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

最近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帶著她兩歲多的孩子,席間自然而然提到孩子的事情,說孩子有個壞毛病,老是喜歡咬人,心血來潮就上來對著別人的胳膊來一口。這麼點大的孩子不知道輕重,一不小心血都給咬出來。

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解決咬人這個問題已經升級為全家的大事,勢必爭取在上幼兒園之前改掉,畢竟,咬自己人還好,咬了別人家的孩子麻煩就大了。但是打或者罵等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讓自己很頭疼。

說完,她又轉頭對孩子說,寶寶啊,你以後不可以再咬人知道嗎?你要是能把咬人這壞習慣給了,媽媽就把你喜歡那個遙控汽車給買來。

"

最近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帶著她兩歲多的孩子,席間自然而然提到孩子的事情,說孩子有個壞毛病,老是喜歡咬人,心血來潮就上來對著別人的胳膊來一口。這麼點大的孩子不知道輕重,一不小心血都給咬出來。

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解決咬人這個問題已經升級為全家的大事,勢必爭取在上幼兒園之前改掉,畢竟,咬自己人還好,咬了別人家的孩子麻煩就大了。但是打或者罵等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讓自己很頭疼。

說完,她又轉頭對孩子說,寶寶啊,你以後不可以再咬人知道嗎?你要是能把咬人這壞習慣給了,媽媽就把你喜歡那個遙控汽車給買來。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大多數媽媽面對孩子的壞習慣第一個反應就是,果斷制止,孩子可能當下停止了,但過後又開始,屢教不改後,媽媽可能用上各種方法,但是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孩子都可能沒有改掉,這時候媽媽就長嘆一聲,我家孩子就這樣,這個壞毛病一直改不掉。

美國管理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叫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即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面對孩子的缺點,彷彿那一塊短了一截的木板,媽媽們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改掉這個缺點,把這塊短板給補上。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為什麼光靠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還是拿孩子咬人來說,在孩子四五個月快要長牙的時候,因為孩子的牙齦很癢,所以這個階段開始咬人,特別是在吃母乳的媽媽,通常頭一箇中招的就是自己的乳頭。孩子在吃奶的時候突然狠狠地咬上一口,媽媽疼的齜牙咧嘴。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媽媽的面部表情反應非常敏感,他發現自己咬一口媽媽居然反應這麼大,於是再咬上一口,咬完還齜牙咧嘴地對媽媽笑。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早期教育法》中寫道: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是非概念是不清晰的,他們經常重複地做著被批評過或被表揚過的事情,並且,無論他們做過什麼,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是正確的。

"

最近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帶著她兩歲多的孩子,席間自然而然提到孩子的事情,說孩子有個壞毛病,老是喜歡咬人,心血來潮就上來對著別人的胳膊來一口。這麼點大的孩子不知道輕重,一不小心血都給咬出來。

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解決咬人這個問題已經升級為全家的大事,勢必爭取在上幼兒園之前改掉,畢竟,咬自己人還好,咬了別人家的孩子麻煩就大了。但是打或者罵等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讓自己很頭疼。

說完,她又轉頭對孩子說,寶寶啊,你以後不可以再咬人知道嗎?你要是能把咬人這壞習慣給了,媽媽就把你喜歡那個遙控汽車給買來。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大多數媽媽面對孩子的壞習慣第一個反應就是,果斷制止,孩子可能當下停止了,但過後又開始,屢教不改後,媽媽可能用上各種方法,但是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孩子都可能沒有改掉,這時候媽媽就長嘆一聲,我家孩子就這樣,這個壞毛病一直改不掉。

美國管理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叫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即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面對孩子的缺點,彷彿那一塊短了一截的木板,媽媽們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改掉這個缺點,把這塊短板給補上。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為什麼光靠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還是拿孩子咬人來說,在孩子四五個月快要長牙的時候,因為孩子的牙齦很癢,所以這個階段開始咬人,特別是在吃母乳的媽媽,通常頭一箇中招的就是自己的乳頭。孩子在吃奶的時候突然狠狠地咬上一口,媽媽疼的齜牙咧嘴。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媽媽的面部表情反應非常敏感,他發現自己咬一口媽媽居然反應這麼大,於是再咬上一口,咬完還齜牙咧嘴地對媽媽笑。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早期教育法》中寫道: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是非概念是不清晰的,他們經常重複地做著被批評過或被表揚過的事情,並且,無論他們做過什麼,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是正確的。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家長給予的懲罰,對孩子來說是一直變相的關注。孩子們喜歡被父母關注,所以如果父母對這種行為不斷地懲罰,反而變相地加深了孩子對這種壞行為的印象。

