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這是熊瑩老師第201篇原創文章 」

賺錢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給你買了這個的話,要花爸爸媽媽多少錢你知道嗎?

咱們家挺窮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孝敬我們啊!

涉及到錢,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特別習慣用這樣的口吻來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貧窮”和“愧疚感”來綁架孩子聽話懂事、勤儉節約。

對此,知乎上有位網友便提出了疑問: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問題發佈後已有千萬次瀏覽,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上述行為的控訴。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這是熊瑩老師第201篇原創文章 」

賺錢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給你買了這個的話,要花爸爸媽媽多少錢你知道嗎?

咱們家挺窮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孝敬我們啊!

涉及到錢,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特別習慣用這樣的口吻來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貧窮”和“愧疚感”來綁架孩子聽話懂事、勤儉節約。

對此,知乎上有位網友便提出了疑問: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問題發佈後已有千萬次瀏覽,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上述行為的控訴。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在家長們看來,告訴孩子家裡窮、賺錢辛苦,就可以避免孩子無節制地索要東西、花錢大手大腳、養成攀比的惡習,利於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少年說》節目中,就有一位小男孩上臺訴說了自己遭遇,他登上這個舞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母親經常對他說家裡很窮,給他的感覺的就是窮的揭不開鍋,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砸鍋賣鐵給你買的”,但實際上,家裡的情況並不像自己的母親說的,多年以來只有自己一人擔心著將來沒錢的生活。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這是熊瑩老師第201篇原創文章 」

賺錢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給你買了這個的話,要花爸爸媽媽多少錢你知道嗎?

咱們家挺窮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孝敬我們啊!

涉及到錢,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特別習慣用這樣的口吻來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貧窮”和“愧疚感”來綁架孩子聽話懂事、勤儉節約。

對此,知乎上有位網友便提出了疑問: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問題發佈後已有千萬次瀏覽,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上述行為的控訴。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在家長們看來,告訴孩子家裡窮、賺錢辛苦,就可以避免孩子無節制地索要東西、花錢大手大腳、養成攀比的惡習,利於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少年說》節目中,就有一位小男孩上臺訴說了自己遭遇,他登上這個舞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母親經常對他說家裡很窮,給他的感覺的就是窮的揭不開鍋,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砸鍋賣鐵給你買的”,但實際上,家裡的情況並不像自己的母親說的,多年以來只有自己一人擔心著將來沒錢的生活。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但是,希望孩子明白賺錢不易,父母採用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嗎?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這是熊瑩老師第201篇原創文章 」

賺錢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給你買了這個的話,要花爸爸媽媽多少錢你知道嗎?

咱們家挺窮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孝敬我們啊!

涉及到錢,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特別習慣用這樣的口吻來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貧窮”和“愧疚感”來綁架孩子聽話懂事、勤儉節約。

對此,知乎上有位網友便提出了疑問: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問題發佈後已有千萬次瀏覽,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上述行為的控訴。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在家長們看來,告訴孩子家裡窮、賺錢辛苦,就可以避免孩子無節制地索要東西、花錢大手大腳、養成攀比的惡習,利於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少年說》節目中,就有一位小男孩上臺訴說了自己遭遇,他登上這個舞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母親經常對他說家裡很窮,給他的感覺的就是窮的揭不開鍋,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砸鍋賣鐵給你買的”,但實際上,家裡的情況並不像自己的母親說的,多年以來只有自己一人擔心著將來沒錢的生活。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但是,希望孩子明白賺錢不易,父母採用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嗎?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你說的“賺錢辛苦”,其實孩子不懂

跟孩子談錢,父母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代代相傳。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關於錢最早的記憶,應該是那份只在自己手裡過一遍的壓歲錢。

爸爸媽媽幫你保管,省的你亂花。小孩子那麼多錢幹嘛?丟了怎麼辦?爸媽先幫你存著,等你大了就給你。

上述理由,這一代父母從上一輩處繼承,如今繼續對自己的孩子如此。

大多數父母的觀念往往還是孩子有錢就變壞,所以決不允許孩子手裡有錢。等孩子再大一些,到了必須與錢打交道的時候,為了孩子明白賺錢不易,便對孩子耳提面命“爸媽賺錢辛苦”。

但是,一句“賺錢辛苦”,孩子就會懂得生活不易、勤儉節約了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在孩子眼裡,你拿卡一刷,便把東西帶回家了,根本不知道“錢”到底是什麼。熊老師試問:在孩子不懂“錢”這個字的時候,就給孩子貼上一個將來會愛慕虛榮的標籤,甚至還帶著部分欺騙地說“咱家窮”,是不是對孩子太不公平?

