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幼兒園 蘇青荷 2019-09-03
"

幼兒園活動,表演結束後,老師把孩子們都送到了家長手裡,小朋友知道我對他比較放任"自由",沒啥大問題我不管他,於是在看臺一塊兒空地玩得很開心,可是,當他站到過道上擋著路影響到了別人,我過去制止時,一不小心,害他手裡的小喇叭玩具摔成了零件。

小朋友特別生氣,一揮手就往我身上拍了一下。

旁邊正好有個奶奶看到了,說:哎,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

我在旁邊有一絲尷尬,但是沒有制止小朋友。

事後想想,我,一個自認為看過N本育兒書、學過育兒課程、擁有高學歷的實用主義、學習型媽媽,一個覺得自己學有所成,懂得育兒的家長,對於孩子發脾氣,還是一樣要受著呀!

我心裡默默取笑自己,但是,卻迅速在腦子裡要這樣做的幾個理由給過了一遍。

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受生理因素限制

就像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剛剛滿月的孩子就學會走路一樣,孩子的情緒發展,也受生理條件限制。身體發育到每一階段,孩子的情緒課題都各有不同。比如,出生後的前六個月,嬰兒只會高興、傷心、恐懼、生氣這些基本情緒。

六個月後,孩子開始跟身邊人有了更多互動,大腦受到了豐富的刺激,產生了更多的情緒體驗,如不甘心、期望等,也開始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表達自己的心裡所需,得不到後的情緒表露、並可以覺察到別人的情緒。

最近國外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就是,小嬰兒的媽媽笑,她也笑,後來媽媽緊鎖眉頭沒有表情,孩子開始試圖調動媽媽情緒,當媽媽情緒始終不為所動時,孩子開始恐懼哭泣。

"

幼兒園活動,表演結束後,老師把孩子們都送到了家長手裡,小朋友知道我對他比較放任"自由",沒啥大問題我不管他,於是在看臺一塊兒空地玩得很開心,可是,當他站到過道上擋著路影響到了別人,我過去制止時,一不小心,害他手裡的小喇叭玩具摔成了零件。

小朋友特別生氣,一揮手就往我身上拍了一下。

旁邊正好有個奶奶看到了,說:哎,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

我在旁邊有一絲尷尬,但是沒有制止小朋友。

事後想想,我,一個自認為看過N本育兒書、學過育兒課程、擁有高學歷的實用主義、學習型媽媽,一個覺得自己學有所成,懂得育兒的家長,對於孩子發脾氣,還是一樣要受著呀!

我心裡默默取笑自己,但是,卻迅速在腦子裡要這樣做的幾個理由給過了一遍。

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受生理因素限制

就像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剛剛滿月的孩子就學會走路一樣,孩子的情緒發展,也受生理條件限制。身體發育到每一階段,孩子的情緒課題都各有不同。比如,出生後的前六個月,嬰兒只會高興、傷心、恐懼、生氣這些基本情緒。

六個月後,孩子開始跟身邊人有了更多互動,大腦受到了豐富的刺激,產生了更多的情緒體驗,如不甘心、期望等,也開始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表達自己的心裡所需,得不到後的情緒表露、並可以覺察到別人的情緒。

最近國外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就是,小嬰兒的媽媽笑,她也笑,後來媽媽緊鎖眉頭沒有表情,孩子開始試圖調動媽媽情緒,當媽媽情緒始終不為所動時,孩子開始恐懼哭泣。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一歲半以後,孩子發展出了更高的情緒,稱之為自我意識情緒。這個是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有關係的。孩子有了羞愧、內疚、自豪等自我意識的情緒。

這種高級情緒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孩子一歲三個月或者更早就可以因為通過完成一項從未嘗試的工作而體會到自豪的情緒,這個與孩子家長及時的關注激勵也有關係。一個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後身邊人及時反饋和沒有反饋區別很大。

大腦的前額葉,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控制。也就是說,大人憤怒時,可能會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其他方式對其進行壓制,這都是大腦前額葉在起作用。那麼孩子呢?