很多剛二胎的父母,發現孩子的各種行為在退化也是這個道理。以前自己可以乖乖入睡的,現在要求爸媽抱著自己睡。以前可以自己好好吃飯的,現在也要大人喂才肯。假如這個時候大人採用懲罰的態度,孩子可能變本加厲。

除了讓壞習慣的行為不斷被強化之外,不斷地懲罰還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對於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來說,懲罰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除了懲罰,我們可以這樣做

  • 尋找孩子壞習慣養成的根源,更好地理解孩子

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是這個年紀很多孩子共有的特點,並不是孩子的壞習慣。比如在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在這個階段表現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遇到稍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甚至打人咬人。

如果媽媽不知道孩子是因為漸漸地有了自我意識,就很自然地把孩子這個行為看作是孩子任性,取鬧,養成了愛打人和咬人的壞習慣,為了戒掉這個壞習慣,不斷地去懲罰孩子,反而讓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斷被強化。

但是如果媽媽知道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是因為孩子在漸漸長大,就能理解孩子的行為,用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就能讓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

"

最近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帶著她兩歲多的孩子,席間自然而然提到孩子的事情,說孩子有個壞毛病,老是喜歡咬人,心血來潮就上來對著別人的胳膊來一口。這麼點大的孩子不知道輕重,一不小心血都給咬出來。

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解決咬人這個問題已經升級為全家的大事,勢必爭取在上幼兒園之前改掉,畢竟,咬自己人還好,咬了別人家的孩子麻煩就大了。但是打或者罵等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讓自己很頭疼。

說完,她又轉頭對孩子說,寶寶啊,你以後不可以再咬人知道嗎?你要是能把咬人這壞習慣給了,媽媽就把你喜歡那個遙控汽車給買來。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大多數媽媽面對孩子的壞習慣第一個反應就是,果斷制止,孩子可能當下停止了,但過後又開始,屢教不改後,媽媽可能用上各種方法,但是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孩子都可能沒有改掉,這時候媽媽就長嘆一聲,我家孩子就這樣,這個壞毛病一直改不掉。

美國管理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叫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即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面對孩子的缺點,彷彿那一塊短了一截的木板,媽媽們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改掉這個缺點,把這塊短板給補上。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為什麼光靠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還是拿孩子咬人來說,在孩子四五個月快要長牙的時候,因為孩子的牙齦很癢,所以這個階段開始咬人,特別是在吃母乳的媽媽,通常頭一箇中招的就是自己的乳頭。孩子在吃奶的時候突然狠狠地咬上一口,媽媽疼的齜牙咧嘴。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媽媽的面部表情反應非常敏感,他發現自己咬一口媽媽居然反應這麼大,於是再咬上一口,咬完還齜牙咧嘴地對媽媽笑。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早期教育法》中寫道: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是非概念是不清晰的,他們經常重複地做著被批評過或被表揚過的事情,並且,無論他們做過什麼,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是正確的。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家長給予的懲罰,對孩子來說是一直變相的關注。孩子們喜歡被父母關注,所以如果父母對這種行為不斷地懲罰,反而變相地加深了孩子對這種壞行為的印象。

很多剛二胎的父母,發現孩子的各種行為在退化也是這個道理。以前自己可以乖乖入睡的,現在要求爸媽抱著自己睡。以前可以自己好好吃飯的,現在也要大人喂才肯。假如這個時候大人採用懲罰的態度,孩子可能變本加厲。

除了讓壞習慣的行為不斷被強化之外,不斷地懲罰還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對於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來說,懲罰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除了懲罰,我們可以這樣做

  • 尋找孩子壞習慣養成的根源,更好地理解孩子

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是這個年紀很多孩子共有的特點,並不是孩子的壞習慣。比如在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在這個階段表現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遇到稍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甚至打人咬人。

如果媽媽不知道孩子是因為漸漸地有了自我意識,就很自然地把孩子這個行為看作是孩子任性,取鬧,養成了愛打人和咬人的壞習慣,為了戒掉這個壞習慣,不斷地去懲罰孩子,反而讓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斷被強化。

但是如果媽媽知道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是因為孩子在漸漸長大,就能理解孩子的行為,用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就能讓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 .忽視來代替懲罰

孩子偶爾的一次兩次不好的行為,家長可以不用反應強烈,然後溫和地制止。但是過後不再提起這個行為,更不要在別人面前把這個行為當談資來說,以免加深孩子的印象。

假如孩子想用這種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可以對這種行為冷漠對待,但是平時不要忽視孩子,多抽時間陪伴。

