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身份曝光對自閉症家庭啟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康復效果

最近幾天,隨著高考成績的公佈,各地高考狀元也一一揭曉。

圍繞這些高考狀元的出身以及家庭教育也成為熱議話題。

狀元身份曝光對自閉症家庭啟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康復效果


例如:廣西南寧的高考理科狀元楊晨煜取得了數學、英語雙滿分,語文140,理綜290,總分730分的好成績。

據媒體報道,這是廣西恢復高考以來的最高分,不僅刷屏朋友圈和新聞,還登上了微博熱搜。他不僅是學霸,還是興趣愛好廣泛的全能學霸,書法、羽毛球,足球均有涉獵,平時喜歡看紀錄片,對科研有興趣。

而同時登上熱搜的還有“詩詞才女武亦姝高考613分”。

狀元身份曝光對自閉症家庭啟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康復效果


這位在2017年初,登上央視《中國詩詞大會》舞臺,以2000首詩詞的儲備量橫掃百人團,三戰三捷的“才女”,今年的高考成績是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被清華大學理科試驗班新雅書院錄取,將成為一個清華學子。

據6月23日合肥公共新聞報道,之前考場跪謝母親的考生王恆傑,也取得了635的好成績。

王恆傑表示:“我媽一直對我付出她對我的愛,這是我最大的一個動力吧,因為真的高中有時候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壓力,真的你需要有一些東西來支撐著你。這是我媽對我最強的動力支持,她讓我無所畏懼。”王恆傑的媽媽也說,這幾年孩子的陪伴,也給了她支撐。

而綜合媒體報道可以看出,那些各省高考狀元雖然興趣愛好各異、學習方法不同、父母工作有差別,但是卻都有一個類似的共通點——

一個和睦積極有愛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根據媒體報道梳理武亦姝的家庭及成長曆程可以發現。

狀元身份曝光對自閉症家庭啟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康復效果


武亦姝2001年降生在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媽媽是小學美術教師,爸爸在知名律所工作。

作為家中獨女,武亦姝小時候也被父母制定的一套教育方針推著向前走,不想女兒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事與願違,小時候的武亦姝很頑劣,調皮搗蛋,不光不願意學習,連幼兒園佈置的作業也草草了事。

於是,武亦姝的父母帶著她去拜訪一位朋友。在朋友家看到對方孩子非常愛讀書。

夫妻倆討教後得知,這種沒有刻意培養的培養卻使其孩子成為了一個樣樣突出的“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的父親是學者,母親是作家,家中藏書眾多。平時,全家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一起讀書,互相討論。

隨後,武亦姝的父母徹底從自身開始改變,

武爸不去棋牌室了,開始啃《二十四史》和《山海經》;武媽手機不玩了,開始帶著小亦姝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節,改編故事結局。

家裡頻率出現最高的遊戲是“詩詞接龍”,誰輸了誰就做家務。

就在這樣的薰陶中,從幼兒園到讀高中,武亦姝從未遠離過詩詞。如此數年,小時候頑皮厭學的亦姝,蛻變成了知禮尚學的高中生。寫得一手好字,吟得一首好詩,武亦姝成了名副其實的詩詞才女。

有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就像楊晨煜的父母,都是當地學校畢業的知識分子,他媽媽表示: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幫助養成習慣,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定型之後,未來的路會很好走。平和,穩定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

於是,正如網友所說,“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一樣,很多後來看起來各方面都出色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贏在了起跑線,他們也曾平凡過,也曾普通過,只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好父母”就開始在人生的交叉口做出了改變。

從不平凡開始逆襲,通過自身和家庭的拼搏成為優秀的孩子。。

這裡所說的拼不是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而是父母在家庭環境中對孩子潛移默化或者說是分心盡力的帶動和影響。比拼的是父母所能給孩子創造的成長環境、教育氛圍,教養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而如果把這份對家庭教育的方式泛化到自閉症等特殊群體的家庭,其實雖然孩子的個體是不一樣的,但是其教育的普適性和共通性卻是一樣的。