兩歲時,孩子的前額葉才剛剛開始發展。直到二十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

所以,讓一個才幾歲的孩子去控制情緒,根本是不現實的,不僅不現實,而且有些強人所難。

孩子要學的不是控制情緒,而是情緒表達和發洩的正確方式。

情緒是天生的產物,孩子無法控制。那麼孩子對待情緒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情緒

一兩歲的孩子,對情緒問題不是那麼敏感,很快注意力就可以被轉移而遺忘,當幼兒到了四五歲,語言發展到一定程度,但仍不足以先於行為表達的時候,換句話說,語言追不上大腦的速度,這邊情緒來了,比如憤怒,就是表達不出來,還是伸手拍一下"來(表達)"得快。

這時候,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書中很多場景是孩子熟悉的,書裡一些情況孩子可能也遇到過,可以通過書中內容讓孩子明白,這個是生氣,這個是憤怒,當你生氣憤怒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如果你用打人、摔東西的方式來表達,就不是正確的行為。

我是通過這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教小朋友認識情緒的。

"

幼兒園活動,表演結束後,老師把孩子們都送到了家長手裡,小朋友知道我對他比較放任"自由",沒啥大問題我不管他,於是在看臺一塊兒空地玩得很開心,可是,當他站到過道上擋著路影響到了別人,我過去制止時,一不小心,害他手裡的小喇叭玩具摔成了零件。

小朋友特別生氣,一揮手就往我身上拍了一下。

旁邊正好有個奶奶看到了,說:哎,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

我在旁邊有一絲尷尬,但是沒有制止小朋友。

事後想想,我,一個自認為看過N本育兒書、學過育兒課程、擁有高學歷的實用主義、學習型媽媽,一個覺得自己學有所成,懂得育兒的家長,對於孩子發脾氣,還是一樣要受著呀!

我心裡默默取笑自己,但是,卻迅速在腦子裡要這樣做的幾個理由給過了一遍。

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受生理因素限制

就像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剛剛滿月的孩子就學會走路一樣,孩子的情緒發展,也受生理條件限制。身體發育到每一階段,孩子的情緒課題都各有不同。比如,出生後的前六個月,嬰兒只會高興、傷心、恐懼、生氣這些基本情緒。

六個月後,孩子開始跟身邊人有了更多互動,大腦受到了豐富的刺激,產生了更多的情緒體驗,如不甘心、期望等,也開始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表達自己的心裡所需,得不到後的情緒表露、並可以覺察到別人的情緒。

最近國外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就是,小嬰兒的媽媽笑,她也笑,後來媽媽緊鎖眉頭沒有表情,孩子開始試圖調動媽媽情緒,當媽媽情緒始終不為所動時,孩子開始恐懼哭泣。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一歲半以後,孩子發展出了更高的情緒,稱之為自我意識情緒。這個是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有關係的。孩子有了羞愧、內疚、自豪等自我意識的情緒。

這種高級情緒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孩子一歲三個月或者更早就可以因為通過完成一項從未嘗試的工作而體會到自豪的情緒,這個與孩子家長及時的關注激勵也有關係。一個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後身邊人及時反饋和沒有反饋區別很大。

大腦的前額葉,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控制。也就是說,大人憤怒時,可能會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其他方式對其進行壓制,這都是大腦前額葉在起作用。那麼孩子呢?

兩歲時,孩子的前額葉才剛剛開始發展。直到二十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

所以,讓一個才幾歲的孩子去控制情緒,根本是不現實的,不僅不現實,而且有些強人所難。

孩子要學的不是控制情緒,而是情緒表達和發洩的正確方式。

情緒是天生的產物,孩子無法控制。那麼孩子對待情緒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情緒

一兩歲的孩子,對情緒問題不是那麼敏感,很快注意力就可以被轉移而遺忘,當幼兒到了四五歲,語言發展到一定程度,但仍不足以先於行為表達的時候,換句話說,語言追不上大腦的速度,這邊情緒來了,比如憤怒,就是表達不出來,還是伸手拍一下"來(表達)"得快。

這時候,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書中很多場景是孩子熟悉的,書裡一些情況孩子可能也遇到過,可以通過書中內容讓孩子明白,這個是生氣,這個是憤怒,當你生氣憤怒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如果你用打人、摔東西的方式來表達,就不是正確的行為。

我是通過這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教小朋友認識情緒的。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主角比薩的玩具被弟弟玩了之後,比薩想打弟弟。

"

幼兒園活動,表演結束後,老師把孩子們都送到了家長手裡,小朋友知道我對他比較放任"自由",沒啥大問題我不管他,於是在看臺一塊兒空地玩得很開心,可是,當他站到過道上擋著路影響到了別人,我過去制止時,一不小心,害他手裡的小喇叭玩具摔成了零件。

小朋友特別生氣,一揮手就往我身上拍了一下。

旁邊正好有個奶奶看到了,說:哎,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

我在旁邊有一絲尷尬,但是沒有制止小朋友。

事後想想,我,一個自認為看過N本育兒書、學過育兒課程、擁有高學歷的實用主義、學習型媽媽,一個覺得自己學有所成,懂得育兒的家長,對於孩子發脾氣,還是一樣要受著呀!