  • 尋找孩子的優點,多加讚揚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壞習慣反應過度,對孩子良好的行為卻採取忽視的態度,認為這個是天生就有,理所當然,或者歸結為自己基因好。

蒙臺梭利在書中寫道: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果得不到應有的讚揚,那麼這個行為就不會在孩子頭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良好的行為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如果不斷地懟孩子的某一良好行為進行誇獎,這種行為就會持續下去,最終成為孩子良好的習慣。

與其不斷找孩子的缺點跟壞習慣進行懲罰,不如著眼於孩子做的好的地方,進行讚揚與強化,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良好的行為與父母期望的行為。

"

最近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帶著她兩歲多的孩子,席間自然而然提到孩子的事情,說孩子有個壞毛病,老是喜歡咬人,心血來潮就上來對著別人的胳膊來一口。這麼點大的孩子不知道輕重,一不小心血都給咬出來。

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解決咬人這個問題已經升級為全家的大事,勢必爭取在上幼兒園之前改掉,畢竟,咬自己人還好,咬了別人家的孩子麻煩就大了。但是打或者罵等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讓自己很頭疼。

說完,她又轉頭對孩子說,寶寶啊,你以後不可以再咬人知道嗎?你要是能把咬人這壞習慣給了,媽媽就把你喜歡那個遙控汽車給買來。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大多數媽媽面對孩子的壞習慣第一個反應就是,果斷制止,孩子可能當下停止了,但過後又開始,屢教不改後,媽媽可能用上各種方法,但是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孩子都可能沒有改掉,這時候媽媽就長嘆一聲,我家孩子就這樣,這個壞毛病一直改不掉。

美國管理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叫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即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面對孩子的缺點,彷彿那一塊短了一截的木板,媽媽們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改掉這個缺點,把這塊短板給補上。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為什麼光靠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還是拿孩子咬人來說,在孩子四五個月快要長牙的時候,因為孩子的牙齦很癢,所以這個階段開始咬人,特別是在吃母乳的媽媽,通常頭一箇中招的就是自己的乳頭。孩子在吃奶的時候突然狠狠地咬上一口,媽媽疼的齜牙咧嘴。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媽媽的面部表情反應非常敏感,他發現自己咬一口媽媽居然反應這麼大,於是再咬上一口,咬完還齜牙咧嘴地對媽媽笑。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早期教育法》中寫道: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是非概念是不清晰的,他們經常重複地做著被批評過或被表揚過的事情,並且,無論他們做過什麼,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是正確的。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家長給予的懲罰,對孩子來說是一直變相的關注。孩子們喜歡被父母關注,所以如果父母對這種行為不斷地懲罰,反而變相地加深了孩子對這種壞行為的印象。

很多剛二胎的父母,發現孩子的各種行為在退化也是這個道理。以前自己可以乖乖入睡的,現在要求爸媽抱著自己睡。以前可以自己好好吃飯的,現在也要大人喂才肯。假如這個時候大人採用懲罰的態度,孩子可能變本加厲。

除了讓壞習慣的行為不斷被強化之外,不斷地懲罰還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對於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來說,懲罰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除了懲罰,我們可以這樣做

  • 尋找孩子壞習慣養成的根源,更好地理解孩子

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是這個年紀很多孩子共有的特點,並不是孩子的壞習慣。比如在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在這個階段表現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遇到稍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甚至打人咬人。

如果媽媽不知道孩子是因為漸漸地有了自我意識,就很自然地把孩子這個行為看作是孩子任性,取鬧,養成了愛打人和咬人的壞習慣,為了戒掉這個壞習慣,不斷地去懲罰孩子,反而讓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斷被強化。

但是如果媽媽知道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是因為孩子在漸漸長大,就能理解孩子的行為,用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就能讓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 .忽視來代替懲罰

孩子偶爾的一次兩次不好的行為,家長可以不用反應強烈,然後溫和地制止。但是過後不再提起這個行為,更不要在別人面前把這個行為當談資來說,以免加深孩子的印象。

假如孩子想用這種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可以對這種行為冷漠對待,但是平時不要忽視孩子,多抽時間陪伴。

  • 尋找孩子的優點,多加讚揚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壞習慣反應過度,對孩子良好的行為卻採取忽視的態度,認為這個是天生就有,理所當然,或者歸結為自己基因好。

蒙臺梭利在書中寫道: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果得不到應有的讚揚,那麼這個行為就不會在孩子頭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良好的行為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如果不斷地懟孩子的某一良好行為進行誇獎,這種行為就會持續下去,最終成為孩子良好的習慣。