中國孩子壓根兒就沒有金錢意識,算是中國兒童理財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特點。熊老師再試問: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3歲會英語、4歲會畫畫、5歲會鋼琴,為什麼偏偏覺得一個已經三四五六七歲的孩子可以完全沒有金錢觀念?

在《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一書中,有一個例子。

某經濟學家問一個孩子:你知道錢是什麼嗎?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張張紙。

經濟學家:那你知道這些紙是怎麼到你手上的嗎?

孩子:知道啊,過年的時候,會有壓歲錢;過生日的時候,也會有錢。反正每次過年和過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錢。

經濟學家啞口無言。是啊,他怎麼能指望一個毫無金錢意識的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勞動換來的,是需要去掙的。

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裡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過年、過生日,就能有錢,錢就是這麼輕鬆即可得來的,完全沒有人教育他們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其實這不是鋪張浪費,因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沒有浪費這個意識。這是沒有金錢觀念。——經濟學家楊長江

但在其他國家,家長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的“金錢教育”。英國從2011年開始,儲蓄和理財成為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美國孩子從3歲,父母就會有意識地進行經濟意識教育。新加坡在1992年,參加儲蓄的中小學生已超過53%。

賦予孩子掌握金錢的權利,才能真正地讓他們形成正確的金錢觀。手裡有錢的孩子才能知道錢是有限的,才能學會如何合理地花錢,才有興趣知道如何去獲得錢,真正明白“賺錢有多苦、苦在哪裡”。

所以,熊老師認為,從小要給孩子養成的不是賺錢很辛苦的指導,而是先引導孩子樹立對“錢”的概念。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這是熊瑩老師第201篇原創文章 」

賺錢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給你買了這個的話,要花爸爸媽媽多少錢你知道嗎?

咱們家挺窮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孝敬我們啊!

涉及到錢,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特別習慣用這樣的口吻來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貧窮”和“愧疚感”來綁架孩子聽話懂事、勤儉節約。

對此,知乎上有位網友便提出了疑問: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問題發佈後已有千萬次瀏覽,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上述行為的控訴。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在家長們看來,告訴孩子家裡窮、賺錢辛苦,就可以避免孩子無節制地索要東西、花錢大手大腳、養成攀比的惡習,利於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少年說》節目中,就有一位小男孩上臺訴說了自己遭遇,他登上這個舞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母親經常對他說家裡很窮,給他的感覺的就是窮的揭不開鍋,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砸鍋賣鐵給你買的”,但實際上,家裡的情況並不像自己的母親說的,多年以來只有自己一人擔心著將來沒錢的生活。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但是,希望孩子明白賺錢不易,父母採用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嗎?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你說的“賺錢辛苦”,其實孩子不懂

跟孩子談錢,父母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代代相傳。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關於錢最早的記憶,應該是那份只在自己手裡過一遍的壓歲錢。

爸爸媽媽幫你保管,省的你亂花。小孩子那麼多錢幹嘛?丟了怎麼辦?爸媽先幫你存著,等你大了就給你。

上述理由,這一代父母從上一輩處繼承,如今繼續對自己的孩子如此。

大多數父母的觀念往往還是孩子有錢就變壞,所以決不允許孩子手裡有錢。等孩子再大一些,到了必須與錢打交道的時候,為了孩子明白賺錢不易,便對孩子耳提面命“爸媽賺錢辛苦”。

但是,一句“賺錢辛苦”,孩子就會懂得生活不易、勤儉節約了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在孩子眼裡,你拿卡一刷,便把東西帶回家了,根本不知道“錢”到底是什麼。熊老師試問:在孩子不懂“錢”這個字的時候,就給孩子貼上一個將來會愛慕虛榮的標籤,甚至還帶著部分欺騙地說“咱家窮”,是不是對孩子太不公平?

中國孩子壓根兒就沒有金錢意識,算是中國兒童理財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特點。熊老師再試問: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3歲會英語、4歲會畫畫、5歲會鋼琴,為什麼偏偏覺得一個已經三四五六七歲的孩子可以完全沒有金錢觀念?

在《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一書中,有一個例子。

某經濟學家問一個孩子:你知道錢是什麼嗎?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張張紙。

經濟學家:那你知道這些紙是怎麼到你手上的嗎?

