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剖析5種對孩子的教育行為,\'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

文/橘子奶爸 原創首發 歡迎轉載

我們從小經歷的很多教育方式,現在正上演在我們教育孩子的身上。

我們那時候認為很好的東西,其實現在依然很好。

只不過是因為過度而走了樣。

漸漸的,它們背上了所謂的"中國式XX"的"惡"名。

這樣被調侃的背後,折射的是現代家長的焦慮和過度行為。

這些教育行為,掌握好了度就讓孩子變得優秀,過了度就讓孩子拙劣。

可謂"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那麼,就讓我們去剖析一下這些所謂的"中國式"教育,看看如何掌握這個度。

(一)「犬子」思想,過度貶低自己孩子

兩個熟人帶著孩子相遇,難免會聊著孩子的事情。聊孩子,難免又會聊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學習成績。

遇到最常見的話"我家孩子不行,沒有你女兒厲害"。

恰恰很多時候,自己孩子就在身邊。

有的人覺得打壓、貶低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是正向的。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偽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應該是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方法解決和處理問題。

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和貶低。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看待犬子思想和進行挫折教育呢?

美國人尼爾森著了一本《正面管教》的書,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

文/橘子奶爸 原創首發 歡迎轉載

我們從小經歷的很多教育方式,現在正上演在我們教育孩子的身上。

我們那時候認為很好的東西,其實現在依然很好。

只不過是因為過度而走了樣。

漸漸的,它們背上了所謂的"中國式XX"的"惡"名。

這樣被調侃的背後,折射的是現代家長的焦慮和過度行為。

這些教育行為,掌握好了度就讓孩子變得優秀,過了度就讓孩子拙劣。

可謂"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那麼,就讓我們去剖析一下這些所謂的"中國式"教育,看看如何掌握這個度。

(一)「犬子」思想,過度貶低自己孩子

兩個熟人帶著孩子相遇,難免會聊著孩子的事情。聊孩子,難免又會聊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學習成績。

遇到最常見的話"我家孩子不行,沒有你女兒厲害"。

恰恰很多時候,自己孩子就在身邊。

有的人覺得打壓、貶低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是正向的。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偽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應該是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方法解決和處理問題。

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和貶低。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看待犬子思想和進行挫折教育呢?

美國人尼爾森著了一本《正面管教》的書,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心理學|剖析5種對孩子的教育行為,'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書中講到,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書中給了三個提示:

1、我們做什麼永遠不如怎麼做更重要。

2、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

3、有時候,我們必須反覆學習同一件事情。

《正面管教》,其核心思想是要專注於解決問題,既正視缺點,又注重鼓勵。值得一看。

(二)用"孔融讓梨"道德綁架孩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深入人心了。

作為謙讓教育的典範,"孔融讓梨"被寫入了語文課本。

但 "謙讓"教育卻並沒有做好,反而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

我家小橘子一年級的時候和全班同學一起出去遊學,為期一天。

回家後,我們覺得應該開開心心的事,結果搞得悶悶不樂。

詢問之下,才知道問題就出在這個"讓"字上。

他們出去後,上午是體能和拓展訓練,搞得特別疲勞。

中午吃飯的時候,同桌的孩子都搶著吃飯,小橘子卻規規矩矩的細嚼慢嚥,別人喜歡吃的,都不和人搶。

最後,沒吃飽挨著餓,參加了下午的活動。

其心情,可想而知。

過度的要求孩子謙讓,是否真的就對孩子成長有好處?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他律階段"理論和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前習俗道德"水平都對這方面有過研究。

皮亞傑的理論中,孩子4到7歲,道德發展進入了"他律階段"。指的是孩子的道德判斷,受到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影響。實際表現為遵從父母、長輩、老師的要求。

勞倫斯·科爾伯格的理論中,這個年齡段正處在"前習俗道德"水平,認為孩子並不理解真正的社會習俗和規則,之所以服從規則只是為了得到表揚、避免懲罰的行為而已。

按照兩人的理論,其實在小學二年級以下的孩子,並不能完全懂"孔融讓梨"。

之所以存在讓,只是為了獲得表揚而做的一種行為而已。

那是不是就說不應該宣揚謙讓呢?