我心裡默默取笑自己,但是,卻迅速在腦子裡要這樣做的幾個理由給過了一遍。

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受生理因素限制

就像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剛剛滿月的孩子就學會走路一樣,孩子的情緒發展,也受生理條件限制。身體發育到每一階段,孩子的情緒課題都各有不同。比如,出生後的前六個月,嬰兒只會高興、傷心、恐懼、生氣這些基本情緒。

六個月後,孩子開始跟身邊人有了更多互動,大腦受到了豐富的刺激,產生了更多的情緒體驗,如不甘心、期望等,也開始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表達自己的心裡所需,得不到後的情緒表露、並可以覺察到別人的情緒。

最近國外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就是,小嬰兒的媽媽笑,她也笑,後來媽媽緊鎖眉頭沒有表情,孩子開始試圖調動媽媽情緒,當媽媽情緒始終不為所動時,孩子開始恐懼哭泣。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一歲半以後,孩子發展出了更高的情緒,稱之為自我意識情緒。這個是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有關係的。孩子有了羞愧、內疚、自豪等自我意識的情緒。

這種高級情緒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孩子一歲三個月或者更早就可以因為通過完成一項從未嘗試的工作而體會到自豪的情緒,這個與孩子家長及時的關注激勵也有關係。一個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後身邊人及時反饋和沒有反饋區別很大。

大腦的前額葉,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控制。也就是說,大人憤怒時,可能會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其他方式對其進行壓制,這都是大腦前額葉在起作用。那麼孩子呢?

兩歲時,孩子的前額葉才剛剛開始發展。直到二十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

所以,讓一個才幾歲的孩子去控制情緒,根本是不現實的,不僅不現實,而且有些強人所難。

孩子要學的不是控制情緒,而是情緒表達和發洩的正確方式。

情緒是天生的產物,孩子無法控制。那麼孩子對待情緒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情緒

一兩歲的孩子,對情緒問題不是那麼敏感,很快注意力就可以被轉移而遺忘,當幼兒到了四五歲,語言發展到一定程度,但仍不足以先於行為表達的時候,換句話說,語言追不上大腦的速度,這邊情緒來了,比如憤怒,就是表達不出來,還是伸手拍一下"來(表達)"得快。

這時候,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書中很多場景是孩子熟悉的,書裡一些情況孩子可能也遇到過,可以通過書中內容讓孩子明白,這個是生氣,這個是憤怒,當你生氣憤怒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如果你用打人、摔東西的方式來表達,就不是正確的行為。

我是通過這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教小朋友認識情緒的。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主角比薩的玩具被弟弟玩了之後,比薩想打弟弟。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媽媽及時出現制止了他,並教她跟弟弟交換,還畫五個獎勵的圓圈,集齊五個可以召喚大餐獎勵。比薩逐漸學會了正確的表達憤怒,最後成功得到了獎勵.

"

幼兒園活動,表演結束後,老師把孩子們都送到了家長手裡,小朋友知道我對他比較放任"自由",沒啥大問題我不管他,於是在看臺一塊兒空地玩得很開心,可是,當他站到過道上擋著路影響到了別人,我過去制止時,一不小心,害他手裡的小喇叭玩具摔成了零件。

小朋友特別生氣,一揮手就往我身上拍了一下。

旁邊正好有個奶奶看到了,說:哎,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

我在旁邊有一絲尷尬,但是沒有制止小朋友。

事後想想,我,一個自認為看過N本育兒書、學過育兒課程、擁有高學歷的實用主義、學習型媽媽,一個覺得自己學有所成,懂得育兒的家長,對於孩子發脾氣,還是一樣要受著呀!

我心裡默默取笑自己,但是,卻迅速在腦子裡要這樣做的幾個理由給過了一遍。

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受生理因素限制

就像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剛剛滿月的孩子就學會走路一樣,孩子的情緒發展,也受生理條件限制。身體發育到每一階段,孩子的情緒課題都各有不同。比如,出生後的前六個月,嬰兒只會高興、傷心、恐懼、生氣這些基本情緒。

六個月後,孩子開始跟身邊人有了更多互動,大腦受到了豐富的刺激,產生了更多的情緒體驗,如不甘心、期望等,也開始在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表達自己的心裡所需,得不到後的情緒表露、並可以覺察到別人的情緒。

最近國外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就是,小嬰兒的媽媽笑,她也笑,後來媽媽緊鎖眉頭沒有表情,孩子開始試圖調動媽媽情緒,當媽媽情緒始終不為所動時,孩子開始恐懼哭泣。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一歲半以後,孩子發展出了更高的情緒,稱之為自我意識情緒。這個是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有關係的。孩子有了羞愧、內疚、自豪等自我意識的情緒。

這種高級情緒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孩子一歲三個月或者更早就可以因為通過完成一項從未嘗試的工作而體會到自豪的情緒,這個與孩子家長及時的關注激勵也有關係。一個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後身邊人及時反饋和沒有反饋區別很大。

大腦的前額葉,負責控制情緒和行為控制。也就是說,大人憤怒時,可能會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其他方式對其進行壓制,這都是大腦前額葉在起作用。那麼孩子呢?