孩子:知道啊,過年的時候,會有壓歲錢;過生日的時候,也會有錢。反正每次過年和過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錢。

經濟學家啞口無言。是啊,他怎麼能指望一個毫無金錢意識的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勞動換來的,是需要去掙的。

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裡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過年、過生日,就能有錢,錢就是這麼輕鬆即可得來的,完全沒有人教育他們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其實這不是鋪張浪費,因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沒有浪費這個意識。這是沒有金錢觀念。——經濟學家楊長江

但在其他國家,家長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的“金錢教育”。英國從2011年開始,儲蓄和理財成為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美國孩子從3歲,父母就會有意識地進行經濟意識教育。新加坡在1992年,參加儲蓄的中小學生已超過53%。

賦予孩子掌握金錢的權利,才能真正地讓他們形成正確的金錢觀。手裡有錢的孩子才能知道錢是有限的,才能學會如何合理地花錢,才有興趣知道如何去獲得錢,真正明白“賺錢有多苦、苦在哪裡”。

所以,熊老師認為,從小要給孩子養成的不是賺錢很辛苦的指導,而是先引導孩子樹立對“錢”的概念。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金錢教育匱乏有多可怕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教訓孩子,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窮爸爸富爸爸》

今年3月份,桐廬的包女士發現銀行卡里僅剩幾千塊錢,從銀行流水中瞭解到有3萬多被家裡10歲兒子從2018年11月陸陸續續打賞給了直播平臺以及遊戲。

去年11月份,湖南湘潭市的周女士因為怕孩子無聊,就把手機拿給孩子玩遊戲,沒想到僅僅2個小時,孩子就給遊戲充值了18152元,相當於爸爸10個月的工資。,

最近還有個熊孩子上了熱搜: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這是熊瑩老師第201篇原創文章 」

賺錢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給你買了這個的話,要花爸爸媽媽多少錢你知道嗎?

咱們家挺窮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孝敬我們啊!

涉及到錢,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特別習慣用這樣的口吻來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貧窮”和“愧疚感”來綁架孩子聽話懂事、勤儉節約。

對此,知乎上有位網友便提出了疑問: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問題發佈後已有千萬次瀏覽,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上述行為的控訴。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在家長們看來,告訴孩子家裡窮、賺錢辛苦,就可以避免孩子無節制地索要東西、花錢大手大腳、養成攀比的惡習,利於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少年說》節目中,就有一位小男孩上臺訴說了自己遭遇,他登上這個舞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母親經常對他說家裡很窮,給他的感覺的就是窮的揭不開鍋,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砸鍋賣鐵給你買的”,但實際上,家裡的情況並不像自己的母親說的,多年以來只有自己一人擔心著將來沒錢的生活。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但是,希望孩子明白賺錢不易,父母採用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嗎?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你說的“賺錢辛苦”,其實孩子不懂

跟孩子談錢,父母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代代相傳。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關於錢最早的記憶,應該是那份只在自己手裡過一遍的壓歲錢。

爸爸媽媽幫你保管,省的你亂花。小孩子那麼多錢幹嘛?丟了怎麼辦?爸媽先幫你存著,等你大了就給你。

上述理由,這一代父母從上一輩處繼承,如今繼續對自己的孩子如此。

大多數父母的觀念往往還是孩子有錢就變壞,所以決不允許孩子手裡有錢。等孩子再大一些,到了必須與錢打交道的時候,為了孩子明白賺錢不易,便對孩子耳提面命“爸媽賺錢辛苦”。

但是,一句“賺錢辛苦”,孩子就會懂得生活不易、勤儉節約了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在孩子眼裡,你拿卡一刷,便把東西帶回家了,根本不知道“錢”到底是什麼。熊老師試問:在孩子不懂“錢”這個字的時候,就給孩子貼上一個將來會愛慕虛榮的標籤,甚至還帶著部分欺騙地說“咱家窮”,是不是對孩子太不公平?

中國孩子壓根兒就沒有金錢意識,算是中國兒童理財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特點。熊老師再試問: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3歲會英語、4歲會畫畫、5歲會鋼琴,為什麼偏偏覺得一個已經三四五六七歲的孩子可以完全沒有金錢觀念?

在《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一書中,有一個例子。

某經濟學家問一個孩子:你知道錢是什麼嗎?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張張紙。

經濟學家:那你知道這些紙是怎麼到你手上的嗎?