謙讓,謙和,是一種美德,當然是需要培養。

但是選擇時機應該在孩子8歲以後,這樣孩子明白事理,更懂得謙讓的精髓,更明白怎麼謙讓。

(三)強迫要求孩子分享甚至幫孩子分享

親戚家的小孩到我們家來玩,看上了小橘子的玩具飛機。

這個飛機是小橘子特別喜歡的玩具,平時自己都捨不得玩。

親戚小孩來了之後,硬要玩這個飛機,在小橘子婆婆的軟硬兼施的情況下,被迫和他分享。

臨走時,親戚小孩哭鬧著就要這個飛機,最後又被小橘子婆婆強制送給了他。

人走後,小橘子哭了。

婆婆卻說"別人是客人,這個玩具就該送給他。"

這樣的分享對嗎?

顯然不對,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負面的情緒。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過"強制分享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強制性的分享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

"

文/橘子奶爸 原創首發 歡迎轉載

我們從小經歷的很多教育方式,現在正上演在我們教育孩子的身上。

我們那時候認為很好的東西,其實現在依然很好。

只不過是因為過度而走了樣。

漸漸的,它們背上了所謂的"中國式XX"的"惡"名。

這樣被調侃的背後,折射的是現代家長的焦慮和過度行為。

這些教育行為,掌握好了度就讓孩子變得優秀,過了度就讓孩子拙劣。

可謂"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那麼,就讓我們去剖析一下這些所謂的"中國式"教育,看看如何掌握這個度。

(一)「犬子」思想,過度貶低自己孩子

兩個熟人帶著孩子相遇,難免會聊著孩子的事情。聊孩子,難免又會聊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學習成績。

遇到最常見的話"我家孩子不行,沒有你女兒厲害"。

恰恰很多時候,自己孩子就在身邊。

有的人覺得打壓、貶低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是正向的。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偽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應該是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方法解決和處理問題。

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和貶低。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看待犬子思想和進行挫折教育呢?

美國人尼爾森著了一本《正面管教》的書,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心理學|剖析5種對孩子的教育行為,'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書中講到,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書中給了三個提示:

1、我們做什麼永遠不如怎麼做更重要。

2、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

3、有時候,我們必須反覆學習同一件事情。

《正面管教》,其核心思想是要專注於解決問題,既正視缺點,又注重鼓勵。值得一看。

(二)用"孔融讓梨"道德綁架孩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深入人心了。

作為謙讓教育的典範,"孔融讓梨"被寫入了語文課本。

但 "謙讓"教育卻並沒有做好,反而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

我家小橘子一年級的時候和全班同學一起出去遊學,為期一天。

回家後,我們覺得應該開開心心的事,結果搞得悶悶不樂。

詢問之下,才知道問題就出在這個"讓"字上。

他們出去後,上午是體能和拓展訓練,搞得特別疲勞。

中午吃飯的時候,同桌的孩子都搶著吃飯,小橘子卻規規矩矩的細嚼慢嚥,別人喜歡吃的,都不和人搶。

最後,沒吃飽挨著餓,參加了下午的活動。

其心情,可想而知。

過度的要求孩子謙讓,是否真的就對孩子成長有好處?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他律階段"理論和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前習俗道德"水平都對這方面有過研究。

皮亞傑的理論中,孩子4到7歲,道德發展進入了"他律階段"。指的是孩子的道德判斷,受到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影響。實際表現為遵從父母、長輩、老師的要求。

勞倫斯·科爾伯格的理論中,這個年齡段正處在"前習俗道德"水平,認為孩子並不理解真正的社會習俗和規則,之所以服從規則只是為了得到表揚、避免懲罰的行為而已。

按照兩人的理論,其實在小學二年級以下的孩子,並不能完全懂"孔融讓梨"。

之所以存在讓,只是為了獲得表揚而做的一種行為而已。

那是不是就說不應該宣揚謙讓呢?

謙讓,謙和,是一種美德,當然是需要培養。

但是選擇時機應該在孩子8歲以後,這樣孩子明白事理,更懂得謙讓的精髓,更明白怎麼謙讓。

(三)強迫要求孩子分享甚至幫孩子分享

親戚家的小孩到我們家來玩,看上了小橘子的玩具飛機。

這個飛機是小橘子特別喜歡的玩具,平時自己都捨不得玩。

親戚小孩來了之後,硬要玩這個飛機,在小橘子婆婆的軟硬兼施的情況下,被迫和他分享。

臨走時,親戚小孩哭鬧著就要這個飛機,最後又被小橘子婆婆強制送給了他。

人走後,小橘子哭了。

婆婆卻說"別人是客人,這個玩具就該送給他。"

這樣的分享對嗎?