一位星媽,從認識到自己的孩子不同於普通孩子後,承載了巨大精神和肉體壓力。可以說和很多星兒家庭一樣,經歷了從生到死,又死而復生的心路歷程。

她在陪伴孩子多年的康復語學習後總結了自己帶孩子康復的經驗,她說,與其他正常孩子的家長相比,我們的生活更加忙亂,我們的責任更加重大,我們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然而,我們不能倒下,我們像小草一樣,用頑強的毅力堅韌的活著,併力爭讓我們的孩子活的豐富多彩,生機勃勃。她結合自己近十年來的心路歷程,將自己的感受和理念濃縮成了八個字——

感恩、寬容、溝通、堅強。

十幾年來,她發現,自己的堅強指數是隨著歲月不斷的磨礪而不斷提高的。在一個又一個不斷襲來的麻煩面前,越來越自如,越來越睿智,也越來越堅強。生活給予她挫折的同時,也賜予了她堅強,也就有了另一種特殊的閱歷。學會了感恩,感謝生活所給予我的一切,雖然並不全都是美滿和幸福;學會了寬容,學會了與別人溝通,學會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學會了堅強。

一名自閉症兒童父親,也是一名特教老師,在談到如何教育自己不會說話的自閉症兒子時,他不斷總結學習,放下手頭的工作,自己先回去教,在生活中教,在家裡教。在生活中堅持、再堅持。

就在不久前《新晚報》刊登的《哈爾濱媽媽不僅教會“重度自閉症”兒子說話,今年兒子還將參加高考》的新聞一度刷爆自閉症圈。

狀元身份曝光對自閉症家庭啟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康復效果

張金玲一家三口

張金玲是哈爾濱一個18歲少年的母親,她的兒子範昊然是“重度自閉症”患者。確診後的兩年,張金玲帶著兒子往返北京3趟,可是範昊然卻一點起色也沒有。

本來打算放棄的張金玲說,就是因為丈夫的一句“我不會放棄你們娘倆的,咱們一家一起挺,一定會好的!”給了她撐下去的勇氣,她默默地告訴自己:再苦再累,也得咬牙挺住,為了兒子,為了這個家。

就這樣,張金玲辭掉了工作,在兩年的時間裡使出了渾身解數:

參加自閉症媽媽的各種課程培訓。

自學了自閉症患兒治療的語言認識、思維邏輯等方法,在家領著昊然一遍一遍的練習。

為了讓昊然對語言有“親近感”,張金玲用學過的方法跟兒子進行了一個月不間斷的舌頭、口型觸碰訓練。

每到週末,爸爸總是帶著範昊然一起踢球、打遊戲,度過最快樂的時光。

張金玲每天在家都要不斷地跟昊然進行思維練習,圖形認知、拼圖練習、找數字練習的方法……每天都要磨上無數遍。

現在,張金玲和小昊然的故事在小區裡迅速傳開,她也成為了“圈裡的明星媽媽”,很多有著同樣經歷的自閉症患兒母親都慕名找到張金玲尋求幫助。

《都市晨報》於4月初報道的《致敬從未放棄的他們!徐州24歲自閉症女孩成長之路,是你想不到的艱辛》一文中,講述了一位名叫張莉的媽媽,陪伴如今已經24歲的自閉症女兒貝貝康復及成長的經歷。

狀元身份曝光對自閉症家庭啟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康復效果


張莉和女兒貝貝(左)

為女兒康復自辦康復機構,她創辦家庭式幼兒園。為了給貝貝康復,她多次到很多城市學習康復方法,凡是全國知名醫院組織的自閉症兒童家長培訓,她一定會去聽課。結合自己的幼兒教育基礎知識,再加上習得的先進康復技能,她給貝貝製作了很多獨特的康復治療方法。

24年來,她和丈夫沒有睡過一夜的完整覺。

貝貝是不幸的,因為患有自閉症,但是她同時又是幸運的,全家人對她不拋棄不放棄,給予她更多的關愛。

作為一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儘管因為女兒的病症嚴重,無法恢復到正常人的水平,依舊需要親人24小時的照顧,但是張莉建議凡是家裡有自閉症兒童的家長,要用正確的心態面對,不用遮遮掩掩怕別人知道,只有社會知道了,大家才能伸出援手幫助你們。