孩子:知道啊,過年的時候,會有壓歲錢;過生日的時候,也會有錢。反正每次過年和過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錢。

經濟學家啞口無言。是啊,他怎麼能指望一個毫無金錢意識的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勞動換來的,是需要去掙的。

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裡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過年、過生日,就能有錢,錢就是這麼輕鬆即可得來的,完全沒有人教育他們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其實這不是鋪張浪費,因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沒有浪費這個意識。這是沒有金錢觀念。——經濟學家楊長江

但在其他國家,家長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的“金錢教育”。英國從2011年開始,儲蓄和理財成為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美國孩子從3歲,父母就會有意識地進行經濟意識教育。新加坡在1992年,參加儲蓄的中小學生已超過53%。

賦予孩子掌握金錢的權利,才能真正地讓他們形成正確的金錢觀。手裡有錢的孩子才能知道錢是有限的,才能學會如何合理地花錢,才有興趣知道如何去獲得錢,真正明白“賺錢有多苦、苦在哪裡”。

所以,熊老師認為,從小要給孩子養成的不是賺錢很辛苦的指導,而是先引導孩子樹立對“錢”的概念。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金錢教育匱乏有多可怕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教訓孩子,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窮爸爸富爸爸》

今年3月份,桐廬的包女士發現銀行卡里僅剩幾千塊錢,從銀行流水中瞭解到有3萬多被家裡10歲兒子從2018年11月陸陸續續打賞給了直播平臺以及遊戲。

去年11月份,湖南湘潭市的周女士因為怕孩子無聊,就把手機拿給孩子玩遊戲,沒想到僅僅2個小時,孩子就給遊戲充值了18152元,相當於爸爸10個月的工資。,

最近還有個熊孩子上了熱搜: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這樣的新聞已經層出不窮,大學生深陷網貸陷阱最終自殺的事件也已不止一起。家長們不教孩子關於“錢”的事,總會有其他人教會他這些。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先生在一次演講中,總結了那些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未來會碰到的四個問題:沒有節制消費意識、沒有需求排序意識、沒有投資意識、沒有危險意識。

而錯誤的金錢教育更可怕。其中典型的教育方式便是“苦難教育”——告訴孩子“賺錢辛苦、咱家窮”。有的家長這樣表達可能僅僅是嘴上抱怨一下,心疼一下錢;有的家長也確實想要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讓孩子珍惜金錢。但是,這樣的表達副作用太大了。

1、孩子變得不自信

當孩子接收到“咱家窮”這種信息後,潛意識裡便會覺得自己是父母的一種負擔,為了減輕父母的痛苦,便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不敢和小夥伴們一起買零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喜歡什麼,不敢去追求,漸漸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去拼去闖。

一步一步聽從父母的安排,進而習慣於替對方著想,把別人的需求放到第一位,一旦不小心跟別人有了衝突,立刻就會內疚,覺得自己隨時會被拋棄。

其實,父母們在擔心過度的放縱容易導致孩子錯誤的消費觀念時,卻忘了,正確的滿足孩子的心願,最大能力的滿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才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品味和自尊心,有利於提升親子關係。

2、孩子變得焦慮

當父母總是描述自己的辛苦、付出,要求孩子珍惜並作出努力時,孩子便會覺得自己不努力或是稍有懈怠都會對不起父母,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但是想做到又太難,因此自責,焦慮。

等在孩子再大一些,這種焦慮還會越來越深。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孩子在小時候相對容易達到,但隨著年齡增長,競爭越來越大,孩子也會越來越難以完成這種期待,但是父母的焦慮往往是急迫的。在長久的壓力下,孩子會變得壓抑、失去安全感和自我認知能力,甚至自暴自棄。

3、孩子變得叛逆

當孩子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他會深深覺得受到欺騙,還是被自己最親近的人。孩子會極易變得憤怒,不再信任父母,但同時又很迷茫和缺愛,從而變得叛逆。甚至會覺得父母的“咱家窮”這種表達是隻愛錢的表現,覺得自己的誕生或許就是個錯誤。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這是熊瑩老師第201篇原創文章 」

賺錢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給你買了這個的話,要花爸爸媽媽多少錢你知道嗎?

咱們家挺窮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孝敬我們啊!

