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

文|拇指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海衛視《媽媽咪呀》節目中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從小被診斷為腦癱,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可她卻始終不願意放棄孩子。

丈夫因此跟她離了婚,她一個人帶著孩子,每天堅持做康復訓練。她告訴兒子,你可以是個正常的孩子,跟別的小朋友一樣去上學,去玩耍。在她的鼓勵下,孩子竟然真的慢慢好轉了,而且越來越正常。

正因為這位母親總是在跟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長大後,孩子各方面都特別優秀。他不僅考上了清華大學,還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一路過關斬將,比許多正常孩子還要讓人羨慕。

對此,這位母親說:“雖然我的孩子出生跟別人不一樣,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就這樣完了。我要他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不受人歧視。我相信我的期待一定會得到回報。”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期待”,孩子就會以同等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鏡中我效應”。

"

文|拇指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海衛視《媽媽咪呀》節目中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從小被診斷為腦癱,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可她卻始終不願意放棄孩子。

丈夫因此跟她離了婚,她一個人帶著孩子,每天堅持做康復訓練。她告訴兒子,你可以是個正常的孩子,跟別的小朋友一樣去上學,去玩耍。在她的鼓勵下,孩子竟然真的慢慢好轉了,而且越來越正常。

正因為這位母親總是在跟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長大後,孩子各方面都特別優秀。他不僅考上了清華大學,還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一路過關斬將,比許多正常孩子還要讓人羨慕。

對此,這位母親說:“雖然我的孩子出生跟別人不一樣,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就這樣完了。我要他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不受人歧視。我相信我的期待一定會得到回報。”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期待”,孩子就會以同等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鏡中我效應”。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我效應”。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和思想觀念都會受到來自外界的評價和影響,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不被期待的行為思想進行調整。從親子教育的角度來說,“鏡中我效應”對孩子的成長和心靈的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很多時候,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一個孩子來說,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他得到的一切評價、批評等反饋也來源於父母。因此,父母的期待往往決定了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父母始終對孩子抱有積極而正向的期待,孩子也會照著這個方向樂觀健康地成長;可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否定打壓,那麼孩子也很難成長為一個健康而快樂的人。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特別注重來自外界的評價和看法。

父母過多負面的評價和期待會讓他們脫離正向的人生軌跡,朝著不可控的道路上發展。而正能量和積極的肯定,則會讓一個即使已經走偏的孩子,也會迴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

文|拇指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海衛視《媽媽咪呀》節目中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從小被診斷為腦癱,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可她卻始終不願意放棄孩子。

丈夫因此跟她離了婚,她一個人帶著孩子,每天堅持做康復訓練。她告訴兒子,你可以是個正常的孩子,跟別的小朋友一樣去上學,去玩耍。在她的鼓勵下,孩子竟然真的慢慢好轉了,而且越來越正常。

正因為這位母親總是在跟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長大後,孩子各方面都特別優秀。他不僅考上了清華大學,還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一路過關斬將,比許多正常孩子還要讓人羨慕。

對此,這位母親說:“雖然我的孩子出生跟別人不一樣,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就這樣完了。我要他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不受人歧視。我相信我的期待一定會得到回報。”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期待”,孩子就會以同等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鏡中我效應”。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我效應”。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和思想觀念都會受到來自外界的評價和影響,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不被期待的行為思想進行調整。從親子教育的角度來說,“鏡中我效應”對孩子的成長和心靈的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很多時候,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一個孩子來說,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他得到的一切評價、批評等反饋也來源於父母。因此,父母的期待往往決定了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父母始終對孩子抱有積極而正向的期待,孩子也會照著這個方向樂觀健康地成長;可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否定打壓,那麼孩子也很難成長為一個健康而快樂的人。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特別注重來自外界的評價和看法。

父母過多負面的評價和期待會讓他們脫離正向的人生軌跡,朝著不可控的道路上發展。而正能量和積極的肯定,則會讓一個即使已經走偏的孩子,也會迴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

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這也是小於媽媽的困擾。她的孩子今年四年級了,由於學習一直跟不上,成了班裡老師和學生都頭疼的人物。上課不聽講,還打擾別的學生學習;課後不寫作業,有時候還淘氣地把別的同學的作業本藏起來,不讓人家寫。小於媽媽什麼招都想過了,可孩子就鐵了心破罐子破摔,啥也聽不進去?對於這樣的孩子,該如何進行引導,給予他們正確的期待呢?