與其不斷找孩子的缺點跟壞習慣進行懲罰,不如著眼於孩子做的好的地方,進行讚揚與強化,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良好的行為與父母期望的行為。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我家孩子在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作業老是放到最後才做,但是到最後通常會發現要麼就是這個作業忘帶回家,就是那個本子落在學校,週末的時候把作業都留在週日晚上做,有時候甚至根本不記得自己有哪些作業。

這情況一度讓我很頭疼,特別是作業忘記帶回去,那段時間我不斷提醒,甚至懲罰不去幫他拿作業,就讓他等著被老師罵。結果他一連三回把作業落在了學校。無計可施的我只能向老師求救。

於是老師出了個計策,說懲罰不行咱就改成獎勵吧。放學前我提醒他回去就寫作業,如果他這次做到了,那你就跟我說,我在學校當眾表揚他。當天回家我還是提醒他寫作業,因為還有老師的提醒所以他也照做了,然後我就跟老師做了反饋。放學回家後,他喜滋滋地跟我說,今天老師表揚了我,給我貼了顆小星星。我再給他鼓勵:平時週末你都等最後一刻才寫作業,雖然前面玩的爽,但最後捱罵也挨的慘,不如我們試試把作業寫完,你過一個完全放鬆的週末吧。

於是最讓我頭疼的問題在我跟老師的配合下終於解決了。

  • 用什麼方式讚揚

讚揚也是有方法的,比起用:“今天你表現的很棒”,“你真是個好孩子"這種簡單空洞的話語來表揚,用清楚明確的語言效果會更好,並且只強化好的行為,不提到壞的行為。

比如:“你喝完水,把杯子放回了桌子上,媽媽覺得很高興!"而不是:“你喝完水,把杯子放回了桌子上,而不是把水杯隨便亂丟,媽媽覺得很高興”。對孩子的好行為進行誇獎孩子就會越誇越好,而且年紀越小效果越明顯。

"

最近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帶著她兩歲多的孩子,席間自然而然提到孩子的事情,說孩子有個壞毛病,老是喜歡咬人,心血來潮就上來對著別人的胳膊來一口。這麼點大的孩子不知道輕重,一不小心血都給咬出來。

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解決咬人這個問題已經升級為全家的大事,勢必爭取在上幼兒園之前改掉,畢竟,咬自己人還好,咬了別人家的孩子麻煩就大了。但是打或者罵等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讓自己很頭疼。

說完,她又轉頭對孩子說,寶寶啊,你以後不可以再咬人知道嗎?你要是能把咬人這壞習慣給了,媽媽就把你喜歡那個遙控汽車給買來。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大多數媽媽面對孩子的壞習慣第一個反應就是,果斷制止,孩子可能當下停止了,但過後又開始,屢教不改後,媽媽可能用上各種方法,但是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孩子都可能沒有改掉,這時候媽媽就長嘆一聲,我家孩子就這樣,這個壞毛病一直改不掉。

美國管理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叫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即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面對孩子的缺點,彷彿那一塊短了一截的木板,媽媽們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改掉這個缺點,把這塊短板給補上。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為什麼光靠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還是拿孩子咬人來說,在孩子四五個月快要長牙的時候,因為孩子的牙齦很癢,所以這個階段開始咬人,特別是在吃母乳的媽媽,通常頭一箇中招的就是自己的乳頭。孩子在吃奶的時候突然狠狠地咬上一口,媽媽疼的齜牙咧嘴。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媽媽的面部表情反應非常敏感,他發現自己咬一口媽媽居然反應這麼大,於是再咬上一口,咬完還齜牙咧嘴地對媽媽笑。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早期教育法》中寫道: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是非概念是不清晰的,他們經常重複地做著被批評過或被表揚過的事情,並且,無論他們做過什麼,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是正確的。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家長給予的懲罰,對孩子來說是一直變相的關注。孩子們喜歡被父母關注,所以如果父母對這種行為不斷地懲罰,反而變相地加深了孩子對這種壞行為的印象。

很多剛二胎的父母,發現孩子的各種行為在退化也是這個道理。以前自己可以乖乖入睡的,現在要求爸媽抱著自己睡。以前可以自己好好吃飯的,現在也要大人喂才肯。假如這個時候大人採用懲罰的態度,孩子可能變本加厲。

除了讓壞習慣的行為不斷被強化之外,不斷地懲罰還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對於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來說,懲罰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除了懲罰,我們可以這樣做

  • 尋找孩子壞習慣養成的根源,更好地理解孩子

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是這個年紀很多孩子共有的特點,並不是孩子的壞習慣。比如在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在這個階段表現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遇到稍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甚至打人咬人。