涉及到錢,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特別習慣用這樣的口吻來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貧窮”和“愧疚感”來綁架孩子聽話懂事、勤儉節約。

對此,知乎上有位網友便提出了疑問: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問題發佈後已有千萬次瀏覽,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上述行為的控訴。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在家長們看來,告訴孩子家裡窮、賺錢辛苦,就可以避免孩子無節制地索要東西、花錢大手大腳、養成攀比的惡習,利於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少年說》節目中,就有一位小男孩上臺訴說了自己遭遇,他登上這個舞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母親經常對他說家裡很窮,給他的感覺的就是窮的揭不開鍋,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砸鍋賣鐵給你買的”,但實際上,家裡的情況並不像自己的母親說的,多年以來只有自己一人擔心著將來沒錢的生活。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但是,希望孩子明白賺錢不易,父母採用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嗎?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你說的“賺錢辛苦”,其實孩子不懂

跟孩子談錢,父母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代代相傳。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關於錢最早的記憶,應該是那份只在自己手裡過一遍的壓歲錢。

爸爸媽媽幫你保管,省的你亂花。小孩子那麼多錢幹嘛?丟了怎麼辦?爸媽先幫你存著,等你大了就給你。

上述理由,這一代父母從上一輩處繼承,如今繼續對自己的孩子如此。

大多數父母的觀念往往還是孩子有錢就變壞,所以決不允許孩子手裡有錢。等孩子再大一些,到了必須與錢打交道的時候,為了孩子明白賺錢不易,便對孩子耳提面命“爸媽賺錢辛苦”。

但是,一句“賺錢辛苦”,孩子就會懂得生活不易、勤儉節約了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在孩子眼裡,你拿卡一刷,便把東西帶回家了,根本不知道“錢”到底是什麼。熊老師試問:在孩子不懂“錢”這個字的時候,就給孩子貼上一個將來會愛慕虛榮的標籤,甚至還帶著部分欺騙地說“咱家窮”,是不是對孩子太不公平?

中國孩子壓根兒就沒有金錢意識,算是中國兒童理財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特點。熊老師再試問: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3歲會英語、4歲會畫畫、5歲會鋼琴,為什麼偏偏覺得一個已經三四五六七歲的孩子可以完全沒有金錢觀念?

在《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一書中,有一個例子。

某經濟學家問一個孩子:你知道錢是什麼嗎?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張張紙。

經濟學家:那你知道這些紙是怎麼到你手上的嗎?

孩子:知道啊,過年的時候,會有壓歲錢;過生日的時候,也會有錢。反正每次過年和過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錢。

經濟學家啞口無言。是啊,他怎麼能指望一個毫無金錢意識的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勞動換來的,是需要去掙的。

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裡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過年、過生日,就能有錢,錢就是這麼輕鬆即可得來的,完全沒有人教育他們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其實這不是鋪張浪費,因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沒有浪費這個意識。這是沒有金錢觀念。——經濟學家楊長江

但在其他國家,家長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的“金錢教育”。英國從2011年開始,儲蓄和理財成為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美國孩子從3歲,父母就會有意識地進行經濟意識教育。新加坡在1992年,參加儲蓄的中小學生已超過53%。

賦予孩子掌握金錢的權利,才能真正地讓他們形成正確的金錢觀。手裡有錢的孩子才能知道錢是有限的,才能學會如何合理地花錢,才有興趣知道如何去獲得錢,真正明白“賺錢有多苦、苦在哪裡”。

所以,熊老師認為,從小要給孩子養成的不是賺錢很辛苦的指導,而是先引導孩子樹立對“錢”的概念。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金錢教育匱乏有多可怕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教訓孩子,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窮爸爸富爸爸》

今年3月份,桐廬的包女士發現銀行卡里僅剩幾千塊錢,從銀行流水中瞭解到有3萬多被家裡10歲兒子從2018年11月陸陸續續打賞給了直播平臺以及遊戲。

去年11月份,湖南湘潭市的周女士因為怕孩子無聊,就把手機拿給孩子玩遊戲,沒想到僅僅2個小時,孩子就給遊戲充值了18152元,相當於爸爸10個月的工資。,

最近還有個熊孩子上了熱搜: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這樣的新聞已經層出不窮,大學生深陷網貸陷阱最終自殺的事件也已不止一起。家長們不教孩子關於“錢”的事,總會有其他人教會他這些。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先生在一次演講中,總結了那些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未來會碰到的四個問題:沒有節制消費意識、沒有需求排序意識、沒有投資意識、沒有危險意識。

而錯誤的金錢教育更可怕。其中典型的教育方式便是“苦難教育”——告訴孩子“賺錢辛苦、咱家窮”。有的家長這樣表達可能僅僅是嘴上抱怨一下,心疼一下錢;有的家長也確實想要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讓孩子珍惜金錢。但是,這樣的表達副作用太大了。

1、孩子變得不自信

當孩子接收到“咱家窮”這種信息後,潛意識裡便會覺得自己是父母的一種負擔,為了減輕父母的痛苦,便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不敢和小夥伴們一起買零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喜歡什麼,不敢去追求,漸漸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去拼去闖。