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

暫且不論自閉症發病原因是否天生,是否和後天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養有多大關係,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冷漠的家庭和缺乏愛心的父母,一定不會培養出一個有大愛且懂得分享的孩子;

一個自閉症孩子的多種不良症狀的疊加有跡可循,但是糾正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或存在的不足,卻需要每一個有耐心的父母付出更多。

父母不愛學習、不思進取、一味地把孩子交給機構和學校,自己當甩手掌櫃,卻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多大進步,看不到孩子的變化,反而不斷的斥責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進行康復訓練的孩子,即使在康復機構有了進步也會在家庭中出現倒退。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狀元身份曝光對自閉症家庭啟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康復效果


你總是看到其他自閉症孩子每天都有變化,不斷成長,卻看不到其父母是如何付出和陪伴;

你總是羨慕其他自閉症孩子開口說話,生活自理,但是卻忽視了其父母回家後是如何引導和教育孩子的;

你總說自己陪孩子朝九晚五康復訓練已經很累很累了,為什麼卻是收效甚微,卻從來沒有找過自己的原因,你的那些費時費力的陪伴只是陪孩子在一起,卻並沒有伴隨孩子一起成長。

如果只是覺得陪孩子辛苦,那與其陪孩子耗費時間,自己從不參與,還不如多出去工作掙點康復費用來得實際。

一個不斷成長的自閉症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充滿親情溫暖,熱愛學習,彼此互助的家庭,父母不說有多高的悟性能讀懂多少專業的康復訓練書籍,但一定要不斷學習掌握基礎方法。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這句話特別適合自閉症等特殊需要家庭。每一個自閉症孩子都是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

儘管他們不會說話,沒有眼神,不會交流,行為刻板,但是他們也是會模仿同齡以及成人的行為。身邊人的好習慣好行為,他們能夠很快學會,但是那些壞習慣和壞行為也會得心應手。

成為一個好父母,不是要求每一個自閉症孩子的父母都能夠成為行業頂尖高手,榜樣楷模,而是希望他們能夠端正心態,積極進取,樹立孩子身邊良好行為的榜樣。

狀元身份曝光對自閉症家庭啟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康復效果


我曾經在文章中多次重申過一個觀點:自閉兒的確是對父母的考驗,在國內也的確有很多很多的難處和身心疲憊的煎熬,但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其實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伴隨自閉兒康復的,其實還有父母的康復,尤其是心理方面的轉變和修復,提升。唯有,儘快地轉變心理落差,適時地調整心理預期和做好心理準備,這樣的父母才是星兒最需要的。

那些高知父母,雖然也會有自閉症孩子,窮人也會如雪上加霜地生出一個自閉兒,但是,很多實踐證明,高知父母在對待自閉兒方面,能夠很快地扭轉心態,不斷地去學習,也從不放棄,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內心強大了,技術提升了,孩子才能夠有更大的轉變。

而那些總覺得家有自閉兒就是天要塌下來,又不願意自我提升和學習的家長,你們的自暴自棄和自怨自艾,其實更是加重了孩子的苦難。

我們無意也沒有資格責備那些已經被生活摧殘到塵埃裡的自閉兒父母,因為他們的感同身受,是沒有體會過的家長永遠無法明白的。

無論怎麼樣,你們都是偉大的。只是,我想說的是,父母自暴自棄真的無濟於事,只有轉變心態,帶孩子一起走出陰霾,才能看到更多陽光。

在現實生活中,儘管從來沒有經過幾個月康復訓練就能夠恢復到和普通人一樣生活自理的自閉症孩子,也極少有智商超群的高功能自閉症天才,但是那些真正的患有自閉症的普通孩子之所以能夠在長期的康復訓練之後取得巨大的進步,逐漸接近普通同齡人的生活方式和自理能力,甚至升入普通學校,最終考入普通大學,當然離不開遇到一個好機構好老師的悉心專業教育,但更離不開一個好父母拉著他們的小手一路同行,披荊斬棘,共同進步,一起成長。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