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孩子有“同情心”是善良的表現?不,有“同理心”才是

不完美媽媽 麵包 陪寶寶寫日記 2019-05-29

前幾天坐公交車,一位大姐要掃碼支付坐車,可是不知道是信號不好還是怎麼回事,掃了半天都掃不上,於是大姐氣憤地埋怨公交車上二維碼有問題,害她坐不成車。公交車司機聽她埋怨沒理她,等她下車後開車就走。

車到站臺,一個小學生模樣的男孩下車前來到司機面前對司機說:“司機叔叔,阿姨肯定也不是故意的,不要因為這點小事影響您的心情,祝您天天開心。”小男孩說完就下了車。

男孩下車後,車上的人紛紛誇獎,說男孩是個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其實,小男孩這麼小就懂得換位思考,也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與他人共情,這是典型的有“同理心”的表現。那麼為什麼我說他是有“同理心”而不是有“同情心”呢?實際上這兩個概念在本質上是有差別的。

教給孩子有“同情心”是善良的表現?不,有“同理心”才是

01、“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是什麼?

很多人都以為有同理心就是有同情心,其實並不是這樣。

國外的護理學家Teresa Wiseman曾舉出以下例子來詮釋兩者之間的本質差異:

如果把人們遇到的“窘境”比做一個“黑洞":有同情心的人會為身處窘迫的人感到悲哀,因為可憐他而想要安慰他。比如一個朋友受傷了,有同情心的人會安慰她說“你還好嗎?”“不要難過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時我們表達的更多是對弱者的同情。而同理心更多的表現為共情,即把自己假想為對方來體會對方的情感。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有一次我帶孩子到小區玩,鄰居家的一個小夥伴坐在小區裡哭,我家孩子去問他為什麼哭,鄰居家孩子說自己家小狗丟了。這時候我家孩子安慰他說:“算了,別哭了,說不定小狗晚點就自己找回家了呢。”孩子這樣說,顯然是對哭的孩子抱有同情心。可是,此時哭的孩子要的並不是同情,而是共情。

比如如果此時孩子不是安慰他,而是跟他一起去找丟失的狗狗,那麼哭的孩子不管能不能找到狗狗,他的內心一定會更加感動並且心情隨之好轉,因為這樣就代表別人對他的處境感同身受,理解他內心的難過,並與他有著情感上的共鳴。

這就是Teresa Wiseman所說的不為身處窘迫的人感 到悲哀,而是要體會對方的情感,對弱者不抱著“同情心”而是要有“同理心”的真正概念。

教給孩子有“同情心”是善良的表現?不,有“同理心”才是

02、有同理心的行為都體現在什麼方面

最近熱播的暖心電影《海蒂和爺爺》裡面的小海蒂是個孤兒,8歲的時候被養育她的姨媽遺棄,先是把她送到了阿爾卑斯山送給了性格孤僻的爺爺,後又把她賣給了富裕的人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海蒂非但沒有對這個世界抱有仇恨心態,反而對一切充滿了感恩的心。

海蒂去好朋友皮特家裡看望皮特,發現皮特的奶奶眼睛看不見,牙齒也不好,吃不了硬的麵包。而貧困的皮特一家人,無法給奶奶提供昂貴的軟麵包,海蒂內心覺得十分心疼。晚上爺爺揹她回家,她趴在爺爺背上對爺爺說:“爺爺,皮特的奶奶看不見也不能吃硬的東西,我覺得我們很幸運,不是嗎?”