一步一步聽從父母的安排,進而習慣於替對方著想,把別人的需求放到第一位,一旦不小心跟別人有了衝突,立刻就會內疚,覺得自己隨時會被拋棄。

其實,父母們在擔心過度的放縱容易導致孩子錯誤的消費觀念時,卻忘了,正確的滿足孩子的心願,最大能力的滿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才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品味和自尊心,有利於提升親子關係。

2、孩子變得焦慮

當父母總是描述自己的辛苦、付出,要求孩子珍惜並作出努力時,孩子便會覺得自己不努力或是稍有懈怠都會對不起父母,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但是想做到又太難,因此自責,焦慮。

等在孩子再大一些,這種焦慮還會越來越深。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孩子在小時候相對容易達到,但隨著年齡增長,競爭越來越大,孩子也會越來越難以完成這種期待,但是父母的焦慮往往是急迫的。在長久的壓力下,孩子會變得壓抑、失去安全感和自我認知能力,甚至自暴自棄。

3、孩子變得叛逆

當孩子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他會深深覺得受到欺騙,還是被自己最親近的人。孩子會極易變得憤怒,不再信任父母,但同時又很迷茫和缺愛,從而變得叛逆。甚至會覺得父母的“咱家窮”這種表達是隻愛錢的表現,覺得自己的誕生或許就是個錯誤。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引導孩子的金錢觀應該這麼做

對錢,很多父母總是諱莫如深,卻希望通過“賺錢辛苦、咱家窮”的思想教育,合理地不滿足孩子正常的願望支出,要求孩子做最簡樸的那位,但學習必須向最好的孩子看齊,這是不是很自私?

因此,有的家長便問了:不說賺錢辛苦,怎麼讓孩子知道生活不易?如果將來孩子揮霍無度怎麼辦?

熊老師在這裡給各位家長分享幾個小錦囊。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從小便認識到,錢要靠勞動獲得,所需要的東西要靠錢去購買。

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最好階段是五、六歲,在這一階段,媽媽們應該告訴寶寶們錢從哪裡來,錢的面值是多少。在生活中逐漸告訴孩子,某樣東西要花多少錢,哪些東西比較貴。這樣做,孩子對日常的生活成本就有了一個簡單瞭解。

2、合理利用壓歲錢和零花錢

可以給孩子一些實際花錢的機會並且給孩子一定的經濟權力,掌握小額度金錢。如果孩子用的好的話,下一次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可支配額度,從而幫助孩子樹立對錢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建立一種合理分配和選擇的能力,因為錢是有限的,孩子便會輕易明白需要權衡和取捨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勞動能力,可以嘗試著告訴孩子“如果想要更多的金錢,可以通過勞動獲取”。在付出後得到回報會比家長們每天“賺錢辛苦“的耳提面命有用得多。有條件的父母還可以帶著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轉轉,讓孩子知道,每一筆錢,都來之不易。

3、給雙方一個“底線”

“賺錢辛苦、咱家窮”,富裕的家庭這麼說是擔心孩子有優越感,亂花錢,貧窮的家庭這麼說則是希望孩子可以努力上進,改變命運。

但是,正確的疏導應該是告訴孩子某樣東西在不在自家的承受範圍內,或是和他探討這個物品的價值值不值得如此花費。簡單來說,就是告訴孩子一個底線。例如,孩子想買電腦,可以明確的告訴孩子:咱家的經濟能力有限,只能給你5000塊了,如果你想要個好的,就要珍惜,未來3年不能換新的了。“

有個底線,爸媽們就不會心疼錢,跟孩子抱怨“賺錢辛苦”,孩子也就不用揹負著“愧疚感”前行。

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不但要讓孩子對錢有概念,學會正確的花錢,還要讓孩子有安全感。當你的孩子用渴望的眼神、懂事地說出“我不要”的那一刻,你就不心疼嗎?熊老師希望各位家長明白:通過灌輸“愧疚”和半欺騙性質養出的“懂事”孩子絕不是你想要的!


"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這是熊瑩老師第201篇原創文章 」

賺錢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給你買了這個的話,要花爸爸媽媽多少錢你知道嗎?

咱們家挺窮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孝敬我們啊!