兩歲時,孩子的前額葉才剛剛開始發展。直到二十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

所以,讓一個才幾歲的孩子去控制情緒,根本是不現實的,不僅不現實,而且有些強人所難。

孩子要學的不是控制情緒,而是情緒表達和發洩的正確方式。

情緒是天生的產物,孩子無法控制。那麼孩子對待情緒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情緒

一兩歲的孩子,對情緒問題不是那麼敏感,很快注意力就可以被轉移而遺忘,當幼兒到了四五歲,語言發展到一定程度,但仍不足以先於行為表達的時候,換句話說,語言追不上大腦的速度,這邊情緒來了,比如憤怒,就是表達不出來,還是伸手拍一下"來(表達)"得快。

這時候,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書中很多場景是孩子熟悉的,書裡一些情況孩子可能也遇到過,可以通過書中內容讓孩子明白,這個是生氣,這個是憤怒,當你生氣憤怒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如果你用打人、摔東西的方式來表達,就不是正確的行為。

我是通過這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教小朋友認識情緒的。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主角比薩的玩具被弟弟玩了之後,比薩想打弟弟。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媽媽及時出現制止了他,並教她跟弟弟交換,還畫五個獎勵的圓圈,集齊五個可以召喚大餐獎勵。比薩逐漸學會了正確的表達憤怒,最後成功得到了獎勵.

“不能打媽媽,怎麼可以亂髮脾氣呢?”你可能誤讀了孩子的情緒

這本書講清楚了情緒的產生,正確的表達,以及正確表達後的獎勵。三者結合,可以讓孩子堅持一種行為習慣。

我講完這本繪本,也在家花了五個空白的圓圈,講好規則,告訴小朋友正確表達情緒就可以畫一個。

有時候小朋友即使錯誤的表達了情緒,會在道歉後要求畫一個笑臉。我哭笑不得,雖然沒有嚴格按照規則,但是有意願,就意味著改變,有這份心也算是進步了,

控制情緒的概念,應該是針對家長說的。而且,因為這個概念不明朗,很多人把控制情緒與壓抑情緒混淆,而且把壓抑情緒用到了孩子身上,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有情緒不能表達,不利於心智健康成長。

尤其是男孩子,與女孩子大腦構造不同,有些事情發生了,女孩子可以有緩衝,可以權衡一會兒,但男孩就不行,要玩具——不買——哭,情緒就是這麼直接。所以,對於孩子的情緒,家長也要努力做到包容和接納。

家長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一歲半以後,家長就要注意控制情緒了。

不在孩子面前吼叫,和另一半吵架,真想吵,趁孩子睡著了,痛痛快快吵,成人也需要情緒發洩。

孩子犯錯後,不要立刻"變臉",先控制自己的表情,家長髮起怒來看,面目一般都很"猙獰",只是我們自己看不到。而面部表情,又是最直觀的,孩子一眼就會看到。

正確認識孩子犯錯。人無完人,尤其小孩子犯錯,只要不是主觀故意,大人完全可以講道理包容,那種犯錯就"批評打罵",效果雖然明顯,但是不持久,說白了也是偷懶的方法。

其次,情緒不佳的時候,你感覺一點就著,離"炸毛"不遠的時候,一定要遠離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是最無辜的,但是其家中"弱勢群體"的角色,很容易成為無辜的"出氣筒"。

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家長,很難教孩子正確表達和情緒管理。

因此,適時"離開",請家裡另一位隊友帶孩子,是比較有效的一個方法。

雖然,成年人的前額葉都發育成熟了,幾十歲的人大發雷霆的情況也依然比比皆是。更不用說幾歲的孩子了。

結語

我家小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用手錶達憤怒的次數少多了,但是新問題也隨之出現,他學會了"語言暴力",心理學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這本書提到,類似"屎尿屁"這種語言,讓孩子體會到了語言的力量,孩子很有可能用它來表達情緒。

孩子有時候也會說:"臭爸爸、臭媽媽!""我打你"等。

孩子的語言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其實是他成長的一個信號。家長不必過度緊張。

人有喜怒哀樂,而情緒就是副產品,客觀面對孩子情緒,理解並接納孩子,認清這幾個問題,孩子情緒管理問題不再迷茫。

說到容易做到難,各位家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大家一起來修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