如果媽媽不知道孩子是因為漸漸地有了自我意識,就很自然地把孩子這個行為看作是孩子任性,取鬧,養成了愛打人和咬人的壞習慣,為了戒掉這個壞習慣,不斷地去懲罰孩子,反而讓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斷被強化。

但是如果媽媽知道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是因為孩子在漸漸長大,就能理解孩子的行為,用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就能讓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 .忽視來代替懲罰

孩子偶爾的一次兩次不好的行為,家長可以不用反應強烈,然後溫和地制止。但是過後不再提起這個行為,更不要在別人面前把這個行為當談資來說,以免加深孩子的印象。

假如孩子想用這種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父母也可以對這種行為冷漠對待,但是平時不要忽視孩子,多抽時間陪伴。

  • 尋找孩子的優點,多加讚揚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壞習慣反應過度,對孩子良好的行為卻採取忽視的態度,認為這個是天生就有,理所當然,或者歸結為自己基因好。

蒙臺梭利在書中寫道: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果得不到應有的讚揚,那麼這個行為就不會在孩子頭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良好的行為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如果不斷地懟孩子的某一良好行為進行誇獎,這種行為就會持續下去,最終成為孩子良好的習慣。

與其不斷找孩子的缺點跟壞習慣進行懲罰,不如著眼於孩子做的好的地方,進行讚揚與強化,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良好的行為與父母期望的行為。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我家孩子在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作業老是放到最後才做,但是到最後通常會發現要麼就是這個作業忘帶回家,就是那個本子落在學校,週末的時候把作業都留在週日晚上做,有時候甚至根本不記得自己有哪些作業。

這情況一度讓我很頭疼,特別是作業忘記帶回去,那段時間我不斷提醒,甚至懲罰不去幫他拿作業,就讓他等著被老師罵。結果他一連三回把作業落在了學校。無計可施的我只能向老師求救。

於是老師出了個計策,說懲罰不行咱就改成獎勵吧。放學前我提醒他回去就寫作業,如果他這次做到了,那你就跟我說,我在學校當眾表揚他。當天回家我還是提醒他寫作業,因為還有老師的提醒所以他也照做了,然後我就跟老師做了反饋。放學回家後,他喜滋滋地跟我說,今天老師表揚了我,給我貼了顆小星星。我再給他鼓勵:平時週末你都等最後一刻才寫作業,雖然前面玩的爽,但最後捱罵也挨的慘,不如我們試試把作業寫完,你過一個完全放鬆的週末吧。

於是最讓我頭疼的問題在我跟老師的配合下終於解決了。

  • 用什麼方式讚揚

讚揚也是有方法的,比起用:“今天你表現的很棒”,“你真是個好孩子"這種簡單空洞的話語來表揚,用清楚明確的語言效果會更好,並且只強化好的行為,不提到壞的行為。

比如:“你喝完水,把杯子放回了桌子上,媽媽覺得很高興!"而不是:“你喝完水,把杯子放回了桌子上,而不是把水杯隨便亂丟,媽媽覺得很高興”。對孩子的好行為進行誇獎孩子就會越誇越好,而且年紀越小效果越明顯。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別隻懂得用懲罰,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 經常讚揚會不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自大

父母比較少誇孩子的一個原因,怕是擔心孩子因此變得驕傲自大。甚至對於只在襁褓裡的嬰兒。

記得有次跟一個媽媽聊天,她家兒子跟我家閨女差不多大,都是四個月左右,那段時間我家閨女正在睡眠倒退期,一晚上夜醒無數次。然後她說了句:我家孩子不錯,一晚上只吃一次奶。我一臉羨慕:你家孩子好帶啊。孩子母親喜滋滋地點了點頭,轉眼又呸呸呸了幾聲,不行,我家孩子一點都不好帶,晚上鬧死了。

我驚訝於她的態度轉折如此突兀,然後她解釋了:不能說孩子好,說他好了,接下來他就要不好了。

同樣的情形經常發生在爸媽們聊起孩子成績的時候:你家孩子語文不錯啊,考滿分的。對方媽媽趕緊接:哎呀好什麼呀,你不知道她體育有多差,我都被她氣死了。

父母總擔心孩子被誇壞了,但其實是因為沒有注重誇的方法,比起誇一句,你很聰明,這次考試考得很好,改成:你這次考試之前複習的很仔細,考得成績很不錯。孩子就明白考得好是因為自己有在仔細複習,就會強化這個行為,不容易養成驕傲自大的習慣。

孩子的成長需要被誇獎與激勵,與其一直盯著孩子的壞習慣,不如強化孩子的優點,淡化孩子的缺點,孩子變得自信,成長之路也會走的更順利一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