涉及到錢,中國的爸爸媽媽們特別習慣用這樣的口吻來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貧窮”和“愧疚感”來綁架孩子聽話懂事、勤儉節約。

對此,知乎上有位網友便提出了疑問: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問題發佈後已有千萬次瀏覽,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父母上述行為的控訴。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在家長們看來,告訴孩子家裡窮、賺錢辛苦,就可以避免孩子無節制地索要東西、花錢大手大腳、養成攀比的惡習,利於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少年說》節目中,就有一位小男孩上臺訴說了自己遭遇,他登上這個舞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母親經常對他說家裡很窮,給他的感覺的就是窮的揭不開鍋,媽媽也經常對他說:“我砸鍋賣鐵給你買的”,但實際上,家裡的情況並不像自己的母親說的,多年以來只有自己一人擔心著將來沒錢的生活。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但是,希望孩子明白賺錢不易,父母採用這樣的方式真的對嗎?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你說的“賺錢辛苦”,其實孩子不懂

跟孩子談錢,父母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代代相傳。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關於錢最早的記憶,應該是那份只在自己手裡過一遍的壓歲錢。

爸爸媽媽幫你保管,省的你亂花。小孩子那麼多錢幹嘛?丟了怎麼辦?爸媽先幫你存著,等你大了就給你。

上述理由,這一代父母從上一輩處繼承,如今繼續對自己的孩子如此。

大多數父母的觀念往往還是孩子有錢就變壞,所以決不允許孩子手裡有錢。等孩子再大一些,到了必須與錢打交道的時候,為了孩子明白賺錢不易,便對孩子耳提面命“爸媽賺錢辛苦”。

但是,一句“賺錢辛苦”,孩子就會懂得生活不易、勤儉節約了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在孩子眼裡,你拿卡一刷,便把東西帶回家了,根本不知道“錢”到底是什麼。熊老師試問:在孩子不懂“錢”這個字的時候,就給孩子貼上一個將來會愛慕虛榮的標籤,甚至還帶著部分欺騙地說“咱家窮”,是不是對孩子太不公平?

中國孩子壓根兒就沒有金錢意識,算是中國兒童理財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特點。熊老師再試問: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3歲會英語、4歲會畫畫、5歲會鋼琴,為什麼偏偏覺得一個已經三四五六七歲的孩子可以完全沒有金錢觀念?

在《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一書中,有一個例子。

某經濟學家問一個孩子:你知道錢是什麼嗎?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張張紙。

經濟學家:那你知道這些紙是怎麼到你手上的嗎?

孩子:知道啊,過年的時候,會有壓歲錢;過生日的時候,也會有錢。反正每次過年和過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錢。

經濟學家啞口無言。是啊,他怎麼能指望一個毫無金錢意識的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勞動換來的,是需要去掙的。

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裡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過年、過生日,就能有錢,錢就是這麼輕鬆即可得來的,完全沒有人教育他們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其實這不是鋪張浪費,因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沒有浪費這個意識。這是沒有金錢觀念。——經濟學家楊長江

但在其他國家,家長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的“金錢教育”。英國從2011年開始,儲蓄和理財成為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美國孩子從3歲,父母就會有意識地進行經濟意識教育。新加坡在1992年,參加儲蓄的中小學生已超過53%。

賦予孩子掌握金錢的權利,才能真正地讓他們形成正確的金錢觀。手裡有錢的孩子才能知道錢是有限的,才能學會如何合理地花錢,才有興趣知道如何去獲得錢,真正明白“賺錢有多苦、苦在哪裡”。

所以,熊老師認為,從小要給孩子養成的不是賺錢很辛苦的指導,而是先引導孩子樹立對“錢”的概念。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金錢教育匱乏有多可怕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教訓孩子,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窮爸爸富爸爸》

今年3月份,桐廬的包女士發現銀行卡里僅剩幾千塊錢,從銀行流水中瞭解到有3萬多被家裡10歲兒子從2018年11月陸陸續續打賞給了直播平臺以及遊戲。

去年11月份,湖南湘潭市的周女士因為怕孩子無聊,就把手機拿給孩子玩遊戲,沒想到僅僅2個小時,孩子就給遊戲充值了18152元,相當於爸爸10個月的工資。,

最近還有個熊孩子上了熱搜: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這樣的新聞已經層出不窮,大學生深陷網貸陷阱最終自殺的事件也已不止一起。家長們不教孩子關於“錢”的事,總會有其他人教會他這些。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先生在一次演講中,總結了那些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未來會碰到的四個問題:沒有節制消費意識、沒有需求排序意識、沒有投資意識、沒有危險意識。