顯然不對,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負面的情緒。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過"強制分享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強制性的分享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

心理學|剖析5種對孩子的教育行為,'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書中第四章介紹了孩子秩序敏感期後,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被成人打破,造成的負面影響具有不可逆性。

因此,要分享孩子的東西,必須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四)過度要求孩子向他人問好

開學家長會,作為家委會的一員,很多家長找我聊孩子的成長問題。

其中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孩子不喜歡講話,不喜歡打招呼。

很多時候,迫不得已逼著孩子站在一群大人面前依次介紹並重復給不同人問好。

比如:

"這是你大伯,叫大伯好""大伯好"

"這是你表叔,叫表叔好""表叔好"

……

很多人自認為這樣就可以培養孩子愛打招呼懂禮貌的好習慣。

恰恰相反,如果沒有選擇合適的年齡段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內向。

陳會昌老師曾經講過一個"陌生人焦慮"的理論。

所謂"陌生人焦慮",是指兒童由於陌生人的突然出現而產生的某種程度上的恐懼、緊張或不安的情緒。

這種對陌生人的焦慮從6個月左右就開始,直到15個月逐漸消失。

但有相當一部分小孩,因為父母教育方式不當,陌人生焦慮的程度非常的嚴重,甚至到了三四歲都還沒有消失。

這時候,你仍然用這樣的方法去"開導"小孩,適得其反。

因此,在小孩合適的時候,才開始讓孩子接觸陌生人,其實特別有必要。

如果因為有陌生人來了,小孩不願意打招呼或者表現出抽泣行為時,不要指責孩子,更不要強制打招呼,順其自然即可。

(五)過度要求孩子展示自己

孩子比同齡人背誦更多的古詩,學習了舞蹈、樂器、唱歌等技能,遇到親朋好友聚會,就特別容易被父母叫著展示自己的才藝。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

"乖兒子,來給叔叔阿姨們唱一首歌"

如果小孩站立不動或者抗拒,就劈頭蓋臉一頓,指不定聚會後還要對小孩進行"思想工作"。

很多家長認為,這丟了自己的臉面,實際上是你傷害了孩子。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埃裡克森提出過一個"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

文/橘子奶爸 原創首發 歡迎轉載

我們從小經歷的很多教育方式,現在正上演在我們教育孩子的身上。

我們那時候認為很好的東西,其實現在依然很好。

只不過是因為過度而走了樣。

漸漸的,它們背上了所謂的"中國式XX"的"惡"名。

這樣被調侃的背後,折射的是現代家長的焦慮和過度行為。

這些教育行為,掌握好了度就讓孩子變得優秀,過了度就讓孩子拙劣。

可謂"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那麼,就讓我們去剖析一下這些所謂的"中國式"教育,看看如何掌握這個度。

(一)「犬子」思想,過度貶低自己孩子

兩個熟人帶著孩子相遇,難免會聊著孩子的事情。聊孩子,難免又會聊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學習成績。

遇到最常見的話"我家孩子不行,沒有你女兒厲害"。

恰恰很多時候,自己孩子就在身邊。

有的人覺得打壓、貶低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是正向的。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偽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應該是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方法解決和處理問題。

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和貶低。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看待犬子思想和進行挫折教育呢?

美國人尼爾森著了一本《正面管教》的書,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心理學|剖析5種對孩子的教育行為,'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書中講到,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書中給了三個提示:

1、我們做什麼永遠不如怎麼做更重要。

2、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

3、有時候,我們必須反覆學習同一件事情。

《正面管教》,其核心思想是要專注於解決問題,既正視缺點,又注重鼓勵。值得一看。

(二)用"孔融讓梨"道德綁架孩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深入人心了。

作為謙讓教育的典範,"孔融讓梨"被寫入了語文課本。

但 "謙讓"教育卻並沒有做好,反而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

我家小橘子一年級的時候和全班同學一起出去遊學,為期一天。

回家後,我們覺得應該開開心心的事,結果搞得悶悶不樂。

詢問之下,才知道問題就出在這個"讓"字上。

他們出去後,上午是體能和拓展訓練,搞得特別疲勞。

中午吃飯的時候,同桌的孩子都搶著吃飯,小橘子卻規規矩矩的細嚼慢嚥,別人喜歡吃的,都不和人搶。

最後,沒吃飽挨著餓,參加了下午的活動。

其心情,可想而知。

過度的要求孩子謙讓,是否真的就對孩子成長有好處?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他律階段"理論和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前習俗道德"水平都對這方面有過研究。

皮亞傑的理論中,孩子4到7歲,道德發展進入了"他律階段"。指的是孩子的道德判斷,受到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影響。實際表現為遵從父母、長輩、老師的要求。

勞倫斯·科爾伯格的理論中,這個年齡段正處在"前習俗道德"水平,認為孩子並不理解真正的社會習俗和規則,之所以服從規則只是為了得到表揚、避免懲罰的行為而已。

按照兩人的理論,其實在小學二年級以下的孩子,並不能完全懂"孔融讓梨"。

之所以存在讓,只是為了獲得表揚而做的一種行為而已。

那是不是就說不應該宣揚謙讓呢?