一、制定孩子能實現的目標,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期待。

其實,像小於這樣的孩子不佔少數。他們已經是學校或班級裡公認的“差生”、“壞學生”,再怎麼表現好像都沒法改變什麼,所以他們索性就按照別人的眼光行事。

可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反其道而行之的背後,其實是有著更深的被人接受的渴望。這時候,對於父母來說,就要適時幫助孩子制定能夠輕鬆實現的目標,在合理範圍內進行期待。

也就是說,父母的期待值太高或太低都不利於孩子成長,這個度一定要合理。比如小於媽媽,總想讓孩子一下子變得愛學習,每天都能完成所有作業,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孩子已經落後整整一年的課程,想完成作業也不可能,那麼小於媽媽就是轉變觀念,先讓孩子完成一篇作文,或五遍罰寫,哪怕是做對一道數學題。

這樣的目標很容易實現,孩子也願意完成。這樣循序漸進,只要父母保持足夠的耐心,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

文|拇指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海衛視《媽媽咪呀》節目中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從小被診斷為腦癱,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可她卻始終不願意放棄孩子。

丈夫因此跟她離了婚,她一個人帶著孩子,每天堅持做康復訓練。她告訴兒子,你可以是個正常的孩子,跟別的小朋友一樣去上學,去玩耍。在她的鼓勵下,孩子竟然真的慢慢好轉了,而且越來越正常。

正因為這位母親總是在跟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長大後,孩子各方面都特別優秀。他不僅考上了清華大學,還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一路過關斬將,比許多正常孩子還要讓人羨慕。

對此,這位母親說:“雖然我的孩子出生跟別人不一樣,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就這樣完了。我要他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不受人歧視。我相信我的期待一定會得到回報。”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期待”,孩子就會以同等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鏡中我效應”。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我效應”。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和思想觀念都會受到來自外界的評價和影響,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不被期待的行為思想進行調整。從親子教育的角度來說,“鏡中我效應”對孩子的成長和心靈的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很多時候,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一個孩子來說,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他得到的一切評價、批評等反饋也來源於父母。因此,父母的期待往往決定了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父母始終對孩子抱有積極而正向的期待,孩子也會照著這個方向樂觀健康地成長;可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否定打壓,那麼孩子也很難成長為一個健康而快樂的人。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特別注重來自外界的評價和看法。

父母過多負面的評價和期待會讓他們脫離正向的人生軌跡,朝著不可控的道路上發展。而正能量和積極的肯定,則會讓一個即使已經走偏的孩子,也會迴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

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這也是小於媽媽的困擾。她的孩子今年四年級了,由於學習一直跟不上,成了班裡老師和學生都頭疼的人物。上課不聽講,還打擾別的學生學習;課後不寫作業,有時候還淘氣地把別的同學的作業本藏起來,不讓人家寫。小於媽媽什麼招都想過了,可孩子就鐵了心破罐子破摔,啥也聽不進去?對於這樣的孩子,該如何進行引導,給予他們正確的期待呢?

一、制定孩子能實現的目標,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期待。

其實,像小於這樣的孩子不佔少數。他們已經是學校或班級裡公認的“差生”、“壞學生”,再怎麼表現好像都沒法改變什麼,所以他們索性就按照別人的眼光行事。

可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反其道而行之的背後,其實是有著更深的被人接受的渴望。這時候,對於父母來說,就要適時幫助孩子制定能夠輕鬆實現的目標,在合理範圍內進行期待。

也就是說,父母的期待值太高或太低都不利於孩子成長,這個度一定要合理。比如小於媽媽,總想讓孩子一下子變得愛學習,每天都能完成所有作業,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孩子已經落後整整一年的課程,想完成作業也不可能,那麼小於媽媽就是轉變觀念,先讓孩子完成一篇作文,或五遍罰寫,哪怕是做對一道數學題。

這樣的目標很容易實現,孩子也願意完成。這樣循序漸進,只要父母保持足夠的耐心,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二、放大可以誇獎的細節,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

很多家長都有個共同的認識誤區,就是孩子學習好才是好,其他的再好也沒用。

平時總能聽到家長這樣說:“舞跳得好有什麼用,學習成績可差了。”或者:“玩遊戲一個頂倆,論學習三個也不如人家一個。”

在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別人不可複製的特點,學習也不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唯一途徑,父母尤其應該認識到,孩子的多樣性成長才是最好的。

因此,不要過多拘泥於孩子成績好不好,其他的優點同樣值得大力肯定,聰明的父母往往還會通過這種肯定提高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我有個朋友,孩子就喜歡打遊戲,而且打得特別好。朋友對孩子不僅不打擊,還經常說:“我兒子玩這麼難的遊戲都能玩得這麼厲害,學習這麼簡單,更沒問題了。我相信你要是肯學,肯定是全班最棒的。”

後來,孩子果然如朋友所說的那樣,專注於學習的時候,數學沒用多久就考了100分。

三、做“夏東海”式的家長,以身作則

《家有兒女》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最近登上微博熱搜的“夏東海的教育理念”尤其值得家長借鑑。

他一直教育兒女做人要誠實老實,是什麼樣就什麼樣,不能胡說八道,他這樣要求兒女,也同樣以此為標準要求自己。在他被人要求對著媒體編造一些自己的經歷時,他果斷拒絕了,稱自己不能這樣做,尤其當著孩子的面更不能如此。

這樣的行為也贏得了兒女的稱讚。可見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是什麼人,否則說一套做一套,永遠不能贏得孩子的認同與尊重。

"

文|拇指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海衛視《媽媽咪呀》節目中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從小被診斷為腦癱,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可她卻始終不願意放棄孩子。