而錯誤的金錢教育更可怕。其中典型的教育方式便是“苦難教育”——告訴孩子“賺錢辛苦、咱家窮”。有的家長這樣表達可能僅僅是嘴上抱怨一下,心疼一下錢;有的家長也確實想要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讓孩子珍惜金錢。但是,這樣的表達副作用太大了。

1、孩子變得不自信

當孩子接收到“咱家窮”這種信息後,潛意識裡便會覺得自己是父母的一種負擔,為了減輕父母的痛苦,便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不敢和小夥伴們一起買零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喜歡什麼,不敢去追求,漸漸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去拼去闖。

一步一步聽從父母的安排,進而習慣於替對方著想,把別人的需求放到第一位,一旦不小心跟別人有了衝突,立刻就會內疚,覺得自己隨時會被拋棄。

其實,父母們在擔心過度的放縱容易導致孩子錯誤的消費觀念時,卻忘了,正確的滿足孩子的心願,最大能力的滿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才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品味和自尊心,有利於提升親子關係。

2、孩子變得焦慮

當父母總是描述自己的辛苦、付出,要求孩子珍惜並作出努力時,孩子便會覺得自己不努力或是稍有懈怠都會對不起父母,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但是想做到又太難,因此自責,焦慮。

等在孩子再大一些,這種焦慮還會越來越深。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孩子在小時候相對容易達到,但隨著年齡增長,競爭越來越大,孩子也會越來越難以完成這種期待,但是父母的焦慮往往是急迫的。在長久的壓力下,孩子會變得壓抑、失去安全感和自我認知能力,甚至自暴自棄。

3、孩子變得叛逆

當孩子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他會深深覺得受到欺騙,還是被自己最親近的人。孩子會極易變得憤怒,不再信任父母,但同時又很迷茫和缺愛,從而變得叛逆。甚至會覺得父母的“咱家窮”這種表達是隻愛錢的表現,覺得自己的誕生或許就是個錯誤。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引導孩子的金錢觀應該這麼做

對錢,很多父母總是諱莫如深,卻希望通過“賺錢辛苦、咱家窮”的思想教育,合理地不滿足孩子正常的願望支出,要求孩子做最簡樸的那位,但學習必須向最好的孩子看齊,這是不是很自私?

因此,有的家長便問了:不說賺錢辛苦,怎麼讓孩子知道生活不易?如果將來孩子揮霍無度怎麼辦?

熊老師在這裡給各位家長分享幾個小錦囊。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從小便認識到,錢要靠勞動獲得,所需要的東西要靠錢去購買。

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最好階段是五、六歲,在這一階段,媽媽們應該告訴寶寶們錢從哪裡來,錢的面值是多少。在生活中逐漸告訴孩子,某樣東西要花多少錢,哪些東西比較貴。這樣做,孩子對日常的生活成本就有了一個簡單瞭解。

2、合理利用壓歲錢和零花錢

可以給孩子一些實際花錢的機會並且給孩子一定的經濟權力,掌握小額度金錢。如果孩子用的好的話,下一次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可支配額度,從而幫助孩子樹立對錢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建立一種合理分配和選擇的能力,因為錢是有限的,孩子便會輕易明白需要權衡和取捨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勞動能力,可以嘗試著告訴孩子“如果想要更多的金錢,可以通過勞動獲取”。在付出後得到回報會比家長們每天“賺錢辛苦“的耳提面命有用得多。有條件的父母還可以帶著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轉轉,讓孩子知道,每一筆錢,都來之不易。

3、給雙方一個“底線”

“賺錢辛苦、咱家窮”,富裕的家庭這麼說是擔心孩子有優越感,亂花錢,貧窮的家庭這麼說則是希望孩子可以努力上進,改變命運。

但是,正確的疏導應該是告訴孩子某樣東西在不在自家的承受範圍內,或是和他探討這個物品的價值值不值得如此花費。簡單來說,就是告訴孩子一個底線。例如,孩子想買電腦,可以明確的告訴孩子:咱家的經濟能力有限,只能給你5000塊了,如果你想要個好的,就要珍惜,未來3年不能換新的了。“

有個底線,爸媽們就不會心疼錢,跟孩子抱怨“賺錢辛苦”,孩子也就不用揹負著“愧疚感”前行。

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不但要讓孩子對錢有概念,學會正確的花錢,還要讓孩子有安全感。當你的孩子用渴望的眼神、懂事地說出“我不要”的那一刻,你就不心疼嗎?熊老師希望各位家長明白:通過灌輸“愧疚”和半欺騙性質養出的“懂事”孩子絕不是你想要的!


“賺錢辛苦,咱家窮”,別再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