謙讓,謙和,是一種美德,當然是需要培養。

但是選擇時機應該在孩子8歲以後,這樣孩子明白事理,更懂得謙讓的精髓,更明白怎麼謙讓。

(三)強迫要求孩子分享甚至幫孩子分享

親戚家的小孩到我們家來玩,看上了小橘子的玩具飛機。

這個飛機是小橘子特別喜歡的玩具,平時自己都捨不得玩。

親戚小孩來了之後,硬要玩這個飛機,在小橘子婆婆的軟硬兼施的情況下,被迫和他分享。

臨走時,親戚小孩哭鬧著就要這個飛機,最後又被小橘子婆婆強制送給了他。

人走後,小橘子哭了。

婆婆卻說"別人是客人,這個玩具就該送給他。"

這樣的分享對嗎?

顯然不對,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負面的情緒。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過"強制分享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強制性的分享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

心理學|剖析5種對孩子的教育行為,'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書中第四章介紹了孩子秩序敏感期後,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被成人打破,造成的負面影響具有不可逆性。

因此,要分享孩子的東西,必須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四)過度要求孩子向他人問好

開學家長會,作為家委會的一員,很多家長找我聊孩子的成長問題。

其中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孩子不喜歡講話,不喜歡打招呼。

很多時候,迫不得已逼著孩子站在一群大人面前依次介紹並重復給不同人問好。

比如:

"這是你大伯,叫大伯好""大伯好"

"這是你表叔,叫表叔好""表叔好"

……

很多人自認為這樣就可以培養孩子愛打招呼懂禮貌的好習慣。

恰恰相反,如果沒有選擇合適的年齡段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內向。

陳會昌老師曾經講過一個"陌生人焦慮"的理論。

所謂"陌生人焦慮",是指兒童由於陌生人的突然出現而產生的某種程度上的恐懼、緊張或不安的情緒。

這種對陌生人的焦慮從6個月左右就開始,直到15個月逐漸消失。

但有相當一部分小孩,因為父母教育方式不當,陌人生焦慮的程度非常的嚴重,甚至到了三四歲都還沒有消失。

這時候,你仍然用這樣的方法去"開導"小孩,適得其反。

因此,在小孩合適的時候,才開始讓孩子接觸陌生人,其實特別有必要。

如果因為有陌生人來了,小孩不願意打招呼或者表現出抽泣行為時,不要指責孩子,更不要強制打招呼,順其自然即可。

(五)過度要求孩子展示自己

孩子比同齡人背誦更多的古詩,學習了舞蹈、樂器、唱歌等技能,遇到親朋好友聚會,就特別容易被父母叫著展示自己的才藝。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

"乖兒子,來給叔叔阿姨們唱一首歌"

如果小孩站立不動或者抗拒,就劈頭蓋臉一頓,指不定聚會後還要對小孩進行"思想工作"。

很多家長認為,這丟了自己的臉面,實際上是你傷害了孩子。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埃裡克森提出過一個"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心理學|剖析5種對孩子的教育行為,'成神成魔,一念之間'

這個理論中,把人類生命分成了8個階段,18歲之前有5個階段。

我們遇到的強制展示自己的,通常是在12歲之前。

這種因為富有才華,炫耀式展示,不僅僅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可能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

因此,孩子是否願意展示自己的才華,首先應徵求孩子的意見。切不能說因為一群人起鬨,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就強制孩子展示,更有甚者還無端對孩子進行指責。

(六)學會和孩子做朋友是掌握度的關鍵

和孩子做朋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往往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占強勢地位,不容孩子反駁自己。

但細細想來,孩子他不僅僅是你的孩子,他更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他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需要的是我們去引導,而不是複製。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學會去尊重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我想你一定會成為孩子的朋友,做一個優秀的家長。

作者簡介:橘子奶爸,也叫橘子叔,是一個有兩個孩子的資深奶爸,熱愛文字、喜歡分享。我會經常更新育兒觀點文,希望大家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