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01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國科學家同步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這件事可以說是一個重磅炸彈,在科學界掀起了一陣浪潮。

什麼是雙中子星呢,它是雙子星的一個變種,它們互相吸引對方,互相繞著對方旋轉不分離。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雙子星為什麼互相糾纏,既不靠近,也不分離,就在於它們在吸引與擺脫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結構。

這種現象在宇宙中,比比皆是,地球與月球,地球與太陽,太陽系與銀河系,它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過程。

而其中的原理就是我們很早學過的知識牛頓定律第三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施加一個力。

這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僅體現在各種天體物理現象中,也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我們走路、吃飯、運動等等,無一不體現著力的相互作用。

沒有力的相互作用,我們站都沒法站。

如果沒有力的相互作用,我們路都沒法走。

如果沒有力的相互作用,我們吃的東西都咽不下去。

如果沒有力的相互作用,我們打球、游泳都沒法玩了。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力的相互作用體構成我們世界的基本定律,因此存在於我們世間萬物中。

同樣,人與環境之間也存在力的相互作用。

02

俄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一種應用於人類發展的,類似於類似於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論-----生態系統論,包括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和宏觀系統。他認為,環境(或自然生態)是“一組嵌套結構,每一個嵌套在下一個中,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生態系統論強調影響發展的各個因素間的相互聯繫,各個層級彼此關聯,系統中的某一部分改變都會影響其他的部分。環境與個體相互作用並影響著個體發展。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舉個簡單例子。

我們知道,最近幾年小鮮肉霸佔熒屏,到處都是各種小鮮肉的身影,鹿晗、張藝興、吳亦凡、範丞丞、蔡徐坤,反正這些小鮮肉走到哪裡都是一陣尖叫。2016年鹿晗和郵箱合影結果引來一群女粉絲徹夜排隊合影。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以前我們不是也是崇尚硬漢的嗎?怎麼現在就變成喜歡小鮮肉了?

這就是環境和個人雙向互動的結果。

一開始,小鮮肉還只在韓國流行,有部分人喜歡,但是在國內推廣後,發現有很大的潛力,於是加大推廣力度,影響擴大後,更多的人喜歡,而有更多的人喜歡,就再擴大推廣力度,這樣不斷的滾雪球,越來越多,於是周圍的人都在談論小鮮肉,本來無所謂喜歡不喜歡的,現在也喜歡了,於是小鮮肉就成了一種風氣。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我們創造了小鮮肉文化,反過來小鮮肉文化又影響了更多的人。

於是越來越多的男人變得娘炮了,人們也越來越喜歡娘炮了。

人與環境的共同作用,讓我們變成了現在的我們,讓我們環境變成了現在的環境。

03

面對同一棵大樹,木匠看到的是木材,想象可以做什麼樣的傢俱;畫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調,可以構思什麼樣的畫面;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長形態,屬於什麼種類。

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件事,做出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他會在自己過去認知的基礎上,發現屬於符合自己認知結構的東西。

從前,一個鎮的門口坐著一位老人。這天,來了一個流浪漢。他問老人“這個鎮上的人怎麼樣?”老人想了一會,問道“你之前來的鎮上的人怎麼樣?”,流浪漢回答道“別提了,之前鎮上的人可摳了,每天最多就只能要一個饅頭吃。”老人說“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於是這個流浪漢就走了。過了一天,又來了一個流浪漢,他問道“這個鎮上的人怎麼樣”,老人又問了同樣的問題,“你之前來的鎮上的人怎麼樣?”流浪漢回答道“之前鎮上的人太慷慨了,我每天都可以要到一個饅頭吃。”老人又回到道“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

同一個世界在不同人的眼裡是不同的,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經過我們認知加工後的世界。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這個世界撲面而來的信息過多,我們選擇了自己想看到的那部分。這形成了我們眼中所謂真實的世界。所以,當我們認為的世界只是我們眼中的世界。

當你開車時,你越著急,你會發現紅燈越多。

當你懷孕時,你看到路上的懷孕的就越多。

當你買了量小眾車型,你發現路上這種車也挺多

這一切,不是巧合,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取決你的認知結構。而你的認知結構又反過來強化你的認知。

於是你發現:

紅燈確實越來越多,你更加著急。

懷孕的確實不少,你覺得懷孕很幸福。

這種小眾車也挺受歡迎,你覺得買這輛車買對了。

人的認知決定了我們跟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04

當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不可避免的運用這套認知系統。

如果一個孩子在幾件事上表現的有些叛逆好動,於是父母懷疑他是不是真的這樣,所以在生活中特別留意這些表現。

根據我們的認知原理,一旦我們帶上了有色眼鏡,我們就會忽視孩子聽話認真的表現,只看到了孩子叛逆好動的行為。於是我們開始形成孩子叛逆好動的定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不知不覺的從言語、行為上反映這種叛逆好動的定位。”你怎麼這麼叛逆“、”你就不能老實會“,而孩子聽這種話多了,也覺得自己就是叛逆好動,所以在日常行為中就讓自己表現的這樣。而父母看到孩子的表現,就更加認為孩子是叛逆好動的。於是,孩子就從一開始沒有叛逆好動行為,變得真的叛逆好動了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自我實現預言。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年級裡隨即挑選了20名學生。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告訴校長和相關老師,這些學生非常優秀,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其實這些學生並沒有特殊指出。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那20名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選出來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教師收到暗示,覺得這些學生是可造之材,因而對這些學生有了更高的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和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認知結構的變化導致了相互關係的變化。

05

當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再看看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在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我們選擇教育方式。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不符合我們的要求時,我們就情不自禁的想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於是我們就改變了我們的教育行為。

比如我們在外面玩,孩子喜歡上了一個玩具,非要買。我們原本不想買,因為已經買過很多類似的了。但是孩子撒潑打滾,非要要,結果我們妥協了,給他買了。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原來的教育方式是拒絕的,但是在孩子堅持不妥協的行為下,我們改變了教育方式,給他買了。

由禁止到放縱,表面上看是父母自行選擇的結果,而事實上是孩子的用自己的行為誘導了父母改變原來的教育方式。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這種孩子誘導父母改變教育方式的情景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孩子如果早上賴床,父母就不由自主的一次次的降低起床標準。

孩子如果按時寫作業,我們就放寬對孩子的遊戲設定。

孩子如果總是打別的孩子,我們就會限制孩子的自由。

當然,既然影響是相互的,當孩子誘導父母改變了教育行為,反過來,父母的改變又引起了孩子的改變。

比如孩子以前起床必須要父母叫才起來,現在父母改變了教育方式,他們決定不叫了,給孩子買個鬧鐘。當鬧鐘響後讓孩子自己起。如果父母能堅持自己的教育標準,孩子最終會適應這種改變,從原來必須要父母叫,變成自己到點就自己起。

這種互動影響過程,就像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玩太極推手,你來我往,此消彼長。始終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中,從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這樣一個循環往復過程。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孩子的改變導致父母的改變,而父母的改變也會影響孩子的改變。

06

這種相互作用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既可以讓它向好的方向發展,也可以讓它向壞的方向發展,全憑我們建立在何種認知結構上,採用了何種教育方式。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是發展的,會變得越來越優秀,那麼我們會採用鼓勵引導的方法,幫助他們變得越來好。於是孩子真的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是固化的,屢教不改的,那麼我們會採用控制管理的方式,避免他們犯錯。於是孩子變得越來越消極。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因此,我們要學會怎樣利用這種相互作用,有利於我們的孩子發展。

1、不要光指望改變孩子,而不改變自己。

我們既然知道這種影響是相互的,我們就不能光想教育孩子改變,而不改變自己。

當孩子做出了改變,表現出了很多優秀的進步行為,但是我們父母沒有改變,依然用過去的認知方式看待孩子,只看到他的缺點,看不到他的進步,那麼孩子進步行為就得不到迴應,久而久之還是會變回原來的樣子。

優秀的父母應該具有空杯心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是總抱有成見的面對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進步視而不見。

所以,每當父母面對孩子行為時,問一問自己,孩子在這件事上體現了哪些優秀的品質,存在哪些欠缺。我們既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又要看到孩子的缺點。然後選擇符合我們教育理念的語言傳達我們的思想。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2、你想得到什麼的孩子,你先把自己變成面對這樣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因為教育孩子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當父母改變自己的認知,改變自己的行為後,孩子也會隨之改變。

如果你想得到一個聽話的孩子,那麼你先想想面對一個聽話的孩子父母應該是什麼樣的,然後把自己變成那個樣子。

如果你想得到一個學習認真的孩子,那麼你先想想一個學習認真的父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然後把自己變成那個樣子。

你想要什麼樣的孩子,你就先把自己變成那樣孩子的父母應該的樣子。

當然,這種變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父母從一個互相影響的平衡到另一個平衡,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父母逐漸變化調整自己,從而引導孩子逐漸變化。

不是父母選擇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誘導父母如何教育他們

結語

教育孩子是一個雙向影響的過程,就跟力的相互作用一樣,互相影響、互相改變。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的改變引起了父母的改變,而父母的改變又反過來強化了孩子的改變;反過來,亦然。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神通奶爸“既不出售焦慮,也不販賣雞湯,只講純粹的育兒技巧。

更多鏈接:科技感十足的兒童小玩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