)為主體,父母盡力配合孩子的成長節奏和規律,幫孩子實現自己的人格塑造,讓其成為一個人格完整而健全的獨一無二的人。

因此也可以說,這種錯位,實際上是家長在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了孩子,把孩子當成了父母。所以,遇到親子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父母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反而會遷怒於孩子,責怪孩子,認為這都是孩子沒有表現好,辜負了自己的期望。

他們把自己當凡人,把孩子當偉人,把自己變成不懂事的孩子,希望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以成全他們的想法和願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他們把自己和孩子混為一體,把孩子看成了自己一部分。

為什麼會這樣?

究其原因,是家長自己的內心沒有成長,依然停留在自戀的嬰兒期。這種自戀的表現,就是以為“我只要動一動我的念想,就有人來自動滿足我”。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會有這樣的自戀表現。TA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自己一哭,媽媽就會自動過來滿足TA。因此,TA會把媽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通過控制媽媽來達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實現自己的期待。

再大一些,孩子的能力和智力都得到較大的發展,TA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媽媽和自己也不是一體的。

此時,TA會發自內心地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獨立和自由行動的能力。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實現獨立自由的探索,完成這段非常重要的人格塑造過程,他們就會從身體到心靈都能得到成長,獲得獨立和自由。

但,現實中有不少人是在父母的包辦中長大的,他們身體上雖然發育成人了,可以獨立自由地行動,心理上卻沒有斷奶。所以,他們內心弱小無力,無法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越是心理不成熟的父母,越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無法接受孩子與自己想象和希望中的不同,當孩子表現得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他們會有一種分裂感和失控的挫敗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些大人喜歡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聽話,而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符合他們預期和允許的範圍後,會變得憤怒、焦慮、情緒失控。

如果孩子常常這樣,他們就會否定孩子,進而懷疑自己,也失去對孩子的信任。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孩子的“失控”就等同於自己的“失敗”。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為了躲避這種無力而痛苦的感覺,他們特別熱衷於尋求那些可以一步到位地改變孩子的捷徑。

這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幻想和期待。

有句成語叫做:欲速則不達。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速效的藥,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藥力越猛,毒性越大。真正治本的藥,都是溫和的,並需要經過由內而外的一個漫長的調理過程。

同樣的,教育孩子的最佳捷徑,也不是通過打罵控制和說教灌輸,來強行改變孩子的行為表現,凡有控制必有反抗和叛逆。而只有通過孩子的內心產生影響,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從內心發生改變,才能起到真正的長遠效果。

因為,每個孩子的所有行為背後,都存在著他們內心的需求,當他們內心的成長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各種行為衝突,而這種行為衝突的根源在於我們沒有用心去了解和看見真實的孩子。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問題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一些家長,寄希望於專家給出一兩副靈丹妙藥,就能徹底解決問題,這是完全不切合實際的。

因為孩子的所有問題,其實反應的都是家長的問題。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都是內心無力的,他們自以為愛孩子,卻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孩子,這樣的家長自然無法給孩子以成長的力量,也無法為孩子提供適合成長的土壤環境,並做出正確而有效的引導。

即便經過專家的努力把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扭轉了,孩子有了好的轉變,但問題也並不能因此而得到徹底解決。如果家長自己的觀念和認知沒有跟著改變,思維與行為模式也沒有跟著改變,孩子的問題依然會反覆。如果孩子成長環境沒有發生改變,一切終究會恢復原狀,回到當初的模式和狀態裡。

所以,親子教育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家長的自我改變和自我成長上。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親子教育失敗的主要根源,是家長們喜歡在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而忽略了孩子本人

忽略感受,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死穴”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這是素質教育觀察為大家整理的一份閱讀清單,請查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