看到這裡,我們都會覺得海蒂是一個充滿同情心的善良姑娘吧,可是海蒂對皮特奶奶,並沒有僅僅保留在“同情”的層面,在被姨媽賣到富裕的克拉拉家後,每當吃著軟軟的麵包時,海蒂都會想起皮特的奶奶,並從自己每頓的麵包裡拿出兩個藏起來,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到小鎮,把麵包送給皮特奶奶吃。

看,這就是標準的有同理心的行為。

教給孩子有“同情心”是善良的表現?不,有“同理心”才是

如果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如此蒼老貧窮,可能我們會覺得她很可憐,從內心暗暗表示對她的同情,或許還會安慰她說類似於“明天一定會好起來的”這樣的話,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安慰大而空,不具備任何實際意義。這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人所具備的正常反應。

那再說細緻一點,我們可以發現,擁有“同情心”的人,看到別人的苦難會考慮:如果我是他,遇到他經歷的事情,我會有什麼感受?他們所想的核心其實在於,“如果我遇到這件事怎麼做才會讓我自己好起來”,這中間體現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如何。

而一個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就會像海蒂一樣,不僅僅是把對方的苦難看在眼裡,還會想方設法去幫助對方,以此來減少對方的苦難。有同理心的人看到別人的苦難時會假想:如果我是他,遇到他經歷的事情,他會有什麼感受?此時有同理心的人所想的內容不是安慰對方,而是想辦法讓對方好起來。這體現的更多的是如何體察對方的感受。

教給孩子有“同情心”是善良的表現?不,有“同理心”才是

03、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其受選民擁戴的一個招牌式“美德”就是他的同理心。在一次電視辯論直播中, 克林頓對一位選民說:我可以感受到你的痛苦。這句話使他的人氣大增,最後成功當選美國總統。

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善良勇敢,在步入社會的時候有一個好人緣,被人喜歡,然而只有真正有同理心的孩子,才能愛這個世界並被這個世界所愛。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一)、父母要及時察覺並引導孩子的早期同理心

有孩子的家長可能都看到過孩子有過這樣的行為:一歲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哭,自己也會變得不知所措,甚至跟對方一起大哭起來;再長大一點,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哭,也許會上去拉拉對方小手,拍一拍對方,試圖用這種方式讓對方覺得有所安慰;兩歲以後,孩子看到別人哭,會用言語安慰說“不哭不哭”,或者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對方玩;三歲到六歲的孩子,看到別人難過,會想要通過做些什麼事情通過幫助別人來讓對方心情有所好轉。

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孩子早期同理心的體現。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時,一定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並對孩子的善良表示讚賞,呵護和培養孩子最初的共情行為,使得孩子變得越來越有同理心。

教給孩子有“同情心”是善良的表現?不,有“同理心”才是

(二)、讓孩子懂得換會思考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就要經常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啟發孩子的共情行為。

比如我家老大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把飯撒了,老二就在一邊笑話姐姐,然後跟我說:“媽媽,看我都沒撒飯吧。”此時的我先是肯定了老二沒撒飯這個事實,然後引導他說:“如果是你把飯撒了,你會不會不開心呀?”得到孩子的肯定後,我又引導孩子:“是啊,姐姐也很不開心呢,你幫姐姐一起把撒的飯收拾一下好嗎?”

這樣一步步慢慢引導孩子彼此分享感受,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對方的心理,從而昇華到對他人有益的行為。

教給孩子有“同情心”是善良的表現?不,有“同理心”才是

(三)、父母要懂得實踐和傳授

如果父母經常幫助別人,並對別人的行為表示共情,這樣親身示範行為,會讓孩子更加直觀地區分好“同理心”和“同情心”的概念,明白如何達到與人更好地共情。

如果孩子做了錯事,給別人帶來了傷害或者造成了不好的後果,那麼家長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懲罰孩子,而是要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之前武漢有個孩子坐電梯時把所有樓層都按了個遍,給許多乘客造成了困擾,孩子爸爸以身作則自己寫了一份檢討承認自己的教育過失,又讓孩子自己也寫了一份檢討貼在電梯裡,向所有住戶道歉。

家長的這種行為,不但讓孩子深刻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還激發了孩子的共情能力,如果家長不是這樣以身作則地做出示範,只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那麼只能削弱孩子的道德能力。

教給孩子有“同情心”是善良的表現?不,有“同理心”才是

總之,想要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有責任感、善良的人,我們不光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還要讓孩子具備共情能力,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