丈夫因此跟她離了婚,她一個人帶著孩子,每天堅持做康復訓練。她告訴兒子,你可以是個正常的孩子,跟別的小朋友一樣去上學,去玩耍。在她的鼓勵下,孩子竟然真的慢慢好轉了,而且越來越正常。

正因為這位母親總是在跟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長大後,孩子各方面都特別優秀。他不僅考上了清華大學,還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一路過關斬將,比許多正常孩子還要讓人羨慕。

對此,這位母親說:“雖然我的孩子出生跟別人不一樣,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就這樣完了。我要他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不受人歧視。我相信我的期待一定會得到回報。”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期待”,孩子就會以同等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鏡中我效應”。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我效應”。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和思想觀念都會受到來自外界的評價和影響,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不被期待的行為思想進行調整。從親子教育的角度來說,“鏡中我效應”對孩子的成長和心靈的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很多時候,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一個孩子來說,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他得到的一切評價、批評等反饋也來源於父母。因此,父母的期待往往決定了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父母始終對孩子抱有積極而正向的期待,孩子也會照著這個方向樂觀健康地成長;可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否定打壓,那麼孩子也很難成長為一個健康而快樂的人。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特別注重來自外界的評價和看法。

父母過多負面的評價和期待會讓他們脫離正向的人生軌跡,朝著不可控的道路上發展。而正能量和積極的肯定,則會讓一個即使已經走偏的孩子,也會迴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

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這也是小於媽媽的困擾。她的孩子今年四年級了,由於學習一直跟不上,成了班裡老師和學生都頭疼的人物。上課不聽講,還打擾別的學生學習;課後不寫作業,有時候還淘氣地把別的同學的作業本藏起來,不讓人家寫。小於媽媽什麼招都想過了,可孩子就鐵了心破罐子破摔,啥也聽不進去?對於這樣的孩子,該如何進行引導,給予他們正確的期待呢?

一、制定孩子能實現的目標,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期待。

其實,像小於這樣的孩子不佔少數。他們已經是學校或班級裡公認的“差生”、“壞學生”,再怎麼表現好像都沒法改變什麼,所以他們索性就按照別人的眼光行事。

可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反其道而行之的背後,其實是有著更深的被人接受的渴望。這時候,對於父母來說,就要適時幫助孩子制定能夠輕鬆實現的目標,在合理範圍內進行期待。

也就是說,父母的期待值太高或太低都不利於孩子成長,這個度一定要合理。比如小於媽媽,總想讓孩子一下子變得愛學習,每天都能完成所有作業,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孩子已經落後整整一年的課程,想完成作業也不可能,那麼小於媽媽就是轉變觀念,先讓孩子完成一篇作文,或五遍罰寫,哪怕是做對一道數學題。

這樣的目標很容易實現,孩子也願意完成。這樣循序漸進,只要父母保持足夠的耐心,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二、放大可以誇獎的細節,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

很多家長都有個共同的認識誤區,就是孩子學習好才是好,其他的再好也沒用。

平時總能聽到家長這樣說:“舞跳得好有什麼用,學習成績可差了。”或者:“玩遊戲一個頂倆,論學習三個也不如人家一個。”

在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別人不可複製的特點,學習也不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唯一途徑,父母尤其應該認識到,孩子的多樣性成長才是最好的。

因此,不要過多拘泥於孩子成績好不好,其他的優點同樣值得大力肯定,聰明的父母往往還會通過這種肯定提高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我有個朋友,孩子就喜歡打遊戲,而且打得特別好。朋友對孩子不僅不打擊,還經常說:“我兒子玩這麼難的遊戲都能玩得這麼厲害,學習這麼簡單,更沒問題了。我相信你要是肯學,肯定是全班最棒的。”

後來,孩子果然如朋友所說的那樣,專注於學習的時候,數學沒用多久就考了100分。

三、做“夏東海”式的家長,以身作則

《家有兒女》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最近登上微博熱搜的“夏東海的教育理念”尤其值得家長借鑑。

他一直教育兒女做人要誠實老實,是什麼樣就什麼樣,不能胡說八道,他這樣要求兒女,也同樣以此為標準要求自己。在他被人要求對著媒體編造一些自己的經歷時,他果斷拒絕了,稱自己不能這樣做,尤其當著孩子的面更不能如此。

這樣的行為也贏得了兒女的稱讚。可見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是什麼人,否則說一套做一套,永遠不能贏得孩子的認同與尊重。

家長的反饋很重要,利用“鏡中我效應”,給孩子正確的期待

孩子就像是一株幼苗,父母的期待就如同施入的肥料,以富含營養而正確的期待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你期待的那樣健康成長。

如果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歪曲墮落。因此,父母要學會善用“鏡中我效應”,引導孩子積極健康地成長,畢竟孩子就是父母思想與行為的影子。

今日互動::你理解鏡中我效應了嗎?歡迎評論分享。

————————

為了孩子,我們一切以愛出發,發現育兒難題,解決育兒難題,拇指媽媽和家長一起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關注【拇指媽媽】,為你的育兒道路保駕護航,輕鬆獲取新鮮育兒資訊,盡在拇指媽媽。歡迎諮詢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